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教案3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教案3

课题: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一课家住平原[第1课时] 稻作文化的印记教学要求知识与技能:充分利用图片和各种资料分析湄南河平原的自然环境给人们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初步理解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过程与方法:利用各种地图获取有用信息,分析说明一个地区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了解平原地区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人们都在积极地利用自然条件,因地制宜,认识到人地和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湄南河平原人们的稻作生产以及生活方式。

教学难点:湄南河平原的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

教学方法展示法、讲授法、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活动1:(猜一猜)黄布袋,包银珠,秋天一到满地铺。

谜底:打一植物。

【展示】水稻的图片今天,我们讨论一下家住平原地区的人们是怎样生产和生活的?从生活中学【展示】水稻小知识水稻是热带、亚热带地区的重要农作物,喜高温潮湿,需要充足的水分和高温,还需要平整的土地,深厚而肥沃的土壤、便利的灌溉。

水稻一年可种1-3次。

在粮食作物中,除玉米外,水稻是单位面积产量最高的作物。

由于水稻是劳动密集型农业,水稻农业地区也是世界上人口密集的地区。

它的分布地区主要集中于中国的南方、东南亚、南亚的河流两岸平原与沿海地区。

活动2:世界水稻种植区的分布问:你们知道世界的主要水稻产区在哪里吗?[亚洲的东南部(中国南方)东南亚、南亚] ,这里的稻谷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展示】世界的水稻产区分布略图问:你知道我国水稻的主要种植区域又在哪里吗?(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包括台州也是水稻的产区。

)【展示】中国水稻产区分布略图问:你能说出湄南河平原的具体位置在哪里呢?【展示】湄南河平原的地理位置图(亚洲的东南部——湄南河平原)课本P58第一段找一找:湄公河平原地跨的主要国家(泰国、越南、老挝和柬埔寨)说一说:湄公河平原所在的纬度带、地形和气候有什么特点(低纬度、海拔都在200米以下;热带季风气候,气温较高、降水充沛,主要集中在5—10月)活动3:水稻生产的条件问:湄南河平原为什么会成为著名的水稻产区,它都有哪些适合水稻生产的条件呢?请同学们自习课本P59第一段。

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3单元教案

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3单元教案

《家住平原》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2-5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2-6运用各种资料,描述世界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

二、学习目标1、通过分析湄南河平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存在的内在联系,掌握梳理知识的复习方法。

2、通过对比湄南河平原和美国大平原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了解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和生活以及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掌握区域间对比的复习方法。

3、运用所学的复习方法,分析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4、通过例题的讲解,掌握做题的基本方法。

三、重点和难点1.重点:通过分析湄南河平原和美国大平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存在的内在联系,掌握区域地理的复习方法。

2.难点:运用所学的复习方法,分析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四、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有没有玩过大家来找茬的游戏呢?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一起来玩一玩这个有趣的游戏。

一、【复习方法介绍】【游戏一】大家来找茬时间:5分钟形式:4人小组合作找茬要求:从给出材料中找出表述有误的地方并加以改正。

看谁找的最快、最多、做全面!!!湄南河平原湄南河平原,位于东南亚山东半岛的泰国境内,濒临波斯湾,经纬度位置大概在南纬14度~17度,西经99度~103度之间。

湄南河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网密布,均为旱地。

湄南河平原主要的农作物是小麦、玉米和大豆。

因为这里的人口较为稠密,同时人力资源充足,所以湄南河平原的农业生产方式大多采用大规模的机械化耕种。

由于当地潮湿的自然环境,房屋的建设均为平房和低矮的楼房。

当地人民崇尚“谷神”“稻母”等神灵,人们团结互助,邻里关系融洽。

师:同学们。

你们都找到了哪些茬呀?生(预设):山东半岛-->中南半岛;南纬-->北纬;西经-->东经;温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旱地-->水田;小麦、玉米和大豆-->水稻;大规模的机械化耕种-->人工耕种;平房和低矮的楼房-->高脚屋。

初中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2课《与山为邻》教学设计2

初中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2课《与山为邻》教学设计2

第二课与山为邻[第一课时] 垂直的牧场[教学目标]1.通过收集山区的有关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分析、运用资料的能力,并尝试描述一个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2.初步掌握分析天山垂直牧场的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文化间的关系,学会尊重异乡人们的文化。

