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克的灯光
爱尔克的灯光

结构
第一部分:(1~4段)回到故乡、所见所思。 第二部分:(5~9段)回忆姐姐,批判封建思想。 第三部分:(10~12段)批判“长宜子孙”。 第四部分:(13~15段)再次离开狭小的家, 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
课文分析 一、阅读第1——3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18年后再回故乡的心情是怎样的?故乡的什么改变了,什 么没有变? 高兴——“但是它们改变了的面貌于我还是 没变的:那样宽的街,宽的房屋;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字却 是原样地嵌在那里,似乎连颜色也不曾被风雨剥蚀。
课文分析 阅读课文第二部分(5-9节)思考下列问题: 1.第六自然段揭示姐姐悲剧的原因。 巴金在文中提到的姐姐是三姐李尧彩。巴金离家前一个月,她是给人家做填房, 上轿的时候,挣扎痛哭的情景曾给巴金留下深刻的印象。可是一年后,她饱受公 婆的折磨,丈夫堕落成鸦片鬼,最后她就寂寞地死在医院里, 尸骨未寒, 丈夫竟 第 三次做新郎了。 姐姐的悲剧是罪恶的家造成的——“她寂寞地活着,寂寞地死去。” 封建家庭、封建礼教摧残了青年、摧残了青春、也摧残了生命。 2.第九段“十九年,似乎一切全变了,又似乎都没有改变”如何理解? “似乎一切全变了”——变化了的是“死了许多人,毁了许多家,许多可爱的生 命葬入黄土”,“这许多年中间所改变的就只有装束和名词”,指旧家庭人 和物的外在变化; “似乎都没有改变”——没有改变的是“又有许多新的人继续扮演不必要的悲 剧”,还是有那么多“不必要的浪费——生命,精力,感情,财富,甚至欢 笑和眼泪”,指旧家庭影响下人的思想和命运都没有改变。 3.第七自然段写了第二种灯光是什么?有何含义?作者此时的感情是什么? 爱尔克灯光,象征着旧生活的悲剧和希望的破灭。 作者的感情:愤怒
课文分析 阅读第13—15自然段,理解心灵的灯的含 义,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 “心灵的灯”是作者提到的第三种灯光,是作者心目中
爱尔克的灯光剖析

• 他感到故乡的变化只是装束和名词,
• 而封建礼教、封建家庭对青年的毒 害和束缚丝毫没有改变。
•
• 题目“爱尔克的灯光”出自欧洲的 古传说,爱尔克是人名,姐弟俩的 经历、情感与巴金姐弟俩同。
•
中心思想
• 本文通过抒写了作者回故乡时的所忆、所念、 所思、所感,控述了所谓“长宜子孙”的封建 家庭对年青生命、年青心灵的摧残,表现出巴 金对受害者的深深同情,并且由18年后回来时 看见的还是一样的情形的观感,显示作者对封 建势力的本质及其顽固性的清醒认识。从而, 作者总结出一个真理:财富并不“长宜子孙”, 唯一的出路是和旧家庭决裂,年青人应该走出 “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寻求光 明的前途。
第二种灯光:是哈立希岛上的灯光。即姐姐爱尔克的灯光。 这灯光蕴含着一个姐弟情深的悲哀的故事,又象征着旧 家庭生活的悲剧和希望的破灭。
第三种灯光:“我心灵的灯”,这灯光是作者奔向广大世 界的前进道路上出现的,他象征作者对新生活的信念和 对理想的追求。
2.以灯光作为统贯全文的线索,使文章浑然一体。
• 本文以“灯光”为题,还以“灯光”为线萦贯穿全文,使文章成 为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作者在文章开端处写伫立在故居门前 所见,并抓住故居门前的微弱灯光,这旧家庭曾给巴金以痛苦、 失望,混合着眼前微弱的灯光,使作者猛然联想起具有悲剧意味 的哈立希岛上的爱尔克的灯光,由此生发开去,展开对姐姐这一 旧氏女子命运的回忆,想起当年的姐弟之情,以及姐姐的悲惨遭 遇,更清楚地认识到这旧家庭、旧礼教的罪恶。于是,联系照壁 上“长宜子孙”四个字,从而引出对封建家庭的遗训的批判。 从中清楚的领悟到:爱尔克的灯光是不会把我引到这里来的。于 是,作者的心灵之灯点亮了,指明了年青人应该走的人生道路。 所以,作者又一次离开狭小的“家”,投身到广大的世界中去。 路上在田野里的菜花中间,他又仿佛见到了常见的灯光,那是永 远指引他前进的心灵的灯。作者以“灯为”贯穿全文,体现着作 者思想感情逐层推进的过程,标志着文章思想内容的不断深化, 突出文章的主题。
爱尔克的灯光

18年前,作者离开家乡后一直没有再回去,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对家乡没有一丝留恋。1937年,巴金在小说《家》的“十版代序”中曾这样写道:对自己的家虽然是充满愤怒的,然而“那些人物,那些地方,那些事情,已经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上,任是怎样磨洗,也会留下一点痕迹。我想忘掉他们,我觉得应该忘掉他们,事实上却又不能够。到现在我才知道我不能说没有一点留恋”。正是这种留恋,18年后,作者终于重新踏上故乡的土地。但是,18年过去了,作者故地重归又见到了什么呢?
