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关于《环境保护》的一些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地理 选修六《环境保护》知识梳理(完整版本)

地理  选修六《环境保护》知识梳理(完整版本)

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知识梳理(2020年3月)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案例分析: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光化学烟雾是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在太阳紫外线作用产生的一种具有刺激性的烟雾,危害人体健康,影响交通安全。

分析20世纪50至70年代洛杉矶市出现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原因。

答案:人口密集、工业发达、汽车较多,排放污染气体较多;地形为盆地,加上空气稳定,污染物不易散失;(地中海气候)夏季降水较少,晴天多,光照强,易发生光化学烟雾。

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2.1水污染及其成因一、天然水的自净作用: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不同水体的自净能力:河流>湖泊>地下水(原因从流动速度、更新周期、溶解氧的多少去考虑)水污染的形成:排放污染物>水体自净能力问题1:怎样清除石油?①分散:喷洒强效洗涤剂,但不宜在近岸或渔场使用②沉降:撒粉状石灰,但危害海底生物③吸收:利用麦秆等吸收石油(在静水环境)④围栏:小面积油污(静水环境)⑤放任:任其自然分解⑥燃烧:油层达2mm,但易造成大气污染问题2:日本水俣湾地区形成水俣病的原因?排入海湾的海水中含有甲基汞,经海洋生物的富集、放大作用,在鱼体中含量很高,猫和人吃了中毒的鱼后,造成了神经中毒。

问题3:江苏太湖的富营养化现象?工业、农业、生活、水产养殖、城市污水,排放污水多;水域封闭;在气温高、来水少的月份和年份多发问题4:1997 年丽江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游客剧增。

据2005 年监测,河流流经古城前后,水质由优变为较重污染。

分析丽江古城河水污染的原因,并提出治理河水污染的建议。

答案:原因:游客剧增,旅游服务业迅速发展,生活污水量猛增且未经处理或不达标排入河中。

建议:合理控制进入古城的游客量,将游客接待转向新城区,实现“外住内游”;兴建污水排放管网,禁止生活污水直接向河中排放;兴建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污水集中处理率,严格执行污水达标排放。

总结:主要从控制污染源;净化处理,达标排放;加强监管等角度去分析。

地理中的环境保护知识点

地理中的环境保护知识点

地理中的环境保护知识点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对于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知识至关重要。

环境保护是指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以及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的一系列活动。

在地理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学习以下几个知识点来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其相关问题。

一、环境问题的来源与分类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导致的一系列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包括气候变化、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环境问题可以分为自然因素引起的自然环境问题和人为活动引起的人为环境问题。

了解环境问题的来源与分类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保护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环境保护有助于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确保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

其次,环境保护可以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保护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此外,环境保护还能提供清洁的空气和水资源,维护人类的健康。

因此,为了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我们应当积极投身环境保护的行动中。

三、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措施为了解决环境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环境保护方法和措施。

其中,节约能源是一项重要的环境保护措施,通过减少能源消耗,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减缓气候变化的速度。

此外,减少污染也是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等方面。

通过加强污染治理和加强环境监测,我们可以改善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四、国际环境保护合作与议题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需要国际社会的合作和努力来解决。

国际环境保护合作包括减排协议、环境援助和技术交流等方面。

其中,众所周知的《京都议定书》就是国际社会为减缓气候变化所达成的重要协议。

此外,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等也是国际环境保护的重要议题。

国际社会需要通力合作,共同推动环境保护的进程。

总结起来,地理学中的环境保护知识点包括环境问题的来源与分类、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措施以及国际环境保护合作与议题等。

高考地理 《环境保护》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  《环境保护》知识点总结

2012高考地理《环境保护》的一些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环境的概念及分类▲环境问题的表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变化▲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的自然灾害(2)人为原因 1.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根本性的原因)。

2.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

3.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

4.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

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关键是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控制世界人口的增长,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的规模。

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1.两种不同的环境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1)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它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

(2)基本思想:①鼓励经济增长;②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③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

危害的不可预见性:举例2.过程的不可逆性:举例3.规模的全球性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概念:指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

▲环境污染的原因: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其环境其自净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

自净机理: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

重金属污染的污染物:各种重金属。

污染过程及危害:通过水体或食物链造成人或动物中毒。

▲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在淡水水体,称为“水华”;发生在海洋,称为“赤潮”1.形成条件:较为封闭的海湾、湖泊等水体中,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

