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诵读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短歌行》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

《短歌行》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

《短歌行》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通用6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体会诗句所流露出的曹操的思想感情。

2、学习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学习方法:诵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他曾经叱咤风云,几经起落,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无限风光。

作为军事家,官渡之战的辉煌难掩火烧赤壁,华容道败走的凄凉。

作为政治家,面对社会动乱、民生凋敝,他曾吟出“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千古悲音;但一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也让人看到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枭雄姿态。

在三国鼎立的历史舞台上,他是一个个性极度张扬的英雄,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他就是—曹操。

他多重性格,让我们难以给他的品行下一个准确的定论,到底曹公何人?或许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掀开她神秘面纱的一角,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短歌行》,走近曹操。

二、作者简介采用简历形式介绍作者主要文学成就,代表作品,诗歌风格。

三、吟咏诗作,整体感知(1)自由诵读张开想象的翅膀,让自己的思绪回到1800多年前,想象自己就是一代枭雄曹操,入情入境的自由朗读。

(2)比较朗读生朗读,学生评价听录音,感受诗歌情感四、品析诗句,探寻情感诗言志,歌咏怀,大战前夕,曹操的心情如何呢?你能否用诗歌中的一个字概括诗人的情感?忧。

竟然是“忧”,这么一个具有豪迈气概,有着赫赫战功的人他到底因何而“忧”?你是从何处探知曹操心理的?人生苦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贤才难得(求贤才为己用,实现统一天下的宏伟壮志)从“青青……断绝”功业未就作者为了什么而“求贤”呢?“山不厌高……天下归心”(求贤若渴,求的是一统天下)问题探讨:1、诗人为何要感叹人生短暂?此时的曹操已54岁,忧人生短暂,是感慨自己的壮志没有实现,感叹得不到贤士来帮助自己实现统一霸业。

面对短暂的人生,人生态度却未必相同。

李白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是一种及时行乐的`态度;辛弃疾说,“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一种积极进取,为国效力的人生态度,曹操面对人生短暂,他想到的不是及时行乐,而是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广招贤士,为我所用,实现一统天下的愿望。

《短歌行》教学设计(15篇)

《短歌行》教学设计(15篇)

《短歌行》教学设计(15篇)《短歌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了解曹操及其在诗歌发展的中的作用。

⑵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2、能力目标:⑴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一些技巧。

⑵培养学生借助注解,疏通、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⑶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

3、德育目标:⑴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理想,珍惜学习时间,⑵使自己锻炼成为一名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教学重点】1、品味诗人在诗中表现出来的求贤若渴的思想。

2、学习诗中用典的流畅自然。

3、分析本诗构思上的深入细巧。

【教学难点】诗歌在用典上如何跟主题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教学方法】1、点拨法(对学生通过自读、自解、自悟等方式解读课文时留下的问题进行启发和点拨)2、朗读法(让学生通过听、读,加深对__的理解)3、讨论法(教师对__内容进行激疑,开启学生思维,并由学生充分讨论后明确)4、综合探究法(引导学生探究“古诗中的酒文化”)【教具准备】录音机和课文朗读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实施过程】师:中国古代有四部非常有名的小说,也就是我们后来经常说到的四大名著。

那么,这四部小说分别是什么呢?(学生纷纷举手。

)生:我国的四大名著分别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曹雪芹的《红楼梦》、吴承恩的《西游记》。

师:说得很好。

看来大家的文学常识还是挺扎实的。

那请问在座的同学有多少人看过《三国演义》。

(学生纷纷举手,反应强烈。

)师:好。

《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中的经典之作,特别是它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是相当成功的,如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等。

那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曹操这一个人。

下面由哪位同学来介绍这一人物?(学生小声议论,陆续有人举手。

)生1:曹操乳名阿瞒,字孟德。

他曾率军镇压黄巾起义,后起兵讨伐董卓,又相继灭掉了袁绍和袁术,“挟天子以令诸侯”,最终统一了北方,与吴、蜀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生2:曹操,东汉沛国谯郡人,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刘备等人视之为“汉贼”,后人评价为“一代枭雄”。

《短歌行》讲课教案及朗诵方法

《短歌行》讲课教案及朗诵方法

《短歌行》讲课教案及朗诵方法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短歌行》的背景、作者和意义。

2. 使学生掌握《短歌行》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3.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4. 学会《短歌行》的朗诵技巧,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短歌行》的意义、内容和结构。

