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
古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及答案(16套)

古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及答案(16套)1.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1)—(2)题。
江城子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鹧鸪天贺铸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日希,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1)两首词都表达了作者___,语言沉痛,真情流露,感人肺腑。
(2)请比较苏词和贺词在艺术风格上的不同。
____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昭君怨·咏荷上雨杨万里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
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
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这首词在歌咏荷上雨时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答:___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春日五首(其一)秦观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请结合诗句,对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作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画鹰杜甫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耸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通过对画鹰的描绘,抒发了怎样的抱负?5.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径溪罗隐径溪石险人惊惧,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这首诗寓含着一种什么哲理?谈谈你的看法。
6.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醉太平张可久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水晶环入面糊盆;才沾粘便滚。
文章糊了盛钱囤,门庭改①②③做迷魂阵,清廉贬入睡馄钝。
葫芦提倒稳![注]①迷魂阵:元人以此代指妓院。
②睡馄钝:躺着的馄饨,比喻软弱站不起来。
③葫芦提:糊涂,亦代指喝酒。
这首小令的主题是什么?透过这首小令,我们看出作者的处世态度是怎样的?请结合全曲简要赏析。
7.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诗后题目。
鉴赏诗歌试题及答案高中

鉴赏诗歌试题及答案高中一、选择题1. 下列诗句中,哪一项是杜甫的《春望》中的诗句?A.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B.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C.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D.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答案:A2. 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下一句是什么?A. 举头望明月B. 低头思故乡C.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D. 月落乌啼霜满天答案:C二、填空题1. 请填写《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前两句。
答案: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 请填写《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下两句。
答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三、简答题1. 请简述《江雪》中柳宗元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江雪》中,柳宗元通过描绘一幅万籁俱寂、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世态炎凉、人生孤独的深刻感悟。
四、论述题1. 请结合《将进酒》的内容,分析李白的豪放情怀。
答案:《将进酒》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诗中通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豪迈的诗句,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短暂、及时行乐的豁达态度。
同时,“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等词句,更是体现了李白豪放不羁、热爱自由的个性。
五、诗歌创作题1. 请以“春天”为题,创作一首四行诗。
答案示例:春归何处寻,绿意满枝头。
花开不待时,燕舞新枝柔。
结束语: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以精炼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传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鉴赏诗歌,我们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更能够感悟到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哲理。
希望本次试题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的美。
新诗歌鉴赏 测试试题含答案解析

新诗歌鉴赏测试试题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水龙吟·登瓜步江楼徐之瑞①怒涛千叠横江,是谁截断神鳌足②?却思当日,风云叱咤,气吞巴蜀③。
江左夷吾④,风流顿尽,神州谁复?但茫茫睹此,河山如故。
悲何限、吞声哭。
正拟清游堪续,剩荒台、乱鸦残木。
伤心地、莫话,南朝旧事,春波犹绿。
鼎鼎华年,滔滔逝水,浮生何促!指三山缥缈,凌云东去,醉吹霜竹。
【注释】①徐之瑞:字兰生,浙江仁和人。
明崇祯九年举人,入清不仕。
②传说女娲断鳌足做撑天之柱。
③西晋初期,王濬率军自巴蜀顺江东下,迫使吴国投降。
④温峤认为王导有管仲(夷吾)之才,能辅助局势未稳的东晋。
