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20 核心概念:定义定意,阐释辨析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湖南专用)大二轮复习学案:第七章 学案20 会设分论点说理深入而丰实 Word版含解析

高考语文(湖南专用)大二轮复习学案:第七章 学案20 会设分论点说理深入而丰实 Word版含解析

学案20会设分论点,说理深入而丰实学案略语考场上绝大多数考生会选择写议论文,而不是记叙文。

可是,面对议论文,考生多不会“分解”与“剖析”,尤其是不会设置分论点和安排分论点,以致文章除了中心论点还是中心论点。

如果能巧妙地设置一些分论点,并很好地安排它们,那么,不仅可以使论证结构更清晰,更可以多角度、多侧面地论述中心论点,使说理更丰实、更深入。

本学案试图教你一些分论点的设置方法及安排技巧。

品读佳作,体悟出彩的理由佳作一:(2014·湖南高考优秀议论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被誉为“最美乡镇干部”的某乡党委书记,在一个其他人不肯去、去了也待不到两年的地方,一干就是八年,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率领村民发愤图强,将穷乡僻壤建设成了美丽乡村。

面对洒满心血与汗水的山山水水,他深有感触地说:“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我以我心绘风景穷乡僻壤,美丽乡村。

党委书记是怎样使它蜕变的?又用怎样的丹青勾勒出这如画美景?巧妙化用材料,以设问形式引发阅读兴趣。

答道:以其信心,凭其决心,用其全心而已。

顿悟,人生如画,我以我心绘风景,绘出个草长莺飞,绘出个青山万丈,绘出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我以信心绘风景,绘出一轮欲揽的青天明月。

5岁的她获得歌咏比赛一等奖,校长夸赞道:“小姑娘,能拿冠军真是你的幸运。

”她反抗道:“不,这是我应得的。

”她是撒切尔夫人,正是她的信心,使伦敦政坛多了一道迷人却又张扬的风景。

第一个分论点,举政要例子。

我凭决心绘风景,绘出一件已被黄沙打穿的金甲。

乡党委书记凭着过人的决心建设乡村,他成功了;孙权凭借“再有说者,便如此案”的决心,击败不可一世的曹操;项羽凭着破釜沉舟的决心,打败三十万秦军……事例太多,但请君细想,若没有决心,曹操可能已一统天下,反秦势力可能烟消云散,那历史大卷中那些亮丽风景岂不消失殆尽?因此,我凭决心绘风景,定要绘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规范议论文写作详解学案.docx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规范议论文写作详解学案.docx

2020 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规范议论文写作详解一、关于点目:于我国自古以来流的多格言和成,我今天常常会有不同的思考。

下列目中任一(或自 ),你条格言或成的思考。

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A、近墨者必黑B、近墨者未必黑②知足常:A、知足方能常B、常者不知足(一)点一定要在开提出开三句提出点,不要离太,要尽快切入。

例一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在文化的中孕育着几千年沉淀下来的哲理、。

其中,成是言文化的一个完美的梁,沟通着高深的文化与想了解它的人,它精的将有内含的哲理的表述人,并引后者的深思。

“知足常” 一成原意是知足者可常。

一的道理似乎人人都明白,但想起来,似乎想常,只知足是达不到的。

相反,想常更不足于状。

个开中的有用信息集中在第二段,第一段的内容即属于离太。

例二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个成大致的意思是:把一种西和色的放在一起一段后会,而把它放在黑色的之中会黑,引申一个人如果在一个好的境中就会得品德高尚,相反,他如果在一个不好的境中也会坏。