2. 教学难点:《短歌行》的朗读节奏和情感把握。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短歌行》的背景、作者和意义。

2. 示范法: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随模仿。

3. 练习法:学生分组练习朗读,教师点评指导。

4.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短歌行》的鉴赏心得。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短歌行》原文、译文、注释等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短歌行》原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短歌行》的背景和作者。

2. 讲解《短歌行》的意义和主题。

3. 分析《短歌行》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4. 示范朗读《短歌行》,指导学生掌握朗读节奏和情感。

5. 学生分组练习朗读,教师点评指导。

6. 组织学生讨论《短歌行》的鉴赏心得。

7. 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1. 背诵《短歌行》。

2. 写一篇关于《短歌行》的鉴赏心得。

3. 准备下一节课的朗诵展示。

六、教学内容拓展:1. 介绍《短歌行》在其他文化背景下的影响和演绎。

2. 分析并比较其他文学作品中类似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3. 通过影像资料或现场表演,展示《短歌行》的朗诵艺术。

七、教学活动设计:1. 组织学生进行《短歌行》的朗诵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运用适当的身体语言和表情。

2. 邀请校内外专家进行《短歌行》的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3. 安排学生参观相关展览或演出,让学生亲身体验《短歌行》的艺术魅力。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对《短歌行》的理解程度,包括对作者背景、作品意义和结构的认识。

2. 学生对《短歌行》的朗诵技巧,包括语音、语调、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3. 学生对《短歌行》的鉴赏能力,包括对作品主题、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的评价。

《短歌行》最新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短歌行》最新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短歌行》最新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短歌行》最新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短歌行》最新教案教案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第一部分:教育目标1. 学生能够熟悉、理解《短歌行》的作者历史背景,学习其文学创作方法和风格,了解短歌行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2. 学生能够分析骆宾王诗歌的象征意义,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诗歌的意义。

3. 学生能够较全面地掌握骆宾王的诗歌创作风格和特点,为日后的创作积攒经验。

第二部分: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骆宾王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 《短歌行》的诗歌形式和创作背景。

3. 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蕴含。

难点:1. 如何解读骆宾王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蕴含。

2. 学生的神经科学、文化和语言水平不确定性,如何使得文学知识得到实际巩固。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设计第一课时:引导学生翻阅《短歌行》原文,梳理文学史背景(南北朝时期),揭示骆宾王的诗歌创作历程和文学成就,并简要介绍短歌行的讲解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二课时:指导学生通过多渠道分析诗歌的形式、韵律和音乐美感,并分析诗歌中的人物、情节和象征意义,使学生逐渐对骆宾王的诗歌创作风格和特点获得更深入的认识。

第三课时:讲解骆宾王诗歌语言和文化蕴含,并在教学现场和网络环境下,组织学生参与骆宾王诗歌的解读讨论,形成学生的活跃研讨氛围。

第四课时:组织学生阅读《短歌行》的背景材料,对于骆宾王的文学创作思想和创作过程进行深入探究,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短歌行的诗歌形式和韵律处理的独特之处,在实践中提高解读短歌行的能力和视野。

第四部分: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教学方法:1. 互动式学习。

在讲授和分析短歌行的过程中,采用问题探究和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增强集体认识和合作意识。

2. 知识呈现和实践融合。

在知识传递中注重实践,通过学生个案、合作学习或文学作品分析等方式,使学生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评价方式:1. 老师给学生写评语,主要针对学生的表现和成绩作出专业的评价。

《短歌行》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短歌行》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短歌行》教学设计9【教学目标】通过诵读和分析讨论,体味《短歌行》忧而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希望能为学生学习古诗文提供一个一般性的样例(诵读熟悉-解决词句疑难-领悟思想情感-诵读巩固)。

【教学设想】1、贯彻两个思想:诵读是基础,尽量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

2、本诗的思想感情还是较明显的,但如何深入理解,却是个难点;应该通过分析曹操的生平、为人及写作背景来评析,给学生一些相关的补充阅读材料是必要的。

3、全课教学分为三块:⑴初步体味(熟悉内容),⑵深入体味(讨论分析其思想感情),⑶巩固体味(诵读、听音乐)。

深入体味部分用三个问题来结构(你对诗中哪个句子有感触?忧、求贤各为了什么?曹操何许人也?)。

【教学步骤】一、简洁导入以前,我们学过曹操的两首诗歌──《观沧海》和《龟虽寿》。

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胸怀天下、壮志凌云的英雄。

我们来学习他的《短歌行》,进一步体会诗人的英雄气慨。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在《三国演义》第48回宴长江曹操赋诗中,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和众部将一起狂饮,他四顾空阔,心中大喜,与诸将讲述自己希望收服江南的雄心壮志。

