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科病历书写

合集下载

中医门诊病历书写实用模板

中医门诊病历书写实用模板

中医门诊病历书写实用模板姓名:XXX,性别女,年龄59岁,初诊于中医科,就诊时间为2017年8月23日上午9点。

主诉口臭、口渴、吐酸水、脘部痛已有两周,易出汗、手脚发热已有五年,便秘、眼睛干燥已有一年。

现病史:患者曾患有食道炎和浅表性胃炎。

望闻切诊:患者精神正常,形体消瘦。

舌质偏红,苔薄白而干燥,脉细数。

脘部有压痛,肝区有触痛。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略高。

辩证分析:患者口臭、口渴、吐酸水、脘部疼痛等症状,属于胃热内盛,肝胆不和所致。

易出汗、手脚发热、便秘、眼睛干燥等症状,属于阴虚火旺,肝肾不足所致。

诊断:中医诊断为胃热内盛,肝胆不和,阴虚火旺,肝肾不足。

治法:清热解毒,疏肝利胆,滋阴降火,补肝肾。

处方:黄连30克,黄芩20克,柴胡10克,白芍20克,生地黄30克,山药20克,丹参15克,当归15克,熟地黄20克,枸杞子15克,菊花10克,甘草6克。

医嘱:饮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多喝水,保持口腔卫生。

忌烟酒,保持心情舒畅。

每日服药三次,每次服药后饮水。

医师:XXX复诊记录科别:中医科,就诊时间为2017年8月27日上午9点。

问诊:患者口臭、口渴、吐酸水、脘部疼痛等症状有所缓解,但手脚发热、便秘、眼睛干燥仍然存在。

望闻切诊:患者精神状态良好,形体稍有恢复。

舌质偏红,苔薄白而干燥,脉细数。

脘部轻微压痛,肝区无触痛。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

辩证分析:患者口臭、口渴、吐酸水、脘部疼痛等症状有所缓解,但手脚发热、便秘、眼睛干燥仍然存在,说明肝肾阴虚火旺的症状仍未得到有效缓解。

诊断:中医诊断为肝肾阴虚火旺。

治法:滋阴降火,补肝肾。

处方:生地黄30克,山药20克,熟地黄20克,丹参15克,当归15克,黄芪15克,枸杞子15克,菊花10克,甘草6克。

医嘱:饮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多喝水,保持口腔卫生。

忌烟酒,保持心情舒畅。

每日服药三次,每次服药后饮水。

医师:XXX刻下症:患者近1个月来,常感心悸不安,伴有头晕,气短,乏力等症状,加重时有胸闷,但无胸痛,无恶心呕吐,无发热,无出汗,无失眠,无口干口苦,无小便不畅等症状。

小儿反复咳嗽中医科治疗病历书写范文模板

小儿反复咳嗽中医科治疗病历书写范文模板

小儿反复咳嗽中医科治疗病历书写范文模板【一般资料】患儿女,10岁【主诉】反复咳嗽11个月。

【现病史】1个月前,患儿咳嗽,喘促胸闷,咳痰,痰黄而黏,无热,舌红,舌苔白厚,脉浮数,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中小水泡音。

患儿于1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痰,就诊于当地医院,查肺炎支原体阳性(1 : 80),诊断为支原体肺炎,先后予仙力素、氟康嘤、大蒜素、红霉素、复达欣、泰能等治疗, 病情有所好转出院。

患儿自就诊治疗以来一直有咳嗽、气促入住当地医院。

出院后仍有咳嗽、气促,活动后喘息再次人住当地医院。

住院期间,双肺可闻及中小水泡音及哮鸣音,胸部高分辨CT检查,显示呈〃马赛克〃分布的低灌注区域, 有气体滞留,小支气管壁增厚及扩张,以右侧为著,考虑小儿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O)可能性大,进行CT引导下行右上胸部病变部位肺穿刺活检,病理检查镜下见肺泡结构正常,未见肉芽组织充填,除外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伴机化性肺炎,诊断为BO o纤维支气管镜局部灌洗治疗出院后,口服糖皮质激素。

