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公开课教案
短歌行(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短歌行(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短歌行(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短歌行(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短歌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在教学中,该诗作为文学经典之一被广泛使用。
本文将介绍人教版高一必修中短歌行的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应该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认识古代诗歌中的“律”。
理解五言律诗的字数限制及韵律规则。
2.理解古代诗歌中的意境。
领会古代诗歌中深邃的意境,感受诗人在表达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考。
3.掌握古代诗歌中的创作方法。
通过对古代诗歌的分析和表述,掌握古代诗歌的创作方法及其特点。
二、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通过美术、音乐等方式引入本文,如播放古风音乐以及教授诗歌中的韵律规则。
让学生在音乐和韵律中感受到诗歌的情感和美感。
2.课文阅读教师通读诗歌,让学生感受整个诗歌的意境。
然后再逐字逐句指导学生阅读及翻译,帮助学生掌握五言律诗的韵律规则及意境。
3.课文分析讲解古代诗歌中的“律”,包括字数和韵律。
帮助学生理解及运用五言律诗的韵律规则,培养学生通过使用特定的韵律提升诗歌的表现能力。
同时,分析诗歌的深邃意境,让学生领会诗人在表达中所要表现的情感和思考。
4.诗歌创作诗歌创作是整个教学中的重点,旨在让学生重温已学习到的内容并应用到实际中。
让学生尝试使用五言律诗的韵律与规则自己创作一首诗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可以作为他们创作的起点。
5.展示与评价通过让学生自己朗诵自己创作的短歌行,让其他同学听后从韵律,意境,文学风格等方面进行评价和欣赏。
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欣赏他人作品的过程中体会到诗歌的魅力。
三、教学重点1.理解五言律诗的字数限制及韵律规则。
熟悉古代诗歌的韵律规则有助于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更好地利用韵律表现诗歌的意境。
2.领会古代诗歌中深邃的意境。
只有真正领会诗歌意境,学生才能表达更为真实、深刻的思想和感情。
三、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
通过启发式问答等方式,让学生从中领悟到韵律规则和诗歌意境。
最新短歌行教学设计3篇

(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曹操其人其文;2、体会诗人抒发的人生短暂和求贤若渴、建功立业的矛盾复杂情感。
(二)过程和方法:通过诵读和分析讨论,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三)情感与价值:树立有担当、时不我待、及时建功立业的积极昂扬的人生态度。
我所教授班级学生的语文素养还不错,而且学生已经背诵了这首诗,所以这一节课我是从整体感知着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这节课主要通过诵读与讨论探究,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并树立积极昂扬的人生态度。
本诗的思想感情还是比较明显的,但如何深入理解,却是个难点;在体会诗人复杂情感的环节中,学生对诗人“忧”的概括可能不全面或理解不到位,这里教师应根据诗文及相关资料进行引导,并明确诗人的“忧”是积极的。
最后联系实际,畅所欲言,不要限制学生的思路,但应作适时引导,可从待遇、环境、平台等方面作引导。
一、课前活动:1、课前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设计意图:营造一种磅礴激昂的氛围,带领学生走进诗歌情境)2、导入:(设计意图:带领学生初识曹操)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有多少英雄能够经得起历史的千淘万漉而流芳百世呢?曹操应该是三国时代留下了浓重一笔的人物: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将曹操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画成白脸,印象中他也是阴险、奸诈、残暴的。
而《三国志》中曹操又是一个“忠臣贤相”、“杰出英雄”。
那么,你心中的曹操到底是奸雄还是英雄呢?公正评价历史上的曹操:曹操生性狡诈多疑、残忍自私,然而功过持平,历史上的真实的曹操仍不失为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与文学家。
二、文题理解(设计意图:文学常识积累)“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短歌行》是一首乐府诗,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的名称。
乐府诗有“长歌”“短歌”之分。
一般是根据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
一般来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短歌行》公开课教学教案

《短歌行》公开课教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短歌行》。
具体内容包括诗歌的朗读、解析、背景介绍以及诗歌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短歌行》的字词、句式及修辞手法,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
