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低温治疗
亚低温治疗

亚低温治疗一、概念:亚低温主要是指轻度低温33-35℃(均为体何温度),中度低温29-32℃,在临床上用亚低温治疗又称冬眠疗法或者人工冬眠。
二、适应症:重型和特重型颅脑损伤、广泛性脑挫裂伤、脑水肿、原发性和继发性脑干损伤、难以控制的颅内高压、中枢性高热、心肺复苏术后。
三、作用:1)、主要是积极预防、控制脑水肿和脑缺氧。
(1)、防止由于脑损害而引起的高热、保护血脑屏障,防止脑水肿进一步恶化。
(2)、降低脑组织代谢率和耗氧量,减少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减低颅内压。
(3)、减少甘露醇用量,相应减少肾功能损害的毒副作用。
2)、降温时间窗:伤后亚低温实施越早对脑组织的保护作用也越明显,尽量在伤后24h内实施。
中心体温在8-12h逐渐降至33-35℃,并维持24-48h为宜。
四、作用机理1)减低脑细胞氧耗量,降低脑能量代谢,减少脑组织乳酸堆积。
2)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及降低颅内压。
3)抑制有害物质释放,减少对脑组织的损害。
4)抑制氧自由基的产生。
5)增加泛激素的合成,促进脑细胞结构很和功能的修复。
6)减少Ca2+的内流,调节钙蛋白激酶Ⅱ活性。
五、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当体温下降至25℃时,脑组织耗氧量仅正常的1/3;体温每下降1℃,脑血流量减少6.7%;但在复温后,氧耗并非恢复到以前水平,而是增加了15%;脑脊液压力也随体温下降而下降,体温每下降1℃,脑脊液压力下降5.5%;体温低于25℃时,脑实质容积约缩小4.1%;体温在18-20℃时,脑循环阻断30分钟是安全的。
六、方法:1)、局部降温:降温:冰袋、冰枕、冰帽、冰毯。
全身降温;冰水浴、亚低温治疗仪。
2)、降温前准备:1.头颅CT检查,如有手术指征,则先行急诊手术。
2.连接各种监护设备。
(使用亚低温治疗仪前要置入带有温度探头的导尿管,行BIS监测)3.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连接呼吸机(关闭呼吸机的加热装置?)、使用肌松药物。
4.常规化验检查(电解质、血凝等)。
亚低温治疗的正确实施

THANKS
感谢观看Leabharlann 安全性及风险评估安全性
亚低温治疗在专业人员的操作下是相对安全的。然而,由于 患者体温的降低,可能会引发一些并发症,如寒战、心律失 常、肺部感染等。
风险评估
在实施亚低温治疗前,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 病情严重程度、预期治疗效果、并发症风险等。根据评估结 果,医生会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以确保患者的 安全。
操作规范制定
制定详细的亚低温治疗操作规范,包括治疗前的准备工作、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治疗后的护理要点等,确保 整个治疗过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同时,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对医护人员的操作技能进行定期考核和评估,不 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
03
实施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 注意事项
降温方法选择及操作要点
选择适当的降温方法
02
治疗前准备工作
患者评估与筛选标准
评估患者病情及适应症
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确定患者是否适合 接受亚低温治疗。
筛选标准制定
根据亚低温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制定明确的筛选标准,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 有效性。
