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练习卷,小学生文言文练习

合集下载

文言文练习卷-小学生文言文练习教学提纲

文言文练习卷-小学生文言文练习教学提纲

文言文练习卷-小学生文言文练习小学生文言文练习阅读下面文言文。

张苍梧是张凭之祖①,尝②语③凭父曰:" 我不如汝。

" 凭父未解所以④,苍梧曰:"汝有佳儿。

" 凭时年数岁,敛手⑤曰:" 阿翁,讵宜⑥以子戏父?"[注释]①祖:祖父. ②尝:曾经③语:对……说。

④未解所以:不懂得是什么原因⑤敛手:拱手⑥讵宜:怎么可以。

1、请写出划线字的意思。

(1)我不如汝:(2)我不如汝:(3)讵宜以子戏父:2、根据本文内容,下面四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张凭是张苍梧的儿子。

B、张苍梧真的觉得自己比不上儿子。

C、张苍梧在言语中表达了对张凭的称赞D、张凭最后的表现很没有礼貌。

阅读下面文言文。

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

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

桓公患之,谓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欲止之,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xiu 四声:气味)。

’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

’”其公曰:“诺!”于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词。

(1)桓公患之:(2)何不试勿衣紫也:(3)谓左右曰:(4)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2、翻译:于是日,郎中莫衣紫。

3、我们学过一个此故事所讲的道理相关的成语是,还有一篇寓言故事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这个寓言故事是《》。

阅读下面文言文。

不鞭书生王安期作东海郡守,世乱,令曰:夜不得私行。

吏系①得一夜行人。

王问:“何处来?”云:“从师家受书还,不觉日晚。

”吏曰:“鞭乎?”王曰:“鞭挞书生以立威名,恐非致②治之本!”释之,使吏送令归家。

【注释】①系:抓。

②致:达到。

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1)释之:(2)世乱:(3)云:(4)鞭乎:2、以下与“释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久而久之B、置之不理C、君子何之D、井底之蛙3、凭借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小学文言文练习(全) 题目加答案

小学文言文练习(全) 题目加答案

小学文言文练习(一)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度”字(1)先自度.其足。

__________________(2)吾忘持度.。

__________________(3)宁信度.。

__________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何不试之以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之: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反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dúo量(长短)(2)dù尺寸\尺码(3)dù尺寸\尺码2、等到他返回后,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也没有买到鞋。

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呢?3、之:而置之其坐(脚的尺寸)至之市(到、往)而忘操之(脚的尺寸)反归取之(脚的尺寸)何不试之以足(鞋子)4、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小学文言文精读训练题60篇含答案

小学文言文精读训练题60篇含答案

小学文言文精读训练题60篇含答案训练题1:《静夜思》题目阅读李白的《静夜思》,并回答下列问题。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问题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 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情景?3. 请解释“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的意思。

答案1. 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

2.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夜晚静坐时,看到床前的明月光,联想到故乡的景象,引发了思乡之情。

3. “疑”字在这里表示“怀疑”或“以为是”,作者看到明亮的月光,以为是地上的霜。

---训练题2:《春晓》题目阅读孟浩然的《春晓》,并回答下列问题。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问题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 这首诗描绘了哪个季节的景象?3. 请解释“春眠不觉晓”中的“春眠”是什么意思?答案1. 这首诗的作者是孟浩然。

2.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象。

3. “春眠”指的是春天的睡意,表示春天人们容易困倦。

---训练题3:《登鹳雀楼》题目阅读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并回答下列问题。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问题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 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景象?3. 请解释“欲穷千里目”中的“欲”字的意思。

答案1. 这首诗的作者是王之涣。

2.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看到夕阳落在山的那一边,黄河流入大海的景象。

3. “欲”字在这里表示“想要”,表示作者想要看得更远,所以要再往高处走。

---以上是前三篇训练题的答案,如果您需要更多训练题的答案,请告诉我。

小学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带答案30篇)

小学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带答案30篇)

小学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30篇)一、愚人篇1.永县之氓永之氓咸善游。

一日, 水暴甚, 有五六氓, 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 船破, 皆游,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其侣曰: 汝善游最也, 今何后为?曰: 吾腰千钱, 重, 是以后。

曰: 何不去之?不应, 摇其首。

有顷, 益怠。

已济者立岸上, 呼且号曰: 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 何以货为?又摇其首, 遂溺死。

【练习】1. 解释加点词:(1)永之氓咸.善游 ___________________(2)乘小船绝.湘水 ___________________(3)吾腰.千钱 ___________________(4)有顷, 益怠 ___________________2. 翻译句子。

(1)汝善游最也, 今何后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曰: 吾腰千钱, 重, 是以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汝愚之甚!蔽之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身且死, 何以货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这个故事讽刺了哪些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济阴贾人济阴之贾人, 渡河而亡其舟, 栖于浮苴(jū)上号焉。

