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暑假作业(13) 论述类文本阅读1(无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Word版含答案.doc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Word版含答案.doc

2019届高中语文专题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字美学骆冬青汉字美学要关注汉字独特的美学创造的智慧,即汉字构造的原则。

汉字的造字原理,以许慎《说文解字》所论影响最为深远。

甲骨文的发现,固然令汉字造字在人们的视野中变得更加复杂,来自远古的蛮荒之气、野性的思维,渗透到原初的汉字形态中,值得我们从美学思维的层面进一步探索;许慎揭示的“六书”说,在思维层面对汉字的造字原理,做出了堪称经典的阐说,或许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归纳和补正,但其无疑已为探讨汉字美学提供了一种深刻的致思方向。

汉字构造以象形为根基,图象先于声音的原理,就是造字层面上的美学阐论。

汉字美学真正的起点,正在汉字创造的美学原点之中。

这种关于造字的美学探索,也就与汉字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以及楷书的不同书体的变易有关,更与汉字最终的“方块字”形态相关。

其中奥妙,虽与书写的物质变迁、技术要求等相关,却更应当在一种美学的思维下予以理解。

但最根本的,却在于汉字造字的美学原则的探索。

这些原则的发现,当与汉字创生的原初情境息息相关。

由此原理、原则的探索,自然引入关于汉字美学、汉字文化精神的探讨。

汉字之中的文化积淀,是与汉字的构成相关的。

例如,一个“中”字,一个“道”字,所包含的中国文化内核,需要多少部论著才能阐释清楚?西方文字也有类似情形,汉字之不同则在于字形、字音的分析中已经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史的内容,这种对中国文化史内容的积淀,成为汉字美学又一深刻的方面。

若深究“文”①之含义,则“文化”本身即为“审美化”的重要体现。

所以,在汉字中积淀的文化史,包含着许多美学的内容,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每个汉字都是一首诗、一个故事、一段历史,还是一种哲学。

而这些内容,与其他文字不同,是深刻地蕴涵于汉字的训释之中的。

训诂学或传统的小学②之所以重要,显然并非“识字”那么简单。

或者说,广义的“识字”,正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而审美的感悟乃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高二学年暑假作业测试语文试题

高二学年暑假作业测试语文试题

高二学年暑假作业测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 150分钟满分 150分第一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唐代中秋文化寻绎中秋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时令节日,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君王的祭月仪典,而演变为民俗节日,据现有资料考察,是唐代的事。

唐是中秋节发展的关键时期,形成了形式多元、内涵丰富的中秋文化 ,奠定了流衍至今的中秋节俗的文化基调。

中秋节的形成,唐玄宗是关键人物。

开元十七年,玄宗将自己降诞之日八月初五定为“千秋节”(《唐会要》卷二九)。

这是唐代最重要的大节,举国欢庆。

庆典上,玄宗要向四品以上的官员赐金镜,群臣献寿,也要进奉宝镜。

这些镜子被称为“千秋镜”。

“月宫镜”就是千秋镜的一种,纹饰上或有明显的月轮图案,或刻画桂树、嫦娥、蟾蜍、玉兔等月宫神话元素。

唐代月宫镜中出现的形象系统与今日所流传的基本一致,说明当时对月宫世界的想象已经成熟。

《太平广记》记载了一个玄宗游月宫的故事,约略如下:开元年间的中秋十五日夜,玄宗在宫中玩月,被一名叫罗公远的异人接引前往月宫,见到仙女数百,素练霓衣,舞于广庭。

玄宗于是密记其声调,归召伶官,依其声调,作《霓裳羽衣曲》。

(《太平广记》卷二二)这则材料的重要性非比寻常。

它揭示了从八月五日千秋节向八月十五中秋节转换的契机。

中秋玩月习俗多见于中晚唐之后,暗示了玄宗死后,千秋节自然消亡,中秋节才转而代兴。

两者的民俗记忆互相勾连:盛世天子玄宗、盛大的欢宴、月神话的元素、赏月的行为。

更重要的是,这个故事透露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信息,那就是神话正在向艺术领域渗透、转移。

