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6南陈北李与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和南陈北李

毛泽东对陈独秀有客观评价
【一】他在党的七大上说过;“他 (陈独秀)是‘五四’运动时期 的总司令。”
【二】他还认为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被那个杂志和'五四' 运动警醒起来的人,后来有一部分进了共产党。这些人受陈独秀 和他周围一群人的影响很大,能够说是由他集合起来,这才成立 了党。“
三、1952年毛泽东巡视长江,到安庆和地委书记傅大章谈话时, 除关心陈独秀后代外,称陈独秀是"中国的普列汉诺夫"。普列汉 诺夫何许人也,俄国的马克思主义最早宣传者,俄国社会民主工 党分裂为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时,列宁是布派领袖,普列汉诺 夫是孟派领袖。即便两人分手,列宁仍极度推崇普列汉诺夫是杰 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现在看来,论功绩、影响,普列汉诺夫 和陈独秀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陈独秀的书法造诣
金粉泪56首手迹
生活
陈独秀与家乡的发妻高晓岚共育三子, 长子延年,次子乔年,三子松年。高晓 岚长陈独秀3岁,目不识丁,陈独秀为 办学想从家中拿钱,夫人坚决不肯,两 人争吵乃至分居。后来,陈独秀爱上了 “思想新颖”且有文化的妻妹高君曼。
延年、乔年稍长成,被陈独秀接到 上海,却寄宿在《新青年》发行厅的地 板上,白天在外做工谋生,面黄肌瘦。 既是姨又是后妈的高君曼见此情景常落 泪,想让两个孩子在家里食宿。陈独秀 却说:“妇人之仁,虽是善意,反生恶 果。少年人生,叫他自创前途。”
五四时期的陈独秀是中国最先进思想的代表, 与中共建党时的其他领导人大基本上师生关系。 只是由此也滋长了一种负面结果,那确实是造 成党内家长制,陈独秀以自傲和自我封闭落后 于革命潮流,最终陷入歧途未能自拔。这所以 也不能完全归咎于他个人,也是社会历史的积 淀使然。人在社会潮流中,不进那么退,党内 历史人物的命运也昭示了这一点。
李大钊 陈独秀

关于名字
1914年他写文章用“独秀”笔名,此名来源于家 乡的独秀山。陈独秀一生用过的名字,据查考有 38个之多。在报刊上曾用“三爱”、“仲甫”、 “只眼”、“实庵”、“致中”等。签发中共中 央文件,常用“T·S·Chen”。党内同志谈话常称呼 为“老先生”、“老头子”,或在党内文件中干 脆简称一个“老”字。
李大钊生平
特录陈毅元帅悼诗,以祭国殇:
今年7月,是中国共产党诞生82周年。 在人们回顾那些风雨如磐的岁月时, 首先当追念当初开天辟地、相约建党 的创始者,即“南陈北李”中的李大 钊同志。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县大 黑坨村人氏。1889年生,少年入私塾, 熟读四书经史,1905年清末入新政中开 办的永平府中学,两年后考入刚刚开 办的北洋法政专门学校。辛亥革命的 爆发,使他深受影响,开始有忧国忧 民之心。
就义从容甚,大节凛不辱。人民柴市节,浩气贯长虹。
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1913年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早稻田大 学政治本科,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 1914年组织神州学会,进行反袁活动。 次年反对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号 召国人以“破釜沉舟之决心”誓死反抗。 1916年5月回国,任北京《晨钟报》编 辑、《甲寅》日刊编辑,推动新文化运动 的发展 1918年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新青年》 编辑,与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协助北 京大学学生创办《国民》和《新潮》杂志, 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号召 全国人民走十月革命的道路。
1919年支持和领导五四运动。7月参加创 建少年中国学会,任《少年中国》月刊编辑主 任。9、11月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中 国最早比较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3个组成 部分的文章。与提倡实用主义的胡适展开“问 题与主义”论战 1920年3月在北京大学组织中国第一个马 克思学说研究会。4月与共产国际代表魏金斯基 商谈建立中国共产党问题。10月成立北京共产 党小组。11月建立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
南陈北李

20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间,帝制已去。
华夏大地却仍苍茫不见前路。
国内,经过“二次革命”、袁氏复辟等,政府内派系众多,地区间军阀林立。
国外,第一次世界大战硝烟四起,中国的主权又一次被置于列强刀俎之间。
乌云弥漫,惊雷也在孕育。
1919年9月,迟到了4个月的《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面世。
这本姗姗来迟的杂志有一个响亮的名字——马克思主义专号。
杂志中有八篇文章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的。
其中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更是当时国内对于马克思主义这一陌生学说的最全面深入的介绍。
