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读后感(10篇)

《傅雷家书》读后感(10篇)《傅雷家书》读后感1《傅雷家书》是傅雷先生及其夫人写给儿子的家信,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记录在书中,通过书信的方式,与儿子谈论音乐,文学创作等方面。
在一封封的家信中,父亲的谆谆教诲,儿子与父亲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父子之间的感情因为出于艺术的喜爱得以升华。
“一次,傅聪在练习弹琴时,奏出了自己的曲调,傅雷在楼上听到了,立即悄悄地走下来,用空白五线谱把曲调记录下来,并定名为《春天》。
”父爱在傅雷先生身上无处不体现,傅雷还常劝诫儿子不要放弃,多虚心向身边优秀的人学习,要持之以恒为基础这些都造就了傅聪的成功。
这一本书承载着一位父亲最细腻真挚的感情。
《傅雷家书》读后感2《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子女的信件。
可它并不仅仅是一些信件,而是一部真正的教子之书。
整部书中充满父爱,思想与艺术。
傅雷的教子有方是出了名的,他的教育方法与传统的中国式教育方法有所不同,或许这就是这本书的特别之处了。
傅雷从多种身份,角度与立场同儿子对话,可谓“一人多角”。
他与儿子的关系并不是单纯的父子,他们互相学习,关系平等。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
”这么一句简单的话不仅显示出傅雷是个深情的父亲,他却更像是一个理解儿子的知心好友。
此书同样是一部富有艺术性的作品,从文学到音乐,作者的思想无不独立而又深刻。
这部书不仅适合所有父母读,我认为更适合中学生阅读。
它能提高我们的艺术修养,最重要的是能使我们了解到身为父母内心的想法与天下父母对孩子的爱!《傅雷家书》读后感3暑假,重新拿出久违的<傅雷家书>,重新再仔细地品味了一番,我品到了傅雷对于教育孩子的重视及方法,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敬佩的。
可是这次重新的品读,却品出了别样的韵味。
傅雷在教育儿子的时候,并不会一直长篇大论讲大道理,而是利用书信唠叨些家常事,和儿子心对心地交流沟通,不会和儿子因为距离的遥远而疏远,他无拘无束,心里怎么想的,笔下就怎么写,正因为如此,<傅雷家书>中父子母子之间的爱才会让我们觉得是那么真挚、那么纯朴,没有半点虚伪,用不着半点装腔做势,这是父母对孩子发自内心的爱。
《傅雷家书》读后感12篇

《傅雷家书》读后感12篇《傅雷家书》读后感12篇1从某本书的片段吸引的,然后买了一本看,本以为大部分是家长里短,实际内容却让我收益颇多!这本书不仅让我看到了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法,也让身为子女的我对父母的心态有了新的认识:原来父母的责骂,也是爱的一种表现。
只是他们也是初为父母,不懂怎么表达更好!傅雷对傅聪的教育,让我总是忘了他是个文学翻译家。
他对钢琴曲深刻的了解,对美术作品独到的见解,让我深深地敬佩!傅雷在专业上,教导傅聪专心认真的练习钢琴,虚心听取他人意见。
在生活上,感恩每一位帮助自己的人;也要及早做好生活开支预算,不要为金钱忧愁,避免因演奏会过多耽误新的钢琴曲的练习。
在婚姻上,希望傅聪认真对待另一半的选择,尊重妻子,照顾妻子的感受,共同成长!也总是在信中教导傅聪,祖国非常伟大,要用自己所学努力回报祖国!这样的傅雷,难怪总是让人忘了他是文学翻译家的身份,也难怪他能教出傅聪这样伟大的钢琴演奏家!总而言之,这本书值得所有人都读一读,不管是为人父母,或是为人子女,都值得借鉴。
《傅雷家书》读后感12篇2《傅雷家书》是傅雷(及其夫人)写给儿子傅聪(和儿媳及傅敏)的家书,从1954年傅聪去波兰学琴,到1966年傅雷弃世,十余年间父子(母子)几乎只能通过书信沟通。
一方面,二老对儿子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很关心,在家务琐事、接人待物、婚姻生活等方面时刻提点他(我收获了两份菜谱,还决定效仿傅式家庭记账法)。
另一方面,还把他当成是知己,一同讨论音乐、文学等艺术。
老爷子真厉害,通英文法文(给儿子写信用中文,给儿媳写信用英文,给儿子老师写信用法文)懂文学、音乐和美术(各项艺术都被他打通了,非但儿子说啥他都能指点一二,便是当时的艺术家也常常来听他意见。
经常就是——你感兴趣的这个问题,我刚翻译过一本,未出版先抄录给你。
老爷子的业余爱好是收藏,经常给儿子寄小古董。
