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设计说明书第一章
新能源汽车全套PPT教案

转磁场,转子绕组的导体处于旋转磁场中, 转子导体切割
磁力线,并产生感应电动势,判断感应电动势方向。转子
导体通过端环自成闭路,并通过感应电流。异步电动机的
设计、生产特别要注意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
3.永磁无刷电动机简介
与传统的电励磁电动机相比,永磁电动机特别是稀土永磁
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
式。也指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
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
变能等。
新能源汽车(英文名称:New energy vehicles)是指采用非
常规的车用燃料(即除汽油、柴油发动机之外)作为动力
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
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
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
二、新能源汽车的分类
1.混合动力汽车
混合动力是指那些采用传统燃料的,同时配以电动机/发
动机来改善低速动力输出和燃油消耗的车型。按照燃料种
类的不同,主要又可以分为汽油混合动力和柴油混合动力
两种。
2.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增程式、插电式)
城市纯电动汽车的车速和续驶里程都较低,适合于城市短
距离交通,主要车型是小型纯电动汽车和城市公交车。
(2)全纯电动汽车(All Electric Vehicle,AEV)
全纯电动汽车装有足够容量的动力电池,车速和续驶里程
基本可满足日常较远距离的行驶要求。
电动汽车工程手册 第一卷 纯电动汽车整车设计

电动汽车工程手册第一卷纯电动汽车整车设计1. 前言电动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一大热点,其整车设计对于汽车工程师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围绕《电动汽车工程手册第一卷纯电动汽车整车设计》这一主题展开全面的评估和深度的探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纯电动汽车的整车设计原理和技术要点。
2. 简介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电动汽车工程手册第一卷纯电动汽车整车设计》。
这本工程手册是专门针对纯电动汽车整车设计而编写的,旨在系统阐述纯电动汽车整车设计的理论和实践,内容涵盖了电动汽车的动力系统、传动系统、悬挂系统、电气系统、车身结构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该手册,读者可以系统地了解纯电动汽车整车设计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和工程实践。
3. 深度评估在深度评估方面,我们需要全面了解《电动汽车工程手册第一卷纯电动汽车整车设计》中的各个章节内容,探讨其在纯电动汽车整车设计领域的重要性和应用。
我们将从电动汽车的动力系统开始,分析电动汽车的驱动电机种类、功率和布置方式对整车性能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优化设计提高车辆的动力性能和能源利用率。
我们会探讨传动系统和悬挂系统在纯电动汽车整车设计中的关键作用,分析其对车辆操控性和稳定性的影响以及设计原则和方法。
随后,我们将重点关注电气系统和车身结构的设计,探讨其在确保车辆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的重要性,并分析如何通过合理的电气系统设计和车身结构设计提升整车的品质和性能。
4. 广度评估在广度评估方面,我们需要从不同角度探讨《电动汽车工程手册第一卷纯电动汽车整车设计》中的内容,并将其与实际工程实践相结合,探究其在纯电动汽车整车设计中的广泛应用。
我们会结合读者的实际需求和背景,分析纯电动汽车整车设计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探讨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市场前景和技术挑战。
