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37.5《几何体的展开图及其应用》教案(冀教版九年级下)
(冀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目录

(冀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目录冀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几何图形的初步认识1.1 几何图形1.2 图形中的点、线、面1.3 几何体的表面展开图1.4 从不同方向看几何体1.5 用平面截几何体第二章有理数2.1 正数和负数2.2 数轴2.3 绝对值2.4 有理数的大小比较2.5 有理数的加法2.6 有理数的减法2.7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2.8 有理数的乘法2.9 有理数的除法2.10 有理数的乘方2.11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第三章估算与近似数3.1 估算3.2 近似数3.3 科学记数法3.4 用计算器进行数的计算3.5 感受大数第四章线段角4.1 点和线4.2 线段长短的比较4.3 角和角的度量4.4 角的比较4.5 角的运算第五章数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5.1用字母表示数5.2代数式5.3数量的表示5.4代数式的值5.5两个数量之间关系的初步认识第六章整式的加减6.1 整式6.2 合并同类项6.3 去括号6.4 整式的加减七年级下册第七章一元一次方程7.1 一元一次方程7.2 解一元一次方程7.3 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第八章相交线与平行线8.1 相交线8.2 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8.3 平行线的特征第九章二元一次方程组9.1 二元一次方程组9.2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9.3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第十章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10.1 同底数幂的乘法10.2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10.3 同底数幂的除法10.4 整式的乘法10.5 乘法公式10.6 因式分解10.7 提公因式法10.8 公式法11.1 三角形的再认识11.2 三角形的内角与外角11.3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11.4全等图形11.5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11.6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11.7 用尺规作在三角形第十二章统计的初步认识12.1 数据的收集12.2 数据的整理12.3 统计图形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13.1 不等式13.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3.3 一元一次不等式13.4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第十四章分式14.1 分式14.2 分式的乘除14.3 分式的加减15.1生活中的对称轴15.2简单的轴对称图形15.3 轴对称的性质15.4 利用轴对称设计图案15.5 等腰三角形第十六章勾股定理16.1 勾股定理16.2 由边的数量关系识别直角三角形16.3 勾股定理的应用第十七章实数17.1 平方根17.2 立方根17.3 实数17.4 用计算器开平(立)方17.5 实数的运算第十八章平面直角坐标系18.1 确定平面上物体的位置18.2 平面直角坐标系18.3 图形与坐标18.4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和点的坐标第十九章随机事件与概率19.1 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19.2 可能性大小19.3 频率与概率的关系第二十章平移与旋转20.1 平移20.2 旋转20.3 中心对称与中收对称图形20.4 图案的设计与欣赏第二十一章函数21.1 变量与函数21.2 函数关系的表示法21.3 函数的应用第二十二章四边形22.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22.2 平行四边形的识别22.3 三角形的中位线22.4 矩形22.5 菱形22.6 正方形22.7 梯形22.8 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22.9 平面图形的镶嵌第二十三章分式方程23.1 分式方程23.2 分式方程的应用第二十四章命题与证明(一)24.1 命题24.2 命题的证明24.3 平行线的判定定理24.4 平行线的性质定理24.5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24.6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24.7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24.8 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第二十五章一次函数25.1 一次函数25.2 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25.3 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的方法25.4一次函数与方程、不等式的关系25.5一次函数的应用第二十六章数据的代表值与离散程度26.1 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26.2 中位数和众数26.3 方差和标准差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七章圆(一)27.1 圆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7.2 圆心角和圆周角27.3 过三点的圆27.4 弧长和扇形面积第二十八章一元二次方程28.1 一元二次方程28.2 解一元二次方程28.3 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28.4 方程的近似解第二十九章相似形29.1 形状相同的图形29.2 比例线段29.3 相似三角形29.4 三角形相似的条件29.5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29.6 相似多边形及其性质29.7 位似图形29.8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第三十章反比例函数30.1 反比例函数30.2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30.3 反比例函数的应用第三十一章锐角三角函数31.1 锐角三角函数31.2 锐角三角函数值的求法31.3 锐角三角函数的应用第三十二章命题与证明(二)32.