新的思潮,振聋发聩地启发了正在苦苦探寻国家、民族救亡图存之道的中国人。
最先进的一批知识分子迅速被其吸引,投身其中。
不到两年时间,中国共产党诞生。
没有多少人会想到,以此为发端,马克思主义会在此后数十年间,如此翻天覆地地改变了中国。
这是中国历经曲折后追寻到的真理之路。
这是历史的选择。
《新青年》进京1917年初春,北京大学的学生们在校内的书摊上,发现了一本从没见过的杂志——《新青年》。
它主张白话文,主张科学和民主,反对尊孔,反对封建专制……深得年轻学子之心。
刚从江西老家考到北大的理工预科一年级学生张国焘,头一次看到《新青年》就如获至宝。
后来他回忆说:“一眼就觉得它的命名合乎我的口味,看了它的内容,觉得的确适合当时一般青年的需要,登时喜出望外,热烈拥护,并常与反对者展开讨论。
”其实,《新青年》1915年就在上海创刊了。
只是头两年,名头儿不太大。
直到1917年,创办者陈独秀把杂志移师北京后,它才在北京这个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引起轰动,并迅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司令部。
说起《新青年》进京,功劳最大的还不是陈独秀,而是慧眼识珠、聘陈独秀为北大文科学长的北大新校长——蔡元培。
1916年12月,在北洋政府的再三央告下,蔡元培从法国回国,收拾北大这个烂摊子。
说北大是个烂摊子,一点儿也不夸张。
当时的北大校风、学风都很差。
张国焘记得,同宿舍的几个高年级同学“办小报、做诗文、捧女戏子,往往深夜喝醉了酒回来瞎闹一阵”。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是怎么来的

58党史纵横“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表述被诸多党史著作和研究成果采用,已然约定俗成为关于党的创建史和陈独秀、李大钊对党的创立所作的特殊贡献的一句经典评述。
这个似乎耳熟能详的表述,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先有“北李南陈”,再有“南陈北李”在历史上,最早的表述是“北李南陈”。
目前所见文献史料,最早使用“北李南陈”的是五四运动期间在北京大学受教于李大钊的赵世炎。
他于1920年8月法国勤工俭学期间,在一张李大钊与陈独秀合影照片后面的硬板上,写了一篇杂感,其中提到在勤工俭学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首诗:“北李南陈,两大星辰;茫茫黑夜,吾辈仰辰。
”当时还有一首嵌名诗:“北大红楼两巨人,纷传北李与南陈。
孤松独秀如椽笔,日月双悬照古今。
”此诗于五四运动和中共创立时期在社会上广泛传颂。
这两首诗的作者是谁,目前尚不清楚,都没有史料佐证,但从语气看,最大的可能是出自当时追随陈独秀、李大钊,并活跃在北大校园里的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之手。
上述两处使用的都是“北李南陈”。
直到1933年4月23日,在社会知名人士和家属为李大钊举行的葬礼上,送葬队伍中有一副由时任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副会长兼总干事杨杏佛送的挽联:“南陈已囚,空教前贤笑后死;北李如在,哪用我辈哭先生。
”这才有了“南陈”“北李”的表述顺序。
把“南陈北李”组合起来使用,目前所见文献是,“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是怎么来的祝 彦1943年3月,出席中共一大的一位代表在《古今》半月刊上发表《扶桑笈影溯当年》,文章中说,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主张组织共产党,经几次会商之后,便决定组织起来,南方由仲甫(陈独秀)负责,北方由李守常(李大钊)负责,即所谓“南陈北李”。
1947年4月26日和5月3日蔡尚思在《文汇报》上发表《李大钊的思想评介》,文中说李大钊是中共初期的理论家与实行家,他与陈独秀齐名,被世人称为“南陈北李”。
1987年12月,梁漱溟在其书中回忆李大钊时说: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中为首的是陈独秀、李大钊两先生,一时有“南陈北李”之称。
南陈北李

我们的讨论结果
• 第一,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群众爱国运动。
• 第二,五四运动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 第三,五四运动既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又开创了中国新民主
主义革命的开端。
• 第四,南陈北李在五四运动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对五四运动的爆 发起了推动作用。 • 第五,继续学习和宣扬马克思主义
著名爱国志士 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将 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 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 级革命家、,而且是学识渊博、 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 李大钊
1914年,第一次 世界大战爆发, 日本夺取德国在 山东的利益
1918年德国战 败
1919年5月4日, 五四运动爆发
1919年1月18日, 巴黎和会,中 国外交失败
制作者:第五组
是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创始人 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最 主要的领导人