仪器设备准备及检查流程
亚低温治疗仪准备
选择符合标准的亚低温治疗仪,确保 其性能稳定、安全可靠。
记录要求
详细记录患者的体温变化、降温 方法、设备使用情况等信息,以 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总结经验 。
并发症预防措施
预防寒战
在降温过程中,注意给患者保 暖,避免寒战发生;如发生寒
战,应及时采取措施缓解。
预防肺部感染
加强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 通畅,定期翻身拍背,促进痰 液排出。
预防压疮
对长时间卧床的患者,要定期 更换体位,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使用气垫床等减压设备。
亚低温治疗及护理

04
亚低温治疗的护理
性原则
确保治疗过程中的安全,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舒适性原则
关注患者的舒适度,减轻 治疗带来的不适感。
有效性原则
确保亚低温治疗的有效性 ,促进患者康复。
护理措施
监测生命体征
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 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 ,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
控制低温程度
全身亚低温治疗通常用于治疗新生儿低体温、心肺复苏 等情况。
全身亚低温治疗的方法包括使用冰毯、冰水浴等。
亚低温治疗设备与技术
亚低温治疗设备主要包括温度监 测仪、冷却装置、温度控制仪等
。
亚低温治疗技术包括温度监测、 温度控制、复温等步骤,需要专
业医护人员的操作和监测。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亚低温治 疗的设备和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 完善,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亚低温治疗通常将患者的体温控制在 32℃~35℃之间,这个温度范围既能 降低脑组织代谢率,又不至于引起严 重的并发症。
亚低温治疗原理
降低脑组织代谢率
亚低温治疗通过降低体温,减缓脑组 织的代谢速度,减少脑细胞对氧和能 量的需求,从而减轻脑组织的损伤。
减少钙离子内流
亚低温治疗可以抑制钙离子内流,减 轻钙离子对神经元的毒性作用,有助 于保护脑细胞。
亚低温治疗持续时间
适当的亚低温治疗时间对于疗效的发挥至关 重要。
护理干预
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提高亚低温 治疗的疗效。
06
亚低温治疗的未来展望
亚低温治疗技术的研究进展
01
亚低温治疗技术的研究不断深入 ,未来将进一步探索其作用机制 ,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02
新型亚低温治疗设备的研发和应 用,将为临床提供更加便捷和精 准的治疗手段。
亚低温治疗

亚低温治疗【定义】亚低温治疗指用冬眠药物及物理降温的方法使机体处于亚低温状态的一种治疗措施。
其目的是减轻或消除外界不良因素侵袭而引起的各种反应,保护机体免受过多的消耗,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目前,国际上将低温划分为轻度低温33~35O C、中度低温28~32O C、深度低温17~27O C和超深度低温12~16O C四种。
由于深度低温易发生室颤和凝血功能障碍,故临床上不使用。
若将体温维持在28~35O C即亚低温时可显著降低重型颅脑外伤病人的死亡率,改善颅脑外伤病人的神经功能,预后不产生任何严重并发症。
【适应症】⑴心肺复苏后的病人。
⑵原发性和继发性脑干损伤,尤其是伴有去皮质强直、广泛脑水肿或脑肿胀的重度脑挫裂伤。
⑶GCS<8分,术后严重脑水肿。
⑷难以控制的中枢性高热。
