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读后感

合集下载

《三字经》读后感10篇

《三字经》读后感10篇

《三字经》读后感10篇《三字经》读后感1妈妈在庐山买了一套书给我。

这套书的总称是《中国古典文库》,里面有《三字经》、《增广贤文》和《百家姓》。

其中我最喜爱《三字经》。

《三字经》里我最喜爱这一句三字经:勤有功,戏无益,节旨在,宜勉力。

它的意思是:勤奋好学的人肯定会事业有成;游手好闲、不求上进的人是没有作为的。

年轻人应当常常用这两句话告诫自己肯定要努力学习。

一读这句话,我就想起一个故事:李白从小聪慧,但不喜爱学习。

一天,他逃学去玩时,见到一个老奶奶在磨一根铁棒。

李白问:“老奶奶,你磨铁杵做什么呀?〞老奶奶说:“我要把它磨成绣花针。

〞李白问:“这么粗的铁杵能磨成针吗?〞老奶奶说:“只要我每天不停地磨,铁杵肯定会磨成针。

〞李白听了,懊悔自己贪玩而浪费了读书的时间。

从今,李白立志努力读书,后来成为了大诗人。

《三字经》读后感2我从幼儿园开始就读了《三字经》了。

当时,我读来读去就只为了一个目的:好玩。

如今到了小学,我们学到了国学,我才渐渐的看起《三字经》来……其实很多人说《三字经》是很无聊的,我刚开始也这么认为,可到了今日,我仔细的读了读《三字经》,发觉了里面很多的学问。

我最喜爱里面的一句:“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因为这句话的意思令我很受感染,意思就是:“狗在晚上看家,鸡在早晨叫醒人们,人假如不学习,怎么能成人呢?〞也是,假如不学习,就连一个做人的资格也没有,何谈在社会上进展呢?接下来的这句,是上一句话的后面一句:“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这句的意思也让我深受感染:“蚕会吐丝,蜜蜂会制造蜂蜜,人不学习的话,还不如这些动物。

〞是呀,很多动物会为人类制造东西,而有些人呢,只是社会上的废物。

还不如这些辛勤劳动的动物们呢。

《三字经》读后感3今日我读了三字经的第二段话,有一句是“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意思是,孟母选择好的地方给孟子居住,为了让他有一个好的环境学习,有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剪掉织布机上的布来教育他。

《三字经》读后感最新精选5篇

《三字经》读后感最新精选5篇

《三字经》读后感最新精选5篇《三字经》是我们祖先留给后人的文化瑰宝。

关于《三字经》你有什么感想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字经》读后感最新精选5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字经》读后感1这个假期,我读了《三字经》。

《三字经》是一本家喻户晓、脍炙人口、影响极大的儿童启蒙教材。

它采用三言韵语,读来琅琅上口,便于记忆,便于理解,通俗易懂。

读了它,我受益匪浅。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历史文明送给每一个中国人的珍贵遗产。

它不仅包含着多方面的知识,像亲孝,忠义,历史,诚信等等,它以短小的篇幅描述出着许多深刻的道理。

第一部分写了人重在学习,还应该孝敬长辈的道理,教育我们讲文明礼貌;第二部份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古人在什么年龄读什么书,教育我们珍惜时间的;第三部份讲了朝代的历史故事;第四部分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是《三字经》里的第一段,虽然比古诗的字数少,但是它说明了很多道理:人刚生下来的时候,本性是善良的。

只是后来处在不同的生活和学习里,人的性情就渐渐有了好和坏的差别。

如果父母没有对小孩子进行好好的教育,孩子原来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而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方法是专心致志;“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它讲的是:古时候,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孟子找一个好的成长环境,曾经不怕麻烦,三次搬家。