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 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的倡导者
五四运动的总司令 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个深刻 总结、反思苏联和社会主义民主 政治建设经验、教训的人。
陈独秀
毛泽东对陈独秀的评价
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对引导了那时的革命归于失 败”,警醒“每个共产党员都不应忘记这个历 史上的血的教训”。
五 四 运 动 的 影 响
政治影响:揭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成为 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对中共的影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 的结合,从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 条件 对学术界的影响:推广了民主与科学的理念 对思想的影响:促进了全国人民的思想解放
南陈北李与五四运动的关系
陈独 秀 李大 钊
陈独秀与五四运动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五四运动与陈独秀
• 陈独秀在五四运动中的作用 •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他的一些积极 思想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改变,给社会最 主要的建设者当时的青年人们带来了思想 上的启迪。也是在他的带动下,中国共产 党诞生了,可以说他是共产党的最主要创 始人,就凭这一点他就能流传千古
五四运动与陈独秀
• 五四运动前的陈独秀 时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的陈独秀,发起并领导新 文化运动,为五四爱国运动准备了思想条件和组 织条件 。他主持发行的《青年杂志》(后更名为 《新青年》)以振聋发聩的气势和无比锐利的战 斗力,向中国传统封建文化的支柱也是其最落后、 最保守、最反动的部分——“儒家三纲”(君为臣 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老庄、佛教的退隐 思想和迷信观念以及为这种学说、思想、观念服 务的旧教育、旧文学发起猛烈攻击,掀起一场又 一场革命。
五四运动与陈独秀
• 五四运动时的陈独秀 • 在五四爱国运动中,陈独秀与他的新文化 运动战友又及时报道形势,提出行动口号 和纲领,实际上起了引导运动的作用 。正 是在五四运动中的积极作用,使陈也确立 了其日后在党内的地位。
五四运动与陈独秀
• 《欢迎独秀出狱》
——李大钊 你今天出狱了, 我们很欢喜! 他们的强权和威力, 终究战不胜真理。 什么监狱什么死, 都不能屈服了你, 因为你拥护真理, 所以真理拥护你
五四运动简介01
• 1.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 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 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 2.运动主要领导人、支持者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民主维新人士。 林长民(1876-1925年),国民外交协会理事。 陈独秀(1879-1942),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的 创始人和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蔡元培(1868-1940),民主主义革命家和教育家,北京大学时任 校长。 鲁迅(1881-1936), 中国近现代思想家、革命家、作家。 胡适(1891—1962),中国近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 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始末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始末作者:董宝瑞来源:《党史博采·纪实(上)》 2011年第7期“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一段佳话。
如今,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历史,不难发现,作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是创建中国共产党的“立其基”和“导其先河”者,而《新青年》的创办者、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五四运动的“总司令”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主要发起和组织者。
90多年前,在中国工人阶级走上政治舞台以后,是李大钊与陈独秀相互呼应,珠联璧合,共同发轫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导致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董宝瑞最先倡导唯物史观的“立其基”者20世纪30年代中期,研究思想史的著名学者郭湛波在《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论及李大钊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位置时说:“李先生是研究历史最有成绩的人,也是唯物史观最彻底最先倡导的人:今日中国辩证法、唯物论、唯物史观的思潮这样澎湃,可说都是李先生立其基,导其先河。