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及其证明32.2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及其证明32.3 矩形、菱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及其证明32.4 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及其证明第三十三章概率的计算和估计33.1 用列举法求概率33.2 概率树形图33.3 概率的估计33.4 几何概率九年级下册第三十四章二次函数34.1 认识二次函数34.2 二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34.3 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34.4 二次函数的应用第三十五章圆(二)35.1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35.2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35.3 探索切线的性质35.4 切线的判定35.5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第三十六章抽样调查与估计36.1 抽样调查36.2 数据的整理与表示36.3 由样本推断总体第三十七章投影与视图37.1 平行投影37.2 中心投影37.3 视点、视线、盲区37.4 三视图37.5 几何体的展开图及其应用11。
冀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完整课件

31.4 用列举法求简单事件的概 率
冀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完整课 件
第32章 投影与视图
冀教版数学下册全册完整课 件
29.4 切线长定理
冀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完整课 件
29.5 正多边形与圆
冀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完整课 件
第30章 二次函数
第29章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冀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完整课 件
29.1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冀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完整课 件
29.2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冀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完整课 件
29.3 切线的性质和判定
冀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完整 课件目录
0002页 0034页 0089页 0151页 0214页 0257页 0325页 0384页 0417页 0479页 0517页
第29章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9.2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9.4 切线长定理 第30章 二次函数 30.2 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30.4 二次函数的应用 第31章 随机事件的概率 31.2 随机事件的概率 31.4 用列举法求简单事件的概率 32.1 投影 32.3 直棱柱和圆锥的侧面展开图
冀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完整课 件
31.1 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
冀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完整课 件
31.2 随机事件的概率
冀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完整课 件
31.3 用频率估计概率
冀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完整课 件
32.2 视图
冀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完整课 件
32.3 直棱柱和圆锥的侧面展开 图
冀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完整课 件
冀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完整课 件
冀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直棱柱和圆锥的侧面展开图 教案

32.3 直棱柱和圆锥的侧面展开图1.认识直棱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并会进行相关的计算;(重点)2.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一、情境导入从生活中来装修这样一个蒙古包需要多少布料?几何体的展开图在生产时间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几何体的展开图可以确定和制作立体模型,也可以计算相关几何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直棱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直棱柱的侧面展开图将直棱柱的侧面沿着一条侧棱剪开,可以展开成平面图形,像这样的平面图形称为直棱柱的侧面展开图.如下图所示是一个直四棱柱的侧面展开图.直棱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这个矩形的长是直棱柱的底面周长,宽是直棱柱的侧棱长(高).一个食品包装盒的侧面展开图如图所示,它的底面是边长为2的正六边形,这个包装盒是什么形状的几何体?试根据已知数据求出它的侧面积.圆锥的侧面展开图下图是雕塑与斗笠的形象,它们的形状有什么特点?(ppt8)在几何中,我们把上述这样的立体图形称为圆锥,圆锥是由一个底面和一个侧面围成的图形,它的底面是一个圆,连接顶点与底面圆心的线段叫作圆锥的高,圆锥顶点与底面圆上任意一点的连线段都叫作圆锥的母线,母线的长度均相等.思考: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图形?问题:1.沿着圆锥的母线,把一个圆锥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扇形,这个扇形的弧长与底面的周长有什么关系?2.圆锥侧面展开图是扇形,这个扇形的半径与圆锥中的哪一条线段相等?圆锥的侧面积计算公式练一练:已知一个圆锥的底面半径为12cm,母线长为20cm,则这个圆锥的侧面积为,全面积为 .例2 如图所示的扇形中,半径R=10,圆心角θ=144°,用这个扇形围成一个圆锥的侧面.(1)则这个圆锥的底面半径r= .(2)这个圆锥的高h= .例3 如图,小刚用一张半径为24cm的扇形纸板做一个圆锥形帽子(接缝忽略不计),如果做成的圆锥形帽子的底面半径为10cm,那么这张扇形纸板的面积S是多少?当堂练习(ppt17)课堂小结1.直棱柱的侧面展开图是矩形,其面积=直棱柱的底面周长×直棱柱的高.2.圆锥侧面积公式:S侧=πrl(r为底面圆半径,l为母线长)3.圆锥全面积公式:S全=πrl+πr2(r为底面圆半径,l为母线长)。
【冀教版教材适用】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由几何体到三视图》

冀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由几何体到三视图
(1)
(1)在正投影下这个直三棱柱的三条侧棱的投影是什么图形?
