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差异

合集下载

农耕文化、游牧文化、渔业文化的特质

农耕文化、游牧文化、渔业文化的特质

农耕文化、游牧文化、渔业文化的特质从马克思这段话中,酒糟鼻,我们已经多少感觉到了文化生态→文化圈→治理形态的联系了。

事实上,地舆环境、文化模式、治理模式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以岛国的文化及其经济发展为例,以英国、日本、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国家或地区在人类经济发展史上已经或正在各领风流,其独特的地舆环境以及相应的文化形态对其治理模式的影响,就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题目。

马克思也曾从地舆环境的角度分析评价过亚洲的社会糊口体系体例。

他指出:"天气和土地前提,特别是从撒哈拉经由阿拉伯、波斯、印度和鞑靼区直至最高的亚洲高原的一片泛博的沙漠地带,使利用渠道和水利工程的人工浇灌举措措施成了东方的农业基础。

不管在埃及和印度,或是在美索不达米亚和波斯以及其他国家,都是利用河水的泛滥来肥田,利用河流的涨水来充注浇灌渠。

节省用水和共同用水是基本的要求,这种要求,在西方,例如在费兰德和意大利,曾使私家企业家结成自愿的联合;但是在东方,因为文明程度太低,幅员太大,不能产生自愿的联合,所以就迫切需要中心集权的政府来干涉干与。

因此亚洲的一切政府都不能不执行一种经济职能,即举办公共工程的职能。

"我国学者胡潇以为,人类在长期的生存发展中,首先依据地舆环境形成了不同物质的文化心理和文化行为方式。

如依据资源前提,便有了农业、牧业的划分,逐步形成"农耕文化"、"游牧文化"、"渔业文化"的特质。

其次,不同的地舆环境给予生存在其中的人们对社会糊口的文化选择以特定的影响。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之所以在某一历史时期会形成这样或那样特征的社会体系体例,有人们的意志作用贯串于其中。

所要夸大的是,这种选择意志,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并不是个别或部门人的纯心理产物,而是人们依据在特定地舆前提下形成的出产力特质、社会流动特质,经由相互作用的文化冲突、价值遴选而形成的对社会体系体例的一种协力认定。

试述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差异

试述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差异

试述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差异——以古罗马、希腊与中国为例海洋文明和农耕文明是古代历史发源的两种文明形势,两大文明都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其生长的环境的不同,性格迥异,各有千秋。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的水土指的是自然环境。

由于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有着诸多的不同,其中最基础的当属两者的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

十分明显的,海洋文明以航海商贸业为主,而农耕文明以农业为主。

海洋文明起源于地中海,地中海沿海有犬牙交错的海岸线和崎岖不平的陆地,到处是大大小小的海湾、海港和内海,沿岸陆地以山地丘陵为主,森林茂密,土地贫瘠。

显然,在这种条件下,人们要想在自己的土地上自给自足、偏安一隅是比较困难的,要想生存下去,必须与外界进行贸易,互通有无。

而要想与外界进行贸易,就要有比较好的交通环境,但是当时,地中海沿岸地势险峻,道路崎岖,交通工具也比较落后,陆地交易运输成本很大,因而陆路交易规模小,但是他们有广阔的地中海,以及沿岸的天然优良港湾,发展海上贸易成了他们自然而然的选择。

比如希腊,在希腊的总面积中只有18%是可以耕种的,8%是草地和牧场,9%是林地,其他65%是山地,而在古代可耕地的这一数字还要小。

从地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希腊的大城市雅典处于东面,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通向东方的门户,希腊人可以通过雅典,从繁盛的小亚细亚讲物品与文化源源不断地送往希腊,希腊也因此逐渐强大。

公元前490年至公元前449年的波西之战,希腊的胜利,使得希腊获得了和平安稳的发展环境,雅典成为了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心,在古老的地中海上,希腊像一只瘦骨嶙峋的手,弯曲的手指伸进地中海,在那里抓住了海洋文明的最初源头。

希腊人的商船队在东西方之间往返穿梭,而海洋商贸也成为了他们主要的经济支柱。

农耕文明以四大文明古国为代表,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埃及,这些地方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发源于大河中下游两岸,靠着肥沃平坦的土地和适宜的气候环境发展种植业,并创造了光耀夺目的古文明,因而也有将农耕文明称为大河文明的。