”五四运动爆发前后,是李大钊最早认清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认识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最彻底最先倡导唯物史观,研究辩证法、唯物论,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奠定了深厚的思想与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经了一个很长的过程,而李大钊接受马克思主义也经历了一个曲折过程。
1912年12月,即将走出天津北洋法政学校的李大钊,受到中国社会党北京总部总务干事陈翼龙的思想感染与影响,在北京加入中国社会党,并于1913年春天成为天津支部执事,初步感受到社会主义思想的魅力,接触已经在西方一些国家盛行的社会主义思潮。
1913年冬天,李大钊到日本留学后,有了接触各国社会党资料的机会,也了解到社会党的活动性质,并参加了日本的社会主义同盟组织的某些活动,但他的思想并没有因此一下突破种种局限,对“马尔克派之主义”(马克思主义)发生浓郁的兴趣。
直至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在对西方的种种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和形形色色的“革命”的探索一再碰壁之后,李大钊才从俄国革命党人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悟出社会主义革命之真谛,在中国率先认识和接受马克思主义,高高地举起科学社会主义的大旗,开创了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
“南陈北李”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南陈北李”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并肩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历史上,“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不仅是一段佳话,更是以南陈北李为代表的具有初步的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自觉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结果,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亦是二人思想发展的结晶。
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建史上的两个关键性人物,李大钊与陈独秀的相约建党并非偶然,而是二人从相识到思想高度认同,并在此基础上从事建党活动的一个过程。
李大钊李大钊与陈独秀最早相识于日本。
陈独秀在日期间一边学习,一边帮助章士钊从事《甲寅》杂志的编辑等工作。
李大钊虽然未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但经常向该杂志投稿,亦陆续发表了一些文章。
通过《甲寅》杂志这个媒介,二人逐渐相识。
不久,陈独秀于1914年11月10在《甲寅》杂志发表的《爱国心与自觉心》一文,引起了人们的非议。
陈独秀主要发泄了二次革命失败之后悲观失望的情绪,认为中国的内患不仅在政府,而且人民群众亦“无建国之力”。
针对陈独秀的这种观点,李大钊则给予了积极的回应,并于1915年8月在《甲寅》杂志上发表《厌世心与自觉心》一文,一方面对陈独秀的文章给予了积极的评价,一方面亦对其给予了善意的批评。
由此二者由相识开启了学术与思想的争鸣,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友谊,成为二人回国之后奋斗共事的基础。
陈独秀和他创办的《青年杂志》。
1915年6月陈独秀从日本回国之后不久,于当年的9月份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此后改名为《新青年》),该杂志的创办标志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此时远在日本的李大钊虽然不能参与这一洪流之中,但是一直关注国内局势的发展,尤其是对陈独秀创办的《青年杂志》十分赞赏。
李大钊在日本撰写的《青春》一文,正是对陈独秀的遥相呼应。
李大钊回国之后,即将这篇文章投给了《新青年》,陈独秀则以醒目的位置发表了这篇文章,并亲自撰写了《新青年》一文,与李大钊的文章相匹配。
一方面可以看出,李大钊撰写《青春》一文,既是李大钊对陈独秀及《新青年》的全力支持,一方面亦道出了二者在思想上的惺惺相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四运动也是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次年改称 《新青年》,举起 “民主”和 “科学”两面旗帜,猛烈抨击封建主义旧文化,提倡新 文化。随后,还提倡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并在 “文学革命”的口号下,提倡新文学。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的先进 分子开始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1918年11月李大钊发表的 《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代表了中国先进分子的新觉醒。新 文化运动不仅为五四爱国运动作了思想准备,同时随着这次运动而更加深入发展,使 社会主义思潮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思潮而成为运动的主流,并在思想上和干部准备上为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准备。(视频:十月革命) 五四爱国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具有初步 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由此开始深入工人群众,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 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从组织上和思想上作了准备。