孟子不好好学习,孟子的母亲就割断织布机的布来教育他。

五代时,燕山有一个叫窦禹钧的人,他教育儿子很有办法。

因此它的五个儿子全部考中进士,从此声名远扬。

这告诉我们:不同的两个人,教育孩子的方法也不同;“养子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告诉我们:父母、老师要好好的教育孩子,如果教育不好,那就是过错了。

那孩子呢,更应该好好学习了,如果不好好学习,长大以后什么都不懂,又能干什么呢?……“香九龄,能温席。

《三字经》读后感精选15篇

《三字经》读后感精选15篇

《三字经》读后感精选15篇《三字经》读后感《三字经》读后感1它虽然短小的篇幅,却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它深深地吸引我,这不止是它生动有趣的人物历史故事,还有它本身富有的内涵。

三字一句,两字一韵,不禁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

在生活中,每一个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但无可否认,《三字经》的确是一个人人生路上的良师益友。

不论是在道德、历史、地理……文化上内外都会受益匪浅。

每看一篇,我都会被陶醉在经文的韵律和生动的故事中。

记得这个学期离中断考试的前一天,我刚做完功课,便想出去玩了。

后来脑子里突然想到了一句话就是:口而诵,心而惟。

朝于斯,夕于斯。

这句话的意思不就是读书学习,要有恒心,要一边读,一边用心去思考。

只有早晚都把心思用到学习上,才能真正学好吗?我立刻又拿起书认真地读起来了。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它让我得到了许多的道理。

让我们继承这些美德,发扬它吧!《三字经》读后感2最近,我读了中国古书的《三字经》,其中《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

在她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

黄香非常悲伤。

她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

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家里连柴也不多一根,更不要说什么取暖的设备,躺在被窝里,半天仍是冰冷冰冷的,确实很难入睡。

想到这里,小黄香心里很不安。

为了让父亲少挨冷受冻,就走进父亲的房里,给她铺好被,然后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

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

看了这个故事后,有没有触动到你的心灵呢?在我们许多小读者眼里,父母似乎只是给我们“服务”的: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辅导功课……这一切在小朋友的眼中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认为这是父母必然要做的。

而我们自己呢?只要享受就好,谁叫她们是父母呢?的确,父母对我们有养育的义务,同样,我们是不是也有责任和义务去回报她们呢?想想自己,是否曾经给父母煮过一次饭,泡过一碗面?为什么同样9岁黄香有这么孝顺?看看我们生活的'环境多好,煮饭,有电饭煲;热菜,有微波炉;热了,有空调、冰箱……生活条件蒸蒸日上,可我们的心灵却荒废了,长满了自私冷漠的杂草,不懂得关心别人,还认为父母的关心不够而满腹牢骚,耿耿于怀。

《三字经》读后感15篇

《三字经》读后感15篇

《三字经》读后感15篇《三字经》读后感1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一直屹立于世界之巅,其中以少数儿启蒙读物《三字经》最为典型。

我也觉得这本书很好,这本书三字一句,含义简单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人的本性差距不大,但是由于受到后天外来环境的熏染,差距越来越大。

“苟不教,性乃迁。

教不严,师之惰……”如果不接受教育,善良的本性也会受到迁移,而学习的根本办法,就是专一。

教育就是挖掘他们本性的善良,让他们有一个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对于学习,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专一。

所谓“一心不能二用”。

《三字经》中的每一句,都有着一些道理在其中,虽只有短短的三句话,但让我受益匪浅。

记得,我看过这样的一个故事。

古时候,一个孩子,被称为“南方才子”,他就是唐伯虎。

他从小擅长画画。

一次,他被别人叫去帮忙作画,还得到了奖励。

回家后,他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并自称在这很有名气,画画得不错。

妈妈听后,没有回答。

过了几天,妈妈要他去附近的一位老师家中学画,唐伯虎就去了。

唐伯虎跟着老师认认真真地学,不知不觉就已经学了一年多了,老师说他进步很大,可以回家了,并准备了饭菜送他,饭前,他看见窗外的风景很美,学了一年多了,还没发现这处美景,准备把脑袋探出窗外仔细看看时,“呯”地一声,撞到了玻璃,窗户明明是开着的啊?怎么……唐伯虎用手一碰,才恍然大悟,哦!原来这是老师画的画啊!真是栩栩如生!我离这个境界还远着呢!老师来了,他就要求还学几年,当然老师就同意了。

