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原检测在侵袭性念珠菌病诊断价值

合集下载

侵袭性真菌病的实验室诊断流程及相关问题探讨-252-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

侵袭性真菌病的实验室诊断流程及相关问题探讨-252-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

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252-侵袭性真菌病的实验室诊断流程及相关问题探讨
备注:红色选项或后方标记“[正确答案]”为正确选项
(一)侵袭性念珠菌病的诊断程序(上)
1、下列不属于侵袭性真菌病高危因素的是()
A、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
B、肺结核
C、急性肾衰[正确答案]
D、透析治疗
E、饲养鸽子
2、念珠菌感染发生的原因不包括()
A、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
B、原发性免疫缺陷
C、长时间严重粒缺
D、继发性免疫缺陷[正确答案]
E、营养不良
3、IC指南中指出了引起超过90%的致命性深组织感染的五种主要真菌,其中不包括()
A、白色念珠菌
B、高里氏念珠菌[正确答案]
C、热带念珠菌
D、光滑念珠菌
E、克柔念珠菌
4、关于侵袭性念珠菌病的早期诊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G试验可作为侵袭性念珠菌病的早期诊断指标
B、以连续两次阳性结果为准
C、甘露聚糖抗原和抗体也可以用作诊断试验
D、甘露聚糖试验的特异性较高[正确答案]。

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与评价

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与评价
非无菌部位分泌物阳性培养结果无法鉴别是定植或 是感染。
22
曲霉菌病诊断面临的挑战
目前曲霉菌病诊断主要基于患者高危因素(免疫状态)、 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和微生物学证据综合考虑。 X线表现无特异性且滞后,不适合早期诊断;胸部 CT典 型早期表现如“晕轮征”,非粒缺患者较粒缺患者少见。 曲霉病患者往往有血小板减少倾向,组织活检受限,即使 做组织病检,区分曲霉菌和其他丝状真菌也很困难。 BAL 、痰等分泌物培养敏感性不高,且曲霉菌属生长缓慢 ,需要几天甚至几周才能得到阳性培养结果,阳性培养结 果要注意与定植区分。
24
念珠菌血症的诊断 临床中被延误23-52小时
首发症状到血培养的获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可获取数据;估计时间: 0-2 小时)
血培养的配送及实验室
操作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死亡率
Crit Care Med. 2008;36(7):1993-8.
12
ICU侵袭性念珠菌感染 患者死亡率高
40
35
(%) 30 率 25 亡 20 死
15
10
5
0
36.2
侵袭性念珠菌感染
8.9 同期入住ICU 患者
13
我国肺真菌病现状 十年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研究组织者: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组织
70
60
50
例 (%) 40 比 占 30 所
20
10

念珠菌病 病情说明指导书

念珠菌病 病情说明指导书

念珠菌病病情说明指导书一、念珠菌病概述念珠菌病(candidiasis)是由各种致病性念珠菌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感染性疾病。

好发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

可侵犯皮肤、黏膜及全身各组织、器官,临床表现各异,轻重不一。

近年来念珠菌病发病率逐渐上升,已成为目前最常见的深部真菌病。

该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预后较好,延误治疗或播散性感染则预后不佳。

英文名称:candidiasis其它名称:无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感染性疾病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不会遗传发病部位:全身常见症状:皮疹、黏膜糜烂、发热、咳嗽、咳痰、腹泻、腹胀、尿频、尿急、头痛、谵妄主要病因:各种致病性念珠菌感染所致检查项目:体格检查、直接镜检、培养检查、念珠菌抗原检测、念珠菌特异抗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查、病理检查、X 线、B 超、CT、MRI重要提醒:念珠感染科引起机体多个组织、器官、系统病变,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感染情况给予相应治疗。

临床分类:根据侵犯部位分类:1、皮肤念珠菌病主要包括念珠菌性间擦疹、念珠菌性甲沟炎和甲床炎、念珠菌性肉芽肿、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

