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 归园田居部编版教案共36页文档
统编版 语文 必修上册 第7课《短歌行》《归园田居》整合阅读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第7课《短歌行》《归园田居》整合阅读一等奖创新教案《短歌行》《归园田居》整合阅读教学目标:基础性目标:能够利用思维导图,归纳课本两首诗中作者的情感与写作思路。
拓展性目标:能够结合诗句,从表达技巧等角度赏析诗歌,学写文学短评。
挑战性目标:能够联系诗人身世领悟其人生选择,并联系当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1、学习和掌握诗中的艺术手法以深入理解诗人情感。
2、理解诗人不同的人生选择并树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方法:1. 诵读法:通过诵读,理解诗意,感受诗人情感。
2.探讨法:教师对诗句内容和思想情感进行激疑,开启学生思维,互动探讨。
3.预习法:学生结合导学案预习本课,根据提示做出思维导图,分析诗句,体会情感。
4.拓展法:通过课前推送资料和课后自主补充,开阔视野,让学生有深入思考。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曹操和陶渊明,一个是高呼“天下归心”的志士,一个是低吟“性本爱丘山”的隐士,面对魏晋乱世,他们分别会做出怎样的人生抉择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其一)的整合阅读,探寻曹操和陶渊明的“忧”与“游”。
(设计意图:从诗人直抒胸臆的名句入手,引入他们不同的生命状态,从而导入本课,激发学生探究其人生选择的兴趣。
)目标一:能够利用思维导图,归纳课本两首诗中作者的情感与写作思路。
展示学生思维导图照片并让学生自己结合导图和诗句梳理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预习,学生把握情感和写作思路,实现本课基础性目标。
)沉浸式诵读朗读点拨:读诗实际上是自我代入的一个过程,此刻,把你自己化作曹操或陶渊明,沉浸诗歌文本,进入诗人构建的世界。
(设计意图:让学生代入式诵读,用直观的方式感受诗歌。
)(教法:学生展示朗读并请有音乐功底的同学提前谱曲诵读或演唱。
可以携带拇指琴等简易乐器伴奏。
)目标二:能够结合诗句,从表达技巧等角度赏析诗歌,学写文学短评。
情境任务一:校园读书节开展“诗词漂流瓶”活动,请选择两首诗中你喜欢的一首装进瓶中,并谈谈你的推荐理由。
统编版必修上册7《短歌行》《归园田居》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两种选择殊途同归——第7课《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 》比较鉴赏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曹操的《短歌行》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是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课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生命的诗意”。
第7课两首诗作都是魏晋时期的代表作品,都诞生在社会大动荡的历史时期,都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思考和人生选择。
但具有不同的诗风,前者是四言诗,质朴刚健,运用比兴手法,化用典故或引前人诗句表达心志;后者是五言诗,平淡舒缓,善用白描,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幅乡村日常的生活图景。
两首作品,表现的人生境遇和人生状态不一样,《短歌行》表达曹操“天下归心”的渴望,是渴望建功立业中的忧思;《归园田居》呈现的是陶渊明“复得返自然”的淡泊,抒写的是厌倦官场生活最终辞官归隐田园的悠然之情。
【教学设想】根据新教材的编排特点和《新课标》“学习任务群”的相关要求,我把两首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赏,目的是进行诗歌鉴赏方法的指导和完成两首诗歌教学难点(两种人生志趣的哲理)的突破。
因此,我将诵读贯穿始终,抓住诗眼,感悟诗情;透过众多的意象,品味诗意;抓住典型的手法,赏析诗味;通过对诗人所处时代和创作背景的了解,更准确地走入作者的心灵。
【教学目标】1.抓住诗眼,理解诗歌内容,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2.通过比较阅读,探究《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中不同的人生志趣,进行哲理性思考探究。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探究诗人不同的人生志趣,体悟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品读、讨论、小组合作【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学习任务单】1.搜集曹操、陶渊明的生平资料,并了解这两首诗歌的成诗背景。
2.理解字词,疏通文意,完成诗歌内容理解。
3.熟读两首诗歌,尽量做到背诵。
【教学流程】一、开门见山如见君——创设情境教师导语:曹操和陶渊明,一个是志在千里,为新朝代建立奠定基业的政治家;一个是性本爱丘山,向往田园风光的隐逸之士。
今天我们学习他们的作品,走进他们的内心。
《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多样诗意人生背后的精神价值——《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一、设计依据1. 课标依据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语文课程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2. 教材依据本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人文主题是“生命的诗意”。
这一任务群在统编版必修上册教材中共有3个单元:第一单元,人文主题是“青春激扬”;第三单元,人文主题是“生命的诗意”;第七单元,人文主题是“自然情怀”。
本任务群的主要学习目标与内容是: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3. 单元依据本单元目标中提到:要逐步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要在诵读和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境,欣赏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受诗人的精神世界,体会诗人对社会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悟,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文化品位;尝试写作文学短评。
4.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对古诗词有了一定的接触,积累了一些基本的古诗词知识,也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
但进入高中阶段,诗歌篇目在量上多了,难度也变大了,对于景秀普通高中的学生,怎么进行双篇古诗文阅读教学,我思索良久。