(2)画出直三棱柱在水平投影面的正投影
形?它与直三棱柱底面有什么关系?
先由学生分组讨论各个几何体三视图的画法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视图(1)
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
(2)
(3)学生动手画出上述三棱柱的正确的三种视图.
视图绘制中,看不见的棱要用虚线表示出来,这一点学生不易想到
引导学生讨论,从而加深学生印象
(1)如图中,出示一个四棱柱模型).
(2)先由学生想象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视图(2)
直棱柱三视图的画法。
九年级数学下册《简单几何体的表面展开图》教学设计

九年级数学下册《简单几何体的表面展开图》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新版浙教版教材变动幅度较大的一个地方,将原教材中的八上的《直棱柱》、九上的《3.6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与九下的《投影与三视图》进行整合,并且改变了呈现的顺序,最后整合成的九下第三章《三视图与表面展开图》.这样的修订,使教材更加紧凑,逻辑性更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便于教师教学.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具备空间观念(即三视图的相关知识)的前提下,在学生已熟知圆的周长、面积,弧长、扇形的面积;初步积累直棱柱、圆柱的表面展开图的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类比、操作、实验、观察、猜想、归纳、证明等数学活动,将简单几何体(圆锥)转化为平面图形,进一步帮助学生形成三维空间概念,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同时,为学习圆台的侧面展开图做好铺垫,也为高中的立体几何学习打好基础.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圆锥是怎样的一种旋转体.(2)了解圆锥的表面展开图,并会画圆锥的表面展开图;理解圆锥的侧面积公式,全面积公式,侧面展开图的圆心角公式及其推导过程.(3)会计算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会计算圆锥侧面展开图的圆心角.2、技能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来探索圆锥的侧面积公式和侧面展开图的圆心角公式,并画出圆锥的侧面展开图,从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归纳概括的能力.(2)通过观察圆锥与侧面展开图的关系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转化的能力,形成三维空间概念,发展空间想象能力.(3)通过运用公式的计算和“用一用”的求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探究、应用数学和创新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1)类比圆柱的学习,经历圆锥形成、相关概念的发生过程.(2)通过观察、猜想、操作、合作等活动,经历自主探究的认识过程,即从观察、比较、分析、归纳中,体会类比、转化、对应的思想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研究圆锥与侧面展开图的关系,类比圆柱研究圆锥并延伸至圆台,体验客观事物是不断运动发展变化,而事物之间总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激发学生对圆锥知识的好奇心及兴趣,逐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3)体现数学学习的快乐,体会知识源于实践,又运用于生活.旨在让学生体会圆锥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享受征服困难后获得成功的喜悦感,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圆锥的表面展开图,并会画它们的表面展开图.难点:理解圆锥侧面展开图的形状,以及它与圆锥母线长l,底面圆半径r之间的关系.教学设备或教辅工具:多媒体、希沃授课助手和手机、圆锥模型、圆规、带刻度的直尺、剪刀、胶带、半径为4cm和6cm的圆形纸片.四、教学流程1.类比联想,引入新课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圆柱的表面展开图,对于圆柱,我们已经有了哪些认识?学生说教师板书:1、形成;2、相关概念;3、表面展开.;4、三视图教师:将矩形绕它的一条边旋转一周,它的其余各边所成的面围成的一个几何体是圆柱,如果把矩形改成直角三角形,将一个直角三角形绕它的一条直角边(AC)旋转一周,它的其余各边所成的面围成的一个几何体是什么?(1)先让学生自己猜想.(2.教师再用几何画板演示.(3.类比圆柱的相关概念,学生很自然地能说出圆锥的相关概念.(4.类比圆柱的学习,学生很自然地能说出圆锥的研究路径和方法.2.合作探究,发现新知等学生通过类比圆柱的学习,联想到圆锥的研究途径和方法后,教师:现在我们就来研究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想象一下,会是什么图形?学生猜想是扇形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四人小组合作,剪出圆锥模型的展开图,观察剪出图形的特点,再一起合作完成以下问题串:(1.将一个圆锥模型的侧面沿它的一条母线剪开、铺平.观察所得的平面图形是什么图形?(2.圆锥的母线与侧面展开图有什么关系?(3.圆锥的底面周长与侧面展开图有什么关系?(4.圆锥的侧面积与侧面展开图的面积有什么关系?请一个小组上台展示,并把展开图用磁铁挂在黑板上,并进行讲解,教师再用课件动画演示,实物模型演示.通过这些活动后,“圆锥的母线对应扇形的半径;圆锥的底面周长对应扇形的弧长;圆锥的侧面积对应扇形的面积”已经在学生的脑海中自然流淌.教师板书:对应.教师:类比圆柱的侧面积公式,你觉得圆锥的侧面积和哪些量有关?