中秋文化同样渗透到了文学领域中。

赏月是中秋节俗的核心,唐诗当中也出现了大量的咏月诗。

其实“月”是诗歌最古老的意象之一,《诗经·陈风·月出》就有“月出皎兮”的经典咏叹。

但唐代的咏月诗有其独特之处。

翻检《全唐诗》,常见八月十五“与诸公望月”、“同诸客玩月”、“与某某赏月”这样的题目,还有多人燕集,同题共作的。

高二语文 论述文本阅读专项训练(讲义及答案)含答案

高二语文 论述文本阅读专项训练(讲义及答案)含答案

高二语文论述文本阅读专项训练(讲义及答案)含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书面语有文言与白话之分。

一般而言,文言与白话的区别,主要在于书面语与口语的关系。

大部分汉语史研究者认为,先秦时期的书面语与口语基本一致,汉魏以后二者出现分离现象,即口语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生新变化,而书面语仍然以先秦典籍中的词汇、语法、句法等为标准,这就形成了文言。

白话相对于文言而言,与口语的关系更为密切,大约萌芽于汉魏之际。

魏晋以后,尤其到了唐代,文白分野渐趋明显。

古白话经过长时期的历史积累,至宋代有了质的飞跃。

主要有两个表现:其一,口语向书面语领域的“渗透”加速,同时代的口语大量出现在书面语中;其二,口语进入书面语,涉及的文体进一步扩展,文学作品之外,以文言为主要载体的儒学及史学著作中也出现了白话。

由此而始,古白话突破了文言的藩篱,渐渐登上大雅之堂。

大量口语词、方言词进入文学语言,是汉语词汇发展的特点之一。

经过文学作品的传播,这些词汇与原有的普通词语渐渐取得并存的地位,并在以后的发展中显示出不同的生命力。

这一特点在宋代的诗、词、文中都有所表现。

人论宋诗,皆曰“以文为诗”,而口语入诗正是其重要表现之一。

词在宋代的繁荣,也使口语进入书面语的速度进一步加快。

宋代文学的各种文体,都不同程度地形成了口语化的特色。

除了文学作品,更值得重视的是,受禅宗语录影响而产生的宋儒语录以及史学著作等非文学作品,也开始大量使用白话,形成对正统文言语体的重大突破。

文言何以成为正统?就在它与儒家思想紧密联系,它是儒家原典本有的语体,继而成为儒家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

宋儒语录与史著中出现白话,无疑大大动摇了文言的正统地位。

白话书面语在宋代多种文体中大量涌现的同时,相关的语言理论也有了显著的发展,说明这种语言现象带有“自觉”意识。

书面语脱离口语毕竟不合语言的发展规律,人为地制造了阅读的障碍。

早在文言势力强大的汉代,王充就针对书面语脱离口语的状况,倡导“文字与言同趋”,这就是后人所说的“言文一致”。

高二语文论述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及练习题含答案

高二语文论述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及练习题含答案

高二语文论述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及练习题含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宠物猫——占领都市圈与互联网在进化与人工培育繁殖过程中,家猫的面部特征相比野猫更加圆润,拥有更圆的脸型、更大的眼睛和更小的嘴。

这种形似人类婴幼儿的幼态化长相激起了人类原始的保护欲,也让人类在猫面前更容易放松且获得愉悦。

因此很久之前,即使家猫不捕鼠甚至丧失了捕鼠功能,人们也心甘情愿养猫。

最早的“猫奴”还要追溯到古埃及时代。

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徳在游览埃及时曾记述说:“在埃及,如果谁家的猫寿终正寝了,主人必将剃眉致哀;如果谁家宅子不慎发生火灾,主人通常先抢救家里的猫。

”他甚至记录了赫赫有名的“培琉喜阿姆之战”中埃及人失利的原因: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国国王冈比斯为了征服埃及,率领大军,骑在骆驼背上穿越90千米的沙漠,来到埃及的前哨站培琉喜阿姆,在那里与埃及军队遭遇,但后者竞因波斯人盾牌上画的圣猫像而不愿进行反击。

