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猪病防治

合集下载

养猪场的猪病防治措施及应急处理

养猪场的猪病防治措施及应急处理

养猪场的猪病防治措施及应急处理养猪业是农业中的一项重要产业,然而猪病对于养猪场的经营和利润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养猪场必须采取有效的猪病防治措施,并妥善处理紧急情况,以保障养猪生产的正常运转。

以下是养猪场猪病防治措施及应急处理的详细内容:一、猪病防治措施:1. 健康管理:建立完备的养猪档案,进行健康检测和疫苗接种,确保猪只的健康状况。

2. 病原防控:定期对养猪场环境进行消毒,保持猪舍的清洁卫生。

采取隔离措施,确保病猪与健康猪只的有效隔离。

3. 饲养管理:科学合理的饲喂和饲料配方,保证猪只的营养需求,增强免疫力。

4. 疫苗接种:根据不同猪病的防治要求,定期进行猪病疫苗接种,提高猪只的抵抗力。

5. 病害监测:加强养猪场的病害监测,及时发现和诊断猪只的疾病,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6. 病害防治技术培训:增加员工的病害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其应急处理能力。

二、猪病应急处理:1. 快速反应:当发现猪只出现异常症状时,养猪场的工作人员应立即采取行动,进行相关检测和诊断。

2. 隔离处理:对于疑似病猪,应立即进行隔离处理,并对其周围环境进行消毒,以控制疾病的传播。

3. 报告相关部门:如果发现猪只患有法定传染病,应立即向当地农业部门或兽医部门报告,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置。

4. 疫情调查:一旦疫情发生,养猪场应积极配合相关部门进行疫情调查,提供相关数据和信息。

5. 消除病源:对于已确诊的病猪,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安全处理,以防止病原的再传播和扩散。

6. 人员防护:养猪场的工作人员在处理疫情时,应做好个人防护工作,佩戴好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具,避免交叉感染。

总结起来,养猪场的猪病防治措施及应急处理至关重要。

早期预防和管理是避免猪病爆发的关键措施,如健康管理、病原防控和疫苗接种。

然而,即使有了预防措施,疫情仍然可能会出现。

在这种情况下,及时的应急处理措施变得尤为重要。

快速反应、隔离处理以及报告相关部门等措施能够有效控制疾病的蔓延,并保护其他猪只的健康。

猪病预防措施:掌握常见方法

猪病预防措施:掌握常见方法

猪病预防措施:掌握常见方法猪病的预防措施有哪些?猪病对养猪业的影响不可忽视,为了有效地预防猪病,以下是一些重要的预防措施:1.保持清洁2.保持猪舍的清洁和干燥是非常重要的。

定期清扫猪舍和周围环境,包括清理饲料槽和水槽。

定期用适当的消毒剂对猪舍进行消毒,以杀灭潜在的病菌。

3.定期检查4.定期检查猪的健康状况,包括体温、呼吸频率、饮食状态等。

这样可以及早发现病猪,防止疾病扩散。

5.接种疫苗6.根据当地疾病流行情况,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时间给猪接种疫苗。

