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完整教案

合集下载

最新短歌行教学设计3篇

最新短歌行教学设计3篇

(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曹操其人其文;2、体会诗人抒发的人生短暂和求贤若渴、建功立业的矛盾复杂情感。

(二)过程和方法:通过诵读和分析讨论,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三)情感与价值:树立有担当、时不我待、及时建功立业的积极昂扬的人生态度。

我所教授班级学生的语文素养还不错,而且学生已经背诵了这首诗,所以这一节课我是从整体感知着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这节课主要通过诵读与讨论探究,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并树立积极昂扬的人生态度。

本诗的思想感情还是比较明显的,但如何深入理解,却是个难点;在体会诗人复杂情感的环节中,学生对诗人“忧”的概括可能不全面或理解不到位,这里教师应根据诗文及相关资料进行引导,并明确诗人的“忧”是积极的。

最后联系实际,畅所欲言,不要限制学生的思路,但应作适时引导,可从待遇、环境、平台等方面作引导。

一、课前活动:1、课前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设计意图:营造一种磅礴激昂的氛围,带领学生走进诗歌情境)2、导入:(设计意图:带领学生初识曹操)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有多少英雄能够经得起历史的千淘万漉而流芳百世呢?曹操应该是三国时代留下了浓重一笔的人物: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将曹操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画成白脸,印象中他也是阴险、奸诈、残暴的。

而《三国志》中曹操又是一个“忠臣贤相”、“杰出英雄”。

那么,你心中的曹操到底是奸雄还是英雄呢?公正评价历史上的曹操:曹操生性狡诈多疑、残忍自私,然而功过持平,历史上的真实的曹操仍不失为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与文学家。

二、文题理解(设计意图:文学常识积累)“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短歌行》是一首乐府诗,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的名称。

乐府诗有“长歌”“短歌”之分。

一般是根据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

一般来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短歌行》优秀教学设计(精选24篇)

《短歌行》优秀教学设计(精选24篇)

《短歌行》优秀教学设计(精选24篇)《短歌行》是曹操的一首诗作。

全诗内容深厚,庄重典雅,感情充沛。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短歌行》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短歌行》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全诗。

2、教育学生自觉珍惜时间,树立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1、体会一个政治家身处动乱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

2、熟背全诗。

教学难点:引句、比兴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will appear易中天的《精彩品三国》:曹操一生,政治上最得意的一笔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军事上最成功的一仗是官渡之战,后果最为严重的一次疏忽是放走刘备,失败得最惨的一次是在赤壁,最受肯定的是他的才略,最受指责的是他的人品,最有争议的是他的历史功过,最没有争议的是他的文学成就。

那么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二、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曹操诗歌现存20余首,大致分为两类。

①有的反映当时社会动乱,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如《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②有的抒发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如《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建安文学: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文学以诗歌成就最为显著,此期许多作品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体现了要求国家安定统一的愿望和理想。

其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有力,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建安诗歌的这种杰出成就和特色,形成后来被称为“建安风骨”的传统。

代表作家:“三曹”: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中成就最高者是王粲。

短歌行教案(精选6篇)

短歌行教案(精选6篇)

短歌行教案短歌行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短歌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短歌行教案篇1【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读懂诗意,读出诗情。

2、品味语言,鉴赏写作手法,体味忧情。

3、以“忧”为线索,揣摩诗歌情绪变化,理解作者的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重点】1、以“忧”为线索,揣摩诗歌情绪变化,体味忧情2、鉴赏诗歌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运用典故及点化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方法】朗读品味法、设疑讨论法、合作探讨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俗话说:“乱世出英雄。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说到三国英雄,人们往往首先想到孙权、周瑜、诸葛亮等人。

苏轼推崇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崇拜孙权,“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唐代大诗人杜甫仰慕诸葛亮,他在《蜀相》中这样赞美诸葛亮的功绩:“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陆游也以诸葛亮自况,“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周瑜等人固然称得上英雄,但人们却忽略了一个重要人物——曹操。

曹操在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曾是中国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是一个在当时叱咤风云的人物。

他堪称英雄,但历来得到的评价并不高。

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概括了人们对他的三个称谓:英雄、奸雄、奸贼。

那么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二、知人入诗,了解背景1、曹操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短歌行》教学设计(15篇)

《短歌行》教学设计(15篇)

《短歌行》教学设计(15篇)《短歌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了解曹操及其在诗歌发展的中的作用。

⑵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2、能力目标:⑴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一些技巧。

⑵培养学生借助注解,疏通、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⑶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

