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归园田居》比较教学教案(20191023)(汪安良)

合集下载

《短歌行》《归园田居》比较教学教案

《短歌行》《归园田居》比较教学教案
4、选择一个角度,尝试完成一篇3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
二、教学重点: 读懂并理解两篇诗歌不同的主旨与情感
三、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在表达技巧使用的过程中隐含的作品情感
四、教材分析
两首诗歌均为魏晋时代的作品,一为古乐府为题的四言诗,质朴刚健,运用 比兴手法,化用典故或引前人诗句表达心志; 一是五言为主的田园诗, 平淡舒缓, 善用白描,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幅乡村日常生活的图景。 两首作品表现的人生境遇和 人生状态不一样,《短歌行》表达曹操“天下归心”的渴望,是渴望建功立业中的 忧思;《归园田居》呈现的是陶渊明“复得返自然”的淡泊,抒写的是厌倦官场生 活最终辞官归隐躬耕田亩的自由、喜悦之情。
(2)《归园田居》的“忧” ,更多强调未回归自然前的焦虑。 借助三点:文中肯定语气句;几近夸张与比兴句;
联系作者多次官场进出后最终的决然离去的生平
(二)比较情感,体会风格1、两种不一样的情感,诗人的整体风格上有何特点? 明确:慷慨悲凉与平淡1) “良由世积离乱,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慨(刚直的气概)而多 气也”(刘勰《文心雕龙》)
2、读全情感,读出《短歌行》的“悠”和《归园田居》的“忧”
(1)《短歌行》的“悠” ,更多意思侧重在“慢着点,悠着点”的含义。 借助两点:典故“悠悠我心”等与想象的场景强调渴慕之深之切;
三重设疑,感悟诗人那种欲说还休,吞吐又往复的心情。 疑问一:人生几何?(人生苦短,解决办法是什么?回答:酒) 疑问二:何时可掇?(从诗人角度,询问何时可以将人才招于麾下?无回答。 )疑 问三:何枝可依?(从贤才的角度,设身处地为贤才不得良木而栖的痛苦,容易引 发贤才的同理心。)
五、教学环节
(一)整体感知,读全情感
1、整体感知情感:《短歌行》的“忧”和《归园田居》的“悠” (1)初读两首诗,说说整体感觉。

《短歌行》《归园农居》比较教学教案

《短歌行》《归园农居》比较教学教案

《短歌行》《归园农居》比较教学教案短歌行《归园农居》比较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短歌行与归园农居这两首古代诗作的内容和背景;2. 分析并比较短歌行与归园农居的文学特点、意象以及主题;3.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4. 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短歌行- 简要介绍短歌行的背景和作者杜甫;- 分析短歌行的文学特点,如使用夸张手法、写实手法等;- 解读短歌行中的意象,如秋天、风、酒等;- 探讨短歌行的主题,如士人的困境、社会的动荡等。

2. 归园农居- 简要介绍归园农居的背景和作者陶渊明;- 分析归园农居的文学特点,如朴素自然的语言、写实的描写等;- 解读归园农居中的意象,如山水、田园等;- 探讨归园农居的主题,如田园生活的美好、返璞归真等。

三、教学活动1. 欣赏诗歌朗读:让学生朗读短歌行和归园农居,感受诗歌的音韵和意境;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比较短歌行和归园农居的文学特点、意象和主题,并记录下来;3. 展示交流:每个小组派代表介绍他们的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讨论;4. 写作练:要求学生以短歌行和归园农居为素材,写一篇关于田园生活的作文,要求表达他们对田园生活的感受和理解;5. 作文分享:让学生彼此交流并分享他们的作文,互相欣赏和评价。

四、教学评估1. 教师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2. 同伴评估:学生互相交流和评价作文,提供反馈意见;3. 提问评估: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和作文,提出相关问题,测试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深度和逻辑思维能力。

五、教学延伸1. 阅读更多古代诗歌:鼓励学生拓展阅读,了解更多古代诗歌作品;2. 制作诗歌展板:让学生以短歌行和归园农居为主题,设计制作诗歌展板,展示给全校师生欣赏;3. 创作诗歌作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培养其文学创作能力。

以上是《短歌行》《归园农居》比较教学教案的内容和安排。

7.短歌行与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7.短歌行与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短歌行》与《归园田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从内容层面比较《短歌行》《归园田居》两诗,把握两诗的差异,体会诗人的情感。

