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筋疗法——08第六章常见病症地经筋疗法(三)
【干货】常见病症的经筋疗法

【干货】常见病症的经筋疗法
经筋疗法起源于中医古典《黄帝内经·灵枢·经筋篇》,已故民族医药名老专家黄敬伟教授于20世纪60年代伊始,把壮医民间医技医术及《经筋学说》与现代医学紧密结合,深入挖掘与研究而得经筋疗法。
1996年,经过30多年的不断研究和总结,黄教授与其子黄艺一起把经筋疗法发展成经筋学科,创立了“经筋查灶——经筋固灶——经筋消灶——多维解锁”的医学新方法。
2011年8月《经筋疗法》课题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的验收。
2016年《壮医经筋疗法》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非遗目录,位列第520项。
经筋疗法之特点
筋结病灶:筋性物质发生异常挛缩所形成的筋结就是病灶,简称“灶”
经筋的四联疗法:经筋手势手法、经筋针刺法、经筋高压罐法、经筋药浴及其他辅助疗法
经筋疗法六大手势手法:弓钳手、掌功手、肘臂法肘尖法、锥形手、指合力
经筋疗法三大针法:固灶行针一孔多针移行点刺。
经筋病与经筋疗法概述

经筋病与经筋疗法概述[5]肖一公.自拟祛风蠲痹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7,19(4):319-320.[6]梁树旗.风寒湿灵散外治类风湿性关节炎140例[J].江苏中医,2000,21(7):19.[7]牟科媛,周文生.五金汤外敷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46例[J].广西中医药,2003,26(5):32.[8]应森林,孟静岩,李尚珠,李彦.解毒消瘀膏外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天津中医,2001,l8(2):17-19. [9]尹百顺,张国强,刘月振.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2例[J].中国针灸,2007,27(9):698.[10]刘冀东.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4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2l(3):110-111.[11]肖炜,王春雷,黄泳,吴玉华.薄氏腹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3O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8,17(4):38-39. [12]段昭侠.穴位注射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5,27(4):30-31.[13]韦嵩,沈鹰,黄摄文,钟社光.蛇毒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顽固性肿痛32例[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4(4):276-277.[14]黄奎炎,黄禹.太乙雷火神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O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8,16(8):17-18.[15]牛俊明,彭海霞,赵红星.铺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O例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07,22(l2):43-44.[16]姚欣艳,李淑君,范伏元,章青梅.