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级语文上册植树的牧羊人PPT课件
合集下载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第13课 植树的牧羊人.ppt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荒凉的阿尔卑斯山地,见证一位牧羊 人是怎样把这里变成洋溢着幸福的绿洲。
作者名片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马诺克市,法国 社会小说作家、著名电影编剧。代表作有《人世之歌》 《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一个郁郁寡欢的国 王》等。
背景链接
这个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片荒芜、 破落、毫无生气的荒原。只有很少的人在这儿过着冷漠、孤独的 生活。有一个牧羊人,他一边牧羊,一边每天都种100棵橡树。 由于气候不好,种十万棵树,最终只有一万棵长成大树。尽管如 此,牧羊人没有气馁,没有沮丧,依然坚持每天种树。森林的规 模不断扩大,渐渐地,这个地区有了雾气、水分、溪水、村庄、 泉水、笑声,整个地区都活了起来。作者为老人的见识、胸怀、 坚持而感动,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以做纪念。
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 样。
把白桦树比喻成少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桦树的活 力、有生命力,表明了牧羊人的不懈追求初显回报。
“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 知道这有多难!”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穿插于故事内容之间的这些议论,恰好起 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得文章不仅仅是关于 植树的故事,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尤其令人 震撼。
动作描写。“轻轻地”“仔细”生动传神地写出牧羊人 对橡子的爱惜,种树的认真,也含蓄着“我”对牧羊人的敬 佩。
“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语言朴素简单,仿佛在不经意之间“随便” 道出了自己多年来执着地坚持义务植树信念的 简单原因,更表现出牧羊老人这种无私奉献精 神的可贵。
他种树的初衷仍然没 已经变得生机勃勃, 最后一次相见
有动摇,继续种树 环境优美
2.快速默读课文,说说“我”三次拜访牧羊人,各自看到一幅 怎样的画面。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件(共25张ppt)

身体硬朗,沉默寡言, 谷底有水, 改养蜜蜂,一直种树 有了树林
年事已高, 安享晚年,受人尊敬
空气飘香,水源 不断,村子重建, 一万人口
活动三:朗读奇迹
朗读“高原变化”的句子,读出感情。 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
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
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
tān tā 坍塌
呼啸
滚烫
zuó 琢磨
流淌
bó 微薄
光秃秃
酬劳
帐篷 张扬 硬朗
xū 废墟
da 溜达
水渠
hé 干涸
fèng 缝隙
会读会写 jǔ
山毛榉
huà 白桦树
bò 薄荷
干燥
xūn 薰衣草
不毛之地
páo 刨根问底
稀稀拉拉 无边无际 沉默寡言 连锁反应
理解词语
1.干涸:指河道、池塘等的水干枯。 2.不毛之地:原指不生长庄稼的土地,后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毛:古通“ 苗”。 3.张扬:把隐秘的或不必让众人知道的事情声张出去;宣扬。 4.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 5.琢磨:①[zhuó mó]雕刻和打磨(玉石)。②[zuó mo]思索;考虑。
牧羊人靠什么创 造了“奇迹”?
第二课时
品析探究
活动一:品析奇迹
1、朗读结尾,说说牧羊人靠什么创造了奇迹?
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 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 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 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 。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活动二:探究奇迹
1、让.乔诺虚构这个故事的用意何在?人们会从中受到哪些鼓舞? 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创造。保护自然、改善自然、定会收获幸福。 心怀希望,坚守信念,就会实现梦想。
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植树的牧羊人》ppt课件

讲授新课
2.文章结尾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结尾段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作者抒发了 对牧羊老人的敬佩之情,赞美了牧羊人的毅力和 无私奉献的品质,在内容上突出了本文的中心,
在结构上同开头段。
讲授新课
文中的牧羊人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从文中 找出相关语句,并进行概括。
作者评价牧羊人的句子有: (1)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
讲授新课
2.根据要求,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 (1)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
后, 他在坑里轻轻地放进一颗橡子,再仔细埋上 不可以删去,“泥轻土轻。”一词写出了牧羊人对 (橡句子子的中爱的惜加,点“词仔可细不”可一以词删写去出?了说牧说羊你人的埋 泥土的认真劲;看如法果。删)掉,就不能表明牧羊
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
14 植树的牧羊人
导入新课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牧羊人的故事。 2.摘取关键词,评价牧羊人形象。
能力目标 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环保因素,提高学生的环
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习惯。
导入新课
中国植树节定于每年的3月12日
一访牧羊人 (1913年) 二访牧羊人 (时隔6年) 三访牧羊人 (1945年6月)
为”我“打 水,拣橡子,
种橡树。 改养蜜蜂, 一直在种树
无
荒野无际,泉 眼干涸,房屋
倒坍 橡树、山毛榉 树、白桦树成 林,看到了溪 建起干水净。的农 舍、泉水源源 不断,一万多 口人幸福生活。
讲授新课
3.文中的牧羊人都种了哪些树?他又是怎样种植橡 树的?
顶上的轻骑兵》被改编为电影。
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_PPT