这有助于猪的免疫力,防止流行性疾病的发生。

7.合理饲养8.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控制饲养环境,避免过度拥挤和潮湿。

合理控制猪的体重和生长速度,以降低患病的风险。

9.控制疾病10.一旦发现病猪,及时隔离治疗。

同时,对猪舍进行全面消毒,并加强对周围环境的监控,及时处理发病区域,以防止疾病传播。

11.防止感染12.避免外来人员和宠物随意进出养殖区,减少感染机会。

对来访者进行消毒和登记,严格控制人员出入。

13.注意观察14.在饲养过程中,要密切注意猪的健康状况。

如发现异常情况,如食欲不振、体温升高、皮肤出现红斑等,应及时诊断和治疗。

15.及时处理16.一旦发现病猪,应立即隔离,防止疾病扩散。

同时,及时通知兽医进行检查和治疗,确保其他猪只不受感染。

17.提高免疫力18.提供足够的室外运动空间,让猪只充分锻炼,增强抵抗力。

定期对猪只进行驱虫和保健护理,以提高整体健康水平。

实施以上预防措施有助于降低猪患病的风险,提高养猪业的生产效益。

然而,养猪业中难免会发生疾病,因此了解常见猪病的防治方法以及时应对突发情况也是非常重要的。

20种常见猪病及防治方法

20种常见猪病及防治方法

20种常见猪病及防治方法目前的生猪养殖,病害种类日趋复杂。

比如:仔猪黄白痢、猪瘟、猪流感、猪链球菌、猪口蹄疫、猪丹毒、猪传染性胃肠炎、仔猪副伤寒等等频见各大养猪场。

整理了20种常见的猪病及其防治方法,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对大家有用。

1、猪瘟猪瘟防治,规范引种,严格消毒,接种防疫疫苗。

临床治疗,用抗猪瘟血清,每次10倍剂量注射,诱导机体产生干扰素,达到康复治疗的目的。

期间,做好防控继发病准备,用氟苯尼考注射治疗,防控效果更好。

2、猪链球菌猪链球菌防治,重点改善猪群管理,清洁猪舍环境,接种防疫疫苗附红细胞体病重点是引种和消毒,特别注意打耳号、断尾、阉割等环节的器械消毒。

流行季节饲料添加阿散酸或对氨基苯砷酸钠,病猪可用血虫净、新胂凡纳明配合土霉素、四环素进行治疗。

3、仔猪黄白痢仔猪黄白痢防治,重点加强妊娠期母猪和哺乳期母猪的饲喂管理,注意清洁养猪卫生环境。

母猪产前,接种用大肠杆菌苗,产生母源抗体,仔猪经吮乳能增强抗黄白痢的能力。

病猪注射粘杆菌素,同时灌服庆大霉素,同窝仔猪灌服庆大霉素,严重脱水者进行补液。

4、母猪乳腺炎母猪有乳腺炎的应及时治疗。

弓形虫病重点是消毒、灭鼠,禁止猫狗等动物进出猪舍。

病猪一侧肌注磺胺间甲氧嘧啶+TMP,首次加大剂量,另一侧注射安乃近。

5、应激性腹泻应激性腹泻重点是提高猪舍温度,加强饲养管理。

发病猪注射庆大霉素,全群用诺氟沙星拌料,饮水添加电解多维,严重脱水者进行补液。

6、猪流感猪流感防治,重点提高舍温。

临床用安乃近、柴胡、吗啉胍、地塞米松磷酸钠、青霉素,组合治疗,效果要好些。

改善养殖卫生条件,增强猪群抗病体质,降低此病感染概率的基础上,一旦有疑似病例出现,务必第一时间隔离诊治,及时控制疫情蔓延,确保健康猪群不受污染。

7、猪口蹄疫猪口蹄疫的治疗,临床高免血清为此病治疗的高效血清,用于紧急治疗和早期预防效果较好。

高免血清的注射,应根据口蹄疫疫情的发生情况而定。

通常情况下,在此病刚发生初期,水泡尚未破裂,注射高免血清1次即可,能很好消除水泡。

生猪常见疾病防治措施

生猪常见疾病防治措施

生猪常见疾病防治措施生猪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畜牧动物,而随着养猪业的发展和规模化养殖的增加,猪的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生猪常见疾病的防治对于猪的健康和生产效益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生猪常见疾病的防治措施进行介绍。

一、疾病预防措施1. 猪场环境卫生良好的环境卫生是预防疾病的重要基础。

猪舍应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确保猪舍内空气流通,干燥通风。

要保持饮水设施、饲料槽等周围清洁卫生,防止交叉感染。

2. 合理饲养管理合理的饲养管理也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措施。

包括合理饲料配比,饲料卫生安全,及时清理猪舍粪便等。

3. 免疫接种猪的免疫接种是预防疾病最为重要的手段。

养殖户应根据猪的生长阶段和养殖环境确定合适的免疫计划,按时为猪接种疫苗,确保猪群的健康。

4. 多样化饲料给猪群提供多样化的饲料,保证其获得全面的营养,增强免疫力,从而降低患病的风险。

注意饮水质量,避免水源感染。

1. 猪瘟猪瘟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病死率极高。

预防猪瘟的最有效方法是定期接种疫苗,尤其是对于新进猪群要严格隔离观察。

2.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由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呼吸道感染。

防治措施包括加强环境卫生,定期消毒,保持猪舍干燥通风,合理饲养管理。

3. 猪蓝耳病猪蓝耳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容易引起大规模死亡。

预防措施主要是加强猪的免疫接种,严格隔离新进猪群,并严格控制病毒传播途径。

4. 猪脓疱疮病猪脓疱疮病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皮肤疾病,常造成猪的生长发育受阻,影响生产效益。