这时候,看到乌鸦向南飞去,他已经喝得大醉,拿起自己的槊豪情满怀地讲述自己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等历史丰绩,一边唱起了《短歌行》并要求将士和之。

他的一位老部下刘馥认为其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栖?不吉利,他很生气刘馥扫他的兴,于是拿起槊就刺死了他。

也有人认为该诗作于曹操晚年,大败于赤壁之战之后,当时曹操53岁,年时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

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贤纳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二、整体感知诵读熟悉──解决疑难1、解决难懂的字词句(要求学生参看注解,提出不懂之处,一起解决。

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如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如月明星稀,乌鸦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2、朗读全诗三、讨论鉴赏1、讨论分析名句。

《短歌行》教案(精选15篇)

《短歌行》教案(精选15篇)

《短歌行》教案《短歌行》教案(精选1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短歌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短歌行》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颠覆曹操作为奸臣逆贼的形象。

2、背诵诗歌的第一小节。

3、分析作者的忧思之情。

过程与方法:1、多朗读,从朗诵中感知诗歌的意思。

2、捉住能表现作者心情的字如“忧”,进行赏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知曹操的远大志向和英雄形象。

2、培养高中的独立评价能力。

教学方法:美读法、讨论法、启发诱导法。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一课时。

导入:同学们有看过三国演义的吗?在三国演义里曹操是什么样的形象?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这样评价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

现在同学们看这幅图片,只这是京剧中曹操的形象,同学们曹操的脸有什么特点?白色的。

那位同学知道京剧中白色代表什么类型的人。

代表的是阴险奸诈的人。

展示《观沧海》的幻灯片。

二、学习文本。

带着对曹操诗歌的这种感受,我们一起学习曹操的另一首非常著名的诗歌《短歌行》。

1、朗读,先让学生朗读一遍,从朗读中检查他们的预习情况,对诗歌的把握如何?然后播放录音,让学生感受一下,别人是如何朗读短歌行,注意感情的轻重舒缓。

预设:在让学生听完朗诵之后再读一遍。

小结朗读:同学们读得很流畅,但感情把握不到位,这是因为诗歌离我们的年代比较久远,所以对于它所表达的情感可能把握得不够到位,那我们就深入地了解一下诗歌,请同学们看一下这首诗中,最能体现出作者心情的是什么词?预设回答:忧2、范仲淹登岳阳楼的时候为国为民,发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代丞相的情怀,那同学们看一下曹操他忧的对象是什么?先不着急回答,我们说这首诗总共有两段,但是我们还可以把这两段分为四节,所以我们先来齐读第一节(从开头至唯有杜康)女生读一句,男生读后一句,我们先把这一小节读一下,从中看作者“忧”什么?预设:忧的是人生苦短。

《短歌行》教案设计

《短歌行》教案设计

《短歌行》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短歌行》。

(2)理解《短歌行》的创作背景、作者曹操的生平和思想。

(3)分析《短歌行》的文学特点,如韵律、意象、修辞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短歌行》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曹操的雄才大略和爱国情怀。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短歌行》。

(2)理解《短歌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曹操的生平和思想。

(3)分析《短歌行》的文学特点。

2. 教学难点:(1)把握《短歌行》的意境和情感。

(2)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短歌行》的古典意境。

3. 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体会《短歌行》的文学特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曹操和《短歌行》的创作背景。

2. 学生自主朗读《短歌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分析《短歌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解读诗歌意境。

4. 小组合作探讨,交流对《短歌行》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5. 教师总结,强调《短歌行》的文学价值和审美特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短歌行》。

2. 结合《短歌行》的学习,写一篇关于曹操的生平和思想的小短文。

3. 选取一首古典诗歌,进行欣赏分析和解读,提高审美情趣。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熟读背诵、《短歌行》相关小短文和古典诗歌欣赏分析等。

3. 知识技能掌握评价: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和背诵检查等方式,评估学生对《短歌行》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

