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爱尔克的灯光》2020年自考大专考点精选(含答案)

合集下载

2020年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卷四)

2020年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卷四)
B.赵七爷到土场上示威
C.六斤打破了一个饭碗
D.皇帝坐了龙庭解析:解析:本题考查了作品的行文线索。《风波》主要通过描 写张勋复辟在江南水乡引起的一场关于辫子问题的风波, 深刻揭示了
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辫子是小说的中心线索。
8.《天净沙.秋思》中,渗透思乡之情的词句是【B】
A.枯藤老树昏鸦
B.小桥流水人家
D.礼崩乐坏的时代 √
2.《种树郭橐驼传》采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
A.类比方法 √
B.夸张手法
C.讽刺手法
D.拟人手法
3.屠格涅夫的成名作是
A.《罗亭》
B.《猎人笔记》 √
C.《木木》
D.《阿霞》
4.《答司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谏议书》中,作者用“盘庚之迁”的典故,主要是为 驳斥
A.侵官
B.致怨 √
C.拒谏
D.征利
5.《季氏将伐颛臾》所运用的论据中,属于历史材料的是
B.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12.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事信”、“言文”的是
【C】
A.韩愈
B.柳宗元
C.欧阳修
D.王安石解析:解析:本题考查了作家的文学主张。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 新运动的领袖,他反对宋初以来追求形式的靡丽文风, 主张文章应“明 道”、“致用”、“事信”、“言文”,倡导“先道德而后文章”的
为文思想。
13.下列划横线点的词解释错误的是【A】
D.烘托主人公的艰难处境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了作品的结构特点。 《断魂枪》开头的社 会环境的描写对表现人物思想性格有两方面的作用, 一是烘托了主人 公在时代更迭中无力把握个人命运,只得随波逐流的艰难处境;二是
突出沙子龙的悲剧有着深的社会意义。

爱尔克的灯光阅读练习及答案

爱尔克的灯光阅读练习及答案

爱尔克的灯光阅读练习及答案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爱尔克的灯光阅读练习及答案》的内容,具体内容:爱尔克的灯光,既象征着姐弟亲情,又象征着旧家庭生活的悲剧和希望的破灭。

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爱尔克的灯光》阅读材料傍晚,我靠着逐渐黯淡的最后的阳光的指引,...爱尔克的灯光,既象征着姐弟亲情,又象征着旧家庭生活的悲剧和希望的破灭。

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爱尔克的灯光》阅读材料傍晚,我靠着逐渐黯淡的最后的阳光的指引,走过十八年前的故居。

我认识它们,就像认识我自己。

巍峨的门墙代替了太平缸和石狮子,那一对常常做我们坐骑的背脊光滑的雄狮也不知逃进了哪座荒山。

然而大门开着,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字却是原样地嵌在那里,似乎连颜色也不曾被风雨剥蚀。

我望着那同样的照壁,我被一种奇异的感情抓住了,我仿佛要在这里看出过去的十九个年头,不,我仿佛要在这里寻找十八年以前的遥远的旧梦。

黑暗来了,我的眼睛失掉了一切。

于是大门内亮起了灯光。

灯光并不曾照亮什么,反而增加了我心上的黑暗。

我只得失望地走了,向着来时的路回去。

已经走了四五步,我忽然掉转头,再看那个建筑物。

依旧是阴暗中一线微光。

我好像看见一个盛满希望的水碗一下子就落在地上打碎了一般。

在这条被夜幕覆盖着的近代城市的静寂的街中,我仿佛看见了哈里希岛上的灯光。

那应该是姐姐爱尔克点的灯吧。

她用这灯光来给她的航海的兄弟照路,每夜每夜灯光亮在她的窗前,她一直到死都在等待那个出远门的兄弟回来。

最后她带着失望进入坟墓。

十八年前在一个春天的早晨,我离开这个城市、这条街的时候,我也曾有一个姐姐,也曾答应过有一天回来看她,跟她谈一些外面的事情。

我相信自己的诺言。

那时我的姐姐还是一个出阁才只一个多月的新嫁娘,都说她有一个性情温良的丈夫,因此也会有长久的幸福的岁月。

然而人的安排终于被"偶然"毁坏了。

这应该是一个"意外"。

《大学语文》自考试题及答案「重点」

《大学语文》自考试题及答案「重点」

《大学语文》自考试题及答案「重点」(一)认真研读教材中的课文共52篇课文,议论文10篇,记叙文17篇,诗词18篇,小说7篇,四局部内容所选的课文篇目,一篇一篇地阅读掌握,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这里特别强调的是,考生一定要加强对教材所选取的课文内容的理解。

