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课外文言文练习三

合集下载

初中课外文言文练习

初中课外文言文练习

一、猴弈西番有二仙,弈于山中树下,一老猴于树上日窥其运子之法,因得其巧。

国人闻而往观,仙者遁去,猴即与人弈,遍国中莫能胜。

国人奇之,献于朝。

上诏征能弈者与之较,皆不敌。

或言杨靖善弈——时杨靖以事系于狱,诏释出之。

靖请以盘贮桃,置于猴前,猴心牵于桃,无心弈,遂败。

1解词一老猴于树上日窥其运子之法()遍国中莫能胜()2翻译句子国人奇之,献于朝:3.老猴“遂败”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给你的启示是二、好猎疾耕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

出则愧对其知友,惟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

欲得良狗,则家贫无以,于是还疾耕。

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狗良则数得兽矣,田猎之获,常过人矣。

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惟:思,考虑。

无以:不能,指没钱买狗)1解词于是还疾耕()狗良则数得兽矣()2翻译句子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3文中的好猎者最终能够“田猎之获,常过人矣”的根本原因是(原文回答),我们从中获得的启示是三、戴震难师先生少时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

”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

”“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先生:老师,这里指戴震的老师。

就傅:跟随老师。

非常:不寻常)1解词先生少时就傅读书()相去几何时矣()2翻译句子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3你认为戴震日后成为著名的思想家、语言文字学家的原因是什么?四、郑板桥开仓济民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

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

室无贿赂,案无留牍。

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

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

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训练及答案一、文征明习字选自《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或答人简札..()()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二、铁杵磨针【原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媪](ǎo)年老的妇人。

[杵](chǔ)棒槌。

[卒业]完成学业【阅读训练】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去:去()方()欲()还:()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1)问之,曰:"欲作针。

"( )2)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答:4.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答:三、日攘一鸡【原文】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注解】①攘:这里是偷窃的意思【阅读训练】1、解释加点字:是.非君子之道.()()以待.来年然后已.()2、翻译下面句子(4分)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译文:是非君子之道译文: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译文:四、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解】①讴:这里是歌唱。

②饯行于郊衢:饯,设宴送行。

郊衢,郊外的大道边。

③抚节悲歌:抚节,打着节拍。

④薛谭乃谢求反:谢,道歉。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未穷.青之技()②秦青弗止.()③响遏.行云()2.翻译: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译文: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答:五、愚人食盐昔有愚人,至于他家。

七年级下文言文课外练习(附译文答案)

七年级下文言文课外练习(附译文答案)

七年级下文言文课外练习(附译文答案)七下语文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练习永之氓永(永:即永州)之氓(氓:民,百姓)咸善游。

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湘水:即湖南境内的湘江)。

中济,船破,皆游。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

有顷益怠。

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货:这里指钱)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4分)(1)中济,船破,皆游()(2)曰:“何不去之?”()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义犬救主华隆好弋①(yì)猎。

畜(xù))一犬,号曰“的尾”。

每将自随②。

隆后③至江边,被一大蛇围绕周身。

犬遂咋④(zé)蛇死焉。

而华隆僵仆无所知矣。

犬彷徨(pánghuáng)嗥吠(háofèi),往复路间。

家人怪其如此,因随犬往。

隆闷绝⑤委地。

载归家,二日方苏。

隆未苏之前,犬终不食。

自此爱惜,如同于亲戚焉。

[注释:]①弋:射。

②将自随:带着它跟随自己。

③后:以后有一次。

④咋:咬。

⑤闷绝:窒息。

1、解释加横线的字。

(4分)(1)华隆好弋猎()(2)犬遂咋蛇死焉()(3)家人怪其如此()(4)隆闷绝委地()2、下列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A、华隆/好弋/猎B、被一/大蛇/围绕/周身C、家人/怪其如此,因/随犬往D、自此/爱惜,如同/于亲/戚焉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家人怪其如此,因随犬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4、“狗对主人的义气”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临江之麋临江①之人畋得麋麑,畜之。

2019-2020年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第三集

2019-2020年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第三集

2019-2020年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第三集(五)品性30、许生端方道光间,姑苏渡僧桥畔,泊一县试舟。