)傅聪兼具天赋和努力,年少成名,却能持提升艺术水平。
这小子第一次离家出走,是因为和父亲争论贝多芬最优秀的作品究竟是哪一个。
《傅雷家书》优秀读后感(10篇)

《傅雷家书》优秀读后感(10篇)《傅雷家书》优秀读后感篇1冬风凄冷。
窗外的一枝红梅正徐徐开放,皑皑的白雪缀在红梅的花蕊里,淡淡然,悠悠然,清幽得像是一夜烟雨染却的。
我静静地沉浸在墨香中,怎顾得红梅婷婷。
清冷的屋内充斥着书香,呼吸间,只嗅得这淡淡的书香。
屋外万紫千红,屋内只有这书香盈盈。
我所得的一片清净,哪能不感恩于这至味书香?沉浸在这一片书籍的海洋中,每一朵浪花都令我流连忘返,可我最难忘的一朵却是一本并不起眼的书。
它不同于其他五彩斑斓的书籍,它是淡雅的,更是清新的。
但它更与众不同的是,它凝结了一对父母对远在异乡的儿子发自肺腑的真挚的爱。
其中的故事绝非虚构,感情也更不虚假,不论你是大声地朗读,或是静静地默读,你都会被字里行间的热忱话语所打动,所流泪。
这本书便是《傅雷家书》。
这本书是我国著名作家傅雷和夫人朱梅馥与远在异国留学学琴的儿子傅聪和儿媳弥拉所写的精神接触和思想交流实录,由傅雷夫妇的儿子傅敏编辑整理。
可以毫不夸大地说,整本书“是家人之间性情中的文字,不经意间的笔墨,不为发表而创作”。
这本书最令我感动的,并不是傅雷夫妇俩不畏千辛万苦给儿子傅聪写信,而是夫妇俩一直从如何成人和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的角度来教育儿子。
比如傅雷在给儿子的信中,赞成了儿子提前出国的计划,但也明确指出了儿子在独身一人外出留学时需要直视的困难:对所在国语言的不熟,对自己身体的照顾等。
而且,傅雷不光重视儿子的成才,也关注到了儿子的品德和作风。
傅雷曾在一封信中明确提出:“你谈太多次恋爱并不好”而儿子傅聪也虔心遵守父亲的教导,并身体力行去做。
难怪有人评价:“傅雷和傅聪两父子不仅是生活中的朋友,更是艺术上的知音”。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总会想起我和我的母亲。
因为打小父亲工作忙的缘故,我是母亲一手带大的。
小的时候,母亲的教诲我总会用心铭记,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地听不进去母亲的唠叨和叮嘱。
时间的流逝,不光留下了豆蔻年华,也带走了青涩与快乐。
傅雷家书读后感

傅雷家书读后感傅雷家书读后感(13篇)傅雷家书读后感篇1《傅雷家书》不仅仅是家书,而是人生哲理。
他对傅聪的人生之路起了很大作用。
傅聪随年龄增长渐渐懂得了爱用实际行动回报了父母。
这本书主要是傅雷告诉孩子如何做人、如何搞艺术、以及如何对待生活等问题。
他教儿子要做一个谦虚,谨慎的人,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在生活上,傅雷也对儿子积极的引导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花钱。
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而且他敢于在儿女面前承认错误。
从自身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他无疑是儿子的良师益友。
在日常生活中他告诫儿子“人总得常常强迫自己,不强迫就解决不了问题,最基本的就是抓紧时间”,“最是要科学化,要彻底”,“在外面世界切勿难为情,被人家随便多留,才能不打乱事先定好的日程”,“修改小习惯就等于修改自己的意识和性情”。
我觉得就是我们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到我的父母,他们虽然不是像傅雷那样的伟人,但是他们给我的爱不比傅雷给傅聪的少。
他们事事为我着想,为我考虑,他们虽然不能讲出许许多多为人处世的大道理来,但是日常的教会又何尝不是立身行事的准则呢?父爱如山,雄伟壮观;母爱如水,柔情万里。
我应当理解父母,并加强自身素质,逐步与父母建立友好关系,让他们理解你做一个称职的孩子。
书中时时给人深刻的`教诲,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不仅如此,从书中我还感到家长的用心良苦和他们给予我们的崇高的爱,正如傅雷家书中对儿子说:“孩子我从你身上得到的教会恐怕不比你从我这儿得到的少尤其是最近三年你不知我对人生多增了几分深刻的体验,我从与你相处过程中学会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
