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明与商业文明,中西文化起源比较
中西文明起源之比较篇

思维方式差异
中国哲学思想注重整体思维和辩 证思维,强调天人合一;西方哲 学思想注重逻辑推理和分析思维, 强调理性主义。
社会功能差异
中国宗教与哲学思想注重社会伦 理和道德教化,强调集体主义; 西方宗教与哲学思想注重个人信 仰和自由意志,强调个人主义。
05
中西文明交流与影响
中西文明交流的历史背景
古代丝绸之路
中西城市与国家起源的比较
中西城市与国家的起源在时间上存在差异。中国城市的起源要早于西方, 大约在公元前2070年左右,而西方城市的起源则要晚得多,可以追溯到 公元前8世纪左右。
中西城市与国家的起源在原因上也有所不同。中国城市的起源主要与农 业生产、水利建设和宗法制有关,而西方城市的起源则主要与工商业发
海洋文明
西方文明起源于海洋文明,其经济形态以贸易和航海为主。 随着贸易的繁荣,城邦之间的竞争和合作也日益加强,地理环境
中国文明起源于大河平原,而西方文明则起源于海洋地区。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文明在资源利用、生产方式和 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03
增进国际了解
中西文明交流有助于增进国际了解和友谊。通过相互学习和交流,不同
国家和地区的人民能够更好地了解彼此的文化和价值观,促进世界的和
平与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经济形态
中国文明以农耕经济为主,而西方文明则以贸易和航海为主。这种经济形态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文明在价值观念、社会 结构和政治制度等方面的不同。
社会结构
中国文明的社会结构以家庭为单位,注重家族和血缘关系;而西方文明则以城邦为单位,注重个人和契 约关系。这种社会结构的差异对中西文明的政治、法律和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也是 中西文明交流的重要途径。通过海上丝 绸之路,中国与东南亚、印度、中东等 地进行了广泛的贸易和文化往来。
初一历史回顾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

初一历史回顾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耕文明奠定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并对后世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回顾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起源、发展和影响,以及与其他文明的比较。
一、农耕文明的起源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意识到种植作物和养殖动物可以提供稳定的食物来源。
他们逐渐发展了农业技术,如耕种、灌溉和养殖技术,以适应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
最早的农耕文明可以追溯到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古代华夏文明。
黄河流域的中原文明以小麦和粟作为主要农作物,而长江流域的楚文明则以稻米为主。
这些文明的兴起标志着农耕文明在中国的发展进程中迈出了重要一步。
二、农耕文明的发展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中国古代农耕文明逐渐完善和演变。
人们开始采用更先进的农耕工具,如耧车、犁等,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
农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兴起,人们开始从事纺织、陶器制作和交易等活动。
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城市的建立成为了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城市为人们提供了聚居、交流和交易的场所,推动了社会的分工和专业化。
在城市中,人们开始形成各种社会组织和制度,如农田水利管理组织和商业行会等,进一步促进了农耕文明的发展。
三、农耕文明的影响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首先,农耕文明的发展奠定了中国社会的经济基础。