书生姓许,年方二十,风度翩翩,多才,生平端方无戏言,有古贤士之风。

三更,见岸畔火焰耀天,锣声人声轰然惊心,知店肆失火。

许生颇为叹息。

方瞻仰见,见楼窗中跃下一少女,肌肤洁白,身未著寸缕,落于船头,几被女惊落河中,许正色曰:“姑娘受惊矣。

”女惶恐,见俊秀书生,欲赴河。

许劝之曰:“既避火,何投水?”遂以锦被裹之,秉烛而坐以待旦,目不斜视。

火止,东方已白,女父知而负衣裙至舟,女衣之,拜谢而归。

【注释】①道光:清宣宗的年号。

②姑苏:苏州的别称。

③县试:县府举办的科举考试。

④著:同着。

【文言知识】说“肆”。

“肆”在文言中多作“店”店解,如“酒肆”、“茶肆”、“盐肆”等。

上文“知店肆失火”中,“店”与“肆”连用,即店铺。

它又作“任意”、“放纵”解,“肆虐”即任意残害。

成语“肆无忌惮”,意为放纵干坏事,毫无畏惧。

它还是“四”的大写。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颇②几③赴④秉⑤负2、翻译:①生平端方无戏言②既避火,何投水?3、理解:上文“身未著寸缕”中的“寸缕”指代31、王安石待客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

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

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

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

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数四,顷即供饭,傍置菜羹而已。

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

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

②京师:京城。

③果蔬:泛指菜肴。

④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

⑤脔:切成块的肉。

⑥箸:筷子。

【文言知识】说“颇”。

“颇”的义项较奇特,它既可指“很”、“甚”,也可指“稍微”、“略微”。

这往往要随上下文决定它的含义。

上文“萧氏子颇骄纵”中的“颇”要作“很”解,意为萧氏的独生子很骄横放纵。

又,“其妇年五十,颇有姿色”,其中“颇”要作“略微”解,因为女子到五十已不太可能很有姿色了。

初一语文的课外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初一语文的课外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初一语文的课外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初一语文的课外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大家对文言文一定不陌生吧?文言文就是白话文的提炼跟升华。

是不是有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一语文的课外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一语文的课外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1一、文征明习字选自《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或答人简札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铁杵磨针【原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媪](ǎo)年老的妇人。

[杵](chǔ)棒槌。

[卒业]完成学业【阅读训练】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去:方:欲:还: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1)问之,曰:"欲作针。

"2)学而时习之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初一语文的课外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2(一)齐人偷金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①被衣冠,往鬻②金者之所,见人操金,攫③而夺之。

吏搏④而束缚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对吏曰:“殊⑤不见人,徒⑥见金耳。

” ——《吕氏春秋》[补充] ①清旦——清早。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一)敏慧一、黄琬巧对黄琬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日食。

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

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

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

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太后”及其他。

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

“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

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

“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诏②奇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②即以其言应诏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二、神童庄有恭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

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

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

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

”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

”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

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

③神格:神条与气质。

④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⑤厅事:指大堂。

⑥火卒:军中伙夫。

【文化常识】象棋。

围棋与象棋是中国的两大棋类活动。

多数专家认为,先有围棋后有象棋。

“象棋”一词最早出现在《楚辞招魂》中,自秦汉至唐初,象棋中只有将、车、马、卒四个兵种。

初中语文 课外文言文 拓展专题练习(含答案)

初中语文 课外文言文 拓展专题练习(含答案)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拓展专题练习(一)曹彬仁爱曹武惠王,国朝名将,勋业之盛,无与为比。

尝曰:“吾为将,杀人多矣,然未尝以私喜怒辄戮一人。

”其所居堂屋敝,子弟请加修葺,公曰:“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不可伤其生。

”其仁心爱物盖如此。

(张光祖《言行龟鉴》)[注释] 蛰:动物在冬眠时潜伏在土中或洞穴中不食不动的状态。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其所居堂屋敝()(2)吾为将()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

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不可伤其生。

3.文章开头介绍曹武惠王是“国朝名将”,其作用是什么?4.文章通过、这两件事刻画了曹武惠王“”的德行。

(二)狄仁杰 狄仁杰为并州法曹,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老且病,当使绝域。

仁杰曰:“太夫人有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

”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行。

时仁基与司马李孝廉不协,因谓曰:“吾等独无愧耶。

”相待如初。

(孔平仲《续世说》)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当使绝域()(2)乃诣长史蔺仁基()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