坍塌 (tān) 流淌 (tǎng)
废墟: 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的地方。 干涸: (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坍塌: 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溜达: 散步,闲走。 刨根问底:追究底细。 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毛,地面上的植物。
听读课文
1.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1.本文运用第几人称来叙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合作探究】运用第一人称叙事;采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种树人的故事,通 过“我”的耳闻目睹,所思所想,对种树人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 价。“我”在文中仅仅是个过客,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目睹了一个寸草不生的荒 僻之地变成森林村庄。“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种树人的事迹具有极强的纪实 性,使种树人的故事显得真实可信,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另外,“我”并没 有和种树人朝夕相处,对种树人的生活了解得并不是非常全面,但是这个地方沧 海桑田的巨变却令“我”震撼,这就使得种树人的生活具有神秘感和神圣感。
【合作探究】牧羊人用几十年的坚持,不断用双手把荒漠变成绿洲,使万人享受 幸福生活的故事,赞美了牧羊人的无私奉献、坚持不懈、勤劳朴实、自信平和、 忠厚内敛、认真细致的高贵品质。告诉我们人类有潜藏的智慧和改天换地的能力 ,只要心存善念必有善报,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地努力去做,人类的 可悲命运最终会被改变。
上路;为了把学生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艰险、大雪封山时,格桑德吉过冰河、 溜铁索,把四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学生们平安送到父母的身边。为了教好孩子们 ,格桑德吉将自己的女儿从两岁时一直寄养在拉萨的爷爷家,当一年之后格桑德 吉再到拉萨的时候,女儿已经不认识她了。 13年来,在格桑德吉的努力下,门巴族孩子从最初失学率30%,变成到今天入学 率95%。她教的孩子有6名考上大学,20多名考上大专、中专。村民们亲切地称 她为门巴族的“护梦人”。 【颁奖词】不想让乡亲的梦,跌落于悬崖。门巴的女儿执意要回到家乡,坚守在 雪山、河流之间。她用一颗心,脉动一群人的心,用一点光,点亮山间更多的灯 火。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件(共23张PPT)

拓展延伸
示例1:抗震英雄武文斌:在军校学习就 要毕业的他本不在领导考虑的救灾人员名 单内,他坚决请缨,与战友共赴灾区救灾。 34天内别人休息他不休息,其中3天的轮休 日他也放弃了。最终劳累过度,他不幸因肺 血管破裂失血过多而牺牲。他2008年初刚 结婚,本打算救灾回去后选日子补拍婚纱照, 最后新婚妻子只能怀抱他的遗像拍照,完成 英雄最后的遗愿。
他是一个不图回报的人,无论对劳作, 还是对生活。从他并不在意土地是谁的,只 是一心一意地把橡子种下去的细节可以看出 ,他种橡树的目的是改变恶劣的环境,而不 是为了从政府或个人那里获得什么报酬;从 “现在,他不再放羊。他说,羊吃树苗,就 不养羊了,只留下了四只母羊 。他添置了 一百来个蜂箱,改养蜜蜂了” 等描写中, 可以看出他改变生活方式,是为了保护环境 ,而不是想从别人那里得到回报。
预习诊断
慷慨 溜达
废墟 bó
微薄
tān 坍塌 呼啸
刨根问底 沉默寡言
整体感知
快速默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说说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时间 3、从全文内容看,牧羊人种了多少年
35年,从1910年到1945 的树?
年
叙写“我”三次造访艾力泽·布菲老 人,看到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着选种 、种树的工作,使得荒山变成了绿洲,给当 地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勃勃生机。
初遇牧羊人 再见牧羊人 最后一次相见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变化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变化
初遇牧羊 人
(2——12)
以放羊为生,在休息时 到处是荒地,村庄变 挑选一百颗饱满的橡子, 成废墟,泉水干涸, 在放羊群时将一百颗橡 风猛烈而干燥 子种在高原上
再见牧羊 人
(13—17)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4 植树的牧羊人 (共36张PPT)

