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后高血糖和心血管危险因素

合集下载

餐后高血糖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探讨

餐后高血糖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探讨
以 干 预 治 疗 , 效 预 防心 血 管 疾 病 的 发 生 与 发展 。 可有
关键词 : 糖 调节受损 ; 餐后高血糖 ; 心血管 疾病危 险性指标 ; 心血管疾病
胰 岛素 抵 抗 ( ) 糖 尿 病 与 心 血 管 疾 病 的 共 同发 病 基 础 是
12 心血管疾 病的诊断标准 . ① 高血压病 : 据 1 9 根 9 9年 WHO IH 高 血压 治 疗指 南 /S
I T、 组 心血 管 危 险 性 指 标 明 显 高 于 IG 组 ( < O 0 )DM 组 危 险 性 指 标 较 I T 组 升 高 ( G DM F P .1, G P< O 0 ) . 5 。相 关 性 分 析 表 明 , 后 高 餐
血糖与心血管疾病危险性指标呈正相关 , 而与 HDL 2 4 呈负相关 。结论 : 餐后 高血糖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 , 于 I 对 GT患者应尽早 予
制 定 的 标 准 ; 冠 心病 : 用 17 年 IF / HO 的 诊 断 标 准 ② 采 99 SCW ( 括 经 冠 状 动 脉 造 影 证 实 的病 例 ) ③ 脑 卒 中 : 经 头 部 C 包 ; 均 T
己被人们所公认 , 1 近几 年来 炎症 因子在糖 尿病 及动 脉 粥样 ] 硬化性疾病 巾的作用 亦受 到人们 的重 视 ] 2 。本研究 探讨 糖 。
调 节 受 损 及 2型 糖 尿 病 患 者 餐 后 2小 时 血 糖 (h G) 炎 症 因 2P 与
子, 颈动脉内膜 中层厚度 , 血压 、 血脂 以及体重 指数 的关 系 , 阐 明 2P h G与心血管疾病 密切相关 , 明在心血管疾病高危人 ]表
群 中, 及早 筛查 出 I T 患 者 , 早 பைடு நூலகம் 予 行 为 及 药 物 干 预 治 疗 , G 尽 可 有 效 预 防 心 血 管 疾 病 的发 生 与 发 展 。

餐后高血糖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餐后高血糖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结 果


目的 : 探讨餐后 高血糖 与心血 管
c mi n u n e h n ie c fc r iv s e a i f e c s t e i cd n e o a d o a — l
c l r ie s u a ds a e.I fc e o p te t wih t o us d n a in s t
疾病 发 病 的相 关性 。 方 法 : 集排 除 重 大 收
疾 病 的血 糖 升 高 者 4 2例 , 为 空腹 血 糖 3 分
I GT, e a s G ain s h d a h g ik o b c u eI T p t t a ihr f e s
c r i v s u a ie s s a d o a c lr d s a e .The eo e, h a l rf r t e e ry
分 为 3组 : 空 腹 血 糖 受 损 组 (F 组 ) ① IG
近 年 来 , 后 高 血 糖 与 心 血 管 疾 病 发 餐
餐 后 高血 糖 与心 血 管疾 病 的关 系
wa ih r t a h t o G r u . u h sh g e h n t a f I T g o p B t t e
检测参 数 。使 用美 国 G E公 司 L g oi c一7 型彩色 多普勒 显像 仪 , 由专 人测 定 , 探头 频率 1 MH , 0 z患者 仰 卧位 , 分别 横 断及纵
组 比较 , 心血管 疾病 发 生率 是上升 的, 但
差别无显著性 , 无统计学 意义。见 表 1 。 IG组 、 T及 D 组 各项 临 床指 标 F I G M
的 比较 , 表 2 见 。
讨 论
p ie a t g gu o e i ar d gu o e t l ar d fsi l c s ;mp ie l c s o— n e a c ; ib t s c r iv s u a ie s c r rn e da ee ; a d o a c lr d s a e; a —