2、黏膜念珠菌病主要包括口腔念珠菌病、念珠菌性唇炎、念珠菌性口角炎、念珠菌性阴道炎、念珠菌性包皮炎。

3、系统性念珠菌病主要包括呼吸系念珠菌病、消化系念珠菌病、泌尿系念珠菌病、中枢神经系念珠菌病、念珠菌菌血症、念珠菌性心内膜炎、念珠菌所致变态反应等。

二、念珠菌病的发病特点三、念珠菌病的病因病因总述:念珠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土壤、医院环境、各种用品表面及水果、乳制品等食品上,同时也是人体的正常菌群,通常寄生于正常人的皮肤、口腔、胃肠道及阴道等部位黏膜上。

在正常情况下,机体对念珠菌有完善的防御系统,但在某些因素影响下引起菌群失调和人体免疫力低下时,念珠菌就会大量生长繁殖、扩散,并通过血液循环进一步播散至全身各器官,从而致病。

曲霉菌检测 Platelia曲霉菌抗原检测试剂盒的价值

曲霉菌检测 Platelia曲霉菌抗原检测试剂盒的价值

曲霉菌检测Platelia曲霉菌抗原检测试剂盒的价值曲霉菌属是一种丝状真菌,通过孢子形式进行繁殖。

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如土壤,水,食物,腐烂的植被等,主要经空气传播。

大多数健康人群的免疫系统能够抵抗曲霉菌的侵袭,而免疫受损或接受免疫抑制药物治疗的个体则易致病。

侵袭性曲霉菌病(Invasive Aspergillosis ,简称IA)是致病的最严重的一种形式:曲霉菌孢子首先通过呼吸道入侵体内,随血液循环侵犯其它器官和部位,如鼻窦,眼睛,皮肤,肾脏和中枢神经系统等。

目前临床中常见曲霉菌病致病菌有烟曲霉、肺曲霉、黄曲霉、构巢曲霉、黑曲霉等。

侵袭性曲霉菌感染通常发生于免疫缺陷、移植或高剂量服用激素治疗的患者,如恶性血液病,器官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物抗宿主疾病等。

近些年研究报道的数据显示,侵袭性曲霉菌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高达56.0-88.1%,[1] 严重威胁了患者生命。

所以IA的早期诊断是预防病情和及时治疗的关键。

半乳甘露聚糖(Galactomannan,简写GM)是曲霉菌细胞壁上特有的多糖成份,当机体感染时,菌丝生长,半乳甘露聚糖从薄弱的菌丝顶端释放出来,是最早释放的抗原。

GM 抗原检测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Cancer, EORTC)和真菌病研究组(Mycoses Study Group, MSG)推荐的侵袭性曲霉菌病的真菌学检测标准之一。

美国Bio-Rad公司以它独特的视角率先研发了用于检测半乳甘露聚糖抗原的曲霉菌抗原检测试剂盒(PlateliaTM Aspergillus Ag),并在2014年2月份正式在中国上市,由于其在曲霉菌早期诊断中显示出来的优势,受到国内众多专家和学者,甚至一些制药公司的高度关注。

Bio-Rad曲霉菌抗原检测试剂盒(PlateliaTM Aspergillus Ag)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清中GM抗原,彻底革新了以往传统的检测手段:即非创且以3小时取得结果取代数天报告结果,分别为92.1% 和97.5%的高度灵敏度和特异性,[2] 以及症状出现前6天和确诊前10天检出。

侵袭性真菌病诊断标准与方法进展

侵袭性真菌病诊断标准与方法进展

一种创新思维方式,对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 逆向性等进行有效的培养。通过动画可以模拟事物 变化过程,从而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提出猜想、进行 探索、合理论证、发现规律,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引发 学生的创新意识。利用多媒体丰富的表现手法,使教 学内容生动,富有启发性,提高学习效果,进而优化 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医学教育探索2010年3月第9卷第3期ResearchesinMedicalEducation,March 2010,V01.9,No.3
一423一
・医学新进展・
侵袭性真菌病诊断标准与方法进展
胡淑玲周发春徐防
【中图分类号】R37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谈教育动画及其设计与制作叨.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 学院学报,2004,(9):103—105. 【2】王庆福,胡海涛.应用GoldWave处理多媒体课件中的音频信息
【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07,(19):259-261.
【3】刘树安.音频编辑软件中的高手——例dWam[J].电脑知识与技
术。2006,(32):212—213. 【4】龙飞.Flash 8完全自学手册【M1.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2006:12. 【51张丽华,鞠仪静,胡峻峰.新编网页制作三剑客教程【M】.北京:冶 金工业出版社,2005:2. [6】陈明伟.钟秋玲,高琴,等.多媒体教学在内科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及其评价f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6):1173—1174.
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Bl disease,IFD)既往称侵袭 性真菌感染,指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近年来,随着恶性肿
瘤、免疫缺陷病、各类移植患者增多以及广谱抗生素的长期 应用、体内留置导管时间延长等因素影响,国内外IFD发生 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死亡率亦居高不下。据调查显示:上世纪

