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阅读鉴赏试题与答案:乌衣巷 刘禹锡

合集下载

《乌衣巷》原文注释及简析

《乌衣巷》原文注释及简析

《乌衣巷》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释】1.朱雀桥:在乌衣巷附近,是六朝时代都城正南门(朱雀门)外的大桥,是当时的交通要道。

2.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这首诗是《金陵五题》的第二首,写乌衣巷的今昔变化。

3.王谢:指东晋时代王导和谢安两大贵族之家,乌衣巷是这两大贵族集中居住的地方。

后二句诗写出沧桑变化的事实,自然成为对豪门贵族的辛辣讽刺。

4.寻常:平常、普通。

【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唐代著名诗人。

【简析】这是刘禹锡怀古组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

诗人通过对夕阳野草、燕子易主的描述,深刻地表现了今昔沧桑的巨变,隐含着对豪门大族的嘲讽和警告。

诗歌开头两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秦淮河南岸。

东晋时王导、谢安等豪门世族就居住在这里。

“朱雀桥”在乌衣巷附近,是当时的交通要道。

可以想见当年这里车水马龙热闹繁华的盛况。

但而今桥边却只有“野草花”。

一个“野”字,揭示了景象的衰败荒凉。

而“乌衣巷”又处在夕阳斜照之中。

“夕阳”之下,再加一“斜”字,有力地渲染出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

诗歌开头用了工整的对偶句,写今日的衰败景象,它与昔日的繁荣盛况,形成强烈对照。

三、四两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燕子是一种候鸟,春来秋去。

从前燕子飞来,总是在王、谢等豪门世族宽敞的宅子里筑巢。

如今旧世族的楼台亭阁荡然无存,这里住着的都是普通的百姓。

燕子也只能“飞入寻常百姓家”了。

诗人在第三句开头特地用“旧时”两字加以强调,巧妙地赋予燕子以历史证人的身份。

在第四句中再以“寻常”两字,强调今昔居民截然不同,从而有力地表达了沧海桑田的巨变。

晋代豪门世族的覆灭,暗示当代的新贵也必将蹈此覆辙。

这首诗通篇写景,不加一字议论。

诗人从侧面落笔,采用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加以表现。

语言含蓄,耐人寻味。

乌衣巷的阅读答案

乌衣巷的阅读答案

乌衣巷的阅读答案【篇一:巷阅读答案】(1)第二段中,作者对“乡村的陋巷”和“上海的里弄”都作了描述,根据这些描述,分明用三个评述性的词语概括出它的各自的特点。

(6分)答:乡村的陋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上海的里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2)这些描述衬托了“巷”的什么特点?也用三个评述性词语来表达。

答:衬托了“巷”的、、。

(2分)20.第三段说“走过几家墙门,都是紧紧地关着,不见一个人影”,而第五段却说“墙门口显现出一个人影”,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角度考虑,这种写法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21.文章中对“巷”所用的代词一忽儿是“她”,又忽儿是“它”,这种用法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4分)2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a.文章开头用两个比喻句形象地表现了“巷”在作者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又作为全文的纲领,展开下文;结尾含蓄婉曲,表达了作者赞美“巷”的意义所在。

b.第三段中“你望着前面,好像已经堵塞了,可是走了过去,一转弯……”这正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写照,崭新的前景使人心境豁然开朗。

c.第四段中,作者说小巷“可能是一条现代的乌衣巷”但又反刘禹锡《乌衣巷》的诗意,尽管“家家有一本哀乐帐,一部辛酸史”,但全然没有今非昔比的伤感。

d.文章隐含了作者对这不平等社会的不满情绪,为排遣这种怨气,这“小巷”便成了好的去处。

一进小巷,便别有洞天,虽是人间,但胜似天堂,宠辱偕忘。

e.最后一段,铺陈芸芸众生、社会百相,句式整齐而富有变化,人以群分,应各归其所;言辞简洁却锋芒犀利,一个“请”字,实则是一个“滚”字。

作者爱悦直书纸上。

阅读参考答案:19.(1)乡村的陋巷破败、杂乱、肮脏上海的里弄拥挤、嘈杂、庸俗(2)“巷” 幽静、秀美、悠闲20.不矛盾。

无人和有人都是根据文章需要而定的。

刘禹锡《乌衣巷》原文及赏析

刘禹锡《乌衣巷》原文及赏析

刘禹锡《乌衣巷》原文及赏析刘禹锡是唐代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诗作曾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中,他的诗作《乌衣巷》更是备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本文将通过对《乌衣巷》原文的解读和赏析,来更好地理解刘禹锡的诗歌艺术和文化内涵。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乌衣巷》的原文: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关河冰已合,瓢泼大如斗。

《乌衣巷》的开头描绘了朱门中的花酒肉色,却却与街上的冷酷世态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种冷酷的世态被表现为路上的冻死骨,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唐代社会的残酷和无情。