个开中的“ 个成大致的意思是:把一种西和色的放在一起一段后会,而把它放在黑色的之中会黑”也可去,因个成的字面意思既不是点又不是文章要探的重点。

例三念耀理性光芒广一考生念是内心情感的涌,但又不是感情的无制霍;念需要行来升,但又需要理性的引。

真正的念是心灵的回响,是史的回音;它去,启迪未来⋯⋯黑格曾自夸德国人天生就是哲学家。

然而就是一个天生自律的民族,就在一个狂人的引下,陷入了争的渊薮。

60年前的那幕惨 :生灵涂炭、妻离子散、血流成河⋯⋯生者在往者的中找到道德的杆,也找到了念的理由。

德国人用尽一切方法阻止淡褪那血色、稀薄那呼声:修建集中念,全力理后的善后,有那德国理在犹太人念碑前的惊世一跪!德国人在60 年里不断地反思,不停地念,于完成了灵魂的自我救。

德意志民族向世界展示了理性的力量,也得了世人的尊敬!可理性的念才是正确的念,理性念耀出人性的光。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八写作学案20核心概念的阐释与辨析课件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八写作学案20核心概念的阐释与辨析课件
若从文学艺术角度论述,可以联系一些古代文学作品。从《诗经》到《楚 辞》,从唐诗到元曲,包括“四书”“五经”,其中“柔韧”的光辉无处不 在。
若从中国人的品格角度论述,可联系屈原忠贞爱国、杜甫忧国忧民、林则 徐为民请命、鲁迅弃医从文、“两弹”事业自力更生、女排顽强拼搏等素材。
考生无论从哪个角度切入,都需要在论述中把握这一精神内涵,体现中华 民族历经风雨仍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语文•大二轮专题精讲•精练
第一部分 专题重点,技法突破
专题八 写作
学案20 核心概念的阐释与辨析
核心内容概览
议论说理,概念先行。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写作议论文,不仅要关注概念 的内涵和外延,更应学会清晰巧妙地诠释概念。对核心概念的理解阐释,关乎 审题立意的准确、深刻。同时,理清核心概念是议论文写作的第一步,也是议 论文论证的力量之源。因此,对于考场作文来说,正确理解阐释其内涵,发挥 好它在审题立意、展开论证方面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中华民族,中华文明,千年传承。古有郑和下西洋的文明互通,今有“一 带一路”的文明互鉴,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韧性”,在互通互鉴中守护、交 融、发展着自己的文明,并用最温和的方式证明自己,与世界文明并肩前行。
当代社会,我们一直强调的命运共同体,正蕴含着中华民族文明特有的 “韧性”。我们以坚持平等、互相尊重为基础,以创新研发为道路,以“各美 其美,美美与共”为目的,保护着各方的特色文明,这是中华民族文明中的 “韧性”。我们强大又包容,我们愿意在接受世界文明的过程中,逐渐地锻炼 自己,使自己更加牢固;而不愿关上窗户与大门,沉浸在自己的天地里,失去 了变通的性质,如果这样做,这份文明也注定在全球一体化的大局中陷入被封 锁的困境。
经典体验
(2019·北京卷)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 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 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 性。

版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一文言文阅读训练二分析概括文意教案

版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一文言文阅读训练二分析概括文意教案

训练二分析概括文意练前提醒(1)把本题的选项作为阅读的起点,带着选项的信息,对照着阅读有关文段、文句。

(2)先读选项再对文(将选项放入文中核对),按序阅读,逐项比对。

(3)四项中有一项错误,即便该项有错误,也只是极细小的点,一定要细心。

2.主观题(1)认真读题干。

明白题干所问,明确对象、事件,分析回答要求。

(2)认真读原文。

确定阅读区域,按对象或时空变化切分语段小层次。

立足“什么人什么时候做什么”寻找相关语句,即筛选有效信息,明确事件或现象及体现的人物形象特点;立足“在什么情况下发生事件或出现现象”寻找相关语句,即筛选有效信息,明确事件或现象发生的背景或原因。