因谓曰:“吾等独无愧耶。

”3. 文章后半部分写仁基与司马李孝廉“相待如初”的作用是什么?4. 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体会?(三)巨商蓄鹦鹉 一巨商姓段者,蓄一鹦鹉甚慧,能诵《陇客》诗及李白《宫词》《心经》。

每客至,则呼茶,问客人安否寒暄。

主人惜之,加意笼豢。

一旦段生以事系狱,半年方得释,到家,就笼与语曰:“鹦哥,我自狱鹦哥笼闭岁久。

”其商大感泣,遂许之曰:“吾当亲送汝归。

”乃特具车马携至秦陇,揭笼泣放,祝之曰:“汝却还旧巢,好自随意。

”其鹦哥整羽徘徊,似不忍去。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半年方得释()(2)就笼与语曰()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遂许之曰:“吾当亲送汝归。

”3.文章说“鹦鹉甚慧”,它的“慧”表现在:(1)能诵读诗文;(2)向客人问安;(3);(4)。

4. 读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四)鲁肃简公二事鲁肃简公宗道,为人忠实。

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3)

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3)

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3)(一Ο一)孙登比丸正文:吴太子孙登,尝乘马出,有弹圆过。

左右求之,适见一人,操弹佩圆,咸以为是。

辞对不服。

从者欲捶之,登不听。

使求过圆,比之非类,乃见释。

人之负冤,多因疑似,听者不能审谨,忿然作威,遂至枉滥。

问题:孙登遇到了什么事?设想:孙登怎样处理这件事?(提示:注意“比丸”二字。

)评述:这件小事给你什么启示?(提示:以小见大。

)词句:解释加横线的词。

1,适见一人 2,咸以为是 3,登不听 4,乃见释参考答案问题:有弹丸飞过;一个操弹佩圆的人不承认飞弹是他的;左右欲捶打他。

词句:1,恰巧;2,都;3,听从、接受;4,被译文:吴国的太子孙登一次乘马出行,忽然有一颗弹丸飞过。

左右侍从进行搜查,恰巧看见一个人手持弹弓,身佩弹丸,都以为就是他射的。

他申辩不承认。

侍从要打他,孙登没有同意。

命令找出飞过的弹丸相比,不一样,于是便把他放了。

人之遭受冤枉,大多起因于案情是非难辨。

断案的官吏不能细查慎处,便躁怒地滥施威刑,结果导致无辜蒙冤。

(一Ο二)柳庆问饮正文:后周柳庆,初士后魏,为雍州别驾。

有贾人持金二十斤,诣京师交易,寄人居止。

每欲出行,常自执管钥。

无何,缄闭不异而并失之。

谓是主人所窃。

郡县讯问,主人遂自诬服。

庆问而疑之,乃召问贾人曰:“卿钥常置何处?”对曰:“常自带之。

”庆曰:“颇与人同宿乎?”对曰:“无。

”曰:“与同饮乎?”曰:“向者曾与一沙门再度酣宴,醉而昼寝。

”庆曰:“主人特以痛自诬,非盗也。

彼沙门乃真盗耳。

”即遣吏逮捕沙门,乃怀金逃匿。

后捕得,尽获所失之金。

问题:贾人和主人,谁丢失了东西?丢失了什么东西?谁受到了怀疑?为什么?设想:柳庆如何问案?(提示:注意标题。

)注释:别驾,官名。

后魏于诸州置别驾从事史,掌总理众务。

评述:凡诬服之词必有疑窦,故“庆问而疑之”,然郡县为何不能发现疑问呢?搞逼供信的人往往自以为破案有术,孰知逼供之下必有冤魂!词句:解释加横线的词。

1,诣京师交易 2,主人特以痛自诬服参考答案问题:商人遗失了钱二十斤,怀疑主人偷了,理由是“缄闭不异而并失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课外文言文练习三一、古诗词阅读训练峨眉山月歌难词解读峨眉山⑴月半轮秋⑵,⑴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县级市)西南。

影⑶入平羌⑷江水流。

⑵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夜发⑸清溪⑹向三峡⑺,⑶影:月光和人的影子。

思君⑻不见下⑼渝州⑽。

⑷平羌(qiāng):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⑸夜:今夜。

⑹发:出发。

⑺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

⑻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⑼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⑽下:顺流而下。