我在外面一直跑了十八年。我从没有向人谈过我的姐姐。只有偶尔在梦 里我看见了爱尔克的灯光。一年前在上海我常常睁起睛睛做梦。我望着远远 的在窗前发亮的灯,我面前横着一片大海,灯光在呼唤我,我恨不得腋下生 出翅膀,即刻飞到那边去。沉重的梦压住我的心灵,我好像在跟许多无形的 魔鬼手挣扎。我望着那灯光,路是那么远,我又没有翅膀。我只有一个渴望: 飞!飞!那些熬煎着心的日子!那些可怕的梦魇!
善良的姐姐永远地离去了,“死带走了她的一切”。她的悲剧正是这罪恶的家造成的。那么,18年来,这个家中的其他人又怎样呢?1932年,当作者的长篇小说《家》刚在报上发表以后,家中又传来了噩耗:作者的大哥在悲痛中自杀了。18年来,这个家中的人有的死去了;活着的,有的堕落了,有的也只能“摘吃自己栽种的树上的苦果”。正因为这样,作者悲愤地说:十几年,“似乎一切全变了,又似乎都没有改变”。变化了的是“死了许多人,毁了许多家。许多可爱的生命葬入黄土”;没有改变的是“又有许多新的人继续扮演不必要的悲剧”,还是有那么多“不必要的浪费——生命,精力,感情,财富,甚至欢笑和眼泪”。也正因为这样,作者在痛苦中清醒地意识到;“长宜子孙”只能是先辈们的一个梦想。一个富裕的家庭,即使有万贯家财,也不能拯救其中一代代人被毁灭的命运。“财富并不‘长宜子孙’,倘使不给他们一个生活技能,不向他们指出一条生活道路,‘家’这个小圈子只能摧毁年轻心灵的发育成长;倘使不同时让他们睁起眼睛去看广大世界,财富只能毁灭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气质,要是它只消耗在个人的利益上面”。由此,作者将对“长宜子孙”这一封建家族遗训的批判,拓展到了对封建道德,以及整个封建没落制度的批判。当然,作者在否定旧道德、旧思想的同时,还进一步坚定了自己“走向广大世界”,追求光明的信念。文章最后说:“这不是我应该来的地方”,“我很高兴,自己又一次离开了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
爱尔克的灯光(课堂PPT)

课文理解
阅读第1~4段,概括层次大意。 写作者“我”回到了阔别十八年的故居,在故居门前的所思、
所见、所感。 第一部分:作者怀着亲切的心情在故居门外徘徊,当他看到大门 内“长宜子孙”四个字,原样的嵌在那里时,一下了触动了他的情 怀,他被一种奇异的感情抓住了。于是展开了对18年前的往事的回 忆。“长宜子孙”有引领全篇的作用。故居的大门内闪亮了昏暗的 灯光,然而灯光并不曾照亮什么,反而增加了我心上的黑暗。当他 再看那微弱的一线光时,猛然联想到哈立希岛上的灯光。由此引出 欧洲关于爱尔克姐弟的传说。接着,文章自然过渡到第二部分。
3
作家作品
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 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 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
4
写作背景
作者巴金自幼生活在成都一个号称“首富” 的封建家庭,19岁时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 1941年初,37岁的巴金回到故乡成都。经过18 年漫长岁月的奋斗,他已成为著名作家。他怀 着希望家乡有所改变的心愿回来看望,在故乡 住了50天,但他感到这个家和他18年前出走时 没有什么两样,所谓的变化只是装束和名词,而 封建礼教、封建家庭对青年的毒害和束缚丝毫没 有改变。于是他思绪万千地离开故乡,写下了 《爱尔克的灯光》这篇文章。
5
写作背景
本文为抒情散文,选自散文集《龙·虎·狗》。文章写于1941 年3月,原载1941年4月19日重庆《新蜀报》副刊《蜀道》,最初 收入散文集《龙·虎·狗》 ,后收入《巴金文集》第十卷。
题目“爱尔克的灯光”出自欧洲的古传说,爱尔克是人名,姐 弟俩的经历、情感与巴金姐弟俩同。
6
写作背景
爱尔克的灯光

巴金1923年离开他生活了十九年的成都的大家庭到南京、上海、法国等地读书,并开始写作生涯。
