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练习(全)_题目加答案

合集下载

小学文言文精读训练题60篇含答案

小学文言文精读训练题60篇含答案

小学文言文精读训练题60篇含答案训练题1:《静夜思》题目阅读李白的《静夜思》,并回答下列问题。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问题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 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情景?3. 请解释“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的意思。

答案1. 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

2.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夜晚静坐时,看到床前的明月光,联想到故乡的景象,引发了思乡之情。

3. “疑”字在这里表示“怀疑”或“以为是”,作者看到明亮的月光,以为是地上的霜。

---训练题2:《春晓》题目阅读孟浩然的《春晓》,并回答下列问题。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问题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 这首诗描绘了哪个季节的景象?3. 请解释“春眠不觉晓”中的“春眠”是什么意思?答案1. 这首诗的作者是孟浩然。

2.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象。

3. “春眠”指的是春天的睡意,表示春天人们容易困倦。

---训练题3:《登鹳雀楼》题目阅读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并回答下列问题。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问题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 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景象?3. 请解释“欲穷千里目”中的“欲”字的意思。

答案1. 这首诗的作者是王之涣。

2.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看到夕阳落在山的那一边,黄河流入大海的景象。

3. “欲”字在这里表示“想要”,表示作者想要看得更远,所以要再往高处走。

---以上是前三篇训练题的答案,如果您需要更多训练题的答案,请告诉我。

小学文言文测试题及答案

小学文言文测试题及答案

小学文言文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句子中,哪个选项是正确的?A.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C.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D.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喜乎?”答案:A2. “温故而知新”出自以下哪部经典?A. 《论语》B. 《孟子》C. 《庄子》D. 《老子》答案:A3.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A. 不去虎穴,就得不到虎子。

B. 不冒险,就得不到成功。

C. 不进虎穴,就得不到虎子。

D. 不去虎穴,就得不到成功。

答案:B4.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出自哪里?A. 《诗经》B. 《尚书》C. 《论语》D. 《春秋》答案:C5.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的意思是?A. 桃树和李树不讲话,但树下自然形成了小路。

B. 桃树和李树不讲话,但树下自然形成了道路。

C. 桃树和李树不讲话,但树下自然形成了小径。

D. 桃树和李树不讲话,但树下自然形成了路径。

答案:C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______,温故而知新”出自《论语》。

答案:学而不厌2. “______,可以为师矣”是孔子的名言。

答案:温故知新3. “______,不亦乐乎?”是孔子在《论语》中对学习的态度。

答案:学而时习之4. “______,不亦君子乎?”是孔子在《论语》中对君子的要求。

答案:人不知而不愠5. “______,小人长戚戚”是孔子在《论语》中对君子与小人的不同态度的描述。

答案:君子坦荡荡三、翻译题(每题5分,共20分)1. 请将“吾日三省吾身”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2.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的现代汉语翻译是什么?答案: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识。

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的现代汉语翻译是什么?答案:自己不希望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4.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小学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小学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小学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 学而时习之B. 之乎者也C. 吾将上下而求索D. 之于彼,何如?答案:B2. “温故而知新”出自以下哪部经典著作?A. 《论语》B. 《孟子》C. 《大学》D. 《中庸》答案:A3.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话体现了以下哪种思想?A. 儒家思想B. 道家思想C. 法家思想D. 墨家思想答案:B二、填空题1.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出自《_________》,意思是在三个人一起行走时,其中一定有我可以学习的地方。

答案:论语2. “_________,不亦乐乎?”这句话出自《论语》,表达了对学习乐趣的赞美。

答案:学而时习之三、翻译题1. 请将下列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答案: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失方向,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2. 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文言文:“我每天早晨起床后都会读书。

”答案:吾日日晨起,必读书。

四、简答题1. 《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答案:这句话告诉我们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不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强加给别人。

五、阅读理解题阅读以下文言文段落,回答问题: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孟子少时,游于市,见人杀猪,归而问母曰:“何为杀猪?”母曰:“以供祭祀。

”孟子曰:“祭祀何为?”母曰:“祭祀以求福。

”孟子曰:“求福何为?”母曰:“求福以保家。

”孟子曰:“保家何为?”母曰:“保家以安身。

”孟子曰:“安身何为?”母曰:“安身以立命。

”孟子曰:“立命何为?”母曰:“立命以行道。

”1. 孟子的母亲为什么选择搬家?答案:孟子的母亲选择搬家是为了给孟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2. 孟子的母亲为什么断机杼?答案:孟子的母亲断机杼是为了教育孟子要专心学习,不要因为外界的诱惑而分心。