3.欣赏山区自然之美,积极探讨山区社会经济发展问题。

确立因地制宜的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观。

[教学重点]天山哈萨克牧民利用自然条件安排生产和生活的情况。

[教学难点]天山哈萨克牧民利用自然条件来安排生产活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我们已经了解了平原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今天我们讨论的问题是山区。

看看与山为邻的人们是怎样生产和生活的。

[新课教学]教师:请同学们把收集到的有关山区的资料在学习小组内交流,最后归纳一下山区与平原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后归纳1.优势: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资源丰富,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2.劣势:地表崎岖不平,交通不便,土壤不肥沃,降水量少。

教师:(展示图1-1山区景观图、图1-2山区景观图、图1-3山区景观图、图1-4山区景观图、图1-5山区景观图。

)老师:山区的自然条件与平原相差很大,他们的生产跟平原也不一样,你认为山区可以从事哪些生产?学生:(思考后回答)种树、种茶、畜牧业、开矿。

老师:同学们为山区人民出了好多点子。

相对于平原地区来说,山区人民生存的自然条件比较艰苦,但是,山区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利用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营造出了美好的生活图景。

今天我们就到天山山区看一看,当地人民是如何利用山地特色进行生产与生活的?教师:(展示图2-我国地形)请描述一下天山的位置及周边景观。

学生:思考后回答(略)。

教师:(展示图3-1北天山林区、图3-1天山博格达峰、图3-3天山牧场。

)提问:按照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观点,这里适合发展哪种生产?学生:发展牧业教师:(展示图4-放牧、图5-天山山脉景观的垂直变化)提问:天山山体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景观是如何变化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学生:山体表面的自然景观自下而上呈现出垂直变化。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节课《傍水而居》教学设计2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节课《傍水而居》教学设计2
3. 改进措施:
(1)针对课堂组织问题,今后在讨论环节可以提前告知学生讨论话题,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准备和思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在教学方法方面,今后将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实际效果,调整教学方法,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3)在教学评价方面,将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学生互评、实践报告等,以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傍水而居”课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 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案例或视频等方式,引出“傍水而居”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傍水而居的原因和影响等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 布置作业:根据“傍水而居”课题,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傍水而居”课题相关的拓展资源(如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2. 教学活动设计:
a. 导入:以一个关于人类傍水而居的短视频开始,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b. 讲授:教师通过PPT展示人类傍水而居的原因和影响,同时结合地图和图片,生动形象地进行讲解。
c.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古代文明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每组选择一个文明进行深入研究。
d. 案例分析:教师呈现古埃及、古印度和古中国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时,学生可能会对人类为什么傍水而居的原因和影响产生困惑。同时,学生可能对古代文明的地理环境与文明发展的关系难以理解。此外,学生可能缺乏对历史事件深入分析和解释的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帮助。

人教版新课标《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案: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1课家住平原

人教版新课标《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案: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1课家住平原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平原地区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平原地区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3.小组合作学习: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这种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存在主要问题
1.教学内容过多: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教学内容较多,导致学生对某些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不够深入。我需要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理解和消化知识点。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平原地区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平原地区解决实际问题。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平原地区的未来发展或改进方向,并提出创新性的想法或建议。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教学工具:准备投影仪、电脑、白板等教学工具,以便教师能够顺利进行教学演示和讲解。
6.学习任务单:为学生准备学习任务单,上面包含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让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学习要求,并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
7.学生反馈表:准备学生反馈表,以便在课堂上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和意见,及时进行教学调整和改进。
反思改进措施
(一)教学特色创新
1.引入多媒体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我使用了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这些资源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增强了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三单元 第一课 第四课时 多民族的大家庭教案 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三单元 第一课 第四课时 多民族的大家庭教案 人教版

《多民族的大家庭》一、教材分析地位和作用:我国民族数量多,分布不均,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在衣、食、住、行、节日等方面,各民族有不同的生活习俗,使中华民族的文化绚丽多彩。