(1)这首词的上片多处用典,作者借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2)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这首词的下片。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对酒①陈与义新诗满眼不能裁②,鸟度云移落酒杯。
官里簿书无日了,楼头风雨见秋来。
是非衮衮书生老,岁月匆匆燕子回。
笑抚江南竹根枕,一樽呼起鼻中雷。
【注释】①宣和六年,诗人时任符宝郎,后因事罢职而出监陈留酒税。
②裁:写诗(1)请分析首联的作用。
(2)请简要概括全诗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品令·茶词黄庭坚凤舞团团饼。
恨分破、教孤令①。
金渠②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
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
味浓香永。
醉乡路、成佳境。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
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注释】①孤令:孤零。
②金渠:茶碾,金属所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茶饼上印着团团起舞的凤凰,将茶饼分开,凤凰好像各自分飞,让人遗憾。
B. 词人将茶饼用洁净的金渠细心碾成琼粉玉屑,但见茶末成色纯净,清亮晶莹。
C. 词人在松林喝茶,听着茶水的沸腾声和掠过松林的风声,心中感到十分惬意。
D. 这首词上阕主要写品茶过程,下阕着重写品茶的感受,语言清丽,情感真挚。
(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人是怎样表现对茶的喜爱之情的。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牧童词①张籍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②【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
②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阴的路上,因为需要润滑车轮的角脂,派人到处生截牛角,吓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开头两句交代了牧童远牧的原因: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庄稼。
B. “白犊时向芦中鸣”写出了牛儿时而低头吃草,时而举头长鸣的情状。
C. “还鼓长鞭三四声”用“鼓长鞭”这一动作写出牧童们放牛时相互嬉戏的情景。
D.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明白如话,结尾借放牛娃之口,点明全诗主旨。
(2)这首诗结尾两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C(2)①运用了用典、反衬的手法。
诗的前八句生动地描绘了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结尾两句用典,写牧童之忧与上文形成了反衬。
②结尾两句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写出了人民对官府的畏惧,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农家命运的担忧、同情。
【解析】【分析】(1)C项,“‘鼓长鞭’这一动作写出牧童们放牛时相互嬉戏的情景”分析错误,这句诗的意思是牧童抖动几下手里的长鞭,怕牛儿相斗,“鼓长鞭”是对牛的警告。
故选C。
(2)牛本自在食草,牧童却担心牛被官家割牛角,一自在一忧虑对比,用了北魏拓跋辉生截牛角的典故,借古讽今,写出封建剥削的残酷,百姓的忧怕和作者寄予的同情。
故答案为:⑴C;⑵①运用了用典、反衬的手法。
诗的前八句生动地描绘了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结尾两句用典,写牧童之忧与上文形成了反衬。
②结尾两句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写出了人民对官府的畏惧,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农家命运的担忧、同情。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参考)_1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石鼻城①苏轼平常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别闲。
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注】①石鼻城即宝鸡东北30里的武城镇,相传是诸葛亮所筑,曾是蜀、魏的战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别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曾经是古战场的石鼻城,现在一派太平的景象,路上行人各自奔忙。
B. 颔联写南来北往的人到此的感觉,用“新险”“残山”突出石鼻城地势险峻。
C. 颈联写“暗月朦胧”“奔河苍茫”,形象地表现了“独穿”“愁渡”的黯然迷蒙。
D. 尾联写向西南行进,风景逐渐优美,路旁是修长的翠竹,耳畔是潺潺的流水。
(2)宋诗富含理趣,常在具体的形象中蕴藏抽象的哲理。
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
【答案】(1)B(2)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别变的考虑;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觉差异,表明角度别同导致体验别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觉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解析】【分析】⑴本题中,颔联的意思“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讲,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讲,只只是是小丘陵”,因此“新险”“残山”是别同行进方向的人的感觉。
故选B。
⑵本题中,“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事实上是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要多方位把握,这首诗的意思:如今祖国统一了,但南来北往的旅客们还是闲别住,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讲,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讲,只只是是小丘陵。
在月色朦胧中渡过奔腾的渭河,渐向西南,风景渐变,修竹萧萧,流水潺潺。
由此可概括为答案为: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别变的考虑;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觉差异,表明角度别同导致体验别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觉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鉴赏诗歌试题及答案

