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课外阅读解题步骤及练习题50篇含答案

合集下载

小学文言文阅读50篇详解

小学文言文阅读50篇详解

小学文言文阅读50篇详解1、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翻译: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

孔君平来拜见杨氏子的父亲,可是父亲不在,于是便叫杨氏子出来。

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拓展:本文选自《世说新语》。

作者是南朝宋代的刘义庆。

这是我国第一部志人小说。

注释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

甚:非常。

惠: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诣:拜见。

乃:就;于是。

未闻:没有听说过。

示:给……看。

曰:说。

未:没有闻:听,听说。

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本课描述了杨氏之子的聪明,把杨氏之子巧妙的回答描写得惟妙惟肖,幽默风趣。

2、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弈秋是全国之内善于下围棋的人。

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认为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

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好。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注释弈秋:弈:下棋。

(围棋)。

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古人会把职业和人名连在一起,比如庖丁是叫丁的厨师。

师旷是叫旷的乐师。

通国:全国。

通:全。

之:的。

善:善于,擅长。

使:让。

诲:教导。

其:其中。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虽听之:虽然在听讲。

以为:认为,觉得。

鸿鹄:天鹅。

(大雁)援:引,拉。

将至:将要到来。

思:想。

弓缴:弓箭。

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之:谓,说。

弗若:不如。

弗:不。

是否定词。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50篇(有答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50篇(有答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50篇一.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同“汝”)还,顾反,为女杀彘(猪)。

”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妻之市之:往 B.顾反,为女杀彘反:.同“返”C.妻适市反适:往 D.特与婴儿戏耳特:特别2.请把“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这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译文:3.试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简要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A、以荻画地以:用B、教以书字书:写C、使学为诗为:作为D、及其稍长把及:等到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A、欧阳修聪明过人B、太夫人教子有方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D、欧阳修刻苦攻读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多诵古人篇章。

(2)唯读书是务。

三.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

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世说新语?容止》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2)既毕,令间谍问曰(3)魏王雅望非常(4)魏武闻之,追杀此使2.魏王为什么要“追杀此使”?3.用“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一成语形容文中的魏王是否恰当?为什么?你认为魏王是个怎样的人?四.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小学文言文阅读提高题50篇含答案

小学文言文阅读提高题50篇含答案

小学文言文阅读提高题50篇含答案第一篇:《人之初》题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1. 请解释“人之初”的意思。

2. 请解释“性本善”的意思。

答案1. “人之初”的意思是人的一生开始的时候。

2. “性本善”的意思是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第二篇:《大学》题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1. 请解释“大学”的意思。

2. 请解释“明明德”的意思。

答案1. “大学”的意思是大的学问或者说是成人之学。

2. “明明德”的意思是彰显美好的德性。

---第三篇:《中庸》题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中庸之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1. 请解释“中庸”的意思。

2. 请解释“不可须臾离也”的意思。

答案1. “中庸”的意思是中等之道或者说是平衡之道。

2. “不可须臾离也”的意思是不能片刻离开。

---第四篇:《论语·为政》题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政者,正也。

子率为四时而政,无夺乎民时。

1. 请解释“为政”的意思。

2. 请解释“无夺乎民时”的意思。

答案1. “为政”的意思是治理国家或者管理事务。

2. “无夺乎民时”的意思是不能剥夺民众的农时。

---第五篇:《孟子·离娄上》题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离娄之明,不足以察秋毫之末;师旷之聪,不足以闻声之微。

1. 请解释“离娄”的意思。

2. 请解释“不足以察秋毫之末”的意思。

答案1. “离娄”的意思是一个古代传说中非常聪明的人。

2. “不足以察秋毫之末”的意思是连秋毫这么细小的东西都看不清楚。

---以上是前五篇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和答案,后续题目将逐一提供。

希望这份资料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欢迎随时提问。

50篇小学阶段文言文读本及参考答案

50篇小学阶段文言文读本及参考答案

50篇小学阶段文言文读本及参考答案一、前言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为了让小学生更好地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提高古文素养,我们精选了50篇适合小学阶段学生阅读的文言文读本,并提供了详细的参考答案。

