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公开课教案
短歌行公开课优秀教案(通用7篇)

短歌行公开课优秀教案短歌行公开课优秀教案(通用7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短歌行公开课优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短歌行公开课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家曹操基本情况;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内容;背诵本诗。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2.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方法: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中国,是诗的国度。
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历经楚辞、汉乐府、《古诗十九首》,到了魏晋时期,中国诗歌史上又出现了一个重要时期:建安文学时期。
此期许多作品从汉乐府民歌中吸取养料,创作五言抒情诗,五言诗由此走向成熟,同时出现七言诗,更从促进了唐代“近体诗”的成熟发展,在中国诗歌诗起到它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而建安文学的开创者与组织者,也正是这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
二、检查自主阅读:1.了解曹操其人及创作背景。
(知人论世)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人。
三国魏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
这种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创作背景:建安十三年,曹操在败吕布、平袁术、灭袁绍的基础上,统一了北方。
《短歌行》公开课教案

《短歌行》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短歌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曹操的基本情况。
分析《短歌行》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色。
解读《短歌行》中的意象和寓意。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能力。
运用文本细读和对比分析的方法,深入探讨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曹操的豪情壮志和对人生的思考。
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短歌行》的诗意和主题。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2 教学难点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古文用法。
对曹操及其时代背景的了解。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短歌行》的背景、诗意和主题。
3.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
3.3 文本细读法: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意象和修辞手法。
3.4 对比分析法:比较《短歌行》与其他诗歌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曹操及其文学成就。
引入《短歌行》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4.2 文本阅读与分析让学生朗读《短歌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分析诗歌的形式和结构。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寓意。
4.3 讨论与提问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回答学生的问题,解答疑惑。
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第五章:教学反思5.1 教学效果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评估教学效果。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5.2 教学改进措施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评估,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针对学生的难点和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讲解。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短歌行》及相关注释、译文。
6.2 参考资料:关于曹操和《短歌行》的研究论文、评论等。
6.3 辅助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第七章:教学评价7.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
7.2 学生理解程度:通过作业、测试和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对《短歌行》的理解程度和掌握情况。
短歌行教案(共25篇)

篇1:短歌行教案【目标】1、反复诵读,读懂诗意,读出诗情。
2、品味语言,鉴赏写作手法,体味忧情。
【教学重点】以“忧”为线索,揣摩诗歌情绪变化,体味忧情鉴赏诗歌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运用典故及点化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方法】朗读品味法、设疑讨论法、合作探讨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俗话说:“乱世出英雄。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说到三国英雄,人们往往首先想到孙权、周瑜、诸葛亮等人。
苏轼推崇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崇拜孙权,“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唐代大诗人杜甫仰慕诸葛亮,他在《蜀相》中这样赞美诸葛亮的功绩:“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陆游也以诸葛亮自况,“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周瑜等人固然称得上英雄,但人们却忽略了一个重要人物,曹操。
曹操在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曾是中国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是一个在当时叱咤风云的人物。
他堪称英雄,但历来得到的评价并不高。
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概括了人们对他的三个称谓:英雄、奸雄、奸贼。
那么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二、知人入诗,了解背景1、曹操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但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
当年,汝南名士许劭(三国曹魏时名士,喜评人物,)称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陈寿在《三国志》中:“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戏曲舞台上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脸奸臣,成为一个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的人物。
我们应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承认他对历史的推动作用,肯定他的贡献。
《短歌行》最新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短歌行》最新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短歌行》最新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短歌行》最新教案教案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第一部分:教育目标1. 学生能够熟悉、理解《短歌行》的作者历史背景,学习其文学创作方法和风格,了解短歌行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2. 学生能够分析骆宾王诗歌的象征意义,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诗歌的意义。
3. 学生能够较全面地掌握骆宾王的诗歌创作风格和特点,为日后的创作积攒经验。
第二部分: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骆宾王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 《短歌行》的诗歌形式和创作背景。
3. 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蕴含。
难点:1. 如何解读骆宾王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蕴含。
2. 学生的神经科学、文化和语言水平不确定性,如何使得文学知识得到实际巩固。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设计第一课时:引导学生翻阅《短歌行》原文,梳理文学史背景(南北朝时期),揭示骆宾王的诗歌创作历程和文学成就,并简要介绍短歌行的讲解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二课时:指导学生通过多渠道分析诗歌的形式、韵律和音乐美感,并分析诗歌中的人物、情节和象征意义,使学生逐渐对骆宾王的诗歌创作风格和特点获得更深入的认识。
第三课时:讲解骆宾王诗歌语言和文化蕴含,并在教学现场和网络环境下,组织学生参与骆宾王诗歌的解读讨论,形成学生的活跃研讨氛围。
第四课时:组织学生阅读《短歌行》的背景材料,对于骆宾王的文学创作思想和创作过程进行深入探究,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短歌行的诗歌形式和韵律处理的独特之处,在实践中提高解读短歌行的能力和视野。
第四部分: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教学方法:1. 互动式学习。
在讲授和分析短歌行的过程中,采用问题探究和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增强集体认识和合作意识。
2. 知识呈现和实践融合。
在知识传递中注重实践,通过学生个案、合作学习或文学作品分析等方式,使学生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评价方式:1. 老师给学生写评语,主要针对学生的表现和成绩作出专业的评价。
短歌行公开课优秀教案