农业生产提供了人们基本的食物和生活资料,为其他行业和经济活动的发展提供了支撑。
其次,农耕文明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农耕社会的兴起使得人们摆脱了食物短缺的困扰,能够专注于其他知识和技能的探索。
这也为后来的科学、艺术和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最后,农耕文明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农耕社会的影响,如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家族观念的根深蒂固。
农耕文明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如对勤劳、俭朴和孝道的崇尚。
中西文化源比较

中西文化比较》以文化哲学为理论基础,以比较和剖析中西文化不同的文化精神为轴心,将以汉民族传统为核心的中华文化与希腊、罗马文明为源头的西方文化作为比较对象,分别从自然背景、文化精神与社会结构、思维方式、语言表达模式、宗教、法律、伦理,以及文学艺术等不同视角和层面展开分析与比较,考察两种文化的现象与根源,发现二者在文化基本精神和特征上的同异与短长,并通过对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反省,引起对中国文化未来发展走向的思考。
学习本书,将促使学生以宽阔的胸怀和平等对话的姿态面对中西文化的沟通和交流。
中西文化渊源比较中国以老子、孔子代表,他们是中国文化的奠基者。
西方以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为代表,他们是西方文化的奠基者。
比较的三个共识前提:第一、文化的内涵是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和信念,所谓价值,主要是这个民族的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价值偏好,所谓信念是这个民族坚信和坚守的有关自然界的认识和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等等的观念。
同时呢,文化不是先天就存在的,文化是后天的,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人类不断地适应环境,获得并调整自己的知识、价值和信念。
第二、关于人类起源地。
现在占主导地位的是非洲起源说。
我们采纳这种学术观点。
第三、分析的逻辑。
这个逻辑最核心的是三段:人靠什么活着,人怎样活着,人的文化。
解释一下:逻辑起点是人依靠什么活着。
例如靠打猎为生,还是采集为生;靠农业为生,还是靠商业为生。
再是,假如靠农业活着的话,他们的农业生产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如何?假如靠商业活着,他们的商业模式和社会组织形式如何?最后是,不同的生产方式需要的知识的领域是怎样的,不同的社会组织形式产生的价值和信念是怎样的?人类从非洲走向世界各地,他们最初的生物基因相同。
走向世界各地后,由于生存环境不同,他们必须适应各自的环境,这样,他们的进化路径不同,所以生成了不同的社会文化。
中国人生活在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你们知道吗,世界上有五大河流:尼罗河、密西西比河、亚马孙河、长江和黄河。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特点及差异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特点及差异如果说,一个民族的共同文化就是这个民族不同阶级的人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国家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问题处理方式的总和。
那么,这些处理方式之中,一以贯之的东西就是该民族的共同心理。
共同心理一方面是共同的要求、理想,即价值观念;一方面是共同的认识、观念,主要表现为共同的思维方式。
这一切,可以总称为文化模式。
文化模式是一个包括思维方式、知识结构、价值取向、审美趣味的综合体。
中西民族文化的基本差异是文化模式的差异:中华文化重和谐与统一,西方文化重分别和对抗。
中西文化各有优长,长短互见,对比简述如下。
一、相互完全独立的两种文明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是全球仅存的、相互完全独立的两种文明。