【禁忌症】⑴全身衰竭、失血性休克。
⑵患有严重的心肺疾患。
⑶<16岁儿童或70岁老人。
【护理要点】⑴评估病人一般情况,有无治疗禁忌症。
⑵准备各种用物,并检查评估是否完好。
用物包括氧气、吸痰器、血压计、听诊器、降温或大冰袋、冰帽、呼吸机、监护设备和冬眠、抢救药物等。
安置患者单人房间,光线宜暗,室温18~20o C。
⑶观察并记录生命体征变化,尤其是呼吸情况,亚低温治疗时应用肌松剂的同时,配合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并按机械通气护理。
⑷在放置颅内压监护装置的情况下,动态观察颅内压的变化,防止脑灌注不足,维持颅内压在20mmHg以下,脑灌注压在70mmHg以上。
⑸在放置脑氧分压监护装置的情况下,动态观察脑氧分压的变化,防止脑供氧不足,维持脑氧分压在15mmHg以上。
⑹观察、记录降温的时间,肌松剂滴入的速度及肌肉松弛程度。
降温时,先使用冬眠药物待自主神经被充分阻滞,病人御寒反应消失,方可加用物理措施。
降温速度以每小时下降1o C 为宜。
体温降至肛温33~34o C,腋温31~33o C较为理想。
⑺固定好观察脑温、肛温的传感装置,翻身或做治疗时动作要轻,随时检查固定情况,防脱落或滑出,影响测温效果。
亚低温治疗技术

监护要点
❖ 亚低温治疗期间神经系统观察要点 亚低温对脑组织无损害, 但亚低温可能掩盖颅内血肿的状况,应特别提高警惕。复温 过快、发生肌颤易引起颅内压增高。
❖ 亚低温治疗期间呼吸监测 重点监测呼吸频率及节律,冬眠 合剂的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因此呼吸频率相 对较慢,但节律整齐。
❖ 亚低温治疗期间循环监测 ❖ 亚低温治疗期间体温监测 应保持病人的体表温度维持在
亚低温治疗技术
亚低温治疗技术
基本概念
❖
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它
是用药物与物理的方法使病人体温降低,以达到治疗的
目的。国际上按体温降低的程度一般将体温分为:轻度
低温33~35℃,中度低温28~32℃,深度低温17~27℃,
轻中度低温被统称为亚低温。
适应证
❖
亚低温治疗适用于广泛性脑挫裂伤、脑水肿、脑肿
胀的病人;脑干损伤的病人;GCS<8分的病人;难以
控制的中枢性高热的病人;பைடு நூலகம்求病人的年龄18~70岁。
亚低温治疗禁用于失血性休克的病人、患有严重的心肺
疾患的病人及<16岁儿童或70岁的老人。
原理与方法
❖ 方法 亚低温治疗采用半导体降温毯+肌松冬眠+呼吸机 辅助呼吸的方法。临床常用药物为卡肌宁200mg+氯丙嗪 100mg+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或者冬眠号(氯丙嗪、异 丙嗪、哌替啶)或冬眠Ⅱ(海得琴、异丙嗪、哌替啶)。通 常给药速度为20~40ml/h。降温速度控制在2~4h降低1℃, 通常在4~12h,将病人的肛温或脑稳降至32~35℃。当病人 颅内压降至正常范围,维持24h即可停止亚低温治疗。疗程 通常为3~10d。采用自然复温至正常,复温步骤应遵循先停 半导体降温毯,再停肌松冬眠合剂,最后逐渐撤除呼吸机辅 助呼吸的原则
亚低温治疗

亚低温治疗;并发症;预防;护理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
江基尧等于1993年首先将28℃~35℃的轻、中度低温称为亚低温[1]。
随后亚低温这一概念被国内外学者所广泛认同。
现临床上适用于重症脑挫伤而循环功能代偿良好者,躁动不安、高热、丘脑下部或脑干损伤者,以及严重脑水肿导致颅内压居高不降者;还可用于结核性脑膜炎和重症化脓性脑炎高热、重度中暑和重型脑出血及结合溶栓治疗缺血性脑卒中。
但亚低温对抗体免疫有抑制作用,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者,其可损害呼吸道自然防御功能,冬眠及肌松药物抑制患者的吞咽功能和咳嗽反射,易发生并发症如静脉炎、肺部和泌尿系统感染、冻伤、电解质紊乱、心律失常、压疮等,因此护理成为至关重要的一环。
1 基础护理加强基础护理,如口腔、皮肤、泌尿道、呼吸道等的护理。
严格无菌操作,备齐各种抢救设备及药物,并处于应急状态,护理记录规范、及时、准确。
抢救病人时应冷静、敏捷、熟练[2]。