转眼间又学了4年多,画艺比以前好了许多,这4年中,他十分刻苦,果然画技有了很大的长进。

这个故事告诉我了许多道理,苟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在这个故事中体现的很好,学习是自已的事,在学习中一定要认真刻苦,比如:有两个孩子,从小一样,但有一个孩子十分刻苦,做事很认真,而另一个很懒惰,遇到困难就怕了,最终谁会成功,一看就知道。

小时候,不分高低,而每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努力后,就会有明显的差距。

《三字经》读后感(15篇)

《三字经》读后感(15篇)

《三字经》读后感(15篇)《三字经》读后感1《三字经》这本书让我懂得了许多在我人生中必须懂得的道理。

区区三个字,就向我们清楚的阐明了那些浅而易懂的水处理。

《三字经》被人称作为“千古一奇书”的著作是由南宋庆元的王应麟写的。

三字经自从传入宋代以后,就被百家称为“袖里通鉴纲目”……的奇书。

三字经这本书主要写了一些为人处事和一些历史等等。

先说为人处事吧:“香九龄,能温度。

孝于亲,所当执”》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顺父母,替父亲扇草席暖被告窝,而这些都是每个孝顺父母的子女应该做的。

看到这里,我觉得挺没面子的,他这么水上就很懂事。

而我呢,都这么大了,还这么不懂事。

这本书让我悟出许多道理,联合了我的生活,我有时候挺不理解我的父母,一直以为爸妈给我报的那些补习班,直到我看完这本书后,让我懂得:爸妈这样做是为了让我以后可以多方面发展。

在此,我想对你们说一声:对不起。

《三字经》读后感2说起三字经,那但是我们中国的文化瑰宝。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三字一句、含义简单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

如: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这句话在小时候,通俗地把它理解为:人在以前是善良的。

但是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它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每个人刚生下来时,本性都是善良的。

虽然每个人的本性差距并不大,但是,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差别会越来越大。

在这本书中,我懂得了对于学习,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专一。

所谓“一心不能二用”。

古时,有“江南才子”之称的唐伯虎。

幼时,也因“心不专”而受到老师的教诲,但最终当他悟出其中的道理时,技艺已经超过了他的老师。

是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为什么有成绩好坏之分呢?仔细想想最根本还是自己的心思问题,是不是花心思学习了,是不是“用心专一”了。

当机会从身边溜走的时候,要想想当时为什么不用心一点儿呢?也懂得了做人的准则,古人发奋图强的故事,中国悠久的历史,许许多多我们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学习和接触的知识,比如,我读了《三字经》中讲历史的部分,清楚得明白了中国这个有几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是怎样在历史。

《三字经》读后感14篇

《三字经》读后感14篇

《三字经》读后感14篇《三字经》读后感篇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是我们儿时对《三字经》的最深印象。

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利用科室集中学习时间重读《三字经》,对《三字经》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三字经》中一些句子是从古代儒家经典中演化而来的,较好地表达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精华,许多名言警句,以成为一代又一代人为人、勤学、处事、交友、行为的座右铭。

在为处事人方面给我们印象最深有两个方面,一是“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从字面上理解,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通过细细品读,感悟到,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友爱兄弟与他人,是做人的基础;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是做人的本钱。

要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就必须从这两点做起。

二是“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从字面上理解,如果所有的人都能以仁、义、礼、智、信这五种不变的法则做为处事做人的标准,社会就会永保祥和,所以每个人都应遵守,不可怠慢疏忽。