预防措施包括定期消毒猪舍,保持猪舍内干燥,避免猪群因挤压等原因引发伤口感染。

5. 猪瘤胃炎猪瘤胃炎是一种常见的猪病,主要是由于不良饲养管理所导致的。

预防措施包括合理饲料配比,避免过饥过饱,保持饲料卫生,避免发生霉变。

6. 猪肠炎猪肠炎是一种由细菌或病毒引起的消化系统疾病。

预防措施包括保持饮水卫生,饲料卫生,适当使用抗生素和消炎药品。

猪常见病防治

猪常见病防治
猪生产教案
四、猪丹毒
▪ 临床症状: ▪ 急性型:急性型的临床症状随着日龄和免疫状态而不同。仔猪,
精神沉郁,食欲废绝,高烧(41~42 度),皮肤和耳朵发红并有 红色斑点,大猪,食欲废绝,发烧。临床状表现为在于24~45小 时内皮肤上形成钻石斑,随着病情发展,能触摸到。白毛猪皮肤 呈紫红颜色。妊娠母猪流产,公猪发烧,使母猪返情增加。 ▪ 慢性型: ▪ (1)慢性型猪可以康复,皮肤结节坏死并且发黑,耳尖也可能 烂掉。 ▪ (2)导致关节炎,病程经过2~3周时,关节肿胀,僵硬。 ▪ (3)慢性型猪如发展到心脏上,往往引起心脏杂音,突然衰竭 而死。
概论
▪ 猪病的种类繁多:包括传染病、寄生虫病、内科 病、外科病及产科病等,而危害最严重的是传染 病,其次是寄生虫病、中毒性疾病和营养缺乏病 (含代谢障碍病),这些病如果预防不好,会给 猪场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 因此必须实行饲养管理规范化、科学化、防疫措 施制度化、经常化,才能更好地控制疾病的发生。
▪ 流行环节是猪---蚊---猪。 ▪ 三代吻库蚊为主要的传播媒介。 ▪ 乙脑病毒可在蚊体内繁殖和越冬,并可经卵传代。带毒越冬的蚊
可成为次年感染动物的来源。 ▪ 本病具有严格的季节性,与蚊的活动密切相关,主要在7-8月间。 ▪ 乙脑病毒可通过胎盘垂直感染胎儿。 ▪ 各种年龄、品种、性别的猪均易感染此病,但6月龄以前的更易
猪生产教案
二、猪 瘟
▪ 流行病学: 各品种、年龄、性别的猪都易感,野猪也易 感,病猪和带毒猪是传染源,通过粪、尿 和各种分泌物排出病毒。感染途径主要是 消化道和呼吸道。侵入门户是扁桃体,后 进入血液循环。此病具高度传染性,发病 无季节性。
猪生产教案
二、猪 瘟
▪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5~10天。 最急性型:突然发病,症状急剧,体温升高到42度,精神极度沉 郁,卧地不 起,病猪皮肤粘膜紫绀,出血 急性型:本型最多见,突然发病,病程1~2周,少食或不食,体温持续高热在 40~42 度 ,病猪寒战,鸣叫,喜喝冷水,结膜潮红发炎,有些病猪有神经症 状,震颤、痉挛抽搐,病程初期粪便呈干球状,后期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 急性和慢性型:病程较缓和,病程可达20~30天以上,妊娠母猪感染后可能不 表现症状,但病毒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引起流产、死胎、畸形、胎儿木乃伊 化,或产下的仔猪体质虚弱,出现震颤,最后死亡。