严防感染发生及压疮发生。
1.1 口腔护理对亚低温治疗患者口腔护理应每日3~4次,根据口腔pH值选用清洗液,一般pH≥7采用2%~3%的硼酸液,pH<7选用2%碳酸氢钠液,口插管患者每日更换牙垫1~2次[3]。
1.2 亚低温治疗病人最好平卧,使用气垫床,并勤翻身、拍背,但不能让病人坐起、激烈翻动或搬动,以免出现循环不稳,体位性低血压。
1.3 严格无菌操作保持静脉输液、吸氧管等管道的通畅,采用静脉留置针,建立两条静脉通道。
注意各种引流管、深静脉置管的护理及管理。
1.4 加强皮肤观察如皮肤出现花斑说明末梢循环不良,应加强护理、按摩、保暖。
做好皮肤护理,每2h翻身1次,骶尾部、足部使用海绵垫保护,必要时使用气垫床。
防止压疮及冻伤的发生。
1.5 定期监测凝血功能亚低温状态血流相对缓慢,血液粘稠度增加,定时进行凝血功能测定,防止发生凝血功能障碍[4]。
1.6 医护人员勤洗手护理操作的各个环节均应严格无菌操作[3] ,以防引起医院感染。
亚低温治疗及护理文档

亚低温治疗及护理一、亚低温治疗原理亚低温治疗是一种利用特定方法降低患者体温至亚低温状态的治疗方式。
通过降低体温,可以抑制脑细胞的代谢和氧化应激反应,从而减轻脑组织的损伤,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在脑卒中、脑外伤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亚低温治疗被广泛应用于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改善神经功能等。
二、适用人群与禁忌人群适用人群:1. 脑卒中、脑外伤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2. 体温升高或中枢性高热的患者;3. 需要降低机体代谢和氧耗的患者。
禁忌人群:1. 存在严重心肺功能不全或不稳定的患者;2. 存在严重电解质紊乱或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3. 存在颅内高压或病情危重的患者。
三、治疗方法与步骤1. 治疗方法:亚低温治疗可以通过物理降温、药物降温等方法实现。
物理降温包括冰敷、冰毯、冰帽等,药物降温包括口服或静脉注射退热药等。
2. 治疗步骤:(1)评估患者情况,确定亚低温治疗适应症和禁忌症;(2)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呼吸、心率、血压等;(3)选择适当的降温方法,如冰敷、冰毯等;(4)根据患者情况调整降温速度和温度,避免过快或过慢降温;(5)在治疗过程中保持患者舒适,注意保湿和保暖;(6)定期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四、护理要点与注意事项1. 护理要点:(1)监测体温变化,保持体温在亚低温状态;(2)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和翻身拍背;(3)观察患者意识状态和瞳孔变化,评估病情状况;(4)注意保湿和保暖,预防皮肤冻伤和肺炎等并发症;(5)定期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2. 注意事项:(1)避免过快或过慢降温,以免影响治疗效果或引发其他并发症;(2)在治疗过程中保持患者舒适,避免过度刺激和躁动;(3)对于存在心肺功能不全或电解质紊乱的患者,需特别注意监测和治疗;(4)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和尊严,尊重其人格尊严。
五、常见问题与解答1. 亚低温治疗是否会对身体造成副作用?答:亚低温治疗对身体的影响较小,但仍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如皮肤冻伤、呼吸道干燥等。
亚低温治疗的概述

亚低温治疗的概述马青变冯璐葛洪霞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治疗性低温是指在全身麻醉下人工将核心体温控制在低于36℃的水平,临床实践多在28~35.9℃。
国外研究将治疗性低温划为亚低温(33~35℃)、中度低温(28~32℃)、深度低温(17~27℃)和超深度低温(2~16℃)。