临床检验G试验和GM试验定义、临床意义、检测结果影响因素区别总结

临床检验G试验和GM试验定义、临床意义、检测结果影响因素区别总结

临床检验G试验和GM试验定义、临床意义、检测结果影响因素区别总结G 试验和GM 试验作为检测真菌抗原非培养技术,已经成为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指标之一,这两种标志物受到较大关注,是国内外侵袭性真菌病诊断研究热点,并且得到广泛的临床应用。

定义G试验:又称1,3-β-D 葡聚糖试验,是检测真菌的细胞壁成分1,3-β-D 葡聚糖,人体的吞噬细胞吞噬真菌后,能持续释放该物质,使血液及体液中含量增高。

1,3-β-D 葡聚糖可特异性激活鲎变形细胞裂解物中的G 因子,活化的G 因子又可使凝固酶原转化为凝固酶,通过旁路途径激活鲎试验,从而产生凝集反应,故称G 试验。

GM试验:是检测曲霉菌细胞壁上的一种多聚糖抗原(即半乳甘露聚糖抗原,glactomannan,GM),半乳甘露聚糖是广泛存在于曲霉和青霉细胞壁的一种多糖,在曲霉菌侵袭组织早期,曲霉菌细胞壁外层的GM 可被释放入血,是最早释放的抗原,可以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进行检测。

GM 试验主要适用于侵袭性曲霉引起的感染。

临床意义G试验方法具有快速、操作方法简单等特点,适用于隐球菌、接合菌(毛霉菌)以外的所有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尤其是念珠菌和曲霉菌引起的感染;G 试验测得包括曲霉和念珠菌在内更多致病性真菌,具有较好敏感性和特异性,假阳性率较低,只能提示有无真菌侵袭性感染,并不能确定为何种真菌感染,这是此方法的缺陷。

GM试验主要针对于侵袭性曲霉菌感染的早期诊断。

可对血清、脑脊液、肺泡或支气管灌洗液进行检测。

在其他诊断方法阳性之前 6 至14d 即可检测到GM。

另一方面,GM释放量与菌量成正比,可以反映感染的严重程度,连续检测GM也可作为治疗疗效的监测;根据侵袭性肺真菌病诊断指南,其中G试验、GM 试验连续2次阳性为有意义检查结果。

检测结果影响因素▲ G 试验出现假阳性的因素:1.药物因素:①血液制品: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白蛋白、凝血因子或新鲜冰冻血浆;②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曲松、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氟氯西林等;③抗肿瘤药物:抗肿瘤药物如香菇多糖、多糖K、裂褶多糖和西索菲兰等是G试验检测的假阳性因素之一。

