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经典素材

合集下载

高考作文时事素材活用

高考作文时事素材活用

的双眼,但终究经不起时间的推敲,现实的拷打。
《末日重生的思考》
1、尊重民意,是社会和谐的前提;
2、失败也是重生; 3、追逐的代价-----演讲台上光鲜亮丽的竞选人,
也是生活中最努力的那个人。为了理想与责任, 他们舍弃了更多。
1、满足空巢老人的精神需求和亲情需求; 2、“常回家看看”入法,更要入心;
3、对解决养老问题有益。
1、“超级配置”妨碍教育公平;
2、“炒状元”,错误的导向---错误的“高分崇拜”,
当教育是“为人生”的精神深入人心的时候,“状 元”与“状元崇拜”自然会成为历史名词。
3、高考体制和人性碰撞。
1、维护食品安全,各尽其责;

2、有一种食品安全色,叫“单调”-----
拓展到做人的本色上; 3、社会失去底线,人人都是受害者。
1、正义终将战胜邪恶
2、你我,不应是看客。
1、体育精神的“凤凰涅槃”; 2、正确看待金牌价值;
3、“规则之困”与“突围之道”。
1、沧海一渡,东方百年圆梦; 2、名称的背后----包含着饮水思源的中华传统美德; 3、新起点,新挑战。
《摇曳千年梦依然》
1、谣言,止于智者止于真相; 2、娱人的欢呼与愚人的不幸; 3、假的真不了----虚假的事物可能一时蒙蔽我们
高考作文时事素材活用
1、寻找感动的根源:源于传统美德的召唤,源于生 死抉择的震撼,源于社会责任的担当! 2、“感动中国”是平凡人的巨大支撑:悄悄地为奔 腾的时代铸起一个堤坝,不让欲望驱使下的人性弱 点泛滥,这也恤就是这个节目的意义所在。 3、感动中国,别止于感动----我们还需要呵护、追 随和慰藉!

高中作文 素材积累 诗词活用(整理精校版)

高中作文 素材积累 诗词活用(整理精校版)

高中作文素材积累诗词活用(整理精校版)
一、古代诗词素材
1.元稹《遣怀》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杜牧《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3.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二、近现代诗词素材
1.徐志摩《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2.舒婷《歌别》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3.余光中《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三、如何活用诗词素材
1. 开篇引入:可以在作文开头引用适合主题的诗词,增加文章的文采和趣味。

2. 表达情感:诗词素材可以用来表达感情和情绪,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3. 铺垫背景:通过引用诗词描绘自然景色、历史背景等,为文章的背景进行铺垫。

4. 举例佐证:在讲述观点或提出论证时,可以引用诗词来作为佐证,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5. 结尾点题:适当引用诗词可以起到点题和总结的作用,使文章更加完整和深入。

总之,适当运用古代和近现代的诗词素材,可以使作文更加富有情感,生动有趣,增加亮点和吸引力。

中考作文素材:活用名人、生活事例

中考作文素材:活用名人、生活事例

中考作文素材:活用名人、生活事例导言中考作文是考生们最为关注的一环,而素材的积累则是写作的关键。

在中考作文中,灵活运用名人名言以及生活事例可以给文章增色不少。

本文将介绍如何活用名人名言以及生活事例作为中考作文的素材,并给出一些实用的例子。

活用名人名言名人名言是广大学生非常享受的素材来源。

引用名人名言除了可以显示自己的文化素养,还可以为文章增添可信度。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活用名人名言的方式。

同意名人观点有些名人的观点是非常经典且众所周知的,引用这些观点可以帮助文章的逻辑推理和立论。

例如,我们可以引用马克思的一句名言:“劳动是人的自然本能的不断显露。

”这句话可以用来支持论述工作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争议性观点争议性的名言往往可以引发读者的思考,并加深文章的分析。

通过引用名人的争议观点,我们可以展示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以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为例:“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

”这句话可以引出关于知识与想象力的辩证关系,引发读者对于教育方式的思考。

名言适当修改有时候,我们可以适当修改名言以使其更符合文章的主题和立意。

例如,毛泽东曾经说过:“时间就是生命,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

”我们可以将这句名言修改为:“时间就是生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浪费生命。

”这样可以更好地体现出文章对于时间管理的论述。

活用生活事例生活事例是中考作文的另一个重要素材。

通过引用真实的生活事例,可以使文章更为具体、生动,同时也更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