我们将挖掘一些经典的案例和实践经验,共享纯电动汽车整车设计的一些成功案例和教训,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和局限性。
我们会探讨纯电动汽车整车设计与其他相关领域的交叉影响,如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电池技术等,分析其在整车设计中的协同作用和发展前景。
新能源汽车技术手册

新能源汽车技术手册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的需求日益增加,新能源汽车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领域备受瞩目。
本技术手册旨在为读者提供关于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全面介绍和理解,使其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些技术。
第一章新能源汽车概述1.1 定义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传统动力源代替传统内燃机驱动的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
1.2 历史发展介绍新能源汽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从早期的氢燃料电池技术到近年来的电池技术突破。
第二章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2.1 锂电池技术详细介绍锂电池的工作原理、组成结构和性能指标,包括锂离子电池和锂聚合物电池。
2.2 燃料电池技术阐述燃料电池的原理和种类,包括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和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2.3 超级电容器技术分析超级电容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领域,探讨其在新能源汽车中的作用和前景。
第三章新能源汽车电控技术3.1 电动机控制技术介绍电动机的类型和控制策略,包括直流电机和交流电机的控制方式。
3.2 动力电池管理系统探讨动力电池管理系统的功能和设计要求,包括对电池状态的监测、均衡和保护。
3.3 充电技术分析新能源汽车充电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现状,包括交流充电和直流快充技术。
第四章新能源汽车辅助技术4.1 制动能量回收技术解释制动能量回收技术的原理和实施方法,介绍其在新能源汽车中的应用和效果。
4.2 车载储能技术论述车载储能技术的种类和特点,包括超级电容器和电池储能系统。
4.3 系统集成技术探讨新能源汽车系统集成技术的挑战和解决方案,包括整车级和子系统级的集成问题。
结语本技术手册对新能源汽车技术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介绍。
希望通过本手册的阅读,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相关知识,为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和应用做出积极贡献。
(以上内容仅为演示用,不具备真实性。
实际撰写时,请根据相关文献和资料进行详尽的论述。
)。
新能源汽车研发流程详解作业指导书

新能源汽车研发流程详解作业指导书第1章项目立项与规划 (4)1.1 研发背景分析 (4)1.2 市场需求调研 (4)1.3 项目目标确定 (5)1.4 研发团队构建 (5)第2章技术方案制定 (5)2.1 技术路线选择 (5)2.1.1 市场需求分析 (5)2.1.2 技术发展趋势 (6)2.1.3 技术路线确定 (6)2.2 关键技术分析 (6)2.2.1 动力电池技术 (6)2.2.2 驱动电机技术 (6)2.2.3 电控系统技术 (6)2.2.4 整车轻量化技术 (6)2.3 技术可行性评估 (6)2.3.1 技术风险评估 (6)2.3.2 技术成熟度评估 (6)2.3.3 技术经济性评估 (6)2.4 技术方案确定 (6)2.4.1 技术方案设计 (7)2.4.2 技术方案优化 (7)2.4.3 技术方案评审 (7)2.4.4 技术方案确认 (7)第3章概念设计 (7)3.1 外观设计 (7)3.1.1 设计目标 (7)3.1.2 设计步骤 (7)3.2 内饰设计 (7)3.2.1 设计目标 (7)3.2.2 设计步骤 (8)3.3 总体布置设计 (8)3.3.1 设计目标 (8)3.3.2 设计步骤 (8)3.4 概念车制作 (8)3.4.1 制作目标 (9)3.4.2 制作步骤 (9)第4章详细设计与仿真 (9)4.1 电气系统设计 (9)4.1.1 电池系统设计 (9)4.1.2 电机控制器设计 (9)4.2 悬挂与转向系统设计 (9)4.2.1 悬挂系统设计 (9)4.2.2 转向系统设计 (10)4.3 动力系统设计 (10)4.3.1 电机设计 (10)4.3.2 传动系统设计 (10)4.4 仿真分析与优化 (10)4.4.1 电气系统仿真 (10)4.4.2 悬挂与转向系统仿真 (10)4.4.3 动力系统仿真 (10)4.4.4 优化设计 (10)第5章硬件在环测试 (10)5.1 测试设备准备 (10)5.1.1 确定测试设备清单 (10)5.1.2 设备选型与采购 (11)5.1.3 设备安装与调试 (11)5.2 测试方案制定 (11)5.2.1 制定测试目的和测试内容 (11)5.2.2 设计测试场景 (11)5.2.3 设定测试参数 (11)5.3 测试数据采集与分析 (11)5.3.1 数据采集 (11)5.3.2 数据处理与分析 (11)5.4 硬件在环测试优化 (11)5.4.1 测试方案优化 (11)5.4.2 设备功能优化 (11)5.4.3 优化迭代 (12)第6章软件开发与集成 (12)6.1 软件架构设计 (12)6.1.1 设计原则 (12)6.1.2 设计方法 (12)6.1.3 设计步骤 (12)6.2 控制策略开发 (12)6.2.1 控制策略需求分析 (12)6.2.2 控制算法设计 (12)6.2.3 控制策略实现 (13)6.3 系统集成与调试 (13)6.3.1 系统集成 (13)6.3.2 系统调试 (13)6.4 软件验证与优化 (13)6.4.1 软件验证 (13)6.4.2 软件优化 (13)第7章工程样车试制 (13)7.1.1 供应商选择 (13)7.1.2 供应链协调 (14)7.1.3 质量控制 (14)7.2 零部件制造与组装 (14)7.2.1 零部件制造 (14)7.2.2 零部件组装 (14)7.3 工程样车调试 (14)7.3.1 调试内容 (14)7.3.2 调试方法 (14)7.4 样车测试与改进 (14)7.4.1 测试内容 (14)7.4.2 测试方法 (14)7.4.3 改进措施 (14)7.4.4 改进验证 (15)第8章安全性与可靠性评估 (15)8.1 安全性分析 (15)8.1.1 系统安全框架构建 (15)8.1.2 安全隐患识别 (15)8.1.3 安全风险评估 (15)8.2 可靠性测试 (15)8.2.1 测试方法与标准 (15)8.2.2 测试实施 (15)8.2.3 测试结果分析 (15)8.3 故障分析与处理 (15)8.3.1 故障诊断 (15)8.3.2 故障原因分析 (15)8.3.3 故障处理措施 (16)8.4 安全性与可靠性优化 (16)8.4.1 优化方案制定 (16)8.4.2 优化措施实施 (16)8.4.3 优化效果评估 (16)第9章生产工艺规划 (16)9.1 生产工艺设计 (16)9.1.1 工艺流程设计 (16)9.1.2 工艺参数优化 (16)9.1.3 工艺装备设计 (16)9.1.4 工艺文件编制 (16)9.2 生产线布局 (17)9.2.1 布局原则 (17)9.2.2 设备布局 (17)9.2.3 物流布局 (17)9.2.4 安全环保布局 (17)9.3 生产设备选型与调试 (17)9.3.2 设备选型 (17)9.3.3 设备调试 (17)9.4 生产过程质量控制 (17)9.4.1 质量控制体系 (17)9.4.2 检验与测试 (18)9.4.3 工艺参数监控 (18)9.4.4 质量问题处理 (18)第10章上市前准备与市场推广 (18)10.1 量产前准备工作 (18)10.1.1 建立生产线 (18)10.1.2 供应链管理 (18)10.1.3 人员培训 (18)10.2 产品认证与法规符合性 (18)10.2.1 产品认证 (18)10.2.2 法规符合性 (18)10.3 市场定位与推广策略 (18)10.3.1 市场定位 (18)10.3.2 推广策略 (19)10.4 售后服务与市场反馈跟踪 (19)10.4.1 售后服务 (19)10.4.2 市场反馈跟踪 (19)第1章项目立项与规划1.1 研发背景分析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新能源汽车作为替代传统燃油车的重要选择,得到了各国的高度重视与支持。
新能源汽车设计说明书第一章

