第一讲-课程概述及基础知识(一)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安排

各位老师,这是下学期《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及考核大纲,请参照备课。
选用教材是北师大王本陆主编的《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版),7122有书,可提前参阅;第三讲的老师可参考钟启泉主编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我和魏院长都有这本书,可以提供)。
考试形式仍采用辨析题、案例分析、论述和实践训练四个题型。
有何问题可及时沟通《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实施纲要第一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6课时)一、课程概述(一)课程的定义及其相关概念分析重点理解和掌握课程的不同定义(p31),了解与课程相关的概念(p33-37)(二)课程的表现形式重点掌握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的定义和内容,古德莱德关于课程定义的五个层次(三)课程的历史发展重点掌握当代各种各样的课程形态: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为课程、社会本位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四)影响课程的基本因素重点掌握影响课程发展的内部因素(p54-56)二、课程目标(一)课程目标的含义重点理解课程目标的定义以及与教育宗旨、教育目标、教学目标等概念的关系(p61-62)(二)课程目标的取向重点理解课程目标的四个形式取向,即普遍性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p63-65)(三)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一般了解)(四)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重点掌握(p67-68)三、课程内容(一)课程内容的含义(一般了解)(二)课程内容的取向(重点掌握P70-72)(三)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一般了解)(四)课程内容组织的要素(一般了解)(五)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重点掌握p75-78)第二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6课时)一、教学概述(一)教学的定义及其要素重点掌握教学定义的不同理解,教学要素中的三要素内容及其关系(p123-130)(二)教学的本质及其争论(一般了解)(三)教学的历史发展重点掌握现代教学的一般特征(p140-142)二、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的含义及功能(重点掌握153-156)(二)教学目标的分类重点掌握布鲁姆教学目标的三种分类及其内容(157-160)(三)教学目标的设计1、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一般了解)2、教学目标的编制和撰写(重点掌握一般教学目标的编写p166-168)三、教学模式(一)教学模式的含义及其结构(重点掌握p176-177)(二)几种值得关注的教学模式(重点掌握p189-192)(三)教学模式的选择和应用(一般了解)第三讲我国的新课程改革(6课时)(此讲以钟启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为参考)一、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一般了解)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重点掌握)新课程改革倡导全人教育;新课程改革要求构建多元化的课程结构;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内容的现代化;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管理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生态学概论

生态学概论专题一课程概述1)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Ecology)是从系统的高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其中生物包括人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及社会经济环境。
2)生态学的形成发展形成期:公元17-19世纪末定义提出巩固期:20世纪初-50年代理论研究壮大期:20世纪60年代至今知识体系的拓展、丰富3)生态学的研究现状生态学在研究社会问题中的重新定位生态学研究对象的时空尺度不断拓展生态学研究的内容向过程和预测发展生态学新分支在学科交融中不断产生生态学研究方法与手段在集成中创新专题二(第一讲)生态学基础知识思考题:1、什么是生态系统?有哪几种生态系统?2、湿地生态系统的定义•3、为什么说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是最丰富的?一、系统概述1)系统的定义系统:在一定的时空范围(边界)内,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组分构成的,具有某种特定的结构与功能,朝着特定目标运动发展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要素:①有一定边界②有多个组分③组分间关联④有特定功能⑤有运动目标2)系统的特性,是指系统相对于非系统而言所具有的若干属性。
主要包括:(1)结构的有序性系统结构的有序性——主要表现在系统外部有一定的边界,内部有鲜明的分层现象。
系统边界:指系统所涉及的时间和空间界限(可自然形成或人为划定)分层现象:指系统按一定的层次,可向宏观逐层综合,向微观逐层分解的现象。
(2)结构的整体性系统结构的整体性是系统对各组成要素的总体要求,包括各组分间存在量比关系,相互作用和联系方式:量比关系:指组分间在数量上的比例。
它控制着系统的构成。
相互作用:指组分间相互约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方式:指组分间的时空关系,即系统内各要素在和空间上的配置。
(3)功能的整合性系统功能的整合性是指系统整体功能大于各组分功能之总和的特性。
它以特定的系统结构为基础。
系统功能>∑组分功能(4)功能的离散性系统功能的离散性是指系统整体功能小于各组分功能之总和的特性。
课程介绍第一课

