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婚姻状况的多元统计分析

合集下载

人口结婚率数据分析报告(3篇)

人口结婚率数据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结构的变化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我国的结婚率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和趋势。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我国的结婚率状况,本报告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旨在揭示结婚率的变化规律、影响因素以及未来趋势,为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决策参考。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1. 数据来源本报告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民政部以及各省市统计局等官方机构发布的人口统计数据、婚姻登记数据等。

2. 数据处理(1)数据清洗: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剔除异常值和缺失值。

(2)数据转换:将部分数据转换为适合分析的形式,如将年龄、学历等分类变量转换为数值变量。

(3)数据汇总:对数据进行汇总,计算各年龄段、学历、地区等分组数据的结婚率。

三、结婚率现状分析1. 婚姻登记数量近年来,我国婚姻登记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

据民政部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婚姻登记数量为947.1万对,较2018年下降6.5%。

这一趋势在2019年尤为明显,下降幅度达到6.6%。

2. 婚龄结构从婚龄结构来看,我国结婚年龄主要集中在20-30岁年龄段。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20-30岁年龄段结婚人数占总结婚人数的58.7%。

这一年龄段结婚人数的占比逐年上升,说明晚婚现象日益普遍。

3. 婚姻登记地区分布从地区分布来看,我国婚姻登记数量呈现东多西少、城乡差异明显的特点。

东部沿海地区婚姻登记数量较多,而西部地区婚姻登记数量较少。

城乡之间也存在较大差距,农村地区结婚率普遍低于城市地区。

4. 婚姻登记性别比例从性别比例来看,我国婚姻登记性别比例失衡现象仍然存在。

据民政部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婚姻登记性别比为102.6,即每100名女性对应102.6名男性。

这一比例在近年来有所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

四、结婚率影响因素分析1. 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结婚率的重要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也带来了生活成本的上升。

中国婚姻现状调研报告

中国婚姻现状调研报告

中国婚姻现状调研报告中国婚姻现状调研报告一、调查目的和背景:婚姻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也是个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中国婚姻现状也在发生改变。

为了解中国婚姻现状并了解人们对于婚姻的态度和期望,我们开展了一项婚姻现状调研。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在线问卷的方式,通过互联网途径向不同人群发放问卷。

问卷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婚姻状况、婚前准备、婚姻满意度以及对未来婚姻的期望等。

三、调研结果:1. 婚姻状况:调查结果显示,85%的受访者处于婚姻状态,还有15%的受访者未婚。

其中,已婚受访者中,有67%的人称自己是满意的,有26%的人表示处于中立态度,只有7%的人对自己的婚姻表示不满意。

2. 婚前准备:对于婚前准备的重视程度,大部分受访者都认为是非常重要的。

80%的受访者表示婚前准备是婚姻幸福的基础,只有20%的受访者认为婚姻幸福与婚前准备无关。

3. 婚姻满意度:对于婚姻满意度的调查显示,40%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的婚姻非常满意,50%的受访者表示比较满意,只有10%的受访者对自己的婚姻表示不满意。

其中,婚姻时间较长的受访者对婚姻满意度更高。

4. 对未来婚姻的期望:对于未来婚姻的期望,调查结果显示,70%的未婚人群表示希望能够找到一位志同道合的伴侣步入婚姻,有15%的人表示不希望结婚,还有15%的人表示暂时未考虑婚姻。

四、分析和结论:通过本次调研可以看出,大部分中国人对于婚姻持有积极态度,对婚姻满意度较高。

这反映出中国社会的婚姻观念逐渐趋向成熟和理性。

此外,与婚前准备的重视程度相关的是婚姻的稳定和幸福程度。

因此,个人和社会应重视婚前准备的重要性。

然而,还有一部分人对于婚姻表示不满意或者不希望结婚。

这可能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人们更加注重个人自由和独立性有关。

对于这部分人群,我们应该关注他们的需求和心理,探讨更加灵活和多样化的婚姻形式。

总之,本次调研结果为我们提供了了解中国婚姻现状和人们对婚姻的态度和期望的重要数据。

中国婚姻家庭状况调查报告

中国婚姻家庭状况调查报告

中国婚姻家庭状况调查报告从古至今,婚姻家庭一直是社会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婚姻家庭的状况也在不断变化着。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婚姻家庭状况,本文将通过调查数据来详细分析当前的情况,并提出一些有助于促进婚姻家庭稳定发展的建议。

一、婚姻基本状态1. 结婚率和离婚率根据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的结婚率在过去几年持续下降。