2.在研讨交流中,培养学生掌握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

【教学重难点】1. 抓住诗歌意象分析诗歌内容,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2. 归纳整合,探讨曹操、陶渊明不同的人生价值追求。

3. 提升学生文化素养,训练学生辩证思维。

【教学方法】比较阅读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在魏晋的诗坛,有两颗异常耀眼的明珠,曹操与陶渊明,一个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凭功绩载入史册,赢得生前身后名;一个归园田居,弹琴长啸,用诗笔描绘田野,采得菊花朵朵香。

曹操和陶渊明作为身份地位截然不同的两个人,他们都借助诗歌传达出了自己的心声,今天我们学习《短歌行》与《归园田居》,去感受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

二、品读诗歌(一)操千曲而后晓声请男生齐诵《短歌行》,女生齐诵《归园田居》(二)等闲识得东风面讨论:两首诗分别塑造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明确:曹操:当世之雄;陶渊明:隐士之宗三、深入探讨:(一)横看成岭侧成峰曹操、陶渊明有着怎样的人生追求?提示:我手写我心,对于诗人不同人生追求的比较,根植于诗人的作品。

1. 找意象:两首诗中,有没有相同的事物(意象)?明确:曹诗:乌鹊;陶诗:羁鸟。

2. 析情感:两位诗人通过“鸟”的意象,想要表达出怎样的主旨?明确:曹操:广纳贤才,“天下归心”;陶诗:辞官返乡,“归园田居”。

(二)上尽重楼更上楼大胆质疑,为何二人有着如此不同的人生追求?引导思考:时代、经历、追求等因素。

四、课堂总结人生如一场修行,得意时,一日看尽长安花,艰难时,潦倒新停浊酒杯。

哪怕巉岩不可攀,我们也要会当凌绝顶。

从经典中汲取力量,达则兼济天下如曹操,穷则独善其身如陶渊明,无论在何种处境,我们都不应当对生活失去激情,更要追求自己的精神家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布置作业:1.背诵《短歌行》《归园田居》。

《短歌行》与《归园田居(其一)》对比阅读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短歌行》与《归园田居(其一)》对比阅读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短歌行》与《归园田居》对比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两篇诗歌的学习,准确把握诗歌的表达情感2.以“生命的诗意”为核心,通过梳理、探究和反思,准确把握诗歌情感。

3.通过探究两位诗人对出世、入世两种人生选择的态度,结合自身经历,勇敢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学以致用,明确自身人生目标,初步接触文学短评并尝试创作。

4.鼓励学生就曹操和陶渊明的作品等客观评价两位诗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见解。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歌所引发的人生思考,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辩证的看待曹操的“进取”和陶渊明的“隐退”,能理性思辨,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范仲淹《岳阳楼记》:“是进亦忧,是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退”与“进”,出世与归隐历来是古代士人人生中的重要命题。

关于这点,作为“一世之雄”的曹操和“隐匿之宗”的陶渊明又是如何表达的呢?今天,我们将继续探析魏晋诗人的精神气度。

明确:教师引导,首先自主回顾之前学过的知识。

(二)复习与思考1.《短歌行》探究作者曹操在人生选择、诗歌创作上有什么联系?提示:创作背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以及作者抒发情感2.《归园田居(其一)》思考诗人陶渊明归隐之事,经后世标举为一件轻而易举的浪漫,在你看来真的容易吗?提示:时代背景:陶渊明所生活的东晋时代,士族门阀制度达到了顶峰,“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

官场的腐朽,仕途的黑暗,文人士大夫浮华奔竞,廉耻扫地。

诗人本性: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才不过八十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3.总结:曹操:忧,人生短暂、贤才难求、功业未就一统天下陶渊明:闲,摆脱尘网、田园美景、热爱生活悠闲自在明确:这里的设计是要让学生明确,诗歌中作者的情感抒发有哪些,以便下一环节的展开。

《短歌行》《归园农居》比较教学教案

《短歌行》《归园农居》比较教学教案

《短歌行》《归园农居》比较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对比教学,使学生掌握《短歌行》和《归园农居》这两首诗的主题、结构、意境等方面的共同点和差异,培养学生对于古代韵文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熟悉《短歌行》和《归园农居》的内容和背景。

2. 理解并比较《短歌行》和《归园农居》的主题和意境。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 导入(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短歌行》和《归园农居》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 基础知识讲解(15分钟)分别讲解《短歌行》和《归园农居》的内容和结构,着重介绍两首诗的主题和意境。

