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说课稿

合集下载

《端午粽》说课稿(通用9篇)

《端午粽》说课稿(通用9篇)

《端午粽》说课稿《端午粽》说课稿(通用9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端午粽》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端午粽》说课稿篇1我执教的是第10课《端午粽》的第一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设计理念、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端午粽》是部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关于传统节日习俗的散文,生动地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花样和端午节吃粽子习俗的由来,使学生在体会浓浓亲情的同时,感受端午节的传统文化。

课文条理清晰,语言形象生动,易于学生理解内容,丰富语言积累。

二、说设计理念本课教学设计,以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中学段目标和教学实施建议为指导,重在教给学生识字、写字方法,培养学生良好语感,丰富学生语言积累,逐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三、说教学目标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而本单元教学同时又要落实“读好长句子”和“积累语言”两个教学重点。

为此,依据新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单元教学要点,我将本课时教学目标设定为:1、认识“端、粽、节”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两个偏旁;会写“午、节、叶、米”四个生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粘又甜”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

其中,识字写字,即认识13个生字、两个新偏旁,会写4个生字和积累文中的叠词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

由于学生现有的朗读水平不高,朗读方法欠缺,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进而体会端午粽色、香、味的特点,便成为了教学的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新课标提出,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心里特点,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传统节日》说课稿

《传统节日》说课稿

《传统节日》说课稿一、说教材《传统节日》是一首以我国传统佳节为题材的韵文。

传统佳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联结着中华儿女的精神血脉,也承载着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古老文化。

全文共有八句话,前七句话按时间顺序分别介绍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这七个一年中重要的传统佳节和相关习俗。

第八句话与第一句话相呼应,表示新春佳节转眼又至。

全文语言平实,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读易记。

配合韵文内容,安排了贴窗花、赛龙舟两幅插图,体现了传统佳节的热闹、喜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象、直观地了解节日习俗。

二、说学情本课的内容贴近生活,浅显易懂,学生喜闻乐见。

教学时,主要让学生根据图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是怎样过这些传统节日的,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说教学目标1.认识“传、统”等15个生字,会写“贴、街”等9个字,会写“节日、春节”等12个词语。

2.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排列。

联系生活,选一两个节日,说说自己是怎样过节的。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风俗等,感受我国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学难点是: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排列;对传统文化产生热爱和赞美之情。

五、说教学流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复习生字词。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开火车认读、齐读。

(2)听写词语。

2.谈话导入。

导语:上节课,我们详细了解了我国的四个传统节日及其习俗,感受到了我国传统节日的丰富多彩,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了解其他几个传统节日,继续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

(二)朗读感悟,学文识字1.指四名学生接力朗读前四句话。

2.学习第五句话:七月七,来乞巧,牛郎织女会鹊桥。

(1)学生齐读、思考:①这句话介绍了哪个传统节日?(乞巧节。

)②“乞巧”是什么意思?(乞求上天让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2《传统节日》说课稿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2《传统节日》说课稿

识字2 传统节日说课稿一、说教材《传统节日》是二年级下册第三组识字单元第二篇课文,针对识字单元,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创造性的自主学习生字,并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激发孩子们对祖国灿烂文化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

这篇课文按时间顺序讲述了我国七大传统节日,以及每个节日的习俗,让孩子从中感受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本文结构形式相同,对仗工整,巧妙的告诉我们祖国的传统节日,以及这些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二、说目标根据我对教材的认识和分析,结合本阶段识字阅读的重点,针对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我把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目标:认识本课会认字,会写本课会写字。

2、语感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3、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热爱祖国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重难点在确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重难点为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热爱祖国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说学法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会的不教。

上课的前两天,下发本课的前置小研究,前一天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改正后再当堂解决孩子们的困惑,让学生交流分享收集到的资料,课堂上学生存在困惑的地方,教师要进行详细的讲解,针对课文中生字的认读记,进行多元识字,从而巩固识字。

课堂上的教学方法,以生字和课外知识拓展为主。

1.音乐激趣法,学生都喜欢形象的内容,我利用课件充分发挥文中插图的作用,有助学生理解,激发学习兴趣,2.游戏学习法,在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识字,在快乐中自主学习,当然在教学方法中更需要,顺学而导法,本课的内容比较浅显,各段的句式相似,再结合上下文,联系实际,理解重点词语之后,让孩子们放手,自主合作学习。