甘露聚糖检测对侵袭性念珠菌病的诊断价值

甘露聚糖检测对侵袭性念珠菌病的诊断价值

甘露聚糖检测对侵袭性念珠菌病的诊断价值蒋月婷;肖绮雯;苏丹虹;易建云【摘要】目的探讨甘露聚糖对侵袭性念珠菌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53例侵袭性念珠菌病患者、30例细菌感染患者、28例皮肤黏膜念珠菌病患者和20名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血清甘露聚糖浓度.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甘露聚糖诊断侵袭性念珠菌病的性能.采用冻融实验评价血清样本的稳定性.结果根据试剂盒的阳性临界值(≥1.0 μg/L),侵袭性念珠菌病组甘露聚糖阳性率明显高于细菌感染组、皮肤黏膜念珠菌病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当采用试剂盒推荐的阳性临界值(≥1.0 μg/L)时,甘露聚糖诊断侵袭性念珠菌病的敏感性为66.1%,特异性为96.2%;当采用根据ROC曲线得出的阳性临界值(≥0.6 μg/L)时,甘露聚糖诊断侵袭性念珠菌病的敏感性为73.6%,特异性为87.1%,曲线下面积为0.829(95%可信区间0.749~0.908).冻融1~4次后血清样本的甘露聚糖浓度逐次下降.结论甘露聚糖可作为临床诊断侵袭性念珠菌病的指标之一.【期刊名称】《检验医学》【年(卷),期】2016(031)007【总页数】4页(P603-606)【关键词】甘露聚糖;侵袭性念珠菌病;诊断【作者】蒋月婷;肖绮雯;苏丹虹;易建云【作者单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广东广州510120;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检验科,广东广州510260;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广东广州510120;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广东广州5101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5念珠菌是真菌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可引起皮肤、黏膜感染,也可侵入任何器官导致危及生命的重症侵袭性感染[1]。

近年来,侵袭性念珠菌病日益增多[2],在重症监护病房中念珠菌血症已成为导致血流感染的第4位病因,若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念珠菌血症病死率高达45%~75%[3]。

侵袭性念珠菌病的实验室诊断研究进展

侵袭性念珠菌病的实验室诊断研究进展
3 . .D 阿拉伯糖醇的检 测 除 了克鲁念珠 菌 , 大多数
速准确 , 大大缩短培养 时间 , 明显 提高 阳性 检 出率。若在 血培养瓶 中添加树脂 成分 , 但 吸收 患者 血 中残 留的抗 不 生素 , 还可 中和抑制真菌生长 的物质 , 的血培养瓶 中还 有
应用广泛 。
仅有助于诊断是否为真菌感染 , 可有效 指导临床用药 。 也
另外 , 近年来有学 者研究 发现 , 对于有念 珠菌定植 的手术
系统性念珠菌病的诊断 以血培 养为主 , 近年 来 , 由于 血培养检测 系统 的使用使得血 液 中念 珠菌 的检查更 为快
患者 , 了解其血 清 B G水平 , D 有助 于进行 经验性 的抗真菌 治疗 , 该方法可在 2h内得到结 果 , 但不能 对真菌鉴 定 到 种 间水平 , 只可做为念珠菌感染的筛查试验 。
4 .% ( D 3 5 B G水 平 <1 r m ) 0 o E 。因此 监测 B G水平 不 / D
NC E S N I K R O 和念珠菌 I2等 更简便的真菌 分离初步 鉴定 D
培养基 。其 中, H O aa 显 色培 养基 通过 观察 菌落颜 C R M gr
色可对 4种念珠菌做初步鉴 定 , 由于简便 快速 , 目前 临床
此方法检测 了 2 2例 发热患 者的血 清 B G水平 , 阳性 0 D 其 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 5 %和 9 % , 9 7 并对 4 5例未明确病原 体且抗生素治疗无效但 B G水平升高 的患者进行 了抗真 D 菌治疗 , 有效率分别 为 8 . % ( D 1 8 B G水平 ≥1 r m ) 0o/ E 和

2 (_ 3 ・ - ・ . 1+ )1a 葡聚糖 [ 1 + )1 D g  ̄ B G] 3 ( - 3 - --l  ̄, D 的 3 u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原检测在侵袭性念珠菌病的诊断价值近年来由于造血干细胞,尸体器官移植的广泛开展、高强度免疫抑制剂和大剂量化疗药物及广谱抗生素的应用,临床上侵袭性念珠菌感染(invasive candidiasis IC)在近20年呈明显上升趋势,约占医院感染中血源感染的8% ~10%,居院内血源性感染第4位【1】。

侵袭性念珠菌病病死率高达49%,占IFI总病死率的70% ~87%,为所有菌血症中病死率之首【2-3】。

白念珠菌是引起IC最常见的病原菌。

但是近年来由于对氟康唑的耐药,非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则较前增多,已占念珠菌病的50%以上,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