此后,他辗转各地,直到1941年才回到阔别十八年的旧家。
这其间他的故居已数易其主,当时的主人是国民党的—个保安处长。
巴金在故居门外思绪万千,故居照壁上的“长宜子孙”四个字引发了他对人生道路的思索。
他写下了与此有关的长篇小说《憩园》和散文《爱尔克的灯光》。
封建家训“长宜子孙“和“爱尔克的灯光”这两个对立的意象展开的。
“长宜所表现出的落后性,它成为禁锢、腐蚀子孙的“狭的笼”,成为封建意识对青是两条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
文章通过姐姐的悲剧以及在“家”这个小圈子里发生的许多悲剧,揭示了封建家庭对许多年轻的心灵的囚禁和对许多年轻生命的摧残,从而在理性和感情上彻底否定了这一条“长宜子孙“的道路。
作者还生动形象的表现。
灯光还成为本文的线索,三种灯光的出现,展示了作者心灵的轨迹,尤其是爱尔克的灯光,贯穿始终,把不同地点、时间的生活材料有机地串联在一起,最后以心灵的灯光作结,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推进和深化。
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和记叙,引发了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并进一步引发了他巴金散文的一贯特色。
[本文要点]1.文学常识巴金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作家。
处女作《幻灭》,《爱情三部曲》(雾,本文写作于19412.本文主旨本文通过抒写作者回故乡时的所忆所念,所思所感,控诉了所谓“长宜子孙”的封建家庭对年轻生命,年轻心灵的摧残,表现出巴金对受害者的深深同情,并由18年后“回来看见的还是一样的情景”的观感,显示作者对封建势力的本“财富并不长宜子孙”,唯一的出路就是和旧家庭决裂,年轻人应该走出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寻求光明的前途。
3.本文所展示的两种人生道路。
一条路是祖辈依照“长宜子孙”的家训,为子孙创建家业,积攒财富,希望为子孙谋求舒适的生活,实质却葬送年轻可爱的生命,囚禁了许多年轻人的心灵。
另一条路是作者自己正走着的路,即与封建大家庭彻底决裂,冲出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
爱尔克的灯光简介

爱尔克的灯光简介爱尔克的灯光简介爱尔克的灯光原指一个欧洲的古老的故事,姐姐爱尔克等待出海远航的弟弟,为怕弟弟找不到回家的方向,总是点上一盏灯为弟弟引航,结果最终死去也没有等到弟弟回来(详细见注释)。
巴金的经历跟这个故事很像,他出了远门不久姐姐就去世了,所以引用了这个标题。
文中提到了三种灯光,故居大门内亮起的昏暗的灯光,是旧家庭、旧礼教走向没落,崩溃的像征,爱尔克的灯光,象征着旧生活的悲剧和希望的破灭(爱尔克并没有等到弟弟归来),而“我的心灵之灯”则是作者对新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的象征。
爱尔克的灯光原文傍晚,我靠着逐渐暗淡的最后的阳光的指引,走过十八年前的故居。
这条街、这个建筑物开始在我的眼前隐藏起来,像在躲避一个久别的旧友。
但是它们的改变了的面貌于我还是十分亲切。
我认识它们,就像认识我自己。
还是那样宽的街,宽的房屋。
巍峨的门墙代替了太平缸和石狮子,那一对常常做我们坐骑的背脊光滑的雄狮也不知逃进了哪座荒山。
然而大门开着,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字却是原样地嵌在那里,似乎连颜色也不曾被风雨剥蚀。
我望着那同样的照壁,我被一种奇异的感情抓住了,我仿佛要在这里看出过去的十九个年头,不,我仿佛要在这里寻找十八年以前的遥远的旧梦。
守门的卫兵用怀疑的眼光看我。
他不了解我的心情。
他不会认识十八年前的年轻人。
他却用眼光驱逐一个人的许多亲密的回忆。
黑暗来了。
我的眼睛失掉了一切。
于是大门内亮起了灯光。
灯光并不曾照亮什么,反而增加了我心上的黑暗。