”所以《傅雷家书》拉近了父母与我们的距离,让我们互相理解,互相体谅,亲情溢于言表,给天下的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和启迪。
傅雷家书读后感篇2爱在最深切的关头—题记我拿着这本书,不大,刚刚好,但沉沉的。
傅雷和傅聪这对父子在读之前进行了了解,一个是著名的翻译家,一个是闻名世界的钢琴家,教材中说这是一部“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又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
2024年初中傅雷家书读后感(六篇)

2024年初中傅雷家书读后感看了《傅雷家书》后, 我的感慨颇多。
也许很多人会为: 只是一篇书信而已, 有什么好看的?现在, 就听我娓娓道来吧。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傅聪、傅敏等的家信摘编, 写信时间为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六月。
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 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教子篇, 傅雷夫妇是中国父母的典范, 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 傅聪着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 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 独立思考, 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
辑印在这本小书里, 不是普通的家书。
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 “长篇累犊的给你写信, 不是空唠叨, 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 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
第一, 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 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 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 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 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 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 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 我想时时刻刻, 随处给你做个警种, 做面“忠实的镜子”, 不论在做人方面, 在生活细节方面, 在艺术修养方面, 在演奏姿态方面。
”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 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 艺术的尊严, 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 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 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 亲情溢于字里行间, 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启迪。
傅雷的家书, 给予现代家长很多启示。
我们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就是孩子, 家长就是家长, 却忽视了同孩子的朋友关系, 养了十几年, 却没有真正地享受过为人父母的乐趣, 他们因为迫切地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 对待孩子的心态扭曲了, 各种揠苗助长的措施出笼了。