学生回答后,教师:如果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r和母线l,你能推导出圆锥的侧面积吗?学生自己思考,推导出圆锥的侧面积.全面积公式.教师:我们观察圆锥的侧面积和哪个公式在形式上很相似?学生回答:借助几何画板的演示,学生体悟这些公式之间的联系,加深对侧面积公式的理解.3.多样应用,内化新知3..我来算一算已知一个圆锥的底面半径为3cm,母线长为6cm,则这个圆锥的侧面积为_________,全面积为__________3..我来判一判学生判断这句话不对,并解释了理由.教师提炼:圆锥的高h,底面半径r和母线l的数量关系式..3..我来想一想圆锥形烟囱帽(如图)的母线长为100cm,高为60cm.变“封闭”为“开放”,让学生进行联想,自己编题.教师:做烟囱帽时,往往先在铁皮上画好扇形,然后裁剪下来围成圆锥的形状.这个圆锥形烟囱帽展开图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扇形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完成下面的探究活动.4.合作学习,再探新知4..合作学习请一个小组上台展示,教师板书:当母线l一定时,圆心角越大,则r越大;当圆心角一定时,l越大,则r越大.教师:刚才我们从平面图形到空间图形,直观地感受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如果扇形的圆心角记作θ,那么θ,l,r能用怎样的等式来表示呢?引导学生作简要推理:方法一:利用圆锥底面圆的周长等于展开后扇形的弧长:方法二:利用圆锥的侧面积等于展开后扇形的面积:4..我来画一画圆锥形烟囱帽(如图)的母线长为100cm,高为60cm.以1:50的比例画出这个烟囱帽的展开图.借助希沃授课助手和手机,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并点评.5.实际应用,深化新知在一个底面半径为1m,母线长为6m的圆锥形屋顶内,一蜘蛛在点A处,点A是底面圆周上一点.(1)如图1,试问:蜘蛛从点A出发沿圆锥的侧面爬行一周后回到点A,最近路线如何爬行?追问:最近路线的长度是多少?(2)如图2,一苍蝇在点D处,D是过母线AB的轴截面上另一母线BC的中点,试问:蜘蛛为捉住B处的苍蝇,最近路线又如何爬行?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再相互交流.通过师生交流,达成共识,将圆锥的侧面展开,将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6.总结盘点,凸显四基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概念?说说你对概念的理解?你有什么学习体验?【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通过上述图示,从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动经验四个维度进行总结,再次体验观察、实验、思考、归纳、猜想、验证(证明)是获取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7.布置作业,拓展联想将一个直角梯形绕它的一条垂直于底边的腰旋转一周,它的其余各边所成的面围成的一个几何体是什么?你能研究这个立体图形的哪些方面?你打算怎么研究.。
几何体展开图的认识与应用教案

一、教案概述本课程主要介绍几何体的展开图,包括几何体展开图的定义、制作方法、应用场景以及练习题等内容。
通过对几何体展开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几何体的三维结构及其与二维图形的转化方法。
同时,本课程将鼓励学生通过实际练习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计算能力。
二、教学目标1.理解几何体展开图的定义及其作用;2.学会制作几何体展开图;3.熟练掌握几何体展开图的应用场景;4.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计算能力。
三、教学内容1.几何体展开图的定义及作用几何体的展开图是将几何体展开成二维平面图形时所得到的图形。
通过几何体展开图,可以更方便地理解和计算几何体的三维结构,以及进行几何体的切割、拼接等操作。
2.几何体展开图的制作方法制作几何体展开图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手绘法:通过手工制作来绘制几何体展开图。
这种方法适用于较简单的几何体,但对于复杂的几何体则较为困难。
(2)电脑制图法:借助计算机软件来生成几何体展开图。
这种方法可以快速生成多种几何体展开图,并且其精度较高,应用广泛。
3.几何体展开图的应用场景几何体展开图在工程、建筑、设计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其主要应用场景包括以下几种:(1)制作模型:利用几何体展开图可以设计出具有特定形状和结构的模型,从而用于建筑、工程等领域。
(2)切割与拼接:通过几何体展开图可以将几何体切割成平面图形,然后将其拼接成任意形状的物体,应用于装饰、制作玩具等领域。
(3)计算体积:通过何体展开图可以更方便地计算几何体的体积,并且可以用于体积测量和计算。
4.练习题练习题将包括以下内容:(1)画出两个几何体的展开图,并比较它们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2)完成给定几何体的体积计算,通过展开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计算方法。
(3)尝试设计制作一个模型,并用几何体展开图展示其结构。
四、教学方法1.授课讲解法本课程主要通过授课讲解的方式进行教学。
教师将向学生介绍几何体展开图的定义、特点和制作方法等内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几何体展开图的概念。
北京课改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4.3《基本几何体的平面展开图》教学设计1

