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与评估
侵袭性真菌感染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手册)

氟康唑 3 3 3
3 3
伊曲康唑 3
3 3 1 3 1 2+ 2 2
伏立康唑
3 1 3 3 2 3 3 3+ 3 3 2 3
阴性预测值(%) 92(35/38) 78(33/42) 88(23/26)
参考文献: [2]余进、李若瑜. 侵袭性曲霉病的诊断进展.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8 年 2 月第 31 卷第 2 期 四、隐球菌荚膜多糖检测 1、检测标本 血清、脑脊液。 2、临床意义 用于诊断隐球菌脑膜炎和播散性隐球菌病。 3、参考区间 血清<5μg/L 为阴性结果,8μg/L 为阳性结果。 脑脊液<6μg/L 为阴性结果,10μg/L 为阳性结果。 4、结果解释 对于检测结果的临床解释必须建立在临床基础上,根据是否具备宿主因素、有无临床标准(包括 影像学检查)以及其他真菌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判断。银球荚膜多糖试验仅是综合评价中 的指标之一,具体分析见表 5
1.0μg/L 为阳性结果。 4、结果解释 阳性结果应结合宿主因素、临床症状和其他真菌检验结果(特别是 G 试验)综合分析,具体分析 见表 6。
表 6 试验结果判断及临床意义
诊断值 阴性值 阳性值
血清(cut off) 0.7μg/L ≥1.0μg/L
临床解释
如果无宿主因素和临床表现可排除侵袭性念珠菌感染 如果有宿主因素和/或临床表现可诊断侵袭性念珠菌感染 如无宿主因素和侵袭性念珠菌感染临床症状,则不能诊断 灰色区间 0.7-1.0μg/L 临床和其他念珠菌检查综合评判,并需动态观察 ----------------------------------------------------------------------------------------------------------------------------------六、白色念珠菌 IgG 和 IgM 抗体检测 1、检测标本 血清 2、临床意义 辅助诊断侵袭性白色念珠菌感染。 3、参考区间 OD450 < 0.36×PC 为阴性结果。 OD450≥ 0.51×PC 为阳性结果 0.36×PC≤OD450 <0.51×PC 为灰区,建议连续多次检测并应结合临床资料综合评价。 4、结果解释 本实验为定性试验。阳性结果应结合宿主因素、临床症状和其他真菌检验(如血培养阳性、真菌 培养阳性、G 试验、甘露聚糖抗原检测等)结果综合分析。
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治指南

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治指南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nvasive pulmonary fungal infection,IPFI)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常见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如器官移植、恶性肿瘤化疗、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
以下将介绍IPFI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一、诊断指南:1.临床症状与体征:IPFI的典型症状为发热、咳嗽、呼吸困难和胸痛。
体格检查可发现呼吸音减弱或消失、干湿性啰音、杂音等。
2.影像学表现:胸部X线检查可显示肺内斑点状或片状浸润阴影,也可见空洞形成。
CT检查能更好地显示病变的范围和性质。
3.病原学检查:支气管镜或胸腔镜检查可取得病灶组织或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真菌学检查,如涂片、培养和PCR等。
4.其他辅助检查:包括血常规、血培养、经导管心脏超声检查等,以排除其他感染和判断病情。
二、治疗指南:1.患者管理: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症状变化和实验室指标,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
2.抗真菌药物治疗: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适当的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
常用的抗真菌药物包括氟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米卡芬净等。
根据患者的病情,可单药治疗或联合应用药物。
3.免疫增强治疗: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应积极调节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抵抗力。
常用的免疫增强治疗包括使用重组人白介素-2、肠内营养、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补充等。
4.营养支持:合理的营养支持对于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予适当的高能量、高蛋白饮食,必要时可辅以肠内外营养支持。
5.手术治疗:对于病情较重、药物治疗无效或有支气管阻塞等情况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包括外科切除病变组织、支气管扩张术、胸腔引流术等。
6.病程监测:定期进行影像学、真菌学和临床症状的监测,评估疗效和调整治疗方案。
以上为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治指南,旨在提供一些参考依据,但由于每位患者情况不同,请在临床实践中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处理。
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与评价

22
曲霉菌病诊断面临的挑战
目前曲霉菌病诊断主要基于患者高危因素(免疫状态)、 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和微生物学证据综合考虑。 X线表现无特异性且滞后,不适合早期诊断;胸部 CT典 型早期表现如“晕轮征”,非粒缺患者较粒缺患者少见。 曲霉病患者往往有血小板减少倾向,组织活检受限,即使 做组织病检,区分曲霉菌和其他丝状真菌也很困难。 BAL 、痰等分泌物培养敏感性不高,且曲霉菌属生长缓慢 ,需要几天甚至几周才能得到阳性培养结果,阳性培养结 果要注意与定植区分。
24
念珠菌血症的诊断 临床中被延误23-52小时
首发症状到血培养的获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可获取数据;估计时间: 0-2 小时)
血培养的配送及实验室
操作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死亡率
Crit Care Med. 2008;36(7):1993-8.