有些家长盲目模仿傅雷“棒槌底下出孝子”的做法, 可他们想过没有, 他们有傅雷那种身教重于言传的品质吗?光学傅雷一个“打”字, 打得出一个好结果吗?于是孩子尝到了辱骂、拳头的滋味尝到压力和恐惧下学习的苦头, 孩子的金色童年因此黯然失色。
读《傅雷家书》有感(15篇)

读《傅雷家书》有感读《傅雷家书》有感(15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傅雷家书》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傅雷家书》有感1《傅雷家书》是翻译家傅雷和妻子写给儿子傅聪的信集。
每一封家信都汇集了父母的心血和对儿子深切的关爱。
作为钢琴家,傅聪不得不在世界各地奔波,傅雷夫妇的信时时提醒着傅聪如何聪明地做人处世,引领孩子不断前行。
静静翻开《傅雷家书》,如深沉父爱一样,有许多足以令我感动的细节。
譬如,身为父亲的傅雷为了弥补爱子因远离故土而产生的诸多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日渐陌生的因素,不顾重重的困难,坚持给孩子邮寄有关的书籍,从《诗经》、《楚辞》到宋词、明曲,还有自己的译作。
在信笺中他阐述着民族的文化哲学思想,不止一次给儿子纠正用错了的字词,为的是让儿子明白:作为一名炎黄子孙,他是足以骄傲的,因为祖国有着无尽的文化财富,一代又一代在所有中国人的血脉里传承着!“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讲演或是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地点点滴滴的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施肥、垦殖。
”这是傅雷在启发他的孩子,报效国家是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即便自己是普通人,也可以为国家、社会作贡献。
每个人都是社会前进的车轮,我们的所作所为、点点滴滴,都与国家息息相关。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地为祖国作贡献,创造美好的明天。
当傅聪忙于演出、练习而时常熬夜,以致精神疲惫,傅雷劝告傅聪劳逸结合,多到郊外或博物馆。
“人寿有限,精力也有限,要从长远着眼,马拉松才会跑得好。
”傅雷用形象的比喻,劝诫傅聪爱惜自己的生命。
傅雷还告诫傅聪,“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相契相抱”。
只要我们心系祖国,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就一定能为自己和国家造福。
《傅雷家书》是将傅雷写给他儿子的书信汇编成的一本集子,摘编了傅雷先生从9年至9年月的8封信件。
2023年《傅雷家书》读后感(14篇)

2023年《傅雷家书》读后感(14篇)《傅雷家书》读后感1在寒假里,我又进一步的了解了《傅雷家书》这本书籍。
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分享讨论。
《傅雷家书》整本书的内容都是给他与儿子之间的书信,字里行间体现了作为父亲的他对儿子苦心教导,都体现的浓浓的父爱。
其中主要讲了傅雷在国外学习期间给儿子和弥拉写的书信内容。
这些信是从1954年傅雷远赴波兰留学时开始写的,到1966年傅雷夫妇自尽。
在这整整十二年间写了上百封信件给儿子,贯穿儿子留学,结婚生子的这几个人生重要阶段。
也同时对儿子全方面的教育和认知。
一封封书信中表达浓浓亲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
让我明白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这本书也对我有很深的感触,我的爸爸也经常是长时间出差在外,回家的时间少之又少,每天为公司里的事担忧,白头发也是一根一根的增多。
虽然我很心疼爸爸,但多少有些不理解,和爸爸的关系渐渐疏远。
但我看完这本书后,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父爱,虽然爸爸不善表达,但仍然用自己的方式去关心爱护我们,让我多了一份理解与包容:理解了他们平日中的严厉和责骂声,包容了他们平日里的疏远。
毕竟父爱如山,我们身后总是有一种力量去激励鼓励我们,更是无声、深沉的;母爱如水,温柔细腻的情感总是能包容我们所有的任性,使我们总是感到爱的源流。
