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低温治疗护理技术

合集下载

亚低温治疗护理ppt课件

亚低温治疗护理ppt课件

02
CATALOGUE
亚低温治疗护理的重要性
对患者的益处
降低脑代谢率
亚低温治疗能够降低患者的脑代 谢率,减轻脑组织的氧耗和能量 消耗,有助于减轻脑水肿和颅内
压。
减少并发症
亚低温治疗可以降低机体各系统的 应激反应,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如 肺部感染、心脏疾病等。
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亚低温治疗可以减轻脑细胞的损害 ,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 的预后。
亚低温治疗护理ppt课件
CATALOGUE
目 录
• 亚低温治疗概述 • 亚低温治疗护理的重要性 • 亚低温治疗护理的实践操作 • 亚低温治疗护理的案例分析 • 亚低温治疗护理的未来展望
01
CATALOGUE
亚低温治疗概述
亚低温治疗定义
01
亚低温治疗:指通过降低体温至 亚低温状态,从而减轻脑组织损 伤、改善神经功能的治疗方法。
亚低温治疗方案
采用头部冰帽和冰毯等设备, 将患者体温降至32-35°C。
治疗效果
患者在亚低温治疗期间意识逐 渐恢复,颅内压得到有效控制 ,未出现并发症,预后良好。
成功案例二:脑梗塞患者的亚低温治疗护理
患者情况
患者突发脑梗塞,出现偏瘫、失语等 症状。
亚低温治疗方案
在溶栓治疗的同时,采用头部冰帽和 冰毯等设备进行亚低温治疗。
04
在亚低温治疗过程中, 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和 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处 理异常情况。
04
CATALOGUE
亚低温治疗护理的案例分析
成功案例一:脑外伤患者的亚低温治疗护理
患者情况
患者因车祸导致脑外伤,出现 昏迷、颅内压增高等症状。
亚低温治疗护理措施
监测体温、呼吸、心率等指标 ,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感染 等并发症。

急危重症患者亚低温治疗技术规范

急危重症患者亚低温治疗技术规范

急危重症患者亚低温治疗技术规范【名词定义】亚低温治疗是一种以物理方法将患者的体温降低到预期水平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具体方法为降温毯+肌松冬眠合剂十呼吸机辅助呼吸,为目前国内外临床最常用的降温方法。

一般将轻、中度低温(28〜35。

C)称为亚低温,研究表明,脑细胞损伤后早期实施亚低温治疗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减轻神经元的损伤、降低脑组织氧耗量,减少脑组织乳酸堆积;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改善预后。

【适应证】1.颅脑创伤。

2.脑缺血、脑出血。

3,蛛网膜下隙出血。

4.心肺复苏后。

5.中枢性高热、惊厥。

【禁忌证】1.高龄。

2.严重心律失常。

3.休克。

4.颅内大出血。

5.凝血功能异常等。

6.入院时中心体温低于30℃o7.对血管活性药物或支持治疗无效的休克。

8.明确脑死亡患者。

【目的】1.降低脑代谢。

9.抑制细胞死亡。

10影响离子泵和抑制兴奋性神经毒性。

11抑制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

12减轻氧化应激损伤。

13.保护血脑屏障和减轻脑水肿。

14改善细胞内外酸中毒和细胞代谢。

【制度与依据】本规范理论部分主要依据: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急诊医学专业委员会,成人急危重症脑损伤患者目标温度管理临床实践专家共识组2019年发布的《成人急危重症脑损伤患者目标温度管理临床实践专家共识》。