”我国唐宋时期,从皇宫贵族到平民百姓,爱猫者也大有人在。

诗文书画中,猫嬉闹花间月下的身影常常可见。

想得到一只猫不是件容易事,得用盐和茶叶来换,如宋代曾几的《乞猫》:“春来鼠壤有余蔬,乞得猫奴亦已无。

青蒻裏盐仍襄茗,烦君为致小於菟。

”得到猫以后,也要费心照料,给予其他家畜完全不同的级别待遇,如陆游的《赠猫》:“裹盐迎得小狸奴,尽护山房万卷书。

惭愧家贫策勋薄,寒无毡坐食无鱼。

”今天,世界上家猫的数量是家犬的三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养猫人。

究其原因,一是猫的活动领域相比狗要小得多,很多家猫对于常年独处一室悠然自得,甚至可以一辈子不出门。

二是猫若即若离的神游性格并不像狗那样需要主人陪伴。

猫与主人的关系如同一个低要求的房客,既可以满足主人的情感陪伴,又不用其负担陪伴压力。

因此不少人都选择了养猫。

猫的热度甚至延伸到了工作场所:一二线城市的互联网企业喜欢将养猫作为公司福利的一部分,如同下午茶放松员工的神经,加班夜晚的“猫咪精神鼓励员”也是互联网公司的独特企业文化。

人教版高二语文第二学期暑假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第二学期暑假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第二学期暑假练习题(含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红楼梦》中的服饰有一些是汉族历代传承的服饰,但也有很多是清代人的穿着。

黛玉初至荣国府时,见到王熙凤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

袭人要回家探亲时也是在“桃红百子刻丝银鼠袄子”外,再套上“青缎灰鼠褂”。

徐珂《清稗类钞·服饰》中说:“褂,外衣也,礼服之加于袍外者。

”赵振民《中国衣冠中之满服成分》索性认定:“中国古无‘褂’字盖满制也。

”应该说褂子是清代人对肥大上衣的习惯称谓。

贾宝玉是作者着墨最多、寄托最深的人物之一。

他的服饰特色主要体现在红色上。

初见黛玉时,服饰以红为主色;群芳夜宴时,枕着红香花枕;祭晴雯时,穿着血点般大红裤子;看破红尘出家时,身披“大红猩猩毡的斗篷”。

这是因为红色是最能体现宝玉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的颜色。

红色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具有令人产生激动、热烈的本性和感情的力量,与他热情奔放的性格暗合。

红色也体现了他尊重女性的心理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常是女性的代名词,古代男子常称其女性好友为“红颜知己”。

宝玉非常推崇、爱慕和关心女性,红色岂不正是他怡悦红颜的绝妙注解?红色还是他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象征。

他虽被视为掌上明珠,却处处受羁绊,恨不能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

而红色常使人联想到火焰和鲜血的颜色,是充满刺激性和令人振奋的色彩。

它能使人产生积极进取的态度,这正是宝玉性格的写照。

服饰不但能突现人的外貌和性格,在阶级社会里,更能显示人的地位。

贾雨村还是寄住在葫芦庙内的一个穷儒时,曹雪芹只用“敝巾旧服”四个字就画出了这个落魄文人的潦倒。

邢岫烟虽为小姐,无奈家道艰难,只能着“家常旧衣”,连冬天也穿得“很单薄”。

对那些美貌而富贵的人,曹雪芹则不惜浓墨重彩。

只看看宝玉的佩戴物就知道了。

他的帽子是嵌玉紫金冠;颈上挂着饰有“金螭缨络”的项圈;那通灵宝玉,先是用“五彩金丝”系着,后又由莺儿织了一个“梅花络”套上;又有“寄名锁”——在神僧面前“寄名”为“弟子”,再铸一把锁,以示神命锁住;还有道士所画能祛邪的“护身符”。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附答案)解析.docx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附答案)解析.docx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张打油、胡钉铰,在古代诗坛,他们只能算是与诗搭了点边的边缘人物,但要说写打油诗,他们则是最著名的人物。

史书上当然没有他们的位置,但野来杂钞里却留下了他们的逸事和传说。

他们虽不入流,却毕竟与文化史有关。

了解打油诗的来历还是有意义的。

打油诗之“打油”二字,出自人名张打油。

张打油确有其人,有学者认为他是唐朝人,也有的历史材料说他是元朝人,并说他曾在河南开封做过官。

相传张打油擅作诙谐通俗的诗,其代表作是《雪诗》:“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其观察之细致可谓慧眼,用语也很巧妙,老姐也能看懂,看后还要哈哈大笑。