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区别

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区别

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区别————————————————————————————————作者: ————————————————————————————————日期: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区别——以中国和古希腊为例农耕文明,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

农耕文明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但主体包括国家管理理念、人际交往理念以及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世界上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集成。

它是人类史上的第一种文明形态。

海洋文明,是人类历史上主要因特有的海洋文化而在经济发展、社会制度、思想、精神和艺术领域等方面领先于人类发展的社会文化。

所以,一种海洋文明之所以能称为海洋文明,一是它要领先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二是这种领先主要得益于海洋文化,两者缺一不可。

一种文明在地理位置上靠近海洋,甚至有比较发达的海洋文化,并不一定是海洋文明。

古埃及靠海,但其文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尼罗河;古巴比伦也靠近海洋,但其文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两河;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得益于海洋的不多,尽管中国有漫长的海岸线,也创造了丰富的海洋文化,也算不上海洋文明。

所以,靠近海洋,有海洋文化不一定就能发展成海洋文明。

考察人类有据可考的历史,按上述的标准要求,第一个有充足的史料证明的海洋文明当是古希腊文明,而农耕文明的代表是古代中国,她们都是文明古国。

下面就来看看两种文明的区别联系何在。

首先,一个重传承,一个重创新。

农耕文明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它的传承性。

这首先是由它生产方式决定的。

农业种子、技术对季节变化、工具制造等方面知识积累方面传承性。

也就是因为这种生产上的传承需要,后来发展到了对祖先世系记载的认真程度。

著名的有“孔氏家谱”。

儒家文化是农耕化的一个典型代表,这种对祖先的崇拜,实际上是农耕文化传承性在这一方面的突出表现。

浅论海洋文化的特征解读

浅论海洋文化的特征解读

浅论海洋文化的特征摘要:海洋文化源于海洋这个独特的环境,具有进取性、开放性、包容性、创造性和慈善性等共同特征。

由于所处的地理和政治文化环境不同,中、西海洋文化又各自拥有一些独特的特征。

中国传统的海洋文化带有农耕文化的烙印。

了解海洋文化,不仅要了解其共同特征,也要了解不同海洋文化的独特性,取长补短,才能找到一条既适合于本民族特质又契合于时代精神的海洋发展之路。

关键词:海洋文化特征中西比较曲金良教授在《海洋文化概论》中对“海洋文化”下了定义:“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

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

”①21世纪是海洋世纪,整个世界经由海洋被连成一体,海洋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军事安全愈发重要。

了解海洋、了解和弘扬海洋文化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海洋文化是相对于大陆文化而言的。

在海洋这个独特的环境中生存繁衍的社会,经历漫长的历史时期,形成了独特的族群心理特征。

首先,海洋文化含有不畏艰险、勇于拼搏的进取精神。

作为灵长类动物的人类,无疑是一种陆地生物,相对于陆地,海洋对于人类更具危险性,特别是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

即使是现代钢铁打造、机械动力的万吨巨轮,在浩荡的海洋中也只是沧海一粟,面对风浪难逃倾覆的厄运,何况古时候的木质帆船。

离开平稳的陆地进入海洋,这本身就需要足够的勇气。

而历史上的海洋民族,无论西方还是东方,都没有仅仅停留在看得见陆地的近海,而是逐渐远离大陆、远离故土,去探索更加未知的世界,这依靠的不仅仅是科技的进步,还有无畏的进取精神。

其次,海洋文化还具有开放和包容的特征。

不同于大陆农耕社会的安土重迁,生活在海边的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具有更强的活动性,飘洋过海让他们有机会接触其他的文明,从而开阔眼界,所以在面对新事物的时候,不容易出现蜀犬吠日的反应。

试论海洋文明和农耕文明

试论海洋文明和农耕文明

试论海洋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区别海洋文明和农耕文明是古代历史发源的两种文明形势,而文化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包括器物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两种文明各有各的优势和缺点,海洋文明典型的国家就是古希腊,农耕文明典型的就是中国,所以就以中国和古希腊为例,来论述海洋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区别。