我所教的班级,大部分学生对阅读学习较为热情,能够有自己的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但基础普遍较为薄弱,部分同学也不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要激活课堂氛围,扬起头脑风暴,也不容易。
我努力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创设相关的情境,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5. 文本特点及设计思路《短歌行》和《归园田居》这两首古体诗都是魏晋名篇,分别流露了曹操和陶渊明各自的人生志趣和生命追求。
高一【语文(统编版)】《短歌行》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短歌行》与《归园田居》对比阅读——汉魏时期生命价值的思考与诗意表达教学设计环节一:品诗韵导入:同学们好!出世与入世,江湖与魏阙,历来都是一个相互矛盾却又相辅相成的问题。
曹操和陶渊明,一个是结束一方战乱,为新朝代建立奠定基业的政治家;一个是厌弃官场生活,向往田园风光的隐逸之士。
不同的人生经历为他们的诗作打上鲜明的烙印。
学习任务:围绕诗歌的“忧”与“归”,比较《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其一)在表达志士之慨和隐士之情时不同的韵律节奏和表达技巧,探寻汉魏时代的生命追求与价值思考。
学习活动一:小组分享小组交流,梳理两首诗歌基本内容,分享课前学习收获。
1.文体知识:歌行:古代诗歌体裁,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的名称,乐府诗有“长歌”“短歌”之分。
长歌比较热烈奔放,慷慨激昂;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微吟低徊,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短歌行》既有短歌微吟低徊的特色,又有曹操独自的“慷慨悲凉”的风格。
田园诗: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百姓、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是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诗歌创作的诗人。
2.填写表格,梳理两首诗歌基本内容:3.创作背景:《三国演义》第48回“宴长江曹操赋诗”中,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和众部将一起狂饮,与诸将讲述自己希望收服江南的雄心壮志。
这时候,看到乌鸦向南飞去,他已经喝得大醉,拿起自己的槊豪情满怀地讲述自己擒吕布、灭袁术等历史丰绩,一边唱起了《短歌行》。
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
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
同学们在诵读这两首诗的时候要关注到诗歌的形式特征,了解诗歌创作背景,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诵读节奏和情感。
学习活动二:听读感悟欣赏《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视频,感受两首诗歌不同的韵律节奏和生命情怀。
《短歌行》与《归园田居(其一)》比较阅读教案包含单元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阅读提升学生比较鉴赏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的精神境界,体察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社会的思考,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探讨曹操与陶渊明不同的人生选择,体察诗人不同的生命追求。
回归情境,陈薇院士和李子柒,你倾向于选择哪种生活。
学生活动4
认真思考后,积极发表观点。
两种不同思想下的两种人生选择,都是内心最真实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两种选择,殊途同归。我们青年一代,要有“为天地立心,为百姓立命,为往圣继哲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要不忘初心,坚守住自己内心的本真。
教师活动2
1、抓诗眼。学生朗读两首诗歌,找出两首诗的诗眼,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2、品意象。如何体会这三种忧思?请结合诗歌的意象理解。
3、析手法。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抒发“忧思”?
4、通过表格小结。
学生活动2
1、诵读全诗,并且以小组探究的方式找出诗眼,整体感知诗歌以及诗人的情感。
寻找诗眼:忧——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为何而忧:人生苦短;贤才难得;功业未就
2、寻找意象,学生交流讨论;
品味涵咏:朝露(人生短暂)杜康(忧思之重)明月(贤者可望不可即)乌鹊(徘徊的贤士)树枝(良禽的贤主)
3、学生明确:比兴、用典
回忆以前学过的类似手法的诗歌
4、学生完成表格。
活动意图说明
该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通过寻找“诗眼”、品味意象、赏析手法,层层深入地鉴赏《短歌行》,归纳出鉴赏诗歌的方法,以学定教,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培养学生的精读研赏能力。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 7《短歌行》《归园田居》 教案

《短歌行》《归园田居》教参【教学目标】L积累诗歌中重要的字词的音形义,把握诗意,完成背诵默写。
2•围绕如下学习任务展开学习活动:能有情感地朗诵;能通过查阅资料、合作探究等方式把握形象、意象、情感、表达技巧、语言风格;总结基本的古诗词鉴赏方式。
3 .学习梳理意脉的知识和方式。
【教学主题】诗歌情感、语言艺术、鉴赏方法【教学重点】L围绕如下学习任务展开学习活动:能有情感地朗诵;能通过查阅资料、合作探究等方式把握形象、意象、情感、表达技巧、语言风格;总结基本的古诗词鉴赏方式。
2 .学习梳理意脉的知识和方式。
【配套练习安排】L【课前预习】①请学生掌握注释并疏通诗意,完成语言素养基础练习;②自主熟读,贴合风格、情感、韵律朗诵2 .【课后巩固】①完成课后提升作业②完成默写。
【课程梳理】一、导入二、学习任务落实(详见教案分布)三、知识要点总结(详见教案说明)四、布置作业【课时安排】2课时(不含作业讲解)【教学手段】黑板,PPT,配课资料、练习等。
【教学方法】学习任务布置和落实,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法,讲练结合法【教学过程及内容】第一课时始一、学习任务一:课前自主朗诵,感诗情、韵律(预习性)(-)自主熟读,贴合风格、情感、韵律朗诵L熟读本单元八首诗词作品,读准字音、节奏,并从中挑选一首自行尝试有感情地朗诵。
2.有条件地组织“经典朗诵会”(可以单元学习之前,可以单元学习之后)。
大家需要对参赛选手进行评分, 小组合作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评判,并制作一张评分量表,说明理由。