2.污染物: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

3.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

4.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②水质变坏,③湖泊变沼泽。

5.湖泊沼泽化本身是一种自然现象,进程缓慢。

高中地理环境保护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环境保护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环境保护知识点总结1. 什么是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指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的行为,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2.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保护环境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确保物种的生存和繁衍。

- 环境保护有助于保护人类的健康,减少疾病的发生。

-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为后代留下更好的地球环境。

3. 环境保护的主要问题- 气候变化: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等气候变化问题威胁着地球环境。

- 水资源污染:水质污染和水资源短缺是严重影响人类生活的问题。

- 空气污染:工业排放物和车辆尾气导致空气质量下降,危害健康。

- 生物多样性丧失:过度开发和环境破坏造成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降低。

4. 环境保护的措施- 减少污染源:加强工业排放和废物处理监管,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 倡导节约用水:提倡合理用水,避免浪费,减少水资源短缺。

- 发展清洁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 推广可持续农业: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推动有机农业发展。

- 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禁止滥猎滥捕和非法采伐。

5. 环境保护的案例- 巴西亚马逊雨林的保护:巴西政府采取措施保护亚马逊雨林,减少森林砍伐和非法矿采活动。

- 北极保护:国际社会合作,推动北极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 塑料禁令:一些国家和地区禁止或限制塑料制品的使用,减少塑料污染。

6. 环境保护的挑战-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某些发展项目可能对环境造成破坏,需要在发展和保护之间寻求平衡。

- 全球合作的挑战:环境问题需要跨国合作解决,但不同国家间存在利益分歧和合作难题。

以上是高中地理环境保护知识点的简要总结,希望能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地理关于环境保护的一些知识点总结

地理关于环境保护的一些知识点总结

环境污染的防治和治理
源头控制
通过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减少工业、农业等领域的污染物排放 。
过程控制
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
末端治理
对已经产生的污染物进行治理和处置,包括废水处理、废气治理 、固体废弃物处理等。
04
地理环境中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原则
总结词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原则是地理环境中 的重要知识点,它强调了人类活动与自 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自然保护区的设立和保护措施
总结词
自然保护区的设立需要经过严格的评估和审批,通常由政府或相关机构负责管理。为了 保护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会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如限制开发、禁止捕捞、限制采伐
等。
详细描述
设立自然保护区需要经过严格的评估和审批程序,以确保选址合理、管理有效。通常由 政府或相关机构负责管理,并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为了保护保护区的生态 环境,会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如限制开发、禁止捕捞、限制采伐等。此外,还会开
极端气候事件
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 件增多,如暴雨、干旱、 台风等,对人类和自然环 境造成破坏。
生物多样性减少
气候变化影响生物栖息地 ,导致物种灭绝和生态系 统失衡。
气候变化对环境保护的挑战
01
能源消耗与碳排放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能源 消耗和碳排放不断增加,加剧气 候变化。
02
资源过度开发
气候变化影响资源分布和可利用 性,导致资源过度开发和环境破 坏。
环境污染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土壤污染
污染物通过大气、水体等途径进 入土壤,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 破坏土壤生态平衡,影响农作物
生长。
水体污染

高三地理环境保护知识总结

高三地理环境保护知识总结

高三地理环境保护知识总结地理环境保护是指对自然环境所进行的各种不利因素的干扰和破坏加以防治和改善的一系列措施,以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在高三地理学科中,环境保护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之一。

下面,将对高三地理环境保护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1. 环境问题的主要类型:环境问题主要包括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噪音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这些污染类型的产生和解决方法都有其特点,需要深入了解和研究。

2. 环境污染问题的原因:(1) 工业化进程:大量的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导致了水、土壤和空气的污染。

(2) 农业活动: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和养殖废弃物的排放也是环境污染的原因之一。

(3) 城市化进程:大量的人口聚集在城市中,给水资源、空气质量、垃圾处理等方面带来了压力。

(4) 能源消耗:传统能源的大量消耗导致了大气污染和能源短缺问题。

3.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1) 维护生态平衡:环境保护能够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确保物种的繁衍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2) 促进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可以避免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保障人类健康:环境污染会对人类的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环境保护能够确保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4. 环境保护的措施和方法:(1) 减少污染排放:加强工业和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治理和排放限制,采用低污染、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废弃物和有害物的释放。

(2) 资源的有效利用:降低能源和资源消耗的损失,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采取节约能源和资源的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 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建立健全的环境监测体系,定期对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并加强对环境法律法规的监督和管理。