个人经历个人经历往往可以作为生活事例的首选素材。

通过讲述自己或他人的真实故事,可以更贴近读者的生活实际。

例如,我们可以写一篇关于友谊的作文,并讲述自己与好友在困难时刻互相支持的故事。

通过这个生活事例,我们可以展示友谊的力量和价值。

媒体报道生活中的事件经常在媒体中得到报道。

我们可以引用这些媒体报道来支持自己的论述,并增加文章的可信度。

以近年来关于聚餐过量浪费的新闻报道为例,我们可以用这个事例来探讨节约和环保的重要性,以及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责任。

2024届高考作文素材:教考衔接活用语文课本

2024届高考作文素材:教考衔接活用语文课本

教考衔接:2024年高三冲刺作文素材活用语文课本古文,是历史的证明,是民族精神的凝结。

先贤们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在古文中熠熠生辉,虽经历万世仍璀璨夺目,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国人。

《大学》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君子修身,以御于家邦,蕴含着儒家思想中推己及人、家国一体的观念。

【一】荀子《劝学》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切入点一:专注行之,方有从容自如的底气。

蚯蚓无手无脚,只凭身体蠕动,却能在厚厚的土层中穿梭自如,这与它专注的特性紧密相关。

人生又何尝不像厚厚的土层,处处都是艰难险阻,但如何才能自如生活,诗意栖居,需要力量,需要底气。

这种力量和底气来自排除万难、一心一意的专注。

从这一点来看,蚯蚓倒是我们的老师了。

运用示例:学习做事,贵在专注。

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骆志荣进入造纸行业便一头扎进造纸技术原理的研究学习,全身心投入科研和生产一线,三十年如一日,终于从一知半解蜕变成基础扎实的领先者,拥有了技术创新的底气,还带动了更多青年工人在岗位成才。

如此看来,先天条件与成败之间并无绝对联系,若心志专一,即使像无手无脚的蚯蚓也能食埃土、饮黄泉,生活无忧。

切入点二:点滴积累成就大飞跃。

土层何其厚,何其固,蚯蚓何其小,何其柔,然而这一大一小的对峙却呈现出融合与疏通之美。

小小的蚯蚓凭借点滴的「钻研」在厚土中畅通无阻,就如滴水穿石般,在日复一日的倔强与坚持中敲出自己的通天大道。

运用示例:在面对险山绝境时,多数人都叹息而弃之,未能有幸窥见山后胜景。

而有些人面对险阻就如荀子笔下之蚓,不惧艰苦,仍坚持不懈,最终「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实现心中所愿。

低等动物尚且通过自身一点一滴的坚持来克服先天不足,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标,更何况人呢?足球少年何忆义,幼时因疾病失去左腿,却从未熄灭对足球的热爱,经过日复一日专注的训练,如今已能拄双拐飞奔射门,并成为一名专业田径运动员。

精选活用话素材(文化名人版)

精选活用话素材(文化名人版)
放弃教书育人
1、三不讲:书上有的不讲,别人讲 过的不讲,自己讲过的不讲。
2、记忆力惊人。仅用半年时间就口 述完成六万多字的《论再生缘》
1、世变、家变、病变,从事 辉煌笔耕,堪称伟大灵魂
2、眼盲、足膑、失眠,完成 内心寄托之作、煌煌80余万
字的《柳如是别传》
学生习作展示
▪ 专注目标,即使世俗的围墙拦住你饱满的 激情,即使人生的沟壑挡住你前行的脚步。 卓然如陈寅恪,历经世变、家变、病变, 却不改初衷,专注中华国学的研究;即使 眼盲、足膑、失眠,依然笔耕不辍,专注 于巨著《柳如是别传》的写作;即使王国 维自杀、梁启超病逝、赵元任离开,依然 以一己之力,专注于撑起国学一片天。就 像那只专注的聋蛙,你专注目标,潜心国 学,终成国学星空最亮丽的一颗。
精选活用话素材
现状分析
▪ 1、作文中素材老套、撞车现象比较普遍。 ▪ 2、整理了不少素材,但总是陷入没有素材
可用的困惑。 ▪ 3、记住了好的素材,但是在写作时不会用。
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学生不是没有 整理素材,而是缺少对素材的精心选择和 分析,更缺少对素材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因而整理了很多却想不起来几个,想起来 了却又不会分析论证。
1、先西学, 后中学,却 坚守中国传
统文化
2、自傲的态 度展现文化
的自尊
3、坚守中的 开化(意图 用中华文明 改变世界)
孤独呐喊者
经历怪
思想“怪”
辜鸿铭 文化怪杰
行为怪
装束怪
1、文豪毛姆邀请遭拒
2、骂西洋人,骂东洋人,却备受洋 人尊敬
3、舍国外优越生活
辫子 马褂
林语堂: 人中铮铮 之怪杰
1、温源宁: 一个鼓吹君主 主义的造反派, 一个以孔教为 人生哲学的浪 漫派,一个夸 耀自己努力标 志的独裁者。 2、那破旧肮 脏的马褂里面, 燃烧着一团永 不熄灭的民族 自尊之烈火。 3、林语堂: 人中铮铮之怪