我只得失望地走了。
我向着来时的路回去。
已经走了四五步,我忽然掉转头,再看那个建筑物。
依旧是阴暗中的一线微光。
我好像看见一个盛满希望的水碗一下子就落在地上打碎了一般,我痛苦地在心里叫起来。
在这条被夜幕覆盖着的近代城市的静寂的街中,我仿佛看见了哈立希岛上的灯光。
那应该是姐姐爱尔克点的灯吧。
她用这灯光来给她航海的兄弟照路,每夜每夜灯光亮在她的窗前,她一直到死都在等待——那个出远门的兄弟回来。
爱尔克的灯光

第五部分:(13~15段)作者再次离开狭小的家,在“心灵的灯”的指 引下,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作者回到阔别18年的故居,在门外徘 徊时的所思所感,并引起对往事的回忆。
第15段中的“忽然在前面田野里一片绿的蚕豆和黄的菜花中 间……这一定是我的心灵的灯,它永远给我指示我应该走的 路。”请你指出这句话的内在含义,并说明它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作者以自己深切的感受和再度出走的行 动向人们表明:爱尔克的灯光不会把他引到“家” 里来的;只有18年来一直亮在心中的“心灵的 灯”——人生道路的指路明灯,会指引他战胜离 愁。坚决投身到广大世界中去。
巴金则认为祖父辈给设定的那条路是走不通的。因为“长 宜子孙”的观念如同精神麻醉剂,它摧残磨灭青年人的自 立精神和创造性,让他们走一条坐享其成的寄生道路,断 送了许多有为的青年。即使有万贯家财,即使有理想抱负, 即使人品正直善良,但因生活在封建家庭的小圈子里,受 封建思想的束缚,又没有生活的本领,到头来,只能成为 眼界狭窄、懒惰挥霍的败家子,或封建礼教的殉葬者。
简介巴金的大家庭:
巴金有同胞两兄、两姊、两弟、三妹:大哥李尧 枚(1897——1931),三哥李尧林(1903—— 1945);二姐李尧桢(1898——1915),三姐李 尧彩(1899——1924);十四弟李尧椽(1913— —),十七弟李尧集(继母生,1917——);九妹 李琼如(1909——),十妹(1910——1917),十 二妹李瑞珏(继母生,1916——)。(以上兄弟姊 妹均按大排行)。
家庭、旧礼教束缚人性,吞噬妇女的例子难以计数。
大学语文《爱尔克的灯光》课件

《巴金中篇小说选》(下卷)
1929.10 1931 1932.08 1932.10 1933.01 1933.01 1933.05 1933.09 1935.03 1936.01 1936.11 1938.08 1940.08 1940.09 1944 1946 1947.03
创办家业,长久地宜于子孙后代舒适的生活。要保证“长宜子
孙”,既要有足够的财富,还要维护封建家庭,继承与恪守封
建礼教。
2.文中所展示的两种人生道路。
一条路是祖辈依照“长宜子孙”的家训,为子孙创建家业,
积攒财富,希望为子孙谋求舒适的生活,实质却葬送年轻可爱
的生命,囚禁了许多年轻人的心灵。
另一条路是作者自己正走着的路,即与封建大家庭彻底决
1980.06
1980.08
上海开明书店 上海新中国书局初版 上海开明书店 上海良友图书公司 上海开明书店 上海现代书局 上海良友图书公司
上海开明书店 重庆文化生活出版社 上海开明书店 重庆文化生活出版社 良友复兴图书公司 上海晨光出版公司 四川人民出版社
最新课件
激流三 部曲 《家》 《春》 《秋》
《告青年》
1928.06 1929.10 1930 1930.04 1930.07 1931.04 1933.06 1936.05 1936.08 1937.03
1938.01
上海开明书店 上海新宇宙书店
上海开明书店
上海马来亚书店 上海开明书店
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
《叛逆者之歌》
1938.02
《一个家庭的戏剧》
上海太平洋书店
《从资本主义到安那其主义》
1930.07
上海自由书店
《俄国社会运动史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在夜幕中大门内亮起的灯光