(4) 提高环境意识和教育:加强公众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推广环境保护知识和技术,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增强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

5. 典型的环境保护案例:(1) 杜马石化事件:该事件发生在____年,是世界上最近发生的一起重大环境污染事故之一。

初中地理中的环境保护知识点归纳

初中地理中的环境保护知识点归纳

初中地理中的环境保护知识点归纳在初中地理学习中,环境保护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学习环境保护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同时也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归纳一些初中地理中的环境保护知识点。

1. 自然环境保护自然环境保护是指保护和维护自然环境中的各种生物和自然资源。

学生需要了解以下知识点:(1)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各个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学生需要了解各个环境要素(如空气、水、土壤等)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生物之间的互动关系。

(2)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之间的差异和变化,包括物种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学生需要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护和维护这种多样性。

(3)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对:学生需要了解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等)的成因和预防措施,以及在发生灾害时如何采取应对措施减少损失。

2. 资源保护资源保护是指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以满足人类的需求同时保护环境。

学生需要了解以下知识点:(1)水资源保护:学生需要了解地球水资源的分布情况、水资源的重要性、水资源的污染和保护措施,以及如何节约用水。

(2)森林资源保护:学生需要了解森林资源的重要性、森林的功能、森林资源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平衡以及森林资源的管理措施。

(3)能源资源保护:学生需要了解不同种类的能源资源(如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等)、能源资源的使用和开发、节约能源和推广可再生能源的措施。

3. 环境污染和环境污染防治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和污染物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学生需要了解以下知识点:(1)大气污染:学生需要了解大气污染的成因、影响和控制措施,以及如何减少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2)水污染:学生需要了解水污染的成因、影响和防治措施,以及如何保护和净化水资源。

初中地理环境保护知识点总结与整理

初中地理环境保护知识点总结与整理

初中地理环境保护知识点总结与整理地理环境保护知识点总结与整理环境保护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

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破坏等诸多环境问题背景下,地理环境保护成为重中之重。

以下将对初中地理课程中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与整理。

1. 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而构成的自然系统。

初中地理课程中一般关注的生态系统包括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

生态平衡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因素之间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包括能量平衡、物质循环和生物多样性的平衡。

2. 自然资源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初中地理课程中涉及的主要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土壤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

环境保护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合理利用和保护这些自然资源,避免资源过度开采和破坏。

3. 垃圾和废物处理垃圾和废物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初中地理课程中通常介绍的垃圾和废物处理方式包括垃圾填埋、垃圾焚烧和废物循环利用。

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采取有效的垃圾和废物处理措施,减少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4. 空气污染与水污染空气污染和水污染是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焦点之一。

初中地理课程通常介绍的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影响和应对措施。

环境保护需要加强空气和水的监测,制定相应的控制和治理政策,确保大气和水体的质量达到标准要求。

5. 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是当前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

初中地理课程中一般介绍气候变化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同时也介绍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为了保护地球的气候,环境保护需要采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推广低碳生活等措施。

6. 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至关重要。

初中地理课程中一般介绍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威胁和保护措施。

环境保护需要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恢复工作,禁止非法捕捞、滥猎、破坏自然栖息地等破坏活动。

7. 环境教育与环境意识环境教育是培养人们对自然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的重要手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环境保护》的一些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环境的概念及分类▲环境问题的表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变化▲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的自然灾害(2)人为原因 1.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根本性的原因)。

2.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

3.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

4.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

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关键是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控制世界人口的增长,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的规模。

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1.两种不同的环境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1)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它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

(2)基本思想:①鼓励经济增长;②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③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

危害的不可预见性:举例2.过程的不可逆性:举例3.规模的全球性。

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概念:指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

▲环境污染的原因: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其环境其自净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

自净机理: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

重金属污染的污染物:各种重金属。

污染过程及危害:通过水体或食物链造成人或动物中毒。

▲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在淡水水体,称为“水华”;发生在海洋,称为“赤潮”。

1.形成条件:较为封闭的海湾、湖泊等水体中,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

2.污染物: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

3.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

4.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②水质变坏,③湖泊变沼泽。

5.湖泊沼泽化本身是一种自然现象,进程缓慢。

人类活动(水体富营养化与围湖造田)加快了这一进程。

海洋石油污染污染源: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海上油轮泄漏污染物:石油。

危害。

直接危害:油污染能直接导致海鸟、海兽的毛、皮丧失防水和保温性能,或因堵塞呼吸和感觉器官而大量死亡。

油膜和油块能粘住大量的鱼卵和幼鱼,并阻碍海藻的光合作用,底栖动物则还要受沉降到海底的石油的影响。

间接危害:石油在氧化分解过程中,因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也会间接地对生物造成危害。

