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诗歌鉴赏选择题及答案
诗歌鉴赏练习题 附答案

诗歌鉴赏练习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孤山①谢枋得②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谢枋得:宋末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
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塑造了“小孤山”怎样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5分)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桑乾刘皂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注]①刘皂,咸阳人。
②咸阳在并州西面,相距数百公里;桑乾河在并州北约二百公里处。
(1)“客舍并州已十霜”中的“霜”字,可否换成“年”?请简述理由。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登鹳雀楼畅诸城楼多峻极,列酌恣登攀。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人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今年菊花事,并是送君还。
(1)该诗颈联的“围”字和“断”字用得妙,请作简要分析。
(5分)(2)请结合全诗,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6分)4、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杜牧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①,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①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功成身退,泛游五湖。
(1)有人说“惆怅”是该诗的诗眼。
若是,那它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
(5分)(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景与情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
(6分)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8分)听筝柳中庸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完整版)诗词鉴赏题及答案

【1】宋诗东栏梨花苏轼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1)“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画面鲜活生动,作者是怎样表现的?(4分)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这一对比,景色立刻就鲜活了;第二句的动态描写,满城飞舞的柳絮,春意之浓,春愁之深,跃然纸上。
(对比,动态描写)(4分)(2)这首诗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或者以梨花自咏,寄予了自己清正坦荡的风骨。
(2分)★【2】唐诗江楼夕望招客白居易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1)苏轼说“白公晚年诗极高妙”,“‘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时所不到也”。
请赏析颈联的高妙之处。
(3分)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
这两句诗运用新奇的比喻(视听结合,联想和想象),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宁静清凉的风光。
(3分。
形式、内容、景物特点各1分)(2)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也有人说“夕望”二字统领全篇。
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3分)①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
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月下“夕”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照应了题目中的“招客”。
②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
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山川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瞰所见;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消暑邀请。
③说全诗以“夕望”来统领全篇,亦可。
(3分。
3种答法选其一。
结合四联逐一作分析。
)【3】新晴刘攽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2021届高三年级诗歌鉴赏选择题【含答案】

2021届高三年级诗歌鉴赏选择题【含答案】本套试题均为单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5分,满分100分。
1.对下面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A.第一句写丛丛秋菊围着房舍,仿佛是陶渊明的家。
B.第二句表现了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
C.三、四两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气质。
D.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意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
答案:C解析:“突出渲染”不当。
不是描写渲染了菊花的高洁气质,而是通过议论介绍了诗人对菊花的喜爱之情:因为菊花凋谢后,再无他花。
2.对下面这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答案:D。
不是直抒胸臆,是曲折,婉约的间接抒情方法。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3—4题。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
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3.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酾(shī)酒临江,横槊曹公”,意思是曹操横槊船头,洒酒于江,表示凭吊。
B.“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指孙权赤壁一战借助东风取得了胜利。