【辅助检直】住院期间3次痰培养分别为卡他球菌、肺炎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生长。

肺功能检查为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为:(1)慢性支气管内膜炎;(2)左主支气管变窄(考虑漏斗胸所致X胸部CT检查,示〃双肺斑片状阴影,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中医诊断】邪郁于肺,肺失肃降,日久灼肺伤阴。

【治法治则】法当清热宣肺、养阴祛痰,佐以益气。

【方药】选用拿苗大枣泻肺汤化裁炒拿苗7.5g ,大枣、桑白皮、炒杏仁各10g ,芦根15g ,桔梗、前胡各10g ,黄苓7.5g ,丹参、茯苓各15g ,红花、甘草各7.5g ,生龙骨、牡蛎各30g ,焦术10g ,意故仁15g o 3剂水煎分3次服。

同时口服本院自制之化痰散,川贝粉末以助化痰止咳。

外敷方:本院自制敷胸散(大黄、白芥子、生姜等)外敷于双侧肺部以促进水泡音的吸收,每日1次。

二诊2024-01-04,患儿已无咳嗽,舌淡红,苔白,脉数,双肺呼吸音粗。

中医门诊病历书写模板

中医门诊病历书写模板

中医门诊病历书写模板姓名:XXX性别:女年龄:59岁科别:中医科初诊时间:2017-8-23,9:00主诉:口臭、口渴、吐酸水、脘部疼痛2周,易出汗、手脚发热5年,便秘、眼干1年。

现病史:患者曾患有食道炎和浅表性胃炎。

现症:患者于2天前因饮酒过多,进食辛辣刺激食物而再次复发。

现患者口臭、口渴、吐酸水、脘部疼痛,易出汗、手脚发热,便秘、眼干。

望闻切诊:精神状态正常,舌质红,舌苔黄腻,脉细弦。

脘部有压痛。

辅助检查:无辩证分析:患者因饮食不当,脾胃失调,湿热内生,气机不畅,导致口臭、口渴、吐酸水、脘部疼痛,易出汗、手脚发热,便秘、眼干等症状。

诊断:中医诊断为脾胃虚弱,湿热内生,口臭。

治法:健脾祛湿,清热解毒。

处方:黄芪15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炙甘草6克,半夏10克,黄连6克,连翘10克,生姜3片,大枣5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医嘱:忌辛辣、油腻食物,多喝水,保持情绪稳定。

医师:XXX××复诊记录科别:中医科复诊时间:2017-8-27,9:00主诉:病情无明显好转。

现病史:患者服用中药4剂后,口臭、口渴、吐酸水、脘部疼痛等症状未见明显好转。

望闻切诊:精神状态正常,舌质红,舌苔黄腻,脉细弦。

脘部有压痛。

辅助检查:无辩证分析:患者脾胃虚弱,湿热内生,气机不畅,导致口臭、口渴、吐酸水、脘部疼痛等症状未见明显好转。

诊断:中医诊断为脾胃虚弱,湿热内生,口臭。

治法:健脾祛湿,清热解毒。

处方:黄芪15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炙甘草6克,半夏10克,黄连6克,连翘10克,生姜3片,大枣5枚,草果3个。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医嘱:忌辛辣、油腻食物,多喝水,保持情绪稳定。

医师:XXX××无辩证分析:患者突发心悸不安,胸闷气短,为心血不足所致。

加之劳累、精神紧张,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心脏功能失调。

诊断:中医诊断:心悸心血不足西医诊断:无治法:益心血,调和气血处方:丹参15g黄芪15g当归12g白芍15g川芎10g熟地15g茯苓15g甘草6g7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饭后半小时服医嘱: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