怎样清除石油?①分散:喷洒强效洗涤剂,不宜在近岸或渔场使用②沉降:撒粉状石灰,危害海底生物③吸收:利用麦秆等吸收石油,静水环境④围栏:小面积油污,静水环境⑤放任:任其自然分解⑥燃烧:油层达2mm,造成大气污染。

▲水污染的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②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③影响渔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④制约工业的发展⑤加速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破坏⑥造成经济损失。

水污染的防治措施一、工业水污染防治对策:(1)宏观性控制对策:优化产业结构与工业结构。

(2)技术性控制对策。

如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促进工业废水与城市生活污水的集中。

(3)管理性控制对策,如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健全环境监测网络。

二.城市水污染防治对策(1)将水污染防治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

(2).城市废水的防治的防治应遵循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

(3).在缺水地区应积极将城市水污染的防治与城市废水资源化相结合。

(4).加强城市地表和地下水源的保护。

(5).大力开发低耗高效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

三.农村水污染防治对策:1.发展节水型农业2.合理利用化肥和农药3.加强对畜禽排泄物,乡镇企业废水及村镇生活污水的有效处理固体废弃物(通常称为垃圾)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当代垃圾产生的环境问题:1.自然环境对固体废弃物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2.传统方式:用垃圾和粪便堆肥,使有机质回归土壤,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注意:上述两种方式,不能处理所有的固体废弃物。

3.固体废弃物的危害:①大气②污染水体③污染土壤④占用耕地⑤影响环境卫生⑥危害人体健康。

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与综合利用(一)固体废物减量化1.对城市固体废物。

2、对工业固体废物。

(二)固体废物资源化与综合利用1.物质回收利用。

2.物质转换利用。

3.能量转换利用。

(三)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理处置。

影响大气污染扩散和自净的因素:⑴污染物排放量大小:若排放量小,则易扩散。

⑵气象条件:风速、风向、气温、湿度、云况、辐射等凡是有利于增大风速、增强湍流的气象条件,都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出现逆温天气,大气层异常稳定时,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⑶地形:盆地、河谷地形,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与危害:碳氧化合物,主要指CO, 50%来自汽车尾气。

有毒、氮氧化合物,NO和NO2, 汽车尾气造成酸雨(硝酸型酸雨)。

碳氢化合物, 汽车尾气, 与氮氧化物形成光化学烟雾。

氯氟烃化合物, 制冷剂,发泡剂, 破坏臭氧层,形成臭氧空洞。

颗粒物, 矿物燃料的燃烧,汽车尾气,采矿,建材,冶金等工业企业和人类的农耕活动, 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硫氧化物(SO2), 含硫煤的燃烧, 造成酸雨(硫酸型酸雨)。

可吸入颗粒物污染1.可吸入颗粒物——直径小于10微米。

2.空气污染指数(API):空气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各种污染物中危害最大的污染物的污染程度。

例如北方绝大多数城市的首要污染物均为可吸入颗粒物。

3.可吸入颗粒物的利弊:利:刺激并锻炼人的免疫机能,弊:①如果颗粒物含有毒有害成分时,出现免疫功能障碍,危害健康。

②颗粒物中如果含有较多病菌和病毒时,可能引发传染病。

③长期过量颗粒物,积聚在肺部,可能使人患“尘肺病”。

④有些颗粒物沉积在肺部,还可能引起恶性病变。

▲为什么北方城市的大气污染物以可吸入颗粒物为主(以北京为例)?①北方降水少,天气干燥,多大风,有些地区荒漠化严重,导致自然降尘多;②燃煤;③机动车尾气;④建筑工地扬尘。

▲怎样治理可吸入颗粒物污染?①使用清洁能源,代替燃煤;②制定汽车尾气排放标准,达标排放;③扩大绿化面积,建筑工地控制扬尘;④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治理力度,减少污染物排放,达标排放。

酸雨1、酸雨――PH值小于5.6的降水,PH值小于4.5的为重酸雨;2、形成酸雨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有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3、污染源,自然污染源:火山喷发、地震等自然现象放出大量酸性气体,人为污染源:工矿企业、交通工具、家庭炉灶燃烧煤、石油、天然气,向大气中排放酸性气体,有色冶金工业排放酸性气体。