《短歌行》诵读赏析式教学设计

《短歌行》诵读赏析式教学设计

《短歌行》诵读赏析式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本单元在新教材中一是个古代诗歌单元,因此本诗教学自然就承担了引导学生初步学习鉴赏中国古代诗歌的任务,引领学生首先要读懂“这一首”,然后在此基础上归纳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与方法:教学中兼顾诵读,力争让学生当堂背诵。

本节课要突现两个教学思想:一是授之以渔,即教给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技巧,使学生学习本诗后能举一反三。

二是让学生通过本诗的学习学会体验、积淀和建构。

曹操是个很有争议的历史人物,需要学生在学习这首诗的过程中去体验、认识和重新建构一个真实的曹操形象。

【目标预设】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有感情的朗诵、涵咏这首诗,较为准确地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诗歌所表达的的思想感情。

2.能通过品味诗歌语言来学习诗中运用的表达技巧,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通过本诗的学习,使学生学习诗人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树立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预设】涵咏品赏诗歌,体会思想感情,把握诗人志向。

【难点预设】对诗中诗人志向和形象的准确把握。

【学时预设】一学时。

【教具预设】多媒体适当辅助。

【教法学法预设】教学主要采用问题激趣引导和反复涵咏,通过对话品语言的方法,同时适时使用探究法,课外延展读写结合法,加深对作者的认识。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观赏画像,推知人物,简述对人物的印象:(投影画像)问:这人是谁?你了解曹操吗?你了解的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交流)问:既然曹操是一个诗人,你学过或者读过曹操的哪些诗?(《龟虽寿》、《观沧海》)问:喜欢曹操的诗吗?那么我们今天再学习一首曹操的代表作《短歌行》。

二、涵咏欣赏1.听读诗歌,感知内容:本诗写了什么内容?(交流感知到的内容)2.初读诗歌,读准字音。

3.解题:何谓“短歌行”?(投影题解)《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曲调名。

“长歌”、“短歌”是依照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诗句都是四字句,就称之为“短歌”。

其中,“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歌行》诵读教学设计林丽青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全诗。

2、培养学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内涵的能力3、教育学生自觉珍惜时间,树立远大志向教学重点:1、体会一个政治家身处动乱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2、熟背全诗教学难点:引句、比兴等艺术手法的运用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早在十年前,老师曾听过一首京剧韵味十足的通俗歌曲,歌曲名字叫《说唱脸谱》。

其中有几句唱词,老师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这里为大家清唱一下:蓝脸的多尔顿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

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

黑脸的张飞叫喳喳啊……。

为什么在京剧中,曹操为什么一定要是个白脸呢?(曹操这人太奸诈了。

)奸诈是性情体现在言行上也体现在面相上。

为了更直观地表现曹操的这种奸,京剧只能给曹操一个白脸。

唯其脸白,才能把他的一个眼神和任何一个细微的表情都展现出来。

但同学们觉得京剧中这种图谱化表现出来的曹操性格真实吗?(不真实)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曹操的作品《短歌行》,通过他的作品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个历史人物的真实情怀。

二、走进文本活动一、理解词句,揣摩诗意。

1、首先老师请同学们把诗歌自由诵读一遍,然后结合课下注释,揣摩诗意。

教师走下讲台和学生进行个体交流,了解学生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问题的发现,存在两类:一类是对注释的推究;一类是注释之外的理解)教师应作如下准备:①释题:“短歌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名称,属《相和歌·平调曲》,原词已经不可知,现在流传下来最早也最为有名的就是曹操的这首《短歌行》。

我们以前也学过长歌行,后人也有《琵琶行》,《兵车行》等诗歌。

短歌、长歌,因歌词长短而区分。

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②对酒当歌,当字理解。

解释为“对着”,可以引申为听歌,唱歌。

这是已然发生的行为。

解释为“应当”,是能愿词,表明放歌是希望发生的一种行为。

听歌时一种静态形象的呈现,与诗人内心涌动的丰富的情感不符;应当是一种希望,无论付没付诸行动,都是将来时的一种表述;只有一边喝酒一边唱歌这种现实中正在发生着的动作与诗人内在的情感互为表里。

