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练习_题目
小学四年级语文版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题练习题

小学四年级语文版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题练习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母鸡孵卵,数周成雏。
随母出行,未尝远离。
母鸡每得食,必先唤其雏。
若遇猫、犬,尽力护之。
与父母之爱子无异。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必先唤其雏(______) A.它的,指母鸡的 B.别的,其他的②尽力护之(______) A.它,指母鸡 B.它,指小鸡[2]画“______”的句子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用四个字写出了小鸡遇到危险时母鸡的做法,请用“﹏﹏”画出来。
2. 阅读理解。
囊萤夜读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1]解释下列字词。
(1)恭____________ (2)囊__________(3)博学____________ (4)练__________[2]解释下列多义词。
(1)囊萤夜读____________则练囊盛数十萤火_____________(2)以照书_______________以夜继日你________________[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回答下列问题。
(1)我们应该向车胤学习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你还知道哪些苦读的故事?举2~3个例子,用一句话来概括其中蕴含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文言文阅读。
何晏七岁,明慧若神,魏武奇爱之。
以晏在宫内,因欲以为子。
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
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
”魏武知之,即遣还外。
注释:欲:想要。
惠:通“慧”。
若:好像。
奇:以……为奇(在此应指特别)。
欲:想要。
乃:于是,就。
小学文言文练习(全) 题目加答案

小学文言文练习(一)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度”字(1)先自度.其足。
__________________(2)吾忘持度.。
__________________(3)宁信度.。
__________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何不试之以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之: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反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dúo量(长短)(2)dù尺寸\尺码(3)dù尺寸\尺码2、等到他返回后,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也没有买到鞋。
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呢?3、之:而置之其坐(脚的尺寸)至之市(到、往)而忘操之(脚的尺寸)反归取之(脚的尺寸)何不试之以足(鞋子)4、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50篇(有答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50篇一.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同“汝”)还,顾反,为女杀彘(猪)。
”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妻之市之:往 B.顾反,为女杀彘反:.同“返”C.妻适市反适:往 D.特与婴儿戏耳特:特别2.请把“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这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译文:3.试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简要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A、以荻画地以:用B、教以书字书:写C、使学为诗为:作为D、及其稍长把及:等到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A、欧阳修聪明过人B、太夫人教子有方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D、欧阳修刻苦攻读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多诵古人篇章。
(2)唯读书是务。
三.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
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世说新语?容止》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2)既毕,令间谍问曰(3)魏王雅望非常(4)魏武闻之,追杀此使2.魏王为什么要“追杀此使”?3.用“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一成语形容文中的魏王是否恰当?为什么?你认为魏王是个怎样的人?四.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知识点专项练习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知识点专项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两小儿辩日》,完成后面的题目。
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下面两句话,一是直接引用句,二是间接引用句。
请将第一句改为间接引用句,第二句改为直接引用句。
(1)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自己的话说明两小儿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螳螂捕蝉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jiàn)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1]写出下列字词的意思。
(1)谏:____________(2)三旦:____________(3)善哉:____________[2]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年轻人一连三天早晨在花园里走来走去,其目的是()A.习惯早晨锻炼。
常用小学文言文翻译题

一、句子翻译1. 题目: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解题思路:这句话出自《论语》,是孔子对学习的看法。
翻译时要注意理解“学而时习之”的意思,即学习并且时常复习。
翻译示例:孔子说:“学习了知识并且时常温习它,不是很愉快吗?”2. 题目: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解题思路:这句话出自《孟子》,强调人与动物的区别。
翻译时要注意“几希”的意思,即很少。
翻译示例:孟子说:“人和动物的区别,只有很少的一点。
”二、短文翻译1. 题目:《小学生守则》解题思路:这是一篇现代文,但要求用文言文翻译。
翻译时要注意现代文和文言文的差异,尽量保持原文的意思。
翻译示例:(一)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互相帮助,关心集体。
尊敬师长,和同学团结,互相帮助,关心集体。
(二)上课专心听讲,独立思考,积极举手发言。
上课专心听讲,独立思考,积极举手发言。
2. 题目:《庐山谣》解题思路:这是一篇古文,翻译时要注意古文的用词和句式,尽量保持原文的风格。
翻译示例:(一)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登上高山,俯瞰天地之间,大江浩浩荡荡,一去不复返。
(二)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万里黄云随风飘动,九道白波如同雪山流淌。
三、古文填空1. 题目:《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解题思路:这是一篇古诗,要求填空。
翻译时要注意诗句的意思,以及空缺处的词语。
翻译示例: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通过以上几种类型的文言文翻译题,我们可以看出,小学文言文翻译的关键在于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表达。
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理解原文的意思,确保翻译的准确性;2. 注意文言文的用词和句式,尽量保持原文的风格;3. 注意语法和标点符号的使用,使翻译更加通顺;4. 多加练习,提高自己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学期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学期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一、文言文阅读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这则寓言选自()A.《孟子》B.《韩非子》C.《战国策》D.《论语》2.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填序号)______(起因)______(经过)______(结果)A.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B.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C.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3.下列不是农夫被宋国人笑话的原因是()A.得到了偶尔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
B.对于意外的收获心存侥幸。
C.把偶然发生的事当必然来看待。
D.幻想不劳而获,结果一无所获。
4.我想对农夫说: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B2.B C A3.A4.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不要心存侥幸,幻想不劳而获。
小古文阅读画____添____楚有祠①者,赐其舍人②卮③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④,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⑤,子安能⑥为之足?”遂⑦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①祠(cí):祭祀。
②舍人:古代王公贵族手下的办事人员。
③卮(zhī):古代盛酒的器具,类似壶。
④引酒且饮之:拿起酒壶准备饮酒。
⑤蛇固无足:蛇本来就没有脚。
⑥安能:怎么能,哪能。
⑦遂(suì):于是,就。
5.给下列句中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数人饮之不足.(______) A.脚 B.足够 C.满意(2)引.酒且饮之(______) A.持,拿 B.引导 C.拉,伸(3)蛇固.无足(______) A.坚固 B.固定 C.原本(4)终亡.其酒(______) A.逃跑 B.失去 C.死6.下面句中“之”的意思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数人饮之.不足B.一人饮之.有余C.引酒且饮之.D.一人之.蛇成7.下面句子该如何翻译?找出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六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练习