文言故事素材活用点拨(六)

文言故事素材活用点拨(六)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98素材活用\经典国学ZUOWENYUKAOSHI□编辑/海贝文言故事素材活用点拨(六)柳 旭王冕僧寺夜读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王冕传》)【故事大意】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时,父亲让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就默默地记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为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竹简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活用点拨】1.以学为乐。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道出了学习的三重境界:“知之”“好之”“乐之”。

其中“乐之”是学习的最高境界,以学为乐,方为大成。

王冕偷偷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放牛的时候看书到入迷忘我的状态,以致忘记牵牛回家;夜里在寺庙专心致志地读书,面对狰狞可怕的土偶,“恬若不见”……如果不是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对知识急切地渴求,是做不到他这样的程度的。

所谓“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王冕对学习的热爱达到了这种如痴如醉的境界,他后来成为了诗人、画家,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

2.学习条件是可以创造的。

王冕没有学习条件,便就着寺庙的长明灯读书;匡衡没有学习条件,便凿穿墙壁,把邻居家的烛光引进来;任末没有作文与考试•初中版ZUOWENYUKAOSHI99经典国学\素材活用学习条件,便把荆条削成笔,用树汁当墨水;欧阳修没有学习条件,母亲就用芦苇在地上书写,教以写字……总之,学业能否有所成就,在于主观是否努力,不在于条件的优劣。

课本素材活用(精选5篇)

课本素材活用(精选5篇)

课本素材活用(精选5篇)第一篇:课本素材活用课本素材活用1.烛之武(《烛之武退秦师》)适用话题爱国、匹夫有责、口才与成功、艺高人胆大、有志不在年高、发现人才、成大事者应有一颗宽大的心。

精彩运用烛之武,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在国家危难面前,他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他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

他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义无反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让我们敬佩。

2.刘邦(《鸿门宴》)适用话题机智、知人善任、把握机遇精彩运用虞姬的自刎,乌骓的投江让更多的人倒向项羽,鸿门宴上的刘邦似乎只是小人,听听汉家小儿高唱“大风起兮云飞扬”便热血沸腾,可历史的车轮证明了刘邦比项羽更能成就一番大业。

3.项羽(《鸿门宴》)适用话题鲁莽、有勇无谋、刚愎自用、听取别人的意见、沉着冷静精彩运用缜密的勇者,尤其要坦荡正义。

歌德说,善良的人在追求中即使迷惘,也终将意识到有一条正途。

项羽虽勇,终因心胸狭窄自刎乌江;李自成虽勇,终因贪图享乐断送江山;汪精卫虽勇,终因心术不正遭千古骂名。

心胸坦荡满怀正义的善勇者才是苍茫尘世间的胜者。

王蒙在《逍遥》一文中写道,自己善良才能感知世界的美好,自己坦荡了才能逍遥地生活在尘世间。

不论周遭诱惑多好,迷雾多少,内心总要点亮一盏正义的明灯。

4.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兰亭集序》)适用话题自然、环境、环保、人与自然的和谐精彩运用人在面对眼前优美风景时,斟满一杯酒,“流觞曲水”,那份悠然和沉醉,是令无数文人雅士追慕的个性释放,沉醉于酒中方能使人忘却世俗之累,挣脱人生羁绊。

很容易融入生生不息的大自然中,感悟有限的人生,从中领悟永恒的哲理,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柳宗元在生之绝境时移情于山,“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精思活用课本素材