2. 了解《短歌行》的作者曹操及其创作背景,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短歌行》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
重点:掌握诗歌的字词、句式及修辞手法,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曹操的画像,引导学生了解曹操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让学生跟随多媒体课件朗读《短歌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
3. 解析:对诗歌的字词、句式、修辞手法等进行详细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4. 背景介绍:讲解曹操创作《短歌行》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 例题讲解:以诗歌中的一句为例,分析其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歌中的其他句子。
六、板书设计1. 《短歌行》2. 作者:曹操3. 诗歌内容框架4. 重点字词、句式及修辞手法5. 诗歌背景及思想感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短歌行》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了解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曹操的其他作品,如《观沧海》、《龟虽寿》等,进一步了解曹操的文学成就。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理解并掌握《短歌行》的字词、句式及修辞手法,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
2. 教学难点与重点中的“理解《短歌行》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
《短歌行》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4篇

《短歌行》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了解曹操其人其文。
揣摩诗意,体会诗人抒发的人生短暂和求贤若渴,建立功业矛盾复杂情感。
总结曹操诗歌缘事而发,慷慨多气的特点。
过程和方法:分层鉴赏,通过诵读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早在十年前,老师曾听过一首京剧韵味十足的通俗歌曲,歌曲名字叫《说唱脸谱》。
其中有几句唱词,老师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这里为大家清唱一下:蓝脸的多尔顿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
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
黑脸的张飞叫喳喳啊……为什么在京剧中,曹操为什么一定要是个白脸呢?(曹操这人太奸诈了。
)奸诈是性情体现在言行上也体现在面相上。
为了更直观地表现曹操的这种奸,京剧只能给曹操一个白脸。
唯其脸白,才能把他的一个眼神和任何一个细微的表情都展现出来。
但同学们觉得京剧中这种图谱化表现出来的曹操性格真实吗?(不真实)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曹操的作品《短歌行》,通过他的作品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个历史人物的真实情怀。
二、走进文本活动一、理解词句,揣摩诗意。
1、首先老师请同学们把诗歌自由诵读一遍,然后结合课下注释,揣摩诗意。
教师走下讲台和学生进行个体交流,了解学生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问题的发现,存在两类:一类是对注释的推究;一类是注释之外的理解)教师应作如下准备:①释题:“短歌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名称,属《相和歌·平调曲》,原词已经不可知,现在流传下来最早也最为有名的就是曹操的这首《短歌行》。
初中时我们学过长歌行,后人也有《琵琶行》,《兵车行》等诗歌。
短歌、长歌,因歌词长短而区分。
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②对酒当歌,当字理解。
解释为“对着”,可以引申为听歌,唱歌。
这是已然发生的行为。
解释为“应当”,是能愿词,表明放歌是希望发生的一种行为。
听歌时一种静态形象的呈现,与诗人内心涌动的丰富的情感不符;应当是一种希望,无论付没付诸行动,都是将来时的一种表述;只有一边喝酒一边唱歌这种现实中正在发生着的动作与诗人内在的情感互为表里。
《短歌行》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四)共3篇

《短歌行》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四)共3篇《短歌行》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四)1《短歌行》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四)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学选读是一项重要的课程内容。
其中,唐代辞赋《短歌行》是必修课程中的重要篇目,因为它不仅是中华文化瑰宝,而且具备深刻的社会和哲学意义。
本文将从课程目标、教学思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对《短歌行》的授课进行详细阐述。
