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 学科

自然地理学学科自然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宇宙、大地和生命在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及其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是一门以揭示宇宙自然地理模式和规律为基础的综合学科,以其视角研究宇宙的自然地理的空间变化和演变规律。
它是人类早期、复杂的自然资源环境研究的从前,是以宇宙自然地理空间结构、宇宙自然地理演变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以空间和时间联系来揭示宇宙自然地理模式和规律、深入研究宇宙自然地理现象及其变化、演变规律,以及它对人类活动和社会进程和发展的影响的科学。
自然地理学包括宇宙自然地理学、生态地理学、岩石地理学、地貌地理学和生物地理学等几大学科,它们的目的都是揭示宇宙自然地理的空间变化和演变规律,通过观察、测量、实验、计算等技术手段对宇宙自然地理现象及其变化、演变规律进行研究,并探讨它们可能会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宇宙自然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的基础学科,它研究宇宙自然地理空间结构、宇宙自然地理演变规律。
从宇宙自然地理学的角度出发,可以更加深入地解释地球的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气候、植被、海洋、河流、湖泊、沼泽、矿物质等物质形态特征及其变化,以及各种气象、地质、地貌、生物、土壤等复杂自然现象,从而有助于揭示宇宙自然地理的模式和规律。
生态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地理空间的动植物的分布及其空间模式,特别是关于动植物的生态决定机制、发展规律、均衡状态等问题,综合运用生态学、地理学、环境学的研究。
生态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地理空间的动植物分布、地理生态系统建构及变化机制、植物分布类型和格局、群落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生物多样性及其关系等。
岩石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学科的一个分支,其研究着重于岩石结构、岩石性质、岩石层序、岩石地层结构及其空间演变规律,以及岩石类型、构造、变质作用、岩石聚合作用等方面的研究。
它着重于岩石的地理空间结构及其变化,以揭示大地地质演变的规律,并以宇宙自然地理演变规律为指导,研究宇宙自然地理空间结构。
自然地理学 学科

自然地理学学科自然地理学:(一)定义自然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上的自然力量如气候、地质活动、生物进化、历史变迁等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
地理学的特点是强调多学科的协同,其实质是认识自然环境的地理研究。
(二)内容1. 大气环境:主要研究大气环境及天气灾害的关系;2. 水文过程:研究不同水分元素在水循环过程中的转变规律;3. 土壤环境:研究水、气等自然性质如前环境及催化作用;4. 生物环境:研究生物的适应性及物种的分布规律;5. 景观演变:研究地貌演变的历史变化;6. 地理学模型:利用专业的研究方法和工具建立理论模型,研究地理领域中各种现象和动态关系。
(三)发展由于自然环境及其特性、复杂性的变化、不断深化的多学科交叉、社会科学和技术的飞速发展,自然地理学正在快速发展,同时也带动着相关学科的发展。
1.自然环境和资源管理:通过社会发展的综合考虑,从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改善地球自然环境;2.绿色发展:强化绿色经济理念,构建更具生态可持续性的城乡空间结构;3.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社会经济发展及其环境问题的协调性,探索经济活动与生物多样性的协同关系;4.自然灾害分析:积极预测识别自然灾害,建立防控预报等技术,以适应灾害体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5.地理信息系统:结合数学、计算机等数理软件,把地学问题转化为地理信息系统,进一步分析和识别地球大小规模的自然问题;6.环境生态科学:广泛应用生态科学知识到自然地理学,提出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及治理方法。
(四)应用1. 自然地理学主要用于研究和认识自然环境运行规律,为具体土壤及植被配置提供理论基础;2. 用于规划和预测各种天气、气候变化,降低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的影响;3. 用于人类活动对自然影响的研究和评估,以期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4. 用于资源的高效开发和利用,以实现有效的可持续发展;5. 用于环境保护,制定环境治理的政策方案;6. 用于区域统一整体规划设计,促进区域发展和人文繁荣。
(完整版)自然地理学复习笔记(非地理学专业用)

自然地理学复习笔记第一章绪论1.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
2. 地理环境组成是: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3. 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天然环境、人为环境。