文明的发起都源于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整个地球就分为海洋和土地,那么两大文明则是各有千秋,互相辉映。

首先,海洋文明是一种开放的文明,注重创新,以希腊为例。

希腊从最先开始,很多工商业奴隶主在城邦进行买卖,那些适于发展工商业的的城邦成为主要的目标,但是很多市场不能吸收这些商品,原材料也不能满足供应,所以,必须想海外扩张。

所以在大殖民运动之后,在黑海,爱琴海,西地中海沿岸,南意大利,西西里岛,最远至叙利亚和埃及等地都建立了许多新的城邦,希腊的活动范围大大扩大了,这些地区的城邦对工商业奴隶主发展工商业,同时掌握了海洋,殖民地都紧紧临近海洋,希腊通过海洋,进行贸易,不仅对自己国家进行贸易,同时很多多余的商品都贸易到更多的国家,进而形成了海上贸易。

在贸易过程中由于不同国家商人的互相贸易,文化也在其中不断的进行交流,对其他名族推销自己的手工艺品,艺术品,纺织品,武器和珠宝。

其次,因为它的开放,希腊不断的吸收外来人口,同时不断的向外运送自己本土的人口,互相的交流,不仅使自己的文化得到了宣传,而且那些外来人口学习到了其他国家地区的文化,对自己本土的文化进行改新和完善,互相交融的文化对希腊文化的发展有了更多的参考。

对希腊的创新发展有了更大的空间。

而农耕文明则是以土地为主,它没有海洋文明的流动性那么大,主要是土地为田进行耕种。

以中国为例,一般以土地为主的国家和地区,其本身的自然环境和物种应该是丰富的,就如中国,很多从事农耕的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偶尔富余的东西用来交换和贸易,但都在本土进行,所有的商品都在本土贸易,能满足贸易的要求。

所以具有封闭性和局限性,因为物种的丰富,所以和其他国家的交流并不多,他的创新性要弱一些,因而发展要慢一些。

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导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导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2课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学习目标】掌握古代文明扩展的条件、方式;理解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认识文明间交流的表现。

【重点难点】1、重点:古代文明扩展与交流的条件、概况。

2、难点:各文明帝国形成与发展的不同特点。

【时空坐标】【知识解读】1、帝国与帝国主义帝国狭义上用来形容由君主(皇帝)统治的强大国家;广义上用来形容国力强大的国家,而不限于君主制国家。

欧洲历史上的帝国,一般指以皇帝为君主的国家。

这类国家通常领土广阔并拥有属国,且在一个文化区域内占支配地位。

作为一个庞大的政治实体,帝国不仅管辖着国界以内的领土,而且能以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力量影响其他国家。

帝国主义亦称“垄断资本主义”或“现代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最后阶段。

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主要特征是对外军事扩张。

2、希腊化时代“希腊化”一词的含义是指希腊文化在空间地域上的扩展。

希腊化时代是指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后的三个世纪里,古希腊文明和小亚细亚、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埃及以及印度的古老文明相融合的一种进程。

如果说以前的文明都是孤立发展的话,那么“希腊化”恰恰是使分散的希腊、埃及和印度文明走向了一体。

它使原先的文明能在更广阔的空间争相怒放。

“希腊化”也反映出强烈的西方中心倾向。

3、农耕文明农耕文明是人类史上的第一种文明形态。

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古人类的定居生活等的发展,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是第一次生产力的飞跃,人类进入农耕文明。

农耕文明地带主要集中在北纬20度到40度之间。

这里也是人类早期文明的发源地域。

四大文明古国就是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

4、海洋文明海洋文明以古希腊最具代表性。

海洋文明需要包括以下条件:一是社会必须是开放性的;二是必须是文明古国;三是各种文明可以相互转换;四是扩张是温和的人性化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殖民主义扩张和帝国主义的占领;五是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艺术方面有系统的成果以及与海洋有关的神话、海洋远航的手段等。

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区别说课材料

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区别说课材料

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区别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区别——以中国和古希腊为例农耕文明,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

农耕文明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但主体包括国家管理理念、人际交往理念以及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世界上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集成。