短歌行公开课优秀教案短歌行公开课优秀教案篇一:短歌行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识记曹操的生平概况,识记“行”这一诗歌体裁的特点2、能以本诗为例,初步了解曹诗“于悲凉中多有跌宕慷慨之气”之风格3、初步明确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能够按照这些方法基本读懂本诗,初步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为培养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能力做准备教学重点本单元在新教材中是第一个古代诗歌单元,本诗篇幅短小,又编排在单元的最后一课,因此本诗教学自然就承担了引导学生初步学习鉴赏中国古代诗歌的任务引领学生首先要读懂“这一首”,然后在此基础上归纳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与方法;教学中兼顾诵读,力争让学生当堂背诵教学难点1、初步理解曹操这首代表作“于悲凉中多有跌宕慷慨之气”之特色2、曹操在历史上和在文艺作品中的形象极其复杂,教学中将避免在人物形象评价上的争议,而将学生的精力引导钻研文本,进而力争合理而多元地阐释文本中的艺术与人物教学方法]讲解、点拨、诵读、讨论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首先要学生集体背出《龟虽寿》中的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然后简述故事——《世说新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东晋时代重兵把握的大将军王敦,每酒后辄咏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击打唾壶为节,壶口尽缺。
但是,也有人说曹诗不好。
《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描写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权决战当天夜晚,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取槊立于船头,慷慨而歌歌词就是今天学的《短歌行》。
二、初步感知1、一读诗歌:教师配乐诵读然后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2、在检查学生对补充注释后,讨论“朝露”、“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乌鹊”四个意象的内涵(强调:“乌鹊”在文中解释为“乌鸦”,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可视为吉祥鸟)教师强调:高中生读诗要学会“鉴赏”什么是“鉴赏”“鉴”是鉴别,说的是“好不好”的问题,要求我们读懂诗歌;“赏”是欣赏,说的是“为什么好”“好在哪里”的问题,要求我们学会评价诗歌。
《短歌行》公开课教学教案

《短歌行》公开课教学教案《短歌行》是汉末政治家、文学家曹操以乐府古题创作的两首诗。
通过宴会的歌唱,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感情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短歌行》公开课教学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短歌行》公开课教案一教学过程:一、导入俗话说:“乱世出英雄。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说到三国英雄,人们往往首先想到孙权、周瑜、诸葛亮等人。
苏轼推崇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崇拜孙权,“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唐代大诗人杜甫仰慕诸葛亮,他在《蜀相》中这样赞美诸葛亮的功绩:“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陆游也以诸葛亮自况,“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周瑜等人固然称得上英雄,但人们却忽略了一个重要人物——曹操。
曹操在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曾是中国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是一个在当时叱咤风云的人物。
他堪称英雄,但历来得到的评价并不高。
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概括了人们对他的三个称谓:英雄、奸雄、奸贼。
那么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曹操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但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
当年,汝南名士许劭称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陈寿在《三国志》中:“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戏曲舞台上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脸奸臣,成为一个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的人物。
我们应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承认他对历史的推动作用,肯定他的贡献。
把握他的三个称谓: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今天语文课,咱们就主要分析作为文学家的一面,他的作品中必然会反映他作为政治家的抱负和情怀。
《短歌行》教案(精选15篇)