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8): 1815-1816.[17]刘晓英.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08,12(13):445-446.[18]郭萍.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82例[J].河南中医,2007,27(6):58.[收稿日期]2008-11-17经筋病与经筋疗法概述牛白璐1,陈勇1,胡幼平(指导)2(1、成都中医药大学2002级七年制研究生,四川成都610075;2、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四川成都610075)[中图分类号]R22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2814(2009)04-271-02经筋疗法治疗经筋病前景广泛,概述如下。
经筋疗法——06 第六章常见病症的经筋疗法(一)

第六章常见病症的经筋疗法(一)1.神经衰弱的经筋疗法【病症概述】神经衰弱,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大脑功能紊乱疾患,1869年在美国首先提出,到现在已有100多年历史。
据60年代高等医学院校统计,神经衰弱占神经科、精神病科门诊总人数的60%,可见其发病率之高,已经达到惊人之地步。
但是,正如我国著名神经科专家李舜伟教授所说的一样:诊断神经衰弱是一回事,而治疗神经衰弱又是另一回事;药物治疗不仅疗效欠佳,而且,后患无穷,因此,不少神经衰弱病人病程迁延多年不愈,给他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带来极大的痛苦。
因此,探索医治神经衰弱的有效新方法,特别是非药物的高效疗法,乃是医界人士的重任。
【机制释义】神经衰弱,临床上可大致把它分为两种类型,即功能性神经衰弱和继发性神经衰弱。
功能性神经衰弱是大脑功能紊乱性疾患,应查无任何器质性病变阳性体征表现;继发性神经衰弱,其神经衰弱的症状表现是由于器质病变所继发。
例如,溃疡病、慢性肝炎等,皆可继发神经衰弱;伤筋合并神经衰弱,属于继发性的神经衰弱的一种。
因此,临床上存在着两种“症似而因异”的神经衰弱。
经筋疗法治疗伤筋合并的神经衰弱属于对因疗法,故疗效显著。
经筋疗法治疗功能者的临床症状增多。
抑制型的神经衰弱临床主要表现相反,以头重、眉心及枕部沉重感,伴嗜眠症状,为突出表现。
病灶体征:神经衰弱的伤筋阳性病灶体征,可分为局限性及广泛性两个类型。
局限型的病灶好于头部的眶膈筋区、颞筋区、耳筋区、枕筋区及颈筋区的常见病灶点,如大小皱眉肌肌筋点、颞肌肌筋结点、项上线肌筋附着点;颈侧肌筋点、肩胛提肌肌筋点及岗上肌筋点等(详见经筋病灶施治穴位图示)。
广泛伤筋型的病灶,除局限型的病灶以外,伤筋的部位可扩展至胸背、腰腹及肢体,需按广泛性伤筋的检查方法确定病灶部位。
常见广泛型伤筋合并神经筋衰弱者的好发部位是于胸廓。
胸廓结构复杂,病情隐蔽。
胸廓隐性伤筋,除可形成“怪病”肋端综合征的筋性致因以外,亦可继发神经衰弱的症状出现。
筋疗ppt课件

肌肉疼痛
总结词
肌肉疼痛是筋疗中常见的问题之一,通常是由于肌肉过度使用或长期保持不正确的姿势所致。
详细描述
肌肉疼痛的解决方案包括休息、冷热敷、按摩和运动疗法等。通过适当的休息和冷热敷,可以缓解肌肉紧张和疼 痛。按摩可以帮助放松肌肉,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恢复。运动疗法则可以帮助增强肌肉力量,预防再次受伤。
详细描述
针对慢性疲劳,筋疗的方法包括休息、放松身心、适当的运动和调整作息时间等。休息 可以让身体得到充分的恢复,放松身心可以缓解压力和焦虑,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身体 免疫力,调整作息时间则有助于保持规律的作息习惯。同时,注意饮食和睡眠质量也是
非常重要的。
04 筋疗实践案例
案例一:肩颈疼痛的筋疗
总结词
02 筋疗技术
筋疗手法
揉捏法
用手指的指腹或手掌的 大小鱼际在筋膜上反复 揉捏,以舒缓筋膜的紧