许多临床研究表明亚低温治疗对心脏骤停、缺血性脑卒中和创伤性脑损伤等病因所导致的急性脑损伤患者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现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亚低温治疗。
1.亚低温治疗的作用机制亚低温治疗的机制具有多效性和潜在性,其重点在于防止神经元细胞的死亡[1],即通过提高神经组织在急性脑损伤后的功能性输出,从而起到保护作用。
其主要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通过降低脑氧代谢率,为氧的供给和需求之间创造有利的平衡。
②通过降低毛细血管的渗透率,防止或减少血脑屏障受破坏,从而减少脑水肿的形成。
③减少自由基的形成。
④减少受损的脑部的炎症反应、促炎因子和多形核白细胞的释放。
⑤减少继发癫痫发作,继而降低脑代谢率和局部缺血电位。
⑥减少细胞凋亡,特别是各种形式的受损的中枢神经系统细胞。
⑦减少兴奋性神经递质的产生和释放。
2.亚低温治疗的手段降温的方法通常包括诱导和维持两个阶段,对患者实施低温诱导需要实施严格的监控。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降温方法的研究多种多样,主要分为体表降温方式和核心降温方式。
其中体表降温方式常用的方法包括冰袋、冰毯和酒精体表擦浴降温等。
Testori[2]等研究表明,对于心脏骤停后恢复的患者利用降温(体表降温)是便捷、安全、有效的降温方法。
目前,较为常用的且有效的核心降温方法包括冰盐水静脉输注降温和血管内导管降温。
3.亚低温治疗的应用范围3.1心脏骤停动物试验和临床研究中发现亚低温治疗对自主循环恢复后的昏迷患者有明显的改善作用[3]。
美国心脏协会《2015年心肺复苏指南》明确提出亚低温治疗对院前心脏骤停患者有着重要的改善预后的作用。
对心脏骤停的亚低温治疗研究主要始于HACA及Bernard等于2002年对患者实施12~24 h的亚低温治疗(32℃~3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低温治疗的护理蚌医附院ICU 杨梅一、亚低温治疗1.定义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它是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药物,使病人进入睡眠状态,在配合物理降温,使病人体温处于一种可控性的低温状态(肛温32~35?C),从而达到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对外界及各种病理性刺激的反应减弱,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
2..亚低温治疗的作用机制①缓解ATP的消耗速率,减少低血流灌注区域的氧需求;②减少兴奋性神经递质的生物合成、释放和摄取;③改变细胞内信使的活性,改变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合成;④延缓破坏性的酶促反应,抑制氧自由基反应和炎性反应;⑤减轻对血-脑屏障的破坏;⑥保护膜蛋白的流动性;⑦缓解再灌注导致的细胞内钙超载;⑧减轻细胞内酸中毒等;⑨抑制神经细胞凋亡等。
3.方法:使用冬眠药物和物理降温相结合的方法使机体处于亚低温状态(中心温度为32??35℃)。
先将冬眠合剂(氯丙嗪50mg+异丙嗪50mg+哌替啶100mg+0.9%氯化钠注射液40ml)用微量泵静脉泵入,根据病情及患者对药物的反应调整用量,使患者安静无寒战,结合物理降温,可根据具体条件使用半导体或循环水制冷式降温仪,降温效果差者可加用冰袋或酒精擦浴,也可使用血管内降温机。
4.临床意义1)降低机体新陈代谢及组织器官氧耗。
2)改善血管通透性,减轻脑水肿及肺水肿。
3)提高血中氧含量,促进有氧代谢。
4)改善心肺功能及微循环。
5.适应症1)心肺复苏后病人2)颅脑损伤及重型颅脑手术后病人3)低温麻醉病人4)高热惊厥或中枢性高热病人5)感染中毒休克早期及颅内感染病人6..亚低温治疗的原则1)应尽早、尽快实施亚低温治疗。