浅谈餐后高血糖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浅谈餐后高血糖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通讯作者 : 杨波
山东 巨野
24 0 79 0
表1 空腹与餐后血糖导致心血管疾病的比较情况
患者 为 7 ,占 81% ; 例 . 4 高血压 患者为 l ,占 1. %,总 0例 13 6
发病率为 3 . %。由此看出,餐后血糖上升导致心血管疾病 83 7
发生率 明显高于空腹血糖,危害性更大 。
检 查确 诊 ;3 周 围血管病 : () 均经 周 围动、静脉 血管造 影检 查确 诊 ;4 高血 压病 : ( ) 根据 1 9 9 9年 WH /S O IH高 血压治疗
指南制定 的标准 】 。 1 统计 学处理 . 4
2 结 果
用 S S 0 P S1. 0软件进行 统计学分析,计数
生学报 ,2 0 ,2 () 1— 2. 0 8 1 : 9 61 66
餐后血糖水平与心血管疾病 的关系得到越来越多 的重视 。 随着血糖 升高,患心脑血管疾病 的概率大幅上升,这 已 打破 人体是 否正常 的界 限。多项 医学研 究证 明,人体 的糖耐
量异常、 血脂异常、 高血压等都是心血管发病 的独立危险因素 ,
杨 波①
【 要】 目的 : 过 白血病患者菌谱 及耐药性分析 ,探讨菌谱 变化。 摘 通 方法 : 过 对本组患 者的细菌分离 和分析,按照 N C S 准方 法 通 CL 标
进行 E B s S L 的检 测, 察苯唑西林 的药敏结果 。 观 结果本 组分离出的病原 菌中仍以革 兰氏阴性杆菌 为主 , 其次 为真菌 和革兰 氏阳性 需氧球菌。 结论 : 合理应 用抗 生素是 防治的关键 , 效的药师干预可 以 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 起

1王廷金 . 术后鼻唇畸形个体化修复技巧探讨 [ . 唇裂 J 中国美容 医学, 】 个立体 结构,唇鼻二次修 复难度大 ,加上患者的审美要求 []

餐后高血糖与心血管疾病

餐后高血糖与心血管疾病
血管疾病发生 。
2 .检查方 法 日本 对糖 耐量异 常 的评 价 , 则是根 据 7 g葡萄糖耐 量 试验 ( G I 来 进行 的 。分 别采集 5 O T' ) 空腹血 以及 葡萄糖 负荷后 3 O分 钟 、 时 和 2小时 的 l小 血, 测定其血糖值 , 萄糖 负荷 3 葡 O分 钟和 1小 时后 的
血糖值对 糖尿病 的诊 断 未必有 用 , 对 于发现 糖尿病 但
高 危 人 群 很有 帮 助 。 二 、 后 血 糖 过 高 在 临床 上 存 在 的 问题 餐
3 .与代谢综合征的关 系 最近 认识到 , 作为心 血
管疾病 的危险 因素 , 糖尿病 、 耐量异常 、 糖 肥胖 、 高血 压 以及脂代谢异常 等都 容易聚集在 一个人 身上 , 即所 此
食疗法 和运动疗法 减轻体重 ; 或者 采取药物疗法 ( 葡
萄糖 苷酶抑制剂 , g ) 据说 可有效预 防糖尿病发生 。 I, 2 并发心血管疾 病 餐后血糖 过高的患者易引起 心血 管疾 病 ( 绞痛 和心 肌梗死 ) 心 。血 糖上升 的 同时 。 最心血 管疾病发 病率 也 在上升 . 与空腹 血糖 升高 相 但 比, 餐后血糖 上升更能提 高其发病率——这是在亚洲 5
不 可小视 , 应将其与糖尿病 同等对待 , 至需 给予E O A) D C D 研究 中获得 的结
果 。即使判定为 临界 型糖 屎病 , 空腹 高血 糖病人 相 与
比, 餐后 血糖过高 者 更容 易发生 心血 管疾 病 。在餐 后 血糖 过高条 件下 , 应蛋 白、 c反 白细胞介素 以及 T Fa N -
维普资讯
日本医学介绍 2 0 0 7年第 2 8卷第 2期
・ 9・ 8
餐后 高血糖 与 心血 管疾病