3. 分组讨论(20分钟)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幅图画,围绕《短歌行》或《归园农居》的主题进行讨论,探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4. 总结对比(15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比较《短歌行》和《归园农居》的主题、意境及表达方式的异同点。

5. 个人思考(10分钟)学生针对《短歌行》和《归园农居》各自的特点,思考并写下自己对这两首诗的感受和理解。

6. 诗歌欣赏(15分钟)教师选取几首与《短歌行》和《归园农居》主题相近的古代韵文诗歌,进行欣赏和分析,并与学生分享感受。

四、教学评估1. 小组讨论的活跃程度和讨论成果的质量。

2. 学生个人思考的内容是否能够体现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 对欣赏诗歌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评估。

五、教学延伸学生可自行选择其他古代韵文诗歌,进行比较研究,拓展对于古代诗歌的了解和欣赏能力。

六、教学反思教师应根据教学过程的实际情况进行及时调整和反思,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统编版必修上册7《短歌行》《归园田居》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统编版必修上册7《短歌行》《归园田居》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两种选择殊途同归——第7课《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 》比较鉴赏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曹操的《短歌行》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是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课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生命的诗意”。

第7课两首诗作都是魏晋时期的代表作品,都诞生在社会大动荡的历史时期,都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思考和人生选择。

但具有不同的诗风,前者是四言诗,质朴刚健,运用比兴手法,化用典故或引前人诗句表达心志;后者是五言诗,平淡舒缓,善用白描,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幅乡村日常的生活图景。

两首作品,表现的人生境遇和人生状态不一样,《短歌行》表达曹操“天下归心”的渴望,是渴望建功立业中的忧思;《归园田居》呈现的是陶渊明“复得返自然”的淡泊,抒写的是厌倦官场生活最终辞官归隐田园的悠然之情。

【教学设想】根据新教材的编排特点和《新课标》“学习任务群”的相关要求,我把两首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赏,目的是进行诗歌鉴赏方法的指导和完成两首诗歌教学难点(两种人生志趣的哲理)的突破。

因此,我将诵读贯穿始终,抓住诗眼,感悟诗情;透过众多的意象,品味诗意;抓住典型的手法,赏析诗味;通过对诗人所处时代和创作背景的了解,更准确地走入作者的心灵。

【教学目标】1.抓住诗眼,理解诗歌内容,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2.通过比较阅读,探究《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中不同的人生志趣,进行哲理性思考探究。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探究诗人不同的人生志趣,体悟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品读、讨论、小组合作【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学习任务单】1.搜集曹操、陶渊明的生平资料,并了解这两首诗歌的成诗背景。

2.理解字词,疏通文意,完成诗歌内容理解。

3.熟读两首诗歌,尽量做到背诵。

【教学流程】一、开门见山如见君——创设情境教师导语:曹操和陶渊明,一个是志在千里,为新朝代建立奠定基业的政治家;一个是性本爱丘山,向往田园风光的隐逸之士。

今天我们学习他们的作品,走进他们的内心。

感志士之慨,隐士之情——《短歌行》与《归园田居》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感志士之慨,隐士之情——《短歌行》与《归园田居》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感志士之慨,隐士之情——《短歌行》与《归园田居》比较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受《短歌行》和《归园田居》的情感表达,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2.对比两首诗歌的异同,加深对各自特点的理解。

3.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诗歌的能力,激发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1.通过播放《短歌行》和《归园田居》的配乐朗诵,引导学生感受两首诗歌的氛围和特点。

2.提问:你们对这两首诗歌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你们能尝试概括它们的主题吗?二、文本研习:1.《短歌行》: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情感表达,如“人生几何”、“忧思难忘”、“何以解忧”等,感受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壮志难酬的忧思。

同时,通过诗中的比喻和象征,理解诗人对人生和理想的追求。

2.《归园田居》: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田园”、“鸟”、“风”、“星”等,感受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由自在的追求。

同时,通过诗中的叙事和描写,理解诗人的隐逸情怀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三、对比阅读:1.情感表达:《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在情感表达上有何异同?2.主题内容:《短歌行》和《归园田居》的主题内容分别是怎样的?它们之间有何联系和区别?3.艺术手法:《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在艺术手法上有何不同?它们各自的特色是什么?四、小组讨论:1.在《短歌行》中,诗人使用了哪些意象和手法来表达情感?这些手法和意象在诗歌中起到了什么作用?2.在《归园田居》中,诗人通过哪些方式描绘了田园风光和隐逸生活?这些描绘方式有何特色?3.你更喜欢哪首诗歌?为什么?请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分析。