9.分析下面一段话在文中的作用。 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 这段话运用了环境描写。第一句烘托牧羊人严谨、勤劳的性格,为下文牧 羊人种树做了铺垫。第二句渲染了高原荒凉的气象,与后文高原的变化形成 了对比。
B 3.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像马蜂窝一样 ,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 ,总会有一口水井 ,或是一 眼泉水吧!
B.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
C.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D.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D
4.下面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的变化。 B.本文通过对植树老人一系列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对劳作、对生 活极其认真,有着坚强的毅力,内敛而有奉献精神的人物形象,他的经历告 诉我们:坚持不懈地做一件事,终究会成功。 C.本文采用对比的写法,将30年前阿尔卑斯山地的荒凉景象与30年后林 木一望无际、一片葱茏、泉水流淌的绿洲作对比,赞美了老人无私奉献的精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阿凡题:1068133) A.专项巡视中, “刨根问底 ”查利益链条关系成为一大特色。 .... B.无论我们怎么哀求,妈妈始终沉默寡言 ,就是不告诉我们其中的秘密。 .... C.经过一个暑假,未经硬化的操场地面长满了杂草。开学第一天,各班 同学齐上阵,当天下午,操场就变成了不毛之地 ,杂草已了无踪迹。 .... D.同学们相约来到龙池湖畔,或玩滑板,或放风筝,在大自然中尽情享 受天伦之乐 。 ....
最后几十年活得更有意义。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 A.慷慨 (kāng kài) .. 栋 (dò ng) . 拣 (jiǎn) . 乍 (zhà )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件(共36张PPT)

总结
我们所处的社会,也有许多默默“种树”的人,如勤恳 的铁路工人、守卫边疆的战士、奔赴在灾难之地的消防员和 武警、救人于危难之间的医生护士、伏案工作默默陪伴着我 们的老师等等,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地耕耘,种植着未来 的希望和幸福。让我们也做一个“牧羊人”,脚踏实地、坚 持不懈,无私奉献,让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
(1)假如你想了解谁是真正品行 出众的人,恐怕得花好几年观察:看 看他的行为是否无私;动机是否慷慨; 同时他还必须在大地上留下明显的印 记。我很幸运地认识一位“种树的男 人”,他正好符合以上所说的条件。
无私、慷慨。
(2)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 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
自信,果断。
(3)他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衣服 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过,看不出任何 补丁。
写法探究
1.采用第一人称叙事。 “我”在本文中仅仅是个旅人,一个过客,在人生的不同
阶段,目睹了一个寸草不生的荒僻之地变成了森林、村庄。在 文中,“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种树人的事迹具有极强的纪 实性。由此,种树人的故事才显得真实可靠,才产生了打动人 心的力量。另外,由于“我”不是和种树人朝夕相处,因此, 对种树人的生活实际上了解得并不是非常全面,但是这个地方 沧海桑田的巨变却令“我”震撼。因此,种树人的生活就具有 了神秘感和神圣感。
5.三年以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 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 芽。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 咬坏,或是因为什么想不到的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 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
虽然种下十万颗橡子,最终只有一万棵树苗长成大树, 但牧羊人始终坚持种树,表现他坚守信念,坚持不懈 的性格特点。
2.第②段中,作者细致地描写山地环境,这对表
植树的牧羊人 课件(32张PPT)