它是人类史上的第一种文明形态。

海洋文明,是人类历史上主要因特有的海洋文化而在经济发展、社会制度、思想、精神和艺术领域等方面领先于人类发展的社会文化。

所以,一种海洋文明之所以能称为海洋文明,一是它要领先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二是这种领先主要得益于海洋文化,两者缺一不可。

一种文明在地理位置上靠近海洋,甚至有比较发达的海洋文化,并不一定是海洋文明。

古埃及靠海,但其文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尼罗河;古巴比伦也靠近海洋,但其文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两河;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得益于海洋的不多,尽管中国有漫长的海岸线,也创造了丰富的海洋文化,也算不上海洋文明。

所以,靠近海洋,有海洋文化不一定就能发展成海洋文明。

考察人类有据可考的历史,按上述的标准要求,第一个有充足的史料证明的海洋文明当是古希腊文明,而农耕文明的代表是古代中国,她们都是文明古国。

下面就来看看两种文明的区别联系何在。

首先,一个重传承,一个重创新。

农耕文明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它的传承性。

这首先是由它生产方式决定的。

农业种子、技术对季节变化、工具制造等方面知识积累方面传承性。

也就是因为这种生产上的传承需要,后来发展到了对祖先世系记载的认真程度。

著名的有“孔氏家谱”。

儒家文化是农耕化的一个典型代表,这种对祖先的崇拜,实际上是农耕文化传承性在这一方面的突出表现。

甚至连传宗接代这种观念,都是农耕文化传承性的一种表现。

只是儒家拿来用作自己的神主罢了。

此外,在文字上,这种传承性也有充分体现。

这些内陆国家的文字,相对于海洋文明来说具有更为稳定和持续特性。

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学案(教师版)

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学案(教师版)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第2课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名词解释】1.帝国:这个概念原本来自古罗马人的执行权,即罗马官员的行动区域,后来演化为统治区域、统治权力,特别是一个民族通过武装征服统治其他部落或者族群建立的范围比较广大的国家。

如亚述帝国、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等。

类似的扩张行动有时被称为“帝国主义”。

2.农耕文明:农耕文明是人类史上的第一种文明形态。

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古人类的定居生活等的发展,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是第一次生产力的飞跃,人类进入农耕文明。

农耕文明地带主要集中在北纬20度到40度之间。

这里也是人类早期文明的发源地域。

四大文明古国就是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

3.海洋文明:海洋文明以古希腊最具代表性。

海洋文明需要包括以下条件:一是社会必须是开放性的;二是必须是文明古国;三是各种文明可以相互转换;四是扩张是温和的人性化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殖民主义扩张和帝国主义的占领;五是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艺术方面有系统的成果以及与海洋有关的神话、海洋远航的手段等。

【课前预习】一、古代文明的扩展1.前提:农耕文明区比较发达的社会分工、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管理系统,使其具备了稳步扩大范围和影响的潜能。

2.农业文明的扩展(1)古代埃及文明的扩展:古代埃及文明主要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展。

埃及新王朝时期,势力曾达到两河流域,并与西亚地区的大国争霸。

(2)古代西亚文明的扩展:①古巴比伦王国:首次实现了两河流域的统一,把势力伸展到地中海东岸。

②亚述:不仅统一了整个两河流域地区和小亚细亚的一部分,而且一度征服埃及。

3.海洋文明(古代希腊文明)的扩展:古代希腊人以移民方式扩大影响。

他们利用自己的组织能力、航海技术和武器,向地中海和黑海周边地区殖民。

在200年左右的时间里,他们在东起黑海东岸、西到西班牙的广大地区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城邦国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

差异
姓名
学号
院系(部所)
专业
任课教师
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差异
摘要:事实上海洋文明或许在经济上很强,但是无论经济基础还是政治基础都不会很稳定。

一方面,商业活动很容易受到战争啊、政权变动之类事情的影响,经济好但是极不稳定易受破坏;另一方面,海洋文明下国民缺乏向心力缺乏对国家的认同感,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在海洋文明中很难得到认同,如果国家受到重大打击很难恢复。

农耕文明相比海洋文明更为稳定,也更易在乱世中生存下来。

工业革命以前真正完全纯粹的海洋文明大多都衰落到只剩下遗迹了,而人们还是一直在借用农耕民族的文化、制度在生活。

关键词:海洋文明农耕文明差异原因
一、什么是海洋文明
文化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包括器物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人们从远古时代起就开始与海洋打交道,创造了与海洋有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这就是海洋文化,它是人类与海洋有关的创造,包括器物制度和精神创造。