2019年,全国结婚登记人数为600万,相较于2018年减少了2%。

与此相对应,离婚率也呈现上升趋势。

2019年,全国离婚登记人数为400万,较2018年增加了5%。

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晚婚或者不结婚,也有一部分夫妻因为各种原因选择了离婚。

2. 婚龄、婚恋观念和经济压力调查数据显示,当前中国的平均结婚年龄逐渐上升。

很多人选择晚婚或推迟结婚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首先,随着人们婚恋观念的变化,追求个人事业和自由的观念逐渐盛行,年轻人更倾向于建立稳定的经济基础后再考虑结婚。

其次,经济压力也是影响婚姻状况的一个重要因素。

房价高涨和生活成本的压力使得很多年轻人无法承担起婚姻和家庭的责任。

二、家庭结构和子女教育1. 家庭结构多样化现代中国的家庭结构多样化,除了传统的核心家庭外,更多的人选择了单亲家庭、继父母家庭和同性伴侣家庭。

这种多样化的家庭结构给家庭成员带来了不同的责任和挑战,但也逐渐被社会广泛接受和尊重。

2. 子女教育的重视近年来,中国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调查数据显示,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他们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社交能力和兴趣发展,致力于培养孩子的全面发展。

此外,家长们也越来越注重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三、婚姻家庭问题与挑战1. 婚前教育与婚姻稳定调查发现,婚前教育在婚姻的稳定和幸福程度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婚前教育可以帮助夫妻了解婚姻的现实情况和责任,提前沟通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为婚后的生活奠定基础。

因此,推广婚前教育对于维护婚姻稳定非常重要。

婚姻调研报告

婚姻调研报告

婚姻调研报告摘要:本文通过调查分析,探讨了现代社会婚姻状况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并提出了一些改善婚姻状况的建议。

一、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共有1000份有效问卷,涵盖了不同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和地区的受访者。

二、调查结果1.婚姻观念的变化图表1 同居比例的变化数据显示,同居比例逐年增长,特别是年轻人群体,超过50%的人对同居持赞成态度。

而传统的家庭观念逐渐淡化,个人自由和平等的观念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

2. 婚姻状况的变化图表2 婚姻状况的变化数据显示,离婚率逐年上升,尤其是城市地区的年轻人群体,离婚率较高。

也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单身或者不结婚。

3. 婚恋选择的变化图表3 婚恋选择的变化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或社交软件认识对象,实体婚介所的人气降低。

同时,对于婚姻的期待也发生了变化,婚姻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更强调个性化、平等化的婚姻关系。

三、原因分析1.社会转型期的挑战随着社会人口年轻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尤其是年轻群体教育程度的普及,他们对于自我意识和自由选择的要求不断提高,而传统家庭观念和结婚制度已经难以满足年轻人的需求。

2.社交转型的影响网络的普及和社交软件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

过去,人们更多的通过实体场所认识异性,如相亲、婚介所等,而现在更多的是通过网络认识人。

这使得人们更多关注个性化和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相似性,而不是传统的家庭、地域和经济条件等。

3.婚姻制度的更新婚姻制度的更新是解决婚姻问题的关键之一。

需要重新思考婚姻制度的建设和发展,将更多的个性化、平等化、自由化的要素融入其中。

四、建议1.调整传统婚姻观念传统家庭观念难以满足年轻人的意愿,需要重新制定婚姻观念,并推动传统婚姻观念的更新,让婚姻更适合年轻人的需求。

2.建设网络婚恋平台在推动社交转型的基础上,建设网络婚恋平台,满足人们的婚姻需求,平台可以针对不同群体提供个性化服务。

3.推动婚姻制度的更新婚姻制度需要更多的个性化、平等化、自由化的要素,以满足当代人的婚姻需求,建议政府在立法上重视这一问题。

婚姻家庭状况调查报告

婚姻家庭状况调查报告

婚姻家庭状况调查报告背景介绍婚姻家庭状况是社会发展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对个体和社会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报告旨在通过调查和分析,了解当前社会的婚姻家庭状况,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进行了采样。