③慨当以慷,意为慷慨。

为何要把“慨”放前,“慷”放后。

同时“当以”是虚词,既然没有表义功能,用在这里在哪方面发挥了作用?(这是词语间隔用法,当以无实义。

慷慨意为充满正气,情绪激昂,现代汉语中有慷慨陈词一说。

用在此处是慷慨而歌,形容歌激昂。

这里为何是慨慷与诗歌的叶(和洽,和谐)韵有关。

)教师安排学生对诗歌进行两遍对比诵读,通过读感受这一特点。

同时教师总结词句理解方法,从诗歌韵律形式入手理解词句。

④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意为青色的您的衣领,让我心向往。

曹操想人家的衣服了?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借代,用特征代整体。

文化意蕴:周代学子穿着的衣服,学子是有才能的人。

同时该诗出自《诗经·郑风·子衿》篇,这里看出曹操对贤才的思慕之情。

所以这里青青子衿句,就有了让我思慕的贤才啊,我心中向往。

此处从修辞和文化入手,揣摩诗意。

⑤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鹿儿发现美食,悠悠鸣叫。

这种景象和嘉宾云集奏乐宴饮,在情绪和情景上有什么联系?情绪上,鹿儿发现美食,欢乐的鸣叫;宴会上奏乐喝酒,宾主尽欢。

情景上,鹿儿性情温顺,喜群居,发现美食必聚食;宴会上嘉宾贤主聚会。

这种通过景象或情感上的联系,引出诗歌后句的手法,在《诗经》中常用叫做“兴”。

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例如《诗经·周南·关雎》鸟儿的关关叫声,在鸟儿之间在传达着什么信?求偶。

教师总结方法,从诗歌表达手法入手理解诗意。

⑥明明如月,理解为明明者如月,明明者指的是明亮的皎洁的东西,它和月亮为复指关系,翻译时可译为明亮的向那月亮或者是月亮明亮。

⑦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阡陌为田间小路。

陌为东西走向,阡为南北走向。

枉为屈就,用在别人身上,是敬辞,常可用枉临枉驾。

用为虚词以。

存,恤问也。

——《说文》;臣乃市井鼓刀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史记·魏公子列传》)这句的主语是谁?枉为屈就,常可用枉临枉驾。

能用在自己身上吗?用在别人身上,是敬辞。

所以主语是别人。

问候的对象就是我。

相在这里不再是表示相互意,而偏指动作一方我。

例如:例如: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⑧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阔”为分离。

现代汉语中有阔别家乡三十载之说。

“契”为聚合之意。

此处用为偏义复词,强调契意,聚合。

此处从语境语法入手,揣摩诗意。

⑨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此句中厌何解?厌为满足,准确吗?请同学们对照课后注释,认真体会厌和辞之间的关联?结合典故,可知厌为辞意,指推辞,推却,嫌弃。

完整义理解应为山不厌土方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

此处从使用典故入手,揣摩诗意。

2、学生提出疑问,教师予以解决,同时总结揣摩诗意方法。

教师板书学生疑问,多媒体展现成果。

活动二、体会诗人情感。

1、对词句疑难的推敲,帮助我们完成了诗歌鉴赏的第一步,揣摩诗意。

下面我们进入诗歌鉴赏的第二个阶段,体会诗人情感。

首先老师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诵读一下这首诗,其他同学完成以下任务。

思考,在我们这首诗中,有一种情感反复出现,你能用诗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出来吗?动笔划出直接体现出这种情感的诗句。

同学们找到那个词了吗?我们一起读出来,忧。

好,请一位同学把直接体现“忧”的诗句读出来,其他同学思考,诗人忧的是什么?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一般四言诗,以几句为相对较为完整的表意单位?两句。

所以我们读时应读六句。

) 教师明确:忧的是人生短暂,从哪些诗句看出来的?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如果落实将这种忧的情感,落实到词上,那些词体现了人生短暂之忧?几何,朝露,苦多,难忘。

老师简单划分一下这四个词。

前三个词是直接体现情感的词,我们叫情语;后一个词,表现形象或物象,我们叫景语。

这里用朝露来表现人生短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在古典诗歌中我们给它一个专有名称,比,以彼物比此物。

教师总结:酒与情感紧密相连,高兴时酒可助兴,悲伤时酒可遣怀。

酒的浓烈展示着情感的厚度。

对酒当歌,抒发人生短暂的忧苦,一杯酒就把曹操忧苦的心境表现的更加厚重深沉。

那位同学能为大家有感情的诵读这六句诗?教师评价,突出慷慨悲凉的特点。

2、诗人还忧什么?忧贤才难得,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明月意为人才,何时可掇,表达对贤才难求的忧思。