3、德育目标:⑴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理想,珍惜学习时间,⑵使自己锻炼成为一名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教学重点】1、品味诗人在诗中表现出来的求贤若渴的思想。

2、学习诗中用典的流畅自然。

3、分析本诗构思上的深入细巧。

【教学难点】诗歌在用典上如何跟主题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教学方法】1、点拨法(对学生通过自读、自解、自悟等方式解读课文时留下的问题进行启发和点拨)2、朗读法(让学生通过听、读,加深对__的理解)3、讨论法(教师对__内容进行激疑,开启学生思维,并由学生充分讨论后明确)4、综合探究法(引导学生探究“古诗中的酒文化”)【教具准备】录音机和课文朗读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实施过程】师:中国古代有四部非常有名的小说,也就是我们后来经常说到的四大名著。

那么,这四部小说分别是什么呢?(学生纷纷举手。

)生:我国的四大名著分别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曹雪芹的《红楼梦》、吴承恩的《西游记》。

师:说得很好。

看来大家的文学常识还是挺扎实的。

那请问在座的同学有多少人看过《三国演义》。

(学生纷纷举手,反应强烈。

)师:好。

《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中的经典之作,特别是它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是相当成功的,如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等。

那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曹操这一个人。

下面由哪位同学来介绍这一人物?(学生小声议论,陆续有人举手。

)生1:曹操乳名阿瞒,字孟德。

他曾率军镇压黄巾起义,后起兵讨伐董卓,又相继灭掉了袁绍和袁术,“挟天子以令诸侯”,最终统一了北方,与吴、蜀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生2:曹操,东汉沛国谯郡人,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刘备等人视之为“汉贼”,后人评价为“一代枭雄”。

《短歌行》教案【优秀5篇】

《短歌行》教案【优秀5篇】

《短歌行》教案【优秀5篇】篇一:教学目标篇一1、知识目标:鉴赏诗歌,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领会全诗的主旨。

2、能力目标:体会本诗的艺术特点,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高尚的品德情操。

篇二:短歌行教案篇二【素质教育目标】:1、知识目标:鉴赏诗歌,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1、重点:鉴赏诗歌。

2、难点: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和鉴赏。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曹操的名作《短歌行》。

请大家先来回忆以前所学的曹操的另两首诗歌《观沧海》和《龟虽寿》。

从这两首诗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胸襟宽广,壮志雄心)。

今天我们来看看《短歌行》中诗人的英雄气慨是否一如既往。

二、诵读。

1、生初读诗歌,师范读正音。

2、扫除文字障碍,生读诗感悟。

然后交流读诗的体会三、鉴赏。

1、把握诗歌中的形象。

从诗中可看出诗人是什么样的形象?背景: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苏轼《赤壁赋》形象:慷慨激昂而又沉郁苍凉。

2、领会诗歌的主旨,关键在于抓住诗眼。

⑴你认为本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诗眼是忧字。

全诗充满了诗人的忧思、忧愁、忧虑,由此引发读者的思考。

诗人为何而忧?这个问题解决了对诗歌的理解也就很容易了。

(华年已逝,功业未成,人才难求。

)本诗意境忧而不伤,有一种强烈的悲壮之感。

⑵主旨:诗人感叹人生短暂,抒发了他求才若渴希望在有生之年广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⑶结构:感叹人生短暂忧抒发求才若渴广纳贤才。

忧虑贤才难求建功立业。

呼唤贤才来归。

3、语言:这是一首四言古体诗,语言简洁、凝炼,生动形象,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4、表达技巧:本诗托物起兴,巧用典故和引用古诗来抒发感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四、写作。

从本诗主旨出发,联系自身实际,写下你的感悟。

《短歌行》教学设计精选3篇

《短歌行》教学设计精选3篇

《短歌行》教学设计6一、教学设计的说明《短歌行》是新课标高中语文第二模块第二单元第四篇课文。

在这之前,学生按照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先后学习了《诗经》两首、《离骚》和《孔雀东南飞》,已经从多个角度对中国古典诗歌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在这基础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建安文学的代表作。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依据《新课标》的要求,这节课应达到以下目标:体现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是了解魏晋诗歌的基本特征,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相应的表现手法,从而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体现在过程和方法方面的是通过诵读、讨论、赏析、点拨,领悟诗人在作品中表现的思想感情,引发联想,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体现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是体会古典诗歌的意境美和节奏美,教育学生要自觉珍惜时间,要拥有宽广的胸襟,树立远大的志向。