具体说来,海船,航海,有关海洋的神话、风俗和海洋科学等都是海洋文化。

海洋文明是人类历史上主要因特有的海洋文化而在经济发展、社会制度、思想、精神和艺术领域等方面领先于人类发展的社会文化。

所以,一种海洋文明之所以能称为海洋文明,一是它要领先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二是这种领先主要得益于海洋文化,两者缺一不可。

一种文明在地理位置上靠近海洋,甚至有比较发达的海洋文化,并不一定是海洋文明。

古埃及靠海,但其文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尼罗河;古巴比伦也靠近海洋,但其文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两河;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得益于海洋的不多,尽管中国有漫长的海岸线,也创造了丰富的海洋文化,也算不上海洋文明。

古代日本文明与海洋的关系远比中国文明与海洋的关系密切,然而其文明程度却远不如以长安为中心的中华文明,所以也不能算是海洋文明。

太平洋诸岛的土著文化,其文化与海洋的关系虽然十分密切,也创造了一些海洋文化,但却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当然更算不上海洋文明。

所以,靠近海洋,有海洋文化不一定就能发展成海洋文明。

从这样一种思路出发,我们首先要确定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海洋文明,分析这种文明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寻找后来海洋文明的发展,最后总结出海洋文明的根本特点和优势,以使我们对海洋文化和海洋文明的认识有一个新的高度和新的起点。

海洋文明国家代表是古罗马、古希腊。

二、什么是农耕文明
农耕文明,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

农耕文明集合了儒家文化,
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但主体包括国家管理理念、人际交往理念以及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世界上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集成。

男耕女织,规模小,分工简单,不用于商品交换。

农耕文明,受封建思想束缚,闭关自守。

中国古代并没有形成典型的农牧结合的经济结构。

农耕文明发展的后期,越来越限制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而相对的海洋文明而讲,就是清代没落的最主要原因。

农耕文明是人类史上的第一种文明形态。

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古人类的定居生活等的发展,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是第一次生产力的飞跃,人类进入农耕文明。

