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苏教版小学数学(4年级下册)教案

新版苏教版小学数学(4年级下册)教案
新版苏教版小学数学(4年级下册)教案

2015新版苏教版小学数学(四下)教案

第一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课题:图形的平移第 1 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平移.

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图形的平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累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平移.

教学难点:能对图形平移过程中的距离进行准确判断.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平移现象.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现象吗?

引导学生说出:这是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追问:你能用手势表示平移吗?

学生动手操作.

2.导入新课.

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观察过一些生活中的平移现象,今天我们将要深入地学习有关图形平移的知识. (板书课题:图形的平移)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1页例题1图.

提出问题:下面的小船图和金鱼图分别是怎样运动的?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教师动画演示小船图和金鱼图运动的过程.

(1)学生观察,感受平移.

(2)强调平移的方向.

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都进行了平移,它们是朝哪个方向平移的呢?

学生观察得出: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平移.

3.认识平移的距离.

(1)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平移,它们的运动有什么不同吗?

引导学生发现:小船图平移的距离比金鱼图远一些.

(2)数一数.

引导:数一数,小船图向右平移了几格?

(3)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4)组织全班交流.

师质疑:有位同学数出两艘小船之间的距离是4格,他认为平移的距离就是4格,你觉得对吗?

引导学生得出:4格只是两艘小船之间的距离,而不是小船平移的距离.

追问:刚才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了数平移了几格的方法,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是怎么数的?

引导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数法,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评价和判断,必要时让学生上台演示自己数的方法.

数法预设:

方法一:看船帆上的一条线段,这条线段向右平移了9格,小船图就向右平移9格.

方法二:看船头的一个点,这个点向右平移了9格,小船图就向右平移9格.

……

(5)数一数:金鱼图向右平移了几格?再与同学交流.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教师巡视.

(6)小结确定平移的距离的方法.

先让学生说说,教师再结合学生的发言进行小结:我们在确定图形平移的距离时,可以先找出参照点,看它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这个图形就向那个方向平移了几格.

4.即时练习.

完成教材第2页“试一试”.

(1)学生独立画图.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适当辅导.

(2)组织汇报.

学生一边用投影展示画出的图形,一边汇报是怎么画的.

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画法:一种方法是先确定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找出每个顶点平移后的对应点,再将这四个对应点依次连接起来;另一种方法是找每条边平移后的对应边.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页“练一练”第1题.

这道题的重点是巩固平移的距离问题,通过练习强化确定平移的距离的方法.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

2.完成教材第2页“练一练”第2题.

这道题是巩固平移的两个要素:方向和距离.

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汇报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判断的.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第一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课题:图形的旋转第 2 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认识绕点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ο的含义,能在方格纸上画出把简单图形旋转90ο后的图形.

2.通过学习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3.在认识旋转的过程中,产生对图形变化的兴趣,并进一步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掌握图形旋转的三个要素.

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把简单图形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ο后的图形.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播放有关风车和摩天轮的课件.

提问:游乐场的摩天轮和风车的运动是一种什么现象?

追问:你能说说它们是怎样旋转的吗?

它们都是绕着中间的点顺着旋转的.

2.导入新课.

对于旋转,你还想了解什么知识?今天我们要继续研究旋转的相关知识. (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认识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ο的含义.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播放课件:某一高速公路收费站,各种车辆进出场面的录像. 为了维持秩序,收费站口设置了转杆.

引出问题:图中的转杆打开和关闭分别是怎样的运动?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模拟操作,认识含义.

同桌合作,拿出活动角模拟转杆打开和关闭,讨论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

结合学具演示交流,明确转杆打开和关闭都属于旋转.

小结:与时针旋转方向相同的是顺时针旋转,相反的是逆时针旋转. 转杆打开是逆时针旋转,转杆关闭是顺时针旋转.

(3)深入探讨:转杆打开和关闭,分别是绕哪个点按什么方向旋转的?旋转了多少度?

引导学生结合例题2的转杆图进行思考.

学生观察、交流,得出:转杆打开是绕O顺时针旋转90ο;转杆关闭是绕O 逆时针旋转90ο.

(4)全体活动,深化理解.

听口令做动作:让学生先平伸右臂,用动作表示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再平伸左臂做一次,亲身体验顺时针、逆时针旋转.

2.在方格纸上进行图形的旋转.

(1)课件出示教材第3页例题3图.

(2)指名说说:你是怎样理解题目的要求的?

引导学生进行审题:中心点:点A;旋转方向:逆时针;旋转角度:90ο.

(3)动手操作.

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三角形纸片在方格纸上进行旋转操作.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操作情况.

指名学生利用实物投影进行旋转演示,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

(4)在方格纸上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提问:如果不借助具体的实物,该怎样画出三角形逆时针旋转90ο后的图形?(出示教材第4页上方情境图)

学生可能有如下方法:

①先把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绕点A逆时针旋转90ο,再画出另外的线段,最后连成相应的图形.

②先把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绕点A逆时针旋转90ο,再连成相应的图形.

③借助手、笔等工具一转后再画一画.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尝试画图.

(5)组织交流.

投影展示学生画的图,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画出来的.

(6)师生共同小结.

提问:我们在方格纸上进行旋转操作时,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得出:要先找出一条线作为标准,再按“定点、定向、定角度”三个步骤进行操作.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4页“练一练”第1题.

这道题是利用钟面的时针、台秤的指针、转盘的指针等实例来巩固旋转的方向和角度. 教学时切不可草率对待这些习题,它们都是旋转平面图形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

引导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口答,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4页“练一练”第2题.

这道题实际上是例题3的补充,它是将一个长方形绕点A顺时针旋转90ο. 教学时可以为不同学生设置不同要求,如空间想象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直接在方格纸上画出旋转90ο后的长方形;而直接画图有困难的学生可以照样子先做一个长方形,按旋转的要求在方格纸上转一下,再离开实物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第一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课题:轴对称图形第 3 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折纸等方法确定对称轴,根据对称轴判断已知的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并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能够利用轴对称图形对称的特点画出图形的另一半,使之成为轴对称图形,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在方格图中利用轴对称图形对称的特点画出图形的另一半,使之成为轴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出示飞机图、蝴蝶图和奖杯图.