张打油虽有大名,但他的诗留传下来的却不多。

没有人,也没有办法为他编诗集,他的那些打油诗只是散见在一些笔记杂著中。

但打油诗的标识性人物,却并不只张打油一人,还有一个叫胡钉铰的,《辞源》上有几句简单的介绍:“唐贞元元和间人,名本能。

以钉铰为业。

能诗,不废钉铰之业,远近号为胡钉纹,其本名转不著。

”胡钉铰写的诗,《全唐诗》竞收了四首,可见他写过一些不错的诗。

代表作据说是《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写小儿垂钓时的天真、童趣,蛮有诗意,绝不像“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那样俗白。

但他之所以能与张打铰齐名,肯定是因他曾写过不少类似“黄白狗”之类的打油诗,只是那些打油诗没流传下来罢了。

在民间,胡钉铰还被金匠、银匠、铜匠、铁匠、锡匠和小炉匠奉为祖师爷。

(选自李乔《从张打油说到胡钉绞》,有删改)(1)了解打油诗的来历有什么意义?(2)从材料看,打油诗有哪些特点?(3)胡钉铰能与张打油齐名的原因有哪些?【答案】( 1)①全面认识文化史;② 知晓打油诗的文化价值。

(2)①用语巧妙,富有情趣;② 注重细节,诙谐幽默;③ 口语入诗,通俗易懂。

( 3)①野乘杂钞里有逸事和传说;② 肯定写过类似“黄白狗”之类的打油诗;③ 虽不做官,但也是钉铰行业的祖师爷。

高二语文暑假作业三

高二语文暑假作业三

镇平一高高二暑假语文作业三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西辽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及海岱地区这些新石器文化核心区衰落,中原核心区稳步崛起,中原中心趋势形成,这是中国史前文化格局改变的历程。

旧大陆西部即我们传统上所说的中亚和西亚传来的农作物(大麦、小麦)和绵羊、山羊、黄牛和马等家畜,显然对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起了作用。

同时,伴随着冶金技术的东传,青铜铸造技术在中原地区扎根、发芽、开花和结果,标志着青铜时代全球化的形成。

然而,西来的新作物与家畜,对于中原地区的产业仅为补充,未起到多大的作用。

青铜时代的全球化对于中原的崛起作用有限。

因此可以说,青铜时代的全球化不是中国史前文化格局彻底改变的根本动因。

造成中国新石器时代传统核心区域文化衰落以及中国史前文化格局彻底改变的根本原因,是以长江流域为代表的史前商品经济基础与以黄河中游地区(后来的中原)为代表的小农经济基础之间长期博弈。

最终,黄河中游地区由于其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总体和谐并充分适应东亚地区的生存环境,战胜了长江流域的商品经济,导致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

[来源:ZXXK]以专营农牧两侧的中间商贸为经济基础的半月带社会政体或文化中心,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传统商品经济文明中心衰落后兴起的,半月形地带的兴起得益于其农牧交错带的经济地理区位。

随着夏商周三代东亚文明中心的形成,半月带文化与文明衰落,半月带的功能从欧亚东西双方贸易的媒介,转变为在中原和欧亚草原之间的“保护膜”,如同带有瓣膜的细胞壁,总体上起到阻隔东西方自由交流的作用。

正如英国学者杰西卡·罗森夫人所认为的那样,东西双方只是透过半月带即她所谓的“中国弧”进行“接触”,并非“交流和融合”,中原仅仅是有选择地接受西方的文化因素与技术。

中原透过半月带这一“保护膜”向西方输出的恐怕主要也只有丝绸和粟了。

考古资料表明,中原夏商周三代许多先进的发明和政治策略,都被视为国家机密——核心“秘密武器”而被禁止西传,比如发达的天文历法知识体系、完备的圭表测量技术,以及天下观、礼乐制度观念、玉礼器制度观念等等,从而进一步加大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全国卷-暑假作业1】论述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 +语言文字运用(含答案)

【全国卷-暑假作业1】论述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 +语言文字运用(含答案)

【暑假作业】论述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作者是文本的初始创造者,作者按文字规则和审美要求书写的能被公众阅读、欣赏、评论的语符系统便是文学作品。

在语符系统中作者对外在世界的理解、自我生活的经验皆被对象化在文学作品之中并被作品显现,这就是作者的文本意图。

文学作品是文学文本的基础和载体,它在文学阅读、欣赏、评论中成为文学文本。

而作为文学文本基础和载体的文学作品也就独立于作者,它在对象化作家的主观世界的同时,成为客观独立的文本,不再为作者所控制和改变。

阅读是极为复杂的精神意识和语言使用活动。

而在阅读中,作品与读者则是一与多的关系,所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阅读具有个体心灵选择与心灵赋予的主观自由性。