二、两种自然环境欧洲文明的源头是古希腊、古罗马的文明,是海岸地理环境孕育的产地理环境是开放的。
中国古老文明起源——黄帝、尧舜、夏商周的地理环境,为黄河、长江灌溉的平原流域,幅员辽阔、腹地纵深。
地理环境是半封闭性的。
三、商业文明与农耕文明中西民族截然不同的生存环境,产生了不同的生产形式、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
这些不同的因素又分别构成了两种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基础。
古希腊罗马的商业文明:地域有限而多山的地理条件,使古希腊的农业难以满足不断繁衍的人口的生存需求,人们不得不转向大海和山林,发展渔业贸易、畜牧业,特别是向海外的迁移和殖民征服。
华夏农耕文明:中国远古传说、神话里的大人物,没有古希腊宙斯式的神力,也少有勇士的化身,而是始作八卦、发明网罟、教民渔猎的伏羲氏,教民农作、“尝百草”发明中药的神农氏,教民养蚕的嫘祖,治水的大禹等。
足见在华夏先民的心目中,农业乃是国计民生的命脉。
四、城邦民主和集权法治以地缘政治为基础的希腊城市国家:希腊历史的关键是城邦。
城邦是一种规模有限、独立自主,并得到公民高度忠诚的共同体。
这个政治体制是希腊半岛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商业文明决定的,然而它的影响却远远超出希腊半岛,成为古代罗马共和国与近代欧洲民主制度的楷模。
中西文化比较名词解释

1、文化与文明的关系:(1)《苏联大百科全书》中概括:“文化概念最初是指对自然的有目的的影响,以及人本身的培养和训练。
培养不仅包括培养人们遵守现有的准则和习惯的能力,而且包括鼓励他们遵守这些准则和习惯的愿望,使他们相信文化能够满足人的全部要求和需求。
任何社会文化都包含这两层意思。
”(2) 中国古代的典籍中涉及到文明,《尚书》、《易经》等,李渔的《闲情偶记》中有“求辟草昧而致文明,不可得也”,隐含与蒙昧相对应的文化状态的含义,接近现代意义。
西方的文明概念与城市文化兴起关系密切。
(3)在许多情况下,文明和文化两个词通用。
文明往往指的是相对成熟或者高级的文化形态。
中华文明古希腊文明等。
但对于处在低级状态下的文化,一般不用文明一词。
如因纽特文明。
(4)一些学者认为文化为精神现象,而文明指制度化、形态化的社会现实,如政治、军事、法律等。
有的学者(美国巴格比)用文明将较大较复杂的文化与较小较简单的文化区别。
四大文明古国与一些“亚文明”。
许多人不加细究地把文明作为文化的广义解释,用它来描述那些综合性、整体性较强的文化事实。
工业文明、农业文明、精神文明等。
2、中西学者对文化的阐述:1把文化看做一个包含多层次、多方面内容的综合体,用它来概括人类创造和积累起来的全部物质与精神财富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
2把文化理解为人类精神现象或观念形态的总和。
3强调文化作为人的社会行为与习俗的意义。
4还有一种普遍的认识,即把文化主要视作人类的艺术活动及富有仪式性的民俗活动的概括。
5一部分学者尤其是历史哲学家十分重视文化的历史传承性质,他们倾向于把文化理解为一个社会的传统行为方式或全部社会遗产。
6从功能和价值层面来认识文化的意义是文化概念探讨的又一思路。
7强调文化对人的思想行为的潜在指导和规范作用是另一类文化阐释的核心。
3、文化性质和特征:1、我们赞成把文化看做具有多层次结构的有机系统。
2、我们把民族性和地域性看做五年后的重要特征。
3、文化还具有规则性。
农耕文明与商业文明,中西文化起源比较

第二节农耕文明与商业文明上一节讲到中西民族生存环境的不同,中华文明的自然基础是河流,而西方文明是海洋,这种不同的自然环境,必然会带来不同的生产形式和经济模式,这一节,我们就中西民族不同的经济生活形态来做进一步的探讨。
一.华夏土地上的农耕文明(一)中华农耕文明的起源与发展1.起源: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新旧石器时代的三点区分:磨制石器,制陶,出现农业)(1)仰韶文化时期(7000-5000年前)西安半坡遗址,发现最初的农具:石斧、石铲、骨锄、陶刀;小米和粟的皮壳说明:黄河中游已经广泛种植耐旱的粟谷和蔬菜,形成稳定的农业定居点浙江河姆渡遗址,发现骨耜,木耒耜等种稻工具和大量炭化的稻谷。
出现家畜的驯化和饲养(2)龙山文化时期:农业和畜牧业成为华夏居民主要谋生手段。
出现灌溉系统和排水工程。
2.发展(1)夏:农业是关系国之存亡的命脉这一部分,很难找到史料记载,但是从流传下来,大家都熟知的神话传说中可以看出,农业已是当时主要的经济形式。
同一时代的西方的神话大都是宙斯,阿伽门农等神力和勇士,而我们这一时代的神话却是:古代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神农(炎帝);教民耕种的后稷;为民治水的大禹养蚕抽丝的嫘祖;。