鉴赏诗歌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的下一句是_________。
答案:疑是地上霜2. 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的下一句是_________。
答案:城春草木深3.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野火烧不尽”的下一句是_________。
答案:春风吹又生4. 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的下一句是_________。
答案:把酒问青天5. 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的下一句是_________。
答案:浓睡不消残酒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下列诗句中,哪一句不是出自王之涣的《登鹳雀楼》?A. 白日依山尽B. 黄河入海流C. 欲穷千里目D. 会当凌绝顶答案:D2.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出自以下哪位诗人的作品?A. 李白B. 杜甫C. 孟浩然D. 王维答案:C3.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哪位诗人的名句?A. 李白B. 杜甫C. 王之涣D. 王勃答案:B4.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以下哪位诗人的作品?A. 李白B. 杜甫C. 张九龄D. 王维答案:C5.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出自以下哪位诗人的作品?A. 李白B. 杜甫C. 王安石D. 苏轼答案:C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请简述李白《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意象及其表达的情感。
答案:此句意象宏大,以黄河之水比喻人生如流水,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和及时行乐的感慨。
2.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如何表达对贫苦人民的同情?答案:诗人通过描述自己茅屋被秋风破坏的景象,以及对风雨中无家可归者的同情,表达了对贫苦人民的深切关怀。
3. 请解释王维《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意境。
答案:此句描绘了雨后山中清新宁静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4. 李清照的《如梦令》中,诗人如何通过“昨夜雨疏风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答案:诗人通过描写昨夜风雨的景象,隐喻自己的心境,表达了对往事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
初一语文下册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初一语文下册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古诗阅读江夏送倩公归汉东[唐]李白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①辉。
宁知②丧乱③后,更有一珠归。
【注释】①明月:传说中的“随侯明珠”,与“和氏璧”齐名。
②宁知:谁也没有想到。
③丧乱:安史之乱。
(1)简要赏析“更有一珠归”中“珠”字的妙处。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新晴野望(唐)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下面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这首诗描写了夏日雨过天晴后野外的秀美景色。
B. 第一联的“原野旷”和“无氛垢”六个字,体现了雨后空气清新明净,原野空旷开阔。
C. 第二联放眼四周:远处,城门楼临靠河边渡头;近处,村边绿树紧连溪流入河口。
D. 第四联实写农人背靠自家围墙,悠闲地望着田间景物,享受着农闲时的惬意。
(2)第三联以动写静甚为精妙,请就此简要分析。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淮村①兵后(宋)戴复古②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
几处败垣③围故井,向来④一一是人家。
【注】①淮村:淮河边的村庄。
②戴复古:南宋著名江湖诗派诗人,曾从陆游学诗。
③败垣:毁坏的矮墙。
④向来:往昔,过去。
(1)根据诗歌的情感基调,给此诗配乐,选择________的乐曲最合适。
()A.悲伤凄凉B.高亢激昂C.恬淡悠扬D.轻快活泼(2)联系全诗,赏析首句中“自”字的妙处。
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作者用什么修辞手法写自己“龙钟泪不干”?“龙钟”一词在这里有何表达效果?(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苔袁枚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1)本诗中的“苔”有哪些特点?(2)“借苔说理”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请就此作赏析。
6.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高考诗歌鉴赏30题及答案

高考诗歌鉴赏30题及答案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或:借景抒情。
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答: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
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2、阅读下列两首元曲,回答问题。
[中吕]卖花声•怀古二首张可久(其一)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①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
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其二)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②。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注】①金谷名园: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建金谷园以行乐。
②将军空老玉门关:指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
你认为这两首元曲哪一首的结尾更好?请简述理由。