在过去《大学语文》中,考核考生对课文的内容是否记忆的较多。

1.《秋水》(节选)中说“仲尼语之以为博”,语中“仲尼”指的是A.伯夷B.孟子C.孔子D.老子[答案]C[解析]这是考核一名大学生最根本的人文常识的试题。

没有丝毫难度。

2.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蔡元培提及他自己在德国的生活经历,用以说明的论题是A.抱定宗旨B.端正学风C.砥砺德行D.亲爱师友[答案]D[解析]这是典型的考核是否阅读教材的试题。

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共阐发“三事”:抱定宗旨;砥砺德行;亲爱师长;阅读课文掌握阐发三事详细论述的内容。

余在德国,每至店肆购置物品,店主殷勤款待,付价接物,互相称谢,此虽小节,然亦交际所必需,常人如此,况堂堂大学生乎?对于师友之亲爱,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三也。

3.以下著作中,作者为韩愈的是A.《壮悔堂文集》B.《昌黎先生集》C.《震川先生集》D.《樊川集》[答案]B[解析]课文中作者介绍的内容也是需要认真阅读掌握的知识内容。

尤其是作家的主要代表作更需要掌握。

《壮悔堂文集》:侯方域;《震川先生集》:归有光;《樊川集》:杜牧;韩愈自称郡望为昌黎,故世称韩昌黎。

4.《先妣事略》一文中,“不忧米盐,乃劳苦假设不谋夕”的人物是A.外祖B.周孺人C.大姊D.老妪[答案]B[解析]这是典型考核考生是否阅读课文的试题。

先妣是周孺人;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

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假设不谋夕。

5.杜甫《秋兴八首》的创作地点是A.夔州B.长安C.巩县D.成都[答案]A[解析]掌握杜甫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作的这首诗,掌握时代背景。

6.《长恨歌》中“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的主角是A.杨贵妃B.董双成C.梨园弟子D.临邛道士[答案]D[解析]典型考核考生是否阅读课文的极简单的试题。

2020年自考《大学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卷一)

2020年自考《大学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卷一)

2020年自考《大学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卷一)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文章中,体现民本思想的是(C)A.《秋水》B.《论毅力》C.《寡人之于国也》D.《五代史伶官传序》2.《容忍与自由》所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B)A.演绎法B.例证法C.类比法D.对比法3.运用倒叙手法的文章是(B)A.《香市》B.《哭小弟》C.《都江堰》D.《先妣事略》4.爱因斯坦提出“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的“奥秘”,这是他的(A)A.宗教感情B.政治思想C.人生理想D.思想道德5.《香市》描写重兴香市后,南洋武术班子艺术很高,票价很低,观众很少,这种描写方法是(A)A.反衬B.夸张C.对比D.欲扬先抑6.《前赤壁赋》行文内在情感变化的线索是(D)A.悲→乐→喜B.悲→乐→悲C.乐→悲→悲D.乐→悲→喜7.《先妣事略》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是(C)A.语言生动,符合人物身份B.叙事精彩,故事曲折生动C.多写细节,细微处见精神D.注重描摹,肖像栩栩如生8.散文《都江堰》中,作者对李冰的评价是:他大愚大智,又(C)A.大喜大悲B.大明大暗C.大拙大巧D.大甜大苦9.《香市》的主要表现方法是(B)A.夹叙夹议B.今昔对比C.记叙兼有抒情D.写实结合想象10.下列文章中,富于思辨色彩的是A.《秋夜》B.《香市》C.《都江堰》D.《哭小弟》11.在《我与地坛》中,描写了古园中那“谁也不能改变”的落日光辉、雨燕高歌、孩童脚印、苍劲古柏、夏雨秋风,这些象征性地体现了(A)A.作者的倔强“心魂”B.母亲的伟大C.母爱的深沉D.古园历史的悠久12.《饮酒》(其五)中,上下句之间有转折关系的一组是(A)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B.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2020年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卷四)