它们都具有圈层性。
4. 四大物质组成是:岩石、水、空气、有机体5. 地理上的六大要素是:气候、水文、地貌、土壤、植物、动物第二章地壳1. 地球内部的组成是:地壳一一地幔一一地核2. 地球外部有三大圈,分别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3. 岩石的分类有: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水成岩),变质岩。
其中,分布面积最广的是沉积岩,重量占份最多的是岩浆岩。
而施工中多用岩浆 _4. 岩浆岩包括:侵入岩,喷出岩。
主要构造有:气孔构造,杏仁构造,流纹构造,流线构造。
5. 沉积岩的主要构造有:层理构造6.8. 岩石的意义:是物质世界的重要载体为我们提供资源形成了地貌景观是探索研究宇宙的窗口和研究对象9. 典型岩石景观如张家界,属于砂瑛沉积岩,其特点是层理清晰,纹理均匀。
10. 园林常用石材如:太湖石(岩浆岩),黄石青石(岩浆岩),钟乳石(沉积岩)等。
11. 褶皱构造有背斜和向斜两种。
背斜是指岩层向下凸曲,但不一定凸起。
向斜是指岩层向下凹曲,但不一定凹陷。
12. 断层构造的类型有: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枢纽断层。
13. 火山类型分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14. 全球火山带主要有:环太平洋带,地中海火山带,大西洋海地带,东非火山带。
15. 火山的地理意义:A. 引起污染B. 释放有害物质C. 引起全球气温变化D. 引发毁灭性灾害E. 形成风景名胜F. 提供资源16. 地震的几个基本概念:震源,震级,震中,震源深度。
(裂度:毁坏性大小)17. 地震的类型:浅源地震(71%,震源深度0~70km),中源地震(25%,震源深度70~100km),深源地震(4%,震源深度超过300km)。
18. 地震的破坏性与许多因素有关。
19. 地震按照成因类型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冲击地震,水库地震。
自然地理学_名词解释

绪论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
自然地理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的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
地理学“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三层次”:统一地理学、综合地理学、部门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自然地理环境,人为自然地理环境。
部门自然地理学包括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
自然地理要素:气候、水文、地貌、土壤、植被和动物界。
第一章地球光年: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即一个光年,作为量度天体距离的单位。
小行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绕太阳运动的众多小天体的总称。
彗星:定义: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绕太阳运动的一类质量很小的天体,是太阳系的成员之一。
组成部分:彗核、彗发、彗云和彗尾。
日食: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三者恰好在一条直线上,月影落在地表,月影中的人看到太阳部分或全部被月光遮住。
月食:地球位于月球和太阳之间,三者恰好或接近一条直线,地影落在月球上,处于地影区的人们看到月亮全部或部分失去光辉。
太阳活动:是发生在太阳面上的一系列物理过程如黑子、光斑、耀斑、射电等活动过程的总陈。
太阳结构:1. 内部气体:核反应区、对流区、辐射区。
2. 外部气体:光球、色球、日冕。
类地行星:【体积小,密度大】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木行星:【体积大,密度小】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分别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太阳系中行星及其卫星绕太阳的运动的共同特征: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3.所有的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自西向东,即与公转方向相同;4.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5.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赤道面也较接近;6.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
自然地理学重点笔记摘抄(3篇)

第1篇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现象和自然过程的科学,它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地球的陆地、海洋、大气、生物等自然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以下是自然地理学的一些重点笔记摘抄:1. 地球表层:地球表层是指地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交集区域,是地球上生命活动和人类活动的场所。