实战演练:1、仔细品味全诗,充分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具体描绘一下前俩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2、诗歌后两句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文言文阅读训练1、勤学苦练篇:勤训(1)治生之道(2),莫尚乎勤(3)。

故邵子(4)云:“一日之计(5)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言虽近,而旨则远矣(6)。

大禹之圣(7),且惜寸阴(8);陶侃(9)之贤,且惜寸阴,又况(10)圣贤不若(11)彼者乎?(选自《恒斋文集》)难词解读:(1)勤训:阐说勤的重要性,告诫后辈。

(2)治生之道:谋生的正确方法。

道,这里指正确的方法。

(3)莫:没有哪一种东西。

尚:看重。

乎:介词,相当于“于”,表示比较的意思。

(4)邵子:邵雍,宋代学者。

(5)计:计划,打算。

(6)近:浅近。

(7)禹:夏代开国的君主。

圣:指智慧,才能,道德修养几方面都无与伦比。

(8)寸阴:日影移动一寸,比喻极短的时间。

阴,日影。

(9)陶侃:晋朝人。

曾说:“大禹惜寸阴,吾人当惜分阴。

”(10)况:何况。

(11)不若:不如,不及。

实战演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大禹之.圣(2)且.惜寸阴(3)一日之计.在于晨(4)又况.圣贤不若彼者2 用/ 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又况圣贤不若彼者乎?3 翻译下列句子治生之道,莫尚乎勤。

4 古今中外,有不少关于勤奋学习的名人名句,请写出两句。

2、成语故事篇:对牛弹琴昔公明仪(1)为牛弹清角之操(2),伏食如故。

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

转为蚊虻(3)之声,孤犊(4)之鸣,即掉尾奋耳(5),蹀躞(6)而听。

(选自汉·牟融《理惑论》)难词解读:(1)公明仪:春秋时人,曾子之弟子。

曾参(音骖),字子舆。

曾子,孔子之弟子。

(2)清角之操:这里指高深的曲子。

(3)虻[méng]:吸血的苍蝇。

(4)孤犊:离开母亲的小牛。

(5)掉尾奋耳:甩动尾巴,支棱起耳朵。

(6)蹀躞[diéxiè]:迈小步来回走动。

实战演练:1、注音并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1)孤犊.之鸣()(2)蹀躞..而听()(3)转为蚊虻.之声()2、选出下列句中的“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为牛弹清角之操B.蚊虻之声C.送孟浩然之广陵D.孤犊之鸣3、翻译下列句子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

4、牛刚开始听琴时为什么“伏食如故”而后却“蹀躞而听”?(用原文回答)5、从这个故事中你获得什么启发?3、为人处事篇:叔敖埋蛇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1),其母问其故(2),叔敖对(3)曰:“闻见两头之蛇者死,向者(4)吾见之,恐(5)去(6)母而死也。

”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以福(7),汝不死也。

”及长,为楚令尹,未治(8)而国人信其仁也。

(选自《新序》)难词解读:(1)泣:哭泣。

(2)故:原因。

(3)对:回答。

(4)向者:从前,过去,这里指刚才。

(5)恐:担心,恐怕。

(6)去:离开。

(7)有阴德者天报以福:积有阴德的人,上天就会降福与他。

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

阴德:指有德于人而不为人所知。

(8)治:管理,这里指治理国家。

实战演练:1解释下列加点字(1)其母问其故.(2)蛇今安.在(3)汝.不死也(4)未治而国人信其仁.2 翻译下列句子(1)归而泣,其母问其故(2)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3 根据对文意的理解,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以福4 人不可无仁爱之心,你从孙叔敖身上学到了什么?4、动物趣闻篇:雁奴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

群雁夜必择栖,恐人弋(1)也。

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为之伺察。

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

后乡人熟其故,巧设诡计,以中雁奴。

爇火(2)照之。

雁奴戛然(3)鸣,乡人遽(4)沉其火。

群雁惊起,视之,无物也,复就栖焉。

如是者四三。

群雁以奴绐(5)己也,共啄之,又就栖然。

未几,乡人执火前雁奴畏众啄不敢鸣。

雁群方寐,一网无遗者。

(选自《宋文宪公全集》)难词解读:(1)弋:一种带绳的箭。

(2)爇(ruò)火:〈书〉点燃火把。

(3)戛然:雁叫声。

(4)遽[jù]:马上。

(5)绐[dài]:欺骗。

实战演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恐.人弋也(2)雁奴独不瞑.(3)或.微闻人声(4)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2 用/ 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雁奴畏众啄不敢鸣3群雁为什么认为雁奴在欺骗它们?4文章中的雁奴、雁群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选择一个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5纵观全文,给了你怎样的启示?5、世间真情篇:哑孝子孝子无姓名,人以其哑而孝也,谓之哑孝子,亦不悉为何里人,昆明人以其为孝子也,谓之昆明人。