为什么在故居绝对找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作者希望十八年后家乡有所改变。但现实却让他大 失所望和痛苦。作者要否定的封建家庭和封建礼教 在故居仍盘踞着,故乡的一切都没有改变。而作者 和故乡的那些人没有走同一条路,他想要年轻人冲 出封建牢笼,寻找自己的出路。故如此说。 故居大门内亮起的昏暗的灯光:是旧家庭、旧礼教 走向没落、崩溃的象征。 爱尔克的灯光:象征着旧生活的悲剧和希望的破灭。 我心灵的灯光:是作者对新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 追求的象征。
巴金的代表作是《家》,通过对一个大官僚 地主家庭生活内幕的生动描绘,深刻暴露了 封建末世的黑暗与腐朽,控诉了旧礼教、旧 势力的罪恶,歌颂了“五四”初期知识青年 的觉醒及对封建势力的斗争。除小说外,巴 金还有《生之忏悔》、《旅途随笔》、《静 夜的悲剧》等十多个散文集。他的散文多描 写自然风光和人生世态,洋溢着渴望自由、 追求光明的热情,意境清新,语言流畅。解 放以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巴金文集》 十四卷 。
3、对姐姐悲剧的回忆与作品主旨的关 系。
答: 作者对姐姐悲剧的回忆与作品的主旨是文 章的例证和结论的关系。姐姐是个善良年青的 女性,本该有长久的幸福,然而她却悲惨的早 逝,甚至死后还受到冷遇。作者的这种回忆暴 露旧家庭、旧礼教催惨青春和生命的罪恶,并 以这活生生的事实从反面催人猛醒:应冲出狭 小的“家”,去追求别样的人生。
第二部分(5—9)回忆姐姐的悲剧。姐姐 曾给作家以温暖,对于她的出走他乡也寄 寓过很大的希望。但姐姐“寂寞的死去” 了,她的命运“是在我们那个地方的旧式 女子的命运”,她的悲剧也只是故乡上演 的无数个悲剧中的一个。18年来,姐姐的 身影和希望像爱尔克的灯光一样,常萦绕在 作者的心中.他思念故乡,希望看到故乡的变 化.但是“我去的时候是这样,回来看见的 还是一样的情形”,他深感痛心和失落。
练习
1、爱尔克的灯光中,作者所选的道路是 ( ) A祖辈们所安排的囿于家庭和礼教的”平坦而 舒适“的道路 B冲破旧家庭、旧礼教到”广大的世界中去 “的道路 C故居照壁上”长宜子孙“的道路 D爱尔克灯光所象征的道路
2、《爱尔克的灯光》中,象征旧家庭、旧礼 教坡度向没落、崩溃 的是( ) A故居大门亮起的灯 B爱尔克的灯光 C我的心灵的灯 D姐姐为弟弟点的灯
第三部分(10—12段)质疑“长宜子孙”, 进行理性思考。作者指出这四个字曾经摧残过 “许多可爱的生命”,囚禁过“许多有为的年 轻心灵”。老家换汤不换药的变化,促使他冷 静地深沉地思考,悟出了一条真理:“财富并 不‘长宜子孙’”,“财富只能毁灭崇高的理 想和善良的气质,要是它只消耗在个人利益上 面”。 第四部分(13—15段)作者斩断了对旧家庭 的留恋,“又一次离开了狭小的家,走向广大 的世界中去”。作者找到了“心灵的灯”, “它永远给我指示我应该走的路”。
4、“灯光”在文中的作用:
“灯光”不仅使文章充满了诗意,而 且是统贯全文的线索。三种灯光的依 次闪现,体现着作者的思绪和感情的 逐层推进,标志着文章思想内容的不 断深化:由看到旧家庭、旧礼教的败 落,到揭露和抨击它的罪恶,再到指 出新的生活道路,这正是全文的内容 发展。
5.以“爱尔克的灯光”为题的含义:
小结
本文以“灯光”为题,还以“灯光”为线索贯穿全 文,使文章成为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作者抓住 伫立在故居门前所见到的微弱灯光,猛然想起哈立 希岛上的灯光。由此生发开去,展开对姐姐这一旧 氏女子命运的回忆。从而引出对封建家庭的遗训 “长宜子孙”的批判。从中清楚的领悟到:爱尔克 的灯光是不会把我引到这里来的。于是,作者又一 次离开狭小的“家”,投身到广大的世界中去。路 上,在田野里的菜花中间,他又仿佛见到了常见的 灯光, 那是永远指引他前进的心灵的灯。作者以“灯”贯 穿全文,体现着作者思想感情逐层推进的过程,标 志着文章思想内容的不断深化,突出文章的主题。
请回答:A文中“爱尔克的灯光”象征什 么? B“我心灵的灯“象征什么?