精思活用课本素材

一、课本中文章作者的生平事迹材料。
如孔子、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陶渊明,鲁 迅、巴金、曹雪芹等大量作者
从孟子为推行他的仁政思想而不懈努力来理 解他的理想和执着精神;从“我善养吾浩然之 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来理解他的人格和操守;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 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 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然后动心忍性,曾益其所 不能”来理解他的成才观;从“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来理解他的团结意识;从“尽信 书,则不如无书”来理解他的怀疑精神。
1毛泽东 2张衡 3韩愈 4白居易 5王安石 6沈从文 7莎士比亚 8林肯 (是美国第16任总统,在任期内,他为维护国家统 一、摧毁蓄奴制而领导了南北战争,解放了黑人奴隶。就 在美国人民欢庆胜利的时刻,反动势力雇佣的刺客杀害了 他。消息传来,举国哀悼。 【角度点拨】①人类前行的历史往往需要付出血的代价; ②为民而劳心者才能活在人民心中) 9马丁· 路德· 金 10霍金
0.shtml
启示启发(作文如何运用素材)
1、一个素材可以用于多个中心 2、熟悉却独见 典型而新鲜 3、选择事例最为紧扣中心的细节和精 神实质来写
素材积累建议
1、熟练掌握5个课本素材,多角度挖掘, 深层次把握。 2、写作训练中有意识的运用素材和方 法。 3、写作时应预想多个素材,选择理解 最透和最合乎中心的详写。
积累分析素材演练
回忆《鸿门宴》,多角 度把握,多元化解读,得出 多个主题。
集团:刘邦集团 项羽集团 人物:刘邦—项羽,张良—范增, 樊哙—项庄,曹无伤—项伯
可被论证的论点:
团结者胜,分裂者亡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知人、用人,用好人才。任人唯亲还是任人唯贤 优柔寡断不能成事,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该出手时就出手。 要抓住机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强与弱,大与小都可以 互相转化。 人贵有自知之明,随机应变,虚心求教,能伸能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 ▪ 1、提升多角度提炼素材观点的意识。
▪ 2、锻炼运用课文中经典素材写作的能 力。
一、一材多用(从角度上求变)
由于事物本身的丰富多彩,一则好的材料总是具有 多元的属性,再加上不同的人对素材的理解不同,立 意的角度有异,因此,同一则材料往往可以从中挖掘
出几个不同的观点,可以多角度切入。
(9)烛之武发牢骚,郑伯欣然承认,并深表 自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 之过也”。
——知错认错
感恩
“忠则《出师表》,孝则《陈情表》”, 这两表道尽了人世间感恩的真谛,演绎了 人世间感恩的传奇。为报刘备三顾茅庐之 恩,诸葛亮七出祁山,巧计破敌军,为刘 备打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出师未捷身 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后人为他写下 的诗篇,为报当年的知遇之恩,他用毕生 的精力向后人诠释了感恩的真谛。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 《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 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司马迁《报任安书》
[注]
拘:拘禁;厄:困厄;赋:创作;厥:乃,才; 膑脚:砍去了膝盖骨;修列:撰写出来;迁:被贬放逐。
同一话题不同人物组合
的做出周详的计划?误会相如,知己之过,
又是谁赤膊负荆真诚悔过?我知道,一定是 你。混乱的年代让战乱的烽火频频散发出邪
恶的黑烟,弱肉强食的世道让赵国倍感惶恐, 但幸运的是,赵国,有你。