2. 地球圈层结构:地球圈层结构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地球的生态系统。
3.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层自然要素的总体,包括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
4. 地理环境差异性:地理环境差异性是指地球表层自然要素在不同地区、不同地带之间的差异,表现为地理环境的多样性。
5. 地理环境规律性:地理环境规律性是指地球表层自然要素在空间分布、时间演变等方面呈现出的规律性,如地带性、垂直性、周期性等。
6. 地理环境形成因素:地理环境形成因素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主要指地球内部的热力、构造运动等,外力作用主要指太阳辐射、大气运动、水循环等。
7. 地理环境演化:地理环境演化是指地球表层自然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表现为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
二、自然地理要素1. 大气:大气是地球表面最外层的气体层,主要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组成。
大气具有保温、调节气候、提供氧气等作用。
2. 水圈:水圈是指地球上所有水体组成的系统,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冰川、地下水等。
水圈具有调节气候、提供水资源、塑造地貌等作用。
3. 岩石圈:岩石圈是指地球表面以下,包括地壳和上部地幔的部分。
岩石圈具有塑造地貌、提供矿产资源等作用。
4. 生物圈: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体。
生物圈具有维持生态平衡、提供生物资源等作用。
5. 气候: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天气状况的统计平均值,包括气温、降水、风向等。
气候对地球表层自然要素的分布和演化具有显著影响。
6. 地形: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高低起伏,包括山脉、平原、丘陵、盆地等。
[自然科学]自然地理学讲义一、二章0
![[自然科学]自然地理学讲义一、二章0](https://img.taocdn.com/s3/m/dcbf007c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d6.png)
自然地理授课计划自然地理学讲义第一章绪论§1、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2、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任务及内容本章重点:了解自然地理学内涵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分科(一)地理学地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其研究领域是随着时代和学科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扩展的。
首先采用地理学(geography)这个词的人,是生于公元前三世纪的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当时的含义是“对地球的描述”(geo一地球,graphein一描述)。
在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类已经从地球的描述者变成了改变地球面目的巨大驱动力之一,因此,改善和协调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成为现代地理学关注的核心问题。
概括地讲,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与人类社会一经济一文化系统在组成、结构、功能、空间特征和时间动态等方面相互作用与相互依存机理的学科体系。
从研究对象上看,地理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或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按照传统的学科体系的最高一级划分,地理学可以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physical geography)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及其要素的组成、结构、功能、空间特征、时间动态,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
由于地球表层物质系统及其组成要素的运动与变化过程主要由自然力量和人化了的自然力量所驱动,受自然规律的支配,所以,自然地理学通常归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
人文地理学(human geography)研究人类社会一经济一文化系统及其要素的组成、结构、功能、空间特征、时间动态和人地关系的原理‘由于社会一经济文化系统及其组成要素的运动和变化过程主要由人为力量所驱动,在很大程度上受人类所创造的社会形态、经济制度、文化传统等发展规律的支配,所以,人文地理学通常归属于人文科学的范畴。