六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割席①分坐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②而掷③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④过门者,宁⑤读如故,歆⑥废⑦书出看。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选自《世说新语•德行第一》(注释)①席:古人把席子铺在地上,席地而坐。
②捉:握,拿。
③掷:扔,抛。
④轩冕(xuān miǎn):古代卿大夫的车乘和礼服。
这里实际上只有“轩”的意思。
轩,古代大夫以上乘坐的车,四周有帷幕,前顶较高。
⑤宁:上文称管,这里称宁,都是指管宁。
⑥歆:上文称华,这里称歆,都是指华歆。
⑦废:放下。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一处。
子非吾友也[2]解释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________(2)宁读如故__________(3)有乘轩冕过门者________[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宁割席分坐,日:“子非吾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你是否赞同管宁“割席分坐”的做法?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短文。
小时了了孔文举①年十岁,随父到洛。
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
诣门者皆俊才清称②及中表③亲戚,乃通。
文举至门,谓吏曰:“我乃李府君亲。
”既通,前坐。
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④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⑤。
为通好也。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曰:“小时了了⑥,大未必佳。
”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韪大踧踖⑦。
(注释)①孔文举:东汉的孔融。
②清称:有名誉。
③中表:指的是亲戚。
④伯阳:老子的号。
⑤奕世:世世代代。
⑥了了:聪明。
⑦踧踖(cù jí):局促不安的样子。
小学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带答案30篇)

小学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30篇)一、愚人篇1.永县之氓永之氓咸善游。
一日, 水暴甚, 有五六氓, 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 船破, 皆游,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其侣曰: 汝善游最也, 今何后为?曰: 吾腰千钱, 重, 是以后。
曰: 何不去之?不应, 摇其首。
有顷, 益怠。
已济者立岸上, 呼且号曰: 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 何以货为?又摇其首, 遂溺死。
【练习】1. 解释加点词:(1)永之氓咸.善游 ___________________(2)乘小船绝.湘水 ___________________(3)吾腰.千钱 ___________________(4)有顷, 益怠 ___________________2. 翻译句子。
(1)汝善游最也, 今何后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曰: 吾腰千钱, 重, 是以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汝愚之甚!蔽之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身且死, 何以货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这个故事讽刺了哪些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济阴贾人济阴之贾人, 渡河而亡其舟, 栖于浮苴(jū)上号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文言文练习(一)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度”字(1)先自度.其足。
__________________(2)吾忘持度.。
__________________(3)宁信度.。
__________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不试之以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之: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反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1、解释字义。
①蜀之鄙.有二僧。
__________________②吾欲之.南海。
__________________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__________________④子何恃.而往。
__________________2、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子,采用的是一种_______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1、解释字义。
(1)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 ________________(2)如入鲍鱼之肆.________________2、文中的“鲍鱼之肆”比喻怎样的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文意,君子要“慎处”的原因,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那就是:近朱者赤,______________________4、对这个成语所包含的观点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
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
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1、翻译下列句子。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则短文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谈谈你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师旷论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1、解释字义。
①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__________________②臣安敢戏.其君__________________③孰与昧.行乎 __________________④何不炳.烛乎__________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1)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解释字义。
①邻居有烛而不逮.__________________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__________________③资给以.书__________________④遂.成大学__________________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应该在哪些方面向匡衡学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学奕弈秋,通国之善弈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1、解释字义。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__________________②非然.也__________________③思援.弓缴而射之__________________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__________________2、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夫战,勇气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甚矣,汝之不惠 D.莲,花之君子者也3、翻译:①惟弈秋之为听。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是其智弗若与?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解释字义。
(1)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 __________________(2)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__________________(3)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__________________2、请你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的大意: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南郭处士本不会吹竿,可他却为齐宣王吹竽多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南郭处士逃走后,你认为他会去做什么?(九)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①逆:违抗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
1、解释字义。
(1)天帝使我长.百兽__________ (2)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___________(3)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___________ (4)兽见之皆走._______________2、翻译句子。
①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之”的不同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