一、课程目标本节课程的目标如下:1、使学生了解《短歌行》的作者、背景和写作意图;2、使学生能够理解并准确掌握该文本的基本思想和表达方式;3、使学生能够通过专题分析,深入剖析《短歌行》的文本结构、修辞手法和其它文学元素,进一步提高阅读解读能力;4、使学生能够通过文学鉴赏,深刻理解《短歌行》的社会背景与当代价值,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5、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让学生体验和享受文学美感。
二、教学思路要达到以上目标,教师需要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首先,教师应该在课前通过PPT展示、讲解课堂板书、提供阅读材料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短歌行》的作者、背景和文学特征。
其次,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课前预热、教学案例、课堂辩论等方式,创造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本的基本思想与表达方式。
最后,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阅读水平、学习能力和兴趣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配合阅读、课外文学碎片、文学鉴赏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水平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内容《短歌行》是唐代辞赋的代表作之一,其内容、结构与形式都极为精妙。
探究这一文本必须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1、文本基础知识:课前引导学生了解唐代辞赋概述、作品特点及《短歌行》作者、背景等。
在理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阐述《短歌行》的文本结构、主题和表现手法,比如隐喻、比喻、对句等。
2、文本主题解析:强调“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浓缩了轻轻的相思之情,但更流露出唐代士人高洁兼有人文情怀的主题。
从诗歌表达手法和文化背景的角度,介绍唐朝兴废原因与士人精神追求。
曹操《短歌行》优秀教案(通用6篇)

曹操《短歌行》优秀教案(通用6篇)曹操《短歌行》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家曹操基本情况,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内容,背诵本诗。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2.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方法: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由“说曹操曹操就到”引入对曹操在文学和历史上的评价,《短歌行》中的曹操的形象意义。
二、检查自主阅读:1、了解创作背景。
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人。
三国魏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
这种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创作背景:建安十三年,曹操在败吕布、平袁术、灭袁绍的基础上,统一了北方。
这年冬天,他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
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失利,被周瑜杀得大败而归。
当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
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2、朗诵。
在战场上鼓动群臣的时候,是怎样一种心情?三、合作探究、赏析诗歌:(一)微观入诗,赏析第一节。
1.微观入诗,就是从理解诗意开始;而理解诗意,就是从诵读开始。
此诗格调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哪位同学先自告奋勇朗读一下这首诗呢?请一学生朗读完后首先肯定他的优点:如声音洪亮,有激情。
《短歌行》最新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短歌行》最新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短歌行》最新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短歌行》最新教案教案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第一部分:教育目标1. 学生能够熟悉、理解《短歌行》的作者历史背景,学习其文学创作方法和风格,了解短歌行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2. 学生能够分析骆宾王诗歌的象征意义,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诗歌的意义。
3. 学生能够较全面地掌握骆宾王的诗歌创作风格和特点,为日后的创作积攒经验。
第二部分: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骆宾王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 《短歌行》的诗歌形式和创作背景。
3. 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蕴含。
难点:1. 如何解读骆宾王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蕴含。