(3)概括内容要点。

在理解相关语句意思的基础上,概括相关语段(层次)的要点。

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①抓住小层次表达的对象、事件、现象来概括。

②抓住作者的议论句、抒情句,明确一层或一段的中心句。

③注意层次间的关系。

若是“联合关系”,则需将“要点”累加整合;若是“偏正关系”,则以其“正”为主概括要点。

一、选择题(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刘馥字元颖,沛国相人也。

建安初,说袁术将戚寄、秦翊,使率众与俱诣太祖。

太祖悦之,司徒辟为掾。

后孙策所置庐江太守李述攻杀扬州刺史严象,庐江梅乾、雷绪等聚众数万在江、淮间,郡县残破。

太祖方有袁绍之难,谓馥可任以东南之事,遂表为扬州刺史。

馥既受命,单马造合肥,建立州治,南怀乾、绪。

数年中恩化大行,百姓乐其政,流民越江山而归者以万数。

于是聚诸生,立学校,广屯田;兴治茹陂及吴塘,以溉稻田,官民有蓄,陂塘之利,至今为用;又高为城垒,多积木石,为战守备。

建安十三年卒,扬州士民追思之。

馥子靖,黄初中,出为河南尹。

为政初虽如碎密,终于百姓便之,有馥遗风。

后迁镇北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遂开拓边守,屯据险要;又修广戾陵渠大堰,水溉灌蓟南北;三更种稻,边民利之。

嘉平六年卒。

靖子弘,累迁宁朔将军。

太安中,张昌作乱,以弘为镇南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

最新整理高三语文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阅读考点教案.docx

最新整理高三语文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阅读考点教案.docx

最新整理高三语文教案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阅读考点教案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阅读考点教案第一专题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突破备考攻略知识储备一、科学类文章的设题规律大致可以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来说:1.选材内容自然科学类文章中,能体现新知识、新概念、新信息,反映人类社会中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时又与当今我国社会经济、社会、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文章更受命题者的青睐。

社会科学类文章中,能体现时代性、人文性、传统文化特色等的文章,反映当今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或当今中国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如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等)的文章,反映当今中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文化现象或反映中国的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等内容的文章,更容易成为命题者选择的对象。

2.设题技巧纵观近几年高考科学类文章的命题,对于“错误”选项的设置,命题者常用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1)无中生有。

命题者在选项中硬加进去一些原文中没有的直观信息或暗示信息,目的是考查考生阅读文章的细心度。

这是近年来最常见的设题方式,应引起考生足够的重视。

(2)曲解原文。

命题者将原文中的词语、语句等信息故意作出错误的表述,设置为选项,目的是考查考生对文中相关信息的理解。

(3)偷换概念。

命题者有意将原文中的词语(概念)用具有一定干扰作用的非等值词语(概念)替换下来,设置为选项,目的是考查考生对词语(概念)的理解。

(4)时态、模态错乱。

命题者在选项中将原文中的有关信息,已然表述为未然,未然表述为已然;或然表述为必然,必然表述为或然。

命题者的目的是考查考生对原文信息时态的把握。

(5)答非所问。

命题者摘取原文信息设置选项,但选项与题干毫不相干,目的是考查考生审题的认真、细心程度及正确理解题目的能力。

(6)张冠李戴。

命题者将原文中的对象A,与对象B的属性对接,造成对象与属性的错位。

(7)以偏概全。

命题者设置选项时,以片面的、局部的、特殊的认识来表述具有全面性、整体性、普遍性的内容,目的是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以及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逻辑思维能力。

高三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教案

高三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教案

高三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教案:文言文翻译总体教学构想教学目标1.第二轮文言文复习以翻译为切入口。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

.以翻译为切入口,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方法技巧。

教学设想1.高考的文言文阅读是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作为高考的第二轮复习,要遵循由“已知”推出“未知”的认知规律,由课内拓展到课外,以课内文段阅读为材料进行复习,通过“积累——迁移——巩固”的复习原则,逐一落实考点内容。

