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的哲学意义

合集下载

“三”的哲学意义

“三”的哲学意义

“三”的哲学意义“三”在哲学中具有多重的意义和内涵。

这个数字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具有特殊的地位,被广泛运用于伦理学、宇宙论以及人类思维方式的研究中。

它代表着一种三元论思维方式和宇宙整体的稳定性。

在以下的文章中,我将探讨“三”的哲学意义。

首先,“三”在中国古代哲学中象征着稳定性和和谐。

许多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事物往往存在着其中一种三方平衡的关系。

这种平衡有时被描述为“中庸”,即中和于两个极端之间。

例如,孔子提倡中庸思想,主张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寻求适当的平衡。

而荀子则认为人的心理在爱、憎、利之间需要以和为贵,避免过度的偏执。

这些思想强调了“三”的稳定性和和谐性。

其次,通过“三”的概念,可以以三分法的方式对世界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理解。

例如,在伦理学中,三宝(佛、法、僧)是佛教的基石,分别代表着佛陀、佛法和出家僧团。

在科学上,三态论也是很常见的一种思维模式,指的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式:固态、液态和气态。

这种三分法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类事物,从而获得更深入的认识。

此外,“三”的哲学意义还涉及道德伦理和人类性格的研究。

在道家哲学中,道家推崇“三宝”思想,即柔弱、无为和简朴。

这种思想鼓励人们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和谐,并摒弃功利主义和过分竞争的生活方式。

在儒家哲学中,三纲五常也突显了“三”的重要性,分别代表了君臣、父子、夫妻之间的关系。

这种三种方式的思考帮助我们确立道德准则和追求道德规范。

此外,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些宇宙观也与“三”有关。

在道家哲学中,对于宇宙的理解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这表明了“三”的存在在宇宙中变质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而在易经中,八卦中的三爻变化也反映了宇宙万物的变化和统一性。

总而言之,“三”的哲学意义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

它象征着稳定性和和谐,并以三分法的方式提供给我们更全面的认识世界的方法。

此外,它还渗透到道德伦理和宇宙观的研究中,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探索宇宙和人类自身的新的思维途径。

中国哲学 三理

中国哲学 三理

中国哲学三理【原创实用版】目录1.中国哲学简介2.三理概念的提出3.三理的内涵4.三理的应用5.三理的现代价值正文【中国哲学简介】中国哲学,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

自古以来,我国哲学家们就在思考宇宙、人生、道德等问题,并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哲学体系。

中国哲学主要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流派,它们各自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共同构成了中国哲学的博大精深。

【三理概念的提出】“三理”这一概念,最早见于南宋哲学家朱熹的著作中。

朱熹认为,宇宙间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都可以归纳为三种基本的原理,即“理、气、数”。

这三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维持着宇宙的运行。

【三理的内涵】1.理:指宇宙间最根本的法则,是万物存在和发展的依据。

理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人的意志所左右,具有永恒性和普遍性。

2.气:是构成宇宙的基本物质,是理的体现。

气具有阴阳二性,通过阴阳气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万物。

3.数:是气运动变化的规律。

数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人的意志所左右,具有规律性和周期性。

【三理的应用】朱熹提出的三理学说,旨在揭示宇宙间最根本的法则,从而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在实际应用中,三理学说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提倡道德伦理,促进社会进步。

【三理的现代价值】虽然三理学说诞生于古代,但它仍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首先,三理学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与现代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其次,三理学说提倡道德伦理,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最后,三理学说中的规律性和周期性,对于现代科学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总之,中国哲学中的三理学说,既是古代哲学家们智慧的结晶,也为现代人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浅说老子《道德经》中的“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浅说老子《道德经》中的“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浅说老子《道德经》中的“有生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李耳),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大智慧者,在两千五百年前,给人类留下了阐述宇宙人生至理的巨作《道德经》。