该共识的制定是结合近年来的国内外进展而进行。

其中共识意见的证据和推荐级别依照GRADE标准。

证据级别分为高、中、低和极低4级。

【准备】1.用物准备:医嘱单、亚低温治疗仪、治疗盘、电源及插板、洗手液,检查用物的有效期,物品处于备用状态。

2.环境准备:病室安静整洁,光线充足,适宜操作,关闭门窗(或窗帘),请无关人员回避,保护患者隐私。

3.护士准备:衣帽整洁,洗手戴口罩。

4.患者准备:患者处于安静状态,不影响操作。

【操作流程】1.加水:检查水位计水位。

水位应达理想水位线。

水位线应位于亚低温治疗仪标识的红线处不能低于绿线处,可用上水管将侧板的任意一个接头,通过上水管与水源接好,其余管接头用密封堵盖堵死,缓慢加水(建议使用软化水)。

亚低温治疗流程

亚低温治疗流程

亚低温治疗流程亚低温是对复苏后昏迷患者唯一有脑保护作用的措施。

目前国内外临床上的亚低温治疗一般是32-34℃。

2021美国心脏协会cpr指南推荐对于院外室颤性心脏骤停的成人rosc后仍昏迷(对指令无有意义的反应)患者应该降温到32~34°c并持续12~24小时(classi)。

对于任何心律失常所致的成人院内心跳骤停,或具有无脉性电活动或心脏停搏所致的成人院外心脏骤停rosc后昏迷患者,也要考虑人工低温(classiib)。

rosc后第一个48小时期间,对于心脏骤停复苏后的自主性轻度亚低温(>32°c)的昏迷患者不要开始复温(classiii)。

重度颅脑受损后的亚低温化疗还存有争议,但许多研究指出:受损后尽早实行亚低温化疗,轻度高于35℃,持续3-5天(颅内高压高峰时期)或一直至颅内压正常后,存有神经维护的促进作用。

1.冰袋、冰帽置于头部或腋窝、腘窝等。

bush等对成功复苏后的27例患者联合应用冰袋、冰水浸湿的毛巾进行降温,大约需7.5小时可达到目标温度。

2.装有循环冷冻液的降温毯或装有循环空气的特制床垫haugk等研究辨认出,在体表粘附装置中存有循环冰水的垫子展开降温,降温速度仅约1.2°/h。

3.冰水、酒精浸浴4.体表黏附温垫进行降温5.静脉输液法9个病例组研究表明用500ml-30ml/kg的0.9%生理盐水或乳酸林格氏液降温就是安全的。

也存有文献则表示,静脉输液法无法精确监测降温的幅度,而且须要大量液体对有些危重6血管内导管降温。

将一装有温度可控的循环盐水导管插入到大静脉(通常有股静脉插入到下腔静脉),其降温高效、可靠、可主动控制性复温而且并发症较少。

7.人工体外循环降温。

应用领域血管内温度监控系统控制和保持脑深部温度,降温精确快速,难掌控,但侵扰性斯维恰河、价格昂贵、技术建议过低。

8.体腔灌洗降温。

可用冷却的无盐生理盐水注入胸腔、腹腔、鼻腔及直肠等进行灌洗降温,但容易引起心室颤动或其他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故不常用。

亚低温治疗的正确实施

亚低温治疗的正确实施
率。
THANKS
感谢观看Leabharlann 安全性及风险评估安全性
亚低温治疗在专业人员的操作下是相对安全的。然而,由于 患者体温的降低,可能会引发一些并发症,如寒战、心律失 常、肺部感染等。
风险评估
在实施亚低温治疗前,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 病情严重程度、预期治疗效果、并发症风险等。根据评估结 果,医生会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以确保患者的 安全。
操作规范制定
制定详细的亚低温治疗操作规范,包括治疗前的准备工作、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治疗后的护理要点等,确保 整个治疗过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同时,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对医护人员的操作技能进行定期考核和评估,不 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
03
实施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 注意事项
降温方法选择及操作要点
选择适当的降温方法
02
治疗前准备工作
患者评估与筛选标准
评估患者病情及适应症
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确定患者是否适合 接受亚低温治疗。
筛选标准制定
根据亚低温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制定明确的筛选标准,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 有效性。
仪器设备准备及检查流程
亚低温治疗仪准备
选择符合标准的亚低温治疗仪,确保 其性能稳定、安全可靠。
记录要求
详细记录患者的体温变化、降温 方法、设备使用情况等信息,以 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总结经验 。
并发症预防措施
预防寒战
在降温过程中,注意给患者保 暖,避免寒战发生;如发生寒
战,应及时采取措施缓解。
预防肺部感染
加强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 通畅,定期翻身拍背,促进痰 液排出。
预防压疮
对长时间卧床的患者,要定期 更换体位,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使用气垫床等减压设备。