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共16篇)

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共16篇)

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共16篇).doc1、XXX买鞋一位郑州的人想要买鞋,于是先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脚放在座位上。

到了市场,他却忘记了自己的脚的尺寸。

等他买到鞋后,才想起自己忘记了尺寸,于是回家取尺寸。

等他回到市场时,市场已经结束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别人说:“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呢?”他却说:“我相信尺寸,不相信自己的判断。

”2、翻译下列句子。

1)等他回来时,市场已经结束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2)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呢?3、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只允许回答三个)1)把脚放在座位上,到了市场。

之”代表“脚”。

2)他回去后,市场已经结束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之”代表“时间”。

3)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呢?之”代表“脚”。

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能过于拘泥于形式,死守教条,不知变通,要注重实际。

5、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

二、蜀中有两位僧人,一位贫穷,一位富有。

贫穷的僧人对富有的僧人说:“我想去南海,怎么样?”富有的僧人说:“你凭什么去?”贫穷的僧人回答:“我只需要一瓶和一个碗就可以了。

”富有的僧人说:“我已经好几年想买船去旅行,还没有实现。

你凭什么去?”一年后,贫穷的僧人从南海回来了,告诉富有的僧人他的旅行经历。

富有的僧人感到惭愧。

在西蜀去南海的路程不知有多远,富有的僧人无法到达,但贫穷的僧人却到达了。

这告诉我们,人们立志很重要,不能比不上蜀中的两位僧人。

1、解释字义。

①蜀中有两位僧人②我想去南海③不能比不上蜀中的两位僧人④凭什么去2、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3、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子,采用的是一种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

4.写一句关于志向的名言: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荀子》三、与善人为伍,就像进入芝兰之室,久而久之,你也会被他们的品德所感化。

小学文言文古文阅读训练30篇(含答案)

小学文言文古文阅读训练30篇(含答案)

小学文言文古文阅读训练30篇(含答案)1.自相矛盾在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

”又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刺穿。

”有人问他:“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因为既有不可陷之盾,又有无不陷之矛,这两者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2.义犬救主XXX喜欢打猎,养了一只猎犬,名叫“的尾”,每次都跟着他。

有一次,XXX来到江边,被一条大蛇围绕。

犬咬死了蛇,但XXX却昏迷不醒。

犬在路上不停地彷徨吠叫,家人跟着犬来到了江边,发现了XXX。

XXX被救回家后,犬连续两天都不吃东西。

从此,XXX对犬格外珍爱,把它当成亲戚一样看待。

3.改写后的启示自相矛盾的行为会让人难以相信你所说的话。

而狗对主人的忠诚和义气是无私的,值得我们研究和珍惜。

XXX而学,夜以继日,不厌其烦,不辍其志,以求所学之成。

这是古代学者勤奋好学的写照。

在当今社会,也有很多人像古人一样,不辞辛劳,不断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提升。

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创造了一个个辉煌的人生。

1.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将“炳烛而学”改成现代汉语。

3.请简述你认为勤奋好学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1.古代学者勤奋好学的写照,以及当今社会中勤奋追求知识的人们的事例。

2.用现代汉语表达为“夜以继日地研究,不厌其烦,不辍其志,以求所学之成。

”3.勤奋好学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基础,只有不断研究和提升自己,才能在职场和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成就。

同时,勤奋好学也是一个人塑造自己品格和修养的重要途径。

1.(1)置之:放在(2)操之:使用,操作(3)宁信:更相信(4)自信:自己的判断和感觉2."宁信度,无自信也" 的翻译为“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XXX最可笑的言行是忘记带量好的尺码,而返回家取尺码,最终错过了买鞋子的机会。

4.这则寓言告诫人们在做事情时,应该既要信任自己的能力,也要依靠客观的标准。

小学生文言文阅读35篇(综合练习题)

小学生文言文阅读35篇(综合练习题)

文言文阅读(一)咏 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未若..柳絮因风起( ) (2)俄而..雪骤( ) (3)撒盐空中差可拟...( ) (4)公欣然..曰( ) 2.翻译句子。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2)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古代像谢道韫这样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还有很多,你能举出几个这样的示例吗?(二) 《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思而不学则殆.()饭.疏食饮水()2.翻译句子。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3.选文中不少句子已经演变为成语,请写出两个。

4.如果从文中选出一个句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你选择哪一句?请说明理由。

(三)虽有佳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节选自《礼记学记》)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在括号中注音,在横线上释义。

弗食,不知其旨.()教学相长.也()虽有至道.()知困.,然后能自强也()2.翻译句子。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3.本文在论述时先以“”作比,继而引入“”,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这个结论。

适合小学生的文言文练习题(一)

适合小学生的文言文练习题(一)

适合小学生的文言文练习题(一)-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陋室铭①(唐代:刘禹锡)山不在②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③。