大家在学习讨论中认识到,五千年的中国文明史,有多少仁义之士用他们的生命和热血,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道德品质,也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保证,尤其是在为人处世上,人们更是看重信字,只有做到以诚待人,言而有信,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

《三字经》读后感篇2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三字经》谁都会背上那么三两句,可其中做人的道理却要用一生去体验。

人出生时,原本纯洁善良,只是后天的修养不同,才出现了百态人生。

到了知天命的年纪,我才悟出了“心之变,德之变,德之变,行不同,行不同,果相异”的道理。

纵使世态炎凉,但要心存感动;纵使淡漠无助,但要有信仰支撑。

因为这个世上不仅仅只有坚冰和烈火,也不仅仅只有冷漠和笑颜,更重要的.是它有无数颗热情跳动的心。

《三字经》读后感范文10篇

《三字经》读后感范文10篇

《三字经》读后感范文10篇《三字经》读后感范文1我看了《三字经》这本书有一些感想,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感受吧。

我看了一篇三字经的内容上面说到: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从字面理解,意思就是:从一到十,从十到百。

从百到千,从千到万。

而我读完这句话的理解是:做事不能一下子做好,要慢慢来,争取做到最好。

我还看了一篇,上面说到: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书中的意思是: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循环往复,永远也没有尽头。

而我读完这句话后,我结合学习,总结出一条道理:学习就像春夏秋冬,要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这样才能循环往复,形成一个好的学习链,你才能读好书。

三字经可以教大家很多适合小学生用的东西,大家一定要常常温习温习哦!《三字经》读后感范文2经历了多少沧海桑田,经过了多少风风雨雨,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一直毅力于世界之巅,源远流长。

其中以少儿启蒙读物《三字经》为代表的作品最为典型。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三字一句、含义简单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但至今为止还未探索出这本书的作者,即使如此,有些人们也把它谱成曲,让优美的旋律净化心灵,升华个人思想,让你在体味韵律的同时,获得并体察到了人生存在的意义以及人的内心世界。

人之初,性本善。

这两句放在《三字经》的开头,一语双关,既从人的本性开始写起,结构明确,也阐述了人的本性,即人出生的时候,天性本来是善良的,通过钱文忠教授介绍:最初提出这一观点的人是儒家思想创建者孟子。

在孟子的言论中,重点以“仁”为主,我同意这种看法,因为这种观点可以使很多人避免“雾里看花”,从而走上不归之路,人性本善,是人类内心世界真是的写照。

性相近,习相远。

人的本性差距不大,但是由于受到后天外来环境的熏染,差距越来越大。

可见在古代,就有人对“后天环境”做出了评价,认为导致人性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这句“古训”一直沿用至今。

在这个繁华都市,形形色色的事物,在给人们增添乐趣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改变了人们的天性,沉溺于其中,从而便有了教育。

《三字经》读后感通用15篇

《三字经》读后感通用15篇

《三字经》读后感通用15篇《三字经》读后感1《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启蒙教育读本,记得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老师就天天教我们唱读,读起来真的是琅琅上口。

自从学校下发三字经那天起,我都在认真的读,理解其中的意思,三字经不愧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它涵盖了历史、地理、天文、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这么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需要后人继续传承的。

《三字经》里的每一个字,每一句,都讲述着一个个深刻的道理,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短短的.36个子字,概括了当今教育的核心理念,家庭、学校、环境的教育作用,我想只有三者之间形成合力,才能更好的教育好学生和自己的孩子。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讲的是孟母和孩子的2个故事,第一个故事讲的是孟母为了孩子的学习搬了三次家,第二个故事讲的是孟子逃课,被孟母用断机杼的方法来教育他。

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环境很重要,为了孩子的成长,必须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孩子天生调皮,活泼,好动,往往会犯下一些小错误,这时家长们就会打骂孩子,以至于孩子的心灵受到打击,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和父母在心灵上产生沟通阻碍,孩子就会不想学习,厌学、怕学、慢慢的放弃自己。