北京课改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4.3《基本几何体的平面展开图》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基本几何体的平面展开图》是北京课改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24.3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几何体的平面展开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材通过实例和练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平面展开图来分析和解决几何问题。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几何知识,具备一定空间想象能力。
但学生在面对复杂的空间几何体时,还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直观的演示和实际的操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本几何体的平面展开图。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基本几何体的平面展开图,能够识别和绘制常见的几何体的平面展开图。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能够运用平面展开图来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几何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基本几何体的平面展开图的识别和绘制。
2.难点:运用平面展开图来分析和解决几何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和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基本几何体的平面展开图。
2.采用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绘制和折叠基本几何体的平面展开图,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3.采用问题解决法,引导学生运用平面展开图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基本几何体模型和实物,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
2.准备平面展开图的挂图和图纸,供学生绘制和折叠使用。
3.准备一些相关的几何问题,用于课堂练习和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物品,如茶叶筒、易拉罐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品的几何形状,让学生思考这些形状在空间中的具体形状是什么。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基本几何体的实物和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这些几何体的特征。
然后,教师展示这些几何体的平面展开图,让学生对照实物和模型,理解和掌握平面展开图与几何体之间的关系。
北京课改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4.3《基本几何体的平面展开图》说课稿1

北京课改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4.3《基本几何体的平面展开图》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基本几何体的平面展开图》是北京课改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24章第3节的内容。
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几何体的平面展开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为后续学习立体几何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基本几何体的展开图,从而让学生掌握球、圆柱、圆锥的展开图特征。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对平面图形的变换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一些复杂几何体的展开图,学生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和帮助。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球、圆柱、圆锥的平面展开图特征,能够识别和绘制这些几何体的展开图。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球、圆柱、圆锥的平面展开图特征。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绘制和识别复杂几何体的展开图。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几何模型、展开图实物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几何体,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几何体的展开图是什么样子。
2.探究展开图: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几何体,尝试将其展开,并观察展开后的图形特征。
3.展示交流:各组将自己的展开图展示给全班同学,大家共同分析、讨论,得出球、圆柱、圆锥的展开图特征。