六、作文题根据你对《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

小学文言文练习及答案一

小学文言文练习及答案一

小学文言文练习及答案一XXX文言文练题(一)(一)《郑人买履》XXX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用“/”划分朗读断句。

2、解释“度”字的意思,写在括号里。

(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2)宁信度()3翻译下列句子。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何不试之以足?4、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只允许回答三个)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反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5、《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原理?(二)《为学》节选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XXX?”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1、用“/”划分朗读断句。

2、解释加点字义。

①蜀之鄙有二僧()②吾欲之南海()..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④子何恃而往()..3、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2分)4、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子,采用的是一种____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__________。

(三)《与恶人居》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1、用“/”划分朗读断句。

2、解释加点字义。

(1)与恶人居,如入芝兰之室。

().(2)如入鲍鱼之肆。

()3、文中的“鲍鱼之肆”比喻怎样的环境?4、根据文意,正人要“慎处”的原因,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那就是:近朱者赤,()5、对这个成语所包含的观点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回答。

小学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带答案30篇)

小学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带答案30篇)

小学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30篇)一、愚人篇1.永县之氓永之氓咸善游。

一日, 水暴甚, 有五六氓, 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 船破, 皆游,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其侣曰: 汝善游最也, 今何后为?曰: 吾腰千钱, 重, 是以后。

曰: 何不去之?不应, 摇其首。

有顷, 益怠。

已济者立岸上, 呼且号曰: 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 何以货为?又摇其首, 遂溺死。

【练习】1. 解释加点词:(1)永之氓咸.善游 ___________________(2)乘小船绝.湘水 ___________________(3)吾腰.千钱 ___________________(4)有顷, 益怠 ___________________2. 翻译句子。

(1)汝善游最也, 今何后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曰: 吾腰千钱, 重, 是以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汝愚之甚!蔽之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身且死, 何以货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这个故事讽刺了哪些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济阴贾人济阴之贾人, 渡河而亡其舟, 栖于浮苴(jū)上号焉。

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共16篇)

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共16篇)

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共16篇).doc1、XXX买鞋一位郑州的人想要买鞋,于是先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脚放在座位上。

到了市场,他却忘记了自己的脚的尺寸。

等他买到鞋后,才想起自己忘记了尺寸,于是回家取尺寸。

等他回到市场时,市场已经结束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别人说:“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呢?”他却说:“我相信尺寸,不相信自己的判断。

”2、翻译下列句子。

1)等他回来时,市场已经结束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2)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呢?3、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只允许回答三个)1)把脚放在座位上,到了市场。

之”代表“脚”。

2)他回去后,市场已经结束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之”代表“时间”。

3)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呢?之”代表“脚”。

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能过于拘泥于形式,死守教条,不知变通,要注重实际。

5、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

二、蜀中有两位僧人,一位贫穷,一位富有。

贫穷的僧人对富有的僧人说:“我想去南海,怎么样?”富有的僧人说:“你凭什么去?”贫穷的僧人回答:“我只需要一瓶和一个碗就可以了。

”富有的僧人说:“我已经好几年想买船去旅行,还没有实现。

你凭什么去?”一年后,贫穷的僧人从南海回来了,告诉富有的僧人他的旅行经历。

富有的僧人感到惭愧。

在西蜀去南海的路程不知有多远,富有的僧人无法到达,但贫穷的僧人却到达了。

这告诉我们,人们立志很重要,不能比不上蜀中的两位僧人。

1、解释字义。

①蜀中有两位僧人②我想去南海③不能比不上蜀中的两位僧人④凭什么去2、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3、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子,采用的是一种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

4.写一句关于志向的名言: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荀子》三、与善人为伍,就像进入芝兰之室,久而久之,你也会被他们的品德所感化。

小学文言文练习(全) 题目加答案

小学文言文练习(全) 题目加答案

小学文言文练习(一)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度”字(1)先自度.其足。

__________________(2)吾忘持度.。

__________________(3)宁信度.。

__________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何不试之以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之: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反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dúo量(长短)(2)dù尺寸\尺码(3)dù尺寸\尺码2、等到他返回后,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也没有买到鞋。

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呢?3、之:而置之其坐(脚的尺寸)至之市(到、往)而忘操之(脚的尺寸)反归取之(脚的尺寸)何不试之以足(鞋子)4、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小学文言文古文阅读训练30篇(含答案)

小学文言文古文阅读训练30篇(含答案)

小学文言文古文阅读训练30篇(含答案)1.自相矛盾在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

”又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刺穿。

”有人问他:“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因为既有不可陷之盾,又有无不陷之矛,这两者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2.义犬救主XXX喜欢打猎,养了一只猎犬,名叫“的尾”,每次都跟着他。