(2)商代:农业是华夏居民最基本的生存手段关于这一部分的历史考证,我们主要从殷墟甲骨文中寻找。
甲骨文中很多基本词语的字型都与农业密切相关。
例如:男:男,丈夫也,从田从力,言男用力于田也。
(3)周代:农业是经济生产活动的中心内容①周王朝对诸侯功臣分赏土地,赐予田产和臣民,使他们成为拥有土地和农奴的领主②周代帝王开始身体力行的方式,鼓励人们从事农业生产,充分显示统治者对于农业的重视。
《诗经周颂》写到: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③从周代始,由民间歌谣汇集的《诗经》中有大量关于农业生产及农民生活的描绘。
(4)自周以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增长铁制农具及牛马等蓄力的广泛使用;施肥灌溉等技术的发展;水利工程的兴修——秦国开凿的郑国渠,李冰主修的都江堰等。
农耕文明与商业文明的对比分析

农耕文明与商业文明的对比分析农耕文明和商业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展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虽然存在着交错和并存的现象,但两者在很多方面还是有一定差别的,本文将从多个维度进行对比分析。
一、基本概念的比较农耕文明和商业文明,顾名思义,一个强调农业的发展,一个关注商业的繁荣。
农耕文明是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人类文明,发展期间,土地和种子是最重要的财富,人们生活在乡村,独立于城市。
而商业文明则是以商业和制造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文明,人们生活在城市,交易和钱是财富的代表。
二、社会和文化特点的比较农耕文明强调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宗教的重要性,它具有稳定的根基,以家庭为中心,社区和家族的联合是最主要的防御措施。
而商业文明则强调市场和交易的发展,商人、雇员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是基本的经济关系。
这种文明无法轻易建立起社区感和家庭结构,缺乏根据地也缺乏团体意识。
三、经济结构的比较农耕文明基于物质资源的稳定性,主要农业生产包括粮食、棉花、丝绸等物品,一般需要大量的土地和劳动力,以实质上满足人类温饱为目的。
商业文明则是建立在市场供求关系的基础之上,它以商品和货币交换为目标,强调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和差异化。
四、政治和社会治理的比较农耕文明的政治和社会治理是基于“王权”、“家长制”等传统观念的,以家庭为基本单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梯级等级制度为核心。
而商业文明则不重视这些传统观念,它的管理是通过市场和政府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商业文明有较多的约束性规定,因为市场是一个复杂的环境,成功的商业需要明确的法规和严格的监管。
五、技术创新的比较农耕文明的技术创新主要集中在农业和工艺上,例如灌溉、耕作、纺织、冶金等方面。
商业文明则着重创新新的商业模式和产品,为市场提供更多的选择,带来更多的利润。
商业文明推崇知识的传递和知识的转化,强调创新和快速变化。
总之,在农耕文明和商业文明之间,不同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差异决定了这两种文明的进程和发展方向。
中西文化比较

二 中西民族传统政治价值观不同
2.商人在海上贸易中需要冒险精神, 2.商人在海上贸易中需要冒险精神,也锻 炼了商人不畏强暴的精神.商人要求自由 从事商业活动, 从事商业活动,要求在商业活动中建立一种 民主,平等的契约关系.商业往往比农业 更易于发财致富, 更易于发财致富,致富的商人不再安于政治 地位低下的现状, 地位低下的现状,他们凭着自己的经济实力 要求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因此,商业活动 要求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因此, 培育了人们的自由精神,民主和平等意识. 因此, 因此,西方文化是处于一种不断融合和吸收 外来文化的开放型状态之中.
一 中西文化发源的地理环境不同
3.商人从事商业活动要求在尽可能大的范 3.商人从事商业活动要求在尽可能大的范 围内进行贸易活动, 围内进行贸易活动,实现人,财,物的自由 流动, 流动,以谋求利益最大化. 4. 西方文化是一种张扬个性和接受多元文 化的开放型文化.