课程介绍第一课
课程介绍第一课:课程概述与学习目标
一、课程概述
本课程是一门全面介绍课程管理的综合性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课程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课程设计、实施、评估和改进的全过程,为今后从事教育工作或相关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习目标
1. 掌握课程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了解课程设计、实施、评估和改进的全过程;
3. 培养学生对课程管理的实际操作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5.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课程内容
本课程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 课程管理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2. 课程设计的方法与技巧;
3. 课程实施的过程与管理;
4. 课程评估的标准与方法;
5. 课程改进的策略与实践。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作业与考核
本课程将布置适量的作业,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本课程将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包括考试、课堂表现、小组讨论等,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

(五)加强教育学的元理论研究
元研究是对某类研究活动本身存在问题(原问 题)的研究,其目的不是增加某一学科领域的 具体知识,而是反思该学科的研究行为,如科 学哲学、科学学、科学社会学等都具有元研究 的性质。
第二节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
一、教育学的地位
教育学在高等师范院校教育课程体系 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所有师范生共同 必修的一门重要的师范专业课程,为成 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奠定基础。
“补救的办法是有的匠如何修理。 这样,钟表铺就成了课堂,修表匠成了先生,令郎就成了 学生,修理费成了学费,你孩子的好奇心就可以得到满足, 说不定,他还可以学会修理呢!”
四块糖的故事
陶行知先生有一天发现学生王友用泥块 砸自己的同学,他当即制止了王友,并 令他放学后到校长办公室。放学时陶先 生来到校长室,发现王友已等在门口。
说说你的看法
“有人没有上过师范院校,却能成为一名 好教师。但是,很多师范专业毕业的教师却 不一定称职。可见,教育学理论并不是成为 一个好教师的必要条件。”对此你有什么看 法?
二、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一)领会教育真谛,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教育质量 (三)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四)帮助总结经验,从教育教学中研究 (五)培植教育理想,养成教育情怀 (六)为学习其他教育学知识提供理论指导
王友哭了:“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 是坏人,是我的同学呀......”
陶先生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给 王友:“为你诚挚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 糖......我的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 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 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
乐理知识(全部乐理知识)

与连线 (连跳音)等,这几种方法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跳音: 实际演奏:跳音的实际演奏时值,是记谱时值的一半。 连跳音(半连音记号):连音与跳音相结合 实际演奏:连跳音实际演奏时值,是记谱时值的四分之三。
4、琶音记号:将和弦中的各音,画上竖“波浪线”,并快速的分 散演奏,称为琶音。 一般情况下,自下而上演奏,并保持时值。
5、滑音记号:↗↘记在音符的音符的右边,表示该音向上(下)滑 动。在民间音乐的演奏演唱中,滑音的奏法是很有特色的,它的记 号一般用曲线或箭头来标明。曲线或箭头向右上斜表示向上滑,曲 线或箭头向右下斜表示向下滑。 6、延长号:在半圆形中间加一圆点,在单声部乐曲中它写在音符 和休止符的上面,表示按作品的风格、演奏者的意图可自由地增长 音符或休止符的时值。在多声部音乐中延长号也可以记在音符或休 止符的下面。延长号也可以记在小节线上,表示小节之间的片刻休 止。记在双纵线上的延长号则表示乐曲的结束或告一段落。
第五讲记谱法中的音乐记号与术语
一、演奏法的术语、记号
1.Legato连奏,音之间没有空隙,也可与连线结合起来使用。 连线:︵ ︶ 记在五线谱音符的上(下)面,表示弧线内不同的音 要唱(奏)得连贯。连音奏法的连线大都记在五线谱的上面,很少记 在下面。 在器乐演奏中,常表示要分句、换气。 延音线:用在音高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符上时,表示它们要唱 成一个音,它的长度等于这些音符的总和。 在单声部音乐中,连线永远写在和符干相反的方向。假使一行五线谱 上记有两个声部时,则高声部连线朝上弯,低声部的连线朝下弯。
C c g c1 e1 g1 降b1 c2 d2 e2 升f2 g2 a2 降b2 b2 c3
MMS_1-第一讲-概述