基于上述“三维目标”,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把握诗歌的主旨,揭示诗人的创作目的,从而更好地理解这首诗,体会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难点:针对学生在诗歌鉴赏方面表现手法掌握不好的现状,我们把难点定在探究这首诗的表现手法上。

教学方法:①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②讨论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集体探究,得出答案③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三、教学过程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常山赵子龙于曹营几十万大军中救出吴蜀后主刘禅,曹操在景山顶上看到赵云无比威猛,于是感慨道:“真虎将也!吾当生致之。

”正是曹操的这句话我们看到了赵子龙单骑救主的义举。

这是小说中曹操爱惜人才的生动体现。

今天,我们共同走进曹操的诗作,看看其内心深处是如何渴求贤士的,感受一下他作为政治家的抱负和情怀。

2、曹操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横扫黄河两岸,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任,唯才是举;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短歌行》教案(精选15篇)

《短歌行》教案(精选15篇)

《短歌行》教案《短歌行》教案(精选1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短歌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短歌行》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颠覆曹操作为奸臣逆贼的形象。

2、背诵诗歌的第一小节。

3、分析作者的忧思之情。

过程与方法:1、多朗读,从朗诵中感知诗歌的意思。

2、捉住能表现作者心情的字如“忧”,进行赏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知曹操的远大志向和英雄形象。

2、培养高中的独立评价能力。

教学方法:美读法、讨论法、启发诱导法。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一课时。

导入:同学们有看过三国演义的吗?在三国演义里曹操是什么样的形象?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这样评价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

现在同学们看这幅图片,只这是京剧中曹操的形象,同学们曹操的脸有什么特点?白色的。

那位同学知道京剧中白色代表什么类型的人。

代表的是阴险奸诈的人。

展示《观沧海》的幻灯片。

二、学习文本。

带着对曹操诗歌的这种感受,我们一起学习曹操的另一首非常著名的诗歌《短歌行》。

1、朗读,先让学生朗读一遍,从朗读中检查他们的预习情况,对诗歌的把握如何?然后播放录音,让学生感受一下,别人是如何朗读短歌行,注意感情的轻重舒缓。

预设:在让学生听完朗诵之后再读一遍。

小结朗读:同学们读得很流畅,但感情把握不到位,这是因为诗歌离我们的年代比较久远,所以对于它所表达的情感可能把握得不够到位,那我们就深入地了解一下诗歌,请同学们看一下这首诗中,最能体现出作者心情的是什么词?预设回答:忧2、范仲淹登岳阳楼的时候为国为民,发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代丞相的情怀,那同学们看一下曹操他忧的对象是什么?先不着急回答,我们说这首诗总共有两段,但是我们还可以把这两段分为四节,所以我们先来齐读第一节(从开头至唯有杜康)女生读一句,男生读后一句,我们先把这一小节读一下,从中看作者“忧”什么?预设:忧的是人生苦短。

[总结范文]短歌行教案6篇

[总结范文]短歌行教案6篇

[总结范文]短歌行教案6篇短歌行教案短歌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短歌行》的思想资料和艺术特色。

2.背诵本诗歌。

3.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难点:①《短歌行》中,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②透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情绪。

教学方法:①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②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教学用具:磁带、录音机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三国演义》卷首词)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有多少英雄能够经得起历史的千淘万漉而流芳百世呢?曹操就应是三国时代留下了浓重一笔的人物,请同学说说自己所了解的曹操:老师总结,并启发他们去联系:我们学过他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还有《龟虽寿》神龟虽寿,猷有竟时。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奸雄的形象,如曹操借刀杀祢衡杨修等,曹操的名言就是“宁教我负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负我”。

所以后人觉得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中曹操的白脸形象(在戏剧中白脸代表坏人),其实小说戏剧不必须能全面反映曹操的性格,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也许不像小说戏剧当中所描述的那样奸诈、阴险、嫉妒。

二、解题1.写作背景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想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的势力.赤壁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喝酒到半夜,忽然听到乌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长矛唱《短歌行》.此诗格调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哪位同学先自告奋勇朗读一下这首诗呢2.作者简介曹操,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作为政治家:曹操二十岁被举为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起兵讨伐董卓,先“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歌行》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组刘雯莉
【教材分析】
《短歌行》是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二模块阅读鉴赏部分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诗歌。

本单元入选先秦至魏晋南北朝代表诗作,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该时期诗歌类型、风格及代表性作品,在初中基础上进一步掌握阅读诗歌的技巧,为以后深入研究唐诗宋词打下良好的基础。