但是由于IC的临床表现不典型,使得临床很难发现。

常见诊断侵袭性念珠菌病的标准实验室方法包括念珠菌直接镜检、念珠菌的培养和分离、组织病理学检查。

涂片染色镜检是最简单、最实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可作为感染的初筛方法。

如从无菌部位采集的标本中发现念珠菌即可确定感染。

但念珠菌血症的患者血培养50%呈阴性,血培养技术的改进使血培养的敏感性(最大能提高到70% )。

组织病理学检查虽然阳性率较高,,但多需要行创伤性操作,在患者病情危重时,常常会受到限制。

而且,这些方法用于诊断侵袭性念珠菌病缺乏足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因此临床需要一种快速、特异和敏感地检测方法,近年来开展的真菌抗原检测,为实验室的早期、快速诊断提供了可能。

1.甘露聚糖在白念珠菌系统性感染的相关抗原中甘露聚糖是研究最早和最多的念珠菌细胞壁的主要表面抗原,它是由甘露糖和少量蛋白质组成的一种糖蛋白,系酵母菌细胞壁的成分之一。

酵母菌中导致侵袭性感染者主要为念珠菌,少数为新生隐球菌,而隐球菌的厚荚膜使细胞壁上的甘露聚糖难以释放入学,不易测得,所以血浆中甘露聚糖抗原,具有较高的属特异性,其基本化学结构是由D-葡萄糖和D-甘露糖通过β-1, 4糖苷键连接而成的多分支甘露糖多聚体,相对分子质量为110~220 kD左右的疏水性复合物。

其具有α-1-2糖苷键的己糖或庚糖部分被认为是抗原的决定簇。

不同的白念珠菌株中的血清学特性是由这些决定簇的不同长度决定的。

实验验证得出芽管是白念珠菌侵袭人体器官内皮和基膜过程中的重要物质之一【4】,体外实验又证实菌丝体的早期形式-芽管中甘露聚糖含量很高,与荧光染色的孢子或酶消化的孢子均不发生反应。

在白念珠菌感染的早期检测甘露聚糖有明确的辅助诊断意义。

甘露聚糖与细菌性抗原及类风湿因子等之无交叉免疫性,在发生IFI时血液中浓度极具升高。

Sendid等对甘露聚糖的检测发现,诊断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达到85%和90%,而曲霉菌感染、细菌感染和无感染组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5]。

由此看出,甘露聚糖检测提高了临床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准确度,为及早应用抗真菌治疗挽救患者生命很有意义。

但是甘露聚糖抗原在血液循环中容易被快速清除,有报道,只有31% -90%的念珠菌血症患者会出现高甘露聚糖血症[6],单次样本的检出率不高,这与送检标本的频率、疾病病程、免疫抑制剂程度、感染的念珠菌种类等有密切关系,如进行多次连续的检测,效果更好。

甘露聚糖可用于快速诊断肺部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筛选试验,现在也可以用敏感性和特异性高的ELISA检测。

2.BGBG占真菌胞壁成分的50%以上,由D-葡聚糖聚合而成,以β-1, 3糖苷键连接的葡萄糖残基骨架作为主链,分支状β-1, 6糖苷键连接的葡萄糖残基作为侧链。

除结合菌(主要是根霉菌和毛霉菌)外,所有真菌胞壁成分中都含有BG,以酵母样真菌含量最高,而其他微生物、动物及人的细胞成分和细胞外液都不含BG。

BG在真菌感染中的作用,可能与内毒素在革兰阴性杆菌感染中的作用类似,可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并被迅速清除。

当真菌进入血液或深部组织后,经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消化等作用后, BG可从真菌细胞壁释放,从而使血液及其他体液(如尿液、脑脊液、腹水和胸水等)中的含量升高。

当真菌减少时,机体免疫系统将其迅速清除,而在浅部真菌感染时则无类似现象[7]。

因此血浆BG水平升高已成为IFI的一个重要指标。

20世纪90年代初发现,马蹄鲎(主要是东方鲎和美洲鲎)凝血系统中的凝血酶原G 因子能识别BG,是BG的天然检测者。

BG与G因子的α亚基特异性结合后可激活β亚基,从而旁路激活鲎实验(内毒素主要激活的是鲎的凝血酶原C因子)此过程即为G实验。

目前市场上常用的试剂盒主要有两种,日本的Fungitec-G glucan 试剂和美国的Glucatell试剂。

Fungitec-Gglucan试剂主要成分是东方鲎的细胞裂解产物,其判断标准为20 ng·L-1;而Glucatell试剂则使用了美洲鲎的细胞裂解产物作为主要原料,其判断标准的争议较多,目前推荐使用的判断标准为60 ng·L-1。