1921年8月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京 分部主任,领导北方工人运动。次年8月中共 中央西湖会议后,受党的委托到上海与孙中 山商谈“振兴国民党以振兴中国之问题”。 不久,在孙主盟下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1923年6月出席中国共产党“三大”,当选 为中央执行委员。10月任国民党临时候补 中央执行委员,参与筹备国民党“一大”。
此后延年、乔年都进入大学读书,陈独秀每月只支付每人5元 的生活费。兄弟二人很早便自立,又去法国勤工俭学,与周恩来 等一起组织中共旅法组织。回国后兄弟二人都成为中央委员,陈 延年曾任中共广东区委书记,陈乔年曾任北方区委组织部长。在 党的会议上父子三人以“同志”相称而不论父子情。
党的第一代普遍称颂陈延年,他工作极 刻苦,顾不上成家,一副工人打扮,吃住 都能与人力车夫打成一片。在政治上他有 敏锐的洞察力,认为‚老头子‛右倾。 1927年6月和翌年2月,延年、乔年先后在 被捕后不屈就义,为父终生伤感。抗战爆 发后,国民党想拉陈独秀出来任职,得到 的回答是:‚蒋介石杀了我那么多同志, 还杀了我两个儿子,我与他不共戴天。现 在全国抗战,我不反对他就是了!‛
1919年5月4日,北京所学 校的三千多名学生,集会于 北京天安门前,要求取消 “二十一条”、拒绝和约签 字,高呼:“外争国权,内 惩国贼”等口号,会后举行 游行示威,“五四运动”就 此爆发。
人民英雄纪念碑 《五四运动》浮雕
陈独秀生平
一代宗师,仲甫先生;科学民主,二旗高擎。南陈北 李,建党丰功;晚年颓唐,浩叹由衷。昔毛泽东主席 “七大”评价,功过分明。“五四运动总司令”、 “创造了党”,两语千钧,可为墓铭。
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1913年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早稻田大 学政治本科,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 1914年组织神州学会,进行反袁活动。 次年反对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号 召国人以“破釜沉舟之决心”誓死反抗。 1916年5月回国,任北京《晨钟报》编 辑、《甲寅》日刊编辑,推动新文化运动 的发展 1918年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新青年》 编辑,与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协助北 京大学学生创办《国民》和《新潮》杂志, 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号召 全国人民走十月革命的道路。
大革命失败后,陈独秀对中国革命日益悲观,认为红军和土地革命均 无前途,于1929年又联合国际上的托洛斯基派,在党内另建取消派组织。 面对这种分裂党的行动,中央开除了陈独秀的党籍。实践的检验很快证明, 陈独秀的政治主张完全错误,他的组织也很快散伙,本人也被国民党抓捕。 1937 年抗战开始,陈独秀出狱后曾说想去延安,毛泽东也怀念旧谊表 示欢迎。中共中央提出了恢复党籍的两项条件,承认当年分裂党和组织托 派的错误,并拥护党的路线。陈独秀则带着傲气回答:‚回党工作,固我 所愿;承认错误,则碍难从命。‛随后又加上王明、康生等人阻挠,陈独 秀最终还是未能回党。此后他蛰居四川,在贫病交迫中钻研文字学,撰述 《小学识字教本》,1942年病逝于江津。
1924年1月被孙指定为国民党“一大”五人 主席团成员之一,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4月任 国民党北京执行部组织部长。6月率中共代表团 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五大”。11月返回北 京,发动群众准备召开国民会议,揭露和抵制段 祺瑞的“善后会议”。(视频,二次革命) 1925年1月26日被孙委派为国民党中央政治 委员会委员。该委员会议决请孙立遗嘱。五卅惨 案发生后与赵世炎等在北京组织“沪案雪耻会”, 支援上海人民的反帝斗争。
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 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 月正式宣布以五月四日为中国青年节。
1919年4月,巴黎和会会场
国青 土年 完学 整生 统高 一举 的声 标讨 语卖 国 贼 , 谋 求
当时北京大学学生在街头演讲时所用的布旗
1919 年五四运动中,陈 独秀大力鼓动,被视为领 袖,曾一度被捕。出狱后 他在思想上转向共产主义, 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成为共产党发起组的前身。
1921年中共召开‚一大‛时,正是由上海组织发起并通知 各地代表到会。尽管陈独秀因事没有出席大会,只派代表 参加,在缺席情况下被推举为中央书记。‚一大‛闭幕后, 陈独秀遂回上海主持中央工作。 陈独秀投身革命后,放弃了殷实的家产。专职任党的 领导后,就靠组织上每月三四十元的津贴和出版的《独秀 文存》的版费维持生活,有时只有一件汗衫,一天喝两顿 稀粥。