通过在线问卷的形式,共收集了1500份有效数据,涵盖了城市和农村地区的不同群体。

调查结果婚姻状况根据调查结果显示,77%的受访者处于婚姻状态,其中62%为已婚、13%为离婚后重新婚姻。

而23%的受访者为未婚,其中39%为单身、61%为恋爱中。

家庭状况在受访者的家庭状况方面,调查结果显示,56%的受访者拥有核心家庭,即夫妻和子女。

而34%的受访者为单亲家庭,其中以单亲母亲为主。

10%的受访者为其他类型家庭,包括同性恋家庭、寄养家庭等。

调查显示,47%的已婚受访者对自己的婚姻感到满意,35%表示一般,而18%认为婚姻不幸福。

离婚后重新婚姻的受访者中,62%表示对新婚姻满意,23%表示一般,15%表示不满意。

子女教育状况问卷调查还涵盖了子女的教育状况。

结果显示,74%的受访者认为教育对子女发展至关重要,而18%的受访者认为教育一般,仅8%的受访者认为教育不重要。

研究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整理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1. 大多数受访者处于婚姻状态,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人未婚。

这可能与现代社会的变化和个人自主选择有关。

2. 婚姻质量方面,虽然多数人对自己的婚姻感到满意,但仍有很多人认为自己的婚姻不幸福。

这需要进一步研究问题所在,并提供相应的婚姻辅导和帮助。

3. 单亲家庭比例较高,需要给予适当的支持和关注,保障单亲家庭子女的健康成长。

4. 教育对子女发展至关重要,需要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提升教育质量,为子女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基于上述研究,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婚姻教育,提高婚姻质量。

通过开展婚姻辅导、心理疏导等活动,帮助夫妻解决婚姻问题,增进感情。

现代中国未婚、初婚、再婚状况的统计分析

现代中国未婚、初婚、再婚状况的统计分析

现代中国未婚、初婚、再婚状况的统计分析婚姻关系是联系家庭成况的基本关素,婚姻状况与家庭每个成员的生活息息相关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人口总体发展的态势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因此姻姻状况研究作为社会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由于市场经济发展、贫富分化加大、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以及婚姻观念转变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传统的婚姻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呈现出一些新的现象和特点,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将引发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文章在总结归纳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收集了《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1996-2010》中的全国、市、镇、乡分年龄分性别的未婚、初婚、再婚数据,使用改进的Lee-Carter模型分别进行了建模。

为了更全面客观地分析我国婚姻状态的现状和趋势,文章在模型结果的基础上对未婚、初婚、再婚状态依次进行了分析,具体思路如下:首先,对全国市、镇、乡不同年份婚姻状态的观测值和拟合值分别进行了比较;二,对市、镇、乡1998和2008年分男女分年龄婚姻状态的拟合值和观测值进行比较。

第三,对2009年婚姻状态的期望比例进行了预测并与2009年的观测值进行了比较。

结合模型分析,文章归纳了我国婚姻状态呈现出的一些现象和问题:首先结婚年龄普遍推迟;其次,男女婚姻状况有较大差异第三,外来务工人员婚姻状况堪忧;第四,老年人婚姻问题特别是再婚问题亟需关注。

在此基础上文章对婚姻挤压问题,外出务工人员的婚姻问题和老年人的再婚问题等几个焦点问题分别进行了讨论,提出了相应的建。

中国婚姻现状调研报告

中国婚姻现状调研报告

中国婚姻现状调研报告中国婚姻现状调研报告近年来,中国的婚姻状况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观念和模式。

本调研报告旨在探讨中国婚姻现状的变化趋势和主要特点。

首先,目前中国的婚姻晚婚化趋势日益明显。

从调查数据来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推迟婚姻的时间。

他们更愿意先完成教育和事业的发展,再考虑婚姻问题。

对于女性来说,她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独立性和经济状况,追求事业和个人的自由。

这也导致了结婚年龄的整体上升。

其次,婚姻观念的变化也对中国婚姻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传统的观念中,婚姻一直被视为社会地位和家庭责任的象征。

然而,现代社会中的年轻人更加注重婚姻中的个人感情和幸福感。

他们对于婚姻的期望越来越高,追求婚姻的品质和质量。

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婚姻的认知和态度。

另外,离婚率的上升也是中国婚姻现状的一个显著特点。

许多人在婚姻中遇到了各种问题和困惑,导致了夫妻关系的破裂。

尤其是在大城市中,离婚率更高。

一些因素包括经济压力、婚姻观念的差异、社会压力和个性冲突等。

离婚率的上升反映出人们对婚姻的理性思考和权衡。

最后,同性婚姻也成为中国婚姻现状中的一个新兴议题。

虽然中国目前没有合法化同性婚姻,但越来越多的同性恋者开始在社会上公开自己的身份和关系。

他们通过各种途径互相认识和交往,希望得到公众的接受和尊重。

同性婚姻的出现也反映出社会观念的变化和包容。

综上所述,中国的婚姻现状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晚婚化、婚姻观念的改变、离婚率的上升和同性婚姻的兴起都是这一变化的主要特点。