《短歌行》教案《短歌行》教案(精选1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短歌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短歌行》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颠覆曹操作为奸臣逆贼的形象。
2、背诵诗歌的第一小节。
3、分析作者的忧思之情。
过程与方法:1、多朗读,从朗诵中感知诗歌的意思。
2、捉住能表现作者心情的字如“忧”,进行赏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知曹操的远大志向和英雄形象。
2、培养高中的独立评价能力。
教学方法:美读法、讨论法、启发诱导法。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一课时。
导入:同学们有看过三国演义的吗?在三国演义里曹操是什么样的形象?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这样评价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
现在同学们看这幅图片,只这是京剧中曹操的形象,同学们曹操的脸有什么特点?白色的。
那位同学知道京剧中白色代表什么类型的人。
代表的是阴险奸诈的人。
展示《观沧海》的幻灯片。
二、学习文本。
带着对曹操诗歌的这种感受,我们一起学习曹操的另一首非常著名的诗歌《短歌行》。
1、朗读,先让学生朗读一遍,从朗读中检查他们的预习情况,对诗歌的把握如何?然后播放录音,让学生感受一下,别人是如何朗读短歌行,注意感情的轻重舒缓。
预设:在让学生听完朗诵之后再读一遍。
小结朗读:同学们读得很流畅,但感情把握不到位,这是因为诗歌离我们的年代比较久远,所以对于它所表达的情感可能把握得不够到位,那我们就深入地了解一下诗歌,请同学们看一下这首诗中,最能体现出作者心情的是什么词?预设回答:忧2、范仲淹登岳阳楼的时候为国为民,发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代丞相的情怀,那同学们看一下曹操他忧的对象是什么?先不着急回答,我们说这首诗总共有两段,但是我们还可以把这两段分为四节,所以我们先来齐读第一节(从开头至唯有杜康)女生读一句,男生读后一句,我们先把这一小节读一下,从中看作者“忧”什么?预设:忧的是人生苦短。
《短歌行》教案优秀4篇