C.“便成名八阵图中”,是化用杜甫“名成八阵图”的诗句说明诸葛亮的功绩。
D.最后一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
答案:D。
与C矛盾,最后一句三国英雄中不含刘备,而是诸葛亮。
4.关于这首元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作者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以概述作结,全篇有分有总,首尾相应。
鉴赏诗歌试题及答案高中

鉴赏诗歌试题及答案高中一、选择题1. 下列诗句中,哪一项是杜甫的《春望》中的诗句?A.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B.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C.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D.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答案:A2. 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下一句是什么?A. 举头望明月B. 低头思故乡C.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D. 月落乌啼霜满天答案:C二、填空题1. 请填写《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前两句。
答案: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 请填写《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下两句。
答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三、简答题1. 请简述《江雪》中柳宗元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江雪》中,柳宗元通过描绘一幅万籁俱寂、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世态炎凉、人生孤独的深刻感悟。
四、论述题1. 请结合《将进酒》的内容,分析李白的豪放情怀。
答案:《将进酒》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诗中通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豪迈的诗句,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短暂、及时行乐的豁达态度。
同时,“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等词句,更是体现了李白豪放不羁、热爱自由的个性。
五、诗歌创作题1. 请以“春天”为题,创作一首四行诗。
答案示例:春归何处寻,绿意满枝头。
花开不待时,燕舞新枝柔。
结束语: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以精炼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传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鉴赏诗歌,我们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更能够感悟到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哲理。
希望本次试题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的美。
(完整版)诗歌鉴赏选择题练习(含答案)

要逐项将选项与相关诗句对照,聚焦比较,找出选项中的确切根据或确切误点。
一、西塞山①下作韦庄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
孤峰②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
爨③动晓烟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黄柑。
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
【注】①西塞山:三国时东吴江防边塞,历代诗人多有趣咏。
②孤峰,指湓城北的庐山。
③爨(cuàn):烧火做饭。
1.下面对这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人行至西塞山这个东吴江防边塞,前望江水,历史往事等引起丰富的联想,但诗人并没有借西塞山势发盛衰荣辱的感叹。
B.颔联写诗人所见,前望是庐山,后看是斜月;“渐映”写月光逐渐明亮,“斜生”巧妙的写时间的推移、位差的变化。
C.颈联化实为虚,把西塞山一带异时生长成熟的植物作艺术的归纳,使得描绘的景物更加富有艺术魅力和生活情趣。
D.尾联,表现了诗人对西塞山的爱恋,他把芦花化作宁静恬适的生活伴侣,期望有一天独棹扁舟而来,依傍芦荻结庵而居。
E.这首诗写诗人舟行至西塞山下时所见所感,前两联暗示诗人的行迹,第三联写出对此地烹紫薇、摘黄柑的乡间生活的赞美。
2.首联“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写景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6分)二、野望[唐]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
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
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
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由景人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近看“南浦清江万里桥”,景象开阔辽远。
B.颈联写自己“迟暮多病”“未报圣朝”,含蓄地批判了皇帝昏庸无能,荒淫误国,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叹之情。
C.尾联照应题目——“野望”,抒发了作者深为民不堪命,世事日转萧条和自己年老多病,功业未就的隐忧。
高中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

高中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一、诗歌鉴赏选择题1. 下列关于《春望》这首诗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所作。
B. 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C. 全诗以“国破山河在”开篇,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之情。
D. 诗中“城春草木深”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2. 阅读《登高》一诗,以下对诗中意象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落木”指的是秋天的落叶。
