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教案

合集下载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十三篇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十三篇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十三篇《归园田居》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

希望能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解决办法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3.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

【学生活动设计】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第一.二首诗,并尝试着从表达技巧上进行鉴赏。

2.第二课时,让学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从情感深处与《归园田居》产生共鸣。

【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学习并鉴赏《涉江采芙蓉》、《短歌行》。

二.整体感知《涉江采芙蓉》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

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

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

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短歌行》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

人生苦短、生命无常,这是汉乐府涛歌里常见的主题,可见当时这个问题萦绕在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

由人生有限,引发出人们的思考:人应该怎样活着?对此,汉乐府诗歌里更多的是主张及时行乐,“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西门行》)将这种主张发挥到了极致。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精选14篇)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精选14篇)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精选14篇)《归园田居》篇1一、导入:我们初中的时候,学习过一篇《桃花园记》,作者是谁?(陶渊明)在作品中,诗人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他的田园诗作的代表作品——《归园田记》。

这首诗跟《桃花源记》一样,写于他辞官归隐之后,反映他清闲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他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二、简介作者: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

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

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

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三、分析《归田园居(少无适俗韵)》的思想内容1、教师范读2、学生朗读,并参看注释,了解大意。

思考:①这首诗可以分为哪几层意思?②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③诗人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哪些事和景物的具体描写表达出来的?3、提问并订正;师明确:本诗可分为三层:第一层1—6句,写作者的个性和思想,表达对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第二层7—18句,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田园生活的喜人情趣;第三层19—20句,回答人们的疑问,收束全文。

4、研习第一层:⑴释“韵”与“误”“韵”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归园田居》教学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归园田居》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归园田居》在陶渊明的诗歌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帮助学生了解陶渊明的诗风和情感都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从教材的编排上看,本册第六单元第二十一课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而且他的其他诗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还会出现,如《饮酒》、《五柳先生传》等,加之陶渊明的诗风对后世影响极大,特别是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与陶诗风格一脉相承,而王、孟二人的诗歌作品在初中教材中也屡次出现。

所以,帮助学生读懂本诗,教会他们赏析陶渊明诗歌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从这首诗歌本身来看,陶渊明诗风中的朴实自然、意境醇美在此诗中表现突出,字句浅显而颇有情趣,可借此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借机作进一步拓展。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陶渊明的生平情况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

2.过程和方法:1)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境,熟练地背诵并默写诗歌。

2)通过合作探究,品读诗句,赏析作品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作者的隐逸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其高洁的情操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难点】重点: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难点: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教学策略】1.采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感知欲望,注重诵读。

通过引导学生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感知诗歌的语言特色,领悟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和情感美。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3.设计一些有一定开放度,能让学生自由发挥的题目,引导学生鉴赏这首诗。

【教学准备】:学生:通过图书、网络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陶渊明的相关资料,帮助理解诗歌。

《归园田居》优秀教案(通用7篇)

《归园田居》优秀教案(通用7篇)

《归园田居》优秀教案《归园田居》优秀教案(通用7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归园田居》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归园田居》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解读田园风光构成的意境。

2、解读诗人归田园前的心境,解读诗人形像。

3、简单了解陶诗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同学们做一道选择题:如果大家走入社会,有两条道路给你们选择——1、做大官,有名有利。

2、做农民,平平淡淡。

同学们选择哪条路呢?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是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

舍和得充满烦琐的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

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是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

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

《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

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非常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三、析题:文章和诗歌的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

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够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是“归”还是“居”?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请同学们看屏幕,我们这节课就要了解的几个问题: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归园田居教案3篇

归园田居教案3篇

归园田居教案3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归园田居教案,希望你们能喜欢。

归园田居教案一一、【学情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在理解与鉴赏本诗方面存在着以下问题:1、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对照注释,理解诗歌,但是理解流于表面,即只能够回答诗歌抒发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即使是思想感情,很多学生流于概念化的理解,即厌恶官场、渴望回归田园等已有的阅读经验以及教材上的阅读提示。

3、很多学生提出疑问:中间一段景物描写,读起来也并没有感到多美,为什么就能成为流传千古的经典?4、对诗歌题目的停顿,存在着疑问。

5、部分同学提出,不知道学习这首诗歌的意义在哪里,特别是在现在这样一个功利化的时代。

6、个别同学在背诵方面存在困难。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1.赏析陶渊明在本诗中构建的"两个世界",提高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

2.分析平常景物"诗意化"的鉴赏方法,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时数】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第一步:导入在一个"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的社会里,做官是读书人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唯一途径。