常见猪病的防治措施

常见猪病的防治措施
常见猪病 的防治措施
李芳莉
l 、 猪传染性 胃肠炎 猪传染性 胃肠炎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的病毒性传染 病, 以引起 2周龄以下仔猪呕吐、 严重腹泻和高死亡率为特
征 虽然不 同年龄段 的猪对这种病毒均敏感。 但 5周龄以上 高。若移人心肌 、 大脑和脊髓 时 可发生急性死亡。 4 、 轮状病毒感染
作 时, 由于溃疡部大 出血, 病猪可 突然死亡; 也有 的病猪在强
烈运动 、 相互嘶咬 、 分娩前后突然吐血 、 排煤焦油样血便 、 体
肌 肉注射咳喘康f 主要成分为胆酸 、 地龙) 效果更佳 。 同时, 用
派毒杀f 主要成分为聚维铜碘) 每3 d给猪舍消毒 1 次。
3 、 类圆线虫病 猪类圆线虫病是 由兰氏类 圆线虫寄生在猪小肠 中而引
腹痛 。少数病例有慢性腹膜炎症状。病程 7 ~ 3 0 d 。急性发
防治措施 : 肌 肉注射抗毒免疫增 强针, 用量为 0 . 1 mL / k g 体重。分点注射冰毒 5号 ( 主要成分为罗瓦尔精) ,用量 为 0 . 2 m L / k g 体重 。若出现呼吸道症状与细菌性病混合感染可
做好防寒保暖 [ 作. 换 季和气候 突变时特别注意严防贼风
消化道是主要传染途径, 病猪排出粪便 污染饲料 、 饮水和各 种用具, 可成为该病 的传染因素。 病猪常常发生呕吐并迅速 出现腹泻。 粪便 呈水样 或糊状. 颜色有 黄 白色 、 灰色或 暗黑
色。常在严 重腹泻后 2 ~ 3 d 产生脱水。 防治措施 : 此 病可采用对症疗法 . 防止脱水 、 抑 制腹泻 和继发感染。
猪轮状病毒病是 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仔猪暴发消化道
机能紊乱 的一 种急性肠道传染病 . 临床上 以呕吐 、 腹泻、 脱

猪病防治手册

猪病防治手册

猪病防治手册一、猪病预防措施合理饲养:保持猪的营养需求得到满足,提供适当的饲料,以增强猪的抵抗力。

疫苗接种:定期为猪接种疫苗,以预防某些特定的疾病。

根据猪的年龄和健康状况,选择适当的疫苗并按照规定的程序接种。

寄生虫预防:定期检查并治疗寄生虫感染,以避免寄生虫对猪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疾病监测:密切关注猪的健康状况,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

二、猪场卫生管理定期清洁:定期清理猪舍,清除粪便和污染物,以减少病菌的滋生。

消毒:定期对猪舍进行消毒,以杀死潜在的病菌和病毒。

使用合适的消毒剂,并按照说明书的规定进行操作。

饲料和水源管理:确保猪获得新鲜、清洁的饲料和水源。

避免使用发霉或变质的饲料,确保水源充足且清洁。

三、猪饲料与营养合理配制:根据猪的种类和年龄,合理配制饲料,以满足其营养需求。

避免过量:避免给猪喂食过量的饲料,以免导致肥胖和其他健康问题。

定期检查:定期检查饲料的质量,确保其没有发霉或变质。

四、猪常见疾病诊断了解症状:熟悉猪的常见疾病症状,以便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

兽医诊断:如果怀疑猪患有疾病,应尽快请兽医进行检查和诊断。

记录和分析:记录猪的健康状况,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进行跟踪和分析。

五、猪传染病控制隔离:如果发现猪患有传染病,应立即将其隔离,以防止疾病传播。

封锁和消毒:对受影响的区域进行封锁和消毒,以减少病菌的传播。

疫苗接种:根据需要为猪接种疫苗,以提高其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

六、猪寄生虫病防治定期检查:定期对猪进行寄生虫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治疗寄生虫感染。

药物治疗:如果发现寄生虫感染,可以使用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

遵循药品说明书的用药指导。

环境改善:改善猪舍的环境卫生,减少寄生虫的滋生。

七、猪繁殖与育种选择优良品种:选择健康且具有生产潜力的优良品种进行繁殖。

优化繁殖环境:提供适宜的繁殖环境,如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以保证繁殖的成功率。

遗传改良:通过遗传改良技术提高猪的生产性能和抗病能力。

常见猪病及其防治共计32个病

常见猪病及其防治共计32个病

猪病及其防治--共计32个病一、气喘病(一)综述猪气喘病又名猪喘气病、猪霉形体肺炎或猪支原体肺炎,国外称地方性肺炎。

病原为猪肺炎霉形体,霉形体曾被译作支原体。

病原体主要存在于猪的呼吸道、肺和肺门淋巴结。

猪气喘病是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特征为咳嗽和喘气,发病率高,死亡率低,影响猪的生长发育,同时易继发感染很多疾病,给养猪生产带来了重大的损失。