这些都是中国人文社会环境的基本概况,本部分内容对学生今后的区域地理知识的学习,树立正确民族观,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热爱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结构分析:在第三单元第一课“国土与人民”中的“多民族的大家庭”中蕴涵着丰富的国情教育内容,课文通过图片以及设计的问题和活动使学生了解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其中汉族占百分之九十二,民族分布呈现出“大杂局,小聚居”的特点。

少数民族在我国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虽小,集中分布在边疆地区,但对祖国建设却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

二、课程标准:运用各种资料,描述我国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

三、教学目标:1、知道我国民族数量、构成及分布特点;2、学会如何使用专题地图;3、通过了解我国一些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来感中华民族绚丽多彩的文化;4、懂得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和宗教信仰对民族独特文化形成中的作用;5、在认识我国基本国情和乡土人情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欣赏、尊重不同民族的特色文化,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建设和谐大家族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民族分布特点,民族文化绚丽多彩。

教学难点:民族分布特点。

五、教学过程引入:2009年是我国建国60年,今年我们在北京举行了盛大的庆国大典。

学生回答:(略)展示:国庆阅兵图片数一数:共有多少个方队?(方队的总数——56个,则象征着中华大家庭的56个民族。

)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年大庆的日子里,天安门广场树立起56根民族团结柱,成为节日期间最为亮丽的风景之一。

展示图片:民主团结柱介绍:每根柱子均绘有一对穿民族服装的男女舞者,(代表56个民族)在民族柱的后面对应的是本民族的介绍,和代表性的图腾。

(56根民族团结柱,56个民族的象征。

)提问: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所见所闻,你知道了那些信息?学生回答:引出课题: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一、民族概况篇:1、民族构成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共有56个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第三课《傍水而居》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第三课《傍水而居》教学设计
(4)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傍水而居相关的课外书籍,如《水乡的记忆》、《傍水而居的文明》等,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傍水而居》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傍水而居》的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傍水而居》教学目标和《傍水而居》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傍水而居》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傍水而居》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傍水而居》学习状态。
2. 交通便利:水路交通具有运输量大、运输速度快、成本低等优势,有利于人们进行商品交易和物资运输。
3. 土地肥沃:傍水而居地区河流带来的泥沙沉积,使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
4. 防御灾害:傍水而居地区河流具有调节气候、防洪抗旱等作用,有利于人类生存和繁衍。
例题2:请列举几个典型的傍水而居地区,并简要说明它们的特点。
3. 素质层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学生需要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 行为习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方法不当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师需要在授课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行为习惯,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3. 历史解释:通过学习傍水而居的原因和影响,使学生能够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进行解释和理解,培养学生的解释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三单元 第三课傍水而居 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三单元  第三课傍水而居 教案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和社会知识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对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感兴趣。在学习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风格上,学生喜欢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的方式进行学习。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本节课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对大河流域文明的特点、河流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等抽象概念难以理解。此外,学生可能对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知识较为陌生,难以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同时,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可能存在思路不清晰、论证不充分等问题。
f. 可持续发展
③ 板书句子:
a. “大河流域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河流流域居民的农业生产、渔业和其他经济活动。
b. “河流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强调河流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如提供水源、交通和食物等资源。
c. “大河流域文明的特点”:总结大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如农业发达、城市繁荣、文化传承等。
c. 网络资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如在线地图、学术论文等,获取更多关于河流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信息,拓宽知识视野。
d. 虚拟仿真实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虚拟仿真实验,如模拟河流流域农业生产、手工业制作等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古代居民的生产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e. 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部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课程相关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实践创新: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认识我国主要河流,了解河流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5.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流,珍惜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形成积极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习者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教案综合探究三游历华夏教学目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关注社会生活,热爱祖国的强烈情感。

教材分析重点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点如何让学生分工合作,收集分析资料、获取信息,提高探究的能力。

教具教学过程播放:旅游风光片。

叙述:在欣赏旅游风光片的时候,从同学们的表情和眼神中,我看到了你们内心的强烈渴望。

提问:眼见为实,你们最想去什么地方旅游观光、探险?叙述:在同学们的回答中,我发现:大家最感兴趣的往往是与现在生活的环境有显著差异的城市或景点。

一条优秀的国内旅游线路,应该体现我国地区之间显著的差异,展示丰富多彩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提问:课文中提供的旅游线路有什么优点?探究学习工作单探究小组——记录员——旅游线路——————————————————旅游景观交通工具线路特色教学过程模拟旅行,考察访问1、学生分析处理资料2、合作学习、讨论线路沿途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3、讨论如何因地制宜的发展经济4、整理材料,写出报告。