B. “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长江”象征着诗人的壮志未酬。
C. “万里悲秋常作客”中的“万里”指的是诗人离家万里。
D. “百年多病独登台”中的“百年”是指诗人已经活了一百岁。
二、诗歌鉴赏填空题1. 在《将进酒》中,李白表达了“_______,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放情怀。
2.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用“_______,一时多少豪杰”来表达对历史英雄的怀念。
三、诗歌鉴赏简答题1. 请简述《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两句诗的意境。
2. 分析《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所蕴含的哲理。
四、诗歌鉴赏论述题1. 论述《悯农》中“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2. 请结合《春夜喜雨》一诗,分析杜甫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答案:一、诗歌鉴赏选择题1. D2. B二、诗歌鉴赏填空题1. 人生得意须尽欢2. 遥想公瑾当年三、诗歌鉴赏简答题1. 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在夜晚看到床前明亮的月光,误以为是地上的霜,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立志要攀登至高峰,从而俯瞰众山,寓意着诗人立志要达到人生的高峰,超越常人。
四、诗歌鉴赏论述题1. 这两句诗反映了农民辛勤劳作却收获甚微的现实,揭示了封建社会农民的艰辛生活和对丰收的渴望。
2. 杜甫在《春夜喜雨》中通过对春雨细腻的描写,表达了他对春雨滋润万物、带来生机的热爱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农民丰收的期盼。
鉴赏诗歌试题及答案

鉴赏诗歌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的下一句是_________。
答案:疑是地上霜2. 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的下一句是_________。
答案:城春草木深3.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野火烧不尽”的下一句是_________。
答案:春风吹又生4. 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的下一句是_________。
答案:把酒问青天5. 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的下一句是_________。
答案:浓睡不消残酒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下列诗句中,哪一句不是出自王之涣的《登鹳雀楼》?A. 白日依山尽B. 黄河入海流C. 欲穷千里目D. 会当凌绝顶答案:D2.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出自以下哪位诗人的作品?A. 李白B. 杜甫C. 孟浩然D. 王维答案:C3.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哪位诗人的名句?A. 李白B. 杜甫C. 王之涣D. 王勃答案:B4.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以下哪位诗人的作品?A. 李白B. 杜甫C. 张九龄D. 王维答案:C5.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出自以下哪位诗人的作品?A. 李白B. 杜甫C. 王安石D. 苏轼答案:C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请简述李白《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意象及其表达的情感。
答案:此句意象宏大,以黄河之水比喻人生如流水,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和及时行乐的感慨。
2.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如何表达对贫苦人民的同情?答案:诗人通过描述自己茅屋被秋风破坏的景象,以及对风雨中无家可归者的同情,表达了对贫苦人民的深切关怀。
3. 请解释王维《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意境。
答案:此句描绘了雨后山中清新宁静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4. 李清照的《如梦令》中,诗人如何通过“昨夜雨疏风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答案:诗人通过描写昨夜风雨的景象,隐喻自己的心境,表达了对往事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
高中古诗赏析试题及答案

高中古诗赏析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诗句中,哪一句是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A.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B.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C.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D.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答案:A、B2.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下一句是什么?A.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C.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D.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答案:A二、填空题3. 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下一句是“__________”。
答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 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下一句是“__________”。
答案: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三、简答题5. 请简述《静夜思》中所表达的情感及其艺术特色。
答案:《静夜思》表达了诗人李白在月夜中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诗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以明月和霜的比喻,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清冷。