另外,由于关山之间天气寒冷,冰已经形成了厚厚的一层。

而瓢泼大如斗,则揭示了寒冷之时,自然灾难与人类欲求之间的矛盾。

但是,笔者认为这只是《乌衣巷》诗中的一个侧面展示。

更重要的是,刘禹锡通过这首诗所表现的对离愁别绪的感受,在当时的唐朝诗歌中是非常典型的一种表达方式。

这种表达方式的中心思想是抒发情感,表现人生的苦难、痛苦与失落。

在《乌衣巷》中,刘禹锡将空灵的巷道和节日鲜艳的表情之间的对比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描绘,通过对这种对比的勾勒和实现,来表达自己的离愁别绪。

在本篇诗歌的结尾处,作者选择的是一个非常简洁而充满深意的结尾,这就是“乌衣巷口夕阳斜,断肠人在天涯。

”。

这句结尾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刘禹锡对于离愁别绪的体察以及他对于生活实际的思考。

此外,《乌衣巷》一诗还通过多重丰富的意象来表达出作者的内心思想和情感,而这也是这首诗的最具魅力之处。

例如,朱门、酒肉等词语的使用,使得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温情之余,也更深入地了解了大唐时代的风物。

正如朱门之下酒肉臭,此情此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两种景象之间的冷热之感和生命之脆弱显得越发深刻。

总之,《乌衣巷》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代表性作品之一,而该诗所抒的情感也是当时中国诗歌表达情感的最重要典型之一。

这首诗通过朱门酒肉与路有冻死骨的对比,勾勒出了唐代人们冷漠的生活境况;同时,作者的离愁别绪也通过这首诗表达出来。

《乌衣巷》刘禹锡唐诗鉴赏

《乌衣巷》刘禹锡唐诗鉴赏

《乌衣巷》刘禹锡唐诗鉴赏【作品介绍】《乌衣巷》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代表作之一。

这是一首抚今吊古的诗篇是怀古组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

此诗凭吊昔日东晋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

作者选取燕子寄居的主人家已经不是旧时的主人这一平常现象,使人们认识到富贵荣华难以常保,那些曾经煊赫一时的达官贵族,如过眼烟云,成为历史的陈迹。

诗中没有一句议论,而是通过野草、夕阳的描写,以燕子作为盛衰兴亡的见证,巧妙地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引导人们去思考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含着深刻的寓意。

全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

【原文】乌衣巷⑴朱雀桥边野草花⑵,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⑶,飞入寻常百姓家⑷。

【注释】⑴乌衣巷:金陵城内街名,位于秦淮河之南,与朱雀桥相近。

三国时期吴国曾设军营于此,为禁军驻地。

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所以此地俗语称乌衣巷。

在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

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

⑵朱雀桥:六朝时金陵正南朱雀门外横跨秦淮河的大桥,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

⑶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巨室。

旧时王谢之家庭多燕子。

至唐时,则皆衰落不知其处。

⑷寻常:平常。

【白话译文】朱雀桥边长满丛丛野草,点点野花。

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

从前在王谢大堂前筑巢的燕子,如今再来飞进平常百姓人家。

【创作背景】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由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任上返回洛阳,途径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写了这一组咏怀古迹的诗篇,总名《金陵五题》,其中第二首即《乌衣巷》。

【赏析】这是组诗《金陵五题》中的一篇。

这首诗曾博得白居易的“掉头苦吟,叹赏良久”,是刘禹锡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

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

桥同河南岸的乌衣巷,不仅地点相邻,历史上也有瓜葛。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句赏析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句赏析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句赏析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出自唐代刘禹锡的《乌衣巷》。

此诗凭吊昔日东晋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乌衣巷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欢迎大家阅读。

《乌衣巷》原文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翻译朱雀桥边一些野草开花,乌衣巷口唯有夕阳斜挂。

当年王导、谢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中。

《乌衣巷》赏析《乌衣巷》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感慨藏而不露,寄物咏怀的名篇,是组诗《金陵五题》中的一篇。

诗人当时还没到过金陵,始终对这个六朝古都怀着憧憬,正好有友人将自己写的五首咏金陵古迹诗给他看,他便乘兴和了五首。

乌衣巷原是六朝贵族居住的地方,最为繁华,如今有名的朱雀桥边竟长满野草,乌衣巷口也不见车马出入,只有夕阳斜照在昔日的深墙上。

这是一首怀古诗。

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

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

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

语虽极浅,味却无限。

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这首诗的三、四句时说:“若作燕子他去,便呆。

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

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

本诗感慨藏而不露,寄物咏怀的名篇,是组诗《金陵五题》中的一篇。

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

桥同河南岸的乌衣巷,不仅地点相邻,历史上也有瓜葛。

东晋时,乌衣巷是高门土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

旧日桥上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

在字面上,朱雀桥又同乌衣巷偶对天成。

用朱雀桥来勾画乌衣巷的环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实,又能造成对仗的美感,还可以唤起有关的历史联想,是“一石三鸟”的选择。