2. 学生的神经科学、文化和语言水平不确定性,如何使得文学知识得到实际巩固。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设计第一课时:引导学生翻阅《短歌行》原文,梳理文学史背景(南北朝时期),揭示骆宾王的诗歌创作历程和文学成就,并简要介绍短歌行的讲解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二课时:指导学生通过多渠道分析诗歌的形式、韵律和音乐美感,并分析诗歌中的人物、情节和象征意义,使学生逐渐对骆宾王的诗歌创作风格和特点获得更深入的认识。
第三课时:讲解骆宾王诗歌语言和文化蕴含,并在教学现场和网络环境下,组织学生参与骆宾王诗歌的解读讨论,形成学生的活跃研讨氛围。
第四课时:组织学生阅读《短歌行》的背景材料,对于骆宾王的文学创作思想和创作过程进行深入探究,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短歌行的诗歌形式和韵律处理的独特之处,在实践中提高解读短歌行的能力和视野。
第四部分: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教学方法:1. 互动式学习。
在讲授和分析短歌行的过程中,采用问题探究和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增强集体认识和合作意识。
2. 知识呈现和实践融合。
在知识传递中注重实践,通过学生个案、合作学习或文学作品分析等方式,使学生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评价方式:1. 老师给学生写评语,主要针对学生的表现和成绩作出专业的评价。
《短歌行》教学设计精选3篇

《短歌行》教学设计6一、教学设计的说明《短歌行》是新课标高中语文第二模块第二单元第四篇课文。
在这之前,学生按照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先后学习了《诗经》两首、《离骚》和《孔雀东南飞》,已经从多个角度对中国古典诗歌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在这基础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建安文学的代表作。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依据《新课标》的要求,这节课应达到以下目标:体现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是了解魏晋诗歌的基本特征,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相应的表现手法,从而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体现在过程和方法方面的是通过诵读、讨论、赏析、点拨,领悟诗人在作品中表现的思想感情,引发联想,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体现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是体会古典诗歌的意境美和节奏美,教育学生要自觉珍惜时间,要拥有宽广的胸襟,树立远大的志向。
基于上述“三维目标”,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把握诗歌的主旨,揭示诗人的创作目的,从而更好地理解这首诗,体会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难点:针对学生在诗歌鉴赏方面表现手法掌握不好的现状,我们把难点定在探究这首诗的表现手法上。
教学方法:①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②讨论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集体探究,得出答案③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三、教学过程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常山赵子龙于曹营几十万大军中救出吴蜀后主刘禅,曹操在景山顶上看到赵云无比威猛,于是感慨道:“真虎将也!吾当生致之。
”正是曹操的这句话我们看到了赵子龙单骑救主的义举。
这是小说中曹操爱惜人才的生动体现。
今天,我们共同走进曹操的诗作,看看其内心深处是如何渴求贤士的,感受一下他作为政治家的抱负和情怀。
2、曹操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横扫黄河两岸,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任,唯才是举;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歌行》教学简案
【教学重点】:
1、体会一个政治家身处动乱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
2、熟背全诗。
【教学难点】:
用典、比兴、比喻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学法指导】:
1、朗读——想象——感悟。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步骤】:
导入: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三国演义》许劭
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白脸奸臣
——戏曲舞台塑造的人物形象
——家喻户晓,老少皆知的曹操形象。
鲁迅:不过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
————言为心声,通过读他的诗来了解真正的曹操。
一.整体把握
1.教师示范读全诗歌2.全班齐读全诗,注意多次出现中感情色彩最浓的字眼。
——忧,出现三处,一生找出,全班勾画。
二.具体品读
学习第一节
1.一生读第一节,问:写了哪几种“忧”,用什么意象表达自己的“忧”又是怎么解“忧”的
人生苦短朝露(人生)唯有杜康
借酒解愁诗人还有哪些,你能够背诵出他借酒浇愁的诗歌吗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这些诗人将酒和情感将酒和文学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发达的酒文化,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搜集整理,看看酒还可以和哪些情感联系在一起,可以以此探究中国的酒文化。