发病无年龄、品种、性别、季节性,哺乳仔猪和幼猪的发病率、死亡率较高,其次为怀孕后期及哺乳母猪。

寒冷、潮湿、多雨、饲养管理不当、卫生条件不佳等均可诱发本病或加重病情。

病猪康复后带菌时间较长,有的长达1年左右。

(二)临症间歇性咳嗽和喘气,流鼻涕,可视黏膜发绀;食欲无明显的变化,生长受阻。

体温一般正常,如发生继发感染则体温升高,病情复杂。

(三)病理肺病变显著,肿大、水肺、气肺;肺的各叶前下缘出现融合性支气管肺炎病变区,界限明显。

从“猪肉样变”到“胰变”或“虾肉样变”(初期可见病变红灰色,切面细蜜似猪肉状,俗称肺的肉变,后期呈淡紫色、深红色、灰黄色,坚韧性增加,俗称“胰变”)。

继发感染后可见心包炎、胸膜炎、肺和胸膜粘连。

(四)防治支原净100mg/kg或强力霉素150mg/kg或克痢平250mg/kg或硫酸粘杆菌素40mg/kg(断奶前后两周);卡那霉素、长效土霉素等也敏感。

免疫:猪喘气病灭活苗,小猪1~5日龄,0.25ml/头;留种用3~4月龄二免;种公、母猪2次/年,5ml/次。

猪年2008-06-18 14:23二、接触性传染性胸膜肺炎(一)综述又称猪副溶血嗜血杆菌病等,病原有嗜血杆菌、副溶血嗜血杆菌。

猪胸膜肺炎防线杆菌是黏膜的严格寄生菌,通常情况下,主要存在于猪的呼吸道中。

本菌目前已经发现12个血清型,我国主要流行血清7心腹。

是一种接触性呼吸系统传染病。

特征是急性出血性胸膜肺炎和慢性纤维性坏死性胸膜肺炎,是目前国际公认的养猪业颇具危害的重要传染病之一。

急性病猪具有很高的死亡率,一般在50%左右,慢性常可耐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猪病及其防治猪病的种类繁多,包括传染病、寄生虫病、内科病、外科病及产科病等,而危害最严重的是传染病,其次是寄生虫病、中毒性疾病和营养缺乏病(含代谢障碍病),这些病如果预防不好,会给猪场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因此必须实行饲养管理规范化、科学化、防疫措施制度化、经常化,才能更好地控制疾病的发生。

要控制猪病的发生,则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科学饲养管理(1)实行分群饲养;(2)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3)加强哺乳期母猪和仔猪的饲养管理。

2.自繁自养;3.引进种猪时,要做好检疫;4.制订合理的防疫制度;5.严格执行消毒制度;6.认真按免疫接种方案做好免疫工作;7.有计划地进行药物预防。

一、猪瘟病原:病原体为该病毒科瘟病毒属的猪瘟病毒,存在于病猪的全身和体液中,其中淋巴结、脾和血液中含毒量最多。

病毒对不利因素作用的抵抗力弱,在干燥环境和一些消毒药作用下易于死亡。

发病猪舍及污染的环境在干燥和较高温度下,经1~3周即失去传染性。

2%~3%火碱经30分钟可使病毒失去活性,5%漂白粉经营1小时可将病毒杀灭。

流行病学:各品种、年龄、性别的猪都易感,野猪也易感,病猪和带毒猪是传染源,通过粪、尿和各种分泌物排出病毒。

感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和呼吸道。

侵入门户是扁桃体,后进入血液循环。

此病具高度传染性,发病无季节性。

临床症状:潜伏期一般为5~10天。

最急性型:突然发病,症状急剧,体温升高到42度,精神极度沉郁,卧地不起,病猪皮肤粘膜紫绀,出血。

急性型:本型最多见,突然发病,病程1~2周,少食或不食,体温持续高热在40~42 度,病猪寒战,鸣叫,喜喝冷水,结膜潮红发炎,有些病猪有神经症状,震颤、痉挛抽搐,病程初期粪便呈干球状,后期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

急性和慢性型:病程较缓和,病程可达20~30天以上,妊娠母猪感染后可能不表现症状,但病毒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引起流产、死胎、畸形、胎儿木乃伊化,或产下的仔猪体质虚弱,出现震颤,最后死亡。

病理变化:全身淋巴结肿大,暗紫色,切面周边出血,呈大理石样,会厌软骨和喉头粘膜、膀胱粘膜、心外膜、肺膜、肠浆膜、腹膜及皮下等处有大小不一的出血点或血斑;肾呈土黄色,表面散有小红点,脾有梗死灶,慢性猪瘟大肠粘膜有出血和坏死,在回音瓣附近和盲肠、结肠粘膜上,可见大小不一的扣状溃疡,突出于粘膜表面。