2020年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卷四)

2020年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卷四)1.《西厢记·长亭送别》中没有涉及的人物是A.老夫人B.张生C.孙飞虎√D.崔莺莺2.下列哪位作家有过国破家亡的经历A.苏轼B.辛弃疾C.李清照√D.柳永[解题思路与技巧] 李清照出身于一个文化传统深厚的士大夫家庭,丈夫赵明诚是金石学家。

1127年靖康之变,赵明诚病逝,国破家亡的李清照便漂泊到杭州、越州、金华一带,过着孤苦的生活。

3.《行路难》中下面哪句诗运用于历史典故A.金樽清酒斗十千B.将登太行雪满山C.忽复乘舟梦日边√D.多歧路,今安在[解题思路与技巧] 伊尹见商汤之前,曾梦见乘船经过日月的旁边。

这里用来表示人生遭遇,变幻莫测。

因此应选择C项“忽复乘舟梦日边”。

4.《论快乐》一文提出精神的炼金术能A.比一切宗教信仰更有效力B.教人学会休息C.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D.洗涤灵魂5.《门槛》中“一位姑娘”,喻指A.勇于献身的革命战士√B.艰难险阻C.革命事业D.人民群众6.苏轼的《前赤壁赋》的感情变化线索是A.由乐而悲由悲而喜√B.由悲而乐由喜而悲C.由乐而悲由喜而悲D.由悲而乐由悲而喜7.《楚辞·九歌·国殇》之“国殇”的含义是A.祭奠为楚国捐躯的将士√B.感伤楚国将士斗志的衰败C.鼓舞为楚国捐躯的斗志D.感伤楚国国势的衰败[解题思路与技巧] 《国殇》是一首追悼为国捐躯的将士的挽歌,也是一首咏唱将士们的爱国精神和英雄主义的颂歌。

古代称未成年而死或在外死去的人为“殇”。

本诗用于祭奠为国捐躯的战士,因名“国殇”。

因此选择A项“祭奠为楚国捐躯的将士”。

8.王维山水诗突出的艺术特点是A.旷达飘逸B.慷慨雄壮C.沉郁顿挫D.诗中有画√[解题思路与技巧] 本题难度不大,要求考生掌握重点作家的创作风格。

[错误分析与防范] 本题四个选项分别代表了四个不同的著名诗人的风格。

考生在学习古诗词时,除了要注重具体作品的分析,更要注重对诗人整体风格的把握,否则容易错选A项,或很难作出正确的判断。

自考大学语文记叙文学习要点:爱尔克的灯光

自考大学语文记叙文学习要点:爱尔克的灯光

自考大学语文记叙文学习要点:爱尔克的灯光12.《爱尔克的灯光》学习要点(选择)(1)本文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巴金先生于1941年写的一篇叙事散文。

(选择、简析)(2)本文的中心思想就是:作者对封建家庭和封建礼教的彻底否定,给当时青年指出一条光明道路。

(选择、简析)(3)故居照壁上的“长宜子孙”四个字,引发了作者对人生道路的思索:祖辈们所安排的圈于家庭和礼教的“平坦而舒适”的道路,实际上是一条窒息青春和生命的死路,只有冲破旧家庭、旧礼教,到“广大的世界中去”,学会一种保存技能,独立自主地生活,才是一条光明之路。

(选择、简答)(4)文中写到的三种灯光,都包含着深邃的象征意蕴:故居大门内亮起的暗淡灯光,是旧家庭、旧礼教走向没落、崩溃的象征;爱尔克的灯光,象征着旧生活的悲剧和希望的破灭;“我的心灵的灯”,则是作者对新生活的信念和对抱负的追求的象征。