所以作为家长,要找到正确的教育方法。

在孟子的成长过程中,母亲对他的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确实如此。

现在很多家庭条件都很优越,把孩子送到学校来就认为是老师,学校的事,家长们都忙着去娱乐。

不会关注孩子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

教师还不能体罚他的孩子,只要稍有体罚,动不动就对学校、老师兴师问罪。

不管怎样,我们只能说干一行爱一行,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在教学方法上应不断改进。

教不严,师之惰,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懒惰,要创新教法,要有一种不怕苦、不怕麻烦的精神,我觉得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我们应该做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字经读后感篇一我读过很多书,有天文书,有历史书,有童话书,有漫画书等等。

这些书使我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得到了很多启示,懂得了许多道理。

其中,令我感悟最深的就是《三字经》这本书。

它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经典作品,也是我的好老师。

每一次读它,都能引起我很多的思考,让我受益匪浅。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是《三字经》的第一句,虽然很简短,却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生下来都是很好的,没好好学习才变得和别人不一样了。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更是教育我们: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一无所知,能有什么用呢?“如负薪,如挂角。

身虽劳,犹苦卓”说的是古人在艰苦的环境里仍坚持读书,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还有“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等通俗易懂的哲理,还有孟母三迁、五子登科、孔融让梨这些经典故事,甚至还有天文、地理、气候等自然方面的知识……《三字经》真是知识的宝库、思想的宝库!“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是最令我感动的一句话。

它讲的是东汉时期,一个叫黄香的人,九岁的时候就非常懂得孝顺,每当夏天,总是先把枕席扇凉了、蚊子赶跑了再请父母歇息。

冬天,则自己先躺下,用体温帮父母把被窝暖热!这是一个多么懂事的孩子啊!爸爸告诉我,这个故事讲得不仅仅是孝顺,更是爱!是亲人之间至真至纯的爱!而这个爱,就是关心,就是体贴,就是相互的照顾和无私的奉献!每次读到这里,我的眼眶都是湿润的,因为我想到了我的爸爸妈妈对我的爱,也想到了我对爸爸妈妈的一点一滴。

为了我,爸爸妈妈总是绞尽脑汁换着花样给我做好吃的;为了我,爸爸妈妈总是无论下雨下雪都等在学校门口接我回家;为了我,爸爸妈妈总是上了一天班还不知疲倦地陪我学习陪我玩耍……我小时候很黏人,一离开妈妈的怀抱就哭闹,妈妈整夜整夜地抱着我,困极了,就坐在那里睡觉!一次我高烧近40度,爸爸一会儿一会儿地给我擦酒精,帮我降温,竟一夜没有合眼!一次突然下大雪,我因为值日,走出教室的时候天都黑了,但是妈妈一直在校门口等。

看着雪人一样的妈妈,捂着妈妈冷得哆嗦的手,我忍不住眼泪啪啪直掉!爸爸妈妈就是这样很爱很爱我,而我,却不知道关心爸爸妈妈。

好吃的东西我总是抢着吃,很少主动帮爸爸妈妈干家务活,学习累了还好发脾气,妈妈总是给我洗脚而我从没给妈妈洗过一次……想到这些,想到黄香,我觉得好惭愧!真的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我去学习、去思考、去努力做好!“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读《三字经》,让我懂得了什么是自然,什么是善恶,什么是学习,什么是爱!我爱这本书,喜欢书里的智慧和精神。

我更会在享受爱的时候,像黄香那样,真挚地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每一个人!让《三字经》伴我成长,让爱与我同行!三字经读后感篇二说起三字经,那可是我们中国的文化瑰宝。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三字一句、含义简单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

如: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这句话在小时候,通俗地把它理解为:人在以前是善良的。

但是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它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每个人刚生下来时,本性都是善良的。