农耕文明一直延续到工业革命之前。

此间,人们以农业为主,政治体制一般实行君主制或君主专制,社会结构呈现为金字塔形。

农耕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它是工业文明的摇篮。

从某种意义来说,农耕文明便是一种善的文明。

它本质上需要顺天应命,需要守望田园,需要辛勤劳作。

它不需要培养侵略和掠夺的战争技艺,而是需要掌握争取丰收的农艺和园艺;它无需培养尔虞我诈的商战技巧,而是企盼风调雨顺,营造人和的环境。

尽管农耕文明也不都是田园牧歌,也有争斗和战乱,但较之于游牧文明和工业文明,具有质的不同,不可同日而语。

中国就是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

三、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差异
首先,一个重传承,一个重创新。

农耕文明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它的传承性。

这首先是由它生产方式决定的。

农业种子、技术对季节变化、工具制造等方面知识积累方面传承性。

一个作物种子被发现,那么它就会一代代被传下来。

人们会不断地加深对这种植物的认识。

农耕与天气季节变化密切相关,对季节变化的观察总结也是不断地积累。

也就是因为这种生产上的传承需要,后来发展到了对祖先世系记载的认真程度。

著名的有“孔氏家谱”。

而中国许多家族都有叙家谱、族谱的习惯,而在南方一些地方,至今仍对“叙谱”情有独衷。

有人甚至认为“儒家文化,变成了一种祖宗崇拜的宗教”。

儒家文化是农耕化的一个典型代表,这种对祖先的崇拜,实际上是农耕文化传承性在这一方面的突出表现。

甚至连传宗接代这种观念,都是农耕文化传承性的一种表现。

只是儒家拿来用作自己的神主罢了。

此外,在文字上,这种传承性也有充分体现。

这些内陆国家的文字,相对于海洋文明来说具有更为稳定和持续特性。

中国文字的一脉相传,与西方符号文字相比,也更显独特。

而海洋文明则不同。

海洋文明不是一种闭关自守的文明,而是一种不断从异质文化汲取营养的文明。

海洋文明的开放是多方位的。

从经济上讲,它是一种对外贸易依赖型的文明,发展海外市场,开拓海外殖民地成为这种文明的最重要的经济要求。

从人口流动上讲,它在不断吸收外来人口的同时,又不断向外殖民。

人口的流动改良了人种的素质,又促进了文化和思想的开放。

古希腊人在思想道德行为方面的束缚之少也是有名的,这一点在阿里斯托芬的戏剧中可以找到很多例证。

古希腊的这种开放精神后来也鼓励了文艺复兴运动中的欧洲人利用这种精神去冲破中世纪教会的束缚。

其次,一个重集权,一个重多元。

农耕文明的最大特点,是安土重迁,因为缺少变化,所以非常容易建立一种稳定恒常的秩序——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滨,莫非王土”是也,虽然,不同的王朝的集权程度有差异。

农耕文明发展,导致必然出现中央集权。

从文明发展的进程看都是渐进的,反应在国家制度上也是渐进的。

而海洋文明则体现出它的的多元性。

容忍异质文化和多种文化共存和竞争成了这种文明开放性的补充。

多种文化的共存使每一种文化都随时
意识到竞争的存在,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都要设法不断发展,以发展求生存。

多样性促进了竞争,而竞争又促进了发展。

同时又是由于海洋的保护,使每一个城邦都有可能保持自己的文化特点而又可以有选择地吸收他人的优点。

文化的多元性体现在一个政治实体内部就是容忍个体发展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性,它的政治体现就是民主制,雅典就是它的典型的代表。

希腊的活力就在于文化的多元性。

在希腊最强盛的时期,希腊各城邦也没有形成真正的政治联盟,最多是一种松散的联邦。

相反,强求一致却会导致发展的停滞。

希腊人自己的争霸战争波罗奔尼撒战争,是希腊人强求一致的一次努力,也是希腊文明衰落的开始。

所以,强求一致的诉求最终导致了希腊文明的终结。

第三,一个重权威尊神性,而一个重自我尊理性。

农耕文明因为靠天吃饭,由于对抗大规模自然灾难的需要,所以对权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注重;与此同时,对能制造各种灾难的自然,也有一种神灵崇拜。

一个大的定居族群,由于生产工具的落后,生活物资的匮乏,对生活物资的争夺肯定会不时发生,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公认的准则,有争议也是协商解决,在古时候后,中国人就把人能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生存下来归根于依靠集体的力量、权威的力量和神灵的力量。

在国家制度形成后,这种观念成为一个国家内,人与人之间、部族与部族之间相处的准则。

而海洋文明则强调自我与理性。

人从陆地进入海洋本身就意味着一种挑战,征服海洋会培养和激发人的创新和进取精神。

古希腊人较少有思想上和精神上的束缚。

从希腊神话中可以看出,在希腊人的眼中,没有谁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甚至神也是如此。

大多数的神的行为更像一群顽皮的孩子,主神宙斯的行为也不检点,没有很高的权威。

神和人都不是因其已有的地位而是因其事功的独一无二性而受到颂扬。

古希腊人能够在各种文明聚集的地中海中崛起,很大程度是靠了这种精神。

为什么当年中国人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列强不能理解?因为在他们海洋文明的词典里只有“竞争法则”,没有“和平共处”这样的概念。

为什么中国人信奉的集体原则,被西方认为是人权不能保障的主要因素?因为在海洋文明中,个人主义至上,只有强调个人自由,人权才能得到保障的思维定势起作用。

事实上海洋文明或许在经济上很强,但是无论经济基础还是政治基础都不会很稳定。

一方面,商业活动很容易受到战争啊、政权变动之类事情的影响,经济好但是极不稳定易受破坏;另一方面,海洋文明下国民缺乏向心力缺乏对国家的认同感,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在海洋文明中很难得到认同,如果国家受到重大打击很难恢复。

农耕文明相比海洋文明更为稳定,也更易在乱世中生存下来。

工业革命以前真正完全纯粹的海洋文明大多都衰落到只剩下遗迹了,而人们还是一直在借用农耕民族的文化、制度在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