2.在学生掌握了“信、达、雅”三字翻译目标和“六字翻译法”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在文言翻译中的盲点,力图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解决翻译疑难的技巧,并通过训练验证这些技巧的可操作性,使学生能举一反三,从而增强文言文翻译的信心。

3.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让学生变换角色,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内容,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教学时数6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掌握翻译的一般目标及翻译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1、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技巧2、在学习中发现自己在翻译中碰到的困惑和不足一、复习巩固(请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举天下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3、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我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5、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二、了解有关文言文翻译的常识1、标准简言之三个字: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采)。

高考中的翻译一般只涉及信和达。

2、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教案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教案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教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教案4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

2.学习本文优美的语言。

3.了解相关文言知识及文学典故。

4.积累“故”、“尽”、“属”、“即”等实词义项,“且”、“矣”等虚词的用法。

5.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法,理解作者复杂的感情。

教学重点1.通读全文,疏通文意。

2.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

3.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

教学难点文中的语言和大量的典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陆上,积淀了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楼阁庙宇,比比皆是。

在这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为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意义,名扬天下。

它们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鸛鹊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黄鹤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

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勃的《滕王阁序》。

二、关于文体骈文,是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

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

骈文多以四、六字句为主,兼以杂言,所以后来也称骈文为“四六文”。

骈文讲究排比、对偶,注重藻饰和用典,讲究运用平仄,声韵要求严格。

一般说来,骈文多注重形式技巧,往往束缚内容,自无可取,但如果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性。

三、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1.关于作者: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今山西河津县),初唐文学家。

王勃少有才名,以五言律诗和绝句成就较大。

他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王勃的诗歌从内容到形式都突破了齐梁香艳诗的框框,为初唐诗风的转变和近体格律诗的成熟做了贡献。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系列:字音.doc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系列:字音.doc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系列:字音巧记多音字七法在多音字的备考中,除了采用化整为零,分散复习与归类复习相结合的办法外,还有一些小窍门可以帮助同学们提高识记效果。

笔者在教学中总结出如下一些方法,供大家参考。

以字义定音:多数多音多义字,字义不同,其读音也就不同。

如“和”在“和(huò)稀泥”(全国卷Ⅲ)和“和(huó)面”中的字义分别是“掺和粉状物或水拌成较稀的东西”、“在粉状物中加液体搅拌,使之有粘性”。

再如“如法炮(páo)制”、“炮(pào)弹”、“炮(bào)羊肉”的“炮”的意思分别是“烧”、“一种武器”、“烹调方法之一”;“肥胖(pàng)”、“心广体胖(pán)”的“胖”分别是“人体内含脂肪多”、“舒适”的意思。

以词性定音:有些多音字是因词性和搭配习惯不同而造成的。

如“冠”在“冠(guān)盖相望”(湖南卷)和“勇冠(guàn)三军”中分别是“帽子(名词)”和“居于第一位(动词)”;“与”在“与(yù)会”(天津卷)和“与(yǔ)人为善”中分别是“参与(动词)”和“跟(介词)”的意思。

再如“乘”在“千乘(shèng)之国”和“乘(chéng)胜追击”中分别作“古代四马拉一车(量词)”和“利用机会(动词)”讲;“劲”在“干劲(jìn)”和“劲(jìng)旅”中分别作“情绪(名)”和“坚强有力(形)”讲。

以语体辨音:有些多音字,在书面语和口语中,尽管意思差不多,但读音却不同。

如“露(lòu)脸”(重庆卷)、“原形毕露(lù)”中的“露”,前者是口语,后者是书面语;“靓(liāng)丽”(重庆卷)、“靓(jìng)妆”中的“靓”。

再如“翘(qiào)尾巴”和“翘(qiáo)首以待”、“血(xiě)淋淋”和“血(x ùe)海深仇”,也是因前者是口语,后者是书面语而读音有所不同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案20 核心概念:定义定意,阐释辨析无论是材料作文还是命题作文,总包含一两个核心概念。