本课的内容节日有和学生生活很贴近的,也有比较陌生不熟悉的,虽然篇幅比较短,但是课文背后,蕴藏了较深的传统文化,让学生们自己合作交流,共同进步。

五、学习流程课前三分钟,《弟子规》“信”篇。

2024年《传统节日》说课稿

2024年《传统节日》说课稿
4 、深入学习,了解传统节日,练习朗读、说话
(1)学习我国最隆重、最盛大、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春节,教学时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小朋友,图上画的小朋友们在干什么?再让学生说一说春节这一天还有哪些风俗呢?春节是几月几日呢?最后再交流: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体会应该以一种什么语气读这一个节日。
幼:“我们的教室真漂亮啊!别的班级肯定没这么漂亮。”
家长反映:
当家长来接孩子时,他们走进教室就发现了悬挂在梁上的一串串粽子香袋,都说很漂亮的家长饶有兴趣地凑近摸摸。孩子们也非常积极地拉着大人参观自己的作品,一脸的自豪感。家长们都说班级的环境非常漂亮,非常美。
活动四长命缕
目标:
1、知道我国有在端午节给儿童戴长命缕的习俗,加深对端午节的了解。
活动二艾草和菖蒲
目标:
观察艾草和菖蒲的外形,了解它们在端午节期间的特殊用途。
幼儿表现:
班上有四个幼儿特地让家长去市场购买艾草和菖蒲,我把它挂在教室内外。孩子们感到很新鲜,他们以前看到过,但是却叫不出名,更不知道它的实际含义是什么,所以都纷纷问我。我向他们解释和介绍了艾草和菖蒲的名称和端午节用来辟邪的用意。对于辟邪孩子们都不太懂,但他们知道这肯定是一种挺厉害的东西,就象一把剑一样。关于名称,有一个幼儿问我:哪一样是艾草?哪一样是菖蒲?我当时一下子蒙住了,的确课前我没仔细去查过资料,于是我就请小朋友帮忙去问问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小朋友们乐意地接受了任务,下午当大人来接孩子时,他们都急着询问,但当时家长们也都被问住了。
春节(正月初一)知道春节的具体日期,初步了解节日的来历,了解春节的风俗习惯。重点研究饺子文化,并让学生学着制作饺子。
元宵节(正月十五)知道元宵节的具体日期,初步了解元宵节的来历;了解元宵节的风俗习惯。学会包汤圆和滚汤圆的做法。

中国的传统节日(说课稿)2022-2023学年综合实践活动三年级上册 全国通用

中国的传统节日(说课稿)2022-2023学年综合实践活动三年级上册 全国通用

中国的传统节日(说课稿)一、教学思路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明的国家,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它们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无穷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感染力。

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学习过程中懂得感恩祖国,爱护传统文化。

并通过各种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运用能力,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1. 中秋节中秋节是一个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是指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时值三秋,故名“中秋”。

蜜饯、糖果、瓜子、莲蓉饼、月饼以及桂花酒等传统节日食品成为中秋节最为重要的特色。

教学目标•了解中秋节的起源、文化内涵以及传统习俗;•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家国情怀;•能够制作并品尝传统中秋食品。

教学内容•中秋节的由来和意义;•中秋节的传统食品;•制作蛋黄酥及月饼;•中秋节赏月的文化内涵。

2.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时间节点,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之一,俗称“过年”。

除夕夜是春节的最重要时刻之一,全家团圆在一起吃年夜饭,敬神祭祖,燃放爆竹、放烟火等。

教学目标•了解春节的起源、文化内涵以及传统习俗;•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家族文化;•能够制作传统春节年货。

教学内容•春节的由来和意义;•春节的传统食品;•制作汤圆和年糕;•放烟花爆竹和禁燃宣传。

3. 清明节清明节,也称踏青节、寒食节,是中华民族传統节日之一,是为了祭祀前人、表达思念之情、传递道德、弘扬民俗等等目的而广为传承。

人们到墓园扫墓,祭奠祖先。

教学目标•了解清明节的起源、文化内涵以及传统习俗;•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怀、家国情怀;•掌握清明节文化知识和扫墓礼仪。