在《道德经》中,老子用“道”来形容世界本原和大自然孕育万事万物的规律。

所以,老子所说的“道”有两种含义:一个含义是指“本原之道”,再一个含义是指“规律之道”。

在《道德经》中,老子是这样阐释万事万物生、发、孕、化的规律之道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自《道德经》传世以来的两千多年中,有过太多太多的注解和释义《道德经》的版本。

但是,在我看过数十个《道德经》的注解释义版本以后,总是感觉很多对“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这段话中的“无”“三”“生”这三处的注解和释义实在是有些朦胧、含混,不是十分清晰、详尽、到位。

并且,沿袭前人的太多,雷同之处太多,偶有不雷同的注解,却又感觉有一点风马牛的味道。

比如:有的版本中解释“三”为何意的时候,认为是二生出一个三以后,三再生万物。

还有的版本在注解的时候说: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就这样语焉不详含含糊糊的把三生万物的三到底是什么给忽略过去了。

也有人说:这个“三”指的是三才等。

我感觉这些解释都不是老子所说的“三”的本义。

大概在五六年前吧,05年06年前后,在中国思维网,我曾经专门请教过论坛中几个对道家文化有研究的坛友,也曾经专门注册了几个论坛,向几个研究道家文化的朋友请教过这个“三” 到底指的是什么,但一直未得其解。

一直到了前两天在网上查阅其他资料的时候,又浏览到了《道德经》。

当再次看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时候,忽有所醒:原来,老子在道德经中,其实早就已经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三生万物”的这个“三”到底是什么了。

冲气,冲气就是这个“三”。

哲学三大定理是什么

哲学三大定理是什么

哲学三大定理是什么哲学作为一门深邃而古老的学科,自古至今一直引人入胜。

在哲学思考中,有三大定理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它们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我们对世界、人生和宇宙的思考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下面将逐一介绍这三大定理。

第一定理:存在即是合理这个定理是由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提出的。

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和事物,只要存在就是合乎逻辑和合理的。

换句话说,任何事物之所以存在,就有其存在的理由和必然性,即使我们无法完全理解和解释,也不能轻易忽视其存在的合理性。

这一定理强调了存在的本质和世界的合理性,启发人们深刻思考自身存在的意义和身处世界的关系。

第二定理:一切皆有可能第二定理源自现代哲学家尼采的思想。

他认为,世界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存在,一切事物在不同情境下都有可能发生变化。

人类的行为和选择也是多样的可能性之一。

这一定理强调了变化、选择和创新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敞开心扉,不断探索和实践,从中获得更多的体验和智慧。

第三定理:认识永无止境第三定理由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

他认为,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即使我们在某一时刻达到了某种认知水平,也不能停止对世界的探索和思考。

只有持续不断地学习和积累,才能更深入地理解世界的奥秘和人类的智慧。

这一定理强调了思维的活跃性和不断进取的精神,鼓励人们勇于探索未知领域,超越自我,追求真理与智慧。

通过对哲学三大定理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智慧传承的重要性。

在当下信息爆炸的时代,思辨和深度探索变得尤为珍贵。

哲学三大定理提醒我们,在思维的旅程中,要保持谦逊、开放和勇敢,不断寻求真理和智慧的启示,拓展人类认知的边界,以更高的境界审视世界,审视自我。

愿我们在哲学的指引下,探索出更多的真理和智慧,不断成长和进步。

举一反三的哲学道理

举一反三的哲学道理

举一反三的哲学道理
“举一反三”中的“举一”强调从个性中概括出共性,“反三”强调用共性指导个性,体现了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举一反三。

一是普遍性,三是特殊性。

意思是把通过一个方面的经验总结出来,推广到其他方面。

表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不可分离的。

但是,在这些对具体事物的指导中,普遍性仍然存在并发挥作用,特殊性也存在并发挥作用,其中并没有出现转化。

举一反三,指的是已经总结出的经验用于其他方面,也就是用普遍性指导特殊性;抓好典型,应该是注重从特殊性中找到普遍性,其次在用这种普遍性来指导特殊性。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①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②方法论意义: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古诗词中数字运用之妙

