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优秀获奖教案

合集下载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获奖教案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获奖教案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获奖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背诵《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全文,掌握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追求真实的自我和自然的生活。

1.2 教学内容1.2.1 诗歌背景:介绍诗人陶渊明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

1.2.2 诗歌解析:分析《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的诗意、诗境和艺术特色。

1.2.3 诗歌实践: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和创作练习。

第二章: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诗歌的字词句理解和背诵。

2.1.2 诗歌意境和作者情感的深入理解。

2.2 教学难点2.2.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特殊句式的理解。

2.2.2 诗歌意境和作者情感的抽象理解。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1.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1.3 分析法:通过逐句分析,让学生掌握诗歌的字词句和特殊句式。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教学: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背景和解析。

3.2.2 网络教学:利用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诗歌阅读和创作材料。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4.1.1 朗读诗歌:让学生朗读《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4.1.2 介绍诗歌背景:简述诗人陶渊明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

4.2 诗歌解析4.2.1 逐句分析:分析诗歌的字词句和特殊句式。

4.2.2 讨论交流:让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4.3 诗歌实践4.3.1 诗歌朗诵:让学生进行诗歌朗诵练习,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4.3.2 诗歌创作:让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提高创作能力。

《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教学设计 3篇

《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教学设计 3篇

《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情况。

2.了解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领。

3.提高文学作品的欣赏层次,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

4.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学习他那种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新设计教学古代诗歌,一般的程式是介绍作者、时代背景、串讲全诗、讲写作特点。

本教学设计意在打破这样的程式,利用多媒体创设声情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走进诗中、进入角色,自己去悟诗、品诗,进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感悟能力,使其学会鉴赏诗词。

本设计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充分体现教师“导”的作用,主要采用问题式教学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情分析初中时学生就学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饮酒》等作品,对陶渊明及作品风格有所了解,有了这样的基础,这首诗的解读就会更加容易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诗中形象及语言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过程5.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一、导语古代文人寒窗苦读,通过金榜题名、出仕,然后实现治国、平天下、济苍生的宏伟抱负。

这可谓是古代文人特有的一种“情结”。

可是,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在出仕多年后,毅然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这是为什么?他归隐田园之后又是怎样的生活状况?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

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

又自称作“五柳先生”。

三、解题1、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明确:“归”2、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讨论、明确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四、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1、从何而归?明确:尘网、樊笼2、为何归来?明确:A、性本爱丘山(本性)B、守拙归园田3、归向何处?明确:归向园田思考:(1)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来分析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归园田居教案一等奖

归园田居教案一等奖

归园田居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1 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2、培养学生运用朴素平淡的语言表达情怀的能力。

3、培养学生能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的内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在诵读中领悟诗歌的意境。

2、掌握诗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学习他那种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2、学会辩证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二、教学重点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四、教学方法1、运用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运用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3、运用讨论法,让学生自己品味诗中运用的情景交融等艺术手法。

4、探究阅读法,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有新意。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语:由陶诗《饮酒》、《桃花源记》导入。

一提到我国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我们就会想到他的名句。

你能说出名句吗?《桃花源记》里,诗人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体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纯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一》,体会他超凡脱俗的品质和归隐田园后闲适愉悦的心境。

(二)简介陶渊明,并解题《归园田居》是一组诗,共五首,歌咏田园生活之乐。

写于辞官归隐的次年。

此诗为第一首,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叙述了诗人归隐田园后轻松喜悦之情,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三)诵读课文,初步感知内容1、要求大声朗读,并读准字音、节奏。

老师巡视。

2、指名朗读,师正音:羁、拙、荫、暧暧、樊3、老师指导朗读断句。

大家知道四言诗的朗读节奏是二二式,那么五言诗的朗读节奏通常是二一二式或二二一式。

例如“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那么“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怎么读呢?大家试一试来读,“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归园田居教案8篇

归园田居教案8篇

归园田居教案8篇归园田居教案归园田居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反复吟咏,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把握形象,欣赏诗歌结构美、画面美。

3、知人论世,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情感,把握形象,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解题,明确层次思路,把握结构美;欣赏田园风光,品味画面美。

教学辅助:多媒体、诵读录音、背景音乐。

教学设想:学习《归园田居(其一)》,思考到学生进入高中学习才半个学期,刚刚学完的必修一仅涉及一单元的现代新诗,结合必修二第二单元教学目标,故确立学习本文目标定位——继续激发兴趣,初步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潜力。

拟打算透过反复吟咏——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来到达教学目标。

结合新课标理念: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

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

同学们,我刚才说的是谁呢?(——学生答:陶渊明。

)初中时咱们学过了他的《桃花源记》。

这天,咱们要学习的是他的一首五言诗《归园田居(其一)》,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二、简介作者、背景:师:咱们常常说鉴赏诗歌首先要知人论世,大家预习了课文,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陶渊明呢?1、学生自己介绍,教师相机补充。