3.对照评分量表,挑选一首诗词,具体谈谈应该如何朗诵古诗词。
【教学提示】除了从普通话(字音)、朗诵节奏、情感把握、姿态神情等普适角度设计评分量表外,关键指标是能否用朗读表现诗词的独特性。
还可以引导学生对选中的诗词每一句作注脚,注明该如何变化情感、把握节奏等。
【设计说明】古诗词具有很强的音乐性,有着独特的音韵美,因此,诵读是学习古诗词的第一步,本单元要求学生背诵的诗歌就有《短歌行》《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四首。
《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短歌行》《归园田居》【学习目标】1.背诵诗歌,了解文体知识,打通字词障碍;2.知人论世,在了解诗歌创作背景知识的基础上,总结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学习准备】1.结合旧知,并借助资料和网络资源,制作关于曹操和陶渊明基本情况的知识卡片;2.完成基础预习,能够熟读两首诗歌,并标注疑难(包括字词理解和文意理解)。
【学习进程】一、导入先秦诗骚、秦汉文章、唐宋诗词、明清小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然而“魏晋”时期,在同学们认知的文学史中,是一个相对陌生的时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政权更迭频繁但思想开放自由的时代,品一品彼时的诗,悟一悟斯人的情,听一听历史的声音,评一评诗人的选择。
二、情境任务(一)学习任务一:知其人其文学习活动一:结合课前预习,完成表格,与同学分享你所完成的知识卡片。
诗人生活年代人物简介作品代表作品基本内容曹操陶渊明诗人生活年代人物简介作品代表作品基本内容曹操东汉末年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后追封魏武帝,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了中国北方;他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
他们开创的一代诗风,被称为“建安风骨”。
围绕在他们周围的一批诗人称为“建安诗人”。
《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等①反映当时社会动乱,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如《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②抒发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如《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又如《短歌行》。
陶渊明东晋别号五柳先生,卒后私谥靖节,《饮酒》饮酒诗以“醉人”的语态或末年世称靖节先生。
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杂事》《归园田居》等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咏怀诗多表现了自己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田园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以及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7.《短歌行》《归园田居》群文教学(教学设计)-高一语文同步高效课堂(统编版 必修上册)

《短歌行》《归园田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比兴、化用、白描等手法与熟知质朴刚健、平淡舒缓的诗风。
2.学会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因声求气——结合注解、找诗眼、抓意象/事件——置身诗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3.解读诗歌的感情,理解与体会不同诗人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难点重点:1.掌握比兴、化用、白描等手法与熟知质朴刚健、平淡舒缓的诗风。
2.解读诗歌的感情,理解与体会不同诗人的人生追求。
难点:1.理解不同的诗歌风格2.理解不同诗人的人生追求。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学校社团招新的“百团大战”活动即将开始,文学社、辩论社初试的题目都是与《短歌行》《归园田居》这两首诗有关,但是具体的题目还未知,我们班也有同学想去面试这两个社团,这两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两首诗歌,帮助这些同学准备初试。
二、学习任务1.课前预习任务(1)借助课文注解,预习两首诗歌,疏通诗歌大意。
(2)给诗歌划分节奏,找出韵脚,在早晚读时朗读。
2.课中学习任务(过渡词:文学社会经常举办一些演讲比赛或者诗歌朗诵比赛,因此学会有节奏有感情诵读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现在老师找同学来朗读一下这两首诗。
)第一课时学习任务一:因声求气,初步感知(1)先找学生单独的诵读一遍。
(2)让另外的学生点评。
(3)教师明确节奏划分。
短歌行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慢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慢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慢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慢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慢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慢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慢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快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慢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慢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慢契阔/谈䜩,心念/旧恩。
↓慢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慢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慢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快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快说明:本任务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诗歌鉴赏的第一步:因声求气。
把握不同诗歌形式的节奏,(4)诗歌朗诵一般会配乐,老师这里准备了两首音乐,请同学们选择一下哪首音乐配哪首诗歌,并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