张状态。
按压法
用手指或指关节对筋膜 进行持续的按压,有助 于放松筋膜并促进血液
循环。
弹拨法
用手指的指腹或指关节 在筋膜上做轻柔的弹拨 动作,有助于松解筋膜
粘连。
牵拉法
通过牵拉肌肉或关节, 使筋膜得到适当的拉伸 ,有助于缓解肌肉紧张
筋疗的原理与作用
筋疗的原理
筋疗的原理基于中医理论,通过刺激筋膜、调和气血、舒缓肌肉紧张和痉挛,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从而达到缓解疼痛、促进愈合、恢复功能的目的。
筋疗的作用
筋疗适用于多种疼痛性疾病和功能障碍,如肌肉劳损、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 、关节炎等。通过筋疗治疗,可以有效地缓解疼痛、改善功能,提高患者的生 活质量。
关节僵硬
总结词
关节僵硬通常是由于关节炎症、老化或长期缺乏运动所致。
详细描述
经筋疗法 好资料

经筋病症
▪ 筋驰、筋缓、筋纵、筋软、筋痹 ▪ 筋结 ▪ 筋急、筋挛、 ▪ 筋痿 ▪ 其它:筋转 筋痛等 筋病的病机原则:
经筋的主要生理功能( 二)
二、经筋的
(含良生与恶性刺激),均引起伸缩作用。 ▪ 3.传递信息、牵涉反应功能。属机体的重
要器官。 ▪ 4.经筋的整体调节功能。肌筋属于机体的
结构部分,其对于整体机能,具有重要影 响。
经筋疗法的特点
▪ 中医“经筋学”论述的是机体的动态活动,犹似 中医古代十二经筋图像的线力作用。当这些线力 群的牵拉力“超阈限”地作用于“应力点”时, 便可导致“应力点”产生病理性之“筋结点”; 而后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再由面的一维向多维 化演进;最终导致经筋病变点、线、面及多维病 变系列的形成。这种机体因素病变系列,具有形 征可查的自身规律及其特性。经筋疗法借助于对 这一规律的掌握,结合临床积累丰富经验的“手 触查灶法”,产生了综合性的医疗效应。
经筋与经脉区别
▪ ①十二络筋不直接录属脏腑,故名称不冠脏腑之名。 ▪ ②十二经筋之起始,皆自四肢末端开始。故手三阴经筋及
足三阳经筋均呈反折走向。 ▪ ③经筋缺乏循经流注传递的经间关系,不像经脉那样具有
顺序流注传递,终而复始,如环无端的运转。 ▪ ④经筋“中无有空”不直接运输血气,其所需的血气,依
赖经脉的渗透濡灌。 ▪ ⑤经筋可由机体的“心脑”直接指挥,具有产生主动性随
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 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焠刺者,刺寒急也,热则筋 纵不收,无用燔针。 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寒多则筋挛骨痛,热多则 筋弛骨消,肉烁(月囷)破,毛直而败。
(完整版)经筋疗法——07第六章常见病症的经筋疗法(二)

第六章常见病症的经筋疗法(二)12.青少年近视眼的经筋疗法【病症概述】近视眼,是指眼的屈光度数太大、或眼的纵轴长度较大,当平行的光线进入眼球之后,其成像于视网膜之前,因此看远物时视力不好,而看近处的物体时较清楚,故称近视眼。
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成长时期,眼球内的睫状肌肌力充沛,但若使用眼的习惯不科学,致使睫状肌的调节视力产生疲劳乃至痉挛时,这时晶状体的凸度加大,平行光线的焦点便移到视网膜之前,这便形成假性近视,是青少年早期的近视眼。
假性近视如不及时防治,或防治失当,发展下去,则睫状肌痉挛可发展为眼球代偿变长,即成为真性近视。
轻度近视(-200D以下,即负2屈光度以下),其视力一般在0.1以上;3~6屈光度以上为中度近视;6屈光度以上为高度近视。
高度近视者,其远近的视力均明显下降,且可伴有眼肌疲劳,眼球外斜,乃至伴发眼底的其他病变。
【机制释义】①中医学认为本病同脏腑有关系。
如《灵枢·大惑》云:“五脏六脏之精气皆上注于目”,故目眼的视力,与脏腑之虚实关系密切。
②眼为经筋之枢纽,据古医籍的记载,十二经筋中,手足三阳的经筋都与眼睛有联系,其中足太阳及足阳明,分别于眼形成“目上网”及“目下网”。