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通过抬头和低头的动作,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无限眷恋。
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四、赏析题6. 阅读《登鹳雀楼》并分析其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答案:《登鹳雀楼》是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诗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展现了诗人面对大自然的宏伟景象时的豪迈情怀。
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表达了诗人追求更高境界的渴望和不满足于现状的进取精神。
整首诗意境开阔,情感积极向上,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鼓舞。
结束语:通过以上试题及答案,我们不仅复习了高中阶段的古诗文知识,还对古诗文的赏析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希望同学们能够继续深入学习和研究,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选择题答案一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理解正确的是(C)A“齐鲁青未了”是指齐鲁大地虽不是一片绿色,山色却是无边无际的。
B“阴阳割昏晓”描写了山中黄昏明暗交替的景色。
C“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了黄昏时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D“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登临山巅所产生的无往不胜的傲气。
2理解不正确的是(A)A“岱宗夫如何”句,写出了作者乍一望见泰山时对自然造化神奇的疑惑之情。
B“造化钟神秀”句,“钟”是“聚集”的意思,“钟”字将大自然写得十分有情。
C“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给人泰山如刀的感觉,突出了泰山险峻崎岖的形象。
D“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出了黄昏时山中云气层出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3理解不正确的是(D)A首联写远望之景。
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表现了诗人初见泰山时激动喜悦、惊叹不已的心情。
B颔联写近望之势。
“钟”字,写大自然格外倾情,把奇景凝聚在泰山;“割”字,写挺拔的山峰使得山南山北一明一暗。
C颈联写细望之景。
山中层云缭绕,使心灵受到涤荡。
极目远眺,飞鸟还巢,可知诗人瞩望之专注。
D尾联写诗人登上了泰山极顶,以脚下群山的渺小反衬泰山的雄伟,蕴含深刻的哲理。
4理解不正确的是(C)A.第一句表达了诗人高山仰止的感叹。
B.第二句诗人以距离远衬托山势高峻。
C第三句是说泰山非常有运气和福气。
D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和气概。
5理解不正确的是(B)A首联一问一答,表达诗人敬慕之情。
B..颔联写远观泰山神秀巍峨的形象。
C颈联写黄昏时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D尾联表达诗人睥睨天下的豪情壮志。
6这是一首五言古诗,表现了泰山高大险峻、神奇秀丽的特点。
[2013松江一模]7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 C)[2013松江一模]A.泰山别名“岱”,因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B.首句以设问的方式体现了诗人乍见泰山似的惊叹。
C.末句描写是诗人登上山顶后所看到的景象,极富哲理。
D.全诗由远望到近望、细望,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热爱。
二.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1理解不正确的是(A)A诗歌前两句生动描写了西湖雨后天晴的美丽景致。
B..末句中的“淡妆浓抹”与前两句中的“晴、雨”照应,比喻奇妙而贴切。
C诗人把西湖比作西子,是因为她们都具有上天赋予的自然之美。
D诗人通过描绘西湖的美景,表达了他对西湖的热爱与赞美。
2理解不正确的是(C)A.首句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潋滟”突出水波荡漾、波光粼粼的状态。
B.次句描写雨天中的山色,“空蒙”勾勒出西湖周围群山朦胧的景色。
C最后两句将西湖比作西子,特别强调了西湖晴天的景色尤其优美。
D诗人在诗中借景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了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3理解不正确的是(C)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B一二句写西湖水光山色无论晴雨天都是美好奇妙的。
C.三四句通过比喻赞美了西子的美丽。
D “总相宜”与“晴方好”、“雨亦奇”相照应。
4理解正确的是(C)A首句写了雨中西湖水波荡漾,但是没有晴天美好。
B.第二句说雨中的山云雾迷茫似有若无,非常奇怪。
C.第三句在西湖与西施之间建立了比喻的关系。
D第四句“淡妆浓抹总相宜”是描写西施的,不是描写西湖的。
5理解不正确的是(B)A “潋滟”描写了西湖晴天波光闪闪的水光。
B. “空蒙”描写了西湖雨后迷迷茫茫的山色。
C “西湖”和“西子”都有婀娜多姿的神韵。
D “淡妆”和“浓抹”指西湖的晴姿和雨态。
6理解不正确的是(B)A诗人边饮边赏西湖的两种风光。
B..诗中描绘了西湖的具体景物。
C诗人给西湖赋予了生命之美。
D.诗人非常热爱西湖的美景。
7.“淡妆“和”浓抹“是指西湖的水光潋滟和山色空蒙。
[2013奉贤一模]8.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2013奉贤一模]A.首句描写了西湖晴天的水光。
B.次句描写了雨后的山色。
C.诗人将西湖比作西子,写出了西湖的神韵。
D.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三.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1理解不正确的是(A)A “强说愁”写出了年轻人的志高远大、好胜纯真。
B. “欲说还休”写出了词人的矛盾心理,孤独压抑。
C词的末句形似轻松洒脱,实则无法排遣沉重抑郁。
D.通篇言“愁”,表达了遭到排挤、报国无门的哀愁。
2理解不正确的是(C)A本词写出了作者内心无处倾诉的苦闷。
B. “少年”在词中的意思是年轻的时候。
C “为赋新词”的意思是写出新赋新词。
D “强说愁”指的是没有愁而硬要说愁。
3理解不正确的是(B)A “丑奴儿”是词牌名,“书博山道中壁”是词的题目。
B..反复、对比和对偶是本词采用的修辞方法,也是本词流传千古的根本原因。
C上阕有两组因果关系:前一句“爱上层楼”是果,后一句“爱上层楼”是因。
D上阕的“愁”是少不更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阕的“愁”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哀愁。