教学内容•清明节的由来和意义;•清明节的传统习俗;•扫墓礼仪;•优德母校植树活动。

三、教学方法1. 观看短片利用PPT或其他方式播放相关短片,让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背景、由来、相关的食品及活动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文化内涵和节日意义。

2. 游戏体验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体验和互动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习俗,激发他们对节日的热爱和参与热情。

过新年说课稿5篇

过新年说课稿5篇

过新年说课稿过新年说课稿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过新年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过新年说课稿1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第三册第八单元中的歌曲《过新年》,课型是综合课,计划一课时完成。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理念、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启示”五个方面对本课教学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我们中国人管“新年”叫“春节”,也叫“过年”。

“过年”是中华民族最盛大的节日,人们过年图的是喜庆、团圆,而对孩子们来说,过年更多的是一种快乐和满足,他们感受窗花带来的温暖,春联带来的祝福,在合家团圆中感受亲情的温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生活的美好。

《过新年》这一课是本册教材最后一个单元的内容,教学时间正值岁末年尾,学生已经能嗅到浓浓的年味,感受到新年的临近,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学本课,是非常适合的。

这首歌曲曲调欢快活波,歌词通俗易懂,充分表达了孩子们过新年时的愉快心情。

其中模仿锣鼓的衬词“咚咚呛”以及部分旋律和节奏的重复,更为歌曲增添了喜庆热闹的气氛。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将本课的目标定为以下三点:1、认知目标:学习歌曲《过新年》,能用欢快、热烈的声音表现过年热闹的情景,感受并掌握歌曲中节奏、力度的变化。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依据听觉感受,结合生活实际中的相关经验歌曲伴奏。

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与音乐相关的其他艺术形式(舞蹈、美术等),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表现过年的喜悦,师生在活动中交流、分享活动带来的快乐。

(三)教学重点: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唱”会歌曲,在熟练演唱的基础上,从歌曲及各种活动中体验和感悟过年的欢乐气氛。

(四)教学难点:是歌曲的三、四乐句(主要是掌握好它们的节奏变化)。

二、说“教学理念”我根据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遵循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用音乐、舞蹈、美术等手段进行综合教学。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SZ2《传统节日》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SZ2《传统节日》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SZ2《传统节日》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传统节日》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指导学生认识“传”“统”等11个认读字,会写“贴、街”等9个会写字。

能听写课后6个词语。

2.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儿歌。

【过程与方法】认真观察图画,能把图上描绘的事物同所学的内容联系起来,凭借图画理解词语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了解一些传统节日和民间风俗。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11个生字,能按笔顺正确地书写田字格中的9个生字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匀称。

【教学难点】对传统文化产生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中国有一些传统节日,小朋友们想知道吗?识字1。

板书课题:识字1(齐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些传统节日,分别都有哪些风俗习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评价。

3﹒自由读一读课文,划着出本课生字,指名读,齐读。

4﹒认读生字,读准字音。

5﹒(课件出示)填空:本课讲了______种传统节日,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

6﹒拍手、齐读小儿歌。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识记生字:(1)(课件出示)tiē jiē sǎo zhōu ài zhuǎn tuán rè nɑo贴街扫舟艾转团热闹(2)认读生字,重点认读儿歌中的生字,自读生字。

(3)开火车读、齐读。

(4)正音,指导:“舟、转、热”为翘舌音,“扫”为平舌音,“团”是前鼻音。

(5)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它们。

如:“扫”是“扌+彐”,“转”是“车+专”,“团”是“口+才”,“热”是“执+灬”,“闹”是“门+市”,“街”是“行+圭” 。

还可以用换一换的方法记住它们:如“贴”是“站”换掉“立”加“贝”。

还可以用猜谜语的方法记住它们:“丹心一点到白头”是“舟”,“苗头不对”是“艾”。

2.指导写字:(1)(课件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贴街扫舟艾转团热闹学生看笔顺图,指导书写生字的笔顺,教师点拨笔画较多的字。

2022-2023学年四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中国传统节日(说课稿)