孝子生而哑,不能言;与人处,以手指画,若告语者,人或解或不解也。

性至孝,有母年已老,饥寒皆心先喻之,不待母言也。

家无食,乞人余以养,有所得,必持归陈母前,俟(1)母食,然后食,母未食,不先食也。

母偶恚(2),则嬉戏拜舞母前,母欢娱如初,然后已。

母无他子,只一哑孝子。

见孝子哑,始亦悲伤,继而且安之;久之,且以为胜不哑子也。

有食瓜者,见孝子立於侧,与以余。

持之去,食瓜者固素闻孝子之食必先母也,蹑(3)其后,验之。

信然,乃大骇服。

(选自《梦溪笔谈》)难词解读:(1)俟:等到。

(2)恚(huì):生气。

(3)蹑:追踪,追随,轻步行走的样子。

实战演练:1 用/ 给下列句子断句。

(1)以手指画(2)食瓜者固素闻孝子之食必先母也2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人以.其哑而孝也(2)谓.之哑孝子(3)亦不悉.为何里人(4)饥寒皆心先喻.之3 解释下列句子家无食,乞人余以养,有所得,必持归陈母前,俟母食4哑孝子“性至孝”的表现有那些?请找出原话。

6、智慧哲思篇:表水涉澭荆(1)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2)水。

澭水暴益(3),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4)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5)。

向(6)其先表之时,可导(7)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选自《吕氏春秋·察今》)难词解读:(1)荆:楚国的别名。

(2)表:标志,此处用作动词,测量,即测量河水深度。

下文中的“循表而夜涉”的“表”用作名词,即标志。

澭:古水名。

中藏:宫中仓库。

(3)暴益:猛涨。

(4)溺:淹没在水里。

(5)惊:乱。

而:这里作“如”解。

都舍:大厦。

舍,房屋。

(6)向:以前。

(7)导:通过。

实战演练:1 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澭水暴益.(通“溢”,溢出)B.循.表而夜涉(顺着)C.军惊而坏都.舍(大)D.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还)2 比较下面句子中“表”的用法使人先表澭水循表而夜涉3解释下列句子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4 说说荆人袭宋失败的原因(用原文回答)7、市井百态篇:北人啖菱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dàn)菱,并壳(1)入口。

或曰⑨:“啖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选自《雪涛小说》)难词解读:(1)菱:俗称菱角,形状像牛头,紫红色,水生植物,果实可以煮着吃。

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

果实有硬壳。

(2)并壳:连同皮壳。

实战演练: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1)席上啖.菱(2)仕于.南方(3)并.壳入口(4)欲以.清热也2 翻译下列句子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3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8、名人轶事篇:太宗察佞(nìng)太宗尝止一树下,曰:“此嘉树。

”宇文士及(1)从而美之,不容口(2)。

太宗色曰:“魏公常劝我远佞人,我不悟佞人为谁,意常疑汝而未明也。

今日果然。

”士及叩头谢曰:“南衙(3)群臣,面折廷争(4),陛下尝不得举手(5),今臣幸在左右,若不少有顺从,陛下虽贵为天子,复何聊(6)乎?”帝意复解。

(选自《隋唐嘉话》)难词解读:(1)宇文士及:人名,唐太宗时的臣子。

(2)不容口:不容别人插嘴。

(3)南衙:唐代官署所在地。

(4)面折廷争:在朝廷当面与皇帝争辩。

(5)不得举手:不得任意行动。

(6)聊:乐趣。

实战演练: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太宗尝.止一树下(2)宇文士及从而美.之(3)复何聊.乎(4)今日果然.2 翻译下列句子若不少有顺从,陛下虽贵为天子,复何聊乎?3 请揣摩一下当太宗听到士及的辩解后会怎么想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