中医门诊病历书写规范

中医门诊病历书写规范
中医门诊病历书写规范
2010年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了新的《中医病历书写 基本规范》,根据其要求,为规范综合性医院中医科的 中医病历书写,特制定以下中医科病历书写规范。
Page 2
1.中医病历书写的基本通过望、闻、问、切及 查体、辅助检查、诊断、治疗、护理等医疗活动获得有 关资料,并进行归纳、分析、整理形成医疗活动记录的 行为。
医师签名:
Page 9
Thanks for watching
Page 7
辅助检查】记录就诊时已获得的有关检查、检验结果。 【初步诊断】 中医诊断:疾病诊断 证候诊断 西医诊断:要求同西医病历。 【诊疗措施】 1.中医治疗 XXXX法
(1)方剂名称:xxx汤加减 (汤药每行四味,右下角注明剂量,右上角注明特殊用法、煎服法及
注意事项) (2)中成药名称、剂量、用法、时间等。 (3)非药物治疗方法(如针灸、推拿等)。
Page 8
2.西医诊疗方案 其他检查、检验项目及治疗措施。 药物名称、剂量、用法、时间等。 3.有创检查须签署知情同意书。操作要有记录。重要病情要有交代病情的 记录及患者或家属的意见,必要时须有患者或家属的签字认可。 4.饮食起居宜忌、护理原则、随诊及复诊要求等。 5.开具疾病诊断及休息证明应记录在病历中。
2023/9/7
Page 5
5.中医住院病案首页应当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 于修订中医住院病案首页的通知》(国中医药医政发 〔2011〕54号)的规定书写。
Page 6
中医门诊初诊病历 【主诉】要求同西医病历。 【现病史】要求同西医病历。 【既往史】要求同西医病历。 【体格检查】要求同西医病历。同时必须记录中医四诊 情况:舌苔、脉象,以及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获得 的资料。

中医内科住院病历书写

中医内科住院病历书写

中医内科住院病历书写应由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诊断情况,按照病历书写规范进行记录。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示例:患者信息:姓名:张三年龄:35岁性别:男住院号:001234病史摘要:患者自述经常感到疲劳,食欲不振,睡眠质量较差,容易感冒。

曾在其他医院就诊,诊断为亚健康状态,服用过中药汤剂和西药,但效果不明显。

体格检查:体温:36.8℃脉搏:72次/分钟呼吸:18次/分钟血压:120/80mmHg体型偏瘦,面色稍黄,舌质淡,苔薄白,脉搏细弱。

辅助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心电图等基本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诊断:中医诊断:气血两虚西医诊断:亚健康状态治疗计划:1. 药物治疗:给予补气养血、安神助眠的中药汤剂,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同时配合中成药如人参归脾丸、安神补脑液等。

2. 饮食调理:建议患者多食用富含营养的食物,如红枣、枸杞、山药、核桃等补气血的食物。

3. 运动锻炼: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太极拳、瑜伽等,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4. 心理疏导:由于患者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心理压力较大,需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增强自信心。

医嘱:1. 每日监测体温、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

2. 按时服药,如有不适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3. 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4. 适当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

5. 饮食清淡易消化,多食用富含营养的食物。

注意事项:1. 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药效。

2. 如有过敏史或不良反应,请立即告知医护人员。

3. 定期复查,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以上是一个中医内科住院病历的可能书写内容,具体内容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完善。

中医科治疗病历书写范文模板

中医科治疗病历书写范文模板

过敏体质湿疹中医科治疗病历书写范文模板【一般资料】患者,女,38岁。

【主诉】右手食指、双耳出现透明水疱1周。

【现病史】患者就诊前1周无明显诱因右手食指、双耳出现数个芝麻大小透明水疱,瘙痒剧烈,抓破后流水,四肢有少量散在红色丘疹;复因感寒后皮疹明显加重,颈面部、躯干、四肢等多处出现红色片状丘疹,瘙痒明显,在某院诊断为湿疹、自发性过敏性皮炎,口服开瑞坦、强的松治疗无效,遂来谷教授处就诊。

刻下症见:患者右侧面部呈局限性片状暗红色,浮肿明显,双耳暗红、肿胀脱皮伴瘙痒;颈部、右手背、腕关节、左侧上臂均分布有密集粟粒样红色丘疹,基底部弥漫潮红,与正常皮肤界限清楚,患处有灼热感,瘙痒剧烈,搔抓后成片状浸淫,渗液不甚明显,双下肢内侧亦有少量散在红色粟粒样丘疹。