Obayashi等[8]研究G实验在真菌感染和真菌性发热中的诊断价值,检测了202例标本, 100例有明确感染菌的患者中, 37/41例(90% )确诊真菌感染患者中G实验阳性,59例其他原因所致的发热患者G实验均阴性; 26/102例不明原因发热患者G实验阳性;将阳性结果判断为真菌感染,则真菌感染判断的阳性率为59%,阴性率为97%,有效率为85%。

所有真菌定植患者血浆BG水平均无显著升高;所有确诊或高度可疑IFI患者在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前,至少有1次G实验为阳性,同时血清GM水平的变化有助于判断抗真菌治疗的效果。

G实验可作为IFI的一种有效筛查方法,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目前主要用于侵袭性念珠菌、曲霉菌感染高危人群的监测及疗效和预后的评估。

其不足之处在于:①阳性结果只表示IFI,而不能确定是何种真菌;②不适用于结合菌和隐球菌感染的诊断,因根霉菌和毛霉菌胞壁中不含BG,隐球菌的胞壁中含量较少,且具有厚壁荚膜,不利于吞噬细胞的吞噬及抗原的释放[9, 10];③白蛋白、丙种球蛋白、香菇多糖、磺胺类药物及血液透析等均可导致假阳性结果。

由于BG也存在于植物胞壁中,故纤维素类物质的使用可导致假阳性结果(如手术中使用的纱布和血液透析时使用的某些纤维素制品)。

[11-13]3.烯醇化酶烯醇化酶属胞浆内酶类,又称2-磷酸-D甘油酯水解酶,由440个氨基酸组成,相对分子质量在45 kD~48 kD之间,是生物体内糖酵解途径中关键的胞内酶,具有高度的保守性。

烯醇化酶只有白念珠菌感染时才会大量释放,而寄生于浅表部的白念珠菌一般不会释放该酶,并可被患播散性念珠菌病的多数患者的血清抗体所识别,抗原有较高的属的特异性。

临床上用斑点免疫结合试验提高了试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对有系统性念珠菌感染患者作出早期诊断。

在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中,系统性念珠菌感染的检出率为77%。

用多克隆兔抗念珠菌IgG为第一抗体,用羊抗兔IgG包被的胶体金颗粒为第二抗体检测念珠菌胞浆抗原,在具有侵袭性念珠菌病患者的19例中,16例检出抗原血症,而在其他各组对照人群中均未检出抗原血症,该试验的敏感性为84·2%。

用脂质体免疫试验(liposomal immunoassay)对具有组织学证据的侵袭性念珠菌病患者检测,敏感性为85%;血培养证明的念珠菌病患者,敏感性为64%。

一并考虑敏感性为75%、特异性为96%。

用胞浆抗原检测试剂盒(Directigen)检测48 kD蛋白抗原,得到相似结果。

总之大量的实验证明烯醇化酶是可明显刺激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的占免疫优势的免疫原,是反映白念珠菌系统性感染的一个敏感性的指标[14],因此烯醇化酶的检测在诊断白念珠菌系统性感染方面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4.MP 65MP65是分子量为65kD 的甘露糖蛋白,它是白念珠菌细胞壁的组成成分,也可分泌至菌体外。

最近的一项研究利用抑制酶联免疫吸附法( inhibi-tion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检测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和近平滑念珠菌小鼠念珠菌血症模型中产生的一种Mr65 000的蛋白质抗原[20]。

该抗原在小鼠感染模型中的血清浓度为0. 012~3. 25μg/ml。

对20位念珠菌血症患者的血清标本连续监测,结果80%患者抗原浓度为0. 07~5. 0μg/ml。

同时观察到念珠菌血症患者呈现三种不同抗原血症:完全清除、初始清除后复发、部分清除。

该研究表明检测Mr65 000分子有助于诊断上述3种念珠菌血症。

5.Cand-Tec抗原Cand-Tec抗原是指可采用念珠菌属检测系统(一种颗粒凝集试验系统)检测的一类念珠菌蛋白抗原,但文献报道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不尽相同,加之类风湿因子可导致假阳性结果,目前其临床应用价值有限。