要求:所答内容不少于80字。
评分参考:如果认为以“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作结好,则从情景交融的间接抒情含蓄特点论,可举“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例。
如果认为以“一声长叹”作结好,,则从直接抒情,感情激烈饱满、爱憎分明角度论,可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等例。
3、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蟾宫曲•九日① 张可久对青山强整乌纱②,归雁横秋③,倦客思家。
翠袖殷勤,金杯错落④,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中国人素有登高思乡习俗。
②对青山强整乌纱:意为自己勉强登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练习(一)一.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宋]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
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3分)(2)有人认为这首词体现了作者被贬黄州之后苦闷、抑郁的心情,也有人认为本词展现了作者贬居黄州后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
你认同哪种观点结合词的下片,说说你的理由。
(4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8分)别舍弟宗一① 柳宗元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①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去,柳宗元写此诗送别。
柳宗元此时已被贬为柳州刺史。
1. 赏析本诗第二联中数词运用的妙处。
(4分)2. 诗中是怎样抒发离情别绪的请简要分析。
(4分)三、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8分)菩萨蛮·咏梅朱淑真湿云不渡溪桥冷,蛾寒初破东风影。
溪下水声长,一枝和月香。
人怜花似旧,花不知人瘦。
独自倚栏杆,夜深花正寒。
【注】朱淑真,宋代女词人,号幽栖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1)简析上阕第一句“湿云不渡溪桥冷”在词中的作用。
(4分)(2)探究本词下阕情感抒发的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8分)浣溪沙苏轼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
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
樽前呵手镊(niè)霜须。
【注】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此时词人被贬黄州。
作者有序云:“十二月二日,雨后微雪。
太守徐君携酒见过,坐上作《浣溪沙》三首。
明日酒醒,雪大作,又作二首。
”是篇为“又作二首”之二。
(1)“但令人饱我愁无”一句与我们哪个诗人的什么诗句表达的情感一致,都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2)该词下阕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请简要赏析。
(4分)五、诗歌鉴赏(11分)中吕·满庭芳姚燧天风海涛,昔人曾此,酒圣诗豪①。
我到此闲登眺,日远天高。
山接水茫茫渺渺,水连天隐隐迢迢。
供吟笑。
功名事了,不待老僧招。
(选自《元曲三百首》)注释:①酒圣:酒中的圣贤。
此指刘伶之属,伶字伯伦,“竹林七贤”之一。
诗豪:诗中的英豪。
【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练习及答案(一)】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练习及答案(一)。
1.“我到此闲登眺,日远天高”两句在曲中起什么作用结合曲内容简要分析。
2.联系全曲,简析“供吟笑。
功名事了,不待老僧招”三句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4分)六、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浣溪沙苏轼软草平莎①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
何时收拾耦耕②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
使君③元是此中人。
注释:①莎,指莎草,多年生草木。
②耦耕,两人各持一耜(sì,古时农具)并肩而耕。
③使君,指作者自己。
1.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5分)2. 词的下阕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6分)七.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问题。
(8分)兀坐赵树吉书帷人散后,兀坐思无端。
炉火明知夕,瓶花冻觉寒。
烽烟惊远道,升斗①恋微官。
愁绝团圆月,他乡独自看。
【注】①升斗:微薄的薪俸。
(1)结合全诗,请简要概括诗人复杂的心绪。
(4分)(2)请结合颔联,分析诗人“兀坐”的环境特点。
(4分)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雉带箭韩愈原头火烧静兀兀,野雉畏鹰出复没。
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
地形渐窄观者多,雉惊弓满劲箭加。
冲人决起百馀尺,红翎白镞随倾斜。
将军仰笑军吏贺,五色离披马前堕。
(1)诗歌的开头两句描写一幅怎样的场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4分)(2)诗歌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分析。
(4分)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方干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
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
凉月照窗欹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
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
(1)“蝉曳残声过别枝”这句用词十分精到,请赏析。
(4分)(2)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请概括。
(4分)十、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8分)春夕崔涂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注:五湖,指春秋越国大夫范蠡隐居的太湖,这里指崔涂的家乡富春江一带。