12
ICU侵袭性念珠菌感染 患者死亡率高
40
35
(%) 30 率 25 亡 20 死
15
10
5
0
36.2
侵袭性念珠菌感染
8.9 同期入住ICU 患者
13
我国肺真菌病现状 十年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研究组织者: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组织
70
60
50
例 (%) 40 比 占 30 所
20
10
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

一、预防治疗
指在IFI的高危患者中,预先应用抗真菌药物以预防IFI的 发生。适合进行预防治疗的患者群包括:接受高强度免疫 抑制治疗的骨髓移植患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阶段 粒细胞缺乏并同时接受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的患者、淋巴瘤 接受利妥昔单抗或嘌呤类似物联合化疗出现粒细胞及淋巴 细胞双重减少的患者以及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等。 预防性治疗的疗程长短不一,主要取决于宿主危险因素的 改善,如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造血重建后、重症再障患 者白细胞恢复2.0×109/L以上,可终止预防。 预防治疗推荐的药物是伊曲康唑和氟康唑,而具体选择应 根据院内真菌、药敏及耐药的情况而定。
三、新型隐球菌感染 隐球菌感染在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中较少发生, 但可在T细胞缺陷或在接受CD4淋巴细胞消耗性治疗 后的患者中出现。隐球菌脑膜炎的治疗建议联合使 用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症状控制后使用氟康唑 进行维持治疗,疗程长短应当考虑患者的个体免疫 状态。两性霉素B联合5-氟胞嘧啶治疗(包括联合治 疗后单用氟康唑维持)较单药治疗有明显优势,如 果联合治疗无效,可单用氟康唑800mg/d或更高剂量。 如果患者无法耐受初始联合治疗,可选用两性霉素B 脂质体。 四、毛霉菌感染 毛霉菌感染的药物治疗应选择两性霉素B,若累 及中枢神经系统或鼻窦,可考虑手术干预以降低病 死率。
三、抢先治疗
抢先治疗多是指针对临床诊断IFI患者的治疗,这 主要得益于真菌实验室诊断技术的完善和普及, 尤其是高分辨CT、GM试验和G试验的广泛应用,多 数学者认为抢先治疗较经验性治疗更为合理、有 效,应大力提倡推广。其药物应依据推测的可能 致病菌,综合药物价值/效能比及病人的具体情况 选择。在临床诊断IFI的情况下,应足量、足疗程 应用抗真菌治疗,以免疾病复发。 推荐抢先治疗药物:根据临床推断的致病菌种, 可选择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卡泊芬净、米卡芬 净、两性霉素B和氟康唑。
侵袭性真菌感染(ifi,ifd)的诊治策略-PPT文档

聚合酶链反应(PCR)
循环 n
循环 2
循环 1
合成 延长
n循环后的基因丝链数量 = 2n
由基因组开始= DNA
杂交引物 ( )
变性 DNA
检测 探针 可视的增亮剂
2007
高危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
高危患者
IFD临床证据
是
否
培 养 + 半乳甘露聚糖 +
IFD微生物证据
是
否
是
否
“拟诊” IFD
“疑似” IFD
抗真菌治疗
“不像” IFD
主要内容
EORTC/IFICG和NIAID/MSG对 IFI(IFD)的诊断 标准
我国侵袭性肺真菌病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 真菌感染的变迁 真菌感染的治疗药物
1
2
3
4
半乳甘露聚糖
大鼠单克隆抗 体 EB-A2 + 过氧化酶
色原体
大鼠单克隆抗 体 EB-A2
血液标本中真菌细胞壁成分 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抗原(GM)
GM检测可在临床症状和影像学尚未出现前数天表 达阳性, 对高危患者连续动态监测具有早期诊断的价 值
GM检测需连续2次阳性 同样的试剂与方法测定曲霉抗原, 美国判定的阳性结
临床特 征
真菌学
组织. BAL or 痰培养霉菌 窦吸物培养霉菌 组织或无菌体液可检测真菌 血液、BAL、CSF 真菌抗原 BAL、CSF、血液,Beta-D-glucan
2007 EORTC/ MSG
侵袭性真菌病(IFD)诊断和治疗策略
侵袭性真菌病临床实验室诊断操作

侵袭性真菌病临床实验室诊断操作侵袭性真菌病是一种由致病性真菌引起的严重感染性疾病,在临床上常常表现为快速进展的、具有高度侵袭性的感染。
诊断这种疾病对于及时采取恰当的治疗非常关键。