血糖波动异常致心血管不良预后的研究进展_谢亮

血糖波动异常致心血管不良预后的研究进展_谢亮

XIE Liang,LIU Tingsong,GONG Jianbin
(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Jinling Hospital,Medical School of 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General Hospital under Nan-
在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中有许多方法来量化血 糖波动,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绝 对 的“金 标 准”。现在普 遍 认 为,目 前 过 多 的 变 异 性 指 标 可 能 会
基金项目: 2012 年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 2012T50897) 作者简介: 谢亮( 1990—) ,在读硕士,主要从事代谢心脏病学研究。Email: kongfu723@ gmail. com 通信作者: 刘挺松,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主要从事冠心病防治研究。Email: ltsnjzy@ 163. com;
临床研究中,血糖波动与心血管疾病有较大的相 关性。多年以前,已经发现患有糖尿病的老年人的总 体死亡率和心血管病死率主要和空腹血糖水平的稳 定性有关,与其绝对值无关。
在 1 型和 2 型糖尿病中,前瞻性临床研究已经显 示血糖平均值[以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 的平均值来 衡量]和糖尿病并发症之间有强烈 的 相 关 性[8]。但 是,近 年 来,人 们 认 为 血 糖 不 稳 定 性 对 于 心 血 管 的 影 响可能比 HbA1c 更大[9]。目前大量的临床证据支持血 糖变异性对于心血管疾病的不良作用。
血糖波动和动脉粥样硬化有密切关系。多变量 分析显示,血糖峰值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一个显著 独立的 决 定 因 素[13]。Casella 等[14] 研 究 认 为 颈 总 动 脉、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和心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紧 密相关。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餐后血糖状态是动脉 粥样 硬 化 发 展 的 一 个 影 响 因 素,而 在 糖 尿 病 中,餐 后 时期的特点就是血糖浓度会发生快速和大幅的升高, 餐后的血 糖 高 峰 可 能 和 心 血 管 并 发 症 的 发 病 有 关。 流行病学和初步的干预型研究已经表明餐后高血糖 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直接和独立的危险因素。 4 血糖波动致心血管不良预后的可能机制 4. 1 氧化应激

高血压心血管危险评估因素表

高血压心血管危险评估因素表

影响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预后(de)重要因素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TOD)伴临床疾患·高血压(1-3级)·男性 55岁;女性65岁·吸烟·糖耐量受损(2小时血糖7.8-11.0 mmol/L)和/或空腹血糖异常(6.1-6.9 mmol/L)·血脂异常TC≥5.7mmol/L(220mg/dL)或LDL-C>3.3mmol/L(130mg/dL)或HDL-C<1.0mmol/L(40mg/dL)·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左心室肥厚心电图:Sokolow-Lyons>38mv或Cornell>2440mm·mms超声心动图LVMI:男 125, 女 120g/m2·颈动脉超声IMT 0.9mm或动脉粥样斑块·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12m/s(选择使用)·脑血管病:脑出血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脏疾病:心肌梗死史心绞痛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史充血性心力衰竭·肾脏疾病:糖尿病肾病肾功能受损血肌酐:男性 133mol/L(1.5mg/dL)女性 124mol/L(1.4mg/dL)蛋白尿· 踝/臂血压指数<0.9(选择使用)·估算(de)肾小球滤过率降低(eGFR<60ml/min/1.73m2)或血清肌酐轻度升高:男性115-133 mol/L(1.3-1.5mg/dL),(一级亲属发病年龄<50岁)·腹型肥胖(腰围:男性≥90cm 女性≥85cm)或肥胖(BMI≥28kg/m2)女性107-124 mol/L(1.2-1.4mg/dL)( 300mg/24h)·外周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出血或渗出,视乳头水肿糖尿病空腹血糖:≥7.0mmol/L( 126mg/dL)餐后血糖:≥11.1mmol/L( 200mg/dL)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微量白蛋白尿:30-300mg/24h或白蛋白/肌酐比:≥30mg/g(3.5mg/mmol)TC:总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VMI:左心室质量指数;IMT: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BMI:体质量指数.。

