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高频考点 中国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
考研政治背诵知识点

考研政治背诵知识点在复习考研的政治过程中,你知道哪些是必背的知识点吗?下面是收集整理的考研政治背诵知识点以供大家学习。
考研政治背诵知识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一)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1.社会性质: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把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阶级关系变动:(1)地主阶级:出现了官僚地主和城居地主。
(2)农民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3)工人阶级:近代中国新兴阶级,中国新生产力的代表。
它身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资产阶级三重压迫,受剥削最深,革命性最强,而且它还有组织纪律性强、集中、团结、与广大农民有着天然联系等优点,因此是近代中国最革命的阶级。
(4)中国资产阶级:有一部分是官僚买办资本家,另一部分是民族资本家。
(二)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发生变化1.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2.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区别:两大历史任务的主题、内容与实现方式不同。
联系: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除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考研政治背诵知识点: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一)早期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广州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1.帝国主义列强没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原因(1)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
(2)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根本原因)。
2.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1)社会制度的腐败(根本原因)。
(2)经济技术的落后。
(三)民族意识的觉醒1.“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组织编成《四洲志》。
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2.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
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迁60年中产阶层正在崛起

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在过去60年中发生了明显的变迁,其中最为显著的一点是中产阶层的崛起。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中国社会的传统阶级结构入手,探讨中产阶层的兴起原因,并最后讨论其对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里,社会结构主要分为三个阶层:地主、农民和工人。
在这个结构中,地主拥有土地和财富,并且享有政治权力;农民则是劳动者阶级,依靠农田务农为生;工人则是手工业者或者工厂工人,依靠劳动出售劳动力来维持生计。
60年前的中国,处于旧中国的结束和新中国的建立阶段,社会结构明显地表现出这一传统的特征。
然而,随着开放的推进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阶级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中国的开放政策为中产阶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这一政策引入了市场机制,鼓励私营经济的发展,为个人创业和财富积累提供了机遇。
特别是在的早期,通过摆脱集体农场和自由选择职业,农民得以追求更好的生活,进入城市寻找就业机会,成为城市化的推动力量。
而工人阶级也因中国工业的快速发展而逐渐成长起来,享有更高的工资和更好的福利待遇。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创业、教育提升等途径进入中产阶层。
中产阶级主要包括白领工人、私营企业家和高级专业人士等。
他们相对于工人阶级来说,收入更高,有更好的受教育背景,并且在就业和社会生活中享有更多的选择权。
中产阶级的兴起,也推动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
中产阶层的崛起对中国社会和经济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中产阶层的增长为城市化进程提供了推动力。
他们对城市生活质量的要求更高,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和社会服务的提升。
其次,中产阶层的兴起也促进了消费升级。
他们消费能力的增强,带动了中国内需的增加,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同时,中产阶级对教育和文化的重视也促进了社会的知识化和素质的提高。
然而,中产阶层的崛起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首先,中产阶级与贫困阶层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大,社会分化程度加深。
其次,中产阶级的崛起也带来了一些社会心理问题,包括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和个人主义倾向的增强。
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迁60年

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迁60年陆学艺【内容提要】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
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一直处于社会大变动时期。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由原来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演化转变为“十大阶层”。
值得关注的是改革30多年来,中国中产阶层正处于崛起阶段,尽管这个阶级阶层结构还存在诸多的问题,然而一个现代化的阶级阶层结构雏形已经形成。
【关键词】阶级阶层结构/中产阶层/变迁中国目前正处在社会大变动时期。
这个变动始自1840年鸦片战争。
历经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一化三改、人民公社化、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阶段。
就其社会性质来说,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属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改变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为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作准备。
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接着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随之开始。
新中国建立60年来,中国社会一直处于大变动中,变动的目标主要是使贫穷落后的传统农业、农村社会转变为繁荣富强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社会。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奋斗,经过一化三改、人民公社化、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第1个到第15个五年计划等多个社会大变动的阶段,正在逐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本文专就新中国60年来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动情况作一分析。
周秦以来,中国是一个由皇权和封建官僚集团控制的农业社会,是由地主和农民两大社会阶级为主体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两千多年没有什么变化。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开放口岸与外国通商,开始了洋务运动,有了近代的工业和商业,有了中国工商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走上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道路。
由于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内地主、官僚阶级的封建统治,近代的工业和商业发展非常缓慢,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化也非常缓慢。
2021考研政治史纲常考背诵知识点