五、课堂小结:1.回顾两首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艺术特点。

2.总结阅读、欣赏诗歌的方法和技巧。

《短歌行》与《归园田居》对比阅读 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部编版高一上册第三单元生命的诗意

《短歌行》与《归园田居》对比阅读 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部编版高一上册第三单元生命的诗意

《短歌行》与《归园田居》对比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诗歌蕴含的情感,在情境任务中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不同语言风格背后的人生抉择,理解时代对诗人的塑造。

3.审美鉴赏与建构:能理解藏在归隐的诗意背后巨大的人格坚守的力量。

4.文化传承与发展:在古典诗歌之中感受不同人生价值的追求,获得心灵的力量。

二、教学重难点1. 《短歌行》《归园田居》两首诗在情感取向上呈现出的“进”与“退”的差异。

2.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生平,分析造成二人不同的人生选择的深层原因。

3.不同的人生选择带来的不同诗歌风貌,成就不同的诗意人生。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唱的是孟德公的大济天下、成就霸业的雄心;“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吟的是五柳先生坚守本心、归隐田园的执着坚守。

同为汉魏乱离时代中的名士之强音,“进”和“退”的姿态与人生抉择,却如此截然不同地呈现在两个生命个体之上,并且造就了独属于这个时代的,一片交织着雄心与落寞、高昂与低回的诗坛交响曲。

这当中的成因是什么?这些诗人,又是如何去诠释与书写不同的诗意人生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试着去接近这些伟大而饱满的内心世界。

(二)课前任务:“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唱的是孟德公的大济天下、成就霸业的雄心;“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吟的是五柳先生坚守本心、归隐田园的执着和畅快。

试假设二人生活在同一时代,陶渊明会不会响应曹操“周公吐哺”的号召入朝为官呢?请结合两首诗(或二人其他诗作)中流露的人生态度做简要分析,注意不要脱离文本空洞分析。

(三)同学回答展示1.我认为陶渊明不会响应曹操。

两人的抱负不同,曹操想要建功立业,统一天下,抱负远大。

而陶渊明“性本爱丘山”“误入尘网中”,可以看出陶渊明一心归隐于山水,不愿意参与职场的纷争,两人有着完全不同的想法,可能会有许多分歧,想必这也是陶渊明不愿意面对的。

2.陶渊明不会响应曹操。

陶渊明是一个清高的隐士,而曹操是出了名的奸臣,并且疑心很重,对于陶渊明来说,君主的人格非常重要,就像他之前几次做官经历一样,发现了自己侍奉的君主人格品性很差,就辞官归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忧”和“悠”
——部编语文教材高一(上)《短歌行》与《归园田居》(其一)
教学设计
上海大学市北附属中学汪安良
一、教学目标
1、把握两首作品不一样的主旨和情感
2、借助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帮助学生把握诗歌内涵,体察诗人对社会与
人生的思考,理解两位诗人不一样的人生状态与精神境界
3、品味两首诗歌在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的不同
4、选择一个角度,尝试完成一篇 300 字左右的文学短评
二、教学重点:读懂并理解两篇诗歌不同的主旨与情感
三、教学难点:品味诗歌在表达技巧使用的过程中隐含的作品情感
四、教材分析
两首诗歌均为魏晋时代的作品,一为古乐府为题的四言诗,质朴刚健,运用
比兴手法,化用典故或引前人诗句表达心志;一是五言为主的田园诗,平淡舒缓,善用白描,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幅乡村日常生活的图景。

两首作品表现的人生境遇和
人生状态不一样,《短歌行》表达曹操“天下归心”的渴望,是渴望建功立业中的
忧思;《归园田居》呈现的是陶渊明“复得返自然”的淡泊,抒写的是厌倦官场生
活最终辞官归隐躬耕田亩的自由、喜悦之情。

感受两首作品的忧思与悠然不太难,难得是借助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办法
读懂忧思与悠然内在的微妙情感,即曹操忧思而呈现的吞吐而又往复,欲说还休
的矛盾,陶渊明复得返自然前的痛苦与忧愁。

两首作品放在一起比较,除了显然的情感和人生状态不同外,学生比较难以
理解二者相同点。

往往容易认为曹操是积极的入世者,而陶渊明则是消极的避世者,并未真正理解二者其实都是有志之人的一种人生选择而已。

根据两人的生平和
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这种共同之处:均为大志之人在不同的人生境遇和人生状态,选择不一样完善自我的途径罢了。