小结随着IC的日益增多,临床上念珠菌感染的早期和特异性诊断显得愈加重要。

传统的真菌培养法耗时长,阳性率较低,但仍是IC诊断的金标准。

培养获得的病原体可以进行药敏检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近年来迅速发展的血清学抗原检测,经过多中心的研究评价,有助于实验室诊断IFI和疗效监测。

但总体来说,不同的抗原检测缺乏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所以其研究结果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我国部分教学医院已经开始应用这些血清学方法检测抗原诊断IC,但整体来说仍处于摸索阶段,短期内难以在临床检验工作中广泛开展。

因此,念珠菌抗原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应需要进一步评价。

[1]Edmond MB,Wallace SE ,McClish DK,et al. Nosocomial bloodstream infection in United State hospitals: a three-year analysis[J].Clin Infect Dis,1999,29(2):239-244. [2]Beck-sague C,Jarvis WR. Secular trends in the epidemiology of nosocomial fungalinfec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1980-1990.National Nosocomial Infections Surveillance System[J]. J Infect Dis, 1993,167(5):1247-1251.[3]Borges M,Zaragoza R. Critical overview of clinical guidelines relating to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J]. Int J Antimicrob Agents ,2008,32(supp12): S155-S159.[4] Marot-Leblond A, Grimaud L, Nail S, et al. New monoclonal antibodyspecific for Candida albicans germ tube. J Clin Microbiol, 2000, 38:61-67.[5]Jarque I, AndreuR, SalavertM, eta.l Value ofAsprgillus ga-lactomannan antigen detection in the diagnosis and follow-upof invasive aspergillosis in hematological patients [J] Rev Ibe-roam Mico,l 2003, 20(3): 116-118.[6]Ellepola A N, Morrison CJ. Laboratory diagnosis of invasivecandidiasis〔J〕. JMicrobio.l 2005, 28(9): 888-889.[7]YoshidaM, Roth RJ, Grunfeld C, et a,l Soluble (1-3)-beta-D-glucan purified from Candida albicans: biological effect anddistribution in blood and organs in rabbits. Lab Clin Med,1996, 128: 102-114[8]ObayashiT, YoshidaM, MoriT, eta.l Plasma (1-3)-β-glucanmeasurement in diagnosis of invasive deep mycosis and fungalfebrile episodes. Lancet, 1995, 345(8941): 17-20[9]Ostrosky-ZeichnerL, AlexanderBD, KettDH, eta.lMulticenterclinical evaluation of the (1-3) beta-D-glucan assay as an aid todiagnosis of fungal infections in humans.Clin InfectDis, 2005,41(5): 654-659[10]MiyazakiT, Kohno S, MitsutakeK, et a.l Plasma (1-3)-beta-D-glucan and fungal antigenemia in patients with candidemia,aspergillosis, and cryptococcosis. J Clin microbia,l 1995, 33(12): 3115-3118[11]UsamiM, OhataA, HoriuchiT, et a.l Positive (1-3)-beta-D-glucan in blood components and release of(1-3)-beta-D-glucanfrom depth-type membrane filters for blood processing. Trans-fusion, 2002, 42(9): 1189-1195[12]Nagasawa K, YanoT, KitabayashiG, eta.l Experimentalproofof contamination of blood components by (1-3)-beta-D-glucancaused by filtration with cellulose filters in the manufacturingprocess. JArtifOrgans. 2003, 6(1): 49-54[13]KatoA, Takita T, FuruhashiM, et al. Elevation of blood(1-3)-beta-D-glucan concentrations in hemodialysis patients. Ne-phron, 2001, 89(1): 15-19[14].SundstromP, Jensen J, Balish E. Humoral and cellular immune responses to enolase after alimentary tract colonization or intravenous immunization with Candida albicans. J Infect Dis, 1994, 170:390.[15].Berzaghi R, Colombo AL, Machado AM,et al. New approach for diagnosis ofcandidemia based on detection ofa 65-kilodalton antigen [J]. Clin Vaccine Immuno,l 2009, 16(11): 1538-15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