虽然每个人的本性差距并不大,可是,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差别会越来越大。

在这本书中,我懂得了对于学习,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专一。

所谓“一心不能二用”。

古时,有“江南才子”之称的唐伯虎。

幼时,也因“心不专”而受到老师的教诲,但最终当他悟出其中的道理时,技艺已经超过了他的老师。

是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为什么有成绩好坏之分呢?仔细想想最根本还是自己的心思问题,是不是花心思学习了,是不是“用心专一”了。

当机会从身边溜走的时候,要想想当时为什么不用心一点儿呢?也懂得了做人的准则,古人发奋图强的故事,中国悠久的历史,许许多多我们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学习和接触的知识,比如,我读了《三字经》中讲历史的部分,清楚得知道了中国这个有几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是怎样在历史。

这就是三字经,是一本历史悠久的书;引领我们走向真确方向的书。

三字经读后感篇三初会《三字经》,是刚入小学时的事。

那时的我只是一个懵懂无知,踏入校园不久的孩童,哪里懂得那些文字后蕴藏的深厚哲理,不过是面对学校布置下的经典诵读的任务,不得已而为之。

所以,虽是记得个滚瓜烂熟,却根本不明白其中的含义,能博得老师的一两句表扬也就满足了。

再读《三字经》,依然是不得已而为之。

开始本以为只要会背就行,心中还暗自雀跃了一番,默默感谢了荷花池小学的启蒙教育,帮我省却了再次背诵的时间。

可老师接下来需要理解的要求让我长叹一声,不得不无奈的又拾起这部当初让自己头痛至极的奇文怪字。

可是,毕竟是年长了七岁,随着时间的流淌,我的人生阅历已早已大大超越了七年前的自己,对古文字也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再加之是在假期,时间上更为充裕,重拾这部著作,不必如同当年那般囫囵吞枣。

细细品味后,我开始渐渐明白当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领略到那些三字短句的魅力所在,彻底颠覆了我原有的对《三字经》所下的定义。

这看似一个个短小精炼的语句,却上有天文,下有地理,博古通今,字字含义深刻,句句深入人心,凝聚了古人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等各个领域的思想精髓,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真可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开学之后,在博通古文的胡老师的指引下又读《三字经》,更是有了不一样的惊喜,不一样的收获。

读《三字经》,方知孔孟之练达睿智,历史之广博丰富,中华文化之深奥精微。

“中不偏,庸不易”,“不为拘泥,不为偏激,寻求适度、适当”。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上帝赋予了我们每个人成为璞玉的机会,可是,为何人与人之间竟会存在这么大的差别,是社会不公吗?是先天注定的吗?不,我想这些都不足以构成我们堕落、颓废的理由。

要想得到更多,就必须得学会付出努力。

像播种一般,只有洒下汗水,辛勤付出,才能迎来收获成功的果实。

如果今天的你不把握大好时光,不努力学习,却整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为自己的懒惰寻理由,整日怨天尤人,那么将来你注定一事无成。

如果你愿意刻苦磨练自己,愿意为自己的明天努力付出,那你一定会苦尽甘来,上帝定会赐予你变为璞玉的机会。

我们的明天就掌握在自己手中,相信今天的你定不会错失成为美玉的机会。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我们从小就应该学会孝敬父母,感恩父母,这是作为“人”所必须遵从的准则。

父母给予了我们至深至纯的爱,从小到大,他们为我们操碎了心,我们一点一滴的进步都离不开父母的辛勤培育,我们的一举一动都深深牵绊着他们的心。

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孝顺父母,不心怀感恩。

想想今天,有多少孩子以青春期、叛逆期作为借口,理直气壮地顶撞父母,与父母闹得不可开交。

又有多少人不断为自己找寻借口,想着日后再感恩父母,孝敬父母。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珍惜眼前人,善待为我们无怨无悔付出的父母吧,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去流泪,错过了才道惋惜。