但是陶渊明却"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别官场,回归田园,那么,"田园世界"真的那么吸引人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归园田居》——(二)第二步:解题首先来看题目,题目是"归园田居".我们都大致理解这四个字的意思,但是都无法从语法角度进行清楚的解释。

一般的读法是"归园/田居",似乎"归园"是一个意思,"田居"是另一层意思。

其实不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袁行霈先生经过考证,认为:"园田居"乃渊明之一处居舍(另有"下泽田舍"等),其少时所居,地近南山,即庐山。

《归园田居》(教案)

《归园田居》(教案)

《归园田居》(教案)章节一: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归园田居》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 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1. 作者简介:陶渊明,东晋时期著名诗人,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

2. 《归园田居》作品特点:描绘了作者归隐田园后的生活场景,表达了淡泊名利、向往自然的情怀。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展示陶渊明的画像,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形象。

2. 简单介绍陶渊明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背景。

3. 阐述《归园田居》的作品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章节二:诗词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归园田居》的诗意及表现手法。

2. 提高学生鉴赏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诗词背景:作者归隐田园后的生活状态。

2. 诗词意境:描绘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3. 表现手法:白描、寓情于景等。

教学步骤:1. 通读全诗,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 分析诗词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基调。

3. 逐句解析诗词,指出关键意象和表现手法。

4. 讨论诗词意境,引导学生深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章节三:词义理解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归园田居》中的重点词语。

2.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内容:1. 重点词语释义:解释诗中出现的生僻词语。

2. 词语用法:分析词语在诗中的用法和含义。

教学步骤:1. 挑选重点词语,进行释义和用法讲解。

2. 学生自主查阅词典,巩固学习成果。

3. 结合诗句,分析词语在诗中的具体含义。

章节四:情感体验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感悟《归园田居》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2.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作者情感:归隐田园后的喜悦、宁静、淡泊。

2.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诗中的情感。

1. 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情感变化,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

2. 学生分享自己的生活体验,讨论与诗中情感的共鸣。

3. 总结诗中的情感主题,强调情感的表达和传递。

章节五:拓展与应用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归园田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归园田居教案8篇

归园田居教案8篇

归园田居教案8篇归园田居教案归园田居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反复吟咏,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把握形象,欣赏诗歌结构美、画面美。

3、知人论世,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情感,把握形象,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解题,明确层次思路,把握结构美;欣赏田园风光,品味画面美。

教学辅助:多媒体、诵读录音、背景音乐。

教学设想:学习《归园田居(其一)》,思考到学生进入高中学习才半个学期,刚刚学完的必修一仅涉及一单元的现代新诗,结合必修二第二单元教学目标,故确立学习本文目标定位——继续激发兴趣,初步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潜力。

拟打算透过反复吟咏——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来到达教学目标。

结合新课标理念: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

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

同学们,我刚才说的是谁呢?(——学生答:陶渊明。

)初中时咱们学过了他的《桃花源记》。

这天,咱们要学习的是他的一首五言诗《归园田居(其一)》,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二、简介作者、背景:师:咱们常常说鉴赏诗歌首先要知人论世,大家预习了课文,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陶渊明呢?1、学生自己介绍,教师相机补充。

那个同学主动来回答?相关资料: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东晋最杰出的诗人。

出身仕宦家庭,曾祖曾官至大司马,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陶少年时代大有“大济苍生”之壮志。

但是反动门阀制度却对他不利。

陶曾祖是高官,尚被当时之人讥骂为“小人”、“溪狗”。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优秀8篇)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优秀8篇)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优秀8篇)《归园田居》篇一教学设计*陶渊明的是高中二年级语文课本中的内容。

以下我们从设计意图、媒体设计、设计实施及教学设计流程图四个方面谈谈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意图*教学古代诗歌,一般的程式是介绍作者、时代背景、串讲全诗、讲写作特点。

本教学设计意在打破这样的程式,利用多媒体创设声情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走进诗中、进入角色,自己去悟诗、品诗,进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感悟能力,使其学会鉴赏诗词。

*本设计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充分体现教师“导”的作用,主要采用问题式教学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问题设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平静恬淡的意境,二是联想思辨——诗人对待人生的思想态度。

*二、媒体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融汇了常用的电教媒体——录音机、投影仪、录像机及电视机的功能,集声音、文字、图像、动画片于一体,通过大屏幕和伴随着优美的背景音乐的诗朗诵,将全诗内容缓缓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其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在教师对作者及其当时的背景作以简单介绍后,再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与诗文描写的情景相符的画面,师生共同欣赏全诗,为下一步把握全诗的意境、风格奠定基础。