对这一两个核心概念的理解,关乎审题立意的准确、深刻。

同时,理清核心概念是议论文写作的第一步,也是议论文论证的力量之源。

因此,对于考场作文来说,正确理解其内涵,发挥好它在审题立意、展开论证方面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本学案试图帮你认识核心概念的运用以及理解它的方法。

作文题呈现:(2018·天津)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生活中有不同的“器”。

器能盛纳万物,美的形制与好的内容相得益彰;器能助人成事,有利器方成匠心之作;有一种“器”叫器量,兼容并包,彰显才识气度;有一种“器”叫国之重器,肩负荣光,成就梦想……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考场佳作“器”之断想想起与“器”有关的几个成语。

一、怀才抱器有的书上也写作“怀材抱器”。

意思是既有好的思想品质,又有工作的才干和能力,换成今天的话就是德才兼备、又红又专。

解释第一个成语的整体含义。

这个成语出自唐代赵璘的《因话录》:“德宗搜访怀才抱器、不求闻达者。

”实际上说的是皇帝用人的标准,这样天下的读书人就有了努力的方向。

当然,对“才”和“器”的解释,古今是有差别的。

古代的“才”“器”主要聚焦于治国理政及对朝廷的忠诚方面;今天的“才”“器”内涵与外延已拓宽了许多,概括来说,就是立身处世的能力和服务国家社会的精神。

介绍成语出处。

对成语中两个核心词作阐释,而且作古今比较。

现在有些人对“才”“器”的理解有些跑偏:不求问“才”之高低,只求多拿钞票;不问“器”之所指,只为一己炫耀。

典型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如果任其膨胀,必将成为影响社会安定和谐的毒素。

当戒之慎之!二、不器之器“不器”,就是不像器物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作用;“不器之器”指具有全才的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其具有开阔的视野,精尖的修为;说得再直白些,就是“某一方面懂一切,一切方面懂一些”的人。

解释第二个成语的整体含义。

画横线句子的解释特别有味。

唐代白居易《君子不器赋》有云:“抱乎不器之器,成乎有用之用。

”其中的“有用”其实是“有大用”,起“重要作用”,这样的人才一旦有了合适的平台,就会如鱼得水,如鹏驭云,如蛟入海,换个说法,就是“国之重器”。

对关键词语“有用”进一步阐释。

做“不器之器”应该成为每个有志之士努力的高标。

目标高远,才不会为狭隘的功利思想所裹挟,才能广泛涉猎,深入研究,为将来的“有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随才器使有趣的是这个成语出自《水浒传》第七十一回。

梁山泊英雄排座次,怎么排?一个根本的原则是“随才器使”。

“或奔驰,或偷骗,各有偏长,真是随才器使。

”根据各自的长处(包括“偷骗”),安排适当的工作。

解释第三个成语的整体含义及出处。

这与“用人如器”的意义较为接近。

梁山要发展壮大,就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

如果宋江乱点鸳鸯谱,让阮小二做马军统领,让李逵当水军都督,宋清是自己的弟弟就坐第二把交椅,看黄立别扭就让他靠边儿站,那样的话就不用等朝廷派兵,自己就先呼啦啦散摊子了。