展示成果,组织交流学生评价,教师小布置作业练习册1---9题板书设计一、旅游线路二、模拟旅行教学后记第一课国土和人民教学目标知道我国的面积、地理位置、疆域和邻国,濒临的海域和岛屿知道我国行政区的划分教材分析重点我国的地理位置行政单位及人口民族的分布难点我国人口和民族分布特点教具我国民族分布图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提问:XX年11月1日,我国进行了第五次人口普查,你是通过怎样的途径获取有关信息的?承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国的人口和民族。

一、众多的人口展示:中国与世界自然资源分比较表展示:中国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面积和人口比较图。

承转:我国不仅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分布很不均匀。

展示:中国人口密度的分布图归纳:我国人口分布特点是不平衡。

黑河—腾冲人口占全国人口东南部94%西北部6%提问:为什么中国人口会出现东密西疏的状况?展示:《中国地形图》和《中国人口分布图》归纳:中国人口分布东密西疏,东部多为平原区,适于人们生产和生活,西部多为高原和沙漠,不利于人民生产和生活。

中国人口分布东密西疏,这是由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开发时间的长短决定的。

东部人口过分集中,会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带来一系列问题,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困难、失业人口增多、社会秩序混乱等。

西部人口稀少,人才资源缺少。

教学过程二、多民族的大家庭提问:中国有多少个民族?哪一个民族人口最多?板书1、:我国有56个民族展示《中国民族分布图》3、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布置作业练习册10-13题板书设计一、众多的人口二、多民族的大家庭教学后记第一课国土和人民教学目标知道我国的面积、地理位置、疆域和邻国,濒临的海域和岛屿;知道我国行政区的划分教材分析重点我国的地理位置行政单位及人口民族的分布难点我国人口和民族分布特点教具少数民族的图片教学过程复习旧课导入新课第一课国土和人民提问:我们平常说“我们伟大的祖国”,那么,我们的祖国到底有多大?展示:中国、欧洲、俄罗斯、加拿大、美国轮廓,讨论我国国土面积广大的意义,感受我国国土的辽阔。

一、辽阔的疆域1、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展示:《中国政区图》2、跨近50个纬度——南北气候差异显著——适宜发展多种农业经济展示:我国海陆邻国图3、疆界长、邻国多提问:我国东部濒临哪些海域?有哪些岛屿?4、东临四海一洋,岛屿多展示;《世界地图》提问:比较中国与英国、蒙古、美国在海陆疆域方面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归纳: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英国为欧洲西部的一个岛国,蒙古为亚欧大陆上的一个内陆国;美国虽然是海陆兼备的国家,但濒临的海洋不同。

展示:我国在世界上的位置图提问:我国的海陆位置对我国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影响?教学过程4、越的地理位置二、行政区划展示:课本上的信封提问:信封上的地址是如何写的?归纳:我国行政区划分为省、县、乡。

1、三级行政区2、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布置作业练习册1-----9题板书设计一、辽阔的疆域二、行政区划教学后记第二课山川秀美教学目标知道我国黄河、长江的基本特征,理解气候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了解人类利用自然的得失。

教材分析重点黄河、长江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它们的治理和开发。

难点黄河、长江的主要问题教具长江三峡景观图教学过程播放:黄河、长江片段一、母亲河展示:《中国地形图》展示:《黄河流域图》展示:《黄土高原景观》提问:1、黄河能称为中国的第二大河吗?2、黄河在下游的流域面积为什么窄?3、黄河的泥沙来自哪里?4、黄河目前为什么出现断流?归纳: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对黄河泥沙的治理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从1973年开始,黄河出现了断流,这不仅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还关系到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