古诗词中数字运用之妙

古诗词中数字运用之妙古诗词自古以来就被誉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数字的运用是其独特之处之一。

古人对数字的运用非常熟练,不仅仅是普普通通的数数,更是蕴藏了深刻的意义,让人们在欣赏诗词的时候倍感神妙。

一、数字的象征意义在古人的心目中,数字不仅仅是表示一种数量的符号,更是一种象征意义的符号。

比如古人将“二”看做男女相合,将“三”看做人类社会最简单的组织形式,将“四”看做是万物所在的方位之数,将“五”看成人体的五脏也是五行中的水,将“六”看成天地和谐的和数,将“七”看成自然中和谐的和数。

古人将数字赋予了深刻的哲学意义,因此在古诗词中,数字的运用也常常折射出一种深沉内涵。

例如《离骚》中说:“三光者,天、日、月也。

”这里的“三”便是表示天、日、月三种光明,表明了“三”是一种象征意义的符号,反映出古人对自然的敬仰和崇拜。

再比如《长恨歌》中有句“但见泪痕湿罗巾,不知醉酒几时眠。

”中的“不知几时”表达了人们在时间流逝中的无法把控,生命短暂,这表现了人生无常,时间的无限性。

由此可见,在古诗词中,数字的象征意义不仅仅是简单的数量,更代表了一种内在的哲学思考。

二、数字的节奏感在古诗词中,数字的运用也起到了节奏感的作用。

诗人在运用数字时,往往能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使得诗歌更具有扭转折线、起伏弹跳的节奏感。

比如《长恨歌》中的“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中运用了“忽闻”“山在”两处顿挫,为后面的词语“虚无”和“缥渺”带来更强烈的感受。

再比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中的“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当中运用了二、三两个数字,使句子更加整齐有序,使整个诗歌更有节奏感。

三、数字的美学追求最后,数字在古诗词中的运用是一种美学追求。

数字与诗意之间的渗透是一种美的体现。

比如《离骚》中“三马同槽,六龙治辔”表达了战争中对于战马护持的严密,以及将龙的形象用于比喻马匹的华贵,增强了诗歌的视听效果。

中国哲学的三个基本命题

中国哲学的三个基本命题

中国哲学的三个基本命题中国哲学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它涵盖了深厚的思想和文化底蕴。

其中,天人合一、无为而治和仁义之道被认为是三个基本命题,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这三个命题展开探讨。

一、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中一个核心的概念,它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强调人与天地万物的统一性。

在中国古代思想中,天代表着自然界和宇宙,而人则是其中的一部分。

天人合一的理念意味着人类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处,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这种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例如,在中国的古代建筑中,天人合一的理念体现在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上,力求使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此外,中医理论也深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认为人体内部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人体的健康与自然环境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中国哲学中的另一个重要命题,它主张政府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不强行干预,让事物按照自身的规律自由发展。

无为而治的思想源于道家,强调万物皆有其自然生长的规律,政府只需提供必要的环境和条件,让事物自然生长,不需要过多的干预和强制。

无为而治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中国的传统农业社会中,农民根据季节和气候的变化进行耕种,政府不需要过多干预。

同样,在现代社会中,无为而治的思想也体现在一些政策和管理上,如市场经济、环境保护等。

政府只需要制定一些基本的规则和政策,让市场和环境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不需要过多的干预和强制。

三、仁义之道仁义之道是中国哲学中的另一个重要命题,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以仁爱和正义为基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仁义之道被视为人类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人类社会得以维系和发展的基石。

仁义之道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中国的传统家庭教育中,家长通常会强调对长辈的尊敬、对兄弟姐妹的友爱、对邻居和朋友的关心等,这些都是仁义之道的体现。