这些变化既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问题,也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自由和选择。

我们需要在保持传统的同时,适应和接纳新的婚姻观念和模式,以促进婚姻的健康和稳定发展。

中国婚姻状况调查简析

中国婚姻状况调查简析

中国婚姻状况调查简析提要日前公布的全国民政事业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共有46.5万对夫妻办理了离婚登记,较去年同期增长17.1%,平均每天有5000多个家庭解体。

中国离婚率已连续7年递增。

“式离婚”成为一个令世人关注的现象。

国外媒体甚至创造新词“我一代”,分析这个曾号称世界婚姻最稳定的国家离婚率走高的原因…[我来说两句] 一向崇尚“家和万事兴”的古老中国,正遭遇婚姻动荡的冲击。

日前公布的全国民政事业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共有46.5万对夫妻了“中国式离婚”成为一个令世人关注的现象。

国外媒体甚至创造新词“我一代”,分析这个曾号称世界婚姻最稳定的国家离婚率走高的原因。

中国人的婚姻怎么了?在社会转型期的今天,我们该如何经营维护健康、文明、幸福、安全的婚姻家庭?①社会转型期的婚姻震荡22—35岁人群是离婚主力军,36—50岁年龄段是结婚平稳期,50岁以上人群离婚率上扬今年29岁的唐娜,2年前结婚,一年后分手。

“婚后我才发现找错了人。

婚前,他勇于担当的优点,婚后变成了独断专行;婚前,他善交异性朋友,以为他有"女人缘",谁知婚后半年他便你不再彼此凑合了。

”年逾50的项先生叹道:“结婚近20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啊!”北京宏健律师事务所律师郑文旭说,他代理的离婚起诉案中,中老年人约占三成。

“随着社会转型、社会环境变化对婚姻家庭发起的挑战,"新离婚时代"来临。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专家委员会主任陈一筠说,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婚姻从前30年的超稳定后30统计数据显示,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离婚人数和离婚率持续上升,近5年来增速明显,增幅高达7.65%。

去年,全国120多万对夫妻喜结连理的同时,196万多对夫妇劳燕分飞。

目前,北京、上海的离婚率已超过1/3。

从年龄结构看,22岁—35岁人群是离婚主力军,36岁—50岁婚姻相对平稳,50岁以上离婚率迅速上扬;从教育背景看,学历高低与离婚率高低成反比,学历越低,离婚率越高,学历越高,离婚率越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元数据分析方法及应用课程论文(报告、案例分析)院系 ********专业 ********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任课教师 ****2015 年 5 月 20 日我国婚姻状况的多元统计分析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学号*****关键词:聚类分析;相关分析;图表分析一、选题背景婚姻统计是社会统计的一项重要内容。

分析人们所处的不同婚姻状况, 了解婚姻和家庭的关系, 婚姻和生育状况、死亡率的关系, 婚姻和社会犯罪的关系等等, 对确定各项社会政策,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特别是对贯彻婚姻法, 巩固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制度, 都有近要的参考价值。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而婚姻是家庭的基础。

[2]在改革开放之前,受传统“家本位”思想的影响,我国人口的婚姻家庭观念很强。

而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传统中国社会开始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社会变迁和市场转型成为形塑家庭生活和婚姻观念的重要力量,人们的观念日益由保守趋向开放,各种网络社交媒介的兴起和流行使家庭的情感慰藉及性规范作用渐趋弱化。

与家庭功能变迁相伴而生的是婚姻状况呈现愈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趋势: 未婚人数不断增加、丁克家族的出现和普遍、城市大龄“剩男”“剩女”结婚难的困境、由婚外情导致的中年婚姻危机、由于财产关系等原因而日益受到关注的老年人再婚问题等等。

婚姻关系的变迁是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自上世纪90 年代以来不断有学者利用人口普查数据对我国大陆婚姻状况总体趋势的变迁进行研究,其主要内容在于考察一段时期内登记结婚对数、离婚率、未婚、已婚人口比例变化等基本信息,并结合性别、文化程度、地域/城乡等人口学变量考查变迁背后的结构性特征;也有学者在思想意识层面对婚姻变迁背后的原因进行探讨,其中包括缔结婚姻基础的变化、妇女社会地位提高使夫妻双方在家庭中地位发生了改变以及人们对婚姻质量的强调和期望值的提高等。