二 中西民族传统政治价值观不同
1.中国有着两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 1.中国有着两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皇权主义思想根深蒂 固,皇帝高居权力金字塔顶峰,有生杀予夺之权,可谓是"君要 皇帝高居权力金字塔顶峰,有生杀予夺之权,可谓是" 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这种专制主义政 治文化既形成一种个人迷信,个人专制,个人独裁,少数人 专横跋扈,压制民主的局面, 专横跋扈,压制民主的局面,又扼杀了人们的权利意识和冒 险精神, 险精神,容易使人们养成一种缺乏理性的盲从意识和封闭, 内向的民族性格,也容易产生盲目自大, 内向的民族性格,也容易产生盲目自大,藐视和抵制外来文化 的心理. 2.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 2.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政权.这种政治上的大统一也必然会要求在文化上实行大统 一.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汉武帝推行的" 一.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汉武帝推行的"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以来,中国在文化上实行专制主义, 独尊儒术"以来,中国在文化上实行专制主义,它结束了春秋 战国时期学术上"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局面.这种文化专制主义使 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产生排斥和抵制心理, 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产生排斥和抵制心理,不可能去融合和 接受外来文化, 接受外来文化,导致中国文化处于一种唯我独尊的封闭状态 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农耕文明与商业文明
上一节讲到中西民族生存环境的不同,中华文明的自然基础是河流,而西方文明是海洋,这种不同的自然环境,必然会带来不同的生产形式和经济模式,这一节,我们就中西民族不同的经济生活形态来做进一步的探讨。
一.华夏土地上的农耕文明
(一)中华农耕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1.起源: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新旧石器时代的三点区分:磨制石器,制陶,出现农业)
(1)仰韶文化时期(7000-5000年前)
西安半坡遗址,发现最初的农具:石斧、石铲、骨锄、陶刀;小米和粟的皮壳
说明:黄河中游已经广泛种植耐旱的粟谷和蔬菜,形成稳定的农业定居点
浙江河姆渡遗址,发现骨耜,木耒耜等种稻工具和大量炭化的稻谷。
出现家畜的驯化和饲养
(2)龙山文化时期:农业和畜牧业成为华夏居民主要谋生手段。
出现灌溉系统和排水工程。
2.发展
(1)夏:农业是关系国之存亡的命脉
这一部分,很难找到史料记载,但是从流传下来,大家都熟知的神话传说中可以看出,农业已是当时主要的经济形式。
同一时代的西方的神话大都是宙斯,阿伽门农等神力和勇士,而我们这一时代的神话却是:古代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神农(炎帝);
教民耕种的后稷;为民治水的大禹
养蚕抽丝的嫘祖;。
(2)商代:农业是华夏居民最基本的生存手段
关于这一部分的历史考证,我们主要从殷墟甲骨文中寻找。
甲骨文中很多基本词语的字型都与农业密切相关。
例如:
男:男,丈夫也,从田从力,言男用力于田也。
(3)周代:农业是经济生产活动的中心内容
①周王朝对诸侯功臣分赏土地,赐予田产和臣民,使他们成为拥有土地和农奴的领主
②周代帝王开始身体力行的方式,鼓励人们从事农业生产,充分显示统治者对于农业的重视。
《诗经周颂》写到: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
③从周代始,由民间歌谣汇集的《诗经》中有大量关于农业生产及农民生活的描绘。
(4)自周以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增长
铁制农具及牛马等蓄力的广泛使用;施肥灌溉等技术的发展;水利工程的兴修——秦国开凿的郑国渠,李冰主修的都江堰等。
这些都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形成了延续两千多年的稳定自足的农耕经济。
二.与农耕经济并存的文化形式
1.游牧文化——只是中华文化的一个侧面。
(1)游牧文化形成的条件
西北高原隔壁与盆地大漠的特殊地理条件和气候状况不适宜发展农耕文化,长期定居,因而形成以塞外为基地的自成一体的游牧文化。
(2)为什么说游牧文化只是中华文明的一个侧面?