地理学举科体系示意图同时依据地理学的研究层次可将地理学分为三个主要层次:综合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经济地理学、综合人文地理学;部门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完整)

自然地理学知识要点绪论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P3-P4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研究对象包括天然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一定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
2.自然地理环境的圈层结构 P3地球表层或地理圈是由大气圈、岩石圈的一部分、水圈、生物圈和土壤层组成。
地球外部覆罩着大气圈,大气圈之下是由海洋和陆地水构成的水圈以及疏松的土被层;地球固体部分的外壳称为地壳,地壳以下为地幔和地核;生物的总体及其分布范围称为生物圈。
这些圈层的组合分布具有两种特点:一是高空和地球内部的圈层呈独立环状分布,二是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相互渗透。
第一章1.天文单位 P9长度单位,地球和太阳的平均距离14960×104km,即为一个天文单位。
2.光年 P9长度单位,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94605×1012km,即为一个光年。
3.宇宙的组成 P9现代人类理解的宇宙,是大约发生于100亿年前的大爆炸所形成的,范围相当于130亿光年的巨大空间。
宇宙中的天体分为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等类。
恒星质量很大且能发光;行星不能发光,质量也远较恒星小,绕恒星运动;卫星质量比行星更小,绕行星运动,并随行星绕恒星运动;流星质量更小,也不发光;彗星是很小的,但具有特殊外表和轨道的天体;星云是一种云雾状的天体;河外星云是恒星系统;银河星云是极端稀薄和高度电离的氢和氮的混合物。
4.八大行星的基本特征 P11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体积小而平均密度大,自转速度慢,卫星数少,称为类地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体积大,平均密度小,自转速度快,卫星数多,称为类木行星。
共同特征: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
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
3)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自西向东,即公转方向和自转方向相同。
自然地理学-第1章

10
➢ 行星的概念
行星
➢ 太阳系八大行星
➢ 小行星 位于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绕太阳运动的众多小天体
美国内华达州亚利桑那陨石坑。这个陨石坑 是5万年前,一颗直径约为30~50米的铁质 流星撞击地面的结果。这颗流星重约50万千 克、速度达到20千米/秒,爆炸力相当于 2000万千克梯恩梯(TNT),超过美国轰炸日 本广岛那颗原子弹的一千倍。爆炸在地面上 产生了一个直径约1245米,平均深度达180 米的大坑
2023/4/30
38
纬线
2023/4/30
几条重要的纬线
39
第四节 地理坐标
2 经线与经度
经线圈:通过地轴的平面,与地球表面相交而形成的圆。 特征:1、任意两条经线长度相等,与纬线相垂直。
2、经线指示南北的方向性。 本初子午线: 1884年经过国际协议,确定穿过伦敦当时 的格林威治天文台的经线为本初经线,或称本初子午线。 本初经线是经度为零度的经线。 由此向东向西各180°,称为东经和西经,东经和西经 180°是重合的,通常叫做180°经线, 经度的确定:该地所在精度与本初经线之间的角距(面 面角)。沿着纬线进行测量。 经纬网:经线和纬线构成。
2023/4/30
19
天体组合
天体
星系
星系群
总星系 星系团
2023/4/30
20
二、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
✓ 地心论 ✓ 日心说 ✓ 现代观点
✓ 与其他天体的物质能量交换
2023/4/30
21
第二节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 地球形状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地形球状的的大地小理及意其义地: 理天意地义
圆方
不同纬度具有不同的太如阳如高度
2023/4/3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气候变暖将对地球生态环境产生什么影响?全球气温长高使海水温度随之增加,这将使海水膨胀,导致海平面长高;由于极地增暖剧烈,造成极地冰川融化而融化的水量会造成海平面抬升;气温升高使高纬度降水增加而中纬度则因变暖后副热带干旱带北移而变干旱,副热带地区降水有所增加,低纬度因变暖而对流加强,因此降水增加;就生态系统而言由于高纬度冰冻的苔原部分解冻,磊大北界会更向极地方向发展,中纬度将由于变干,某些喜湿润温暖的森林和生物群落将逐渐被目前在副热带所见的生物群落所代替。
全球沙漠化将扩大3%,林区将减少11%,草地扩大11%,全球的热带病将增多。
2.人类活动对气候有何影响?使气温升高,产生温室效应;导致空气污染;产生酸雨;人为地往大气中排放氟里昂,使空气中的臭氧层曹受破坏。