亚低温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及其护理_王晓燕

亚低温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及其护理_王晓燕

亚低温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及其护理王晓燕解放军第153医院神经外科【关键词】亚低温;并发症;护理亚低温治疗指用冬眠药物及物理的方法使机体处于亚低温状态的一种治疗措施,临床上又称人工冬眠或冬眠疗法。

目前国际上将体温维持在28-35℃即亚低温时可显著降低颅脑损伤所致的中枢性高热,改善颅脑损伤病人的神经功能〔1〕。

亚低温治疗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亚低温治疗对免疫有抑制作用,使全身的基础代谢处于低温状态,易引发全身各系统的并发症,如何减少与预防亚低温治疗并发症的发生,是护理中重要的环节。

本文就亚低温治疗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性护理措施报告如下:1. 亚低温治疗的方法目前亚低温技术按其原理分为药物降温和物理降温,按部位分为局部和全身降温。

物理降温根据其途径不同可分为:体表降温,体腔降温和血液降温三类。

而在临床上通常分为物理降温(体表降温及药物降温;前者包括冰袋、冰帽及降温冰毯;后者则包括了中枢镇静药、镇痛药、肌松剂等﹝2﹞。

2.亚低温治疗常见并发症及其原因2.1 呼吸系统并发症:主要是肺部感染。

亚低温治疗降低了机体的体温,使全身的基础代谢处于低温状态,影响了体内各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易引起肺部感染的发生。

冬眠合剂中异丙嗪能竞争性阻断组胺H2 受体而产生抗组胺作用,可使呼吸道分泌物变黏稠﹝3﹞。

肌松药物完全抑制了患者的咳嗽和吞咽反射,患者无排痰能力,使呼吸道分泌物积聚在细支气管内无法吸引,增加了肺部感染的机会。

亚低温治疗期间患者躺在降温毯上,,经常翻身会影响低温的效果,而长时间的平卧也是导致肺部感染的原因之一﹝4﹞。

2.2 循环系统并发症:主要是低血压及心律失常。

镇静药氯丙嗪具有扩张血管及降血压的作用,易引起循环不稳及体位性低血压。

低温可使病人的心率减慢、血压降低、心电图改变,严重时可出现心律失常,房颤、室颤﹝5﹞。

2.3 电解质紊乱:低温治疗时钾离子向细胞内转移,易引起低血钾。

Polderman 等研究发现,亚低温治疗过程中患者尿量增加的同时,血清K+、Mg2+、磷酸盐呈下降趋势,而尿液中这三种电解质呈上升趋势[6]。

亚低温治疗及护理

亚低温治疗及护理

04
亚低温治疗的护理
性原则
确保治疗过程中的安全,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舒适性原则
关注患者的舒适度,减轻 治疗带来的不适感。
有效性原则
确保亚低温治疗的有效性 ,促进患者康复。
护理措施
监测生命体征
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 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 ,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控制低温程度
全身亚低温治疗通常用于治疗新生儿低体温、心肺复苏 等情况。
全身亚低温治疗的方法包括使用冰毯、冰水浴等。
亚低温治疗设备与技术
亚低温治疗设备主要包括温度监 测仪、冷却装置、温度控制仪等

亚低温治疗技术包括温度监测、 温度控制、复温等步骤,需要专
业医护人员的操作和监测。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亚低温治 疗的设备和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 完善,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亚低温治疗通常将患者的体温控制在 32℃~35℃之间,这个温度范围既能 降低脑组织代谢率,又不至于引起严 重的并发症。
亚低温治疗原理
降低脑组织代谢率
亚低温治疗通过降低体温,减缓脑组 织的代谢速度,减少脑细胞对氧和能 量的需求,从而减轻脑组织的损伤。
减少钙离子内流
亚低温治疗可以抑制钙离子内流,减 轻钙离子对神经元的毒性作用,有助 于保护脑细胞。
亚低温治疗持续时间
适当的亚低温治疗时间对于疗效的发挥至关 重要。
护理干预
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提高亚低温 治疗的疗效。
06
亚低温治疗的未来展望
亚低温治疗技术的研究进展
01
亚低温治疗技术的研究不断深入 ,未来将进一步探索其作用机制 ,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02
新型亚低温治疗设备的研发和应 用,将为临床提供更加便捷和精 准的治疗手段。