答:A
“爱尔克的灯光”象征着 旧生活的悲剧与希望的破灭 B”我心灵的灯“象征着作者 对新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
巴 金
作者简介
巴金原名李尧棠,(1904.11.25 - 2005.10.17) 字芾甘,1904年出生于四川成都。1923年冲 破封建家庭的樊笼,到上海、南京求学。 1927——1928年旅居巴黎,创作并出版了 他的处女作《灭亡》。回国后又陆续出版了 《爱情三部曲》(《雾》、《雨》、 《电》)、《激流三部曲》(《家》、 《春》、《秋》)、《寒夜》、《憩园》等 作品。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抒写了作者回故乡时的所忆、 所念、所思、所感,控诉了所谓“长宜子 孙”的封建家庭对年青生命、年青心灵的 摧残,表现出巴金对受害者的深深同情, 并且由18年后回来时看见的还是一样的情 形的观感,显示作者对封建势力的本质及 其顽固性的清醒认识。从而,作者总结出 一个真理:财富并不“长宜子孙”,唯一 的出路是和旧家庭决裂,年青人应该走出 “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 寻求光明的前途。
1,讴歌姐弟之情,表达对亲人和故乡的思念; 2,爱尔克的灯光能照亮归来的路,若它熄灭了, 这里就不再给人以光亮的感觉; 3,引人深思,使全文有浓郁的诗意.
写作特点
1.灯光具有深邃的象征意蕴,使文章充满了 诗意。 2.以灯光作为统贯全文的线索,使文章浑然 一体。 3.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
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1982年 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 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 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 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任中国作家 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
1941年初,37岁的巴金回到故乡成都。经过 18年漫长岁月的奋斗,他已成为著名作家。他 怀着希望家乡有所改变的心愿回来看望,在故 乡住了50天,但他感到这个家和他18年前出 走时没有什么两样,于是他思绪万千地离开故 乡,写下了《爱尔克的灯光》这居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大字,引发了作者对 人生道路的思索:祖辈们所安排的囿于家庭和礼教 的“平坦而舒适”的道路,实际上是一条窒息青春 和生命的死路,只有冲破旧家庭、旧礼教,到“广 大的世界中去”,才是一条光明之路。这里所表现 的作者对封建家庭和封建礼教的彻底否定,就是本 文的中心思想。
线索
“灯光”是统 领全文的线索。 作者的思想和 感情随着灯光 的依次闪现而 逐层向前推进
结构
课文共15段,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4)作者满怀希望的回到十 八年前的故居。这时故居已几易主人。从 外观看,巍巍的门墙已代替了太平缸,卫 兵也代替了原来的石狮子。但通过敞开的 大门,作家却看到了照壁上“长宜子孙” 四个大字,而且那完全是18年前见过的样 子。作者受到震动,感到万般的失望。然 后由阴暗中亮起的一线微光,想起了欧洲 古老传说中关于“爱尔克的灯光”的故事。
3、《爱尔克的灯光》中,不仅使文章充满诗 意,而且是统贯全文的线 索是( ) A姐姐的不幸去世 B作者的旅行 C故居照壁上的四个字 D灯光
4、忽然在前面田野里一片绿的蚕豆和黄的
菜花中间,我仿佛又看见了一线光,一个 亮,这还是我常常看见的灯光。这不会是 爱尔克的灯里照出来的,我那个可怜的姐 姐已经死去了。这一定是我的心灵的灯, 它永远给我指示我应该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