4.练习巩固: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有关展开图的练习题,检验自己对展开图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展开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基本几何体的平面展开图圆柱:一个矩形和两个圆圆锥: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圆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等方面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37.5《几何体的展开图及其应用》教案(冀教版九年级下)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是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去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如果忽略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而冷冷而谈,很容易让学生觉得几何很难,而对几何有厌学的状态。
因此,在这节课中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将预先准备好的柱体和锥体进行展开和拼合,让学生在动手中体验立体图形是由平面图形所围成的,进而让学生通过展开的平面图进行探讨,总结出柱体和锥体的表面展开图的特点。
同时通过动画演示,加深了学生的空间想像的印象,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特别是一道思考题和互问互检自编题,让学生各显神通,发表自己的看法,创设情景,根据本堂课所学的知识编一些生动有趣的题,这是本节课中让我感受最深的一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
知道一个立体图形展开的方式不同,得到的平面图形也不相同,以及计算相关几何体的侧面积与表面积。
2.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中要多动手进行实物操作,多观察分析,体验由立体图形到展开图和由展开图到立体图形的变化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加强动手操作能力,提高观察、分析能力。
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常见几何体的展开与折叠及其有关计算。
教学难点:常见几何体的展开与折叠及其有关计算。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媒体:电脑、投影仪、纸片、圆规、量角器。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Ⅰ.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观察、设想、导入新课
1.演示圆柱体与圆锥体的侧面展开图。
(参看课件圆柱、圆锥)
:复习立体图形的侧面展开图为平面图形。
2.刚才演示的只是立体图形的侧面展开情况,但在实际生活中,常常需要了解整个立体图形展开的形状,例如要制作一个常见的粉笔盒(手举粉笔盒),只知道它的侧面展开图是不够的,因为它还有上下两个底,那么,将粉笔盒展开后是什么图形呢?
Ⅱ.学生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等实践活动,加强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和感知
活动1:
某外包装盒的形状是棱柱,它的两底面都是水平的,侧棱都是竖直的(这样的棱柱叫做直棱柱)。
沿它的棱剪开、铺平,就得到了它的平面展开图。
教师课前可以准备一个六棱柱的模型,现在给学生演示——由几何体展开得到他的平面图形。
然后教师提出问题:
问题1:这个棱柱有几个侧面?每个侧面是什么形状?
问题2:这个棱柱的上、下底面的形状一样吗?它们各有几条边?
问题3:侧面的个数与底面图形的边数有什么关系?
问题4:这个棱柱有几条侧棱?它们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
问题5: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宽分别与棱柱地面的周长和侧棱长有什么关系?
教师通过实例展示,学生很容易回答上述问题(教师可以挑选中下等的学生回答)。
:上面所给的五个问题的结论,实际上是直棱柱的性质与特点,建议让学生通过观察模型进行直观感受。
活动2:
1.制作圆锥并计算其相关的量。
(1)在纸上画一个半径为6cm ,圆心角为216°的扇形。
(2)将这个扇形剪下来,按下图所示围成一个圆锥。
(3)指出这个圆锥的母线的长,并求圆锥的高和底面的半径(粘合部分忽略不计)。
第一问与第二问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发现问题时引导学生。
第三问再让学生思考,得出结论:圆锥的母线长恰是扇形的半径长,圆锥的底面周长是扇形的弧长。
设圆锥的底面半径为r ,
21662180r
ππ⨯⨯=
3.6()r cm =
在Rt △SOD 中,
22
4.8()
SO SA OA cm =-=
2.下图是四个几何体的平面展开图,请用纸分别复制下来,按虚线折叠,围成几何体,并指出围成的几何体的形状。
学生动手,通过实际动手操作,观察通过折叠,都能围成什么样的几何体。
学生回答:分别是四棱柱、四棱锥、三棱锥、三棱锥。
:目的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Ⅲ.练习
1.下列各图是几何体的平面展开图,请按图中虚线进行折叠,并说出折叠后形成的几何体的形状。
2.下列图形分别是两个几何体的平面展开图,请分别将它们围成几何体,并说出这个几何体的形状。
答案:1.(1)正方体;(2)正方体;(3)三棱柱;(4)五棱柱。
2.圆锥和圆柱。
Ⅳ.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了解棱柱的主要特点,了解棱锥、棱柱的侧面展开图,掌握各个量的关系。
板书设计:
课题:
一、创设情境,引入主题三、练习
二、新授四、总结
活动1:
活动2:
第二课时:
Ⅰ.师:上节课我们一起通过实践的方法了解了常见几何体的展开图,现在我们就在此基础上来进一步学习如何应用几何体的展开图。
活动1:
参看下面这个例题:
1.图37-38和图37-39分别是某几何体的三视图。
(单位:mm ) (1)请分别说出它们所对应的几何体的名称。
(2)分别计算这两个几何体的表面积。
(3)小明认为,图37-39所示三视图所对应的几何体的表面积,就是图37-39中的两个主视图、两个左视图和一个俯视图的面积的和。
你认为小明的想法正确吗?为什么?