这些读本涵盖了古代诗歌、散文、寓言等多种体裁,既有经典名篇,也有鲜为人知的佳作。

通过阅读这些文言文,小学生可以了解古代社会风貌、感悟人生哲理、培养审美情趣。

二、读本列表1. 《咏鹅》2. 《静夜思》3. 《登鹳雀楼》4. 《春晓》5. 《悯农》6. 《江雪》7. 《寻隐者不遇》8. 《所见》9. 《古朗月行》10. 《望庐山瀑布》11. 《赠汪伦》12. 《独坐敬亭山》13. 《早发白帝城》14. 《望天门山》15. 《绝句》16. 《江畔独步寻花》17. 《枫桥夜泊》18. 《寒食》19. 《山行》20.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21. 《乌衣巷》22. 《赋得古原草送别》23. 《春夜喜雨》24. 《绝句》25. 《饮湖上初晴后雨》26. 《惠崇春江晓景》27. 《题临安邸》28. 《游园不值》29. 《示儿》30.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31. 《四时田园杂兴》32. 《宿新市徐公店》33. 《舟过安仁》34. 《闲居初夏午睡起》35. 《小池》36.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37. 《夏日绝句》38. 《嫦娥》39. 《乞巧》40. 《夜宿山寺》41. 《登幽州台歌》42. 《望洞庭》43. 《回乡偶书》44. 《咏柳》45. 《凉州词》46. 《出塞》47. 《芙蓉楼送辛渐》48. 《鹿柴》49. 《送元二使安西》50.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三、参考答案(此处为各篇文言文的参考答案,由于篇幅原因,不再一一展示。

请在使用时根据读本名称查阅相应答案。

)四、结语通过阅读这50篇小学阶段文言文读本及参考答案,相信同学们对古代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也对文言文有了更为全面的把握。

小升初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50篇及答案

小升初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50篇及答案

小升初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50篇及答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陆游筑书巢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

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

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③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选自《渭南文集》)【注】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

②觌:(dí)相见。

③间:偶尔。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俯仰四顾.无非书者()(2)未尝不与书俱.()2.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不接待到访的客人,不去和妻子相见。

B.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来相见。

C.不接待到访的客人,不去和妻子子女相见。

D.客人不来拜访,妻子不来相见。

3.根据短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句子“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中“笑”的含义是怎样的?(2)为什么说陆游的书房是“书巢”?(用文中语句回答)4.本文主要体现了陆游()A.酷爱读书B.喜爱建筑C.不拘小节D.乐观幽默译文我的屋子里,有的书堆在木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抬头低头看着,四周环顾下来,无非都是书。

我的饮食起居,生病叹息,感到悲伤、忧愁、愤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一起,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来相见,而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变化,也都不知道。

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好像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所说的鸟窝吗?”于是邀请客人走近看当时的情形。

客人开始不能够进入屋子,进到屋中,又不能出来,于是容人也笑着说:“它确实像鸟窝啊!”1.(1)看(2)一起2.B3.(1)自嘲。

(2)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稿枝4.A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2:魏收改武学文阳②郑伯调③之日:“魏郎弄戟(jǐ)多少?”收惭,遂折节读书。

小学文言文精读50篇含解题

小学文言文精读50篇含解题

小学文言文精读50篇含解题前言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哲学、道德和审美价值。

为了让小学生更好地领略文言文的魅力,提高语文素养,我们精心挑选了50篇适合小学生的文言文进行精读。

本文档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言文内容,掌握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方法,提升文言文能力。

精读篇目1. 《三字经》2. 《百家姓》3. 《千字文》4. 《幼学琼林》5. 《弟子规》6. 《大学》7. 《中庸》8. 《论语》9. 《孟子》10. 《庄子》11. 《墨子》12. 《韩非子》13. 《左传》14. 《战国策》15. 《史记》16. 《汉书》17. 《后汉书》18. 《三国志》19. 《晋书》20. 《南北史》21. 《隋书》22. 《旧唐书》23. 《新唐书》24. 《五代史》25. 《宋史》26. 《元史》27. 《明史》28. 《资治通鉴》29. 《论语》30. 《诗经》31. 《楚辞》32. 《古诗十九首》33. 《全唐诗》34. 《宋词精选》35. 《元曲精选》36. 《明词精选》37. 《清词精选》38. 《古文观止》39. 《聊斋志异》40. 《儒林外史》41. 《红楼梦》42. 《西游记》43. 《三国演义》44. 《水浒传》45. 《封神演义》46. 《镜花缘》47. 《老残游记》48. 《官场现形记》49.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50. 《孽海花》解题方法1. 字词解释:对文言文中的生僻字词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2. 句子翻译:将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方便学生理解。