毛泽东对陈独秀有客观评价
一、他在党的七大上说过;‚他 (陈独秀)是‘五四’运动时期 的总司令。‛
二、他还认为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被这个杂志和'五四' 运动警醒起来的人,后来有一部分进了共产党。这些人受陈独秀 和他周围一群人的影响很大,可以说是由他集合起来,这才成立 了党。‚
三、1952年毛泽东巡视长江,到安庆和地委书记傅大章谈话时, 除关心陈独秀后代外,称陈独秀是"中国的普列汉诺夫"。普列汉 诺夫何许人也,俄国的马克思主义最早宣传者,俄国社会民主工 党分裂为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时,列宁是布派领袖,普列汉诺 夫是孟派领袖。即便两人分手,列宁仍极度推崇普列汉诺夫是杰 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现在看来,论功绩、影响,普列汉诺夫 和陈独秀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陈独秀,(1879----1942),原名乾生,字仲甫,安徽 怀宁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陈自幼丧父, 随祖父修习四书五经,得到的评价是: ‚这孩子长大后,不成龙,便成蛇‛。 陈独秀少年高中第一名秀才。进入20世纪后,陈独 秀作为第一代赴日留学生。 回国后,陈独秀在上海、 安徽等地参加反清革命运动,并创办民俗报刊,在当地 曾是叱咤风云的人物,后办《新青年》杂志名扬全国。 蔡元培闻其大名,特聘他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有关陈独秀的评价
从1921年7月的中国共产党‚一大‛,直至‚五大‛,陈独秀都是最高 领导人,先后有书记、委员长、总书记的职务之称。尽管陈独秀后来有严 重错误,当初却是党的第一代同志都敬仰的革命宗师,最高领导之职非他 莫属。 陈独秀到日本学习,对占统治地位的军国主义极为反感,接受的是西 方传来的民主思想。回国后他发动的新文化运动,恰恰是以民主、科学为 大旗,向统治了中国千年的专制、迷信开战,使一代青年从封建伦理的桎 梏中解放出来。 五四时期的陈独秀是中国最先进思想的代表,与中共建党时的其他领 导人大都是师生关系。不过由此也滋长了一种负面结果,那就是造成党内 家长制,陈独秀以自傲和自我封闭落后于革命潮流,最终陷入歧途未能自 拔。这当然也不能完全归咎于他个人,也是社会历史的积淀使然。人在社 会潮流中,不进则退,党内历史人物的命运也昭示了这一点。 尊重历史的人讲起中国共产党成立,确不能忘记这位‚创造了党‛的 人!
陈独秀的书法造诣
金粉泪56首手迹
生活
陈独秀与家乡的发妻高晓岚共育三子, 长子延年,次子乔年,三子松年。高晓 岚长陈独秀3岁,目不识丁,陈独秀为 办学想从家中拿钱,夫人坚决不肯,两 人争吵乃至分居。后来,陈独秀爱上了 “思想新颖”且有文化的妻妹高君曼。 延年、乔年稍长成,被陈独秀接到 上海,却寄宿在《新青年》发行厅的地 板上,白天在外做工谋生,面黄肌瘦。 既是姨又是后妈的高君曼见此情景常落 泪,想让两个孩子在家里食宿。陈独秀 却说:“妇人之仁,虽是善意,反生恶 果。少年人生,叫他自创前途。”
关于名字
1914年他写文章用“独秀”笔名,此名来源于家 乡的独秀山。陈独秀一生用过的名字,据查考有 38个之多。在报刊上曾用“三爱”、“仲甫”、 “只眼”、“实庵”、“致中”等。签发中共中 央文件,常用“T·S·Chen”。党内同志谈话常称呼 为“老先生”、“老头子”,或在党内文件中干 脆简称一个“老”字。
李大钊
特录陈毅元帅悼诗,以祭国殇:
就义从容甚,大节凛不辱。人民柴市节,浩气贯长虹。
李大钊生平
在人们回顾那些风雨如磐的岁月 时,首先当追念当初开天辟地、相约 建党的创始者,即“南陈北李”中的 李大钊同志。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县大 黑坨村人氏。1889年生,少年入私塾, 熟读四书经史,1905年清末入新政中 开办的永平府中学,两年后考入刚刚 开办的北洋法政专门学校。辛亥革命 的爆发,使他深受影响,开始有忧国 忧民之心。
五四运动和南陈北李
背景:千年局变(视频)
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攻占青岛和胶济铁路全线,控制 了山东省,夺去德国在山东强占的各种权益。1918年大战结束,德国战败。1919年 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 “和平会议”。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 代表团,以战胜国身分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 义与袁世凯订立的 “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 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 且在对德和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北京政府竟准 备在 “和约”上签字,从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视频:二十一条) 5月4日下午,北京大学、高等师范学校等十三所学校的三千多名学生,冲破军 警的阻挠到天安门前集会演讲,后举行游行示威,提出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取消二十一条”、 “拒绝和约签字”等口号,同时要求惩办亲日派曹汝霖、章宗 祥、陆宗舆。游行队伍向东交民巷进发,遭到使馆巡捕的阻拦,转而来到赵家楼胡 同曹汝霖的住宅。学生冲入曹宅,曹汝霖急忙躲藏起来,正在该处的章宗祥受到学 生痛打,曹宅也被焚烧,军警当场逮捕了三十多名学生。北京学生实行罢课,通电 全国表示抗议。 (视频:五四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