3.为什么海水获热升温慢,失去热量后,降温也慢,而陆地获热升温快,失去热后,降温也快?1)因为海水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小,吸收的太阳辐射比陆地多;(2)水体对太阳辐射基本上是透明的,此外水体的流动性,有利于表面与下层水体间的热量传输,使太阳辐射分散到较厚的水层中,而陆地只集中在陆地表面上;(3)海水的比热比陆地岩石的大;4. 影响气候形成和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的不均;地球自转的存在,形成三圈环流;海陆热力差异的存在使得,带状的气压带分隔成一个个孤立的高低气压中心;暖、寒洋流的作用使得气候更加复杂。
5.大气环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1)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的不均;(2)地球自转的存在;(3)地球下垫面的不均。
6.地面和大气之间通过哪些方式进行热量交换?地面和大气之间通过下列方式进行热量交换:传导;辐射;对流;湍流;蒸发(升华)和凝结(凝华)7.简述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在成因和特征上有何差异东亚季风南亚季风成因受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既受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又受东南信风转向成西南季风的影响特征由于温度梯度及气压梯度都很大,故无论是冬季风还是夏季风,势力都比较强盛。
冬季由于北部有喜马拉雅山的阻挡,冬季风比较弱,而夏季由于叠加了转向的西南季风,故风的势力很强8.研究水量平衡有何重要性?(1) 通过水量平衡研究,可以对研究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做出评价。
(2) 水量平衡分析是水资源研究的基础。
(3) 水量平衡法是现代水文学研究的基本理论之一。
(4) 水量平衡法是揭示人与环境间相互影响的方法之一。
9、简述三角洲形成条件(1)河流动力减弱; (2) 泥沙来源丰富; (3) 海洋动力较弱; (4) 口外海滨区水浅。
10.崩塌的防治有那几种?(1) 在崩塌可能发生的危险区,要作详细的调查和预防措施。
(2) 对正在发展中的崩塌,一般以避绕为主,或以隧道通过。
(3) 对表层不稳定的岩土体,可采用清挖、锚固、网包及拦挡等加固工程。
(4) 开采地下水前要认真勘察,合理布井和建井,严格控制抽水降深和排水强度。
(5) 对已出现的喀斯特塌陷洼地,应按不同情况和要求,采用填、堵、跨越、灌浆、围封和加盖等工程。
11.试述水分循环的地理意义。
(1)水分循环对于全球性水分和热量的再分配起着重大的作用,这种作用与大气循环相互联系而发生,从而影响了一地气候的主要方面——降水与气温。
(2)水分循环具有物质“传输带”的作用,而且又是岩石圈表层机械搬运作用以及自然地理环境中无机成分和有机成分化学元素迁移的强大动力。
(3)在水分循环过程中伴随产生了各种常态地貌和河流、地下水、湖泊等等。
(4)水分循环也是生物有机体维持生命活动和整个生物圈构成复杂的水胶体系统的基本条件,起着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的纽带作用。
总之,水分循环有如自然地理环境的“血液循环”,它沟通了各基本圈层的物质交换,促使各种联系的发生。
水分循环过程同时起着水文过程、气候过程、地形过程、土壤过程、生物过程以及地球化学过程等作用。
12.试述冰川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 冰蚀地貌的影响大陆冰川作用的中心区,冰蚀强烈,地面岩石裸露或半裸露,现代风化层很薄,加上寒冷的气候,对动植物生长与繁殖极为不利。
但冰蚀湖盆区,却有利于水上航运的发展,如北美洲的五大湖区是沿岸许多城市的交通枢纽。
又如北欧的冰蚀湖,往往有水道相通,或开凿运河后使湖泊相连,成了水道网的一部分。
不少湖盆内还堆积了厚层的泥炭层,可作为工业燃料开采。
山岳冰川的冰斗湖、U谷中的冰蚀湖盆等,由于水头落差大而可建立水电站,如阿尔卑斯山的一些水电站。
山岳冰川的冰川谷又是优良的天然水库库址,那里的水质好,流量稳定,成为农业灌溉的重要水源,如我国天山上的天池,祁连山酒泉以南的观山海子等。
同时水库周围环境优美,是旅游胜地。
高纬地区的峡湾,湾宽水深,极有利于交通,也是一些重要港口和城市所在地,如挪威首都奥斯陆就是建立在峡湾顶上的。
(2) 冰碛地貌的影响更新世的大陆冰川的冰碛地貌面积大,分布广,如今欧洲的英、荷、德、波、俄等国广大地区都是冰碛地貌地区,其中欧洲大平原实质上就是由各种冰碛丘陵及冰水平原组成。
土地的组成物质较粗,以沙砾为主,透水性强,丘陵只适宜于林业、果园或牧地,丘间平地或冰水平原,才是农业所在地。
在丘陵中,终碛垄和蛇形丘又常常成为公路或铁路的天然路基。
例如由圣彼得堡到赫尔辛基的铁路就是建立在终碛垄之上的。
又如在中欧,串通威悉河、易北河、奥得河、维斯瓦河的东西走向的运河,也是以终碛垄之间的低地作为修筑运河的地形基础的。
13.影响海岸地貌发育的因素有哪些?(1)波浪作用:对海岸地貌发生作用的是浅水波,它在变形过程中,一方面对海底及岸边发生侵蚀或堆积;另一方面因波浪折射而造成海湾处波浪能量的辐散,产生堆积;而在岬角处因波浪能量的辐聚而发生侵蚀(2)潮汐作用:潮汐对海岸的作用有三方面:一是影响海岸带的作用范围及作用强度。
二是影响海岸带地貌类型的发育,三是潮流流速影响海岸带的侵蚀与堆积。
(3)沿岸流作用:沿岸流是与海岸平行的水流,它在风浪推动下沿海岸一定方向流动,而且有一定速度,可侵蚀晦岸或造成堆积。
(4)风力作用:风吹过海面时,把能量传递给海水,产生波浪以及海岸的增水或减水,从而造成海岸的侵蚀或堆积。
因此不同的风向、风力强度和吹程.对海岸地貌的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此外,风的吹扬作用,还成为海岸风沙地貌发育的主要动力。
(5)河流作用:河流每年直接输入海洋的泥沙有17000亿吨,另外还有大量的溶解质。
这些泥沙大部分堆积在海岸带,它不仅直接堆出三角洲平原,而且还为其他海岸堆积地貌的发育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