寐差,饮食、二便尚可,月经、带下正常,平素恶热喜凉,舌质红,边尖尤甚,苔中部略黄腻,脉数小滑。

【过敏史】患者乃过敏体质,其母有反复尊麻疹病史。

否认服用抗生素及异物接触史。

湿疹、自发过敏性皮炎中医诊断痒疹中医辨证风邪袭表,营血内热,兼有湿滞【治法治则】清热凉血、疏风止痒,佐以祛湿大生地30g ,羚羊粉0.3g (冲),赤白芍各IOg ,丹皮IOg ,浮萍IOg , 土茯苓30g JIIMlOg,黄苓IOg ,黄连IOg ,牛野子IOg ,杏仁IOg ,荆芥6g ,薄荷6g (后下),车前子IOg o7剂。

水煎服,每日2服。

针灸选穴:印堂、四白、曲池、外关、合谷、天枢、血海、阴陵泉、丰隆、蠡沟、三阴交、太冲、八风、八邪,对颈部、下肢面积较大的片状皮疹区进行围刺。

操作:局部常规消毒后,选用0.3mm*40mm毫针快速刺入穴位,得气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每隔IOmin行针1次,以捻转手法为主,留针30min ,配合大椎与双侧耳尖放血交替使用。

二诊2024年10月19日:针刺治疗1次后,症状改善不明显,诊见右前臂、左上臂浸淫面扩大,双下肢皮肤大片弥漫红色粟粒样丘疹,突起不明显,有轻度糜烂渗液,患者瘙痒较重,夜不能寐,舌脉同前。

中医门诊病历书写模板

中医门诊病历书写模板

一、疾病名称:胃痛科室医生姓名:杨建新初诊记录姓名:陈××性别:男年龄:35岁科别:中医科2017-8-23,9:00 问诊主诉:胃脘部疼痛,反复性发作15年,复发4天,加重1天。

现病史:患者15年前因工作紧张、饮食无规律致胃脘部疼痛,经服中药后病情缓解,以后经常反复发作。

2015年8月在某医院做纤维胃镜检查,示“胃窦部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刻下症:此次患者于4天前,因工作不顺心、饮酒过多而再次复发,自服“止痛药”无效。

现患者胃脘部灼痛,纳差,胁胀,情绪不宁,伴吞酸、嘈杂、呃逆。

大便偏干,小便正常。

望闻切诊形体壮实,精神一般。

舌边红苔薄白,脉弦细。

胃脘部触痛。

辅助检查:血常规:RBC4.5×1012/L WBC2.98×1010/L辩证分析:既往有胃脘痛病史,此次因情志不适、饮酒过多,化为火热而侵及肝胃,肝胃不和而致上述诸症。

诊断:中医诊断:胃脘痛肝胃不和西医诊断:1、急性胃炎2、胃溃疡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处方:白芍30克柴胡6克法半夏10克川芎12克香附10克陈皮10克枳壳10克郁金12克吴茱萸4克黄连6克甘草6克3剂,水煎,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医嘱:建议做上消化道造影或电子胃镜检查。

进软食,忌辛辣刺激之品,禁酒,戒怒。

医师:杨××复诊记录科别:中医科 2017-8-27,9:00问诊主诉:病史同前。

现病史:患者服上述中药3剂后,自觉胃脘部灼痛减轻,胁胀缓解,吞酸好转,但仍呃逆。

二便正常。

望闻切诊形体壮实,精神一般。

舌边红苔薄白,脉弦细。

胃脘部触痛不明显。

辅助检查:同前。

辩证分析:上方服用有效,症状好转。

但呃逆仍在,前方应加上降逆止呃药物生姜。

诊断:同前。

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降逆止呃。

处方:白芍30克柴胡6克法半夏10克川芎12克香附10克陈皮10克枳壳10克郁金12克吴茱萸4克黄连6克甘草6克生姜7片3剂,水煎,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中医内科病历书写范文