“灯光”不仅使文章充满了诗意,并且是统贯全文的线索。

三种灯光的依次闪现,表现着作者的思绪和感情的逐层推进,标记着文章思想内容的不竭深化:由看到旧家庭、旧礼教的败落,到揭露和报复它的罪恶,再到指出新的生活道路,这正是全文的内容发展脉络。

(选择)(5)姐姐只有二十一二岁,刚出嫁一年多,就被封建家庭、封建礼教窒息而死,这是一个历史的悲剧,这表露了封建家庭、封建礼教不单没有使青年过上“平坦商舒适”的生活,反而窒息了青春和生命。

这表露了封建家庭、封建礼教的罪恶,深化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选择、简答)(6)本文是写作者回到故居这件事的,文中多次运用插叙,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文中写作者见到故居的复杂表情时,插叙了和姐姐的分离、姐姐的死、姐夫的堕落、十几年来对姐姐的思念,表露了封建家庭、封建礼教窒息青春和生命的罪恶,为后面的批判奠定了基础;文章在写本身对“长宜子孙”的认识时插写了爷爷创立家业、立了遗嘱、儿孙们的败家表示,为后面剖析“长宜子孙”的本色奠定了基础;文章在写本身在家中对家庭的变化苦苦思索时,插叙了姑母或嫂嫂到公馆中垂泪、慨叹的细节,证实了爷爷的儿孙们的无能、家庭的衰败,证明了爷爷的安排并未“长宜子孙”。

2020年自考《大学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1)

2020年自考《大学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1)

2020年自考《大学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1)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食以草具”中,“食”的解释准确的是【 A 】A.给人吃B.食物C.以……为食D.吃2.下列文章,体现民本思想的是【 A 】A.《寡人之于国也》B.《秋水》C.《五代史伶官传序》D.《论毅力》3.梁启超在《论毅力》中两次采用层递修辞手法,其目的在于【 D】A.比较不同层次的人生态度B.阐明毅力大小不同结果也不同C.显示毅力的重要性D.强调只有毅力至强方能取得事业成功4.《吃饭》中,作者在谈到音乐和烹调时,所倡导的社会理念是【 D 】A.以民为本B.完美人格C.中庸之道D.和而不同5.《垓下之围》一文最后“太史公曰”的“太史公”指的是【 A 】A.司马迁自称B.《史记》点评者C.《资治通鉴》的作者D.《资治通鉴》的点评者6.下列作品,属于寓言性传记文的是【 D】A.《秋水》B.《张中丞传后叙.》C.《马伶传》D.《种树郭橐驼传》7.下列属于编年体史书的是【 C 】A.《史记》B.《汉书》C.《资治通鉴》D.《三国志》8.《种树郭橐驼传》所揭露的社会弊端是【 B 】A.“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B.“长(zhǎng)人者好烦其令”C.“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D.“以求学为干禄之终南捷径”9.《前赤壁赋》的“主客问答”中的“客”所代表的是【 C】A.苏子本人B.吹洞箫者C.思想矛盾中的消极面D.思想矛盾中的积极面10.《爱尔克的灯光》的行文特点是【 C 】A.夹叙夹议,充满思辨色彩B.善用白描,作者不动声色C.熔记叙、议论、抒情于一体D.熔记叙、描写、抒情于一体11.《都江堰》说都江堰的水,“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这里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B 】A.比喻B.比拟C.借代D.排比12.《饮酒》(其五)中,包涵“大隐隐于市”意味的诗句是【 A】。

自考考点——爱尔克的灯光

自考考点——爱尔克的灯光

自考考点——爱尔克的灯光巴金题解:一、题解:欧洲古老的传说:在古老的欧洲哈立希岛上,曾经有一束明亮的灯光,那是一位叫爱尔克的善良的姐姐点燃的。

为了使远去航海的兄弟不迷失方向,这位细心的姐姐每夜每夜灯光亮在她的窗前,她一直到死都在等待那个出远门的兄弟回来,但是,最后她带着失望进入坟墓。

二、作者及其写作背景巴金,(1904.11.25-2005.10.17)原名李尧棠,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

自幼在家延师读书。

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

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之一《家》、《春》和《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