除了对婚姻状况总体变化趋势的研究,也将目光投向某一具体婚姻态势( 包括未婚、已婚有配偶、离婚和丧偶四种情况) ,并对其变迁趋势进行深入的描述。

如随着近些年中国社会离婚率的持续上升,“闪婚闪离”“小三”导致婚姻解体等现象屡见不鲜,而离婚对个体再婚、子女教育和成长、家庭结构变化乃至社会稳定都会造成一定影响。

因此“中国式”离婚越来越多受到全社会及学界人士的关注,其中既有利用历史性数据,通过考察粗离婚率、离婚对数等指标,分析一段时期内离婚水平总体变化趋势。

二、数据来源来源于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详见附录三、我国各地区粗离婚率的聚类分析群集成员案例 5 群集1: 西藏 12: 海南 23: 甘肃 24: 广东 25: 山西 26: 青海 27: 江西 28: 云南 29: 广西 210: 陕西 211: 福建 212: 河南 213: 山东 214: 浙江 315: 宁夏 316: 贵州 317: 湖南 318: 安徽 319: 湖北 320: 江苏 321: 上海 322: 内蒙古 423: 四川 424: 辽宁 425: 重庆 526: 吉林 527: 黑龙江 528: 新疆 5表1 地区聚类结果由表1可知,根据粗离婚率指标进行聚类,我选择的是聚5类,首先我把数据按照粗离婚率升序排序,聚类的结果可以一目了然,是按照粗离婚率的大小聚出了不同的5类,第一类是西藏,是唯一一个单独成为一类的城市,从数据中看出,西藏的粗离婚率是0.57‰,远远低于其他城市,第二类为海南,甘肃,广东,山西,青海,江西,云南,广西,陕西,福建,河南,山东。

从海南到山东按升序排列粗离婚率由海南的1.47‰到山东的2.31‰。

这类城市的粗离婚率就远高于第一类城市。

第三类城市为浙江,宁夏,贵州,湖南,安徽,湖北,江苏,上海。

这类城市的粗离婚率由浙江的2.41‰到上海的2.88‰。

整体粗离婚率略高于第二类城市。

第四类城市为内蒙古,四川,辽宁。

三个城市粗离婚率是内蒙古3.23‰,四川3.31‰,辽宁3.47‰,这类城市粗离婚率已经高达千分之三的水平,离婚率已经远高于第三类城市。

第五类城市为重庆,吉林,黑龙江,新疆。

这四个城市的粗离婚率已经在千分之四以上,重庆为4.50‰,吉林为4.51‰,黑龙江为4.65‰,新疆为4.82‰,这类城市是我国离婚率最高的城市。

随着经济的腾飞和社会的转型,生活在直辖市的人们,其生活质量、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与其他一些城市相比,所发生的变化更为显著。

无论是城市化进程、经济的发展、居民消费水平还是社会流动系数,直辖市都在全国排在前列。

再加上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变革给婚姻的稳定带来巨大冲击,作为经济、文化发展中心的直辖市离婚率高于其他一些省份也比较正常。

随着一些大城市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婚姻质量、感情需求和爱情期望也有所上升,以前觉得能凑合的,现在就不能容忍了,也是导致离婚率上升较快的原因之一。

从原始数据和聚类结果表明,东北三省离婚率一直较高,东北地区的生活方式、婚姻观念比较开放、自由,即使分手也较少有亲属网络的阻力。

此外,东北人粗犷不羁的性格和豪饮的习惯也会给一些当事人的夫妻关系调适带来负面影响。

广东、海南离婚率偏低,海南、广东、福建等地在家庭价值、生育观念层面上仍较多因袭着“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的传统意义,导致高生育率往往与家庭规模的扩大、总负担系数上升相伴生,自然也就降低了离婚风险。

此外,西藏、广西、江西等省份的低离婚率也和此因素有关。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受不同民族习俗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也造成离婚率不尽相同。

比如新疆位居第一,而西藏则排名最后。

四、我国20 世纪80年代以来婚姻状况的相关分析由下表表2可知,相关性结果表明结婚登记对数与离婚对数有正相关关系,为0.845。

初婚人数与再婚人数也有强烈的正相关关系,为0.769。

离婚对数与再婚人数有强烈的正相关关系,为0.987。

由下表表3可知,在控制住初婚对数这一变量时,全部的正相关关系没有变化,说明不受初婚对数这一变量的影响,由偏相关结果表明,结婚登记对数与离婚对数有正相关关系,控制前为0.845,控制后为0.971,结婚登记对数与离婚对数关系不受初婚对数这一变量的影响。