危害:①使河湖水酸化,危害水生生物。

②使土壤酸化,危害土壤生态,农作物减产。

③腐蚀树叶,毁坏森林。

④腐蚀石材,钢材,造成建筑物,铁轨,桥梁和文物古迹损坏。

我国酸雨类型以硫酸型酸雨为主(原因是燃烧高硫煤),汽车尾气造成硝酸型酸雨。

南方比北方酸雨严重的原因:①南方有色冶金工业发达,排放大量酸性气体。

②南方土壤为酸性,大气中尘埃为酸性。

③南方大城市燃烧高含硫量的煤。

④南方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风速小,酸性气体不易扩散。

⑤南方阴雨天气多。

我国怎样防治酸雨:①建立酸雨控制区和SO2污染控制区。

②限制高硫煤的开采。

③发展洁净煤燃烧技术和煤炭脱硫技术。

④调整能源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清洁能源。

⑤加强废气中SO2的回收与利用。

臭氧层破坏原因:①自然:太阳活动的自然因素。

②人为:人类向大气中排放消耗臭氧的物质(例如:氯氟烃类化合物)全球气候变暖原因:①自然:全球气温处于波动上升期。

②人为:人类活动(矿物燃料的燃烧、森林的破坏尤其是热带雨林的破坏)导致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增多,CO2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气温升高。

三、大气污染防治措施:1.能源生产和消费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调整能源战略是大气污染防治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

▲2.措施:①提高能源效率和节能。

②开发洁净煤技术。

③开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④控制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

⑤其他,如调整产业结构,合理生产布局,植树造林,控制地面扬尘。

第三章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淡水资源短缺:1.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水资源的多少的指标——多年平均径流量。

2.淡水资源短缺的实质——供与需的不平衡问题。

淡水资源短缺地区分布:世界主要分布在中东与非洲。

我国主要是分布在华北与西北地区。

世界淡水资源短缺原因:自然原因:①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总量有限。

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湖泊,浅层地下水。

②淡水资源的时间、空间分布不均。

国家多年平均径流量排名: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尼、中国。

人为原因:③淡水资源的污染、浪费严重④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生产、生活用水需求量增长快。

淡水资源短缺带来的危害:①制约经济发展②影响粮食生产安全③损害生态环境④损害人体健康⑤引发国际冲突。

中国淡水供应与需求▲1.短缺原因:自然原因:①总量丰富,但人均不足;②地区分布不均;③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

人为原因:①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生产生活用水需求量大增;②水资源的污染、浪费严重。

⑴我国淡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时间: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空间: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⑵我国不同地区差异:南方地区:(以上海为例)水资源总量丰富,多水带——水质型缺水原因:水污染严重.。

华北地区:(黄河,淮河,海河)总量不丰富,过渡带,缺水最严重――资源型缺水原因,自然原因:①降水量少,季节、年际变化大;②流经本地区的河流径流量小,季节、年际变化大。

人为原因:③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④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

西北地区:总量不丰富,缺水带——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用水。

带来生态问题,如土地荒漠化加剧。

地下水超采的后果:地面沉降,沿海地区海水入侵,地下水水质恶化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1.世界淡水紧缺解决对策:开源:①修筑水库,②开渠引水,③合理开发与提取地下水,④废水处理再利用,⑤海水淡化,⑥人工降雨。

节流,农业:①改进灌溉技术,降低灌水定额,②发展节水农业。

工业:③提高用水效率,④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⑤实行污水资源化⑥发展清洁生产。

▲2.中国水资源供需平衡对策。

开源:①修筑水库――解决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问题,②开渠引水――解决水资源季节变化大问题,③合理开发与提取地下水,④废水处理再利用,⑤海水淡化,⑥人工降雨。

节流:农业:①改进灌溉技术,降低灌水定额,②发展节水农业。

工业:③提高用水效率,④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⑤实行污水资源化,⑥发展清洁生产。

生态:因地制宜地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植树造林。

其他:提高水价,增强公民节水意识,制定水法,调整产业结构。

耕地日渐减少世界耕地需求趋势:耕地资源供不应求,耕地资源不足。

世界可耕地资源面临不足的原因:①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原因导致土地退化,使可耕地面积减少;②人口急剧增加,所需耕地越来越多③非农业用地不断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