③近视同劳伤关系密切。
青少年在校学习,高度用脑力及视力。
脑力与视力,相辅相成。
视力的降低,影响脑力;脑力下降,影响视力。
因此,调节脑力及视力,需同步进行。
【临床表现】青少年近视眼的经筋病态表现:①在眼眶周围的肌筋,可用手触检查法-“柑弓手”方法,即将手的四个小指并拢为一方,与大拇指互相对应,形成小指与拇指的指合力关系,状如柑样。
检查经筋病变时,首先将四指固贴于头上,以大拇指的指尖作为检查工具,尔后依靠指合力的力学作用,运用大拇指指尖的灵敏性,于常见的穴位,作切拨、揉拨等手法,通过正与异的对比方法,识别出筋结穴位。
眼眶周围常见的穴位,一般有7个(详见经筋穴位施治图的眶膈筋区穴位图示)。
②高度近视病例及已出现头晕头痛、颈部僵紧感者,其病变多累及到颞筋区及颈筋区,在理筋调节近视眼时,亦宜对这些筋区进行查灶及消灶的理筋治疗(参阅有关筋区图示)。
经筋疗法——07 第六章常见病症的经筋疗法(二)

第六章常见病症的经筋疗法(二)12.青少年近视眼的经筋疗法【病症概述】近视眼,是指眼的屈光度数太大、或眼的纵轴长度较大,当平行的光线进入眼球之后,其成像于视网膜之前,因此看远物时视力不好,而看近处的物体时较清楚,故称近视眼。
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成长时期,眼球内的睫状肌肌力充沛,但若使用眼的习惯不科学,致使睫状肌的调节视力产生疲劳乃至痉挛时,这时晶状体的凸度加大,平行光线的焦点便移到视网膜之前,这便形成假性近视,是青少年早期的近视眼。
假性近视如不及时防治,或防治失当,发展下去,则睫状肌痉挛可发展为眼球代偿变长,即成为真性近视。
轻度近视(-200D以下,即负2屈光度以下),其视力一般在0.1以上;3~6屈光度以上为中度近视;6屈光度以上为高度近视。
高度近视者,其远近的视力均明显下降,且可伴有眼肌疲劳,眼球外斜,乃至伴发眼底的其他病变。
【机制释义】①中医学认为本病同脏腑有关系。
如《灵枢·大惑》云:“五脏六脏之精气皆上注于目”,故目眼的视力,与脏腑之虚实关系密切。
②眼为经筋之枢纽,据古医籍的记载,十二经筋中,手足三阳的经筋都与眼睛有联系,其中足太阳及足阳明,分别于眼形成“目上网”及“目下网”。
③近视同劳伤关系密切。
青少年在校学习,高度用脑力及视力。
脑力与视力,相辅相成。
视力的降低,影响脑力;脑力下降,影响视力。
因此,调节脑力及视力,需同步进行。
【临床表现】青少年近视眼的经筋病态表现:①在眼眶周围的肌筋,可用手触检查法-“柑弓手”方法,即将手的四个小指并拢为一方,与大拇指互相对应,形成小指与拇指的指合力关系,状如柑样。
检查经筋病变时,首先将四指固贴于头上,以大拇指的指尖作为检查工具,尔后依靠指合力的力学作用,运用大拇指指尖的灵敏性,于常见的穴位,作切拨、揉拨等手法,通过正与异的对比方法,识别出筋结穴位。
眼眶周围常见的穴位,一般有7个(详见经筋穴位施治图的眶膈筋区穴位图示)。
②高度近视病例及已出现头晕头痛、颈部僵紧感者,其病变多累及到颞筋区及颈筋区,在理筋调节近视眼时,亦宜对这些筋区进行查灶及消灶的理筋治疗(参阅有关筋区图示)。
经筋疗法经筋养生

经筋养生疗法经筋疗法发掘创始人—黄敬伟教授:全国少数民族“名老民族医”,中国名医列传(当代卷)入选者1996年7月主编《经筋疗法》专著填补我国经筋疗法空白、创建了络连属成份新型医学.黄敬伟1956年2月毕业于广西卫校后留校任教。
1958年9月考入广州中医学院医疗系深造,毕业后多年从事中医、针灸临床与教学工作。
1997年~2010年受聘于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客座教授,2000年~2010年受聘于北京藏医院教授,70年代后致力于经络连属成分——中医经筋学研究,成效显著.1995年4 月完成《经筋疗法》专著,该书得出版填补了我国经筋疗法空白,扩大了我国非药物治疗阵容。
国家给予黄敬伟教授“在研究经络连属成分方面具有突出贡献,开创了我国经筋辩证论治新纪元”得荣誉。
经筋疗法传承人—黄艺教授:黄敬伟教授嫡传弟子,国际经筋学会联合会名誉主席,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世针培训学校客座教授黄艺,经筋疗法嫡传人。