读者的这种主观自由性也使对一个文学作品的每一次阅读都具有独一无二性和不可重复性。

文学阅读之所以是一种文本阐释活动而不是一般的认识活动,就在于读者在阅读文本时,作者的生活经历可以被理解为读者当下的生活意义。

读者通过对文本的阅读与作者和作者创作的生活之间不仅达成一种认知的交往,而且实现了一种意义的确认。

对文本的阅读也就成为对读者自己的意义的发现,对文本的阐释也就变为对读者所居生活的评说。

评者是一种特殊的读者。

发现文本中的作者意图,判明读者意图的合理性,进而昭示评者的意图,从而释出文学文本意义,使一个具体的文学作品成为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全部生活意义与人生价值的文化显现,实现文学文本对现实生活的超越,这些都是评者阅读文本、阐释文本的根本目的所在。

在马克思的文学评论中,人不是西方启蒙思想中观念的人,而是感性现实的人。

在马克思所处的十九世纪的资本主义时代,现实的人是被物化奴役的个体人,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具体人,这正是马克思高度评价十九世纪英法现实主义小说成就的根本原因。

同时,一些批评与理论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黑格尔逻辑主义批评观的影响。

评论者认为每个文学文本中的意义都潜藏着支配一切文本意义的普遍规律,而且这种普遍规律贯穿在历史全过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国学”谈连博“国学”一词,从清末吵到如今,诸家定义不一。

以《四库全书》所分,国学有经、史、子、集四部;按章太炎所分,则有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

不过国学相对于新学,应指旧学;相对于西学,当指中学。

大体言之,也就是老外说的“汉学”。

那么是否有分属各国的特殊学问呢?舒芜先生在《“国学”质疑》中说:“从来没有听说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希腊、西班牙、土耳其等等这些国家,自称过他们的‘国学’啊。

”其实土耳其“国学”还是有的,所谓“突厥学”是也。

与之类似的,至少还有埃及学、亚述学、印度学等等,在欧美大学历史系,特别是东方历史系,一般都设有相应的专门课程。

可以看出,这都是一些东方的文明古国,文化背景与传承古希腊罗马的西方文明非出一系。

其固有的文字文化无以名之,只好强以国名冠之。

那么,能否把它们全部取消,像舒先生希望的,归并到文学、哲学、史学、法学等等中去?恐怕很难。

科学哲学家库恩(Thomaskuhn)说,任何理论或学说都是建立在基于某种假设的范式基础上。

特别对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这种立论基础往往与对世界根本属性的看法有关。

举个例子,假如现在要把中医学归并到西医学去,除一些中草药可以用化学方法鉴定分离出有效成分制成西药外,像手太阳心经、足少阴肾经等十二经络在解剖学上能找到依据?阴阳五行,表里寒热又如何用病理学来解释?再如中国历史研究可以借鉴现代科学方法,但习用的训诂学、校勘学、目录学、年号学、史讳学要完全归并到西方史学中去,就很难找到合适位置。

身为中国人,我想多了解自己本国的传统学术还是有必要的。

在传统学术与现代学术断层的今天,国学本应支持。

但像时下某些人那样,把国学局限成儒学,甚至歪曲成理学;又或者大肆炒作,接连搞出“发现老子”、“论语新解”等“重大突破”的闹剧,那就只能称之为“伪学”,只能反对。

传统文化虽说是以儒家学说为主流,但岂能要求我们今天的价值观倒退,改向封建士大夫们看齐?何况春秋战国时有儒家还有诸子,汉朝就有反对把儒家经典变成迷信教条的王充,宋朝除了程朱理学还有陈亮主张实用的“事功之学”,清朝还有反对礼教的俞正燮、戴震等人,更不要说除了典籍文章之外,中华民族创造的其他杰出成就了。

鲁迅先生早就感慨过真假学人的差别:“中国有一部《流沙坠简》,印了将有十年了。

要谈国学,那才可以算一种研究国学的书。

开首有一篇长序,是王国维先生做的。

要谈国学,他才可以算一个研究国学的人物。

”可见,国学还是值得批判发扬的,但绝不是光靠背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就完事。

而倒退,就更不会有什么出路了。

(选自2006年8月1日《文汇报》,有删改)1.不能体现“任何理论或学说都是建立在基于某种假设的范式基础上”这一说法的一项是A.在欧美一些大学历史系中,东方国家的“国学”一般都设有相应的专门课程。