2022-2023学年四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中国传统节日(说课稿)

2022-2023学年四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中国传统节日(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历史背景以及节日文化内涵,能够描述各个节日的主要特点和习俗;2.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意义,尊重和维护传统文化,树立他们的文化身份认同;3.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文化修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认知能力;4.发扬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精神,提高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

二、教学准备素材收集: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相关的图片、文字、音频和视频资料,以便于在课堂上使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视频的方式,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并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哪些传统节日?你们知道这些节日的意义和习俗吗?引导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为本节课的深入展开打下良好基础。

2. 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25分钟)选取几个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或重阳节等,教师通过幻灯片或课件展示相关的文化资料,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历史背景和节日文化内涵,同时指导学生描述各个节日的主要特点和习俗,展开学生的口语表达与听说能力。

3. 感性体验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25分钟)让学生通过讲故事、看图片、制作手工、品尝食品等方式来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例如:教师介绍端午节,并让学生观看一段关于端午节龙舟赛比赛的录像,还可结合手工活动来制作粽子、课堂点心等。

4. 进行综合实践活动(35分钟)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目的的需求,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课堂比赛等实践活动,并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增加对古老传统文化的爱与尊重,提升学生吸收文化的内涵并将其融入到生活中的能力。

5. 总结与延伸(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让学生表达对此次学习的感受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求和发展的思考,并指导学生自主阅读相关的课外书籍和插图,加强对于传统文化的掌握,同时引导学生向家长传授所学知识,提高学生交流和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节日》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传统节日》是一首介绍祖国传统节日的童谣,讲的是中
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
中秋节、重阳节的习俗,让学生从中认识、了解祖国的传
统节日,并知道每个节日的具体时间。

2、学情分析
本课的内容贴近生活,浅显易懂,学生喜闻乐见。

教学时,主要让学生根据图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是怎样
过这些传统节日的,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3.说教学目标:
(1)巩固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课文。

(3)借助图片、资料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并
知道它们的具体时间。

(4)感受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感。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风俗等,感受我国传统节日深
厚的文化底蕴。

教学难点:
对传统文化产生热爱和赞美之情。

二、说教法学法:
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确立了
以学定教的思想,先借助图片,同时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了解传统节日中的风俗,在学生
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通过观察、谈话平等的与学生交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
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同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突出
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说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通过儿歌导入,营造了节日氛围,激发
了学生兴趣,自然的过渡到了课题并让学生对什么是传统节日
有了一定了解。

2、课前热身:
3、初读,整体感知,让学生整体感受了童谣的韵律美。

分小组读课文,标出序号,圈出节日,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4 、深入学习,了解传统节日,练习朗读、说话
(1)学习我国最隆重、最盛大、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春节,教学时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小朋友,图上画的小朋友们
在干什么?再让学生说一说春节这一天还有哪些风俗呢?春节是几月几日呢?最后再交流: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体会应该
以一种什么语气读这一个节日。

(2)学习元宵节时和学习春节的方法相似。

(3)学习完这两个节日后我同学生一起归纳了学习这两个节日的学习方法:看(想)——说——读并让学生分小组照以上方
法小组学习其余五个节日。

(4)全班交流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5.拓展延伸:
(1)全班一起拍手读,童谣感受节日的美好。

(2)进行记忆挑战赛,检测学生对节日时间的识记情况。

(3)说话练习:再次加深印象,感受节日的美好。

总之,我国的传统节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好记忆,是人
们日常生活的精华,积淀了博大而精深的文化内涵,传递着我
们中华民族感恩、爱国、爱老敬老等优良传统。

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了解了每个节日的内涵,感受节日的欢庆与幸福,并
激发民族自豪感。

本节课设计我感到较为成功的地方是:
1、教师发挥主导的作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地位。

让学生通过图片和生活实际或情境进行说话训练和朗读训练。

2、注重了学法指导。

揭示课题后,让学生说说,要想深入、全面地了解这些节日,应从哪些方面入手,教师及时梳理学生
所提出来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环节。

3、在课前准备时,我搜集了大量的图片,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看,更加直观、形象地表现节日的快乐气氛,有效的调动
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不足
的是课前没有让学生充分的搜集资料,对学生的情况估计不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