哲学上爱的三个境界

哲学上爱的三个境界

哲学上爱的三个境界
爱与哲学息息相关,从古至今,爱在哲学家的讨论中一直是重要的话题。

关于爱情的传说和故事几乎古今中外都有,爱情本身涵盖了多种维度,无论是激情的初恋还是长久的婚姻,都被认为是人类最重要的情感。

那么,爱在哲学上又有什么样的境界呢?
哲学上,爱可以分为三个境界:物质境界、精神境界和超越境界。

物质境界指的是对物质事物的爱,这种爱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它强调的是物质满足,是对物质世界的坚定把握与感受。

这种爱追求的是满足感,是肉体上最基本的感受,比如食物,衣服,住房以及其他一切物质事物等,只要通过它们来满足需求就满足了这种爱。

精神境界是指对精神世界的爱,这种爱是抽象的,它强调的是关系的深度和满足感,主要以温暖和慰藉为特征,这种爱涵盖了知情、知己、开心、放松、打发时间以及对人之间情感的建立和满足等等。

最后一个境界是超越境界,这种爱是无形的,也是最难以诠释的,它是对最深刻、最充分的感受,由其他两个境界的宽容和无私性而产生的。

超越境界的爱是深沉的,以自由意志和自我牺牲为特征,是对另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探索和拓展,它背后的是一种深厚的情感,一种无言的牵绊,只有感受到了才能真正明白。

总之,哲学上爱的三个境界就是物质境界、精神境界和超越境界,它们是彼此交融的、相辅相成的,组成了一个整体,这个整体蕴藏着爱情最美丽最深刻的意义。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的哲学意义我们所处世界是一套严谨的、简单又复杂的逻辑法则。

逻辑上一是本源——存在(1)二是一的对立面——不存在(0),三作为一个独立定义的活性因子出现,意味着准许-和二构成的体系来衍生新事物。

有三的出现,逻辑体系有了活下去的生命力,故老子说三生万物一、三及第三哲学研究的时代意义哲学是开慧启智之学,是立身行世之学认识世界,是哲学的第一步定位人生,是哲学的第二步把握命运创造未来,是哲学的第三步离开世界和人生意义的追求,哲学就成了没有绿色开不出花朵的枯枝败叶,我们就先来分析研究该哲学的时代意义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一即是我们正在苦苦追寻的所谓终极理论它是物质世界的统一的、根本的规律也就是太极太者至也最也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阴、阳二者即是两仪一生二亦即太极生两仪可以说自然界中的对称性无处不在即万物负阴而抱阳所以二即是对称性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三即是阴、阳、和它打破了二的对称性对对称性进行了破缺冲破对抗、偏激而使阴阳相合冲气而和达到和谐、全面、统一另外三生万物蕴含着世界本该是丰富多彩的,发展变化并非是简单、机械式的对称存在的道理新的时代要求我们认识事物、认识世界要力求全面发展、辩证统一。

在新的世纪里社会迅速变革经济蓬勃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社会丰富多彩人民生活日益改善但仍能看到世界并不安宁新的对抗和局部血腥冲突不断纷争不休战争、暴行、恐怖势力有泛滥势头时代的偏激、对抗只注重单向忽视了多向;只注重偏激、斗争忽视和谐统一因此我们极需打破传统的一分为二或非此即彼折机械的、偏激、对立的哲学认识而创建一个全新的、全面的、统一和谐的哲学思想在数字化的今天选择这样一种角度来研究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会比较直观形象便于世人理解认可;同时也更赋有时代特征、时代精神二、三及第三的宇宙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是《老子》宇宙观的基本思想我们首先从老子的这一观点的分析找到三及第三初始内涵。