教师与学生一起探究:
(1)分别为圆柱和底面是等腰三角形的三棱柱。
(2)圆柱的表面积是
22
22900()r rh mm πππ+=。
首先,计算柱体三个侧面的面积。
其中一个侧面面积为 20×40=800(mm2)。
另两个侧面面积是相同的,每个侧面的长为44mm 222
1020105()mm +。
这个侧面的面积为 2
105404005()mm =。
其次,计算两个底面的面积和:
21222020=400()
2S mm =⨯⨯⨯底。
所以,三棱柱的表面积是
28002400540012008005()
S S S mm =+=+⨯=+侧表底
(3)这种想法是不对的。
三视图是一种正投影,受摆放位置的影响,各视图的形状与其所对应的几何体的表面形状可能不一致,因此,不能简单地用视图的面积去计算几何体的表面积。
:目的是体会几何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一个外形为长方形的纸箱的大小如下图所示(单位:cm),一只昆虫要从纸箱的顶点A沿表面爬到另一个顶点B,它沿哪条路线爬行的距离最短?请说明理由,并求出这个最短距离。
观察下面小亮解答问题的过程,想一想他的解法是否正确。
为什么?
小亮是这样回答的:
将纸箱看成长方体,它的平面展开图如图37-41所示。
连结AB,根据两点间线段最短,可知线段AB 就是昆虫爬行距离最短的路线。
在Rt△ACB中,根据勾股定理,有AB=
2230242.42() AC BC cm +=≈
教师分析:从最后结论看,小明的解答是正确的,但他分析问题的过程还不全面。
因为从A处沿纸箱表明到B处有无数条路线可走。
而供选择的最短路线只有3条。
即
(1)昆虫沿面EDCA和面EDBG从A处到B处,展开图如图37-41所示。
最短距离是小亮所求的值。
(2)昆虫沿左侧面和上面EDBG从点A到点B,展开图1所示。
最短距离为
222000()
AB AB BD cm
=+
(3)昆虫沿面EDCA和面DBFC从点A到点B,展开图2所示。
最短距离为
222600()
=+=
AB AF BF cm
比较上面(1)(2)(3)的距离知,最短路线是沿面EDCA和面EDBG从A到B的折线。
教师给同学们演示蚂蚁在几何体上爬行路线(参看视频:蚂蚁)
活动2:
师:通过上面例题的分析,我们思考这道题如何解答:
一个直六棱柱的上、下底面分别是边长为1cm的正六边形,侧棱长为10cm,请计算它的表面积。
让学生自己思考,通过画图来观察各个量之间的关系,然后计算。
Ⅱ.练习
1.用胶滚子沿从左到右的方向将图案涂到墙上,在下面给出的四个图案中,用图示的胶滚子涂出的图案是哪个?
2.一个棱柱的展开图如图所示,AB=3cm,AC=5cm,
(1)请指出它是几棱柱。
(2)请计算它的侧面积。
Ⅲ.课堂小结
本节课是在上节课所学的基础上,即通过几何体的展开图确定和制作立体模型,再在此基础上计算相关几何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板书设计:
课题(2)
一、活动1:活动2:
1.
二、练习
2.三、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