3. 文章分析:对文章的结构、主题、写作手法等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精髓。

4. 拓展阅读:推荐与文章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拓宽学生视野。

结语通过精读这50篇文言文,小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古代文化,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

希望这份文档能成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得力助手,让他们在文言文的海洋中畅游。

小学文言文阅读训练50篇(含译文及答案)

小学文言文阅读训练50篇(含译文及答案)

1.杯弓蛇影乐广尝有亲客,久阔①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

”于时河南②听事③壁上有角④,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

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日:“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

”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沈疴⑤顿愈。

(选自《晋书》)【注释】①久阔:久别不见。

②河南:郡名,乐广担任河南尹。

③听事:官府办公的地方。

④角:角弓,用牛角装饰的弓。

⑤沉疴(kē):久治不愈的病。

疴,重病。

【译文】乐广曾经有一个亲密的朋友,分别很久不见再来,乐广问朋友不来的原因,友人回答说:“前些日子来你家做客,承蒙你给我酒喝,正端起酒杯要喝酒的时候,看见杯中有一条蛇,心里十分恶心,喝了那杯酒后,就得了重病。

”当时,朋友坐着喝酒旁的墙壁上挂着一张弓,弓上有一条用漆画的蛇。

乐广猜想杯中的影子就是弓了。

于是,他又在上次的地方摆上酒,对朋友说道:“酒杯中是否又看见了什么东西?”朋友回答说:“所看到的跟上次一样。

”于是乐广就告诉他其中的原因,朋友心情豁然开朗,疑团突然解开,长久而严重的病顿时治好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乐广尝.有亲客尝:广问其故.故:既饮而疾.疾:沉疴顿愈.愈:2、客人很久没有去乐广府的原因是什么?3、乐广再次招待,客人又看见了什么?实际上是什么呢?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A.不要在没有了解事情的始末之前就胡乱定义。

B.不要在喝酒享乐的时候故意吓唬宾客。

C.不要在没有了解事情的真相之前疑神疑鬼、胡乱猜忌。

D.不要斤斤计较小事情,心眼太小会容易生病。

答案:1. 2.因为那位客人在乐广府喝酒时看见酒杯中有一条蛇,心里特别厌恶,害起病来了、3.又看见酒杯中的蛇。

实际上是墙上角弓的影子映在了酒中。

4.C2.截竿入城鲁①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②无所出。

俄③有老父④至曰:“吾非圣人⑤,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⑥而入”?遂依而截之。

2020-2021小升初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50篇及答案

2020-2021小升初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50篇及答案

2020-2021小升初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50篇及答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孟母戒子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织。

孟予辍然②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諠③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④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諠矣。

(节选自《韩诗外传》【注】①诵:背诵,②辍然:突然停止的样子,③諠(xuān)遗忘。

④戒:警告。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其母方.织()(2)其母引刀裂.其织()2.在文中找出同义词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1)失:____________ (2)此:____________3.你认为孟母对孟子的成才有什么影响?学了这篇文章之后你还能想到一个有关孟母的典故吗?译文孟子小时候,在他背诵的时候,他的母来正在织布,孟子突然停止,又继续背诵下去。

孟子的母亲知道他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断背书?”孟子回答说:“有所遗忘,后来又想起来了。

”这时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割断了布,以这件事作为警告。

从那件事以后,孟子不再因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1.(1)正,刚好(2)割断2.(1)谊(2)是3.使孟子从小养成了一种严谨治学的态度,孟母三迁。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2:强弱之辩夫强不自强,因弱以奉①强;弱不自弱,因强以御②弱。