明月一定喻指人才吗?明月是古典诗歌中常出现的一个意象,你还知道哪些借月抒忧的诗句?这些望月抒怀的诗句中有思乡,思国,思故友,思情人,表孤独的。

为何在这里,一定就是喻指人才,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看看曹操抒发情思的对象是谁?分别抒发了何种感受?教师明确:上文中,曹操思的青青子衿是贤才;鼓瑟吹笙,宴饮的对象是嘉宾。

下文中枉用相存的是贤才。

所以这里曹操借明月不可掇拾,表达贤才遥不可及,无法延揽的忧思。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意象具有多义性,对诗歌意象的理解要放到诗歌整体中去把握。

同时,同学们再来审视一下,曹操对贤才的情感可谓极其充沛:有对贤才的深切思念,有对贤才到来的欣喜和礼待,同时也有对贤才难求的忧思。

在这里该如何把握呢?哪种情感才是曹操对贤才的主要情感呢?教师明确:现实中贤才难得,所以忧是主要情感。

因为难得,忧思难以排解,所以才会在想象中展现人才到来的情景,表达自己的喜悦。

这是对忧的情绪的一种反向延伸。

由此就将曹操渴求贤才的心情表现的充分。

哪个同学能给大家有感情的诵读诗歌的中间十六句,注意能够直接体现情感的情语和景语。

直接体现情感的词:悠悠,但为,沉吟,从中来,不可断绝,心念久恩。

表现形象的词:青青子衿,鼓瑟吹笙,明明如月,越陌度阡,心念旧恩。

3、一般来说,忧的情感让人情绪低落,为何同学们在自由诵读的时候,却声音洪亮,情绪昂扬呢?这首诗还表达了曹操心中的什么?理想,抱负和志向。

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天下贤能的人才都归附我,隐含的意思是什么?天下归顺。

与这种统一天下的壮志相连的是曹操广纳贤才的胸襟,那两个意象能体现这种胸襟?山和海。

山容万物,海纳百川,这种壮景把壮志表现的淋漓尽致。

初中我们学过曹操的哪些诗句展现了他的壮志?《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和《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此处还有一个人的形象和曹操联系在一起,他是谁?周公。

这一人物形象表现出曹操什么特点?表现出曹操要以礼来待贤才,展现了他为天下操劳,鞠躬尽瘁的能臣形象。

哪个同学能为大家有感情的将这四句诗诵读一下?教师点评,突出气魄。

4、这里还有同学们值得探究的四句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种景象有什么特点?这里曹操在表现什么?教师明确:景象特点,表现一种彷徨可依的处境。

这是谁的处境?①贤士。

俗话说: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

表现贤才无明主可择时的彷徨无依,和后文展现的广纳天下贤才的气魄,遥相呼应。

表现出曹操对贤才的关切,更能激起贤才的投奔之情。

②一般百姓心境。

战争乱离,百姓彷徨无依。

曹操渴望挽狂澜于既倒,招纳贤才,统一天下。

这里是对曹操统一壮志的形象的进一步丰富和衬托,揭示出他统一天下的目的是挽救苍生。

教师总结: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本诗卒章显志。

正是有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宏伟壮志,所以才会一扫前人抒发人生短暂,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正是有壮志才会想到人生短暂,更应当抓紧时间延揽天下人才及早及快建立功业。

正是这种壮志让我们看到曹操不屈从于命运和时势的抗争,正是这种壮志让我们看到曹操真豪杰大英雄的本色。

何以解忧?只有壮志。

教师明确,到此诗歌鉴赏的第二个阶段就完成了,那位同学能为大家将全诗有感情的诵读一下。

教师评价,声音洪亮,中气十足。

将感情放在那些最能体现的情语和景语上。

【知识扩展】短歌行诗文朗诵重音:·停顿: / 语速:快慢语调:升调↑降调↓平调→曲折调√语气节奏:( )前半部分感情基调:沉郁苍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慢(慷慨激昂气满声高)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慢 (沉郁悲壮气沉声低)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

↓慢(凝重苍凉气缓声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慢(苍劲悲凉气沉声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慢(惆怅轻柔气徐声柔)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慢(深沉悠长气徐声柔)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慢(深情舒缓气舒声平) 我有./嘉宾,鼓.瑟/吹. 笙。

↑快(轻快高昂气满声高)后半部分感情基调:慷慨激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慢(深情激昂气足声高)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慢 (沉郁悠长气缓声沉)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