亚低温治疗

亚低温治疗

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改善微循环。
5.3凝血功能监护 •
①由于低温血小板可粘附聚集成团,且外周血小板进入脾 脏、肝脏,同时低温条件下凝血因子的酶活性降低,所以 容易导致凝血功能障碍。

②进行亚低温中必须定期监测凝血四项,同时注意观察皮 肤及粘膜有无出血等。
5.4血糖水平监护
亚低温治疗仪
• •
• •
主机: 制冷系统、 温度控制系统和水循环控制系统。 外设附件: 冰毯、冰帽、连接管路、体温传感器。
亚低温治疗仪
• •
工作原理: 压缩机或者半导体提供冷源将水箱内水制冷,由温度控制 系统控制临床需要的水温,再通过水循环系统输出到水毯
内循环,水毯与患者身体接触,利用温差控制患者的体温
第四部分
亚低温治疗的临床应用
4.1应用科室
• • • • • • • • •
神经外科 ICU 神经内科 急诊科 麻醉科 心胸外科 呼吸内科 血液科 儿科
4.2适应症
4.3非适应症
• • • • •
呼吸停止且处于休克状态者; 脑电波:近于平坦波形或脑电波消失者; 对儿茶酚胺血管反应低下者; 脑死亡者; 无绝对禁忌。
1.4.1低温状态下的人体温度
1.4.2脑的温度:恶化的问题
1.4.3发热和继发性脑损伤
1.5脑保护
• •

脑保护:在发生脑损害前采取的保护性方法。具体: 在缺血瀑布启动前超早期针对自由基损伤、细胞内钙离子 超载、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代谢性细胞酸中毒和磷脂 代谢障碍等进行联合治疗。
临床上,可采用钙离子通道阻滞剂、抗兴奋性氨基酸递质 、自由基清除剂(过氧化物歧化酶、维生素E和C、甘露 醇、激素如21-氨基类固醇、巴比妥类等)和亚低温治疗 ,实现脑保护。

亚低温治疗仪使用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亚低温治疗仪使用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亚低温治疗仪使用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姓名:考试时间:年月日
项目
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分值
扣分及原因
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衣帽整齐,规范洗手、戴口罩
2用物准备:亚低温治疗仪1台、电源线、腋温传感器、灭菌注射用水、快速手消毒液、治疗卡(需要时备配电盘)
3检查仪器性能
4物品摆放合理,便于操作
5
5
5
3






1将用物推至患者床旁
7接通电源,打开毯帽2开关。将腋温传感器头置于腋窝内
8评估患者体温情况,根据患者体温设定水温及所要达到体温的上下限。按体温开关及水温开关“ON/OFF”,液晶显示屏上显示“开”,机器正常运转
9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体温情况
10整理床单元,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并交待注意事项
11洗手、记录
12停止亚低温治疗仪
(1)核对床号、姓名、年龄,向患者说明原因,观察显示屏上体温情况,撤下腋温传感器,关掉电源,撤去冰毯,拔下电源
(2)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整理床单元
(3)整理用物,规范洗手、记录
2
4
5
5
5
10
3
10
5
3
3
5
3
4


质量
1严格三查七对,确保安全
2操作熟练,方法正确,能做到以病人为中心,体现人文关怀
3用过物品处置正确
2核对患者床号、姓名、年龄,确认腕带信息
3评估患者意识、病情及生命体征,向患者解释操作的目的及方法,取得配合
4检查患者皮肤情况,协助患者取侧卧位
5向机内加入灭菌注射用水500ml至水位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低温治疗护理技术
一、技术简介
国际医学界将机体低温分为轻度低温(mild hypothermia ,33~35℃),中度低温(moderate hypothermia ,28~32℃),深度低温(profound hypothermia ,17~27℃)和超深度低温(ultra-profound hypothermia ,16℃以下)。