保护黄河,时不可待!我们必须从自己做起,节约用水,不浪费,不污染水源,各地区应该统一用水,在通过合理地跨流域调水来拯救我们的“母亲河”。

展示:《长江流域图》展示:《长江三峡工程图》教学过程提问:1、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建成后对长江流域有什么重要意义?2、长江上游的森林对长江的防洪有什么作用?归纳:森林是地球表面的绿色“地毯”,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防御自然灾害的作用。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布置作业练习册9---12题板书设计一、黄河二、长江教学后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中国气候的地区差异而造成不同地区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

其中以南北方、东西部差异为主线,重点联系实际探讨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同时,激发学生尊重各地人们的社会生活、风土人情等特点以及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目标:1、通过读图了解中国南北方的分界线、气候差异及其原因。

2、了解南北方气候差异对当地人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影响。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秦岭——淮河地理分界线、南北方气温和降水的特点。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过程:〔导课〕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一个动画,这个动画的名字叫做《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看了这个动画后,请同学们谈一谈这个动画里面的东北人是怎样的?〔学生〕略。

〔教师〕东北人有东北人的生活习俗,同样南方人也有南方人独特的风土人情,正如中国的一句俗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这节课,我们就一同走进第三单元第三课,共同探究南北方的气候差异及形成原因。

〔讲述〕请同学们在中国地图中指出东北三省及湖北的地理位置,中国国土辽阔,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人文地理的特点不同,全国可划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四大区域。

老师的家乡属于哪一地理区域?你们的家乡属于哪一地理区域?〔学生〕略。

〔过渡〕那么南北方的分界线是什么?南北方在气候、自然景观方面有哪些不同呢?〔展示〕《秦岭——淮河分南北》录像。

〔学生回答〕略。

〔结论〕我们习惯上以秦岭——淮河为界,大体上把东部季风区划为南方、北方。

秦岭——淮河一线以北为北方,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为南方。

〔展示〕南北方图片,请同学们分一分类,如果能说出是什么景观就最好了!一组图片吉林雾淞二组图片哈尔滨雪雕三组图片长江大桥及武汉港四组图片云南梯田,海南椰树〔过渡〕南北方的自然景观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东北冰天雪地,南方细雨绵绵,这些差异主要由自然环境形成的,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气候中的两大因素,气温和降水!那么,南北方的气候有何差异呢?〔展示〕《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提问〕A、找一找哪条等温线大致经过秦岭——淮河一线?B、冬季气温最低的地方?最高的地方?c、计算南北方的最大温差?(注:简单介绍等温线图及等温线含义)〔学生〕读图、思考、回答。

〔展示〕《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七月份平均气温南北方差异情况。

〔结论〕通过冬夏两季的气温分布图,我们发现南北方的气温在冬季差异较大,夏季较小,我们的生产、生活不仅受气温的影响,受降水的影响也很大。

〔展示〕南北方民居图片、《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学生〕读图、合作、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从《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中找出有效信息。

〔结论〕北方温带气候一月平均气温低于零摄氏度年降水量少于800mm南方亚热带和热带气候一月平均气温高于零摄氏度年降水量大于800mm〔过渡〕由于南北方在气温、降水上存在着差异,使南北方在生产、生活以及风俗习惯上都存在着差异,比如说东北有三件宝:人参、貂皮、乌拉草,这与当地的气候有密切的关系。

冰雪虽然给北方带来了寒冷,冻住了山,冻住了水,却冻不住东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在那里人们养成了与冰雪相依为伴的生活习俗。

下面,老师请同学们欣赏庞龙的一首歌曲,请说出哪些生活痕迹给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与你们的衣、食、住、行有哪些差别!〔学生〕欣赏、合作、探究、展示。

〔过渡〕南北方在衣、食、住行上有很大的差异,其实,南北方在文化、语言、戏曲、建筑上也各有千秋。

〔鉴别〕一组图片(南北方节日图片)二组图片(农民画、刺绣)三组戏曲(黄梅戏、二人转)〔课堂小结〕在辽阔、富饶的东北,热烈、浓厚、直爽、淳朴的气息洋溢在广阔的大地上,大山、大林、大雪孕育了大气的东北人,东北人有三气,“豪气、义气、勇气”,东北人喜欢“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东北人更喜欢结交四海的朋友,祝愿我与同学们的友谊长存!〔知识拓展〕要求学生课外调查千岛湖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的特点及其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