《春夕》是作者旅居湘鄂时所作。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4分)(2)结合全诗,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及诗人的思想情感。
(4分)古代诗歌鉴赏训练答案一.(1)视觉、嗅觉相结合。
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
(2)远近结合。
“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
【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练习及答案(一)】文章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练习及答案(一)出自,转载请保留此链接!。
(3)动静结合。
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静。
红蕖散发幽香,属于静景。
(4)俯仰结合。
白鸟在空中翻飞,这是仰视角度;水中红蕖,这是俯视角度。
(5)色彩搭配。
白色的鸟与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引人入胜。
(6)运用叠词。
“时时”写出了白鸟之多,翻飞之迅疾。
“细细”运用通感,将香味视觉化,写出红蕖香气之细腻。
(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
单写“通感”并加以分析,也可得1分。
)(2)答案示例:苦闷、抑郁的心境。
(1分)下片写太阳在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
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使得又词人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子。
(2分)“浮生”、“凉”、“又”等词表现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消极情绪。
(1分)或答闲适、自得其乐。
(1分)下片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
昨夜三更时分的一场好雨,让作者倍感爽快。
(2分)“殷勤”等词抒发了作者乘兴游赏的自得其乐、盎然喜情。
(态度明确,1分。
简要表述下片词句意思,2分。
结合下片分析作者感情,1分。
)二、1. “一身”与“万死”对比,概括了诗人孤苦零落的凄惨现实和屡遭不幸的残酷人生;“六千里”与“十二年”从空间、时间上高度概括了诗人屡遭贬谪的距离遥远和时间之长;读来令人震撼,极富感染力。
2. 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运用“黯然”“别泪”“去国”“投荒”“相思”等词语,抒发了惜别、哀伤之情。
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瘴”“云”“春”“水”“梦”“烟”等意象,表达了凄恻、惆怅之情。
三、(1)简析上阕第一句“湿云不渡溪桥冷”在词中的作用。
(4分)答:“湿云不渡溪桥冷”,刻画了诗人孤独立于溪桥上,仰视静止不动的乌云,感觉寒气渐浓的情形,(2分)渲染了孤寂、冷艳的气氛,为梅花出场作铺垫。
(2分)(2)答:①借助拟人的手法抒发对梅花的爱怜之情:“人怜花似旧,花不知人瘦”一句将梅花视为不解我心之物,忍心看着我空自憔悴而无动于衷。
以无理之语抒发无论梅花怎样,我依然对她爱得执着的情怀。
(2分)②借物抒情,借咏梅花表明高洁的志趣。
“夜深花正寒”,是词人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质的赞美。
“独自倚栏杆”暗含词人以梅花自况,艺术地体现她对美与生活的热爱。
(2分)四、(1)“但令人饱我愁无”一句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2分)表达的情感是一致的,它们都抒发了诗人对于民生疾苦的深刻忧思。
(2分)(2)(4分)①反衬。
(1分)下阕回叙前一天徐君过访时酒筵间的情景。
歌伎的翠袖萦绕着如同柳絮般的雪花,红润的嘴唇酒后更加鲜艳,就像熟透了的樱桃。
翠袖、白雪、红唇,色彩缤纷而绚丽;而词人却于酒筵歌席间,呵着发冻的手,分拨着已经变白了的胡须,忧虑不止。
(2分)词人以艳丽之景衬哀愁之情,通过反衬,表达出对国计民生的深刻忧虑。
(1分)②比喻。
(1分)下片回叙前一天徐君过访时酒筵间的情景。
将白雪比喻成柳絮,将歌伎酒后的红唇比喻成熟透了的樱桃,借此渲染出酒筵的欢乐气氛;与词人手拔如霜的胡须的忧思形象构成对比,(2分)衬托出词人对国计民生的深刻忧虑。
(1分)五、答案1.①起转折、过渡作用。
②由“酒圣诗豪”的登临转到“我”的登临;③由"天风海涛"的动态、壮美的画面转到“山接水茫茫渺渺,水连天隐隐迢迢”相对静态、优美的画面;④作者的情绪由高昂豪放转到平静舒展。
(4分,意思相近、语言通顺即可)(答对两点即可得满分)2.①“供吟笑”三句是说,眼前又如此天地、风景可供“吟笑”,那我退休后一定来此居住,绝不等老僧的召唤,但眼下还“功名”未了,还要去奔波国事。
②联系此曲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比较复杂,既有志于功名事业,又向往宁静舒适的生活。
(4分,每个要点2分。
意思相近、语言通顺即可)六、1、参考答案:(1)雨后置身于清新怡人环境之中的愉悦、惬意。
一场雨后,“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净而无尘,作者纵马驰骋,自是十分惬意。
(2分)(2)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希冀归耕田园的愿望。
“收拾耦耕身”,表现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雨后桑麻蓬勃生长,蒿艾香气如熏,诗人自然是热爱这样的景色和生活的,最后一句又将这样的情感进一步深化。
(3分)2.参考答案:(1)比喻。
“光似泼”“气如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雨后天晴田野里的蓬勃景象;(2)对偶。
“日暖桑麻光似泼。
风来蒿艾气如熏”两句形成工整的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3)情景交融。
清新、蓬勃的田野景色蕴蓄着作者的喜悦之情。
(每点2分,术语1分,分析1分。
另外答夸张、视觉嗅觉结合,分析合理也可以得分)七.答案.(8分)(l)(4分)①友人散尽,独坐凄寒。
②远方战事,忧心国运。
③官小禄薄,慨叹白身。
【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练习及答案(一)】古诗词鉴赏。
④望月思乡,孤独寂寞。
(2)(4分)环境特点:昏暗而清冷。
(2分)用明亮起来的炉火,反衬天色昏暗。
(1分)由瓶中被冻住的花,表现天的寒冷,从而衬出环境的清冷。
(1分)八、参考答案(1)场景:开头两句描写打猎前猎场的肃穆景象。
原野上猎火熊熊燃烧,周围一片寂静,只有野雉时出时没。
(2分)主要手法: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火烧静兀兀”这是射猎前的静态;野雉“出复没”是动态描写,野雉被猎火驱出草丛,一见猎鹰,吓得又躲藏起来。
以动衬静,突出原野的寂静。
(2分,答点面结合给1分)(场景特点2分;描写手法2分,答衬托也可)(2)诗歌描写了一个踌躇满志、技术精湛的将军形象。
“盘马弯弓”,将军骑马盘旋不进,这是一副踌躇满志的神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