离婚对数与再婚人数也仍然有强烈的正相关关系,控制前为0.987,控制后为0.978,离婚对数与再婚人数关系不受初婚对数这一变量的影响。

相关性控制变量结婚登记(万对)内地居民登记结婚再婚(万人)离婚(万对)粗离婚率初婚(万人)结婚登记(万对)相关性 1.000 .999 .997 .971 .968 显著性(双侧). .000 .000 .000 .000 df 0 22 22 22 22内地居民登记结婚相关性.999 1.000 .998 .968 .964 显著性(双侧).000 . .000 .000 .000 df 22 0 22 22 22再婚(万人)相关性.997 .998 1.000 .968 .966显著性(双侧).000 .000 . .000 .000df 22 22 0 22 22 离婚(万对)相关性.971 .968 .968 1.000 1.000显著性(双侧).000 .000 .000 . .000df 22 22 22 0 22 粗离婚率相关性.968 .964 .966 1.000 1.000显著性(双侧).000 .000 .000 .000 .df 22 22 22 22 0表3 不同年份我国婚姻状况的偏相关分析五、我国20 世纪80年代以来结婚离婚状况的图表分析(一)20 世纪80年代以来结婚状况分析由图1 可以发现,从1985 年至2013 年,人口基数呈逐年递增的态势下,结婚登记对数大致呈现明显先下降后上升的波动趋势。

1985 年时结婚登记对数为831.3万对,到2002 年时已降低到786 万对,为25 年间的最低值,之后有小幅度上升,2005 年时又回落到816. 6 万对,表明从1985 年到2005 年中国居民结婚登记对数净下降约8.2 万对。

而2005 年之后结婚登记对数则呈现逐年增加态势,到2013年为止,结婚登记对数已上升至1346.93 万对。

由此可见,从1985 年开始,结婚登记对数大致呈现波动式下降趋势,到2005 年这一拐点后开始大幅提升。

出现反弹的原因在于我国在1980 - 1990 年间由于生育率波动,造成了出生“小高峰”,而2005 年开始这些出生于“小高峰”的人群逐渐到达适婚年龄,造成了结婚登记对数及粗结婚率的反弹和大幅上升。

图1 按年份结婚数趋势折线图(二)20 世纪80年代以来离婚状况分析由图2可知,25 年间离婚登记对数和粗离婚率则基本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在1985 - 2002 年间,离婚总数和粗离婚率呈现缓慢增加趋势,而2002 年以后,离婚总数和粗离婚率则呈现明显增加趋势。

1985 年时离婚总数为45.79 万对,1995 年增至105.6 万对,2000 年达到121. 29 万对,2005 年达到178. 5 万对,2013年时已上升至350.01万对,25年间离婚总数增长达764.38%。

而粗离婚率也相应由1985 年时的0. 44‰,提高至1995 年时的0. 88‰,到2000 年时上升至0. 96‰,至2013年时已增长至2.57‰。

离婚总数和粗离婚率的逐年增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文化价值观的逐渐变迁。

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逐年开放和西方社会文化价值日益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也更加注重个性的发展和对自身价值的追求,“家本位”的传统思想已不再如往日一样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的思维意识之中,“离婚”不再是一件不可外扬的“家丑”; 相反,婚姻的解体被人们看作正常的现象,个体选择机会的增多使越来越多的夫妻鼓起勇气走出痛苦婚姻的桎梏。

图2 按年份的离婚率趋势折线图六、总结从1985 年至2013 年,在人口基数呈逐年递增的态势下,结婚登记对数大致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波动趋势。

上世纪90 年以来我国离婚总数( 万对) 呈逐年递增趋势,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原本是一个婚姻家庭观念很强的国家,离婚率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

但在改革开放之后,受社会舆论、文化价值和日益宽松的法律环境影响,如今人们对离婚的态度渐趋宽容,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地位的改变使女性在婚姻中的自主选择的权力扩大,她们不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而是大胆选择结束婚姻; 且人们更加重视婚姻的质量,夫妻双方性格不合、家室冲突、对对方过高的期望和不健康的结婚动机使越来越多的婚姻走向终点。

上世纪90 年代以来离婚率的不断上升表明离婚已成为当今中国普遍的社会现象和客观趋势。

人们不再像过去一样对离婚问题讳莫如深或者谈“离”色变,而是把它看成对过去不愉快的婚姻生活的终结和重新追求幸福的起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