4理解不正确的是(B)A “爱上层楼”是指年少志高,目光远大。
B..“强说愁”说明年轻人已经有了斯文习气。
C “识尽”概括了词作者半生的艰辛历程。
D “欲说还休”暗含对朝廷的讽刺和不满。
5理解不正确的是(C)A.上片回忆作者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
B..下片表现出作者内心深处的痛楚和矛盾。
C.此词上、下片里“愁”的含义是相同的。
D全词构思新巧,语浅意深,耐人寻味。
6下列对作品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2013青浦静安一模]A.词人少年时“爱上层楼”是因为“不识愁滋味”。
B.一个“强”字写出少年词人故作深沉的情态。
C.“欲说还休”表现出词人历经艰辛后的豁达与超脱。
D.“愁”是连接起整首词上下两片的关键词语。
7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D)。
[2013宝山一模]A.词的上片侧重回忆作者“少年”时的“愁”,词的下片侧重抒发作者“而今”的愁。
B.上片中“不识”描绘了年轻时的纯真无知,下片中“识尽”概括了作者艰辛的历程。
C.词的上片作者把不谙世事的闲愁当作了愁,词的下片作者感慨“欲说还休”的愁绪。
D.词的上片作者的情绪悲壮豪放,词的下片作者的情绪哀婉凄绝,全词形成鲜明对比。
8诗中“愁”有不同含义,上片含有闲愁(无病呻吟) 意,下片含有壮志难酬之愁(深层哀愁) 之意。
[2013崇明一模]9下列诗句中与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相类似的一句是( B) [2013崇明一模]A.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B.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C.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D.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10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2013闸北?模]A.词人少年时“爱上层楼”是因为“不识愁滋味”。
B.一个“强”字写出少年词人故作深沉的情态。
C.“欲说还休”表现词人历尽艰辛后的超脱心情。
D.“愁”是连结起整首词上下两片的关键词语。
四.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理解不正确的是(A)A “初平”写钱塘湖水面平静,“云脚低”写白云低垂。
B.颔联写莺歌燕舞,呈现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C尾联“行不足”写出诗人对湖东的流连忘返。
D.全诗写出了钱塘湖早春美景给诗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2理解不正确的是(C)A标题中的“钱塘湖”就是指浙江杭州的著名景点西湖。
B.本诗紧扣标题中的“行”字,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
C颔联与颈联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描写了花草欣欣向荣的景象。
D.尾联一个“爱”字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面对无限春光喜悦的心情。
3理解正确的是(B)A首联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钱塘湖水面尚浅,云幕低垂的美景。
B..颔联抓住了“争”“啄”两个动词,生动描绘了莺歌燕舞的动态美,展示了春天的活力。
C颈联巧用“乱”“迷”“没”等字,真实再现了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西湖盛景景色。
D.尾联直抒胸臆,具体描绘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表达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
4理解不正确的是(C)A.“水面初平云脚低”表明春雨刚停。
B..“几处”勾画出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
C “乱花”写出早春花开不多的特征。
D “行不足”说明诗人喜爱西湖美景。
5理解不正确的是(B)A首联点明“春行”起点,勾出早春轮廓。
B..颔联和颈联描写了孤山寺边的西湖美景。
C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D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清新淡雅的审美情趣。
6.钱塘湖即西湖,因为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此湖还有个别称西子湖7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2013闸北一模]A.首联交代春行起点,描绘了从孤山寺远望所见的早春景致。
B.颔联“争”“啄”二字以禽鸟之乐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
C.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及诗人的感受,给人以清新之感。
D.尾联“不足”二字最为直接地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8下列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2013松江?模]A.首联点明了钱塘湖的方位及江南春湖水态天容的美丽景色。
B.颔联充满动感之美,表现诗人左右寻声、仰视禽鸟的情态。
C.颈联写诗人俯察所见,描绘了草木茂盛、游人如织的景象。
D.尾联直抒胸臆,体现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则余兴未阑。
五.蝶恋花(柳永)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理解正确的是(C)A “伫倚危楼风细细”是说主人公长时间倚靠在一座即将坍塌的高楼的栏杆上。
B..“无言谁会凭阑意”指主人公没有遇上熟识的人说话,所以没人理解他登高远望的心情。
C “强乐还无味”写主人公勉强欢笑但仍抑制不住愁绪,更写出“春愁”的缠绵执着。
D “衣带渐宽”两句写出了主人公因为“春愁”的折磨而痛苦、无奈的心情。
2理解正确的是(D)A上片“伫倚”句写主人公久久地伫立在一座破旧的楼台上极目远眺。
B.上片“草色”句以西风、衰草、夕阳烘托出一种凄美、孤单的氛围。
C.下片“拟把”句写主人公豪饮放歌,起初十分痛快,但渐感索然无味。
D.下片“衣带”句以“衣带渐宽”写消瘦之状,以“终不悔”直抒胸臆。
3理解不正确的是(B)A “草色烟光残照里”展示了主人公望尽天涯时的所见之景,营造了伤感的氛围。
B..“无言谁会凭阑意”表明因为词人不愿与人交流,所以没人能理解他的心声。
C本词上片写主人公登高望远,离愁滋生;下片写苦中求乐,情深志坚。
D.本词紧扣“春愁”二字写景抒情,曲径通幽,词末交代了“春愁”的原因。
4理解不正确的是(D)A.“春愁”即相思之情,是全词的着眼点。
B..“黯黯”表达了词人忧愁沮丧的心情。
C.“无言”的根源是词人的缠绵情思。
D “强乐”的结果是使词人感到懊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