中医内科病历书写范文

中医内科病历书写范文患者姓名:李某性别:男年龄:45岁职业:教师住址:XX市XX区XX街XX号电话:XXXXXXXXXXX主诉:反复腹痛、腹胀1年,伴恶心、呕吐1周。

现病史: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腹胀,间断发作,无规律,每次发作时腹部不适,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食物残渣,无血液,无黄疸、无发热、无腹泻。

就诊于当地医院,查腹部彩超示:胆囊结石,诊断为胆囊结石症,予以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但未彻底消失。

1周前腹痛、腹胀再次加重,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食物残渣,无黄疸、无发热、无腹泻。

就诊于我院门诊,门诊以“胆囊结石症”收住入院。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及传染病史。

个人史:饮食可,睡眠可,二便正常。

家族史:父母健在,无遗传病史。

体格检查:T36.5℃ P80次/分 R20次/分 BP130/80mmHg 一般情况:患者神志清楚,面色苍白,精神欠佳,自主体位。

查体:心肺听诊无异常,腹部平软,无压痛,肝、脾未及,Murphy征(-),腹部无包块,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6.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65%,淋巴细胞百分比25%,血红蛋白130g/L,血小板300×10^9/L;肝功能:AST 20U/L,ALT 18U/L,TBil 12μmol/L,DBil 4μmol/L,ALP 80U/L,GGT 15U/L;腹部B超:胆囊内可见多发小结石,胆总管未见扩张。

诊断:中医诊断为胆囊湿热壅滞证。

治疗方案:清热利湿、行气解郁。

处方:黄芩10g,茯苓10g,泽泻10g,柴胡6g,枳壳6g,生姜3片,大枣5枚。

水煎服,一日3次。

随访观察:患者口服中药后,腹痛、腹胀逐渐缓解,恶心、呕吐减轻,食欲渐佳,大便正常,无不良反应,患者精神状态良好,睡眠良好,体温正常,无发热。

继续观察治疗。

总结:患者反复腹痛、腹胀1年,伴恶心、呕吐1周,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及中医辨证论治,诊断为胆囊湿热壅滞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入 院 记 录姓名:xxx 职业:农性别:女 住址:xx 县xx 镇XXX 村年龄:XX 岁 病史叙述者:患者本人及家属民族:XX 族 可靠程度:可靠婚姻:已婚 入院时间:2014-12-28 12:10 籍贯: xx 记录时间: 2014-12-28 14:03发病节气:小寒主诉:反复头昏6年余,加重伴恶心、呕吐1天。

现病史:患者于入院前6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昏,为持续性头昏,以中下午时明显,感疲倦,无晕厥、昏迷等症状。

以上症状出现以来患者求治于石阡县人民医院,测量血压180mmHg ,诊断为高血压病,给予开具降压药口服具体药物患者叙述不详,后患者头昏症状缓解。

于入院前3年患者头昏症状再次出现,并有所加重。

患者求治于XX 县人民医院行头颅CT 平扫诊断为:“脑梗塞”,并住院治疗(具体治疗情况不详)。

之后患者又求治于XX 市人民医院行头颅CT 检查均诊断为:脑梗塞。

以上3年来呈反复发作。

于入院前1天患者再次出现头昏,头昏较前有所加重,呈持续性头昏,伴头顶部胀痛。

并感恶心、伴呕吐2次,均为胃液,未见明显喷射性呕吐。

今为求系统治疗故特求治于我院,于门诊测量血压为:“170/100mmHg ”,以“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组”收入我科。

入院症见:头昏,无视物旋转,偶尔有头胀,咳嗽,头昏明显时感恶心、伴呕吐,四肢肌力尚可,行走自如。

纳眠一般,二便调。

既往史:患脑梗塞3年。

否认“肝炎、结核、伤寒”等传染病病史,否认手术外伤史,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个人史:出生于原籍未到外地久居,无近期疫区涉足史,平素生活规律,无烟酒不良嗜好,无其他特殊不良嗜好。