游牧民族擅长征战掠夺,与中原农耕文明长期处于冲突对抗的局面,历史上有几次入主中原,但是,每一次的入侵都改变不了华夏民族的主要面貌,而是自己的游牧文化很快就会被相对先进的农耕文明同化。
历史上有多个鲜明的例子: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北魏时鲜卑族建立的政权,而他入主中原后的改革中,首先实行的是实行均田制,重视农业,然后推行汉制,移风易俗,要求鲜卑人穿汉服,原来鲜卑族穿着夹领小袖衣服,讲汉话,改汉姓等等。
满清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他们采取采取种种措施,并且很多都是强制性的,终究无力扭转大局,最后满族只剩下东北边隅之地还有着本来意义上的民族存在,其余满人早已被汉族所融化,从事农业生产。
所以说,游牧文化改变不了以农耕为基础的中华文化的主导特色和基本性质。
2.工商业文化——只是农耕经济的一种补充。
(1)古代中国工商业的发展
工商业文明作为农耕经济的一种补充,也曾有一定程度的发展,这里我们强调的是一定程度上的发展,因为与西方的工商业相比,我们所谓的工商业也只是保证生活最基本的需要。
发展:原始社会的制陶;商代的青铜冶炼;战国炼钢技术;纺织技术等等。
商代末年,商人出现。
后来也出现了商业繁荣的大都,和富甲一方的大商人。
(2)工商业发展受到限制
中国传统价值观念有重农抑商的明显倾向的
历代统治者大都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对商业征收重税,限制手工业的发展。
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下西洋都不是为了经济利益,而是为了政治目的,宣扬国威。
综述,中国的经济长期停留在以农业和依附于农业的家庭手工业结合的男耕女织模式。
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也是中华文化与文明发展的基础。
中华文明被印上农耕文明的印记。
二.古希腊罗马的工商业文明
西方的文化也是以新石器时期的畜牧,农耕,定居为发端的。
但是,由于地域有限而又多山的地理条件,使得难以满足生存需求,只能从新谋求生存途径。
(一)迈锡尼文化的工商业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
1.商业方式:利用本地物产资源制造各种外销产品,通过海上商路,运往地中
海沿岸其他经济发达地区,换回本地人生存所需的粮食和其他商品。
2.主要商品:橄榄油、葡萄酒、毛织品、木材、精美的陶器和石瓶、装饰富丽
的青铜刀剑、金银工艺品等。
3.生产方式:大规模的生产,劳动有明确分工,对工人和奴隶集中管理和监督。
4.影响:其经济模式和文明萌芽,对希腊罗马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希腊
1.希腊式的经济结构:以橄榄油和葡萄酒的制造和制陶、纺织业为基础产业,
不断通过海上的贸易和殖民扩张向外开拓和发展。
生产活动:耕地的缺乏和土地贫瘠限制粮食的生产,而冬季多雨,夏季干燥的独特的地中海气候有利于橄榄和葡萄的生长。
外交贸易:通过海上贸易出口葡萄酒,橄榄油,陶器等,换回粮食。
殖民活动:为解决人口不断增长,土地资源匮乏的矛盾,不断进行大规模的海上殖民活动。
2.商业范围,发展规模:
(1)遍布地中海周围大部分地区,发展到黑海沿岸;
(2)马其顿王国时期,统治区域扩展,商业贸易扩展到东非,阿拉伯,中亚和印度,甚至是遥远的中国。
(3)生产规模扩大,经济兴旺繁荣,大都会城市成倍增长。
3.政策支持:雅典梭伦改革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工商业经济,保护新兴工商业者的政
策措施,如提倡学习手工技术,欢迎外邦手工艺人的移民,鼓励手工业品的出口等。
直到伯里克利执政,他本人就是一个大工商业主,更主张积极发展工商业。
(三)罗马
罗马帝国不仅全面继承了希腊文明的经济模式,并将其扩散到欧洲中西部的广大地区,和不列颠群岛,为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条条大路通罗马,公元前1世纪,罗马城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罗马帝国为了加强其统治,修建了以罗马为中心,通向四面八方的大道。
这些大道促进了帝国内部和对外的贸易交流。
可见罗马商业的繁荣,帝国时期,罗马是东西方产品贸易的中心。
综述,古代的希腊罗马的工商业文明孕育了西方文明。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得力于欧洲工商业的复兴,和航海业的复兴。
如果没有没有古希腊
罗马的工商业文明为基础,很难想象近代西方新型的工商业组织的建立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还还要经历一个多么漫长的过程。
西方在其培育的相关文化传统中获得丰厚的滋养,有力地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
比较东西方文化的根源,我们发现不同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早就来两种文明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
而我们都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同的经济基础,必然导致政治制度的不同,我们的农耕经济,和西方的商业经济分别决定了两种文化怎样的政治制度呢?请听下节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