五、教学环节
(一)整体感知,读全情感
1、整体感知情感:《短歌行》的“忧”和《归园田居》的“悠”
(1)初读两首诗,说说整体感觉。

(2)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忧思”与“悠然”
(3)帮助学生读出
《短歌行》“忧思”的三重含义:人生苦短、贤才难得、天下归心。

《归园田居》通过白描手法呈现“悠然自得”的特点。

整体感觉:《短歌行》的“急”与《归园田居》的“缓”
2、读全情感,读出《短歌行》的“悠”和《归园田居》的“忧”
(1)《短歌行》的“悠” ,更多意思侧重在“慢着点,悠着点”的含义。

借助两点:典故“悠悠我心”等与想象的场景强调渴慕之深之切;
三重设疑,感悟诗人那种欲说还休,吞吐又往复的心情。

疑问一:人生几何?(人生苦短,解决办法是什么?回答:酒)
疑问二:何时可掇?(从诗人角度,询问何时可以将人才招于麾下?无回答。

)疑问三:何枝可依?(从贤才的角度,设身处地为贤才不得良木而栖的痛苦,容易引发贤才的同理心。


(2)《归园田居》的“忧” ,更多强调未回归自然前的焦虑。

借助三点:文中肯定语气句;几近夸张与比兴句;
联系作者多次官场进出后最终的决然离去的生平
(二)比较情感,体会风格
1、两种不一样的情感,诗人的整体风格上有何特点?
明确:慷慨悲凉与平淡质朴。

2、出具不同评价,思考感悟其风格特征
(1)“良由世积离乱,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慨(刚直的气概)而多
气也”(刘勰《文心雕龙》)
(2)“文体省净,殆无长语。

笃意真古,辞兴婉惬。

每观其文,想其人德。


叹其质直。

至于‘懽(欢)言醉春酒’ ‘日暮无天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
语邪?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钟嵘《诗品》)”
(3)“*** 古直(古拙质直),甚有悲凉之句。

”(钟嵘《诗品》)
(4)“其诗质而实绮,癯( qú)而实腴”(苏轼《与苏辙书》)
3、思考共同点:都是有志之人人生状态的呈现,用完全不一样的诗歌风格来表
现人生境遇。

忧多于悲,诗人并未因志向未就而沉浸在悲伤之中,而是一种深切的忧虑,这种忧虑源于诗人远大的理想与,呈现出慷慨苍凉,因为是一种个人自我价值实现的同时,更是一种济苍生平天下的责任担当。

平淡质朴,并非内心虚无。

而是在洞察世事后的一种归隐和平和。

4、通过改写来比较两种诗歌风格。

采取修改三言五言的方式来体会其节奏。

(三)思考境界,感悟人生
情景设想:假如陶渊明遇见曹操,会怎样对话?你为何设计这个对话。

1、介绍陶渊明与曹操的生平
明确:
( 1)名家之后。

(2)早年经历。

(3)官宦生活。

(4)时代背景
2、探讨比较其不同的人生志趣,理解其各自的生命思考。

明确:都是有志之人对生命的高歌。

一个选择世俗多数人认可的也是那个时代
多数人只能选择的方式,通过仕途建功立业,成就生命的精彩;一个在深思熟虑
多次往返后终于决然离开,同样保持自我的高洁之身。

并非无志之人,也非佛系
而为。

性格使然,人生境遇使然,曹操的忧思和悲凉,是因为宏伟的志向与生命的短暂之间的忧伤;陶渊明的悠然自得,是因为远大抱负与现实世界的格格不入后的离去,选择那个年代或许更不容易的独守自我,用躬耕田园的方式寻得心理安慰的同
时保持自我的高洁,恐怕不必曹操的忧思来的沉重。

一个是外显,一个是内隐,
都是在保持自我的高远志向。

陶渊明不与污浊官场同流合污,本身也就是一种志向。

(四)作业:请以“忧”与“悠”为话题,比较《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在表
达志士之慨和隐士之情的异同。

六、板书设计
《短歌行》与《归园田居》
人生苦短无适俗韵
贤才难求忧落网卅年
天下归心久在樊笼
人生几何悠方宅草屋
何时可掇榆柳桃李
何枝可依村庄炊烟
狗吠鸡鸣
3 /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