B.土耳其“国学”还是有的,与之类似的至少还有埃及学、亚述学、印度学等。

C.国学中的学说,很难归并到属于西方文明体系的文学、哲学、史学、法学中。

D.训诂学、校勘学、目录学、年号学、史讳学在西方史学中很难找到合适位置。

2.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A.“国学”一词历来叫法纷纭,有人称之为经、史、子、集,也有人称之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文学。

B.从清末到现今,“国学”一直没有统一的定义,本文认为,国学应是研究古代儒家文化及其价值观的学说。

C.作者认为,中国人研究国学,很有必要,但时下国学研究却出现了不少误区,造成不良影响,应引起关注。

D.国学研究如果只局限于儒学,不研究包括王充、戴震等人的学说和程朱理学,那无异于向封建士大夫看齐。

3.综观全文,作者主要是针对两大问题来谈“国学”的。

请概括出这两大问题的具体内容。

答:4.请写出本文作者关于“国学”的观点及其依据。

答: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动漫也需“中国特色”苗苗在《国际漫画杂志》主编约翰·兰特看来,上世纪中期拍摄的《大闹天宫》、《铁扇公主》等动画片,至今仍然能让人们看到中国动漫惊人的创造力和感染力。

“中国元素”依然是中国动漫发展的法宝。

当然,“中国元素”不应简单等同于固守传统,“中国元素”并不意味着一味从中国的神话传说中寻找创作题材。

约翰·兰特认为,“生活本身永远是创作的沃土。

中国的社会在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对于中国现代社会图景的展现,让大家认识一个新的发展中的中国,展现平常人的生活,这应该是中国元素极为重要的一种表达内容。

”缺乏完整的产业链,也是影响中国动漫发展的重要原因。

“漫画―动画―衍生产品―消费者”是现在动漫产业发展比较成熟的一种模式,产业链层次分明且关联性强。

但在国内,漫画通过“漫画―读者”盈利,动画片通过“动画―企业投资”生存,衍生产品制造商通过“厂商―购买少数动漫形象―消费者”赚钱。

动漫产业被分成若干块,企业各行其是,谁也做不大,谁也做不好。

专家认为,要打造动漫产业链,首先要实现“从重成品到重创意”的转变。

对于动漫这样的“内容产业”,创意永远是第一位的。

国家动漫产业部际专家联席会议成员傅铁铮介绍说,在国外,常常是先出漫画书看市场反应,市场反应好的再拍动画片,有些厂商甚至只是简单地买创意。

而“中国动漫现在还是被当作产品,而非商品在生产。

‘以产定销’的模式使得很多动画片缺乏市场,影响了动漫企业的收益和进一步发展。

”打造产业链的另一个重要举措就是打通和开拓上下游产业,形成“开发―生产―出版―演出―播出―销售”的营销行为。

中影动画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军介绍说,在《淘气鬼马小跳》的制作和发行中,就有意识地进行了开拓上下游产业的尝试。

首先,在动画片投拍前,中影动画在儿童刊物上连载《马小跳》多格漫画。

这一方面是为动画片造势,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读者的反应,对动漫形象进行改造,以保证最后设计出来的形象是接受度最高的。

在影片制作的同时,文具、玩具等各种衍生品也在同步设计、制作、出售。

“我们有信心,要让马小跳存在于中国的大街小巷,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动画形象和动画产品。

”(选自《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有删节)5.下列对制约中国动漫发展的瓶颈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作品元素来看,还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寻找创作的题材。

B.从产业链条来看,各自为阵的企业行为破坏了产业的完整性。

C.从经营理念来看,动漫现在还被当作产品,而非商品在生产。

D.从运作方式来看,以产定销的模式使得很多动画片缺乏市场。

6.下列不属于中外专家为中国动漫提出的出路的一项是()A.中国动漫应更多地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创作灵感。

B.中国动漫产业应该将发展的重心定位在创意上。

C.中国动漫应打破产业壁垒,形成通畅的产业链。

D.中国动漫在投拍前应先在儿童刊物上连载漫画。

7.在约翰·兰特看来,中国动漫要准确把握“中国元素”这一发展法宝的重要内涵必须注意哪些问题?答:8.动画片《淘气鬼马小跳》在制作和发行上的成功经验是什么?请分条说明。