结合《水浒传》人物作出准确、通俗的解释。

如何做到“随才器使”?很简单,一要了解是哪方面的“才”与“器”,二要有以事业为重的胸怀。

我们这个社会需要“才”“器”,更需要确保“随才器使”的机制。

一、核心概念在议论文写作中的两重作用(一)从定义到定意:审题立意绝对不缺席审题立意是考场写作极其重要的开端。

初步工作是对材料的审读,随着思考的深入,最终都会聚焦在材料中的一两个核心概念(语词)。

因此,对这一两个核心概念的准确理解,决定了审题立意的成败。

所谓“准确理解”,就是要对核心概念进行“定义”理解。

只有这样,才能确定文章最终要写什么(“定意”)。

试以一个简单的命题话题类作文来说明之:我的年度汉字。

“我的”,不是你的,他的,中国的。

行文必须写“我自己的变化以及所思所想”,凡是主要写社会或其他人的事情,均视为不合题意。

“年度”,是某个年份的一整年,暗含材料中给出的这一年。

具备相当的概括性和高度“浓缩性”。

“汉字”,是一个字,不是词、短语、句子。

目的是通过汉字表现这一年自己各方面的变化以及对生活的认识。

有考生选了一个字,组成一个词,围绕这个词去写,是偷换概念,视为偏题。

所谓“定义”理解,就是理解其内涵和外延。

理解了其内涵,决定了立意的深刻性;理解了其外延,就可确定写作的题材,决定选材的新颖度了。

理解核心概念的内涵,就是要定性,就是明确其特征与属性。

而概念所展现出来的特征有很多,其中有些特征是本质性的,使一概念区别了另一概念。

只有抓住其本质特征,才能将立意立得极精准、深刻。

试以“工匠精神”为例。

它的内涵有:认真细致严谨(态度)、探究创新(方式)、超越世俗功利(价值观)。

考生如写有关“工匠精神”的作文时,对这个概念作一般性理解:具有“工匠精神”的人的工作态度是认真细致严谨的。

如果以逆向思维想想,工作认真细致严谨的人都可以称得上工匠吗?并不一定,我们还得从其他角度来对这一概念进行描述,具有“工匠精神”的人还得有探究创新的工作方式,超越世俗功利的价值观。

比较“工匠精神”这三个特征,“认真细致严谨”是最显而易见的,只能作为其基本特征;“探究创新”和“超越世俗功利”更显“工匠精神”的深层含义,更能诠释“工匠精神”的独特性。

如果写作把立意定为第一点,那显然是肤浅、人云亦云的;如果理解到后两点,这样的立意绝对称得上深刻、超出同类。

理解概念的外延就是定量,就是分析界定概念的外延,明确概念所涉及的范围。

试以2018年浙江卷材料中的“浙江精神”为例来分析其外延。

(1)宏观与微观。

从宏观角度看,“浙江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组成的一个部分,与“江苏精神”“广东精神”一样有其共同之处,更有其独特性。

从微观角度看,有王阳明的“浙江精神”,有马一浮的“浙江精神”,等等。

(2)历史与现代。

历史上的“浙江精神”,其内涵与形成过程是怎样的;现代的“浙江精神”又有怎样的内涵,又经历了怎样的形成过程。

古今“浙江精神”有哪些异同性,是如何在继承中发展的。

(3)地域与行业。

从地域看,有宁波的“浙江精神”,有温州的“浙江精神”,等等;从行业看,有教育界的“浙江精神”,有工商界的“浙江精神”,等等。

通过对“浙江精神”作外延式分析,你将打开思考、选材的广度,从中确定一个范围去写,从而保证了写什么的新颖性。

(二)阐释、辨析:议论文写作的前提的确立与思路的开阔1.阐释概念:写作第一步概念是思维的起点,也是议论文写作重要的第一步。

阐释其核心概念,搞懂“什么是什么”,为写作行动确立必要的“决议”。

请看下面的作文题及其写作片段:[作文题目]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人说,人有两条路要走,一条是必须走的,一条是想走的,你必须把必须走的路走漂亮,才可以走想走的路。

有人却说,我不去走我想走的路,又怎能走得更好?不去走想走的路,人生又有何趣味和意义?[作文片段](第1段)从一出生,我们就踏踏实实走上了各种各样的路,无可避免,正如曹文轩在《前方》中所说:“是命运把人拋到了路上。

”这路,或坦坦荡荡,或充满荆棘,或四处泥泞,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必须走的路和自己想走的路。