提问:这三幅图有什么共同的特征?(都是轴对称图形)

师指着蝴蝶图问:你怎么知道它是轴对称图形的?

指名学生到讲台前折纸演示.

2.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有关轴对称图形的知识. (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1)取出课前从教材第113页剪下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折一折,说说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汇报交流.

(3)指名演示并汇报:长方形和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而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追问:为什么长方形和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而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引导学生认识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经过对折,折痕两边能完全重合;平行四边形经过对折后,折痕两边不能完全重合.

2.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1)提出问题:把长方形纸对折,使折痕两边完全重合,有几种不同的折法?

(2)指名汇报不同的折纸方法,并说说折纸时应该注意什么.

(3)小结:像这样对折,折痕所在的直线叫作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4)画对称轴.

请学生在长方形纸上画出它的对称轴.

引导:刚才我们用折纸的办法找到了长方形的对称轴,那么画在黑板上的长方形能对折吗?如果要画出它的对称轴,你有什么办法?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学生说怎样画对称轴,教师指出:因为对称轴是折痕所在的直线,所以可以让对称轴延伸到图形外.

(5)完成教材第5页“试一试”.

请拿出一张正方形纸,再通过折纸研究它有几条对称轴,再在课本上画出正方形的各条对称轴.

尽量让学生独立完成,如果有困难可与同桌商量,也可以在小组内讨论.

展示只画出两条对称轴的正方形,提问:这两条对称轴画得对不对?还有其他对称轴吗?

小结: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

3.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1)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例题5.

学生独立在教材的方格图上画一画.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2)小组交流:你是怎样画的?

(3)组织全班汇报交流.

①交流作图思路.

②交流作图方法.

学生可能有以下方法:

方法一:用描点的方法. 先数格子,找出对应的顶点,再连接这些点,画出图形的另一半.

方法二:用涂色的方法. 左边是个什么图形就在右边涂一个什么图形.

……

提问:你觉得在方格纸上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时,用哪种方法比较好?

(4)小结.

我们在方格图上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时,应该注意什么?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6页“练一练”第1题.

这道题是画出方格图中几何图形的对称轴,第一个图形有1条对称轴,第二个图形又1条对称轴,第三个图形又2条对称轴.

练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方格图来帮助判断.

2.完成教材第6页“练一练”第2题.

这道题是与例5一样的练习,是要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让学生独立完成,最后集体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https://www.360docs.net/doc/066242592.html,

第一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课题:练习一第 4 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加深对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2.能综合运用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练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积累成功

的体验.

教学重点:综合运用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解决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图形变换的方式有哪些吗?

2.导入练习.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变换方式来解决“练习一”中的问题. (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图形的平移.

(1)提问:什么是图形的平移?图形的平移要注意什么?

(2)完成教材第7、8页“练习一”第1、2、9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3)组织交流,集体讲评.

第2题:平移的距离是平移这节内容的难点,要重点让学生说说怎样确定平移的距离.

第9题:是需要进行两次平移的练习,是在教材例题1的基础上的提高. 要让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平移.

2.图形的旋转.

(1)提问:什么是图形的旋转?图形的旋转要注意什么?

(2)完成教材第7、8、9页“练习一”第3、4、7、11题.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3)汇报交流、集体讲评.

第3题:考查学生对旋转的中心点和方向的认识.

第4题:在方格纸上进行图形的旋转.

第7题:画角. 角是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引导学生明确画角也要运用旋转的知识.

第11题:第一组图形,把左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逆时针旋转90ο或把右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顺时针旋转90ο;第二组图形,把左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顺时针旋转90ο或把右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逆时针旋转90ο;第三组图形,把左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顺(逆)时针旋转180ο或把

右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顺(逆)时针旋转180 .

3.图形的轴对称.

提问: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8、9页“练习一”第5、6、1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集体讲评、订正.

第5题:引导学生认识到:正多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有几条边就有几条对称轴.

第6题:让学生说说画图的过程,强调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要相等.

2.完成教材第8、9页“练习一”第8、10、13题.

如果课堂时间不够,也可以安排学生课后完成.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二单元认识多位数

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一)第 1 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分级的方法,学会整万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重点: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学会整万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亿以内数所表示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引入: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常常遇到、用到比万大的数,谁来读一读下列几组数据?

课件出示图片及文字. :

(1)我国的领土面积约为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三位.

(2)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皇宫是北京的故宫. 它的占地面积约为七十二万平方米.

(3)2011年,我国芝麻、茶叶和油菜籽的总产量如下:芝麻六十一万吨、茶叶一百六十二万吨、油菜籽一千三百四十三万吨.

让学生根据课件出示的内容读数.

2.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万更大的数. (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复习万以内数的知识.

(1)指名学生说出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

(2)课件出示:填一填,说一说.

10个一是();10个十是();10个一千是().

说一说: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读一读下列各数:2362、1002、8945.

2.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

师生一起用计数器拨数,认识万、十万、百万、千万这些计数单位.

(1)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一千,然后一千一千地拨,边拨边数,一直拨到九千.

提问:九千再加上一千是多少?千位满十要怎样?10个一千是多少?(板书:一万)

(2)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上一万,然后一万一万地拨,边拨边数,一直拨到九万.

提问:九万再加上一万是多少?万位满十要怎样?使学生认识到10个一万是十万. (板书:十万)

师:我们知道了10个一万是十万,如果十万十万地数,10个十万又是多少呢?

学生同桌讨论,并在计数器上拨一拨.

追问:照这样推想下去,你还能知道什么?

分别让学生说一说,然后进行交流汇报,教师适时板书: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3)小结:今天我们所认识的“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以前的“个、

十、百、千”都是计数单位.

3.教学例题1.