婚姻史:适龄非近亲结婚,配偶及子女均体健。

月经史:13岁天-天-29275349岁(无明显阴道流血)。

家族史:否认家族内类似疾病及遗传病病史。

望闻切诊:神清、神可,面色如常,形态自如,气息如常,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

体 格 检 查T:℃, P:64次/分, R:21次/分, Bp:170/90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体型适中,步入病房,呈慢性病容,意识清晰,自主体位,查体合作。

全身皮肤及粘膜无黄染及苍白,无皮疹瘀点及瘀斑,全身各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头颅五官无畸形,无包块及压痛,结膜无苍白,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d≈3mm对光反射灵敏,耳廓无畸形外耳道无分泌物溢出,双侧乳突区无压痛,鼻无畸形,左侧鼻唇沟稍变浅,无鼻塞、鼻腔内无分泌物流出,鼻中隔无偏移,各副鼻窦区无压痛。

口唇无发绀,口腔粘膜光洁呈粉红色,无缺齿残根,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

颈软,双侧颈静脉无怒张气管居中,双侧胸廓对称无畸形,肋间隙无增宽及变窄,双侧呼吸动度一致,叩诊呈清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细湿性啰音。

心前区无隆起无异常搏动,心尖波动于第5肋间隙左锁骨中线内约处,心界叩诊向左下扩大,心率64次/分,律齐,心音稍低钝,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腹平坦,上腹及下腹部稍压痛,肝、脾肋下未及murphy sing(-) 肝、肾区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肠鸣音5次/分。

肛门及外生殖器未查,脊柱无后突、侧突畸形,腰椎各椎体棘突压痛明显,双下肢无水肿,各关节活动自如,各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未引出。

专科检查左侧鼻唇沟稍变浅,无鼻塞、鼻腔内无分泌物流出,鼻中隔无偏移,各副鼻窦区无压痛。

各关节活动自如,各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未引出。

辅助检查心电图示:“ 1.窦性心律,HR:64次/分2.心电轴+150”,随机血糖:L。

入院诊断:中医诊断:1.眩晕--痰浊上蒙。

西医诊断:1.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组)。

2.脑梗塞后遗症期。

主治医师:首次病程记录2014-12-28 13:24xxx,女性,XX岁,XX族,已婚,农,家住:xx县xx镇琵琶沟村6组,因:“反复头昏6年余,加重伴恶心、呕吐1天”于2011年12月28日12:10入院。

病例特点:1.患者老年女性72岁,慢性起病,病程为6年,患脑梗塞3年,于XX市人民医院及XX县人民医院行头颅CT检查均诊断为:“脑梗塞”。

2.以“反复头昏、头胀,恶心、呕吐”为主要症状,患者时感头昏为持续性头昏,以中下午时明显。

偶尔感头顶部胀痛。

近来受凉后出现恶心、呕吐2次,为少许胃液。

无喷射性呕吐。

无晕厥,昏迷,无耳鸣,无视物旋转等症状。

3.入院症见:头昏,无视物旋转,偶尔有头胀,咳嗽,头昏明显时感恶心、伴呕吐,四肢肌力尚可,行走自如。

纳眠一般,二便调。

4.查体:T:℃ P:64次/分 R:21次/分Bp:170/90mmHg,步入病房,呈慢性病容,意识清晰,自主体位,查体合作,左侧鼻唇沟稍变浅。

双肺呼吸音略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界叩诊向左下扩大,心率64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坦,双下肢无水肿。

5.专科检查:左侧鼻唇沟稍变浅,无鼻塞、鼻腔内无分泌物流出,鼻中隔无偏移,各副鼻窦区无压痛。

各关节活动自如,各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未引出。

6.辅查:心电图示:“ 1.窦性心律,HR:64次/分2.心电轴+150”,随机血糖:L。

拟诊讨论:1、中医辨病辩证依据:老年女性患者,平素嗜食肥甘厚味,加之劳倦内伤,损伤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湿中阻,浊阴不降,引起眩晕。

