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2《短歌行》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高中语文必修2《短歌行》教学设计6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找到本诗的诗眼“忧”,了解诗歌创作背景,结合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分析诗人人物形象和诗歌情感(2)简单了解建安风骨和歌行体的特点,学习并把握诗歌鉴赏中常用手法:比兴、用典等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新旧知识联想、师生共读、反复吟诵等方式进行文本学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带领学生感受曹操作为一代枭雄在乱世的豪情壮志和求贤若渴的心情,引导学生树立时不我待、应有担当的人生价值观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曹操的“三忧”(人生苦短,求贤不得,功业难成),体会诗人对时光易逝的感慨,对贤才的渴求和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教学难点: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和使用的用典、比兴的手法三、教学过程(一)导入你了解曹操这个历史人物吗?我们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学习过曹操的哪些诗句?《观沧海》《龟虽寿》结合你之前的阅读经历,曹操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可从名著、电视剧等分析)鲁迅先生曾于1927年指出:“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实方法。
”又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由于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确实具有多重性,要还其真实面目我们必须用辩证的方法看待问题,才能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当年曹操夜宴群雄,横槊赋诗时所吟唱的《短歌行》,从一个侧面来了解一下这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解题:1诗歌体裁:歌行体“行”是诗歌体裁的一种,常与“歌”并称,可配乐歌唱,汉魏以下的乐府诗常题名为“歌”或“行”。
“长歌”“短歌”都是汉乐府中的曲调名称,根据歌词音节长短进行划分,通常长歌热烈奔放,短歌低吟短唱,所以我们可以从音律节奏和风格来判断长短歌行。
2.建安风格:(三曹代表人物)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曹操《短歌行》教学设计

曹操《短歌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短歌行》是人曹操以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四言诗。
编者按照诗歌发展的历程编排教材,学生在学习了《诗经》和《离骚》的基础上再学习汉魏晋诗歌,更容易把握诗歌的内涵,也为以后学习唐诗宋词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而且已经学习了《诗经》和《离骚》,那么对于理解《短歌行》的思想内容应不存在太大的困难。
通过课堂学习、师生的共同探讨、教师的点拨和启发,学生应该能够通过反复诵读、鉴赏和联想把握诗歌的意境与思想内容。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疏通大意,理解内容。
掌握诗歌用典及比兴的艺术手法。
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
2、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文本,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深层意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曹操生命意识的探讨,培养学生珍惜时间、树立远大理想、实现自我价值的时代责任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情境体验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准备】课件视频文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提问:(脑筋急转弯)三国里谁跑得最快?曹操。
俗话说,说曹操,曹操就到。
请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曹操。
曹操,历史上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
对于曹操的评论我们听到的实在是太多,让我们通过这首乐府诗歌《短歌行》走进曹操的内心世界。
二、情境再现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里曹操“横槊赋诗”的视频片段。
请学生感受曹操吟诗时的情感:慷慨悲壮。
(激昂的诵读,为课堂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对诗歌的理解。
)三、整体感知1、学生对照注释自由朗读,让学生理解诗句,边读边思考并找出此诗的诗眼。
点拨字音(ppt):譬、衿、为、呦呦、掇、陌、契、匝、哺2、生范读,师生点评。
3、生齐读。
(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从整体上感悟诗人的情感。
)四、赏析品味1、找出全诗的诗眼:忧。
(ppt)(板书)2、直接表现“忧”的句子是哪几句?(ppt)“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7.《短歌行》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短歌行》教学设计教学课题:《短歌行》课时:一课时教学背景:一、教材分析:《短歌行》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古诗词单元的第一首诗歌,本单元汇集了不同时期、不同体式的诗词名作,《短歌行》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其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都极具特色。
诗人忧人生苦短、忧贤才难得、忧功业未就,情绪有高昂有低落,感伤却不低沉,雄浑而细腻,忧虑又豪壮,展示了曹操一代枭雄不同寻常的胸怀抱负;本诗在语言、构思、意蕴、情感上也独具一格,都属于品读可以切入的角度。
二、学情分析:“三国”故事家喻户晓,高一学生对这篇诗歌背景多少有些了解。
初中又学习了《龟虽寿》、《观沧海》,对曹操及他慷慨激昂的诗风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也有初步的把握。
另外,学生通过对第一单元五首现代诗词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诗歌学习基础,初步掌握了读诗的基本方法,但是还未能形成系统地诗歌鉴赏模式。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理解,合作探究,感受诗歌手法、风格、情感,欣赏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增强诗歌鉴赏能力。