课件出示教材第10页例题1,提问:六十一万、一百六十二万和一千三百

四十三万各是多少?怎样写呢?

(1)学生讨论后,汇报讨论结果.

六十一万表示61个万,61个万是610000;一百六十二万表示162个万,162个万是1620000;一千三百四十三万表示1343个万,1343个万是13430000.

(2)写数.

学生尝试写数,小组交流、汇报.

师小结写数的方法: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3)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页下面的填空,并组织汇报交流.

4.认识数位顺序表.

(1)学习“数位”.

师:请同学们将课本第11页的数位顺序表补充完整.

(出示数位顺序表)

教师适时讲解: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作数位.

(2)学习数位分级.

明确:为了便于读亿以内的数,我国沿用了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即从右边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 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一”;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是万级,表示多少个“万”.

教师板书,进一步完成数位顺序表.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11页“练一练”第1题.

同桌为一个小组,在算盘上拨珠并数数.

2.完成教材第11页“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根据算盘图说出各是多少个万,再写一写、读一读.

组织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说整万数的读法,即万级上的数按个级上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添上一个“万”字.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第二单元认识多位数

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二)第 2 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含有两级数的读法,能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多位数.

2.掌握含有两级数的写法,能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多位数.

3.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加深学生对大数的感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含有两级数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难点: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课件出示以下题目:

1.说说下面各数是由多少个万组成的.

4250000 3040000 10500000

2.写一写.

三千零二十四万四百万六十五万

3.读一读.

30050000 5060000 170000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的都是整万的多位数,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含有两级的多位数. (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例题2第一幅算盘图.

(1)认识含有两级的数.

提问:算盘图上拨出的这个数是几位数?含有哪几级?每个数位上的数各是多少?

学生交流后得出:算盘图上拨出的这个数是八位数;含有两级,分别是个级和万级;个位上是9,十位上是3,百位上是2,千位上是5,万位上是9,十万位上是3,百万位上是2,千万位上是5.

追问:个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万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这个数由几个万和几个一组成?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最后组织全班汇报.

得出结论:个级的计数单位是“一”,万级的计数单位是“万”,这个数由5239个万和5239个一组成.

再问:万级上的“5239”和个级上的“5239”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交流得出:虽然数字相同,但表示的意义不同:万级上的“5239”表示5239个万,个级上的“5239”表示5239个一.

(2)学习含有两级数的写法.

让学生根据算盘中每个数位上的珠子进行写数.

展示学生写出的数,并组织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交流写含有两级数的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得出:写含有两级的数时,先写万级上的数,再写各级上的数.

(3)学习含有两级数的读法.

先让学生分别读出“52390000”和“5239”这两个数.

讨论:万级上的数和个级上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生交流后,反馈:

相同点:“5239”不论在个级还是在万级都读作五千二百三十九.

不同点:万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个“万”,读数时要添上“万”字,而个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个“一”,读数时就不读这个“一”.

小结:我们在读含有两级的数时,先读万级上的数,再读个级上的数,万级上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添上一个“万”字.

2.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例题2下面两幅算盘图.

(1)观察思考.

提问:观察这两幅算盘图中拨出的珠子,它们和第一幅图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两幅图中,有些数位上没有珠子,也就是一个数都没有.

(2)小组交流.

让学生说说算盘中各数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

(3)写一写.

提问:有些数位上一个数都没有,该怎么写?

(4)读一读.

提问:6004000和3080007这两个数中都有许多0,我们读数的时候,这些0都应该怎么读?

3.小结含有两级数的写法和读法.

写法:先写万级的数,再写个级的数,哪个数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读法:先读万级,再读个级;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

面加上一个“万”字;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12页“练一练”.

指导学生先说出下面各数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再写一写、读一读.

2.课件出示下列题目.

(1)读一读.

①2014年中国科技馆接待观众1900803人次.

②地球赤道周长约为40075700米.

③永乐大钟上铸了230184个汉字,是世界上汉字最多的大钟.

学生试读后,让学生说说这些数分别是怎样读的.

(2)写出下列横线上的数.

①我国的领土面积约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

②中国国家图书馆累计藏书约二千一百六十万零九百册.

学生独立写数,并组织汇报.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第二单元认识多位数

课题:练习二第 3 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读、写亿以内的数.

2.在练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练习,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掌握每级中间、末尾含有0的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复习旧知识.

(1)读出下列各数并说说你是怎样读的:

63004200 125460 62006200

(2)写出下列各数并说说你是怎样写的:

四十二万零三百

五千一百六十二万五千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读数练习.

(1)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1题.

课件出示题目后,让学生先读一读每组数,再说说每组中的两个数有什么不同.

(2)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2题.

先让学生读一读题目中的三个数,再根据题意进行选择.

(3)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4题.

指导学生对题目中的四个数进行分级.

说明:从个位开始,每四个数位是一级.

说说每个数的组成.

用分级读数法读出题目中每个数.

(4)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6题.

这道题是读生活中的大数. 在读数的同时,教师可以介绍相关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

2.写数练习.

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3题.

这道题是写整万的数. 先让学生独立写出每个数,再组织交流订正.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7题.

这道题是写含有两级数的多位数. 练习时可以让学生先说说这题中的数和第3题中的数有什么区别,含有两级的数该怎样写,再独立完成.

2.数的意义练习.

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5、8题.

(1)第5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

(2)第8题:

提醒学生注意单位换算.

四、反思总结

1.巩固知识.

(1)在读、写大数时要注意什么?

(2)你收集了哪些生活中有关大数的信息?

2.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二单元认识多位数

课题:亿以上数的认识(一)第 4 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学会整亿数的读法和写法.

2.知道亿级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掌握整数的数位顺序表,理解十进制计数法和分级的方法.

3.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上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认识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学会整亿数的读法和写法,掌握整数的数位顺序表.

教学难点: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一下习题.

(1)说说下面各数表示的意义.

3090000 506700 45000000

(2)读一读.

3050000 76000500

(3)写一写.