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绪论1.1 太阳能混合动力汽车的定义太阳能混合动力汽车是利用太阳能电池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并利用电能作为能源驱动与传统内燃机组成同时装配两种动力源的汽车。
1.1.2 太阳能混合动力汽车的优点1、采用混合动力后可按平均需用的功率来确定内燃机的最大功率,此时处于油耗低、污染少的最优工况下工作。
需要大功率内燃机功率不足时,由太阳能电池来补充;负荷少时,富余的功率可发电给电池充电,由于内燃机可持续工作,电池又可以不断得到充电,故其行程和普通汽车一样。
2、因为有了电池,可以十分方便地回收制动时、下坡时、怠速时的能量。
3、在繁华市区,可关停内燃机,由太阳能电池单独驱动,实现"零"排放。
4、可以利用现有的加油站加油,不必再投资。
5、可让电池保持在良好的工作状态,不发生过充、过放,延长其使用寿命,降低成本。
6、有效的延长了电动汽车续驶能力。
1.1.3 太阳能混合动力汽车的缺点太阳能混合动力技术的先进性和实现的现实性,节能、环保效果明显,采用混合动力汽车是现阶段解决环保和能源问题最为切实可行的方案。
但是,由于混合动力汽车是在牺牲了部分环保利益的基础上,可以满足目前人们对汽车环保的基本要求,在结构上两套系统电池/电机和内燃机同时安装于本来只装一套系统的汽车上,不仅加大了汽车本身的重量,也提高了对整体工艺及控制等方面的要求。
除了和纯电动汽车(BEV)一样受目前蓄电池技术的限制之外,混合动力的能量来源仍然是石油,这决定了太阳能混合动力不是太阳能汽车发展的最终形式。
1.2 发展太阳能混合动力汽车的必要性- 1 -第一章绪论1.21 石油短缺世界能源主要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等、目前汽车的主要是来自于石油的汽油和柴油。
在上海首发的2010年《BP世界能有统计》显示,截止2009年年底,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13331亿桶,以2009年的开采速度,可开采45.7年。
以同样的方式计算,现有天然气储量能满足62.8年的开采,而煤炭储量可开采119年[1]。
纯电动汽车设计方案书

左前右后 制动距离(m) 部分失效 MFDD(m/s2)
制动踏板(N)
设计目标 ≥120 ≥100 ≥80 ≥160 ≥120 ≥96 ≤10 ≤15 ≥30% 60 30 ≤13 ≤12 ≤74 ≤65 ≥78.4 ≤50.7 ≥5.8 ≤500 不超出 2.5m 宽车道 ≥78.4 ≤93.3 ≥2.9 ≤500 不超出 2.5m 宽车道 ≥78.4 ≤93.3 ≥2.9 ≤500
1 项目背景
为了适应国家能源结构调整,更充分的推崇环保低碳生活,发展电动汽车是汽车产业未 来的方向。作为上下班的代步工具,用以满足大中城市生活的上班族需要。对 EV11 中速纯 电动轿车来说,大于 100Km 的续驶里程,可以覆盖从家到单位之间的来回距离,所以有着 广泛的销售群体。依据省政府进一步推广电动汽车产业化快速发展的需求,需对 EV11 中速 纯电动车进行公告扩展。
纯电动汽车设计方案书
目录
1 项目背景....................................................................................................................................2 2 设计原则及指导思想................................................................................................................2 3 EV11 高速纯电动车整车基本结构和主要参数.......................................................................2
(完整word)汽车设计说明书

汽车设计
课
程
设
计
说
明
书
姓名朱林雨
学号 201325120118
院系机电工程学院
专业车辆工程
年级 2013 级
指导教师王新亮
2017年1月1日
《汽车设计》课程设计任务书
指导老师:王新亮
学生:朱林雨发题日期:年月日
目录
第1章离合器的结构设计 (7)
1.1离合器结构选择 (7)
1.2离合器结构设计的要点 (8)
1.3离合器主要零件的设计 (9)
第2章离合器的设计计算及说明 (10)
2。
1离合器设计所需的数据 (10)
2。
2摩擦片主要参数的选择 (10)
2。
3膜片弹簧主要参数的选择 (12)
2。
4膜片弹簧的载荷与变形关系 (13)
2。
5膜片弹簧的应力计算 (15)
2.6 扭转减振器设计 (17)
2。
7减振弹簧的设计 (17)
2。
8从动轴的计算 (19)