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

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

三、文章的结构三种灯光是统领全文的线索。

作者的思想和感情随着灯光的依次闪现而逐层向前推进。

课文共15段,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一)第一部分(1)作者满怀希望的回到十八年前的故居,照壁上长宜子孙四字引发作者对往事的回忆。

作者满怀希望的回到十八年前的故居,这时故居已几易主人。

从外观看,巍巍的门墙已代替了太平缸,卫兵也代替了原来的石狮子。

但通过敞开的大门,作家却看到了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大字,而且那完全是18年前见过的样子。

作者受到震动,感到万般的失望。

然后由阴暗中亮起的一线微光,想起了欧洲古老传说中关于爱尔克的灯光的故事。

解析第1段:1、引起作者对人生思索的触发物:长宜子孙四个字2、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字却是原样地嵌在那里,似乎连颜色也不曾被风雨剥蚀。

寓意:象征虽过18年的风风雨雨,但中国的封建家庭、封建礼教,基本没变。

3、本段的抒情特点:抒情和叙事、议论结合;情真且强烈。

(二)第二部分(27)故居大门闪亮起昏暗灯光引发我对死去姐姐的回忆和联想。

(插叙)姐姐曾给作家以温暖,对于她的出走他乡也寄寓过很大的希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语文《爱尔克的灯光》2020年自考大专考点精选(含答案)
自考专科《大学语文》的一些考试重点,希望能帮到大家。

《爱尔克的灯光》
145.概括作者由“长宜子孙”四个字所引发的思想感情?
答:所谓“长宜子孙”的封建家庭对年轻生命、年轻心灵的摧残,表现出巴金对受害者的深深同情,并由18年后所见的观感,显示作者对封建势力的本质及其顽固性的深刻认识,总结出唯一的出路就是和旧家庭决裂,年轻人应该走出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寻求光明的前途。

146.“长宜子孙”是什么意思?
答:原意是封建家庭的家训,意思是封建家长要创办家业,长久地宜于子孙后代舒适的生活。

要保证“长宜子孙”,既要有足够的财富,还要维护封建家庭,继承与恪守封建礼教。

147.文章展示了哪两种人生道路?
答:⑴是祖辈依照“长宜子孙”的家训,为子孙创建家业,积攒财富,希望为子孙谋求舒适的生活,实质却葬送年轻可爱的生命,囚禁了许多年轻人的心灵。

⑵是作者自己正走着的路,即与封建大家庭彻底决裂,冲出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

148.说明文中出现的三种灯光的象征意蕴?
答:⑴故居大门内的灯光,代表笔者的故居,象征那个狭小的旧家庭,旧礼教的没落与衰亡。

⑵哈立希岛上的灯光,即姐姐爱尔克的灯光。

既表现姐弟之情,又象征苦难与希望的破灭。

⑶我心灵的灯光,象征作者坚定的生活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

149.以“灯光”为线索,简要说明文章的内容脉络?
答:作者在旧居前看到大门内的灯光,联想起具有悲剧意味爱尔克的灯光,引起对自己姐姐的回忆,更清楚地认识到旧家庭、旧礼教的罪恶,对“长宜子孙”进行了批评,从而作者心中的灯点亮了,指明年轻人应该走的人生之路。

本文还通过灯光突出文章中批判的“长宜子孙”的内容,使作者的思绪与情感推进得更有层次。

150.姐姐的悲剧说明了什么?
答:文中对姐姐的回忆与作品的主旨是论据与结论的关系。

姐姐应该有幸福的生活,然而却悲惨地早逝了,死后还受到冷遇。

作者对姐姐的回忆,暴露了旧家庭、旧礼教摧残青春和生命的罪恶,从反面揭示出,应冲出狭小的家庭,走向广大的世界之中。

151.本文有什么写作特点?答: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152.分析段落。

⑴文章第九段“十九年不敢给一个回答”
①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十九年中,改变的只是装束、名词;没有改变的是封建家庭、封建礼教摧残青春与生命的悲剧。

②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答:表达作者对旧中国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愤慨。

以上就是大学语文《爱尔克的灯光》2020年自考大专考点精选(含答案)相关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