答: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圣火登珠峰有悖人文绿色奥运理念据奥组委透露,让奥林匹克的圣火登上世界最高点——珠穆朗玛峰的愿望正在逐步变成现实。

火炬手今年将选择合适时机进行首次测试攀珠峰。

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创意。

奥运圣火象征和平与友谊,她的每一次点燃,都会激起人们对奥运精神的憧憬与热爱。

而且,如果这个创意真的变成现实,那么其象征意义将远大于其实质意义。

而这种象征意义,无疑将是对奥运精神的一种最好方式的宏扬与提升,完全可以写进奥林匹克的历史。

然而,所有这一切并不意味我们可以不计后果与代价,来让奥林匹克的圣火在珠峰点燃。

因为,我们还要考虑到现实的困难,考虑到作为奥运圣火传递这一重大公共事件应该力避争议,考虑到奥运圣火登珠峰,在其实际操作中,是否已经有悖人文绿色奥运理念等现实问题。

如果权衡利弊得不偿失的话,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对奥运圣火登珠峰的计划再次进行斟酌。

众所周知,登山作为一种时尚运动和个人爱好,虽然近年来方兴未艾,但是却一直饱受争议。

尤其是自前年北大山鹰社登山队遭遇雪崩,5名队员不幸遇难事件,更是把这种争议推向了白热化。

这一生命的惨剧,引起了公众对于“攀登的意义”的持续追问和深入思考。

今年从北坡攀登了珠峰的安德鲁-萨特兰医生说,非官方数字显示,2006年已经有15人攀登珠峰死亡。

《英国医学期刊》的报告称,很多年以来,攀登珠峰的死亡率一直大约是十分之一。

至今已经有近200人葬身珠峰。

珠穆朗玛峰攀登先锋埃德蒙德-希拉里爵士说:“人的生命远远比攀登珠峰更为重要。

”因此,即使准备再充分,即使考虑再周全,奥运圣火登珠峰活动风险仍将很大。

毕竟,攀登珠峰的不可抗因素太多了。

试想,如果真的发生什么意外,如果真的奥运圣火登珠峰活动要以人的生命为代价,那么,这显然是有违人文奥运之精神与理念的。

退一步讲,即使奥运圣火登珠峰活动能够圆满完成,顺利而归,那么这一活动给珠峰造成的环境的伤害,也必将是不可避免的。

像这种不容有失的登顶,相信参加协助登顶的人数自然也不在少数,而为了新闻报道和电视直播的需要,各路记者和各行人员,以及大量的物资到时候都将齐聚珠峰,而在这过程中,势必将会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势必对珠峰的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轰轰烈烈的奥运圣火登珠峰活动结束后会留下什么呢?又一个官方版的《无极》?相信每个人都对此不无担忧。

9.就奥运圣火登珠峰一事,下列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奥运圣火登珠峰计划将于今年启动,火炬手将选择合适时机进行首次攀珠峰测试。

B.奥运圣火登珠峰是对奥运精神的一种最好的弘扬与提升,必将写进奥运会的历史。

C.奥运圣火登珠峰危险重重,自人类首次登顶五十多年来,已有200多人不幸遇难。

D.奥运圣火登珠峰很可能带来大量的生活垃圾,对珠峰的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10.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奥运圣火能在世界之巅点燃,激发人们对和平、友谊等奥运精神憧憬与热爱的象征意义要远大于实质意义。

B.对奥运圣火登珠峰一事,作者虽然肯定其创意,但也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反对的意见,态度诚恳,观点明确。

C.作者以北大山鹰社五名队员不幸遇难的事件为例,说明人的生命远比攀登珠峰重要,告诉人们要珍爱生命。

D.本文采用总分式结构,从两个方面来论证作者的基本观点,其中夹以大量事实数据,思路清晰,说服力强。

11.联系全文,理解文章结尾“又一个官方版的《无极》”的含义。

答:▲12.作者反对圣火登珠峰的原因是什么,试分条概括,并加以说明。

答:▲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庄子》的“自由精神”借助于《百家讲坛》的神力,沉寂了很长时间的庄子也终于开始风光起来,他的人生哲学也变得流行起来。

什么“逍遥游于物外”,什么“无为、无功、无名”,追求绝对的自由精神,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