2)冬眠深度不应过深,以病人进入睡眠状态为宜3)亚低温治疗持续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为3~5天,最长为5~7天。
4)降温不宜过快,体温每小时下降1℃为宜,复温速度要慢一般每个4小时复温1℃,在12-16小时内升至36.5??37℃。
二、护理1..环境要求亚低温治疗的病人最好置于一个安静、空气新鲜的单间里,室温控制在20~25℃之间,以免因为室温过高而影响病人体温的下降和稳定。
同时定时进行空气消毒,净化室内空气,以减少感染发生机会。
2..神经系统观察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状态、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
亚低温对脑组织无损害,但低温可能掩盖颅内血肿的症状,应提高警惕。
特别在复温阶段,因为复温过快易引起颅内压增高。
因此,应注意颅内压的监测,必要时给予脱水和激素治疗。
3..呼吸监测亚低温治疗的病人由于冬眠合剂的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因此呼吸频率相对较慢,但节律整齐。
若病人呼吸频率太慢或快慢不等,且胸廓呼吸幅动度明显变小,出现点头样呼吸,应考虑呼吸中枢抑制过度,因此应立即停用冬眠合剂,必要时予呼吸中枢兴奋剂静脉滴入或行机械通气。
4..循环监测若亚低温治疗有效,病人应表现为微循环改善,肢端温暖,面色红润,血压正常,脉搏整齐有力,心率偏慢。
若病人出现面色苍白,肢端发绀,血压下降,心律不齐,说明微循环障碍,冬眠过深及体温太低,应立即停用冬眠药物并给予保暖。
5..体温护理(监测)一般情况下,应保持病人的肛温在32~35℃之间,头部重点降温的病人可维持鼻腔温度在33~34℃。
若体温超过36℃,亚低温治疗的效果较差。
若体温低于32℃,易出现呼吸、循环功能异常。
若体温低于30℃,易出现心律失常室颤。
对于体温过低的病人,应适当降低冬眠合剂的量,必要时停用并对病人采取加盖被子、提高室温等保暖措施。
6..呼吸道管理若病人出现呼吸困难、发绀、吸气?°三凹征?±,呼吸机频繁高压报警,听诊气道内有干啰音,提示呼吸道梗阻。
定时、及时吸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畅,同时应重视呼吸道的湿化及温化,维持病人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平衡,以维持呼吸道粘液??纤毛的正常排痰功能,防止呼吸道分泌物潴留,肺部感染发生,痰栓形成及缺氧。
7..体位护理冬眠合剂中的氯丙嗪和杜冷丁具有扩张血管降血压作用,因此亚低温治疗中的病人最好平卧位,不能使病人突然坐起、激烈翻动或搬动,否则易出现循环不稳、体位性低血压。
8..基础护理亚低温治疗的病人对外界的刺激反应差,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因此应做好病人的皮肤、口腔、眼睛泌尿道等护理。
氯丙嗪易引起便秘,因此应注意观察病人有无腹胀、便秘出现,必要时进行灌肠或使用缓泻剂。
9..复温护理亚低温治疗结束复温时应先撤去物理降温,让体温自然恢复,同时逐渐降低冬眠合剂的量,最后停用冬眠合剂。
切忌突然停用冬眠合剂,以免病情反复。
若体温不能自行恢复,可采用加盖被子、温水袋等方法协助复温。
三、亚低温治疗的并发症1..寒战降温过程中常有寒战发生。
寒战可显着增加能量和氧需求,持续寒战使代谢率提高1倍。
可应用镇静剂、麻醉药予以对抗。
采取手、足和面部皮肤保温措施,有可能减少寒战的发生。
2..免疫抑制及增加感染风险低温减少促炎性细胞因子分泌,抑制白细胞的迁移和吞噬作用,从而抑制炎性应答反应,削弱机体的免疫功能;同时由于低温引起胰岛素抵抗,导致高血糖,可能进一步增加感染的风险。
应严密监测警惕感染的发生,尤其应关注手术切口、外伤创面、导管穿刺部位及压疮的护理。
3..电解质异常在低温诱导和维持期,可发生多种电解质水平低下,导致低镁血症、低钾血症、低磷血症和低钙血症等。
4..干扰凝血功能低温通过影响血小板数量和功能、抑制凝血通路的酶类及凝血酶原激活物抑制物的活性,最终产生抗凝效应,导致凝血酶时间(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