实验室诊断操作在确定侵袭性真菌病的病原体和提供治疗指导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侵袭性真菌病临床实验室诊断的一般操作流程。
1. 样本采集与处理:1.1 采集样本:侵袭性真菌病的常见感染部位包括血液、呼吸道、皮肤和组织等。
根据患者症状和病灶位置,选择适当的样本进行采集。
例如,可以采集血液、呼吸道分泌物、皮肤刮擦物或活体组织标本。
1.2 样本处理:对于血液样本,应使用无菌技术将其接种于培养基上进行培养。
对于其他类型的样本,可以先进行显微镜检查,然后选择适当的培养方法。
2. 微生物学检测:2.1 直接检测:可以使用显微镜检查样本制片,进行真菌形态学观察。
采用染色方法如格罗科托菲洛玛抗体染色或维尔森染色,可以更好地观察到真菌的特征结构。
2.2 培养方法:将样本接种于适宜的真菌培养基,如Sabouraud葡萄糖琼脂培养基。
通过观察培养基上的菌落特征,如颜色、形态、菌落特点等,判断是否有真菌的生长。
2.3 生物化学鉴定:对于培养出的真菌菌株,可以使用生物化学鉴定方法,如API脂多糖、API快速20C系统等,对菌株的生化特征进行鉴定,以确定病原物种。
3. 分子生物学检测:3.1 核酸提取:根据样本类型,选择适当的核酸提取方法。
例如,对于血液样本,可采用商用核酸提取试剂盒,按照说明书进行提取。
3.2 PCR扩增:设计合适的引物和探针,选择特异性基因进行PCR扩增反应。
常用的基因包括ITS rDNA、18S rDNA和内转录间隔区等。
3.3 扩增产物检测:利用凝胶电泳或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技术,检测扩增产物,并根据产物大小和序列确定菌株的分类。
4. 药敏试验:4.1 药敏试验建立:对分离得到的致病真菌菌株,可以进行药敏试验以确定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
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

诊断标准
2、抗体检测: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以确定是否发生感染。抗 体检测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性,但需要时间较长,且无法区分既往感染和现 行感染。
诊断标准
3、影像学检查:通过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手段,以确定感染部位、范 围及严重程度。影像学检查对于肺感染、尿路感染等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早 期感染可能无明显异常表现。
3、联合治疗
(3)监测不良反应:联合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监测各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时调 整用药方案。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患者男性,65岁,因发热、咳嗽、咳痰伴气促入院。肺部CT显示双肺多发结 节影和斑片状影,诊断为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根据病原学检测和影像学检查, 选用氟康唑和伊曲康唑联合治疗。治疗过程中,患者症状逐渐缓解,肺部病变明 显吸收。但治疗第7天,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肝区疼痛等不良反应,考虑为药 物副作用引起,调整用药方案后患者症状好转。
谢谢观看
概述
概述
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医院内发生的感染,包括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医院内 获得但出院后发生的感染。医院感染的疾病谱非常广泛,包括细菌感染、病毒感 染、真菌感染等。医院感染的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 以及医疗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
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病原学检测:通过采集患者的体液、分泌物、组织等样本进行培养、检测 和鉴定,以确定感染的病原体类型。病原学检测是医院感染诊断的重要手段,但 需要一定时间,且敏感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诊断标准
1、病原学检测
1、病原学检测
病原学检测是诊断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金标准。患者痰液、支气管肺泡灌 洗液、肺组织活检等标本中,通过培养、病理学检查,发现真菌存在即可确诊。 病原学检测需注意以下几点:
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

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简介侵袭性真菌感染是指由真菌引起的一种严重感染,常见于免疫抑制的患者,如重症肝炎、肿瘤等患者。
该感染的致病菌数种,如白色念珠菌、曲霉菌等,均为普通环境微生物。
重症患者因身体免疫力差,易受侵袭性真菌感染困扰,提高了治疗难度,进而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
因此,本文将介绍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对该疾病进行诊治。
诊断流程病史采集重症患者因抵抗力较弱,更易受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侵袭,医生在病史采集时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高危因素,如免疫抑制,长期使用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等。
临床表现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症状多样,如体温升高,白细胞减少等。
医生需通过患者的临床表现判断是否存在真菌感染,同时也需要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表现相似的症状。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非常重要,主要侧重穿刺刮取病灶等样本进行真菌培养和PCR检测,以确定病种并确定真菌感染的病灶。
治疗指南治疗方案权威机构如CDC(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和IDSA(美国感染病学会)等已制定了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指南,包括选择治疗药物等方面的内容。
治疗原则是尽早进行抗真菌药物治疗,同时联合抗生素等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
抗真菌药物抗真菌药物是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主要药物。
针对不同的致病菌需要选择不同种类抗真菌药物,例如曲霉菌侵袭者需要选择伊曲康唑、氟康唑、甲氧苄啶等治疗药物,白色念珠菌可以使用伊曲康唑、氟康唑等。
联合治疗联合治疗是针对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的重要策略之一。
通过对感染症状、细菌药物敏感性及患者情况进行综合判断,选择正确的抗真菌药物及联合其他药物一起进行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
预防措施预防侵袭性真菌感染非常重要。
针对重症患者,建议加强住院环境的消毒清洁等工作,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及对患者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治疗。
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较为困难,治疗过程中需要严格依照治疗指南进行个性化治疗,且患者的各项指标也需要时刻监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曲霉病:空气新月征和晕征并不常见
肺部影像 结节:直径介于5cm和1cm间的软组织影 空洞 “肺梗死样”实变 肿块:直径>5cm的软组织影 病例数 48 45 43 26 % 27.12 25.42 24.29 14.69
磨玻璃样浸润影 空气新月征
小结节:直径介于1cm和3mm间的病灶 双侧胸腔积液 单侧胸腔积液 晕征 微小结节:直径小于3mm的粟粒样病灶
ICU患者IFI的病原菌主要包括念珠菌和曲 霉。目前,ICU患者IFI仍以念珠菌为主。 念珠菌中白念珠菌是最常见的病原菌,但 近年来非白念珠菌(如光滑念珠菌、热带 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等)感染的比例在 逐渐增加,并且病死率要高于白念珠菌。 侵袭性曲霉感染的发生率亦在逐渐上升。
中青年患者 (n=124)
刘永碧等。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1998;8(1):31-2
ICU念珠菌感染的主要高危因素
意大利多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
广谱抗生素 的应用
机械通气
中央血管导管
Mycoses. 2011 Jun 12. doi: 10.1111/j.1439-0507.2011.02044.x.