2021考研政治史纲常考背诵知识点2021考研政治史纲常考背诵知识点篇一一、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其是宗族家长制。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
2、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派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一帝国主义的入侵,把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把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4、社会阶级成分的变化近代中国诞生的工人阶级是中国新生产力的代表,是近代中国最革命的阶级。
中国资产阶级也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其中,有一部分是官僚买办资本家,另一部分是民族资本家。
5、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第一,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第二,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就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二、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1、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第一,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
1841年5月,广州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第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2、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和瓜分的图谋,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达到高潮。
3、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演变

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演变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演变是一个历史长河中的复杂过程。
从古代封建社会到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国社会的分层结构经历了多次变革和调整。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演变。
古代封建社会是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起点。
在这个社会中,社会分层主要是以官僚、士农工商为基础。
官僚阶层是最高的社会阶层,他们掌握着政治和经济的大权。
士阶层是官僚阶层的补充,他们是文化和教育的代表。
农民和工人是社会的基础,他们负责生产和劳动。
商人阶层则是最低的社会阶层,他们被视为不道德和不正义的人。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中国社会的分层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20世纪初,中国开始了资本主义的改革和开放。
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的分层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资本家和企业家成为了新的社会阶层,他们掌握着经济的大权。
知识分子也成为了新的社会阶层,他们是文化和教育的代表。
工人阶层和农民阶层则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地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社会的分层结构再次发生了变化。
在这个时期,中国实行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分层主要是以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为基础。
工人阶层成为了最高的社会阶层,他们掌握着政治和经济的大权。
农民阶层则是社会的基础,他们负责生产和劳动。
知识分子则是文化和教育的代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分层结构再次发生了变化。
在这个时期,中国开始了市场经济的改革和开放。
资本家和企业家再次成为了新的社会阶层,他们掌握着经济的大权。
知识分子也成为了新的社会阶层,他们是文化和教育的代表。
工人阶层和农民阶层则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地位。
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演变是一个历史长河中的复杂过程。
从古代封建社会到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国社会的分层结构经历了多次变革和调整。
每一次变革都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为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发展考研知识点

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发展考研知识点社会结构是指整个社会中各种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的总体组织和安排。
它是社会运行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石。
社会结构的变迁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相互影响。
在考研中,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发展是重要的知识点之一。
本文将从社会结构的概念、社会结构变迁的原因和影响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社会结构的概念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中不同的社会群体、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总体组织和安排。
它包括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群体结构等方面。
社会结构的变革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二、社会结构变迁的原因和影响1. 经济因素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迁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变革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分层和分工,进而改变社会结构。
2. 政治因素政治因素是社会结构变迁的重要原因之一。
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制度的变革都会对社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政治权力的重新分配和政治权力的运行方式的变化都会导致社会结构的变迁。
3. 文化因素文化因素是社会结构变迁的重要因素之一。
文化的转变和传播会引起社会结构的重新组织。
由于不同文化价值观念的存在,社会结构会出现差异,这就需要在变迁中不断调整和适应。
4. 科技因素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也是促进社会结构变迁的重要因素。
科技进步会改变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从而导致社会结构的变化,如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
社会结构的变迁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既为社会发展创造了条件,又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支持。
社会结构变迁可以提供新的机会和空间,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创新。
同时,社会结构变迁也会产生一定的冲击和阻力,挑战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三、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结构变迁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除了社会结构变迁外,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因素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1. 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