那个同学主动来回答?相关资料: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东晋最杰出的诗人。

出身仕宦家庭,曾祖曾官至大司马,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陶少年时代大有“大济苍生”之壮志。

但是反动门阀制度却对他不利。

陶曾祖是高官,尚被当时之人讥骂为“小人”、“溪狗”。

陶渊明归园田居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陶渊明归园田居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陶渊明归园田居的教学设计一等奖《陶渊明归园田居的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陶渊明归园田居的教学设计一等奖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是高中二年级语文课本中的内容。

以下我们从设计意图、媒体设计、设计实施及教学设计流程图四个方面谈谈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意图教学古代诗歌,一般的程式是介绍作者、时代背景、串讲全诗、讲.写作特点。

本教学设计意在打破这样的程式,利用多媒体创设声情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走进诗中、进入角色,自己去悟诗、品诗,进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感悟能力,使其学会鉴赏诗词。

本设计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充分体现教师“导”的作用,主要采用问题式教学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问题设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平静恬淡的意境,二是联想思辨——诗人对待人生的思想态度。

二、媒体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融汇了常用的电教媒体——录音机、投影仪、录像机及电视机的功能,集声音、文字、图像、动画片于一体,通过大屏幕和伴随着优美的背景音乐的诗朗诵,将全诗内容缓缓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其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在教师对作者及其当时的背景作以简单介绍后,再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与诗文描写的情景相符的画面,师生共同欣赏全诗,为下一步把握全诗的意境、风格奠定基础。

媒体的有效介入,使诗歌的声、形、意、像完整、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因为媒体的介入,使得反馈与调整更及时、更准确,从而减轻了师生负担,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教学过程1.课题导入陶渊明的诗以其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为读者营造了一个个温馨、愉悦的港湾。

俄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就是一幅优美的田园风景画。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一等奖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一等奖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一等奖《《归园田居》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归园田居》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的:1、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并运用朗读知识反复咏读五首诗歌2、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味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推敲,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鉴赏能力教学重难点:通过品味诗歌语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教法学法设计:1、诵读品味2、想象联想3、扩写诗歌课前活动设计:课前任选一名诗人,每人准备一首古诗,感情朗读,注意体会诗歌意境教学过程:饮酒陶渊明一、导言: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

因而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

二、回顾作者简介,背诵有关作品,体会诗人的心境及生活态度1、《桃花源记》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2、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思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三、整体感知:1、反复朗读诗歌,明确:庐喧篱的读音2、体会诗人的感情,小组比赛朗读。

3、思考: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生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四、赏析诗歌:[想象情景,体会意境与感情]前四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叙述、议论]思考:作者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为何没有车马喧嚣的烦恼?为何生活如此安静、心灵如此安宁?写诗人身居人世,并非无俗事纷扰,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心境超脱世俗,不为名利所惑,不慕官场荣禄。

因而心远地自偏[平和的心态必然拥有平和的生活]后六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神来之笔:写景]描写自己采菊东篱时无意偶见南山,南山静穆超然的胜景与自己悠然自得的心情交感融合,表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天真自然的意趣。

归园田居教案优秀7篇

归园田居教案优秀7篇

归园田居教案优秀7篇《归园田居》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会朗读(做到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会理解(会借助注释与工具书梳理字词意思以及全诗的内容。

)3、会欣赏(能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4、会背诵(掌握背诵方法,完成背诵)5、会默写(能在背诵诗歌的基础上,完成默写)教学重点:会朗读会理解教学的难点:会欣赏,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使用教具:小黑板1块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师生互动交流:你们说古董值钱吗?他们值得我们去收藏和欣赏吗?其实我们手中也有古董,而且是无价之宝,他们就是我们中国的文化精髓——古诗。

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30课《诗四首》中的《归田园居》其三让我们用脑子来收藏这件特殊的古董,用我们的智慧来欣赏这件瑰宝吧!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明确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假如你们认为有信心完成这些学习目标的话,就跟老师自信满满地跟着老师的板书把学习目标读一遍。

(板书:会朗读、会理解、会欣赏、会背诵、会默写)二、了解诗人接下来,我首先来考考大家的记忆力如何,看看是否具备了收藏古董的能力: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生在动荡的年代,性格既刚正不阿,向往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

进入官场,他认识到了官场的黑暗,因此,他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他最终选择了归隐田园。

他是谁?——陶渊明。

我们这个学期学习了他的哪篇文章?对呀,我们已经从《桃花源记》中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其三,进一步深入体会这位大诗人美好的心灵。