故弱为强者所伏,强为弱者所宗,上下相制,自然之理也。

然则所谓强者,岂壮勇之谓耶?所谓弱者,岂怯懦之谓耶?盖在乎有德,不在乎有力。

夫金者,天下之至刚也;水者,天下之至柔也。

金虽刚矣,折之而不可以续;水虽柔矣,斩之而不可以断;则水柔能成刚,金刚不辍③其弱也。

(选自唐.罗隐《两同书》)[注释]①奉:尊重。

此指陪衬。

②御:支配,此指显出。

③辍(chuò):停。

此指消除。

[文言知识]“然则”及其他。

“然则”在文言中是个固定词组,相当于“既然(这样),那么……”,上文“然则所谓强者,岂壮勇之谓耶?”意为既然这样,那么所谓强者,难道说的只是健壮勇敢的人吗?又,“虽然”,相当于“虽(这么说),然而……”,如“虽然,其事有本有原”,意为虽这么说,然而那事情还有本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文言文课外阅读解题步骤及练习题50篇含答案文言文阅读解题的四个步骤(供参考):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

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

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

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

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

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

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

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②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

④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补出来。

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

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准确率较高。

一.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同“汝”)还,顾反,为女杀彘(猪)。

”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妻之市之:往 B.顾反,为女杀彘反:.同“返” C.妻适市反适:往 D.特与婴儿戏耳特:特别2.请把“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这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简要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二.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A、以荻画地以:用B、教以书字书:写C、使学为诗为:作为D、及其稍长把及:等到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A、欧阳修聪明过人B、太夫人教子有方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D、欧阳修刻苦攻读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多诵古人篇章。

(2)唯读书是务。

三.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

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世说新语•容止》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2)既.毕,令间谍问曰(3)魏王雅望非常..(4)魏武闻之.,追杀此使2.魏王为什么要“追杀此使”?3.用“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一成语形容文中的魏王是否恰当?为什么?你认为魏王是个怎样的人?四.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粗体字(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2)宁信度2、翻译下列句子。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何不试之以足?3、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只允许回答三个)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反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五、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1、解释粗体词的含义。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___ ②吾欲之南海__________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__ ④子何恃而往__________2、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子,采用的是一种_______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____________ 。

六、王冕僧寺夜读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窃.入学舍②辄.默记③儿痴.如此④恬.若不见⑤父怒挞.之⑥曷不..听其所为?2、翻译下列句子。

①王冕者,诸暨人。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3、你从本文中感悟到了什么?七、(季梁)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①,方②北面而持其驾③②,告臣曰:‘吾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将奚为④北面?’曰:‘吾马良’。

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⑤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注释:①大行(háng):大路。

②方:正在。

③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

④奚为:何为,做什么。

⑤御者:车夫。

1.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欲之楚。

②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2.①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内容,这个成语是②读了这则短文后,你受到什么启发?答:八、北人生而不识菱(1)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2)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1)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2坐:因为。

1.理解文中加点词语,完成题目。

(1)仕于南方仕:( 2 ) 席上食菱食:(3)欲以去热也以:(4)欲以去热也去: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3.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九.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难:(2)幸尚宽,何为不可幸:(3)本所以疑,正为此耳为:(4)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以:2.上文最后一句中的“此”指代的是_。

3.用现代汉语写出“宁可以急相弃邪?”一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4.从文段内容看,华歆、王朗谁优谁劣?理由是什么?十.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居:(2)如入鲍鱼之肆肆:2.文中的“鲍鱼之肆”比喻怎样的环境?3.根据文意,君子要“慎处”的原因,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那就是:近朱者赤,4.对这个成语所包含的观点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一.草书大王张丞相好书而不工。

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

丞相自若也②。

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

使侄录之。

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

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诟其侄曰⑤:“汝胡不早问⑥,致余忘之。

”注释:①流辈:人们。

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

③得句,得到佳句。

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

⑤诟(gòu):责骂。

⑥胡:为什么。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2)使侄录.之()(3)侄罔然..而止()(4)执所书.问曰()2.翻译下列句子:(1)此何字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