虽然《短歌行》属于略读课文,但其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都独具特色。

总体来说,本诗最大的特点是感情的独特充沛:为人生短暂而慨叹,为人才难得而嗟伤,为天下未定、功业未就而忧虑。

但情绪有高昂有低落,感伤却不消沉,雄浑而细腻,忧虑而豪壮,展示曹操一代枭雄不同寻常的心胸肝胆。

另外在手法上,曹诗自如的运用典故和比兴来表达感情,都属于品读可以切入的角度。

【学生分析】
“三国”故事家喻户晓,学生对这篇诗歌背景多少有些了解。

初中又学了《观沧海》、《龟虽寿》,对曹操及他慷慨激昂的诗风也有初步的把握。

另外,通过第二单元学习,学生对四言、五言诗的形式也比较熟悉,基本能识别、赏析比兴的手法。

还有,当代青年学生,大都有长远志向,但在现实的压力下,时常会出现动摇、彷徨、迷惑甚至遗忘。

本诗是一代枭雄以激昂豪壮的心态面对“壮志未酬”之“忧”,以开拓进取的行动应对“人生苦短”之“忧”的形象展现。

可以引导学生以此思考,感悟,“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新课标)。

【教学设想】
根据如上分析,确立本课的核心任务时,备课组将教学的核心任务落在了对曹操“忧”及“忧”的特点——“壮”的品读和思考上。

由于是一个课时,所以本堂课首要目标是品读诗歌文本,对诗歌本身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这个方面就设计诗眼“忧”来贯穿,引导学生自己品读,把握感情起伏。

第二个教学目标当然就是品析《短歌行》中体现出来与常人不同的忧——忧得“壮”,“忧”得催人奋进。

诗歌品读感悟能力的提升就体现在能分辨、品鉴不同诗作者的不同风格,把握诗人、诗歌的特点,那么在这首诗里如何体会曹操不同常人的豪情?我筛选了几个其他诗人抒发壮志未酬的“忧”的诗句,引导学生对比阅读,体验曹操“忧”的独特风格。

新课标明确提出“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

”《短歌行》激昂慷慨,朗朗上口,品析和诵读是相互促进的,本课计划创设情景学生朗读,自己品读、评价经典诗句,对比鉴赏阅读,教师范读、指导品读来实现。

【教学目标】
1、能感受并诵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
2、感受曹操在诗中所抒发的“忧”及其实质,进而体验曹操忧而豪壮的特殊情感
3、体验曹操为实现志向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体验志向与现实的关联。

【教学重点】品析曹操的“忧”及其特点
【教学媒体】PPT课件
【核心任务】诵读《短歌行》,品析曹操的忧思之壮
【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
一、导入:三国时期,英雄辈出。

其中有一个怎么也不会被淡忘的人。


统一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为后世统一全国打下坚实基础,他就是——曹操。

我们对曹操都应该不陌生。

大家用一两个词来总结对曹操的印象?
背景介绍:话说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八十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扫平孙刘势力。

我们设想一下,当时曹操的心情?
(紧张、焦虑、期盼、担忧、欣喜……)大战在即,忧心忡忡;但毕竟手握重兵,挥鞭断流,豪壮之气溢于言表。

据说大战前夕,一晚,皓月当空。

曹操宴请文武众臣。

酒至酣处,忽然望见乌鸦往南鸣飞而去。

时年五十三岁的曹操有感而作《短歌行》。

我们今天就来读诗,品析曹操的忧心之壮。

二、板书核心任务:诵读《短歌行》,品析曹操的忧思之壮
解决问题:
一、诵读:
(一)诵读指导:全诗按八句一节共四节,每节共四章,每章两句。

注意分清章、节、句
(二)全班诵读,找诗眼。

落实诗眼为“忧”。

筛选:几次出现?是哪几句?二、品析情感:
(一)品“忧”:
曹操这诗里的诗眼是“忧”。

他忧的是什么?请大家自己品读,结合文本概括诗歌里反应出来曹操担忧的是什么,为什么有这种担忧?
明确:A忧人生易逝。

(板书)
1、哪一部分读出来的?
2、对酒当歌,本该狂欢,为什么突然生出这种担忧?结合年龄分析。

事未竞,人已衰,情何以堪!所以,这个担忧的实质是统一志向在有生之年难以实现,功业难以成就的忧。

3、忧而无解,怎么办?喝喝,气势豪迈
4、请一生读
B忧人才难得。

(板书)
品诗句:1、勾划表达“人才难得”的忧的章句?2、读出来。

补充。

3、这三个句子能不能用相同的语气读?(提醒句式)感情是递进的,一句比一句忧得深沉、激越。

4、除了忧,还有鼓瑟吹笙、契阔谈宴,是写的什么场面?5、想象中宴饮,畅谈,情感又怎么样?(融洽欢悦)6、那曹操说到人才难得的时候到底是忧还是喜?表面看是悲喜交织,内心还是忧7、我们读,就要读出他的情感。