斯④是陋室,惟⑤吾德馨⑥。

苔痕上⑦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⑧,往来无白丁⑨。

可以调素琴⑩,阅金经⑪。

无丝竹之乱耳⑫,无案牍⑬之劳形⑭。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注释①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骈句,句式较为整齐,朗朗上口。

②在:在于,动词。

③灵(líng):名词作动词,显得有灵气。

④斯:指示代词,此,这。

⑤惟:只。

⑥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⑦上:长到。

⑧鸿儒(hóng rú):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⑨白丁:平民。

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⑩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⑪金经:金:珍贵的。

金者贵义,是珍贵的意思,儒释道的经典都可以说是金经。

⑫乱耳:扰乱双耳。

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⑬案牍(dú):(官府的)公文,文书。

⑭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

※练习题1..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③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2.用原文的语句回答下面问题。

(1)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2)描写陋室环境幽雅的句子是:(3)文中的点睛之笔是:3.此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品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文言文练习
阅读下面文言文。

张苍梧是张凭之祖①,尝②语③凭父曰:" 我不如汝。

" 凭父未解所以④,苍梧曰:"汝有佳儿。

" 凭时年数岁,敛手⑤曰:" 阿翁,讵宜⑥以子戏父?"
[注释]①祖:祖父. ②尝:曾经③语:对……说。

④未解所以:不懂得是什么原因⑤敛手:拱手⑥讵宜:怎么可以。

1、请写出划线字的意思。

(1)我不如汝:(2)我不如汝:
(3)讵宜以子戏父:
2、根据本文内容,下面四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张凭是张苍梧的儿子。

B、张苍梧真的觉得自己比不上儿子。

C、张苍梧在言语中表达了对张凭的称赞
D、张凭最后的表现很没有礼貌。

阅读下面文言文。

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

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

桓公患之,谓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欲止之,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xiu 四声:气味)。

’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

’”其公曰:“诺!”于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词。

(1)桓公患之:(2)何不试勿衣紫也:
(3)谓左右曰:(4)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
2、翻译:于是日,郎中莫衣紫。

3、我们学过一个此故事所讲的道理相关的成语是,还有一篇寓言故事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这个寓言故事是《》。

阅读下面文言文。

不鞭书生
王安期作东海郡守,世乱,令曰:夜不得私行。

吏系①得一夜行人。

王问:“何处来?”云:“从师家受书还,不觉日晚。

”吏曰:“鞭乎?”王曰:“鞭挞书生以立威名,恐非致②治之本!”释之,使吏送令归家。

【注释】①系:抓。

②致:达到。

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1)释之:(2)世乱:
(3)云:(4)鞭乎:
2、以下与“释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久而久之
B、置之不理
C、君子何之
D、井底之蛙
3、凭借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这则故事中,王安期是个怎样的人?他的做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阅读下面文言文。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暮何不炳烛①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③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炳烛:点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1、解释文中词的意思。

(1)暮:(2)闻:(3)善:
2、用“/”划分画线句子的朗读节奏。

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3、文中师旷连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
阅读下面文言文。

学者有四失
学者有四失①,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②,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④。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注释】①失:过失、缺点②多:学得过多
③止:遇到困难停滞不前④心之莫同也:心里各有不同
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

(1)或失则多,或失则寡:(2)然后能救其失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3、请谈谈你对教师作用的看法。

阅读下面文言文。

顾荣施炙
顾荣在洛阳,尝应人请①。

觉行炙人有欲炙②之色,因辍③已施焉④。

同坐嗤之。

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已。

问其所以⑤,乃受炙人也。

【注释】①应人请:赴宴②炙:烤肉③辍:让出
④施焉:施,给;焉,兼词“于之”⑤所以:这样做的原因
1、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

(1)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2)同坐嗤之()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
(2)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3、读完本文,说说顾荣是个什么样的人,“行炙人”报恩的行为可以用那一句俗语来概括。

阅读下面文言文。

齐人攫金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①衣冠而之市。

适②鬻(yù)③金者之所,见人操金,因攫(jué)其金而去。

吏捕得之。

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时,不见人,徒见金。


【注释】①清旦:清早②适:往、去、到③鬻:卖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1)昔齐人有欲金者:(2)因攫其金而去:
(3)吏捕得之:(4)徒见金:
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
3、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因攫其金而去。

4、这则寓言讽刺了社会上那类人?
阅读下面文言文。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

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

若以与我,皆丧宝也。

不若人有其宝。


1、解释下列句中画横线的字。

(1)子罕弗受()(2)以示玉人()
(3)故敢献之()(4)皆丧宝也()
2、翻译下列句子。

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

若以与我,皆丧宝也。

3、宋人为什么要送玉给子罕?(用原文回答)。

4、子罕为什么不接受玉?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