1、三生万物:世界是发展的、丰富变化的道生一道一无为有之始无极生太极太极是宇宙初生之混沌状态太极即为一一生二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阴、阳二者即两仪一生二亦即太极生两仪值得特别指出的是:两仪体现了现代物理学中的对称性对称性乃是物理学的基本规律是宇宙和谐和美的源泉从理论上说对称性意味着守恒但对称双方一旦出现偏离、悬殊守恒便无法再保持平衡真正的和谐统一在二的对称性上最终不能持久这就需要负阴而抱阳形成一种和的冲气即三三就是当二的对称性不能守恒或为了真正保持和谐统一的状态自发对称性破缺这种破缺是为了更好将简单对抗的二统一起来保持持久的平衡试想如果宇宙仅仅是按照二机械地简单对抗性对称这一点来演化一分为二二生四、四生八……宇宙就只能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宇宙甚至会因为物质——反物质的对称而湮灭于无形宇宙能向复杂化方向发展达到今天就是因为突破了这个框框产生了自发对称性破缺简而言之对称性破缺是宇宙复杂性的根源所以说三生万物由对称生出不对称正是自然界由简单而复杂的变异机制由三生万物体现的就是一种发展的宇宙观并且不是简单机械的对称性发展而呈现出多样化、丰富性的发展三能生万物喻示的是世界的发展趋于一种无限性世界发展到今天日新月异丰富多彩重在发展变化2、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三以和为贵第三就是负阴抱阳而生的冲气而这种冲气的本质表现为和即第三将第一、第二辩证统一起来打破一与二所保持的简单机械的对称状态力求避免那种因对称的某一方一旦出现匮乏就必然造成原来的对抗失去平衡所造成的灾害第三既是超越一二的存在体又是两者的有机统一体因有其存在而让过去的对抗性对称趋于种协调式的对称突出传统意义上的量上的对称上升到一种质性的对称揉和了原来的机械式对抗从而体现出一种和的存的这种精神显现了它与和平、发展为主旋律的时代吻合三、三及第三哲学特征1、三生万物:具体的有限向直观的无限趋向的发展性三有多数之意《述学》曰:凡二之所不能尽也则约之以三以见其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三并不局限于具体的一个量质更多的蕴含着无限之意比如举一反三、三人行必有我师、事过三再如汉字的重三体造字法一是一横二是两横三是三横古人到此就打住了后面的四就不再是机械的四横了万就不再是一万横了不然我们都要闹笑话了没法写万字三人为众三木为森等都明白无误地体现着这一点美国数学家T·丹齐克研究认为人和动物都是具有某种原始数觉但人的这种数觉范围是极为有限的很少能超过四所以在人类文明诞生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三’往往也就成了与原始数觉相应的极限数并且因其极限性数位关系历史地常被人们用表示‘多’的意义②人们面对无限甚至混沌的世界时唯一能做的就是对无限作出有限的定位即当把无限作为对象来考虑宏观世界的结构时递归是唯一可能的有限方式它是对无限唯一可能的赋形(递归无穷以外的高阶无穷的存在仍然是个问题)因而递归是构造性文明在无穷问题上的最高形式③三从表面意义上看是具体可数的而当它象征无限生万物时所趋于的无限又很直观它无限趋于的观念直观化了把发展变化的丰富、复杂直观化更便于我们去领悟、实践2、三生万物:直观的发展性中的运动趋势性道生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强调的就是一种直观的发展前面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都是比较简单机械的但到三生万物发生了质的飞跃发展是一种趋于无限的运动良性的发展是螺旋上升的既有量变也必然带动质变假若三只能生四、五这种运动就普通了而是生万物从直观的发展产生了最强大完美的运动趋势即趋于无限型运动下去运动明显发生质的飞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的对称呈现对抗式运动两者真要达到阴阳谐调必须彼此之间势均力敌假若只了一方出现衰弱简单的对抗就失去平衡一方面吞噬另方斗争就不可避免因此这种对抗式的运动是极不稳定的潜藏着巨大的冲突而第三的存在即冲气的形成三者就辩证统起来打破了简单的对抗统一三者的和谐统一之间的运动就变得有机了灵活了第三随时将对立两方的对