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是
2024年民族工作知识考试题库及答案

2024年民族工作知识考试题库及答案1.自治区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明确目标任务、指标体系、工作举措、保障措施、考核评比、表彰奖励等内容。
A.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规划。
B.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创建规划。
C.民族团结模范区创建规划。
D.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规划。
(正确答案)2.公共场所、公用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行业的招牌、广告、告示、标志牌等应当同时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公共服务行业应当设立双语服务窗口。
A.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B.当地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C.当地通用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正确答案)D.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
3.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做好()。
A.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相关工作。
B.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相关工作。
(正确答案)C.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工作。
D.创建相关工作。
4.地(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规划制定()。
A.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方案。
B.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创建规划方案。
C.民族团结创建方案。
D.具体实施方案。
(正确答案)5.自治区、地(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将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工作纳入(),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统一部署,统筹实施。
A.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正确答案)B.国民经济规划。
C.社会发展规划。
D.城乡建设规划。
6.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是()。
A.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
(正确答案)B.民族团结。
C.民族区域自治。
D.民族共同繁荣。
7.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创造各族群众()的社会条件,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A.共居、共学、共事、共苦。
B.共居、共学、共事、共乐。
(正确答案)C.共居、共事、共苦、共乐。
D.共吃、共住、共事、共乐。
8.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实行()的工作机制,科学规划、统筹实施、模范引领、全面推进。
A.党委统一领导、人大依法监督、政府全面负责、各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各界参与。
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是

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是?
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民族区域自治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建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常委会中,应当有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副主任;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
自治地方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行使各种自治权利。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有不适合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自治机关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可以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自治机关在执行职务时,可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语言文字;自行培养各级干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等专业人才;企业、事业单位要优先招收少数民族人员;经国务院批准,可以组织本地方维护社会治安的公安部队;自主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事业;制定本
地方的经济建设方针、政策和计划;合理调整生产关系,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对可以由本地方开发的自然资源,优先合理开发使用;自主安排本地方基本建设项目,管理隶属于本地方的企业、事业单位;经国务院批准,可以开辟对外贸易口岸,开放边境贸易,在外汇留成等方面享受国家优待;自主安排地方财政收支,确定各项开支标准;实行减税或免税;决定本地方教育规则、学校设置、办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用语和招生办法;自主发展民族教育和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民族传统医药,开展民族体育活动等。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50多年来,对维护国家统一,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保障少数民族的各项基本权利,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是

把实现祖国统一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结合起来,是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全面贯彻自治原则的保证,维护民族团结的原则是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基本原则。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实行自治的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设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设立自治机关,实行自治,独立管理国家和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高度重视民族问题。
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日益成熟和对中国国情认识的不断加深,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被提出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国策。
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方案》,其中规定:“按照民族平等的原则,落实蒙古族回族和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族自治区。
”
1945年10月23日,中央在关于内蒙古工作政策的批示中指出:“目前对内蒙古的基本方针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46年2月18日,更明确地指出:“根据和平建国纲领,要求民族平等和自治,但不能提出独立自主的口号。
”
在这一政策指引下,1947年5月1日,党领导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省级内蒙古自治区,为今后其他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指明了方向,积累了宝贵经验。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根据少数民族的人口和区域规模设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后来,民族区域自治被明确写入历次宪法,成为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是

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是
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是祖国的统一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相结合的原则,保证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充分实行自治权的原则,保持民族团结的原则。
民族区域自治的本质要求是民族共治。
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必须切实保障民族自治地方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和政策;必须大量培养少数民族的各级干部、各种专业人才和技术工人;民族自治地方必须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努力发展本地方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国家建设作出贡献;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努力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在维护民族团结的斗争中,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重要政治制度安排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重要政治制度安排。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直积极探索并实行这一制度,以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原则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设立体现了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包括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优待、民族区域自主权等核心原则。
这些原则在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为稳定国家和地方的关系,保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增进各民族间的友好交流和互利合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其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还强调了各级政府负责制和民主集中制的合理结合。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等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力依法享受,但同时也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中央的政策决策。
这种结合既保证了民族自治地方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自主发展,又保持了国家的统一和整体利益。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权力机构的设置、财政自治、语言文字使用、民族教育、宗教信仰自由等方面。
在权力机构的设置方面,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都设有自治机关,由本民族自治地方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政府组成。
这些机关负责行使有关本地区的自治权力,包括立法、政务、司法等职能。
财政自治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等民族自治地方享有一定的财政自主权和财政管理权。
他们能够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制定和执行财政预算,独立管理本地区的财政收入和支出,努力保障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
语言文字使用也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国鼓励和保护各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的语言文字。
在民族自治地方,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可以作为行政、教育、审判等活动的工具,同时中央政府也提供相应的支持和保护。
民族教育是维护和传承各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途径。
民族自治地方在教育方面有相应的自主权,可以开展本民族的文化、教育、科学研究等工作。
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解

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解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解如下:
1.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3.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4.自治地方:自治地方有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没有自治乡,民族乡不是自治地方。
5.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不包含法院、检察院和监察委。
6.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必须由民族自治地方的本民族公民担任,自治地方的人大常委会主任或者副主任至少有一个由民族自治地方的本民族公民担任。
7.自治权: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可以依法制定自治法规,自治区的自治法规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法规报请省、自治区的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我国处理
民族问题的独创制度,该制度的核心目的是为了保障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权利,依法自己处理本民族内部事务。
相信在国家统一领导下,56个民族会朝着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而携手并进。
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民族区域自治。
基本原则是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是党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结合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实际情况,制定的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
基本内容是:
1、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主张民族不论大小、不论先进或落后,都应该一律平等,互相团结;
2、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实现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
3、大力帮助少数民族加速经济、文化的发展,逐渐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间的不平等。
2020年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及答案(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2020年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及答案(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一、填充题1.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 区域自治),设立( 自治机关),行使( 自治权)。
2.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有两个基本问题:一是自治机关的( 设立和建设);二是自治机关的( 自治权的行使问题)。
3.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 自治区)、( 自治州)和自治县(旗)三个行政级别。
4.自治权不仅包括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也包括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权利。
5.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同表述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三大形式。
二、单项选择题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C)。
A.自治机关的设立和建设B.自治机关的民族化C.自治权的行使D.自治机关的民主化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键是(A)。
A.自治机关的设立和建设B.自治机关的民族化C.自治权的行使D.自治机关的民主化3.目前,我国已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有(C)个。
A.135B.145C.155D.1654.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有(C)个。
A.28B.35C.44D.555.我国处理民族自治机关与上级国家机关关系的基本原则是(B)。
A.中央集权制B.民主集中制C.地方自主制D.政治协商制三、多项选择题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是( ABCDE )。
A.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B.坚持民族团结的原则C.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D.维护国家统一的原则E.尊重民族自治权利的原则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主要有( BCDE )。
A.有利于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B.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C.有利于建立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D.有利于调动少数民族的积极性,推动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E.有利于巩固祖国的统一3.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是( ABCDE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是祖国的统一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相结合的原则,保证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充分实行自治权的原则,保持民族团结的原则。
民族区域自治的本质要求是民族共治。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后,就非常重视民族问题。
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日益成熟,对中国国情认识的不断深化,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纲领》,其中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
1945年10月23日,中央在关于内蒙工作方针的指示中指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
1946年2月18日更明确指出:"根据和平建国纲领要求民族平等自治,但不应提出独立自治口号。
"
在这一方针指导下,1947年5月1日,党领导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内蒙古自治区,为以后在其他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指明了方向,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
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又明确载入历次宪法,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