一千零六万五百三十万零六百

2.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了亿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亿大的数,今天就要一起来学习比亿大的数. (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15页例题3文字及图片.

(1)引导学生读题.

(2)说一说题中有哪些比亿还大的数?

2.认识亿以上的数.

提问:二亿、二十一亿、八百一十四亿各是多少?

(1)认识亿级的计数单位.

教师和学生一起,用计数器一边拨数,一边读:一千万一千万地数,10个一千万是一亿;10个一亿是十亿;10个十亿是一百亿;10个一百亿是一千亿.

(2)让学生先说说下面的数各有多少个亿,再照样子填一填.

二亿是2个亿

二十一亿是()个亿

八百一十四亿是()个亿

组织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再独立完成填空,汇报交流.

3.整亿数的写法.

(1)观察整亿数的特点:说说上面这三个数有什么共同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得出:这三个数都是整亿数,它们的万级和个级上的数字都是0.

(2)师生共同完成二亿的写法.

二亿写作:200000000

(3)学生尝试写出二十一亿和八百一十四亿.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适当指导.

(4)小结整亿数的写法.

先写出亿级上的数,万级和个级上一个数都没有,都写0.

4.认识十进制计数法.

(1)将数位顺序表补充完整.

让学生完成教材第15页的数位顺序表,教师巡视指导.

出示学生填写的数位顺序表,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反馈.

(出示数位顺序表)

(2)观察思考: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观察数位顺序表,发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明确:像这样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的计数方法,叫作十进制计数法.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16页“练一练”第1题.

这道题是数的意义、整亿数的读法练习,先让学生结合数位顺序表说说各有多少个亿,再读一读.

2.完成教材第16页“练一练”第2题.

(1)先让学生读题,了解题中信息.

(2)结合数位顺序表说说“一亿、一百五十亿、十亿”各是几位数.

(3)学生独立写数,组织交流订正.

3.自学“你知道吗”.

课件出示“你知道吗”的内容,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第二单元认识多位数

课题:亿以上数的认识(二)第 5 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亿以上数表示的含义,能正确地读出亿以上的多位数.

2.掌握亿以上数的写法,能正确地写出亿以上的多位数.

3.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迁移推理能力,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掌握亿以上数所表示的含义和写法.

教学难点:掌握亿以上数的读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甲、乙、丙三地人口数:

甲地人口为七百零九万七千六百人.

乙地人口为五十五万二千三百人.

丙地人口为二千三百一十六万二千一百二十三人.

写出横线上的数,并说说你是怎么写的.

学生独立写数,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写的.

2.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整亿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除了整亿数之外,还有许多比亿大的数.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学习亿以上的数的认识. (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17页例题4文字及图片.

让学生读一读信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理解数的组成.

(1)提问:这两个数含有哪几级?

明确:这两个数都含有亿级和万级.

(2)说一说每个数的组成.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数后得出:8个亿和9000个万合起来是八亿九千万;35个亿和2000个万合起来是三十五亿二千万.

3.交流亿以上数的读法.

(1)提问:我们怎样读亿以内的数?

学生汇报:采用分级读数的方法,先读万级上的数,再读个级上的数,万级上的数按个级上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万”字.

(2)追问:如果一个数同时含有亿级、万级和个级呢?

组织交流,学生通过交流得出:这样的数还是采用分级读数的方法来读,先读亿级,再读万级,最后读个级.

(3)即时练习.

读出下面各数:30560000000、4750030500.

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汇报.

4.探讨亿以上数的写法.

(1)复习整理数位顺序表.

提问:我们学过的数级包括哪几级?每级包括哪些计数单位?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出示数位顺序表.

(2)结合数位顺序表写数.

出示例4的两个数,提问:你能写出这两个数吗?

学生尝试写数,组织交流,可以在小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①这些数包含几级?写数时先写哪一级,再写哪一级?

②百万位到个位为什么写0?

指名汇报并说说自己是怎样写的,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板书:

2017年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2017年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学校:虹桥小学 学科:数学 年级:四年级(1)班 任课教师:唐玉琼

全册教材的整体分析 教学内容包括:四则运算,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观察物体(二),三角形,图形的运动(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鸡兔同笼和综合与实践等。 全册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理解平均数,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5.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7.进一步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会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 教学难点:图形的运动,三角形是本册的教学难点。

新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课时:第 1课时 课题:小数的意义 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2-6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小数。 2、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会正确读写小数。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活动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情感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学习小数知识的兴趣。 2、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学 习习惯。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实验操作法。 教学重点: 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 教学难点: 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的小数 (事先布置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除了某些商品的价格用

到小数外,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小数。 结合树上的例子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在每个情境中消失表示的是什么,由此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小数意义的兴趣。 二、小数的意义 1、自学小数的意义 2、小组交流 3、汇报:出示正方形,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为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 十分之一,用小数表示是0.1;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用小数表示是0.01。 4、以1米为例结合具体的数量理解小数 把一米长的线段平均分为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1米;把这条线段平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01米。 5、归纳小数的意义 通过学生的讨论归纳出小数的意义。 三、小数部分的数位及读写: 1、小数部分的数位及数位间的进率 先复习整数部分的数位,再介绍小数部分的数位,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位是十分位;两位小数是百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二位是百分位;三位小数是千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三位是千分位。 在计数器的各位上拨3个珠子,说一说各表示多少,体会数位间的进率。2、小数的读写 让学生试读,注意提醒学生小数部分的读法与整数部分不同。 3、写一写、读一读、说一说。 对照计数器写出小数,并读一读,说出各数位上的数表示什么。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 四、数学游戏:通过数和形的对应,加深对各数位间关系的理解。 五、作业: 第6页1-4