器、光笔、话筒等)
输出媒体(包括显示器、喇叭、打印机、绘图机
等)。
21
存储媒体(Storage)
存储数据的物理介质
包括硬盘、软盘、光盘、磁带和存储器等。
22
传输媒体(Transmission)
传输数据的物理媒介
传输媒体的种类很多,如电话线、双绞线、同轴
电缆、光纤、无线电和红外线等。
23
计算机与媒体
9
课程内容安排 ---
本科课程
夏老师
1. 多媒体技术概述 1. 多媒体技术概述 2. 多媒体硬件环境 2. 多媒体软硬件 3. 多媒体软件基础 3. 压缩编码 4. 压缩编码 4. 音频处理 5. 音视频获取与处理 5. 视频及图像处理 6. 超媒体与多媒体数据库 6. 音视频压缩(1) 7. 多媒体通信与网络 7. 音视频压缩(2) 8. 多媒体应用、新技术 8. 多媒体数据库 9. 多媒体网络通信 作业:photoshop, 10. VR简介;多媒体热点问题 3dmax, flash, 视频剪辑 作业:音视频编解码
17
1、多媒体技术的定义
媒体 Medium (Media)
1 ) 承载信息的实际载体,如:盘,带,纸。 2 ) 表述信息的逻辑载体,如;文字,图像,语言。
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化局(ITU-T) (原国际电话 与电报咨询委员会CCITT)对媒体的分类:
感觉媒体(Perception),表示媒体(Representation)
zzvrlabbuaaeducnzzvrlabbuaaeducnxiaybbuaaeducnxiaybbuaaeducn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多媒体系统与技术多媒体系统与技术十一五863计划信息领域四个专题1智能感知与先进计算2自组织网络与通信3虚拟现实与数字媒体4信息安全十二五国家高科技计划信息领域四个专题网络与通信3虚拟现实与数字媒体在在信息资源建设的信息资源建设的需求牵引下需求牵引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飞速发展飞速发展oommnnee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丰富了信息资源丰富了信息资源的品种和描述能力的品种和描述能力网络技术网络技术增强了对信息资源增强了对信息资源的获取和应用能力的获取和应用能力面向对象技术面向对象技术缩小对信息资源的缩小对信息资源的认知和处理间的隔阂认知和处理间的隔阂嵌入技术嵌入技术扩展了信息资源向扩展了信息资源向其他领域的渗透能力其他领域的渗透能力哪些信息技术哪些信息技术将对未来信息社会产生深刻影响将对未来信息社会产生深刻影响促进信息促进信息资源的建设资源的建设构成人机和谐构成人机和谐的信息环境的信息环境基于面向对象方法基于面向对象方法发展面向发展面向agentagent技术技术信息资源环境信息资源环境的智能化的智能化intelligentintelligent人在网络中基于云计算和人在网络中基于云计算和海量信息的处理海量信息的处理信息资源环境信息资源环境的协同化的协同化cooperativecooperative可视化计算和可视化计算和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信息资源环境信息资源环境的沉浸化的沉浸化immersiveimmersive信息技术的信息技术的全面嵌入和普适应用全面嵌入和普适应用信息资源环境信息资源环境的普适化pervasivepervasivevvp3cp3c多媒体应用技术三个一级三个一级类类学科交叉学科交叉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通信技术广播电视技术广播电视技术两大学科支撑两大学科支撑电子技术电子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多媒体技术是交叉学科决定了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交叉联系非常紧密发展迅速更新快新的知识点不断涌现很难面面俱到内容丰富涉及的学科领域繁多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幸好内容大多基础比较简单
教育学原理,讲义 第八章