*媒体的有效介入,使诗歌的声、形、意、像完整、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因为媒体的介入,使得反馈与调整更及时、更准确,从而减轻了师生负担,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教学过程*1.课题导入*陶渊明的诗以其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为读者营造了一个个温馨、愉悦的港湾。

俄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陶渊明的就是一幅优美的田园风景画。

*2.教学过程*(1)聆听诗歌配乐诵读*要求:想象诗歌所绘之景。

*学生朗读以多媒体配乐。

*要求:模仿朗读,体会诗人的心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园田居》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

2、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1、领悟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

2、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式、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幻灯片1)初中时我们学过《桃花源记》,谁能说说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景美,景色怡人;人美,热情好客,淳朴善良;生活美,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人人劳动,丰衣足食,幸福安宁。

)思考:陶渊明为什么要创造这个理想王国?——明确:陶渊明想以这个幸福的世外桃源来寄托自己祈求安定的理想。

陶渊明生活的东晋,社会黑暗,政局动荡,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渴望有安定的生活环境,桃花源正是这样的理想居所。

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他的田园诗作的代表作品------《归园田居》。

这首诗跟《桃花源记》一样,写于他辞官归隐之后,反映他清闲的田园生活,表现他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二、作者简介(幻灯片2)1、作者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谥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

浔阳柴桑人,东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

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

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

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于63岁时贫困而死,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2、作品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他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主要作品有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归园田居》《饮酒》等。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3、关于《归园田居》:(幻灯片3)陶渊明四十一岁归隐后,写了不少田园诗,《归园田居》共5首,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写于陶渊明辞官归隐后第二年。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

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不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回家。

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

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义熙元年(405)8月的一天,担任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听说郡里派了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各地的官员)来县巡视。

县吏劝他穿戴整齐的官服去迎见督邮。

陶渊明生平最恨那些狐假虎威,以督邮为名敲诈勒索的官员,气愤地说:“我决不能为五斗米(指俸禄)折腰,去迎奉伺候这种乡里小人。

”他推说在武昌的妹妹病故,要去奔丧;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就挂冠解绶,辞官归田了。

】三、整体感知1、听课文朗读,并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

(幻灯片4)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全班齐读。

(重读“返”、“暧”和“暖”字很像、“吠”字容易写错)四、诗题解读文章和诗歌的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

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的意思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它的题眼是什么?这个明示信息下还潜藏着哪些隐性的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明确:(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幻灯片5)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五、研读课文,讨论鉴赏: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⑴从何而归?(幻灯片6)——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

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

“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

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

(2)为何而归?(幻灯片6)——明确:“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本性)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明确:“误落尘网中”。

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

(注意炼字“误”)【提示: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

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于追名逐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追问: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明确: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

(3)归向何处?(幻灯片7)——明确:归向园田“守拙归园田”思考:如何理解“守拙”?言外之意是什么?——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

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

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

(结合陶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提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抓住几组意象分析。

(找出描写田园景色的诗句,然后齐读)——明确:恬静幽雅空阔朦胧近处:宅院、林木,亲切可即远处:村落、炊烟,给人以悠长的遐思色彩:桃红、柳绿,环境幽雅美丽声音:狗吠、鸡鸣,以动衬静,更显宁静和平(4)归去如何?(幻灯片7)问: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自由、安逸、喜悦。

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精神上的自由独立。

六、艺术手法总结(幻灯片8)问:诗中用了什么手法:——明确:比喻、拟人、夸张、动静结合、白描①比喻:“尘网”、“樊笼”,都比喻使人受拘束的尘世。

用这种比喻,表示诗人已经看透了官场的污秽黑暗,表达了对官场极大嫌弃。

“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意在说明误入官场,深受束缚,迫切要求摆脱束缚,回归农村的心志。

②拟人:“恋”、“思”③夸张:“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④动静结合:静————“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动————“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白描法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它要求画家只用白线勾描,不着颜色,不加渲染地勾画出物体的特征。

描写景物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

采用这种方法绘景,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七、课外延伸(幻灯片9)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结庐]:建筑房屋。

[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山气]:山中的景致。

[日夕]:傍晚。

[真意]人生的真义。

[忘言]:无法、无须用语言表现。

1、鉴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说说这两句诗刻画的是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幻灯片12)——明确:悠闲、自在的形象;过隐居生活的志趣2、把“见”字改成“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是不是一样?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幻灯片13)——明确:不一样。

“见”是无意所为,人、物融为一体,更贴切写出诗人悠然忘情的闲趣。

3、此诗与《归园田居》在主旨有没有相同之处?(幻灯片13)——明确:都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八、小结全文:《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

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

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

这是一种与污浊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九、作业(幻10)1、背诵默写《归园田居》。

2、就陶渊明的思想人品,写一篇短文,谈一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