在跟随父亲(黄敬伟教授)得三十多年里,进行了大量得临床实践以及科研工作。
1996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进行临床助教,2001年后进入了北京民族医院(暨北京藏医院)经筋科工作,2002年,受哈萨克斯坦共与国前总理巴尔金·巴耶夫得邀请到哈萨克斯坦共与国工作、学习,2009年参加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任务,暨《民族医药发展关键技术示范研究》项目得子课题“黄敬伟壮医药医技医术得抢救性传承研究”课题工作。
该课题于2011年8月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
2010年黄艺成立了自己得保健中心,2016年创立了经筋养生系列产品。
9月1号,养生协会与电台记者来到嘉与堂健康管理有限公司进行了黄艺教授真人得采访。
在下周得18套电视养生节目播放经筋养生,咱们一起期待吧在《黄帝内经·素问》篇中有言:“就是故谨与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就是则气骨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特别强调“骨正筋柔”对人体健康得重要性.现代人大都骨不正、筋不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筋疗法——08 第六章常见病症的经筋疗法(三).txt36母爱是一缕,让你的心灵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受到温暖如春;母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仍然清澈澄净。
第六章常见病症的经筋疗法(三)23.筋性腹痛症的经筋疗法【病症概述】腹部,是指躯体的胸肋以下、耻骨上缘以上的腹腔。
腹腔的实质性器官较多,计有消化系的食道、胃、十二指肠、空肠、结肠、回肠、阑尾、直肠、肝、脾、胰腺、胆囊、胆道,以及后腹腔的肾脏、肾上腺、肾盂、输尿管等。
腹痛,较为常见的致因是由上述的脏器病变所引起,这在现代医学的教科书上已有比较详细的分类阐述。
筋性腹痛症所述的涵,乃是指腹部的肌筋病变所致的腹痛症,这是医学上专题论述者尚属罕见的容。
从腹部的皮、肉、筋、脉等的组织构体而言,它虽然不属于一个独立的实质器官,但它无疑是腹部组织结构整体中的组成成分,而且是同脏器具有干丝万缕的生物活性功能。
脏器的病变固然对它发生影响,而筋肉本身也同样发生病变,并对脏器发生不可避免的影响。
因此,筋性病症临床症状表现,除了来自腹腔脏器病变,需加识别以外,识别腹部筋性疾病临床表现,乃是本节述的主要容。
【临床表现】主要症状:一般而言,筋性腹痛的疼痛与典型的脏器病变疼痛性质有区别,同时缺乏脏器功能失常的主要症状表现及有关检查的阳性体征。
以腹部受凉的腹痛为例,其主要是腹部肌筋挛缩,虽可伴有肠道的蠕动性增强,但多不呈现急性胃肠炎的典型症状表现及有关检验阳性体征。
肌筋性腹痛的基本特点是①位置比较恒定,多有定位反复发作病史。
②以钝痛性质表现为主,与气候骤变、劳动劳累关系密切,而与饮食关系无多大联系。
③可于疼痛部位,触察到病态肌筋的阳性形征。
医者触及筋性结灶时,与病人产生的异常感觉呈同步性反应。
④运用综合理筋消灶法施治,可把疼痛解除,且疗效巩固。
病灶体征:在医疗常规检查及排除脏器病变有关检查,确认脏器病变可排除后,着重进行经筋查灶法检查,①上腹部的经筋查灶,按筋性类胃脘痛的章节所述进行检查。
②中腹及侧腹部的检查,以腹壁的肌筋结构层次为检查重点,着重检查皮下的筋膜、腹部半月线、腹白线、腹肌的腱划膜性组织,及腹侧三肌的肌筋情况。
筋性腹痛症患者,其筋结病灶点,常呈经穴区带型分布形式,但与经穴区带检查图,有显著两点区别:一是筋性穴位,自胸背向腹部斜行的斜线,幅度较大;二是腹部的经筋穴位,于腹部除呈横向性的分布结构方式以外,尚具有以任脉线为中轴、侧线呈弧线形的左右分布,构成脐部为弧心的纵形穴位分布图(详见经筋穴位施治腹部图)。