(6)生物作用:海岸带生物繁茂,生物的生长和遗体堆积,对生物海岸地貌的发育起着决定性作用。
如贝壳堆积可形成贝壳堤海岸:红树林生长成为红树林海岸;珊瑚礁堆积成为珊瑚礁海岸等。
(7)海平面变动和地壳运动的影响:海平面变动或地壳运动均影响着海岸带的范围、轮廓、侵蚀与堆积。
(8)岩石及地质构造的影响:岩石和构造会影响海岸的侵蚀速度和形态。
如软弱岩石和构造破碎带易被侵蚀,造成海湾及低平的海岸;坚硬岩石的海岸则难以侵蚀,多成为岬角和高陡的海岸。
构造线与海岸线交角不同时,会造成不同的海岸类型。
14.泥石流有那几种类型?如何防治泥石流?(1) 类型: 1) 粘性泥石流 2) 稀性泥石流(2) 防治:治理泥石流可从生物和工程二方面着手,从长期和根本上看,应以生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
生物措施主要在可能发生泥石流的范围内外做好护林造林工作,这样既可改善生态环境,又可保持水土,减少固体物质的积累。
对已经发生的泥石流区,也能把地表堆积物稳定下来。
工程措施,当生物措施尚未生效时,局部和短期内仍须使用工程措施。
具体可从以下方面来做:蓄水工程谷坊及拦沙坝工程排导沟工程停淤场工程把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方法,在我国四川、云南和北京等地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简述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
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有:(1) 母质、气候、生物、地貌、时间等因素学说; (2) 生物发生学论点;(2) 地球内部深层次因素论点地貌对土壤形成有什么影响?(1)地貌组成物质对成土的影响;(2)地貌形态对成土的影响:A、高度的影响——土壤垂直分带;B、坡度、坡向的影响——对水热条件的再分配起重要作用;C、山脉走向、排列方式及山间盆地和谷地的组合情况对各成土因素和成土过程的影响。
(3)地貌部位差异对成土过程的影响——形成各种不同土壤类别。
人类生态系统的形成(。
(1) 人类的出现:大约在距今二三百万年前,人类从动物界中分化出来。
人类的出现,是自然地理环境进化史上又一次重大飞跃。
也是人类生态系统形成的标志。
人类从天然生态系统取得食物,实际上是取得太阳能的固定形式。
又从自然地理系统取得低熵物质(水、矿物、水电)。
还利用地质时期的一些潜能(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形成人类生态系统。
(2)人类社会的的生产方式在不断演化:从狩猎、采集→农耕放牧→农业→工业→后工业阶段等,不断改变着太阳能在天然生态系统中的流通与转换,不断增加能量的投入。
时至今日,人类生态系统已受到人口、粮食、资源、能源、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滋扰。
地方性与地带性、非地带性的关系(1) 地带性——就是由于地球形状、地球的运动特征引起地球上太阳辐射分布不均而产生有规律的分异。
(2) 非地带性——是指由于地球产生海陆分布、地势起伏和构造运动而形成的有规律分异。
(3) 地方性——就是在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因素影响下,由局地分布因素影响而形成的陆地表面小范围、小尺度的分异规律性。
简述综合区划的综合性原则与主导因素原则的关系现代自然地理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阐明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作用的效应。
1) 对于地表状态的改变(人类开拓陆地表面,人为景观形成);(2) 对于物质循环的改变(储水、调水,排放污水、废气);(3) 对于热量平衡的改变(下垫面状态,城市热岛效应,温室效应);(4) 对生态平衡的改变(正面的: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新加坡的城市布局与环境绿化;反面的:毁林开荒、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5) 对自然地理过程速率的改变(人为土壤侵蚀速率是自然侵蚀的125-170倍等)。
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使得人类无论从哪一方面触动自然,都可能引起环境的整体变化。
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为例论述自然地理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规律自然地理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是指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组成要素(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物、动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统一整体的特性。
其中任一要素发生变化,必然引起其余要素发生相应的变化,某一部分发生变化,必然引起其相邻部分发生相应的变化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为例:(1) 大气的温度随之上升:由于二氧化碳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透明,但对地球的长波辐射则基本吸收(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