《短歌行》教案优秀4篇《短歌行》优秀教学设计篇一知识与技能:(1)能用普通话流畅地诵读诗歌;(2)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反复诵读、质疑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文本,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方法归纳等学习能力。
3、情感与态度:体会并学习曹操为实现人生价值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教学方法1、读法:反复诵读,教师指导,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提问讨论:师生互动,解决反馈问题。
3、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古人说“诗言志,歌咏怀”,诗歌是文人抒发感情的一种载体。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兼文学家曹操的《短歌行》,感受曹操在这首诗歌当中要言的是何志,抒发何种感情呢?二读1 品读诗歌,先从朗诵开始。
四言诗节奏:二二节拍,诗歌诵读,要注意语速、语调,要有抑扬顿挫之美感。
学生自由读,请一名试诵读,评。
2 注意个别句子的处理:一般感叹句、陈述句读降调,问句读升调,老师范读。
请学生找出诗文中的问句,加以诵读体会。
3 再请学生读,点评。
三分析1同学们再集体诵读一遍,在读的时候思考一个问题:这首诗给你传递出一种怎样的感情?(苦闷,忧愁)从哪里看出来?生1:标题生2:意象词“酒”,还有诗中的“忧”字生3:“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写实,结合背景分析明确诗眼“忧”,找一找。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2诗人在“忧”什么呢?同学们讨论两分钟,有了结果后展示你的理解。
生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忧人生短暂生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功业未成生3: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忧功业未成小结:诗人心中有忧,何以解忧呢?杜康能解吗?要解忧,必须求得贤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歌行》教学简案
【教学重点】:
1、体会一个政治家身处动乱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
2、熟背全诗。
【教学难点】:
用典、比兴、比喻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学法指导】:
1、朗读——想象——感悟。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步骤】:
导入: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三国演义》许劭
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白脸奸臣
——戏曲舞台塑造的人物形象
——家喻户晓,老少皆知的曹操形象。
鲁迅:不过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
————言为心声,通过读他的诗来了解真正的曹操。
一.整体把握
1.教师示范读全诗歌2.全班齐读全诗,注意多次出现中感情色彩最浓的字眼。
——忧,出现三处,一生找出,全班勾画。
二.具体品读
学习第一节
1.一生读第一节,问:写了哪几种“忧”,用什么意象表达自己的“忧”又是怎么解“忧”的?
人生苦短朝露(人生)唯有杜康
借酒解愁诗人还有哪些,你能够背诵出他借酒浇愁的诗歌吗?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这些诗人将酒和情感将酒和文学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发达的酒文化,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搜集整理,看看酒还可以和哪些情感联系在一起,可以以此探究中国的酒文化。
曹操为酒文化也是做了贡献的。
2.师示范读这8句,学生读。
指导读:(两句一指导)慷慨激昂、沉郁悲壮、凝重苍凉、苍劲悲凉)
3.一生读、全班读。
4.第二种“忧”:求才不得子、君(人才)鼓瑟吹笙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
子宁不嗣音?
--《诗经.郑风.子衿》
译文:
你那青青的衣领啊,
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
虽然我不能去找你,
你为什么不主动传给我音信?
——用典、比喻,渴求人才而不得的“忧”。
《诗经·小雅·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这是一首热情款待群臣宾客的诗篇。
开头以鹿鸣起兴。
在空旷的原野上,一群糜鹿悠闲地吃着野草,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声,此起彼应,十分和谐悦耳。
开头奠定了和谐愉悦的基调,给与会嘉宾以强烈的感染。
——鲁迅称曹操“改造文章的祖师爷”,这里8句诗歌,6句一字不改直接大胆的拿用《诗经》的原句,确实大胆,如此大胆的还有他的高大上的粉丝——毛泽东,经常原封不动地使用古典诗词,这叫做直接引用。
——曹操深情表白,只要你来我曹操队营,我将请人或者亲自为你鼓瑟吹笙热情迎接你。
5.示范读这8句,2句一指导读(惆怅轻柔、深沉悠长、深情舒缓、轻
快高昂)一生读,全班读。
学习第三节
1.一生读第二节,问:写了哪几种“忧”,用什么意象表达自己的“忧”又是怎么解“忧”的?
人才难得明月(人才)契阔谈䜩
难点:“越陌度阡,枉用相存”主语?“枉”,屈驾,所以此句主语应该是人才,不是“我”。
——想象你来时我们欢聚一团的情景。
发誓,海盟山誓,只要你来,我们必定会情投意合,如胶似漆。
2.教师示范读,两句一指导读(深情激昂、沉郁悠长、轻快愉悦、轻快高亢)一生读,全班读。
3.第二种“忧”
人才徘徊乌鹊(人才)天下归心
——夫晋,何厌之有?厌,满足。
人才比喻人才“多多益善”,渴望揽尽天下贤才。
——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成语“吐哺握发”。
连洗个澡都要几次从澡盆里爬出来,一餐饭要吃几次。
这种生活每个同学都会觉得不爽,无论怎样的客人到来都不会这么做,但是曹操发誓他要这么做,对人才的渴望已经到了茶饭不思的地步。
4.教师示范读,(2句一指导,惆怅舒缓急促高亢铿锵有力慷慨激昂)一生读,全班读。
三.探究曹操的“志向”
——看到青青子衿,使我想起了你,看到明亮的月亮,使我想起了你,看到南飞的乌鸦,使我想起了你,你无时无刻不萦绕在我的心头,你只有回到我曹操的怀抱,才能解除我的忧心。
所以说这是一首“求贤歌”。
曹操在诗歌里反复表达自己如此渴望人才,那么有无实际行动?1. 三下《求贤令》,唯才是举2.千方百计留关羽3.官渡之战赤脚迎许攸
曹操如此渴望人才,到底他收揽人才的目的是什么。
1.时代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在败吕布、平袁术、灭袁绍的基础上,统一了北方。
这年冬天,曹操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统一天下。
结果在赤壁之
战中大败而归。
当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
曹操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一天,曹操酒宴文武百官,饮至半夜,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他感此景持槊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他的“志向”还有诗歌为证:曹操《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反映当时社会动乱,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曹操《龟虽寿》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渴望人才是为了实现他的:广纳人才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伟大志向。
这就是英雄的情怀,英雄的胸襟,英雄的自信,英雄的志向,所以说这是“一曲英雄的慷慨悲歌”。
关于人才的巨大效益,我们简单举几个例子:
《三国演义》::卧龙凤雏,二者得一可安天下。
今年很火的一个电视剧《琅琊榜》:江左梅郎,麒麟之才,得之可得天下。
所以曹操如此渴求人才,希望贤才能够辅助自己实现伟大抱负,一统天下。
四.写作:你心中的曹操
学了《短歌行》,同学们一定对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请写一首诗或者一副对联或者一段短文, 谈谈你对曹操的认识。
还可以结合历史上的曹操来写:
曹操: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晋朝建立后追尊为魏武帝。
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之战
统一中国北方“外定武功,内兴文学”
“三曹”“建安文学”的开创者
——文韬武略
展示:
1.诗歌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
2.对联
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文功武治唯才是举铁槊赋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
3.短文
在历史的滚滚长河中,
浪花淘出了这样一个人物——
在三足鼎立的政治舞台上,
他堪称一个拥有文韬武略的英雄;
在古代文学的长廊中,
他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
他曾经叱咤风云,
他死后功过成败至今还令人评说不尽。
他就是一代英雄——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