总之,我一定不会辜负你们对我的期望的,往后的学习旅途虽漫漫,但一路上有你们相伴,我一定会尽我最大的努力,为以后的道路铺上一片蓝天!《傅雷家书》读后感2傅雷不愧是好爸爸,能以这样的心态和耐心来教育小孩。
傅雷到底是怎么样有这种力量呢?这种伟大的父爱可以说影响了傅聪的一生,为傅聪走向将来做出了铺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傅雷所写的这部分信件也就是尤为重要的,给傅聪上了一堂生活课,让他知晓怎么样在这个世界上生活。
这真是教育子女的一本好书,同时也应该是作子女的认知爸爸妈妈的一本好书。
子女可以通过这本书知道我们的爸爸妈妈,爸爸妈妈可以通过这本书知道我们的子女,傅雷在信中所写的每字每句已经成为经典,永垂不朽的经典。
傅雷家书读后感(精选40篇)

傅雷家书读后感(精选40篇)《傅雷家书》,今天读完了,有点慢,因为杂事太多了,看看停停,不过,它仍然很吸引我,所以,仍旧读完了。
所谓杂事,就是杂事,过后想想没用的事,比如摆弄手机,回到家一集一集的看电视剧,现在,都有点够了,恢复到以前,看看书的日子吧,也挺好。
《傅雷家书》告诉我们,什么是伟大的父爱,告诉我们,一颗纯洁、正直、真诚、高尚的灵魂,尽管有时会遭受到意想不到的磨难、侮辱、迫害,陷入到似乎不齿于人群的绝境,而最后真实的光不能永远湮灭,还是要为大家所认识,使它的光焰照彻人间,得到它应该得到的尊敬和爱。
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这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傅雷艺术造诣极为深厚,对无论古今中外的文学、绘画、音乐的各个领域。
都有着极渊博的知识,令人钦佩!而对儿子的教育,也是从爱国到做人,到专业,到与人交往的注意事项等等面面俱到,这种父爱,才是如山的父爱!傅雷最后被冤枉,走上不归路,真是国家的损失,无奈当时国内环境如此,任何人都避不开生活的大环境,心痛这样看来,我这个做母亲的也要时刻反省和提高自己,虽没有傅雷的渊博,也要努力学习才行!“车一开动,大家都变成了泪人儿,呆呆的直立在月台上,等到冗长的列车全部出了站方始回身。
出站时沈伯伯再三劝慰我。
”这是《傅雷家书》的第一段话,讲述了全家送傅聪时的离别场面。
傅雷作为一个文艺评论家,给人的感觉总是那么冷静,甚至有些过于理智。
在外人眼中,傅雷好像那孔圣人一般,总是那么儒雅中正。
但送别那天,傅雷他终于克制不住自己的感情,足以说明他对儿子孤身去欧洲求学的担心。
在那有些冷漠的外表下,充满了对傅聪的关爱。
傅雷对傅聪的爱是深沉的、无微不至的。
比如在54年十月十九日夜的长信中,傅雷写到:“大照片中有一张笑的,露出牙齿,中间偏左有一个牙短了一些,不知是何道理?难道摔过一跤撞折了一些吗?”那时的照片还是黑白的,在这种情况下,傅雷还能发现儿子的一颗白牙有一点点短,只能说明傅雷在反复端详儿子的照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傅雷家书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
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
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
这段话表达出的感情真切、自然,读到人的心坎里去。
《傅雷家书》读后感[300]优秀范文二
在字里行间,我们轻易地就可以感受到傅雷对自己儿子的谆谆教导。
傅雷一直与儿子讨论着什么是艺术,从这背后,不难看出傅雷那种望子成龙的殷切希望,更不难看出一个父亲对自己儿子的深沉的爱。
而傅雷言语间透露的温情,让我们不得不想起了自己的爸爸。
爸爸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是我们最可靠牢固的后盾。
也许我们的爸爸没有傅雷那般精妙的词藻,可天下的爸爸都是怀揣着一颗相同的心,一颗将孩子视若掌上明珠的心。
哪怕有时候他的脸色并不好看,哪怕他有时候对我们厉声叱责,但那也是满涵父亲对我们的亲情。
作为一个子女,我们更应该孝敬这样为我们操劳,指引我们人生道路的父亲。
当我们在父亲面前任性地逆反时,有多少人发现父亲双鬓的微白?我们渐渐成长,父亲却在一天天老去。
让我们成熟起来,去发现爸爸一言一行中对我们的关爱,理解父亲的每一个眼神,珍惜在父亲身旁的每一分钟。
篇三:《傅雷家书》读后感[300]优秀范文三
原先一直听人提起这本书,今天才有机会一见。
原来傅雷一家会有这样坎坷的遭遇。
傅雷夫妇因为时被打为”右倾双双自杀,他的大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