请大家两人一组,一人读,一人听,交换,交流。

8、女生情感更细腻多变,全班女生读。

析原因:读出了跌宕起伏。

曹操情绪大起大落直接原因是(人才不来的煎熬、纠结,渴求得神思恍惚了)。

深层原因是人才不够,统一志向难以实现。

三国群雄角逐,各方都想尽一切办法网罗人才。

刘备三顾茅庐就是典型例子。

曹操赠赤兔马,三度发求贤令。

小结:这两个忧实质都是功业未就的忧。

(板书)
谈到功业未就,曹操忧归忧,但自有一代枭雄睥睨一世的胸襟。

他是用哪一章诗句表达他的志向的?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对了,用两个阔大意象和名相周公的典故,气势怎么样?完全就是吞吐天下的霸气!那我们请男同学齐读,读出曹操的意气和壮志。

(二)教师范读。

男同学确实要气势强大一些。

我虽然是女老师,但也景仰曹公气魄和心胸,我也来读一读,大家指正!
(三)请一生诵读,读出情感。

三、对比鉴赏:
1、说到壮志,和它连在一起的通常是另外两个字,(未酬。

难酬)耳熟能详,恐怕很多人都有过这种感受。

你能举出例子吗?我也搜集了几句,请大家读读,品品。

2、投影,诵读。

A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B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C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3、学生品读、思考讨论:和上面的诗句相比,你觉得曹操的忧有什么独特之处?
学生分组发言,教师指导、点拨
明确:A、忧的内容不一样
很多诗人更注重个人感受,个体命运。

而曹操忧的是功业未就,天下未定。

东汉末年,战祸连绵,生灵涂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B对“忧”的表达不一样。

不是写绝望、凄惨、放诞、淡泊。

a忧人生短暂
欢歌畅饮之时,突然发问:人生几何!直接追问生命的意义何在,价值何在?这个问题跨越时空,蕴含巨大能量,震撼每个人的心灵。

苍凉有力。

问而无解,来来来,喝喝喝!!旷达豪迈
b忧人才难得:
忽悲忽喜、可望不可即的纠结、煎熬把忧表达得深沉又悲越。

C忧功业未就:披肝沥胆,用山,海的阔大意象,显示出自己虚心求贤,气势雄阔。

C面对忧的态度不一样
很多人选择的是隐居田园山水,选择逃避,或者及时行乐。

一醉方休。

或抱怨隐忍,无所作为。

曹操呢?求贤才、求统一、要吞吐天下,征服民心,他用一系列进取奋斗和现实抗争,实现了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完满,消解人生的短暂和虚无,这就是最高意义上的自信、豪迈!
(知人论世:1、时代决定。

乱世出英雄,时代赋予了他壮怀。

2、本人文治武功,“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千年一遇!历史上像他一样政治军事文才甚至单人作战能力都很杰出的人,真的屈指可数3、纵横乱世,剿灭四方的经历。

三方面相辅相成)
四、学生齐读:曹操曾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大家感受到他的不已壮心了吗??同学们,一起诵读,再一次向英雄致礼!
总结提升曹操在这诗中反复写忧,实质上却给我们展现的是一肩扛起统一重任的慷慨,是救生民于水火,立功业于千秋的激昂,是低徊吟诵的深沉,是千古一问的苍凉,是统御天下的自信,是圆满人生的豪壮。

经过我们对比,感受,相信同学们对这有了更深切的认识。

我们再次诵读《短歌行》,能背诵的同学就试着背诵,把曹操的忧思,壮怀铭记再心!
反馈运用:
一、(投影幻灯片)教师布置反馈题目:今天,我们感受了曹操的志向和追逐志
向过程中的喜怒哀乐,我们也可以反过来观照我们自己的志向。

你的志向是什么?当你的志向遭遇现实挤压时,你是怎么对待的?或者将来你有什么新的打算?跟我们分享一下。

请拿一张纸,写出你的思考。

(建议:以四言或五言古体诗的形式或近体诗形式)
二、展示评议。

【板书设计】
短歌行曹操
核心任务:诵读《短歌行》,品析曹操的忧心之壮。

诗眼内容实质特点
人生易逝内容:天下、百姓
忧功业未就态度:奋斗、进取壮
人才难得诗风:慷慨、激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