都说不同的年龄段读《三国演义》、《红楼梦》之类的名著会有不同的感慨,我想,读《三字经》也是如此吧。

或许,再过十年,或是更久以后,我回头再来翻阅这幼儿时期开始的启蒙教育读本,从中得到的感悟又会是另一番境界了......三字经读后感篇四《三字经》是我们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必不可却的入门之书。

据材料引见,《三字经》是中国近年来传布最广的启蒙读物,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儿童道德丛书》。

全文结构严谨,文笔天然流利,深入浅出,讲究押韵,朗朗上口,很是适合背诵识记,百读不厌。

内容包含了教育、历史、天文、地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传说,普遍流传而又言简意赅。

如今的每个家庭都只要一个独生后代,许多青少年社会问题的呈现都是家庭作风不良或教育不严而形成的。

《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还有“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等都说明了为人父母的权利和严格要求后代的重要性。

此刻的独生后代有许多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而《三字经》教育人们孝敬父母,友好兄弟。

书中说“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

如果我们的教育以身作则、从小学起,经常给孩子讲“汉代的黄香,九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夏天为父母摇扇子,冬天以身体为父母温暖床席。

孔融四岁的时候,就懂得谦让长辈,吃梨时挑小的,大的让兄长吃。

那这个社会还会呈现那么多不和谐的现象吗?《三字经》作者具有不凡的归纳综合和言语表达能力,这从其对历史的表述中便可见一斑,文中对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变迁,寥寥三百余字,却集其要点和精髓,让人耳目一新,颇有登高望远,一览众山小之意。

如”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

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

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

八百载,最长久。

“寥寥数字,却包含了夏商周三代的先后顺序,”三王“所指、三个朝代的建国君王、延续时间,以及从夏朝起头摒弃禅让、王位世袭等丰硕的知识。

《三字经》虽然重在传道,可是并非枯燥的说教,它记载了大量的历史人物和故事,如孟母三迁、孔融让梨、黄香孝父、孔子拜师、赵普读《论语》、公孙弘抄书、孙敬头吊颈读书、苏秦锥刺股读书、孙康映雪读书等,这让人在学习中添了不少乐趣,也让读者对为人、处事、求学、结交等方面有了更为直观的体验。

《三字经》在结尾时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给子孙儿女留下什么遗产。

作者的立场是”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独一经。

“他说世人留下许多金银财富给儿女,我呢?教育后代,唯有一册经书而已。

在教育后代的问题上,很附和现代观念。

解读《三字经》能让更多文化并不高的人也能理解文化,使文化通俗化。

读完《三字经》,能对我国传统文化有进一步认识,可以陶冶情操,提高涵养,弘扬正气。

三字经读后感篇五我的书房中多了一个新成员:《三字经》,那是我特地去新华书店买来为自己”补课“之用的。

闲暇之时,随手翻阅,细细品味,其味无穷。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寒假回家,看到读小学的侄儿正在背诵《三字经》,便随手翻阅起来,读后竟爱不释手,感叹自己幼时没能阅读之,真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三字经》让我对先人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对作者广博的学识、高深的概括能力和宏观把握能力肃然起敬,为古代教育者独特的教育方法深深折服。

我出身农家,蒙学时期没有师长指点诵读过《三字经》,其实那时家庭也没有条件给我买课外书。

高中时被分流到理科班,从此与国学类书籍更加疏远。

尽管求学中耳闻过《三字经》及其中的少量名句,但是从来不曾全文通读过。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古国的文明博大精深,浩如烟海。

尽管由于作者所处时代的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成书于封建时代的书籍难免会夹带一些封建思想的糟粕,但这并不影响《三字经》成为我们特别是儿童学习中华文化和文明不可多得的入门之书。

据资料介绍,《三字经》最初版本是由南宋学者王应麟所作,后来在千百年的流传中,被许多人增补加工,形成了多个版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