抗性和化趋于统一这种运动就趋于完美了3、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辩证整合臻于完美的和谐性在黑格尔的辩证法中集中体现了三的思想翟墨在《美丑的纠缠与裂变》一书就曾鲜明地指出:黑格尔看到了‘三’的奥秘把它概括为正--反--合的三段论④黑格尔的这一结论也就是对康德三一式的发展;康德在《纯粹理性批评》中讲:第范畴是肯定的第二个范畴是第一个范畴的否定第三个范畴是前两者的综合黑格尔还认为毕达哥拉斯学派在指出数是万物的始基时强调了三元:单元通过二元向前进展更在统一中与这个不确定的多数相结合就成为三元并且一切的一切都由三元决定的!因为全体的数都有终点中点和起点这个数就是三元⑤在正题和反题这组相反而又相辅的对象中由其辩证关系而存在着第三者即合题比如一条线段AC我们找出一个切分点(即所说的主要矛盾)进行划分我们都知道可分成AB和BC而忽略了点C的存在它既在两条子线段中又不真正属于哪一条线段第三有自己的特殊性康德就曾说:每一类中之第三范畴常由第二范畴与第一范畴联结而生冲气以为和何谓和喜恕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之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庸》)由此可见和与中并不是简单地将过不及加起来然后再来个折中;并不是求平均数(而折中主义只是对立的观点之间采取无原则的迁就态度它既承认这个又肯定那个是没有原则、没有是非的⑥中庸思想的适度、和的思想有这样一条精神贯穿在其中:通过和谐来实现中所谓中就是无过无不及或过犹不及是中庸思想中的最高追求境界三辩证统一整合成一个有机体就臻于完美和谐4、独立的非此非彼和联系的亦此亦彼:中介性中介性即在矛盾的两极之间起居间联系作用的过程、因素或环节⑦第三反应出非此非彼事物的中间状态性质是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过程中融合对立两极的一个阶段或环节对立两极的事物往往通过这种融合环节的中介而实现过渡两极对立的事物方面具有非此即彼的差异性;另方面又具有亦此亦彼的渗透性这种渗透性表现在对立两极的过渡环节即中介环节上这一环节既有‘此’极性又具有‘彼’极性它使得对立两极融合从而具有二重性⑧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举了一个典型例子:零是具有非常确定的内容作为一切正数和负数之间的界线作为能够既不是正又不是负的唯一真正性数零不只是一个确定的数而且它本身比其它一切被它限定的数现重要用黑格尔的话来说第三是界线是中介它与一、二既是又不是是就是二重性的表现不是就是独立性的表现从其中介性上看更便于我们理解其中的辩证统性四、三及第三的方法论从三及第三角度看世界就辩证统、和谐地认识、处理问题在于提供一个全、和、统一的处世方法1、全球意识三生万物三是直观的有限但万物构成了一个世界、宇宙三就给人一种直观的全球观念树立全球意识和世界情怀就是三的哲学思维的最重要的方法之随着交通、通讯越来越发达随着网络的出现世界似乎正变得越来越小;而随着对宇宙的探索和研究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的地球不过是人类居住的一个小小的村落于是一个新名词地球村出现了地球村多么形象直观的称呼三就给大家提供了这样一种直观形象的全球意识地球变小意识着什么?经济一体化我国加入WTO来写这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也可以促进世界经济的共同繁荣其次在一个村子里和平显得格外重要而现在的世界还不怎么安宁呼吁和平可以成为很好的立意再如地球变小资源更应珍惜环境更需要保护等等马建勋在他的《圆点哲学》中提出圆点思维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全球意识和世界胸怀这是一种外形化的直观而笔者提出的全球观则是一种数字化的直观是两种不同的直观再现在数字化的全天更便于世人的理解和认可2、辩证统一、以和为贵万物负阴而抱阳这种辩证统一是一种数字化的直观阐述阴阳对立统一于和;一与二统一于三辩证统一地认识世界反对的就是非此即彼的一分为二法而提倡的是亦此亦彼的一分为三法体现联系(亦此亦彼)、发展(三生万物)、全面(一、二、三)的属性而我们现在