有一次,XXX来到江边,被一条大蛇围绕。

犬咬死了蛇,但XXX却昏迷不醒。

犬在路上不停地彷徨吠叫,家人跟着犬来到了江边,发现了XXX。

XXX被救回家后,犬连续两天都不吃东西。

从此,XXX对犬格外珍爱,把它当成亲戚一样看待。

3.改写后的启示自相矛盾的行为会让人难以相信你所说的话。

而狗对主人的忠诚和义气是无私的,值得我们研究和珍惜。

XXX而学,夜以继日,不厌其烦,不辍其志,以求所学之成。

这是古代学者勤奋好学的写照。

在当今社会,也有很多人像古人一样,不辞辛劳,不断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提升。

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创造了一个个辉煌的人生。

1.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将“炳烛而学”改成现代汉语。

3.请简述你认为勤奋好学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1.古代学者勤奋好学的写照,以及当今社会中勤奋追求知识的人们的事例。

2.用现代汉语表达为“夜以继日地研究,不厌其烦,不辍其志,以求所学之成。

”3.勤奋好学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基础,只有不断研究和提升自己,才能在职场和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成就。

同时,勤奋好学也是一个人塑造自己品格和修养的重要途径。

1.(1)置之:放在(2)操之:使用,操作(3)宁信:更相信(4)自信:自己的判断和感觉2."宁信度,无自信也" 的翻译为“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XXX最可笑的言行是忘记带量好的尺码,而返回家取尺码,最终错过了买鞋子的机会。

4.这则寓言告诫人们在做事情时,应该既要信任自己的能力,也要依靠客观的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文言文练习(一)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度”字(1)先自度.其足。

__________________(2)吾忘持度.。

__________________(3)宁信度.。

__________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何不试之以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之: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反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dúo量(长短)(2)dù尺寸\尺码(3)dù尺寸\尺码2、等到他返回后,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也没有买到鞋。

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呢?3、之:而置之其坐(脚的尺寸)至之市(到、往)而忘操之(脚的尺寸)反归取之(脚的尺寸)何不试之以足(鞋子)4、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1、解释字义。

①蜀之鄙.有二僧。

__________________②吾欲之.南海。

__________________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__________________④子何恃.而往。

__________________2、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子,采用的是一种_______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边境。

②到。

③难道。

④凭借2、人们确立志向,难道还比不上四川边境上的和尚吗?3、对比,立志。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1、解释字义。

(1)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________________(2)如入鲍鱼之肆.________________2、文中的“鲍鱼之肆”比喻怎样的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文意,君子要“慎处”的原因,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那就是:近朱者赤,______________________4、对这个成语所包含的观点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居:一起肆:店铺2、比喻污浊的环境,也比喻恶人聚集的地方。

3、近墨者黑4、(言之成理即可)师旷论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1、解释字义。

①晋平公问于.师旷曰__________________②臣安敢戏.其君__________________③孰与昧.行乎__________________④何不炳.烛乎__________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1)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①向②戏弄③昏暗④点燃2、(1)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2)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3、一个人要有活到才老学到老的精神。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解释字义。

①邻居有烛而不逮.__________________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__________________③资给以.书__________________④遂.成大学__________________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应该在哪些方面向匡衡学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①到,此指照射过来②报酬③把④于是、就2、翻译①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一个洞,让邻居家的光亮照过来,拿着书映着灯光来读书。

②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3、凿壁借光。

凿开墙壁,借邻居的灯光来读书,现在这个成语形容勤学苦练。

4、道理(应该学习)①学习要主动——匡衡凿壁借光,主动创造条件来学习,其好学的精神值得学习。

②学习要刻苦——虽然家庭贫穷,可是,他不畏艰苦的环境,并且能以“与其佣作而不求偿”的方式“得主人书遍读之”,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①逆:违抗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

1、解释字义。

(1)天帝使我长.百兽__________________(2)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__________________(3)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__________________(4)兽见之皆走.__________________2、翻译句子。

①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之”的不同含义。

〈1〉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2〉故遂与之行()〈3〉其不善者而改之()〈4〉曾子之妻之市()〈5〉学而时习之()〈6〉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4、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_,与这个故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四字词语:_____________,它们都是用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一类人。

5、你是如何评价文中的这只狐狸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①做首领②认为③对的④逃跑2、①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

②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③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3、①助词,无义②它,代狐狸③它,代缺点或错误④到⑤它,代学过的知识⑥的4、狐假虎威狗仗人势倚仗别人威势来欺压人5、(从正反两面评价都可以)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之。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