曹操为酒文化也是做了贡献的。
2.师示范读这8句,学生读。
指导读:(两句一指导)慷慨激昂、沉郁悲壮、凝重苍凉、苍劲悲凉)
3.一生读、全班读。
4.第二种“忧”:求才不得子、君(人才)鼓瑟吹笙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
子宁不嗣音
--《诗经.郑风.子衿》
译文:
你那青青的衣领啊,
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
虽然我不能去找你,
你为什么不主动传给我音信
——用典、比喻,渴求人才而不得的“忧”。
《诗经·小雅·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这是一首热情款待群臣宾客的诗篇。
开头以鹿鸣起兴。
在空旷的原野上,一群糜鹿悠闲地吃着野草,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声,此起彼应,十分和谐悦耳。
开头奠定了和谐愉悦的基调,给与会嘉宾以强烈的感染。
——鲁迅称曹操“改造文章的祖师爷”,这里8句诗歌,6句一字不改直接大胆的拿用《诗经》的原句,确实大胆,如此大胆的还有他的高大上的粉丝——毛泽东,经常原封不动地使用古典诗词,这叫做直接引用。
——曹操深情表白,只要你来我曹操队营,我将请人或者亲自为你鼓瑟吹笙热情迎接你。
5.示范读这8句,2句一指导读(惆怅轻柔、深沉悠长、深情舒缓、轻
快高昂)一生读,全班读。
学习第三节
1.一生读第二节,问:写了哪几种“忧”,用什么意象表达自己的“忧”又是怎么解“忧”的
人才难得明月(人才)契阔谈䜩
难点:“越陌度阡,枉用相存”主语“枉”,屈驾,所以此句主语应该是人才,不是“我”。
——想象你来时我们欢聚一团的情景。
发誓,海盟山誓,只要你来,我们必定会情投意合,如胶似漆。
2.教师示范读,两句一指导读(深情激昂、沉郁悠长、轻快愉悦、轻快高亢)一生读,全班读。
3.第二种“忧”
人才徘徊乌鹊(人才)天下归心
——夫晋,何厌之有厌,满足。
人才比喻人才“多多益善”,渴望揽尽天下贤才。
——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成语“吐哺握发”。
连洗个澡都要几次从澡盆里爬出来,一餐饭要吃几次。
这种生活每个同学都会觉得不爽,无论怎样的客人到来都不会这么做,但是曹操发誓他要这么做,对人才的渴望已经到了茶饭不思的地步。
4.教师示范读,(2句一指导,惆怅舒缓急促高亢铿锵有力慷慨激昂)一生读,全班读。
三.探究曹操的“志向”
——看到青青子衿,使我想起了你,看到明亮的月亮,使我想起了你,看到南飞的乌鸦,使我想起了你,你无时无刻不萦绕在我的心头,你只有回到我曹操的怀抱,才能解除我的忧心。
所以说这是一首“求贤歌”。
曹操在诗歌里反复表达自己如此渴望人才,那么有无实际行动1. 三下《求贤令》,唯才是举2.千方百计留关羽3.官渡之战赤脚迎许攸
曹操如此渴望人才,到底他收揽人才的目的是什么。
1.时代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在败吕布、平袁术、灭袁绍的基础上,统一了北方。
这年冬天,曹操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统一天下。
结果在赤壁之
战中大败而归。
当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
曹操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一天,曹操酒宴文武百官,饮至半夜,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他感此景持槊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他的“志向”还有诗歌为证:曹操《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反映当时社会动乱,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曹操《龟虽寿》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渴望人才是为了实现他的:广纳人才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伟大志向。
这就是英雄的情怀,英雄的胸襟,英雄的自信,英雄的志向,所以说这是“一曲英雄的慷慨悲歌”。
关于人才的巨大效益,我们简单举几个例子:
《三国演义》::卧龙凤雏,二者得一可安天下。
今年很火的一个电视剧《琅琊榜》:江左梅郎,麒麟之才,得之可得天下。
所以曹操如此渴求人才,希望贤才能够辅助自己实现伟大抱负,一统天下。
四.写作:你心中的曹操
学了《短歌行》,同学们一定对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请写一首诗或者一副对联或者一段短文, 谈谈你对曹操的认识。
还可以结合历史上的曹操来写:
曹操: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晋朝建立后追尊为魏武帝。
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之战
统一中国北方“外定武功,内兴文学”
“三曹”“建安文学”的开创者
——文韬武略
展示:
1.诗歌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
2.对联
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文功武治唯才是举铁槊赋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3.短文
在历史的滚滚长河中,
浪花淘出了这样一个人物——
在三足鼎立的政治舞台上,
他堪称一个拥有文韬武略的英雄;
在古代文学的长廊中,
他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
他曾经叱咤风云,
他死后功过成败至今还令人评说不尽。
他就是一代英雄——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