⑨他下到天海子的冰面,凿了两个冰窟把鱼线放下去。可等了半天鱼就是不咬钩, 海子爷冻得坐不住了,装备收线回家。突然,鱼线哧溜溜往水里窜,海子爷大喊 一声“好大的鱼!”他拼命拽住线不松手。大鱼拼命地往水下逃窜。他猛地一个 趔趄,便被那根鱼线倒拽进了冰窟里。海子爷从水下挣扎着冒出头,攀住冰窟边 沿,攀爬,滑落,他的四肢开始变得僵直、麻木,海子爷有些无望了。突然,他 的衣袖被什么紧紧地拽住了,抬头一看,竟是那只老雪狼。此时,老雪狼一双昏 花模糊的老眼冒出很强的绿光,低着头,弓着腰身,撅着屁股,拼命拽拉渐渐下 沉的海子爷。 ⑩“谢谢你,老伙计!”海子爷冻紫的嘴巴张了张。 11唿儿——唿儿。老雪狼的喉咙里滚动有声,显然催促着海子爷赶紧使劲爬。可 他麻木的四肢已经不太听使唤。老雪狼恼怒起来。呜呜 低吼着,咆哮着,又拉 又拽。老雪狼不走,也不松口,只一个姿势,低着头,弓着腰身,撅着屁股,拼 命拽拉渐渐下沉的海子爷。慢慢地,它的身体变得僵硬,它的尖嘴自咬上海子爷 的袖子就没有松开过。姿势也没有改变过。渐渐地,它的身躯连着海子爷一起被 冻硬冻僵,纹丝不动了。 12海子爷和老雪狼就成为一对连体的活标本,仿佛是一对冰雕矗立在天海子空 旷的冰面上,成为天海子的一部分,守护着这片天和地。
1.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 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个世界留 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 的好人。 明确:无私、慷慨、不图回报。
2.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 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 明确:自信、平和。 3.他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衣服也一针一线地 自信缝过,看不出任何补丁。
明确:积极生活,爱整洁。
4.他说,这地方却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 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 种树吧。明确:朴素平凡,积极乐观的平和的生活态度。 5.每当我想起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 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 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重要的一件 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 明确:毅力,无私。 所以,牧羊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外表整 洁、心无旁骛,有毅力、有爱心、身体力行、慷慨 无私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描写作用:
环境描写的作用:①表现时代风貌, 展现风土人 情。 ②衬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 ③深化主题。 ④交代背景,渲染气氛。 ⑤感染读者。 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⑦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课文链接 欣赏《种树的牧羊人》漫画
总结归纳:
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植树木,是 依靠着什么力量?
• 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描写了“我”和牧羊人 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请同 学们以表格的形式来描述故事的情节发展!
三次见牧羊人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
再见牧羊人
最后一次相见
【思维导图】
阿尔卑斯山地荒芜
初遇
牧羊人种橡树 植树的山地有了溪水 幸福他人 牧羊人 再逢
绿树成片养蜜蜂 荒漠变 绿洲
在环保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 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字词梳理
?
1.给加色字注音。 流淌(tǎng) 慷慨(kāng) 废墟(xū) 光秃秃(tū)
2.根据拼音写汉字。 hū(呼)啸 酬 láo(劳) wēī(微)薄
字词梳理
?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这个男人告诉我们,只靠身体力行和蕴藏的品德,便能将荒地变成沃土。
积累拓展 • 【读-做-思】
• 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的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你 知道这样的人吗?试着为他写一段文字,记录下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
课外知识:
文章点评:
世界交汇:
最后 荒地变绿洲
心存善念
? 课文感知
本文记叙了“牧羊人”_____
的故事。
1913年6 并在他的小屋留宿知道了他 的故事。
,看到_____ 的景象。在我找水时,邂逅了牧羊人
“
为“
”除橡树外还种了“
看到了“溪水”。
”得知“牧羊人”改“
”
”。“
”树 我
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老人这里重新“
”变得“
个郁郁寡欢的国王》。
【走近作者】
•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 国普罗旺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 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 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 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 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 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 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 古尔学院成员。 让•乔诺的作品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 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 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马诺斯克的
【背景链接】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 孤独牧羊人。 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
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 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
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 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2. 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才显得真实 可信。又通 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 出了高度的评价。
3.夹叙夹议叙议论结合,首段的议论起到了总领全文点题的作用。 并奠 定的文章的感情基调结尾的议论,既照应开文又给主人公以 高度评价,立意深远、使文章主题上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给人以 深刻的启迪。4.学习本文既要抓住作者对人物的细致描写与景物 的变化,还要细心体 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的情感,抓住议论
感谢您的聆听
情景导入
• “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 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的伟大啊!”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朗读法国作家让.乔诺的《植树的牧羊人》,感受作 者的思想情怀。
课文选读
1910年种的橡树现在已经十岁,长得比我们都高,看起来壮观极了。我 实在说不出话,而他也沉默不语。我们一整天都在他的森林中走着。这片森林 全长十一公里,最宽的地方有三公里。别忘了,它是从这个男人的双手及心灵 中创造出来的,没有任何外界技术的支援。
1.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字里行间表达的深厚感情。 2.品读含义丰富的语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特别是 品评鉴赏能力。 3.思考: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 种植树木,是什么精神在支持他?
作者作品:
《植树的牧羊人》作者(
),( )
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代表作《人世之歌》
《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
”。这个故事
启示我们,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 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
自然也一定会给与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阅读点拨】
1.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条理清晰。叙
事描写,细致生动,用词准确极
富感染力。字里行间含蓄
着作者的深情。结构 严谨行文中注意前后对比、照应。
A请帖(tiě) 心弦(xián)
看(kān)护妇 深恶(wù)痛绝
B纤(xiān)细 烙(1ào)印
卡(qiǎ)脖子 参差(cī)不齐
C调(diào)换 酣(hān)睡
畜(xù)牧业 刚劲(jìng)有力
D哄(hōng)笑 分(fēn)外 超负荷(ha) 薄荷(bó)
巧学妙用
解释词语或根据词义写词语。 (1)干涸:干枯,没有水。 (2)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坍塌) (3)不长草的地方。(不毛之地) (4)散步,闲走。(溜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