(小黑板出示全诗内容。

)三、运用目标探究法学习新知识1、考学生的听力和朗读能力(完成会朗读的学习目标)(1)提出听读要求:①听清老师朗读诗时,有哪些字词需要我们特别注意他们的读音?(多音字:兴、荷、长等)。

②听清老师朗读诗时的节奏和感情。

(2)学生明确要求后,认真倾听老师范读全诗。

归园田居教案一等奖归园田居教案(通用

归园田居教案一等奖归园田居教案(通用

归园田居教案一等奖归园田居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歌散文》单元,具体内容为《归园田居》。

本课包括课文鉴赏、创作背景介绍、重点词汇解析、课文朗读与解析等,重点章节为第一、二两节。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了解陶渊明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对古典诗词的品鉴水平。

3.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陶渊明归隐思想的理解,以及对古诗词的鉴赏。

教学重点:课文朗读与解析,重点词汇的讲解,陶渊明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古诗词鉴赏资料、词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描绘田园风光的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2. 课文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3. 课文解析: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分析陶渊明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身处陶渊明的时代,面对归隐与入世的抉择,展开小组讨论。

5. 例题讲解:分析一首与《归园田居》主题相近的古诗词,讲解鉴赏方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鉴赏方法,分析另一首古诗词。

六、板书设计1. 课文归园田居2. 重点词汇:归隐、田园、自给自足、安贫乐道3. 陶渊明人生观:追求自然、安贫乐道、淡泊名利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比较《归园田居》与《桃花源记》的异同。

2. 答案:从主题、手法、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两者的异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在课文解析和鉴赏方法的教授上是否到位,学生是否能理解陶渊明的归隐思想。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其人其文。