1993年江基尧等首先将轻、中度低温(28~35℃)称之为亚低温, 随后这一概念被国内所广泛引用。

二、目的
亚低温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伤患者的死亡率,改善颅脑伤患者神经功能预后,并且不产生任何严重并发症,治疗重型颅脑伤患者具有疗效肯定和安全方便等优点。

三、适应症
1、重型( GCS 6~8 分)和特重型颅脑伤患者( GCS 3~5 分)、广泛性脑挫裂伤脑水肿。

2、原发性和继发性脑干伤。

3、难以控制的颅内高压。

4、中枢性高热。

5、各种原因所致的心跳骤停,如电击伤、溺水、一氧化氮中毒所致的脑缺血及低氧患者。

6、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7、心肺复苏后脑病。

四、禁忌症、
1.患者有严重的复合伤或已处于全身衰竭期;
2.合并低血压,休克尚未纠正或有出血倾向者;
3.疑有颅内血肿,正在观察阶段的患者;
4.老年且伴有严重心功能不全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妊娠妇女。

五、评估
评估患者意识状态、生命体征、水、电解质及凝血功能,用物、环境准备是否齐全适宜。

六、技术操作难点及对策
(一) 降温及复温的速度控制;
1.原因分析
(1)降温及复温速度过快。

(2)降温及复温过程中,冬眠合剂撤离较快。

(3)使用冰块降温,温度不易控制。

(4)输液或鼻饲温度较高,影响整体降温效果。

(5)使用的体温计不正确,不能准确反映患者体温。

2.解决方法
(1)严格控制降温及复温速度
(2)冬眠合剂应用要适量,根据患者情况及时调整冬眠药物泵注入速度和剂量,严防寒颤;
(3)保持亚低温治疗仪正常工作,室内温度维持在18~20℃,必要时加用物理降温措施;
(4)需鼻饲时,饮食温度以30~32℃为宜或不能超过当时体温;
(5)利用电子体温计连续监测体温,及时发现体温异常变化。

(二) 凝血功能的监测
1.原因分析
(1)低温时血小板可粘附聚集成团,且外周血小板进入脾、肝脏增多,使血小板减少。

(2)低温条件下凝血因子的酶活性降低和血小板的凝血功能减弱,容易导致凝血功能障碍。

(3)重型颅脑损伤后常并发应激性溃疡
2.解决方法
(1)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及血常规
(2)观察口腔、鼻腔、皮肤黏膜有无出血。

(3)安置保留胃管,间断胃肠减压,观察有无消化道出血
(三) 预防血栓的形成
1.原因分析
(1)颅脑受伤后处于高凝状态
(2)体温降低,血粘滞度上升。

(3)患者长期卧床,血流速度减慢。

2.解决方法
(1)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对改善颅脑创伤后高凝状态是一种有效而积极的手段。

(2)间歇性压力治疗增加静脉血流速度
(四) 预防冻伤
1.原因分析
(1)冰帽温度为0℃左右,极易导致冻伤发生。

(2)降温毯质地硬, 凸面向上, 与皮肤直接接触,易引起局部冻伤伤。

2.解决方法
(1)使用冰帽时耳廓用棉垫保暖。

(2)加强皮肤护理,1h ~2h更换体位,翻身枕位于降温毯下,保持床单平整清洁无潮湿。

参考文献:
1、王德生,张守信.亚低温脑保护.北京:科学出版社[M],2002
2、江基尧, 朱诚.亚低温与颅脑创伤临床研究进展.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1,22(8):787-789.
3、罗超.亚低温的并发症.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2004,31(1):38-42.
4、蒋建刚,蒋震伟,周立平,等.亚低温治疗对颅脑损伤后凝血功能的影响.江苏医药.2010,36(22):2697-2698.
5、周文浩,邵肖梅,章宏志,等.亚低温治疗对缺氧缺血新生猪凝血功能和血粘滞度影响.临床儿科杂志.2004,22(1):46-48.
6、季永,曾因明.低温治疗进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