试用下面的经典材料作论据去写一个 作文片段。立意自拟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 《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 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6
——口才的重要(说话艺术)。
(6)烛之武虽然满腹牢骚,但能以郑国为重,烛之武就是千里马。
——伯乐与千里马。(论眼光)
(8)经烛之武一番劝说,秦伯退兵,而“子 犯请击之”晋文公不允,认为“因人之力而敝 之,不仁”。
——讲道义,明知恩、团结、审时度势
得“战胜于朝廷”的结果?如果当初唐太
宗不采纳魏征的劝告,怎么能创造“贞观
之治”的局面呢?综上所述,不难看出:
不纳人言,亡;善纳人言者,昌。
多材合用
▪ ①观点统一,可正反面组合。 ②表述精要整齐 ,形成材料群
▪ 正面例子组合可以用并列式、因果式 式句式。如是反面组合可以用假设式 的句式。
▪ 变换叙述的角度(可采用你、我) ▪ ③排列顺序要合理
▪ 当“伤心桥”下的尾生在滚滚流水中久久 伫立的时候,当古人在昏暗的灯下奋笔疾 书“索物于暗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 世者,莫良于诚”的时候,当一箱箱假烟 假酒、盗版光盘在熊熊烈火中化为灰烬的 时候,我们看到了一个古老却又鲜活的词 语——“诚信”——在历史的词典里永生。
从反面例证,最好的句式是假设句。
一材多用
【方法总结】
1.挖掘出素材与不同观点间的契合点。 思考角度有:同一人物不同角度
同一素材不同人物
2.针对观点提炼素材,“只抓一点,不 计其余”,对材料中无关的内容大胆 舍弃,切忌一字不动照搬全部素材。
二、多材合用(从表述上求变)
这里所说的“多材合用”不是指一般的连续使用 甚至堆砌同类材料的做法,而是指将同类或相反 材料进行精要的表述,组合在同一段落中,共同 说明同一论点。
同一人物不同角度 同一素材不同人物
《烛之武退秦师》
(1)郑伯对佚之狐的推荐言听计从。
——从谏如流、善于倾听
(2)郑伯对烛之武的满腹牢骚有包容之心。
——宽容。
(3)危难之时起用烛之武。
——知人善任。
(4)烛之武“夜缒而出”只身赴敌。
——勇敢 爱国
(5)烛之武以如簧之舌,巧言善说,使秦伯悦然 退兵,从而挽救了郑国。
▪ 如果爱迪生习惯了黑暗,那么我们今天也 许还点着蜡烛;如果史蒂文逊习惯了老牛 破车,那么我们今天也许还老死不相往来; 如果赵武灵王习惯了宽大的袍子、沉重的 战车,也许赵国早就灭亡了;如果老祖宗 猿人们习惯了爬行,也许人类今天还在山 洞里穿树叶。习惯,多么可怕的习惯啊!
如果例证的跳跃性很大,纵横古今,
▪ 话题中心:从谏如流 ▪ 正面人物:齐威王、唐太宗、郑伯 ▪ 反面人物:商纣王、周厉王、项羽

假若当初商纣王能广开言路,察纳忠
言,何至于落得个身败名裂、葬身火海的
下场?假若当初项羽能从谏如流,接纳忠
言,何至于落得个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
乌江的结局呢?然而反过来说,如果当初
齐威王不采纳邹忌若的劝谏,又怎么能取
正面概括举例,我们可用“记住”等 并列式句式
▪ 记住漫长的历史中,人类文明的每一次 充满艰辛的进步。记住苏格拉底的好问, 记住亚里士多德的博学,记住布鲁诺的坚 定和悲壮,记住牛顿的谦虚和专注,记住 居里夫人的艰辛和执着……只有这样,文 明才能不断进步,社会才能不断进步。
句子非常有现场感,建议使用 “当……时”的句式
连贯中外,不妨采用“无论是……还 是……”句式,
▪ 无论是经过两代人之手写成《汉书》的班 氏父子,还是付出一生辛劳写成《人间喜
剧》的巴尔扎克;无论是徒步穿行南极的 秦大河,还是靠轮椅周游世界的李克•汉森, 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只有不断拼搏才 能成功。
▪ 硝烟弥漫,战马嘶鸣,是谁在边疆的土地上 冲锋陷阵?渑池之会,险象丛生,是谁果断
——司马迁《报任安书》
[注]
拘:拘禁;厄:困厄;赋:创作;厥:乃,才; 膑脚:砍去了膝盖骨;修列:撰写出来;迁:被贬放逐。
题目一:转折
运用示范:
人生谁能一帆风顺,没有波折呢?“文王拘而演 《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 骚》……”正是人生中这些灾难性的波折,构成了周文 王、孔子、屈原人生的重大转折,成为他们成就伟大人 生的重要助力。如果生活没有巨大波折,人生就不会有 重大的转折,周文王就可能仅仅是一个平凡的诸侯而非 伟大的哲人;没有转折,孔子就可能仅仅是一个活跃的 政客而非伟大的文化巨人;没有转折,屈原就可能仅仅 是一个普通的政令起草人而非伟大的诗歌巨匠。正处于 窘境的人,往往会更迅速地迎来人生的转折,这可以让 他们的生活以最快捷的方式发生飞跃。
高考议论文写作指导 活用经典素材
邕宁高中语文组 覃玉佼
议论文论据之黄金搭档
▪ 有古有今,以今为主 ▪ 有中有外,以中为主 ▪ 有正有反,以正为主
现状分析
▪ 1、作文中素材老套、撞车现象比较普遍。
▪ “你最先想到的素材,恰恰也是别人能想 到的。”
▪ 2、整理了不少素材,但总是陷入没有素材 可用的困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