同时,推荐一些关于古诗词鉴赏的书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课文解析中陶渊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讲解;2. 实践情景引入的小组讨论;3. 例题讲解中古诗词鉴赏方法的传授;4. 作业设计中比较《归园田居》与《桃花源记》的异同;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以前学过他的一篇文章《桃花源记》,大家还记得在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吗?(和睦的,平等的,愉快的)。确实,在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里,没有压迫,没有官僚,人人平等,明主而自由,他们过着一种与世隔绝自给自足的生活。我们都知道这个充满人情温暖的桃花源是陶渊明心中理想国度,也是他心中的精神净土,灵魂归宿。但是,在美好的理想中得桃花源在现实中有没有呢?既然没有,那在现实中,陶渊明所向往的居所是什么样呢?是不是和大家的选择是一样的呢?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走进陶渊明。
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收束全文,明确地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生活,热爱田园生活,追求心灵上的自由与独立。
总结全诗: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第三个问题,“归向何处”?(归向田园)诗人笔下的田园生活有何特点呢?我们结合我们刚才画的图来分析一下。这副图画,抓住了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动静结合,有远有近,有声有色,浓淡咸宜,构成了一副生机盎然,舒适恬静的田园生活画面。这一切的一切跟诗人在官场上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歌颂田园生活,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和谐生活的心境。
我们曾经说过“文如其人”的观点,当然我们都知道这个文如其人指的并不是文如其外貌,而是指人的经历和思想。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一篇文章来看出作者的经历和思想。这篇《归园田居》告诉我们什么经历和思想呢?让我们先来诵读整首诗歌,深入到诗歌来感悟陶渊明。(全体诵读诗歌)
这样的古诗要怎么读才能读出味道来呢?让我们来听听录音带,顺便纠正一下字音,等等我们请同学来帮忙翻译。
最后一个问题,“归来如何”?诗人在回归田园生活后的心情和生活是什么样的呢?(“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从这两句诗里我们可以看得出来诗人走出樊笼回归自然之后是什么样子的呢?(自由的,喜悦的)为什么会感觉到这么自由呢?因为户庭里没有尘俗杂事,陋室里有余暇清闲,再也不用在官场上勾心斗角明争暗斗,终于有自己自由的天地和时间了。当然,我们说,这种自由指的不仅仅是空间和时间上的自由,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的自由。
其次,为何而归?诗人为什么要回归田园生活呢?用我们诗中的原话说,就是“性本爱丘山”,没错,回归田园生活是天性使然,那既然是天性,大家想想,为什么当初又要出仕呢?(因为是“误落尘网中”)也就是说,当官并非是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在封建社会,有志的人儿要想建功立业,要想实现政治上的理想,只能走仕途之路,也就是当官。但是又因为当时的东晋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乱,在这样的局面下,要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有可能吗?不可能。就像在当今的中国,你想当个清官容易吗?不容易。在无法实现政治抱负的情况下又不愿意同流合污,还能有什么方法呢?只有选择明哲保身,归隐田园。
既然是“归”字,那么我们来提出四个有关归的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去何处”“归去如何”。这四个问题解决了,那我们就算是完整地理解整篇诗作了。
首先,从何而归?诗人是从哪里回归到田园生活呢?纵观全诗,找出关键的两个词语(尘网,樊笼),那诗人用尘网和樊笼比喻什么呢?(官场生活)没错,我们在介绍文章背景的时候就说过了,陶渊明所处的年代正是东晋末年,当时官场腐败,阶级斗争激烈。陶渊明即使胸有大志,但是生不逢时,于是他悔恨自己身处这腐朽的朝野。大家说说,哪个字眼说明陶渊明悔恨自己身处这黑暗的官场呢?(“误”)那诗人的这种悔恨,痛苦之情深吗?(深),为什么?(因为“一去三十年”,时间太长了。)
隐隐约约可以见到远处的村庄。
依依墟里烟:
依稀可以见到远处村落里的炊烟。
狗吠xx中:
狗在xx中叫。
鸡鸣xx颠:
鸡在xx的顶端啼叫。
(提示:
以上两句是什么句式呢?省略句,倒装句,原文应该是“狗于深巷中吠”,“鸡于桑树颠鸣”)
户庭无尘杂:
门庭里没有尘俗杂事。尘杂:
尘俗杂事。
虚室有xx:
陋室里有余暇清闲。xx:
羁鸟恋旧林:
关在笼子里的鸟留恋生活过的森林。恋:
留恋
池鱼思故渊:
养在xx里的鱼思念过去的xx。思:
思念
(提示:
上面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拟人和比喻,把鸟儿和鱼儿赋予人的情感,把自己比喻成羁鸟和池鱼)
开荒南野际:
在南面的xx里开垦荒结第一部分---以上八句:
翻译如下:
少无适俗韵:
从小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性格。适:
迎合,俗:
世俗,韵:
气质,性格。
性本xx:
天性就热爱xx。xx:
xx。
误落尘网中:
误落在尘世的罗网中。尘网:
尘世的罗网,比喻庸俗浑浊的官场。
一去三十年:
转眼过去就是三十年。三十年这个说法有争议,有人说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因为根据史料记载,陶渊明在官场中沉沉浮浮是十三年。因此也有人说是写错了,应改为一去十三年。当然,我们采用第一种说法。
主要叙述了自己从出仕到回归xx的缘由)
方宅十余亩:
住宅周围有地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
茅草的小屋八九间。
榆xx檐:
xxxx遮蔽着后檐。荫:
遮蔽,遮掩。
桃李xx前:
桃树xxxx在堂前。罗:
xx。
(提示:
以上两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互文,所谓互文,就是指也就是说,我们这两句话应该合起来翻译:
榆树柳树桃树李树都在堂前罗列着都把后檐遮蔽了。)暧暧远人村: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五柳先生传》,后人普遍认为这是陶渊明的自传,故曰自称“五柳先生”。陶渊明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新的境界。陶渊明的一生算得上是起起伏伏的,他的曾祖父曾经做过大司马,大司马是什么职位呢?掌管一个国家军权的职位,可谓是十分显赫的身世,他得祖父和父亲也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可是当他少年时,家道便渐渐地衰落了,家境也逐渐贫困起来。虽然说在青年时代,陶渊明也有过建功立业为国效忠的大志,但是他并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到头来只担任过几任无关痛痒的小官。直到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正如每个朝代到末期一样,当时政府腐败,尔虞我诈,官场黑暗,勾心斗角。这样的现实让满怀一腔热血的陶渊明很是失望,如果陶渊明会唱歌,那他肯定会低吟一曲“我的心真的受伤了。。。”所以最终陶渊明果断地在他41岁的时候弃官隐退,值得注意的是,陶渊明这次辞官之后就再也没有出仕,从此结束了人在江湖人不由己的生活,直到终老于田园。
正所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让我们欢迎前来听课的老师们。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在讲课之前,让我们来想想,假设你们现在有能力有条件选择或者设计自己的房子,那么你们会怎么选择呢?(各抒己见)
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这实质上也是一种人生的价值取向。在人生的道路上,有人对名利趋之若鹜,有人却自甘平淡,淡泊名利。当然,不同的选择有不同的理由。东晋著名的文学家陶渊明也做过这样的选择题,他的答案是什么呢?
余暇清闲。
(总结第二部分:
以上十句:
描绘了美好的xx)
(作画:
在同学们的帮助下于黑板上画出第二部分的内容)
久在xx里:
久在xx里的我啊。xx:
比喻仕途。
复得返自然:
又能回到xx了。
(总结第三部分:
总结全诗,表达回归田园生活后的愉悦心情)
在翻译了全文后,相信大家已经知道我们刚才说得选择了。陶渊明选择的是追逐名利还是淡泊名利呢?淡泊名利。我们说,很多时候,文章的标题能告诉我们一些信息,那你们告诉我,“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的题眼是哪个字呢?(“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