【治疗方法】筋性腹痛症的治疗,按腹气街提出的施治方法进行治疗。
《灵枢·卫气》云:“气在腹者,止之背腧,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
这便说,治疗筋性腹痛,其施治的部位之一,是腰背的腧穴,之二,是腹部的穴位,构成多维性的施治方法。
具体的施治方法:①于腰背采用边舒筋边查灶的方式,对背腰华佗夹脊,于舒筋的同时,多于胸12至腰1的竖脊肌,查到结硬性的筋结病灶,遂行局部消灶,使腰背筋结导致气滞及血瘀形成的病灶松解,获得背腰阳气畅通,利于推动腹部筋脉气血之流通。
②腹部治疗。
围绕腹部已经形成筋结病灶的穴位,采用综合理筋法,作舒筋解结治疗。
常用的施治穴位,按三线的取穴法,于查到的任脉线、半月线及外三线(相当于腹外斜肌的革质索处)的筋结病灶点,以结灶点为腧穴,施以手法、针刺,拔火罐的治疗。
一般施治的穴位数,为3个穴位。
施治的间隔期为3天。
5~7次为1疗程。
疗程间隔4~6天。
【病例择举】患者谭某某,男性,58岁,农民,腹痛反复发作病史36年。
于1958年秋天,在1次进行磨谷的劳动中,突然觉得上腹部正中点处疼痛,紧缩性疼痛性质,经休息,病情自行缓解,随后的日常生活中,虽无消化道的病情症状伴随出现,但腹部于心窝下固定点性疼痛,经常发作,每月发作1~2次,发作时间,无规律,多与腹部用力,导致腹部肌筋收缩有关。
30多年来,腹痛点未见有中止较长的疼痛发作周期,曾进行的消化道及肝胆实质脏器有关检查,未发现阳性病变,被列为腹痛原因待查,对症治疗,控制疼痛,然而,腹痛并未能控制。
1994年10月,腹痛发作时,于某县医院进行B超检查,疑诊为胆道结石,送往广西医学院,拟作胆道手术。
后经广西医学院复查,排除胆道结石,出院后,经熟人介绍,前来经筋科诊治。
经筋检查,发现腹部脐上4寸处,有一条索样筋性结灶,长2点公分,粗如筷,质地僵硬,触察时,高度敏感,疼痛难忍。
诊为筋结性腹痛。
予综合理筋消灶法治疗,重点对筋结病灶施以微针消灶,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七天,病灶消散,病情解除。
追踪至1995年2月春节,时经两年,未见病情复发。
24.缓筋性腹痛的经筋疗法24.缓筋性腹痛的经筋疗法【病症概述】中医所称的缓筋,乃腹腔的肌筋。
志聪说,“缓筋者,循于腹之筋也”。
腹循行之筋,属于机体完整肌筋的构成部分,是中医进行、外、上、中、下三员辨证施治的重要容之一。
中医学认为,外邪入侵于机体,是由表而及里,步步深入,并有顺序。
腹之缓筋,由于机体的因素,也可受到外邪的入侵与困扰,从而产生缓筋性的腹部积滞、胀、痛等病症。
这些病症表现,同阳明胃经、募原及膂筋受邪所致者,具有相似之处,是常见的腹痛病症之一。
如《灵枢·百病始生》云:其著于阳明之经,则挟脐而居……其著于缓筋,似阳明之积。
其著于肠胃之募原,痛而外连于缓筋。
其著于伏冲之脉,揣之应手而动,发手则热气下于两股,如汤沃之状。
其著于膂筋,在肠后者,饥则积见,饱则积不见,按之不得。
其著于输之脉者,闭寒不通,津液不下,孔窍干壅,此邪气之从外入,从上下也。
从引举经文可知,腹部,有阳明经、募原、缓筋、膂筋、伏冲之脉、输之脉……等广泛的筋与脉的分布。
这些筋脉,附着于腹腔深层部位,紧贴脊椎,通过肠胃之外的募原,构成腹腔环境统一的整体。
在此基础上,腹腔通过冲任之脉,与躯体的上、下组织,保持联系。
如《灵枢·五音五昧》曰:“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
《灵枢·动输》云:“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腹股廉,邪(斜)入国中,循胫骨廉,并少阴之经……注诸络,温足胫……”。
综观腹缓筋及膂筋,在结构和病症方面,具有如下表现和特点:①位于腹腔深层,附着于脊椎。
②其病症的肠胃道症状表现,似阳明经之积、胀、痛等。
③当腹部的病症严重达到一定程度时,可上向波及至胸、咽及唇口;下向波及至阴股及足胫(下肢)。
④缓、膂肌筋病症本身的筋痛及筋痹,乃因其深居及医者之勿视,常成为不明原因性腹痛的隐患的致因之一。
经筋疗法通过深究腹筋这一特点,揭示出腹部痛症的难治病的筋性致因,有效地解除了这类病患者之疾苦。