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认识容量和升 学习时间:月日课型:新授课总课时编号:1 学习内容:教材1-2页例1-例2。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较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学习重、难点 重点: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难点: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 学习准备:课件、量杯、纸杯。 学习过程: 一、自己学 《认识升》自主学习单 1.认识容量: (1)右面两个茶杯,()号茶杯能盛的水多。 (2)读一读:(1) (3 (4) 要知道 2.认识容量单位: (1)为了准确测量或计算容器的容量,要用统一的容量单位。 (2)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作单位,“升”可以用符号“L”表示。 (3)读一读下面这些容器里盛的水、油、饮料等各有多少升。 (4)去超市找一找:哪些物品用“升”作单位,分别是多少升,记下来。

3.体验“1升”有多少 (1)先在量杯里倒入1升水,再全部倒入每条边长度是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你有什么发现? (2)每条边长度是1分米的的正方体容器,容量是1升。(如下图) 二、交流学 (一)教学“容量”。 1.老师取两个大小明显有区别的容器,问:这两个容器,哪个可以装得更多? 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学生用“容量”来说一说,指出:这个容器所能装的液体的多少,可称之为“容量”。 2.拿两个差不多大的容器,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容量比较大,如何验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操作,可以两个容器互相注水比较。 (3)议一议:小红家水壶装满后可以倒5杯,小明家水壶可以装满后可以倒4杯。你认为哪家的水壶更大?为什么? 在学生说理的基础上,得出: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因为倒的杯子可能有大有小,用它来比是不合适的。 (二)认识“1升” 1.出示例2情景图。你们认识这些物品吗?知道物品后面的几升代表什么意思吗?(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做单位。升可以用字母“L”表示。) 2.那么1升有多少呢?我们可以用量杯来量出1升水。师操作用量杯量出1升水,让学生观察。 继续操作:教师取出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将刚才量出的1升水倒正方体,让学生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说一说这个正方体容器的容量是多少?猜一猜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验证过程 中提问:为什么要从里面量?而不从外面量? 3.继续感受1升水多少。 (1)教学“试一试” 先让学生估计下1升水大约能倒满几个纸杯,再验证下(5个)。 (2)再看一看,教室里的这桶纯净水有多少升呢?(19升)这桶水你拎得动么? 介绍:成人一天一般要喝1到1.5升水,孩子要喝1升水,那你知道1升水大约是这样的几杯呢?想一想,你每天的水喝够了么? 三、实践学 1.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观察,同桌交流。指名回答,说明如何比较。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第课时: [教学内容] 小数的意义(第2-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小数。 2、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会正确读写小数。[教学重、难点]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的小数 (事先布置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除了某些商品的价格用到小数外,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小数。 结合树上的例子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在每个情境中消失表示的是什么,由此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小数意义的兴趣。 二、小数的意义 1、自学小数的意义(看书第3页) 2、小组交流 3、汇报:出示正方形,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为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一,用小数表示是0.1;把这个 正方形平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用小数表示是0.01。 4、以1米为例结合具体的数量理解小数 把一米长的线段平均分为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1米;把这条线段平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01米。 5、归纳小数的意义 通过学生的讨论归纳出小数的意义。 三、小数部分的数位及读写: 1、小数部分的数位及数位间的进率 先复习整数部分的数位,再介绍小数部分的数位,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位是十分位;两位小数是百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二位是百分位;三位小数是千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三位是千分位。 在计数器的各位上拨3个珠子,说一说各表示多少,体会数位间的进率。 2、小数的读写

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第一课时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⑴ 【教学内容】教材第107~108页。 【教学要求】 ⒈让学生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⒉通过适当的练习,使学生及时巩固新学的运算顺序,并让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以进一步理解相应的运算顺序。 【教具准备】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⒈口答列式: ⑴28与32的和是多少?⑵60减去17的差是多少?⑶16乘5的积是多少? ⑷6和8相乘得多少? ⒉列式解答: 出示:每本笔记本5元,买3本这样的笔记本要多少钱?学生在本子上列式。集体订下,说一说这题要求什么?需要知道什么? 二、教学新课 ⒈教学例题1。 ⑴出示例题图:提问:这家文具店出售哪些商品?每件商品的单价分别是多少? ⑵出示问题:小明买了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了多少钱?请同学们试着自己解答。 ⑶分析: 提问:你们是怎样解答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 提问:15+20中的15表示什么?是怎样得出来的?20呢?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必须要知道什么? ⑷请同学们试着将两道算式合在一起,列出一道综合算式。学习梯等式的书写格式 ⒉教学例2。 ⑴出示问题:小红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应找回多少元?⑵请同学们列出综合算式,并想一想综合算式应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 集体订正。提问:算式中50、15、2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这个算式应先算什么?为什么? ⒊总结运算顺序。

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⑵提问:如果题目中同时出现了乘法和加、减法,你应先算什么? ⑶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通过解决问题,发现了一个什么规律? 三、组织练习 ⒈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然后再让学生计算。 ⒉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说。提问:在计算这样的综合算式时要注意些什么? ⒊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⑴比较:每组中两题有什么是不同的?想一想,为什么计算结果会不同? ⑵提醒:在计算时,要看清运算符号,按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想想做做3、5、6题 第二课时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9-110页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脱式计算,并进一步学习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思考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进一步培养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知道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脱式计算,并进一步学习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最新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教材) 特别说明:本教案为最新人教版教材(改版后)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 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五单元三角形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 第八单元统计 营养午餐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第十单元总复习 四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计 划 一、学情分析 四(5)班上学期期末检测,平均分为85.7,合格率为97.6%,优秀率为58.7%。本班大多数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符合年龄及年级特点,具有一定的学习习惯,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数学的信心较强;学生分析能力有一定的提高。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同时分析问题的能力、灵活性解决问题的方面也欠缺,需要下大力量来培养训练。同时也存在个别学生学习习惯较差,家长配合不到位现象,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本班的学生能够听从老师的教导,但是自主创新的意识还是比较缺乏,针对这现象在教学中对学生要加强培养自主探究意识及能力;对那些学习基础较差、家长常于疏忽的学生,应在课内课外加以帮助,使其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尽快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同时提高学习成绩。 二、全册教材的整体分析 (一)教学内容包括:1.四则运算 2.观察物体(二) 3.运算定律 4.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5.三角形6.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7.图形的运动(二) 8.统计 9.数学广角——鸡兔同笼10.总复习。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理解平均数,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5.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7.进一步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会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 (四)教学难点:图形的运动,三角形是本册的难点。 三、教材的编写特点 1. 改进四则运算的编排,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 2.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新人教版)