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关键词】高血糖,餐后;糖尿病并发症;共识 doi:10.3969/j.issn.1006-6187.2016.05.001
Chinese
expert咖sensl塔Oil
r嘲ement
of postprandial hyperglycemia for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1.Department
祝开思
【提要】中国T2DM伴餐后血糖(PPG)升高的患者比例高。控制餐后高血糖对于HbAl C达标非常 重要。为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管理糖尿病,一部分中国专家基于国内外临床证据及临床经验,制订了《中 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本共识概述了餐后高血糖的定义和危害,餐后高血糖与糖
尿病微血管、大血管并发症发生风险的关系,餐后高血糖的管理策略,以及控制餐后高血糖的临床意义。
慢等[43|。
五、餐后高血糖的管理 1.餐后高血糖的控制目标:控制餐后血糖对 HbAlC达标及减少血糖波动非常重要。设定HbAl C 目标值应根据患者年龄、病程、预期寿命、并发症严 重程度、低血糖发生风险等因素个体化确定,与此相 对应的PPG控制目标也应遵循个体化原则。(表3)
表3 T2DM患者PPG控制目标[44—453
万方数据
・386・
28。4%和36。1%,仅5。6%的患者3项指标均达 标[3|。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现状及临床 合理用药情况不容乐观[24]。大部分中国T2DM患 者伴有餐后血糖(PPG)升高。流行病学筛查诊断的 糖尿病患者中,单纯PPG升高患者的比例达50%, 糖尿病前期中约70%为单纯性IGT[5|。PPG增高
增高相关[6。1 0|。
血糖可减少心肌血容量及心肌血流。研究[25]显示, 糖尿病患者餐后心肌血容量及心肌血流较正常对照 者下降。餐后高血糖及血糖波动与颈动脉内一中膜

《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要点

《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要点

《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要点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高达9.7%,患者人数居全球首位。

糖尿病防治的关键在于积极预防、早期诊断及尽早规范化干预。

糖尿病管理的最终目标是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包括微血管并发症和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ASVD),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研究显示,我国门诊T2DM 患者血糖达标率仅32.6%;在心血管风险因素控制方面, 我国T2DM患者血糖、血压、血脂达标率分别为47.7%、28.4%和36.1%,仅56%的患者3项指标均达标。

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现状及临床合理用药情况不容乐观。

大部分中国T2DM患者伴有餐后血糖(PPG)升高。

流行病学筛查诊断的糖尿病患者中,单纯PPG升高患者的比例达50%,糖尿病前期中约70%为单纯性IGT。

PPG增高是导致HbA1c高的主要原因之一,PPG升高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有相关性。

因此,控制PPG是促使HbA1c控制达标以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重要策略。

糖尿病的管理中,控制PPG的手段与控制FPG的策略和手段有明显不同。

一、餐后高血糖的定义和病理生理基础餐后高血糖的定义为摄食后1~2hPG〉7.8mmol/L。

餐后高血糖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与第一时相/早相胰岛素分泌缺陷、外周组织IS下降、胰升血糖素分泌在进餐后不受抑制及餐后肝糖输出持续增高相关。

二、餐后高血糖的临床意义1. 餐后高血糖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增高相关:2. 餐后高血糖与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增高相关:3. 餐后高血糖与多项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相关:4. 餐后高血糖对机体的其他不良影响:5. PPG与HbA1c的关系:三、餐后高血糖的检测1. 检测对象:对于以下临床状态的患者,可通过监测PPG评价疗效、低血糖风险和指导药物剂量调整。