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
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中国社会分层结构一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演进和变化的一部分,从古代的爵位制度到现代的社会结构,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
在古代,中国的社会分层结构以爵位制度为主,有着明显的王朝等级制度,由皇室、大臣、士绅等构成,而且等级之间有着严格的划分,并拥有不同的权利和责任。
随着历史的变化,社会分层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
自清朝以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明显的是农民阶层的出现,这一阶层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基础。
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发生了更大的变化,主
要是由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深刻变化,社会分层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中国社会出现了新的阶层,如资本家、知识分子、中产阶级、白领阶层等。
其次,政治体制的变化,使中国社会出现了更多的权力结构,如官僚体制、垄断体制、党派体制,以及其他形式的社会结构。
此外,中国社会的民主化和社会主义改革,也对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体现了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特点,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今天,中国社会分层结构仍然存在,但它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加多元化,体现出了中国社会的多元发展特征。
社会分层结
构的变化,不仅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也改变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为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古代历史社会阶级与社会结构的变迁

中国古代历史社会阶级与社会结构的变迁一、古代中国的阶级和社会结构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社会阶级和结构的变迁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主要由四个阶级组成:士农工商。
士是统治阶级,农和工是生产者阶级,商是交换者阶级。
下面将从各个阶级的特点和演变来探讨古代中国社会阶级与社会结构的变迁。
1. 士阶级:统治阶级的代表士阶级是古代中国的统治阶级,他们拥有特权和政治权力。
在古代,士阶级主要包括政治官僚和贵族。
政治官僚是指在朝廷中担任官职的人,他们依靠文化修养和政治手腕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
贵族则是以地位和财富来确立自己的社会地位,他们通过世袭来传承自己的特权。
2. 农阶级:农民阶级的基础农阶级是古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基石,古代中国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导。
农民阶级主要依靠土地耕作和农业生产维持生计,他们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
古代中国的农民大多数是自耕农,用劳动来换取生产资料。
3. 工阶级:劳动者的代表工阶级在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中地位相对较低,他们是手工业者和劳动者,主要从事手工制造和劳动工作。
在古代,手工业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部门,工人通过劳动赚取生活所需。
4. 商阶级:交换者的身份商阶级是古代中国社会结构中具有特殊地位的一部分人群。
他们主要从事商品交换和商业活动,负责连接农村和城市之间的流通。
二、古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并非一成不变,它经历了多次变迁和演化的过程。
下面将从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来介绍这一过程。
1. 商周时期的社会结构在商周时期,社会结构以贵族阶级为核心,士阶级占据统治地位。
贵族通过世袭地位和掌握政治权力来稳定自己的统治地位,士阶级通过掌握文化和政治手腕来维持自己的地位。
农阶级和工阶级处于相对较低的地位,商阶级则在商品交换和商业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结构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随着诸侯国的兴起和农民起义的发生,士阶级和贵族的统治地位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动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研政治高频考点:中国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
1840至1949,我国一直处于历史大变动时期,阶级阶层也随着不同的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不断改变。
初读史纲的考生,一定觉得社会动荡之机,各社会阶级你未唱罢我已登场,目不暇接,好不热闹;与此同时也深感其中的曲折复杂。
接下来,老师总结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阶级的结构,力求让考生对各历史时期的社会主要力量有全面的了解。
中国社会阶级结构请考生注意下划线部分,是需要考生识记的考研常考知识点,务必熟记。
1840之前,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在小农经济主导的经济模式,在这样的经济模式下,社会结构简单,主要包括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
而1840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与入驻,中国在历次不平等条约下开放港口,外国资本逐渐在沿海城市渗透。
随着资本主义不断发展,19世纪40、50代,我国的无产阶级先于资产阶级诞生。
他们大多由农民和破产的手工业者转化而来,主要存在于外国商人在中国通商口岸开办了一批船坞和工厂里,由于深受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三重压迫,力量弱小,故其革命性最强。
1919五四运功,在先进的知识分子的带动下,无产阶级在五四运功中爆发了顽强与不屈的生命力,并登上了政治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