此外,当代青年学生,大都有长远志向,但在现实的压力下,时常会出现动摇、彷徨、迷惑甚至遗忘。
本诗是曹公以激昂豪壮的心态面对“壮志未酬之“忧”,以开拓进取的行动应对“人生苦短”之“忧”的形象展现,可以引导学生以此感受诗人的精神世界,体会诗人对社会的思考与人生的感悟,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
三、课标分析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学习任务群8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明确规定“选择中国文化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一些代表性作品进行精读,体会其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
以及,结合学习任务群6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与学习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通过《短歌行》与《归园田居》的对比,思辨性探究曹公与陶公产生迥然不同的人生状态的原因。
并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选择自己更喜欢的人生状态,知行合一。
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诗歌、知人论世等方法,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
2、通过情境创设、反复诵读、质疑讨论等方式进行自主探究,体会诗人求贤若渴的心理状态及表现手法。
《短歌行》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四)共3篇

《短歌行》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四)共3篇《短歌行》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四)1《短歌行》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四)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学选读是一项重要的课程内容。
其中,唐代辞赋《短歌行》是必修课程中的重要篇目,因为它不仅是中华文化瑰宝,而且具备深刻的社会和哲学意义。
本文将从课程目标、教学思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对《短歌行》的授课进行详细阐述。
一、课程目标本节课程的目标如下:1、使学生了解《短歌行》的作者、背景和写作意图;2、使学生能够理解并准确掌握该文本的基本思想和表达方式;3、使学生能够通过专题分析,深入剖析《短歌行》的文本结构、修辞手法和其它文学元素,进一步提高阅读解读能力;4、使学生能够通过文学鉴赏,深刻理解《短歌行》的社会背景与当代价值,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5、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让学生体验和享受文学美感。
二、教学思路要达到以上目标,教师需要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首先,教师应该在课前通过PPT展示、讲解课堂板书、提供阅读材料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短歌行》的作者、背景和文学特征。
其次,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课前预热、教学案例、课堂辩论等方式,创造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本的基本思想与表达方式。
最后,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阅读水平、学习能力和兴趣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配合阅读、课外文学碎片、文学鉴赏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水平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内容《短歌行》是唐代辞赋的代表作之一,其内容、结构与形式都极为精妙。
探究这一文本必须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1、文本基础知识:课前引导学生了解唐代辞赋概述、作品特点及《短歌行》作者、背景等。
在理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阐述《短歌行》的文本结构、主题和表现手法,比如隐喻、比喻、对句等。
2、文本主题解析:强调“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浓缩了轻轻的相思之情,但更流露出唐代士人高洁兼有人文情怀的主题。
从诗歌表达手法和文化背景的角度,介绍唐朝兴废原因与士人精神追求。
7.1《短歌行》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短歌行》教学设计——深沉的忧思,英雄的怀抱教材分析《短歌行》是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中的一首,是曹操用汉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四言诗,通过宴会的歌唱,以抑扬顿挫的笔调抒发了作者求贤若渴思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是表达大开大合情感之作。
在语言风格方面,本诗写作特色鲜明,意境明朗、语言精炼、感情真挚,了解本诗的意境需要联系创作的时代背景。
曹操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之一,《短歌行》是汉魏诗歌的杰出代表,品味本诗语言特色需要了解“建安文学”的特点,知道作者是在何种情境下创作了本诗,才能进一步帮学生获得全面的语文素养。
在写作手法方面,《短歌行》一诗曹操以合理化引用和化用、巧妙比喻、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来表达情感,其中许多的字词值得细细琢磨。
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诗中的风骨神韵中的“深沉的忧患意识”,体会作者胸中忧之重、忧之深;分析“何”字的三次发问,体会作者所抒发的人生感慨。
教学难点:找出《《短歌行》中的悲凉之句,体会《“深沉忧患《“背后的《“慷慨的阳刚豪情”分析它们对表达诗人感时伤乱、求贤建业的作用。
【教学目标】1.诵读诗文,识风骨,感受诗文的音韵美。
2.品味诗文,析风骨,体会诗文深沉的忧思,英雄的怀抱。
3.培养情操,扬风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一、走进历史,回眸风骨神韵李白有言“蓬莱文章建安骨”。
翻开魏晋时期建安七子的诗篇,一种夹杂着悲情与浩然之气的文风便会扑面而来......有“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悲悯,有“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怆然,亦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壮烈,更有“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的无畏。