(1)任何HbA1c不达标的T2DM患者,尤其是FPG达标,而HbA1c不达标,如FPG<6.0mmol/L,但HbA1c >7.0%;(2)低血糖风险较高的患者,如使用促泌剂或胰岛素治疗、进餐不规律或餐后剧烈运动者;(3)使用降糖药物,尤其是降低PPG的药物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ormal
1200
1800 Time (hours)
2400
0600
Riddle MC. Diabetes Care 1990;13:676–686
Glycemic Control and CHD
Incidence (%) Incidence (%)
CHCDHMDOMRToArLtaITliYty
25 20 15 10
5 0
<6.0 6.1-7.9 >8 HbA1c
All CHD Events
ALL CHD EVENTS
25 20 15 105 0 Nhomakorabea<6.0 6.1-7.9 >8 HbA1c
Kuusisto et al, 1994
A Comparison of Hba1c Levels Achieved in the Conventional Versus Intensive Groups of Major Trials
World total
CVD drives the economic burden of type 2 diabetes
Inpatient Outpatient Pharmacy
10
$10,172
Cost in 1999 (x1,000 US$)
8
21.1%
6
4
$2,562
20.0%
2
48.1%
0
HbA1c
10
DCCT
9
8
7
6
5 0 1 2 3 4 5 6 7 8 9 10
Time from randomization (years)
UKPDS 9
8
7
6 0
0 3 6 9 12 15
Time from randomization (years)
HbA1c (%)
12 11 10
9 8 7 6 5
Fasting/2 hour plasma glucose (mg/dl)
FPG and 2h-PG values identify different people with diabetes
FPG 40%
Both FPG and
2h-PG 28%
2h-PG 32%
Younger, more obese
people
Older, leaner people
2h-PG: 2-hour postchallenge plasma glucose, FPG: fasting plasma glucose DECODE Study Group. BMJ 1998;317:371–5.
The increasing global burden of diabetes
2000 2025 8
Prevalence (%)
6
4
2
0
Developed countries
Developing countries
Population aged >20 years King H, et al. Diabetes Care 1998;21:1414–31.
Microvascular disease
Macrovascular disease
Diagnosing glucose intolerance – criteria reflect a need for early intervention
Diagnosis
Venous plasma glucose concentration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 of FPG and Mealtime Glucose Spikes to 24hour Glycemic Level
300
Plasma glucose (mg/dl)
200
100
0 0600
Mealtime glucose spikes
Fasting hyperglycemia
(mmol/L)
Diabetes FPG or 2h-PG*
>7.0 >11.1
IGT FPG (if measured) and 2h-PG*
<7.0 >7.8 and <11.1
IFG FPG and 2h-PG* (if measured)
>6.1 and <7.0 <7.8
*Determined post 75g glucose load 2h-PG: 2-hour postchallenge plasma glucose, FPG: fasting plasma glucose, IFG: impaired fasting glucose, IGT: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999.
31.9%
$4,402 28.6% 40.3% 31.2%
$6,396 17.2% 31.8%
51.0%
28.0% 50.9%
No CVD, No CVD,
CVD,
CVD and
no diabetes diabetes no diabetes diabetes
n=13,286
n=11,130
n=2,894
n=5,050
CV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Nichols GA, Brown JB. Diabetes Care 2002;25:482–6. Copyright ©2002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reprinted with permission from 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0
Kumamoto Study
12 24 36 48 60 72 Months
Conventional therapy Intensive therapy
Median HbA1c (%)
HbA1C =
FPG +PPG
FPG = fasting plasma glucose; PPG = postprandial plasma glucose.
Pathophysiology of type 2 diabetes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Hyperglycemia
Insulin sensitivity Insulin secretion Plasma glucose
Janka HU. Fortschr Med 1992;110:637–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