2.9从动盘毂 (20)
2。
10分离轴承的寿命计算 (21)
第3章离合器操纵机构的设计 (21)
3。
1操纵机构 (21)
3。
2离合器踏板行程计算 (22)
3.3踏板力的计算 (23)。
汽车设计说明书

1货车总体设计(e m =3000kg ,r f =0.02,maxav =100km/h )第一章 汽车质量参数和形式的选择1.1汽车质量参数的确定汽车质量参数包括整车整备质量、载客量、装载质量、质量系数、汽车总质量、载荷分配等。
1.1.1汽车载客量和装载质量汽车的载荷质量是指汽车在良好路面上所允许的额定装载质量,用me 表示。
题目中给定的是3000kg 。
1.1.2整车整备质量m o 确定整车整备质量是指车上带有全部装备(包括随车工具,备胎等),加满燃料、水、但没有装货和载人时的整车质量。
汽车总质量是指汽车整车装备质量、汽车装载质量和驾驶室乘员(含驾驶室)质量三者之和,用m a 表示。
驾驶室乘员质量以每人65kg 。
按乘员人数为3人。
m a = m o + m e +3×65kg (1.1)式中:m a ——汽车总质量,kg ; m o ——整车整备质量,kg ; m e ——汽车载质量,kg ; 根据公式(1.1)可得:m a = m o + m e +3×65kg =6100kg m o +3000+3×65==6100kg汽车整车整备质量:2905 kg1.2汽车轮胎的选择表1.1 各类汽车轴荷分配根据表1.1,,本车型为4×2后轮双胎,平头式,故暂定前轴占35%,后轴占65%,则:前轮:kg n G F z 976232.0610035.01=⨯=⨯=ϕ 后轮:kg n G F z 2074268.0610065.02=⨯=⨯=ϕkg其中ϕz F 为轮胎所承受重量,由于后轮采用双胎,两轮胎特性存在差异、载重质量分布不均匀和路面不平等因素造成轮胎超载影响,此时双胎并装的负荷能力要比单胎负荷能力加倍后减少10%~15%。
故后轮每个轮胎承受载荷为:kg 2.1052%)101(22074=-⨯,大于前轮轮胎承受负荷,则根据后轮轮胎承受负荷选择轮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1.1 太阳能混合动力汽车的定义
太阳能混合动力汽车是利用太阳能电池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并利用电能作为能源驱动与传统内燃机组成同时装配两种动力源的汽车。
1.1.2 太阳能混合动力汽车的优点
1、采用混合动力后可按平均需用的功率来确定内燃机的最大功率,此时处于油耗低、污染少的最优工况下工作。
需要大功率内燃机功率不足时,由太阳能电池来补充;负荷少时,富余的功率可发电给电池充电,由于内燃机可持续工作,电池又可以不断得到充电,故其行程和普通汽车一样。
2、因为有了电池,可以十分方便地回收制动时、下坡时、怠速时的能量。
3、在繁华市区,可关停内燃机,由太阳能电池单独驱动,实现"零"排放。
4、可以利用现有的加油站加油,不必再投资。
5、可让电池保持在良好的工作状态,不发生过充、过放,延长其使用寿命,降低成本。
6、有效的延长了电动汽车续驶能力。
1.1.3 太阳能混合动力汽车的缺点
太阳能混合动力技术的先进性和实现的现实性,节能、环保效果明显,采用混合动力汽车是现阶段解决环保和能源问题最为切实可行的方案。
但是,由于混合动力汽车是在牺牲了部分环保利益的基础上,可以满足目前人们对汽车环保的基本要求,在结构上两套系统电池/电机和内燃机同时安装于本来只装一套系统的汽车上,不仅加大了汽车本身的重量,也提高了对整体工艺及控制等方面的要求。
除了和纯电动汽车(BEV)一样受目前蓄电池技术的限制之外,混合动力的能量来源仍然是石油,这决定了太阳能混合动力不是太阳能汽车发展的最终形式。
1.2 发展太阳能混合动力汽车的必要性
- 1 -
第一章绪论
1.21 石油短缺
世界能源主要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等、目前汽车的主要是来自于石油的汽油和柴油。
在上海首发的2010年《BP世界能有统计》显示,截止2009年年底,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13331亿桶,以2009年的开采速度,可开采45.7年。
以同样的方式计算,现有天然气储量能满足62.8年的开采,而煤炭储量可开采119年[1]。
1.22 环境污染
燃料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不但污染环境,还大大的影响人类健康。
汽车尾气排放的污染物为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物(NO)、铅(Pb)、细微颗粒物及硫化物等。
1. 23 气候变暖