69.2 64.3
40 40 28.6 20 41.7 30.8
35.7
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Anesth Analg. 2008;106(2):523-9
肺部是侵袭性真菌感染最常见的部位
一项对280例深部念珠菌感染患者的研究
老年(≥60岁)患者 (n=156)
ICU非白念珠菌感染的 危险因素及预后
糖皮质激素治疗、CVC、念珠菌尿路感染和 TPN的ICU患者,发生非白念感染的比例更 高
白念珠菌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非白念珠菌
100 90 75 60 53 44 78 70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1;34(2):86-9
诊断
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 断需要结合高危(宿主)因素、临 床特征、微生物学检查、组织病理 学进行分级诊断,分为确诊、临床 诊断和拟诊。
确诊(proven):穿刺或活检标本组织或细 胞病理学或直接显微镜检见菌丝、酵母并 有组织损伤的相关证据,或用无菌方法取 自无菌部位标本培养真菌阳性 临床诊断(probable):符合宿主因素、临 床标准和微生物学标准中各1项
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与评估
侵袭性真菌感染(IFI)
系指真菌侵入人体组织、血 液,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引致组织 损害、器官功能障碍、炎症反应 的病理改变及病理生理过程。
侵袭性真菌感染已变得越来越常见
发病率增加:易感人群增加 骨髓和实体器官移植 肿瘤化疗 侵袭性技术如各种留置导管 肠外应用 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 支持技术使原来致死性疾病或早产儿存活 HIV/AIDS流行 检测或诊断技术提高 肺真菌感染:CT,支气管镜与肺活检 血清抗原,PCR…
念珠菌血症的诊断 临床中被延误23-52小时
首发症状到血培养的获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可获取数据;估计时间:0-2小时)
血培养的配送及实验室 操作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培养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革兰染色及报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近年来,随着CT,纤支镜 与肺活检、血清抗原,PCR检 测或诊断技术提高,以及临床 医师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认识 不断加深,其诊断较前已有很 大提高。
可替代性标志物
非培养诊断方法更快,敏感性更高,为各级抗真 菌治疗策略提供了依据。
预防治疗患者无临床表现但具备高危因素,非培 养诊断方法可在真菌早期侵入组织时检测出来, 提高预防治疗的精确性。
G试验临床应用建议:
明确诊断(抗真菌药物治疗前) 治疗效果监测(抗真菌药物治疗后) 连续2次采血进行G试验,高危患者建议每周监测1-2次 2次或2次以上阳性可降低假阳性率
G实验的诊断精确性良好
(95%CI) 患者 敏感度 特异度 比值比 阳性似然比 阴性似然比 HSROC 曲线下面积 I² 指数 Proven IFIs&control (14 studies) 365/2253 79.1%(68.9%-86.7%) 87.7%(82.4 %-91.6 %) 27.0 (13.8%-52.8%) 6.4( 0.16–0.37). 0.24(0.16–0.37). 0.91 (0.88–0.93). 92% (84%–99%). Proven or probable FIs &control(16 studies) 594/2385 76.8%(67.1%–84.3%) 85.3%(79.6%–89.7%) 19.2 (10.5–35.4), 5.2( 3.7–7.5) 0.27(0.19–0.40) 0.89 (, 0.86–0.91) 95% ( 91%–99%).
死亡率 非白念珠菌 显著高于 白念珠菌
CVC=中央静脉置管 TPN=全肠外营养治疗
22
19
糖皮质 激素治疗
OR=45.1
CVC
OR=26.2
念珠菌 尿路感染
OR=16.5
TPN
死亡率
Crit Care Med. 2008;36(7):1993-8.