教育原理(课程代码:00405)第八章课程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课程概述第二节课程改革第三节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现行课程标准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概念(一)课程即学科1.在古代历史上,便有将课程等同于教学科目的传统。
2.对科目的价值进行了论述3.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被视为学科的内容或教材。
4.优缺点:(1)学科课程有其逻辑性及系统性强的优势,有利于学习和巩固基础知识。
(2)然而,只注重学科课程势必会造成和加深学科的分离,忽视了学生的心智发展状况,不利于学生建立学科之间的联系,不利于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
(二)课程即经验1.所谓课程,就是学生的学习经验,它取决于学习者个体亲身的经历,取决于学习者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
2.经验说源于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
3.优缺点:课程经验说注重个体的能力,关注个体经验的不断获得,往往忽略了系统学科的学习,操作起来较为困难。
(三)课程即活动1.课程是指有计划的学科或其他活动。
2.课程不仅包括学科,还有其他内容如劳动和其它各种活动,也不只是内容本身,还有对内容的安排,以及内容安排实现的进程和期限等含义。
(四)课程即文化再生产1.鲍尔斯和金迪斯为此主张的代表人物。
2.任何社会文化中的课程,事实上都是该种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的职责就是要生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和价值。
(五)课程即社会改造1.代表人物是巴西的费雷尔。
2.这种观点认为,课程不是要让学生适应社会或顺从社会文化,而是去帮助学生摆脱社会制度的束缚,他们认为只要提供合适的课程引导,年轻人就能准备好并有能力改造世界。
二、课程的种类(一)根据学生在课程中学习方式的的不同,课程可以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1.学科课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我国古代的“六艺”和古希腊的“七艺”都可谓最早的学科课程。
2.学科课程的设计以学科为中心,由一定数量的不同学科组成,各学科具有特定的内容、一定的学习时数和学习期限。
逻辑学基础知识教案

商洛学院教案课程名称: 逻辑学基础知识课程类型: 必修课上课班级: 中文系汉本1001—1004、文秘1001计划学时: 18 周学时: 36授课学时: 2012 --- 2013 第 1 学期教材版本: 高教出版社编者: 姜全吉、迟维东(第三版)授课教师: 赵英卓商洛学院教务处制2012年9月时间9 月10日星期一课题第二专题概念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逻辑的研究对象、性质及作用,从宏观上认识学《逻辑学》这门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教学重点正确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本专题的重点教学难点①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的区别;②属种关系的概念与反映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的概念的区别;③划分和理解的区别课型大课型和小课型教学媒体板书与多媒体教法选择四步教学法,案例分析法,采用启发式互动教学教学过程一.课前思考题(通过思考题,达到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启发、导入到本节课将要学的新知识)1.逻辑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
教法运用及板书要点2.思维的基本形态。
3.“健康就是没有病”、“正方形是四边相等的平面几何图形”这两个表述能不能作为健康和正方形的概念?请说明原因。
二.把学生的思维引入课堂后,开始学生说课(原则上是三人一组,每个人3分钟),教师点评。
三.教师从宏观上给学生介绍本章知识:概念是思维的最小细胞,是进行判断(命题)、推理和更复杂逻辑思维的基础,没有明确的概念就没有清晰的逻辑思维。
所谓概念明确,就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唯有此才能准确地理解概念和使用概念,这一专题就是围绕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展开的:概念的种类就是分别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来对概念进行分门别类的;概念间的关系,就是划分概念在外延间的关系;定义和划分则是明确概念内涵和外延的逻辑方法;反变关系就是指统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限制和概括,依据的就是概念内涵与外延间的反变关系。
第一节概念概述一.什么事概念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及其特有属性和分子范围的的思维形态本质属性:就是事物的特有属性,是甲事物区别于乙事物的根本,也就是概念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