我们读的是诗,读的也是建安风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曹操的《短歌行》,一起体会诗中的——风骨神韵。
二.诵读涵咏,识风骨——那,何谓建安风骨?它会有怎样的文风特点?它会融汇在怎样的文字中呢?请同学们大声的自由诵读文本,说一说《《短歌行》带给了你——怎样的初读感受!1.《生自由诵读。
《短歌行》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短歌行》,使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了解诗人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情感和主题,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友情、人生哲理的思考,培养学生珍惜友情、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句子翻译。
2. 诗歌意境、情感和主题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文词语的理解。
2. 诗歌深层含义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诗歌中的关键句进行深入剖析。
3. 采用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人曹操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短歌行》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解决字词理解、句子翻译等基本问题。
3.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意境、情感和主题,分析诗中的关键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7. 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拓展:1. 比较《短歌行》与其他古代诗歌的异同,如《登高》等,分析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和情感表达。
2. 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举例说明诗歌中的哲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回答问题时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八、教学资源:1. 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短歌行》相关内容。
2. 参考书籍:有关曹操及其诗歌的鉴赏书籍。
3. 网络资源:有关《短歌行》的解读、分析文章和视频。
九、教学时间:1. 课时安排:本教案计划用2课时完成。
2. 课堂活动时间分配:导入新课5分钟,自主学习15分钟,课堂讲解25分钟,互动环节15分钟,课堂小结5分钟,作业布置5分钟。
短歌行教学设计和教案

短歌行教学设计和教案这是短歌行教学设计和教案,是优秀的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短歌行教学设计和教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家曹操基本情况;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内容;背诵本诗。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历史的高度认识曹操,理解曹操的“忧”的内涵,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二、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三、教学难点: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2.运用典故及比兴手法表达感情的技巧。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比较赏析法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导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曹操的《短歌行》。
曹操是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人物,他曾经在三足鼎立的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尽管人们对他的评价不尽相同,有“英雄”、“奸雄”和“枭雄”之别,但不争的事实是——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尤其他是一个大气磅礴,慷慨激昂的诗人。
大家在初中学过曹操的什么诗?哪些诗句曾经深深地震撼过你?2、比较鉴赏请学生观看《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的一段剪辑,同时给学生布置两个思考练习。
(1)剪辑中曹操所吟唱的《短歌行》与课本上的《短歌行》有几处不同?(2)剪辑当中的曹操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3、合作探究教师引导问题预设:①首先从文本的不同文字入手,理解其字面的不同意义。
②接着讨论不同文字有什么不同的表达效果。
③最后明确两个文本所表现出来的曹操的不同心境。
(说明:教师要根据学生讨论交流的情况适时引导。
如:“掇”和“辍”分别是什么意思?“掇”和“辍”分别造成了什么表达效果,从中我们又可以体会什么不同的心境呢?分别讨论完两个文本的三组不同之处后再对曹操的心境进行全面的总结概括。
教师应引导学生要结合文本用准确而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达到既提高学生文本解读能力又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7-1《短歌行》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教学总结方面,本节课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方面都有所收获。他们不仅掌握了《短歌行》的基本内容,还对诗歌的鉴赏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答案示例:
青春如梦,岁月匆匆,
梦里繁华,醒来成空。
勇敢追梦,不畏风雨,
生命短暂,绽放光芒。
5.探究题:请结合《短歌行》的内容,探讨曹操在诗中表达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答案示例:曹操在《短歌行》中表达了人生短暂、功名虚无的观点,倡导珍惜时光、追求真情实感。诗中透露出诗人淡泊名利、重视友情和家国情怀的价值观。
(3)分析诗歌的情感和修辞手法,如对比、象征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4)讲解诗歌的结构和主题,强调诗歌的起承转合,让学生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规律。
3.巩固练习(10分钟)