金桥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2) 四则运算(第一课时) (2) 课题:一、二级混合运算 (3) 混合运算 (4) 第四课时有关0运算 (5) 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 (6) 第一课时位置与方向 (6) 课题:画方位图 (8) 课题: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9)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11) 加法交换律 (11) 加法结合律 (14)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第三课时) (15) 课题二:乘法分配率 (16) 课题:简便运算 (18) 简便运算(二)教学设计 (20) 《除法的简便运算》教学设计 (21) 课题:营养午餐 (23) 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27) 课题一:小数的意义 (27) 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28)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及教案 (30) 第四课时小数的大小比较 (32)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35)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35) 第五单元三角形 (37) 课题:三角形的特征 (37) 第五单元三角形的分类(第三课时) (39) 三角形的内角和(第一课时) (42) 第五单元:图形的拼组(第一课时) (44)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47) 课题: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49) 整数运算定律在小数中的运用 (51) 第七单元统计 (53)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 (54)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一) (54) 课题: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二) (56)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四则运算(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2——5页 一、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一、二级运算单列式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 2、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发现并总结概括出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三、教具、学具准备: 主题图练习本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冬天你最喜欢什么运动?(堆雪人、打雪仗、滑冰、滑雪)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认识有关滑冰场情况。(出示“冰雪天地”主题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图。 根据主题图和提示提出问题。 1、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引导学生回顾和本节内容相关的旧知识。 2、出示信息,多媒体展示问题。 (二)结合情境,探究新知。 (1)天山滑雪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雪?A:师: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下午有多少人? 生:滑雪场一共有多少人? 师:你能有什么解决办法? 师:引导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B: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独立列算式,然后求解,师生共同总结。 C:表扬表现积极的学生,多媒体展示问题二:“冰天雪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D:请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相互讨论。 E:强调算式的多样化,帮助学生理解。例如:问题二中算式987÷3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再乘以6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他们的现实意义是相同的,所以两种算法都是正确的。 3、结运算规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4、请学生做书中的小练习。 (一)布置思考题 1、检查学生练习情况,请同学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再做适当补充。 2、教师进一步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请学生反思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并谈谈收获和体会。 3、布置思考题及课后作业。

2019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 教 学 设 计 2019年7月

第一单元升和毫升 认识容量和升 【教材简析】 本课内容包括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容量单位经常用来度量容器里容纳液体的体积。本册教材在教学体积之前先教学容量和容量单位,是因为这一内容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极为广泛,几乎随时随地都可能接触到。尽量早点教学容量以及容量单位,既方便学生生活,又为以后教学体积积累了感性材料。由于在体积之前教学,因此采取了直观认识、直觉感受为主的教学方法。 第一道例题通过三个活动使学生从不同的层次认识容量这一新的概念,同时产生认识容量单位的心里需求,由此过渡到第二道例题容量单位“升”的教学,感受升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并通过实验认识1升容量的大小,从感性上认识1升有多少。 “想想做做”培养学生以不同的方法比较容器的容量,认识容量单位“升”。 【学情分析】 学生的已有生活知识经验是:1.容器越大,能盛的水就越多;2.对正方体容器的感性经验。第一个已有知识经验对学生正确建立“容量”概念的表象至关重要,并为深层次理解“容量”的含义打下基础,学生建立概念的线索是“感性材料→数学含义→概念的具体化”。第二个已有知识经验对学生正确理解、体会“1升到底有多少”也是很重要的;虽然通过一个标有“1L”烧杯似乎也能让学生体会这“1升到底有多少”,但这样无法让学生将“升”的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衔接起来,学生的认知也是“无本之木”,是表面化的,很难进行深层次的理解。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体会计量容量需要有统一的容量单位;联系实际初步形成1升的容量观念,通过实验操作体会1升有多少。 2、学生学会估计一些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容量的含义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容量单位1升的观念的建立。 【教具学具准备】电子课件,量杯,每组一把同样大小的水壶,每组不一样大小的杯子,体积是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小组自带大小不一的容器。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最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全册) 第一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第二单元认识多位数 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第四单元用计算器计算 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六单元运算律 第七单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第八单元确定位置 第九单元整理与复习

第一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课题:图形的平移第 1 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平移。 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图形的平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累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平移。 教学难点:能对图形平移过程中的距离进行准确判断。 教学准备:课件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s://www.360docs.net/doc/066242592.html,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s://www.360docs.net/doc/066242592.html, 1.课件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平移现象。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现象吗? 引导学生说出:这是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追问:你能用手势表示平移吗? 学生动手操作。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s://www.360docs.net/doc/066242592.html, 2.导入新课。 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观察过一些生活中的平移现象,今天我们将要深入地学习有关图形平移的知识。(板书课题:图形的平移)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1页例题1图。 提出问题:下面的小船图和金鱼图分别是怎样运动的?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教师动画演示小船图和金鱼图运动的过程。 (1)学生观察,感受平移。 (2)强调平移的方向。 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都进行了平移,它们是朝哪个方向平移的呢? 学生观察得出: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平移。 3.认识平移的距离。 (1)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平移,它们的运动有什么不同吗? 引导学生发现:小船图平移的距离比金鱼图远一些。 (2)数一数。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 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五单元………………………………………………………………三角形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 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鸡兔同笼 第十单元………………………………………………………………总复习 全册教材的整体分析 教学内容包括:四则运算,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观察物体(二),三角形,图形的运动(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鸡兔同笼和综合与实践等。 全册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理解平均数,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5.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7.进一步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会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 教学难点:图形的运动,三角形是本册的教学难点。

新苏教版小学4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设计(完整)