现症见头昏,无视物旋转,偶尔有头胀,咳嗽,头昏明显时感恶心、伴呕吐,四肢肌力尚可,行走自如。

纳眠一般,二便调。

舌淡红,苔白腻,脉滑。

根据以上诸症,本病当属眩晕病范畴,证为痰浊上蒙型。

本病病位在清窍,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2、中医鉴别诊断:本病当与中风病相鉴别,中风病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歪斜不遂为特征。

本病痰浊阻遏,郁久化火,痰火上扰清窍,进一步发展可上蒙清窍,阻滞,而形成中风。

故应警惕。

3、西医诊断依据:1.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组):患者老年绝经女性,72岁,既往6年前发现血压增高,最高血压为180 mmHg,间断服用卡托普利片等降压药。

以“反复头昏、头胀”为主要症状,入院时查体:Bp:170/90mmHg,故可以诊断。

2.脑梗塞后遗症期:患者有高血压基础疾病。

患脑梗塞3年,既往于安顺市人民医院及石阡县人民医院行头颅CT检查均诊断为:“脑梗塞”。

查体:左侧鼻唇沟变浅。

可进一步行头颅CT平扫予以明确4、西医鉴别诊断:1.继发性高血压:此病常有慢性肾炎等作为基础疾病,但患者无以上基础疾病,故可以排除。

5、初步诊断:中医诊断:眩晕--痰浊上蒙。

西医诊断:1.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组)。

2.脑梗塞后遗症期。

诊疗计划:1.内科护理常规Ⅱ级护理,下病重,嘱低盐低脂易消化饮食,氧疗。

2.予硝酸甘油扩张小动脉减轻心脏压力负荷降压,卡托普利片、尼群地平片降压,维生素E丸软化血管,胞二磷胆碱营养脑细胞,注射用血栓通改善循环等对症支持治疗。

3.中医辩证为痰浊上蒙,治以燥湿祛痰、健脾和胃为法,具体药物组成如下:半夏15g 白术15g 天麻10g 陈皮15g 砂仁10g石菖蒲15g 竹茹10g 茯苓15g 黄芩10g 柴胡15g党参20g 麦冬20g 大枣10g水煎服,每日一剂4.进一步完善三大常规血生化检查,请示上级医生查房。

医生签名:出院记录姓名:xxx 性别:女年龄:72岁婚姻:已婚职业:农民族:仡佬族住址:xx县xx镇XXX村6组。

入院时间:2011-12-28 12:10 出院时间:2012-01-12 09:00住院天数:13天入院时情况:患者因:“反复头昏6年余,加重伴恶心、呕吐1天”入院。

入院时查体:P:64次/分 R:21次/分Bp:170/90mmHg,步入病房,呈慢性病容,意识清晰,自主体位,查体合作,左侧鼻唇沟稍变浅。

双肺呼吸音略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界叩诊向左下扩大,心率64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坦,双下肢无水肿。

入院诊断:中医:眩晕--痰浊上蒙。

西医:1.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组)。

2.脑梗塞后遗症期。

诊疗经过:入院后行:心电图示:“ 1.窦性心律,HR:64次/分2.心电轴+150”,随机血糖:L。

头颅CT平扫示:“1双侧大脑深部白质多发缺血灶2.脑萎缩”。

肝、肾功血糖、血脂、血常规、二便常规均未见异常。

入院后先后给卡托普利片、尼群地平片降压,维生素E丸软化血管,胞二磷胆碱营养脑细胞,注射用血栓通改善循环等对症支持治疗。

出院时情况:患者目前头昏、头胀,双下肢乏力症状较前明显好转,无咳嗽、咳痰。

查体:Bp:130/80mmHg。

请示XXX主治医师后,故办理出院手续。

出院医嘱:1.注意休息,避免“受凉”,进食低盐低脂高热量食物。

2.出院带卡托普利片25mg×1瓶,75 mg /日,肠溶阿司匹林片25mg×1瓶,100mg/日。

出院诊断:中医:眩晕--痰浊上蒙。

西医:1.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组)。

2.脑梗塞后遗症期。

手术名称:治疗结果:临床治愈。

医生签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