(用课本上的话,引出材料中的两个关键词“必须走的路”和“自己想走的路”,既显智慧,又显亲切,开篇不凡) (第2段)所谓必须走的路,其实是社会为你规定的路,这是大众之路;所谓自己想走的路,其实就是你根据自己的个性选择的路,这是罕迹之路。

有人曾说,你必须把必须走的路走漂亮了,才可以走自己想走的路。

诚然,有些道路我们无法避免,应该尽全力将它走好,但之后,你是否会依据初心,向着心中的那个方向,像朝圣者一样虔诚地走下去呢?(对“必须走的路”和“自己想走的路”进行概念界定,是为下文提出观点提供逻辑依据) 2.辨析概念:“广阔”写作思路借助对核心概念的阐释与辨析,有时就能打开写作的广阔思路。

请看下文的写作思路:第1段:无畏是一种自信,内心深处泉涌般的勇敢。

第2段:无畏更是一种绝望。

最高的畏惧便是无畏。

第3段:无畏是一种敬畏,反映的是广阔的胸襟和坚定的信仰。

第4段:真正的无畏是心怀敬畏,心无所惧。

整篇文章的展开就是通过对概念一层层地分解来实现的。

“无畏是自信”是普通的层面,是人人都看得到的表层;“无畏是绝望”是独到的层面,是作者个人理解到的内里;而“真正的无畏是心怀敬畏,心无所惧”则是揭示本质、展现立意的最核心的观点。

正是对概念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分析,让思维有了深度,文章有了高度。

二、理解概念常用的方法1.阐释法一般有“下定义”和“作诠释”两种,通常用的是后者。

2015年全国卷Ⅱ作文题核心概念是“风采”,请看一考生对此作出的阐释:何谓风采?风采不能用才气、奉献、成败等实际的评价来衡量,风采展现的是一种独到的生活方式,它不仅仅在于争取和奋斗,也不仅仅在于意义和价值,更在于生活趣味与人生情怀。

故风采之选,宜观情怀。

这里对“风采”的解释,全面而又重点突出,为自己的立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般而言,对概念内涵的阐释,固然需要词典义,但更需要结合文章作出个性化的解读。

2.拆字法有时候对概念阐释可以推形及义,即通过对字形的分解,提炼出概念的核心要素。

如文章《“信”与“伪”》,作者就是这样分析的:“伪”字充分揭示了人性的卑劣,“人”“为”的行为即是“伪”,“伪”是专属于人类的行为,是“人”为钱、为权、为名、为利、为不可告人的私欲而刻意“为”之的行为。

“伪”是诚信的敌人,更是人性的敌人。

这种类似说文解字的概念分解法,会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平实的概念生动化,往往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汉字中有大量的会意字、形声字,推形及义本来就是理解字义的方法。

不过,字义不是议论文中的概念,照搬字典解释,往往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所以,这里所说的阐释概念的“拆字法”,有时候还要对字形展开合理的联想,多角度地丰富字义,这样才会得到更多的灵感和启示。

比如,在议论文《成为人生“赢”家》中,作者着力阐释“赢”这个概念:“赢”由“亡”“口”“月”“贝”“凡”这几个字构成。

“亡”是有牺牲精神,“口”是学会沟通,“月”是日积月累,“贝”是善于利用资源,“凡”是有平常心。

作者别具匠心,对“赢”字巧妙分解,并进行了个性化的解读。

对如何“成为人生赢家”这个问题,通过对“赢”的概念的分解阐释,自然有了论证的五个角度:有牺牲精神,学会沟通,日积月累,善用资源,具有平常心。

构思巧妙,内容充实。

3.拆词法更多的时候,概念是一个词而不是一个字。

而对于一个词而言,构词的方式就是我们分解概念时要仔细揣摩辨析的地方,是我们思维细化的一个方向。

认真分析每一个语素,辨字析理,往往会让概念的阐释更有逻辑的说服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