最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教材) 特别说明:本教案为改版后最新苏教版教材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第二单元认识多位数 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第四单元用计算器计算 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六单元运算律 第七单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第八单元确定位置 第九单元整理与复习

教学计划 一、基本情况分析 (1)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任教四年级5班,共有学生47人。大多数学生对学习数学有一定的兴趣,并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少数学生学习习惯不好,上课发言不积极。我本学期需要较多地关注同学们业已形成的基本技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2)教材分析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的内容: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认识多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用计算器计算;解决问题的策略;运算律;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确定位置;整理与复习等。 本册教材主要特点:本册教材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与生活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灵活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教材努力体现新的教学观念和学习观念,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本教材既注意体现教育新理念,又注意继承传统的数学教育内涵,使我们的实验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使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历从具体问题中抽象数量关系,并探索算法和运算律的过程,掌握有关的计算方法和运算顺序,发现并初步理解一些简单的运算规律;初步认识自然数的一些特征。 (2)使学生经历探索一些常见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及简单变换的过程,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及特征,了解图形的对称和图形位置关系的简单变换。 2.数学思考方面 (1)在探索计算方法、发现运算规律的过程中,开展类比、猜想、归纳、验证等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2)在探索自然数的一些特征,学习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中,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进一步发展抽象思维,增强符号感。 (3)在探索平面图形的特征、对图形进行简单变换以及设计图案的过程中,

2017年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学校:虹桥小学 学科:数学 年级:四年级(1)班 任课教师:唐玉琼

目录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第五单元………………………………………………………………三角形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鸡兔同笼第十单元………………………………………………………………总复习

全册教材的整体分析 教学内容包括:四则运算,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观察物体(二),三角形,图形的运动(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鸡兔同笼和综合与实践等。 全册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理解平均数,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5.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7.进一步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会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 教学难点:图形的运动,三角形是本册的教学难点。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执教肖国成 教学内容:课本第56——57页的例1、想一想及第58页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 2、过程与方法: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学会运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从条件或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 难点:用列表法整理相关信息。 教学准备: 班班通准备例题情境图、例题问题纸条、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列式计算:经常听盛老师夸奖我们四年级的同学上课听讲很专心,发言很积极,所以呀,我就很想认识大家,今天终于有了机会,先来了解一下我们班同学现在在教室里的有男生()人,女生有()人,男生和女生一共有多少人?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女生比男生少多少人? 教室里的同学有()行,每行()人,教室里一共有多少名同学? 指名汇报后,小结复习:求两个部分一共有多少,用(加法计算);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少多少),用(减法计算);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2.谈话:了解了我们班现在的人数情况,老师还想识道同学们的喜好,同学们喜欢吃水果吗?喜欢吃水果是一种好习惯,因为水果里有丰富的维生素,每天都吃一些水果,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很有作用。告诉大家一个小常识,抬起你们的双手,看看十指指甲根这里有没有起倒欠,如果起倒欠了,就说明你蔬菜水果吃少了,身体缺维生素。 你们喜欢吃什么水果?(指名说) 谈话:要有水果吃,就得先栽什么?对,得先栽果树。有一位学习认真、热情好客的女孩,名叫小芳,她们家就栽了很多果树,同学们想去她们家的果园参观参观吗?好,那就随老师一起去小芳家的果园看看。 二、教学新知 (一).教学例1 1.班班通显示例1情境图,让学生弄清题意,明确条件和问题。 问:从小芳家的果园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上?(指名说已知条件)我们一起来把这些已知信息整理一下,好吗?首先我们要搞清楚,小芳家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完整版)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第一课时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P1~4页例1及P5做一做1、练习一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计算。 2、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知道算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根据算式的意思来说明运算顺序。 教学重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加减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根据算式的意思来说明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心目中认为什么样的景色是最美的?(鸟语花香、晴空万里、茫茫草原、雪景……)今天,老师带大家到冰城哈尔滨去看看。(课件出示) 美吗?(美)欣赏图片。 (二)情景延伸复习旧知 咱们一起到“冰雪天地”去看一看吧!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我们从图上可以知道:滑冰区有72人,滑水区有36人,冰雕区有180人。同学们仔细想一想,你们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解决它吗? 2、交流、反馈 同学们真棒!根据三条信息就可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还能够解决问题。 (三)学习新知算法探究 同学们,咱们到滑冰场去看一看吧!(课件出示)下面请听滑冰场的负责人向大家介绍:小朋友们,欢迎你们来到滑冰区,今天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你们也进去看一看吧! 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在滑冰吗? 列式计算,并跟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反馈交流。 (1)72-44=28 (2)72-44+85=113 28+85=113 72-44表示什么?28+85又表示什么? 说说哪一种方法好?为什么?(方法(2)可以少写一个中间数,因此更简便。) 4、运用方法(2)列式。 如果老师把题目改一改,滑冰区今天上午有78人,又进来50人,下午离开37人,现在有多少人呢? 请学生自由列式计算,然后全班交流。 78+50-37 说一说每一步的意思。 5、小结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学习这两题以后我们来观察这两题的计算顺序,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吗?(有加有减,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四)巩固新知总结评价 “冰雪天地”参观得差不多了,我们该回到学校去了。路比较远,咱们就乘公交车吧! 1、(课件出示)咱们在“城南站“上车,公交车上原有乘客36人,下车12人,又上车15人,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全册2017年用

一升和毫升 认识升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3页例1、例2、“试一试”和“练一练”,第5页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观察、比较中初步认识容量的含义;联系实际认识容量单位升;初步学会用升为单位估计常见容器的容量。 2.使学生通过具体情境观察、比较容量的多少和感受容量单位“升”,初步形成1升大小的容量观念;提高观察、比较的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感知能力,并培养估计容量的初步意识和简单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认识容量相升,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感受容量的含义和认识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 容量含义和容量单位升的空间感受。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大小不同的两个玻璃杯和两个冷水壶,两种玻璃杯各若干个,完全相同的纸杯若干个,1升的量杯和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玻璃容器;实验用的染色的水。 2.每个小组准备1升的量杯,一个比1升大(2?3升)的容器,若干个相同的纸杯;实验用的染色的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悟容量 1.问题引人。 引导:暑假很快过去了,我们又回到校园一起生活、学习。暑假天气真热,同学们每天都要喝好多水,你一天大约喝几杯水呢?大家来说一说。 想一想,喝水的杯数多喝的水就一定就多吗?请同学们互相说说你的想法。