ICU侵袭性念珠菌感染 患者死亡率高
70 60 50
60.9
白念珠菌 光滑念珠菌 克鲁斯念珠菌 季也蒙念珠菌 解脂念珠菌 近平滑念珠菌 热带念珠菌 葡萄牙念珠菌 中间假丝酵母菌
所占比例 (%)
40 30 20 10 0
15.5
ICU念珠菌感染中,最常见的是 白念珠菌;其次是非白念珠菌中 的近平滑念珠菌与光滑念珠菌
13 5.9 1.7 1.3 0.8 0.4 0.4 菌株分布
疑似(possible):符合宿主因素、临床标 准中的各1项,不符合微生物学标准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困惑
血培养是目前诊断侵袭性念珠菌病的金标准,但是 血培养在50%尸检确诊的患者和30%单个器官真菌感染 患者中是阴性结果,敏感度不高。血培养通常需2472h才能确定念珠菌分型。 病理学诊断依赖组织培养技术,但是重症患者和免 疫功能抑制患者无法承受组织活检操作。即便获得活组 织,组织标本镜检也可作快速检测,但是敏感度和特异 度有限。
19 16
14 13 13 4 2
10.73 9.04
7.91 7.34 7.34 2.26 1.13
曲霉菌属与念珠菌属 位居中国肺真菌病病原菌之首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1;34(2):86-90.
近10年来肺念珠菌病的构成比有所上升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1;34(2):86-9
肺念珠菌感染的临床预后 比肺曲霉菌感染更不容乐观
曲霉病患者往往有血小板减少倾向,组织活检受限,即使 做组织病检,区分曲霉菌和其他丝状真菌也很困难。 BAL、痰等分泌物培养敏感性不高,且曲霉菌属生长缓慢 ,需要几天甚至几周才能得到阳性培养结果,阳性培养结 果要注意与定植区分。
侵袭性念珠菌病的确诊率低
侵袭性念珠菌病通常难以被诊断出: 验尸报告: 因侵袭性念珠菌病致死的病例很难 在临终前诊断出来1-2 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 难以获得深部真菌感染的微生物培养 血培养敏感性较低(55-70%) 3-5
念珠菌感染
使用广谱抗菌药物 使用中心静脉导管
念珠菌感染 最常见危险因素
外周静脉高营养
ICU 患者接受肾脏替代治疗 粒细胞缺乏
植入人造装置和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
ICU念珠菌感染的菌株分布
一项对意大利27个医院38个ICU 进行的IFI前瞻性连续调查(2006-2008)
40 35
36.2
死亡率 (%)
30 25 20 15 10 5 0
8.9
侵袭性念珠菌感染
同期入住ICU患者
我国肺真菌病现状 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研究组织者: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组织 研究设计: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研究目的:旨在了解我国主要肺真菌病的种 类、临床微生物学及影像学特征等 研究对象:1998年1月-2007年12月期间,我 国10个城市16个中心所有满足诊断标 准的474名肺真菌病患者
与其他科室的患者相比,ICU患者最 突出的特点是其解剖生理屏障完整性的 破坏。如往往接受多种有创性检查、治 疗,在不同程度上损伤了解剖或生理屏 障功能的完整性。 更多的则是发生于之前无免疫抑制 基础疾病的重症患者,这与疾病本身或 治疗等因素导致的免疫麻痹/免疫功能紊 乱有关。
非无菌部位分泌物阳性培养结果无法鉴别是定植或 是感染。
曲霉菌病诊断面临的挑战
目前曲霉菌病诊断主要基于患者高危因素(免疫状态)、 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和微生物学证据综合考虑。 X线表现无特异性且滞后,不适合早期诊断;胸部CT典 型早期表现如“晕轮征”,非粒缺患者较粒缺患者少见。
Mycoses. 2011 Jun 12. doi: 10.1111/j.1439-0507.2011.02044.x.
ICU非白念珠菌感染亦不容忽视
希腊一项前瞻性观察研究
(2001-1~2005-12)
100 白念珠菌 非白念珠菌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