(1)让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的话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见解,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针对课堂讲解的重点,设计填空、选择、简答等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利用多媒体播放古典音乐,配合优美的古诗词朗诵,营造古典文化氛围。随后,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古人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的呢?”通过创设情境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讲授新课(15分钟)
(1)介绍《短歌行》的背景和作者曹操,让学生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
(2)带领学生朗读《短歌行》,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意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歌行》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一、导语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里以吐纳风云的气势,睥睨历代君主:“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诚然,以毛泽东的文治武功,的确可以站在这样的高度去俯视封建君王。
如果历史上只有一个人可以与他相提并论,这个人只能是魏武帝曹操。
二、作家介绍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
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政治家:曹操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
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
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
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
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封魏王。
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太祖武帝。
他在北方大力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唯贤,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当时四方知名的文士几乎网罗无遗,而具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更是济济一堂。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
他的诗歌内容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
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公讌倡和,形成一个文学集团。
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三、学习新课
1、朗诵课文。
2、整体感知:全诗反复出现一个“忧”字,诗人“忧”什么?
明确:人生短暂、人才难求。
3、具体分析诗歌:
⑴第一节:作者把人生短暂以“朝露”来比,“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有特定的含义,即: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
”(曹植《赠白马王彪》)“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
讨论:忧人生短暂,因而作者借酒浇愁。
这样一来,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沉的?
明确:不然。
作者的这种忧思,源于内心的焦急。
正因人生短暂,才更渴望招纳贤才、为已所用,建功立业。
⑵第二节:这一节八句中只有两句是作者自己写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一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将之嫁接到这里,浑然天成、天衣无缝地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求。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四句选自《诗经?小雅?鹿鸣》。
“雅”是宫廷乐曲歌辞,《小雅?鹿鸣》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
选句意为“野鹿呦呦不停叫,在那野外食青苹。
我有高贵佳宾客,吹笙鼓瑟悦宾朋。
”这四句诗信手拈来,却与全诗融为一体,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⑶第三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字面意为“天上那明亮皎洁的月亮,什么时候才可以摘取呢?”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哈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
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这四句诗仍是写“忧”,从情感上照应第一节。
“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才归已时的欢快场面。
⑷第四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是自然环境描写。
相传这首诗写于曹操与孙权对战前夕,曹操在长江边宴请诸将,其实月近中天,使诗人豪兴大发。
同时这也是社会环境描写。
可理解为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也可理解为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
似乎后者更贴切一些,因为诗歌最后四句又一次吐露诗人的心志:“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
周公是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在历史上素有礼贤下士之令名,曾“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总结:此诗气格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诗中,诗人以感人的真诚和慷慨悲凉的情感咏叹了生命的忧患、生命的悲剧。
以貌似颓放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心忧天下和渴慕人才之情。
全诗以感慨开始,继之以慷慨、沉吟,再继之以忧愁、开朗。
一忧一喜,忽徐忽急,以如歌的行板倾诉了作者慷慨激昂的情怀。
四、作业
1、分析抒情主人公形象。
2、阅读读本上曹植《白马篇》与曹丕《燕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