指出:杯子有大有小,盛的水就有多有少。大杯盛的水多,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大);小杯盛的水少,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小)。 引导:你发现老师刚才用了一个什么词儿?(板书:容量)让学生—起说两遍:容量。 那究竟什么是容量?容量的大小用什么单位表示呢?这就是今天要认识的内容——认识升。(板书课题) 2.情境感悟。 (1)初步体验。 出示两个大小明显不同的玻璃杯,说明像这样能盛水的杯子、水壶、瓶子、锅等都是容器。(板书:容器)让学生说两遍:容器。 比较:比较这两个玻璃杯,哪个能盛的水多,谁的容量大?说说你的想法。 说明:这个大杯子能盛的水多,大杯子的容量就比较大;小杯子能盛的水少,小杯子的容量就小。 (2)比较感悟。 出示两个直观上大小差不多、容量有大小的冷水壶。 引导:同学们看一看,你认为哪个冷水壶的容量大一些?(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比较出哪一个冷水壶的容量大呢?(让多个同学说说自己想到的方法) 结合交流出现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 ①把两个冷水壶装满水,倒在同样大的杯子里,比较哪个冷水壶里倒出的水杯数多。 ②把其中一个冷水壶倒满,再倒入另一个冷水壶,根据结果比出哪个容量大一些。 演示:先把一个冷水壶倒满水,再往另一个冷水壶里倒,看哪个能盛的水多。 提问:哪个冷水壶容量大?为什么? 追问:如果把这个冷水壶和杯子比,哪个容量大、哪个容量小? 你觉得说冷水壶的容量大、杯子的容量小,是说什么的大小?(它能盛水的多和少,就是杯子、冷水壶里面的大小)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目录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 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五单元………………………………………………………………三角形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 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鸡兔同笼 第十单元………………………………………………………………总复习 全册教材的整体分析 教学内容包括:四则运算,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观察物体(二),三角形,图形的运动(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鸡兔同笼和综合与实践等。 全册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理解平均数,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5.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7.进一步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会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 教学难点:图形的运动,三角形是本册的教学难点。 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表:

2019年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6单元) 一、升和毫升 二、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简单周期 三、观察物体 四、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 ●运动与身体变化 五、解决问题的策略 六、可能性 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八、垂线与平行线 ●怎样滚得远 九、整理与复习 附录混合运算

第一单元:升和毫升 第1课时:认识容量和升 教学内容:教材1-2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较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 学具准备:课件、量杯、纸杯。 教学过程: 一、教学“容量”。 1.老师取两个大小明显有区别的容器,问:这两个容器,哪个可以装得更多? 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学生用“容量”来说一说,指出:这个容器所能装的液体的多少,可称之为“容量”。 2.拿两个差不多大的容器,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容量比较大,如何验

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操作,可以两个容器互相注水比较。 (3)议一议:小红家水壶装满后可以倒5杯,小明家水壶可以装满后可以倒4杯。你认为哪家的水壶更大?为什么? 在学生说理的基础上,得出: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因为倒的杯子可能有大有小,用它来比是不合适的。 二、认识“1升” 1.出示例2情景图。你们认识这些物品吗?知道物品后面的几升代表什么意思吗?(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做单位。升可以用字母“L”表示。) 2.那么1升有多少呢?我们可以用量杯来量出1升水。师操作用量杯量出1升水,让学生观察。 继续操作:教师取出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将刚才量出的1升水倒正方体,让学生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说一说这个正方体容器的容量是多少?猜一猜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验证过程中提问:为什么要从里面量?而不从外面量? 3.继续感受1升水多少。 (1)教学“试一试” 先让学生估计下1升水大约能倒满几个纸杯,再验证下(5个)。 (2)再看一看,教室里的这桶纯净水有多少升呢?(19升)这桶水你拎得动么? 介绍:成人一天一般要喝1到1.5升水,孩子要喝1升水,那你知道1升水大约是这样的几杯呢?想一想,你每天的水喝够了么?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第1课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学过的加、减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加、减法的意义,对加、减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3.通过学习加、减法意义及有关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情景导入】 出示课本例1情景图。 提问:这是一个什么场景?你去过这样的地方吗? 【新课讲授】 1.揭示例1(1)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 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 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师:已知西宁至格尔木的铁路长和格尔木至拉萨的铁路长,求西宁至拉萨的铁路长,怎么计算? 师:能说说什么是加法吗? 师: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分别是什么? 2.请同学们把上题改编一下,把其中的一个已知条件变成问题。 学生改编后,教师集体讲解展示:(2)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 km,其中西宁到格尔木铁路长814 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3)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 km,其中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 km,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

教师出示两小题后,让学生列式计算。 (2)列式为:1956-814=1142(km) (3)列式为:1956-1142=814(km) 3.请同学们观察比较一下,第(2)、(3)小题与第(1)小题有什么联系,各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明确:第(1)题已知两段路的长,求全长,用加法计算。第(2)题已知全长和其中的一段,求另一段的长,用减法计算。第(3)题也是已知全长和其中的一段,求另一段长,用减法计算。 启发学生:第(1)题是已知两个加数,求它们的和,用加法;第(2)、(3)题都是已知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 教师小结:减法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4.教师提问:减法与加法又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减法中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相反的,在加法中是已知的,在减法就变成未知,而加法中是已知的在减法却变成未知的。因此说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课堂作业】 教材第3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 【课后作业】 1.教材第4页练习一第1、2题。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第1课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教学反思】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