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在一度程度上明显体现出对立:在片面追求快速发展的物欲趋动下往往以破坏环境或过度地消耗能源为代价用发展的眼光来看是得不偿失的同样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目的就大规模地发动战争对问题的态度截然是对立这是极不利世界的长远发展人类发展到今天应该认识对世界的认识改造必须是和谐统一、全面发展、以和为贵的切忌鼠目寸光就以辩论而言正方和反方是绝对对立的双方都不愿意承认对方只有斗争没有统一奥修认为所有的辩论都是没有用的和愚蠢的辩论学本是很傻的因为没有人能够通过讨论通过辩论达到真理你或许得到一个晚上的住宿但是仅此而已⑨五、三及第三的美学定律1、三及第三在艺术中的普遍表现三及第三在艺术中是普遍运用如在神话传说里保安族的《三邻舍》,写的是黄河边上住着三户人家三家合力魔鬼的洪水、疾病但在第三次上魔鬼使用嗤叫子使三兄弟闹起分离惨遭迫害最后还是三弟觉醒及时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侗族的《谷种的来源》更为突出讲神狗游了三天三夜渡过海到了稻谷地里滚了三圈再凫了三天三夜的水回来但只在尾巴尖上剩下三粒谷种第一年只收获了三穗而到第三年就获得了大丰收在这些神话里我们不难看出古人在有意识运用三及第三人们也习惯地认为三中国人心目中最重要的数由最初的神灵符号演化为祥瑞符号终至广泛地进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它在我们中国人心目中极其具有魅力的灵性符号这种灵性最初是通过中国古人丰富的想象力‘把他们最内在最深刻的内心生活转变成认识对象的’⑩由其崇拜而在最古老的神话中表现出来傅光宇在他的《三元--中国神话结构》一文中对三在歌谣中的具体表现着了归纳:歌中讲三件事主旨为一;喜欢用‘三’来概括称呼一些著名的传统长歌使之突出;采用三行体每首歌三句这使一首歌存在最为完整(11)在小说方面的表现也常用三及第三来结构文章:名著《红楼梦》就是以刘姥姥三次进贾府来结构文章的《三国演义》表现得更鲜明坚毅在他的《三足鼎立与三分归一--从〈三国演义〉看三的运用》的统计共使用三多达267处(12)《西游记》也不例外《李尔王》中讲到三个女儿;在三个女儿中只有第三个女儿的孝心关于这里面的三弗洛伊德也作了分析:我们可以说男人与女人的三种关系--与生他的母亲与他的同床共寝的伴侣与他的毁灭者也被描绘出来了或者他们可以说打生命开始母亲这个形象就以三种形象出现:母亲根据母亲选择的爱人最后拥抱每个人的大地母亲但是我们却不可以说这位老人(李尔)由于从母亲那里得到过爱因此他再次想得到女人三爱命运女神中的第三女神缄默的死亡女神将把他拉进自己的怀抱(13)2、研究的立场美是一个辩证关系的对象是统一的合题不是一个简单的正反对立的事物大过去在文艺批评中虽然以辩证思维来进行分析概括但这其中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只用二分法来定论正反两面而忽略了统一性比如出与入、同与异、真与幻、虚与实、美与丑、文与质、奇与正、繁与简、曲与直、开与合等本文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以三及第三的形式来重新认识美学的辩证统性突破传统的对称性辩证特性3、三及第三的美学特征(1)统一的和谐美和谐美是中西美学所共有的一大特点袁鼎生曾指出:对立是和谐的前提和谐是对立的结晶离开对立无利率可言对立造成多种多样的和谐(14)在这其中首先有对立的正反两题这只是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实现对立统一进而达到和谐;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和谐美是在对立两题的基础上所实现的统一的第三性产物就我们中国来说由于受到道家阴阳思想的影响在阳刚之美之中更注重一种中和之美如对音乐之美的要求:声出于和和出于适(《吕氏春秋》)孔子所说的哀而伤、乐而不淫、怨而不怒总体上说来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人追求美的理想不是阳刚之美也不是阴柔之美当然也不是崇高之美而恰恰是中和之美(15)如春秋时代特别推崇的五音则为中和之声其作用是君子听之可以平其心心平则德和(《左传.