对于具有低温治疗指征,但同时有活动性出血或有极高出血风险的患者,可采用较浅的低温水平,并注意严密监测。
5..诱发高血糖低温可显着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减少胰岛细胞的胰岛素分泌,故接受低温治疗的患者发生高血糖的风险增加。
由于昏迷患者发生低血糖不易被发现,除应严密监测外,不宜将血糖控制过低,维持在8~10mmol/L之间较为稳妥。
6..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轻度低温导致心动过缓和体循环阻力增加;体温低于30℃时心律失常的风险增加,但在33℃以上时发生心律失常的风险极低。
7..影响药物的清除及效能多数情况下,低温对药物的影响是减少其清除,使药物的血药浓度升高。
应用镇静和镇痛药物时应加强临床观察和评估,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1.亚低温治疗开始时先给冬眠药物再行物理降温,停止亚低温治疗时,先停物理降温,再逐渐停用冬眠合剂。
2..复温应缓慢进行,多采用自然复温至正常,一般在12小时恢复正常,防止复温休克和颅内压骤升。
3.多器官功能衰竭,失血性休克,严重心肺疾病,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禁用亚低温治疗,儿童老年患者慎用。
4.预防和处理并发症包括冻伤及压疮,水电解质紊乱,凝血障碍,复温休克,心律失常及各种感染等。
5.当患者达到治疗温度,颅内压降至正常范围,维持24小时即可停止亚低温治疗,若病情需要可延长低温时间,通常一个疗程为3¨C7天。
讨论:临床常用的物理降温的方及注意事项局部冷疗法1.头置冰帽为患者戴上冰帽,患者后颈部、双耳外面和接触冰块的部位垫以海绵垫,以防止冻伤。
因为中枢性高热体温分布不均匀,躯体及头部温度高,而肢体温度不高,所以头置冰帽,可直接降低脑局部温度,从而减少脑细胞耗氧量,起到脑保护作用。
头置冰帽期间,要注意观察头部化,每10 min查看一次局部皮肤颜色,尤其注意患者耳廓部位有无发紫、麻木及冻伤发生,注意心率变化,有无心房纤颤,心室纤颤与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
2.大血管处置冰袋当患者出现高热时,可把冰袋装在布袋内或用小毛巾包裹,然后放在前额、颈部、腋窝、腹股沟及腘窝等血管丰富处,每次放置时间不超过30 min,以免局部冻伤或产生继发效应。
使用冰袋过程中也要注意观察局部皮肤的变化。
全身冷疗法1.温水擦浴取32 ℃一34 ℃温水,暴露擦拭部位,以浸湿的纱布垫包裹手掌,自颈部外侧沿上肢外侧擦至手背,自腋窝沿上肢内侧擦至手掌,自颈下肩部擦拭全背部至臀部,然后穿好上衣,脱去裤子,自髋部沿下肢外侧擦至足背,自腹股沟沿下肢内侧擦至内踝,最后从臀下沟沿下肢后侧擦至足跟,边擦边按摩。
腋窝、肘窝、腹股沟、腘窝处稍用力擦拭并延长擦拭时间,以促进散热。
禁忌擦拭胸前区、腹部、后颈部、足心部位,因这些部位对冷刺激比较敏感,易引起反射性心率减慢、腹泻等不良反应。
擦拭过程中注意为患暂保暖,30min后测体温。
2.乙醇擦浴取25%一30%乙醇4l ℃一43℃,操作步骤同温水擦浴。
乙醇是一种挥发性液体,热乙醇挥发更快,擦浴时在皮肤上迅速蒸发,吸收和带止机体大量的热并刺激皮肤血管扩张,因此,机体散热增加,降温效果更强,乙醇温度高于皮肤2℃一3 ℃有利于血管扩张,血流增快、皮肤表面温度高汗腺分泌增加,毛孔增大,带走大量热量。
3.静脉降温法对个别顽固性高热,可给予静脉输注低温液体,有效率l00%。
可将0.9%的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置入冰箱降温至0℃一10℃时取出,用保温套包裹。
50岁以上及小儿患者输入5 ℃一10 ℃ 500 ml液体40滴min,其余年龄输0 ℃一4 ℃ 1 000 ml液体60滴/min,输注时需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和心电监护,测体温1次/10 min,若收缩压低于100mmHg或者体温降至37.5 ℃以时应停止冰水输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