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桥边丛生的野草和野花。

乌衣巷刘禹锡赏析修订版

乌衣巷刘禹锡赏析修订版

乌衣巷刘禹锡赏析修订版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作者:佚名翻译朱雀桥边一些野草开花,乌衣巷口唯有夕阳斜挂。

当年王导、谢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中。

注释【朱雀桥】在金陵城外,乌衣巷在桥边。

在今南京市东南,在文德桥南岸,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

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所以此地俗语称乌衣巷。

在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

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

现为民间工艺品的汇集之地。

【乌衣】燕子,旧时王谢之家庭多燕子。

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横跨秦淮河。

【寻常】平常。

【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建都于建康即今之南京)巨室。

至唐时,则皆衰落不知其处。

【旧时】晋代。

赏析作者:佚名《乌衣巷》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感慨藏而不露,寄物咏怀的名篇,是组诗《金陵五题》中的一篇。

诗人当时还没到过金陵,始终对这个六朝古都怀着憧憬,正好有友人将自己写的五首咏金陵古迹诗给他看,他便乘兴和了五首。

乌衣巷原是六朝贵族居住的地方,最为繁华,如今有名的朱雀桥边竟长满野草,乌衣巷口也不见车马出入,只有夕阳斜照在昔日的深墙上。

这是一首怀古诗。

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

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

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

语虽极浅,味却无限。

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这首诗的三、四句时说:“若作燕子他去,便呆。

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

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

本诗感慨藏而不露,寄物咏怀的名篇,是组诗《金陵五题》中的一篇。

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

唐诗诗词鉴赏-《乌衣巷》

唐诗诗词鉴赏-《乌衣巷》

唐诗诗词鉴赏-《乌衣巷》《乌衣巷》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代表作之一。

这是一首抚今吊古的诗篇是怀古组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

此诗凭吊昔日东晋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乌衣巷》的唐诗及鉴赏,可供大家欣赏和阅读。

《乌衣巷》唐代: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译文及注释译文朱雀桥边一些野草开花,乌衣巷口唯有夕阳斜挂。

当年王导、谢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中。

注释朱雀桥:在金陵城外,乌衣巷在桥边。

在今南京市东南,在文德桥南岸,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

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所以此地俗语称乌衣巷。

在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

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

现为民间工艺品的汇集之地。

乌衣燕子,旧时王谢之家庭多燕子。

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横跨秦淮河。

寻常:平常。

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建都于建康即今之南京)巨室。

至唐时,则皆衰落不知其处。

旧时:晋代。

赏析《乌衣巷》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感慨藏而不露,寄物咏怀的名篇,是组诗《金陵五题》中的一篇。

诗人当时还没到过金陵,始终对这个六朝古都怀着憧憬,正好有友人将自己写的五首咏金陵古迹诗给他看,他便乘兴和了五首。

乌衣巷原是六朝贵族居住的地方,最为繁华,如今有名的朱雀桥边竟长满野草,乌衣巷口也不见车马出入,只有夕阳斜照在昔日的深墙上。

这是一首怀古诗。

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

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

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

语虽极浅,味却无限。

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这首诗的三、四句时说:“若作燕子他去,便呆。

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

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全诗赏析

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全诗赏析

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全诗赏析《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此诗凭吊昔日东晋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关于该诗的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前言】《乌衣巷》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代表作之一。

这是一首抚今吊古的诗篇是怀古组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

此诗凭吊昔日东晋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

作者选取燕子寄居的主人家已经不是旧时的主人这一平常现象,使人们认识到富贵荣华难以常保,那些曾经煊赫一时的达官贵族,如过眼烟云,成为历史的陈迹。

诗中没有一句议论,而是通过野草、夕阳的描写,以燕子作为盛衰兴亡的见证,巧妙地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引导人们去思考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含着深刻的寓意。

全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

【注释】⑴乌衣巷:金陵城内街名,位于秦淮河之南,与朱雀桥相近。

三国时期吴国曾设军营于此,为禁军驻地。

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所以此地俗语称乌衣巷。

在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

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

⑵朱雀桥:六朝时金陵正南朱雀门外横跨秦淮河的大桥,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

⑶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巨室。

旧时王谢之家庭多燕子。

至唐时,则皆衰落不知其处。

⑷寻常:平常。

【翻译】朱雀桥边长满丛丛野草,点点野花。

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

从前在王谢大堂前筑巢的燕子,如今再来飞进平常百姓人家。

【赏析】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由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任上返回洛阳,途径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写了这一组咏怀古迹的诗篇,总名《金陵五题》,其中第二首即《乌衣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阅读鉴赏试题与答案:乌衣巷刘禹锡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1) 这是作者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

从全诗看,“野草花”“夕阳斜”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答:从全诗看,“野草花”“夕阳斜”反映的是一种荒凉冷落衰败的景象。

(2) 事实上,是不可能有四百余年前的“王谢堂前”的老燕如今飞人寻常百姓家的,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唤起读者想象,暗写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引起世事沧桑的感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