昭公十二年》)荀子也认为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论》)而孔子的《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也是讲求种表达感情的适中有度;荀子对此认为:《诗》者中声之所止也;(《劝学》)由此可以看出来在中国以至东方都以和谐为美所以方东美在《中国哲学精神》中才讲中字代表中国整个精神在西方审美观念中比如亚里士多德就认为美是一种适中必定就有以居间者为目的这个性质(16)十八世纪的启蒙主义反对古典主义把悲剧和喜剧截然分开而主张将两者因素结合起来提出了正剧所以正剧就是于两者之间的中和之美(17)由此柯汉琳进一步指出美的现象世界和整个现实世界一样可以看作是一个三元世界因此无论是《浮士德》的主旨中包含的辩证精神(善与恶之间对立统)《巴黎圣母院》的美丑对照的浪漫主义还是中国园林结构上的简单对称、审美观的对称性(虚与实、动与静、有与无等,所体现出来的和谐美都是一种对抗后的平衡美或对称后的均衡美是一种简单形式的正与反冲突的结果而辩证统一的和谐美应不局限于简单对抗而在于统(2)有限的完整性和整体性美是完整的、完美的是一个统和谐的整体所谓整体感(senseofthewhole)就是艺术品的完整统一引起的浑然一体的审美感受包括各种因素、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和谐统一以及各种因素、部分之间的和谐统一这种整体感来自作品的整体性(18)第一与第二的对立(即阴与阳的对立)对美的诠释是不完整的只有第三出现将两者统一方真正意义上的完整体现美的整体感就拿领导讲话来说其模式大多讲三点在《吴司令的烦恼》(庞泽云)中作者写吴心源在拟迎春茶的讲话草稿时作了比较真实的心理描写:当然讲话不能只讲两条两条太单薄在总体上就会给人以缺欠感还得有第三第三就第三那就再说说人个的决心正好还能把‘老骥伏枥’之类的文词儿用上并且也有了刹尾的味道(19)三就给人全面、具体、完整感觉又如魏巍在写《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收集了许多很精彩的素材但他还忍痛割爱最后只用了三个最为典型素材但完整地把内容表现出来形成完美整体《红楼梦》以刘姥姥三次进大观园来结构作品使作品内容表现完整结构上也完整同理人物形象是一个完整整体实现中既没有高、大、全的至善至美的人也不可能有十恶不赦的坏人假若我们能以客观辩证的眼光分析事物在鲜明的对立存在中也细微地存在联系、统一简单地用坏人与好人的标准来塑造人物形象是不真实只是简单追求一种道德与伦理的宣扬功效不是对美的追求再恶的人也有闪光的地方说不定他就是一个孝子是一个忠情汉是一个慈父等等因此在人物塑造上我应该遵循三的统一原则三是具体有限的但由于这个语词长期所积累的集体无意识文化斌予了它直观无限的深刻内涵运用到艺术中就形象体现了艺术的整体美(3)、运动性世界是存在于生生不息的运动变化之中世界的美也要在它生生不息的运动变化之中表现出来因而国美学最为强调的不是对象、实体而是组成对象的各个部分之间以及不同对象之间相互作用的功能、关系、动态(20)美是物质的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因此美就是运动的美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故事情节的发展、矛盾的冲突以及批评家的批评、读者的再创造等等作品本身具有的运动性是艺术家创造的运动美是审美所表现出来的运动美三及第三的运动美主要体现一种强烈对立之后又和谐统一起来的运动美感它不是简单的直线性、匀速性的运动是对立统一式运动的最好模本是肯定-否定-再肯定最好诠释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不见君体现的是无空留马行处体现的是有但我们欣赏时不能停留在有无的简单对立层面上更需要深入感受将对立的两方面统一起来有处无不含着无无处又无不藏着有这就是对立统一运动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噪与静鸣与幽形成强烈对比而它的美不局限于对立的简单运动而作了进一步引导让读者进对立之后的统一、整合运动更完整绝对的鸣不是噪绝对的幽也不是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