乃以缓筋性腹痛为题,加以叙述。
【临床表现】病灶体征:对缓筋的检查,采用中医腹诊法行检。
常采用三个体位、四个穴位点,即脐旁点、腹股沟点、侧腰点、腰三角点,分别作检查其阳性体征情况。
①脐旁点检查。
病人取半侧右卧位,右腿伸直,左腿半曲屈,膝部垫枕。
医者站在病人后侧,将右大拇指紧贴于患者左下腹脐下处,四小指置于患者右下腹;左手大拇指置于右手拇指指尖的对向位置,四小指置病人的左髂股部,双手形成对向的检查位置。
开始探查时,右手先作拇指于病人腹壁的来回揉抹动作,由浅而渐次向腹部深层探查;左手拇指,起协作右手的检查作用,方向相反,各行交替揉拨,触至深层,病灶的阳性体征呈硬结块样。
本穴位点的检查动作,亦同时是点穴消灶动作。
②腹股沟点检查。
病人取仰卧位,医者站在病人右侧,将右手触知冲脉(腹股沟动脉)后,手的检查位置向外移2~3公分,于腹股沟韧带水平位,作自向外的切拨探查动作。
该处的阳性筋结,一般呈粟样(非腹股沟淋巴腺),明显者若鸡蛋样,质地僵结。
③腰穴位点检查。
病人取倾侧卧位,贴床的下肢伸直,另一肢体半曲屈,膝垫以枕。
医者站在病人的面前侧,方便位置,作腰部的两个穴位点检查。
腰A点,在腰4~5间隙,以右手拇指腹,在避开竖脊肌情况下,直垂向脊椎侧面触察,阳性的筋结灶呈块状僵结。
腰B点,在腰3~4横突间隙,检查方法同上。
【治疗方法】缓筋性腹痛,其临床所表现的胃肠道积滞,阵发性腹胀,及因胀而致的腹痛三大症状,都非病症的根本。
因此,要治其本,关键在于识别病症产生之根源,并运用综合理筋的医疗手段,加以消灶解结。
本症的治疗,贯彻“以灶为腧”的诊治法则。
于辨明病症,审症求源基础上,特别是对于长期腹痛病因未明的病例,需切实掌握缓筋病态的查筋方法。
病灶查明,予综合施治方法治疗。
①针对前述穴位,运用边查灶边消灶手段,进行初步消灶解结。
②对腹股沟点及腰部A、B病灶点,施以针刺治疗。
③对腹腰,施以拔火罐治疗。
④治疗期间予以必要的辅助治疗。
【病例择举】谭某,男,28岁,广西扶绥县岜盘乡岜金村民。
主诉左下腹隐性疼痛两年零四个多月,曾于当地及市多家医院诊治,病因未明,治疗效果欠佳。
经筋检查,诊为腹缓筋性腹痛。
予治两次,病症消除。
追踪两年,未见复发。
25.溃疡病的经筋疗法25.溃疡病的经筋疗法【病症概述】消化系的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是常见的病症,被通称为溃疡病,属中医胃脘痛的畴。
本病症的病因,未完全阐明,学说颇多。
近年来胃镜直视检查普及,对于本病症的诊疗水平,具有积极意义,但仍缺乏特效的治疗方法。
我国传统医学,对溃疡病运用辨证施治方法,疗效显著,不失为本病症的治疗有效方法;其中针灸、推拿按摩等非药物疗法,对本病症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减少药物投入与不良反应,适应时代需求。
【机制释义】经筋疗法,从调节机体的动态功能平衡为基本指导思想,建立起以舒筋解结来疏通经络的阻滞,使经络运行流通,气机畅流,营卫和调,脏腑居安,发挥其自我修复功能,促使溃疡病灶愈合。
经筋科将这一治疗机制,称之为“以通为补”疗法。
临床实践证明,疏通经络阻滞的“以通为补”疗法,具有意想不到的特殊功能。
其特殊功能的产生,归结于经筋疗法的舒筋解结的治疗手段,能够将导致经络阻滞的“筋结”病灶,进行直接有效地舒解,使经络气血运行正常,充分发挥调和脏腑作用。
【临床表现】病灶体征:在医疗常规检查、消化系有关检查基础上,进行经筋查灶法的系统检查。
其目的,在于全面了解全身肌筋的筋结对于整体功能调节的影响,从中分析溃疡病病灶形成恶性循环的主要根源所在,明确促使其病理逆转的理筋方法和步骤。
具体检查,可分为腹部检查及全身重点区域检查。
溃疡病的经筋阻滞,多发生于足阳明经,故宜对阳明经循行的腹浅层及深层的肌筋分别检查。
腹浅层的经筋结灶,好发于腹壁的腹白线、半月线及右侧腹直肌腰划线的肌筋膜,以索样型的病灶最为常见;少数病例,可于右腹直肌健划间的肌质,触及团块型或颗粒型的肌性挛缩结灶,位置在腹壁层。
如疑为深层的恶性变或恶性变腹壁转移者,应作恶性病变的排除有关检查,明辨病变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