能源的大量消耗会带来温室气体排放问题。
二氧化碳是全球最主要的温室气体,是造成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而它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
在能源和环保的压力下,太阳能汽车无疑将成为汽车未来发展的方向。
大力推进传统汽车节能减排和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成为我国汽车产业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1.3 太阳能混合动力汽车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光伏技术的发展现状
太阳是一个巨大的能源,它以光辐射的形式向太空发射能量。
太阳辐射到地球大气层的能量约3.75×1026w,每秒的辐射量相当于500万t煤。
即使把地球表面0.1%的太阳能转为电能,转化率为5%,那么每年发电量也可达5.6×1012kW·h,相当于目前全世界能耗的40倍。
可见,太阳能是一个极其巨大的、不可取代的能源。
1.32 太阳能电池技术
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是大规模利用太阳能的重要手段。
而太阳能电池则是实现这一过程的主体。
- 2 -
第一章绪论
近年来,太阳能电池的研究与应用无论在效率的提高、成本的降低、工艺的改进、应用范围的扩大、新材料的采用等方面都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太阳能电池电源以独特的优势正逐步取代一些传统的电源设备,在常规能源中所站的比例也逐年扩大。
薄层化、柔性化和叠层化等趋势,使得光伏电池能够更加充分的吸收太阳光,表现出更高的能量转换效率,同时具备更加低廉的成本及更为广泛的应用领域。
由此可见,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的不断提高及其成本的不断下降为未来发展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为太阳能汽车的实用化奠定了基础。
1.33 光伏电控技术
常规光伏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见图1-1。
图1-1 常规光伏系统组成
太阳能电池阵列是整个系统中的能量转换部件。
它根据光强和温度等条件,以一定的输出特性对外输出功率。
Dc.DC控制器是控制系统中的核心部件,其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Mp门),实现快速、准确跟踪最优工作点,可以使系统最大程度地利用太阳能,而且还能根据事先设定的控制策略实现对能源的管理。
MpPI’弥补太阳能电池本身性能和使用条件的不足。
蓄电池的充放电控制器则能按照一定模式对蓄电池进行充放电管理,以提高其工作性能,延长工作寿命。
1.34 我国太阳能汽车现状
在我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与太阳能相关的专利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与太阳能并网发电和太阳能热水器相关,直接与太阳能汽车相关的专利不多。
(1)太阳能在汽车上应用一般只涉及汽车的辅助电源系统。
太阳能电池所提供的能量只能用于车辆的电器、仪表等,或是对车载蓄电池进行充电。
现今有
- 3 -
第一章绪论
部分量产车在其天窗顶部添加了太阳能电池,经控制器、逆变器驱动车载空调工作。
(2)所有以太阳能作为驱动能源的专利产品中,太阳能所占的能源比例份额太少。
1.35 太阳能混合动力汽车发展趋势
国内新能源源汽车产业始于21世纪,2001年,新能源汽车被研究项目被列入国家十五期间的863重大科技课题,2006年6月十一五的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通过论证[2]。
其重点任务是推进燃料电池汽车研发和示范运行,实现混合动力汽车规模产业化,中国汽车业十二五规划中新能源汽车被列入中国汽车行业今后五年发展的重中之重,提出到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政策。
《规划》草案显示,中央财政未来十年中,投入巨资支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研发和推广,资金数额达到上千亿。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