防治:无特效药物,加强预防工作,严格执行疫苗接种程序。

二、猪细小病毒病猪细小病毒病是由猪细小病毒引起的,其特征:猪细小病毒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猪群,易感猪在怀孕早期感染猪细小病毒时可导致胎儿死亡、胚胎重吸收和胎儿木乃伊化,偶有流产,而母猪本身无明显症状。

流行病学:几乎所有猪群都感染此病,不同品种、性别、年龄的猪都易感,后备母猪比经产母猪易感染,传染源是带毒的公猪和母猪,流产和死胎、活胎及子宫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病毒,而带毒猪所产的活猪可能带毒排毒时间很长甚至终生。

本病原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可在被污染的猪舍生存数月之久,易造成长期连续传播。

临床症状:猪群爆发此病时,时常与木乃伊、窝仔数减少、母猪难产和重复配种等临床表现有关。

在怀孕早期30~50天感染,胚胎死亡或被吸收,使母猪不孕和不规则地反复发情。

怀孕中期50~60天感染,胎儿死亡之后,形成木乃伊,怀孕后期60~70天以上的胎儿有自免疫能力,能够抵抗病毒感染,则大多数胎儿能存活下来,但可长期带毒。

防治:严格执行卫生防疫制度,在污染的猪场应用疫苗接种或采取自然感染结合,推迟初配日龄的方法。

疫苗接种:目前有两种疫苗,一种是疡毒苗,适用于未怀孕的初产母猪;另一种是灭活油乳苗,适用于各种猪。

灭活油乳苗在配种前2个月左右注射。

三、猪乙型脑炎病因:1948~1950年日本学者先后从猪流产胎儿和母猪脑组织中分离出日本脑炎病毒,并用病毒感染怀孕母猪引起死亡和流产。

临床病状:猪突然发病,发烧40~41度,呈稽留热,持续几天或十几天以上。

精神不振,食欲减少或不食,粪便干燥呈球形,表面常附有灰白色粘液,有的呈关节炎状。

妊娠母猪主要症状是流产或早产,胎儿多是死胎,大小不等或为木乃伊胎。

公猪睾丸肿胀,多是一侧性。

病猪精神食欲无大变化,一般转归良好。

预防:在疫区或疫场曾试用日本乙型脑炎病毒疫苗,于流行期前一个月免疫,4日龄以上至2岁的后备母猪都可注射,免疫后一个月产生坚强的免疫力,可防止妊娠后的流产或公猪患睾丸炎而造成的生精机能障碍。

四、猪丹毒病原:此病原体为猪丹毒菌,是一种纤细、形直或微弯的小杆菌。

该菌对自然抵抗力较强,但对某些药物敏感,如1%漂白粉,1%氢氧化钠,10%石灰乳均可在5~15分钟杀死病原。

流行特点:此病传染途径有4种,主要是通过消化道传染,猪吃了病猪的排泄物(粪尿)或病猪血液所污染的饲料和饮水;其次是皮肤的创伤处接触到丹毒杆菌;第三是内源性感染;第四种是吸血虫吸了病猪的血液而带给了健康猪,从而造成了病菌传播。

临床症状:急性型:急性型的临床症状随着日龄和免疫状态而不同。

仔猪,精神沉郁,食欲废绝,高烧(41~42 度),皮肤和耳朵发红并有红色斑点,大猪,食欲废绝,发烧。

临床症状表现为在于24~45小时内皮肤上形成钻石斑,随着病情发展,能触摸到。

白毛猪皮肤呈紫红颜色。

妊娠母猪流产,公猪发烧,使母猪返情增加。

慢性型:(1)慢性型猪可以康复,皮肤结节坏死并且发黑,耳尖也可能烂掉。

(2)导致关节炎,病程经过2~3周时,关节肿胀,僵硬。

(3)慢性型猪如发展到心脏上,往往引起心脏杂音,突然衰竭而死。

预防:此病菌广泛地存在于环境中,加强饲养管理和卫生防疫,定期预防接种猪丹毒弱毒菌和灭活菌苗。

发生疫情时认真消毒,隔离病猪,单独饲养治疗。

首选青霉素类药,并且加大剂量,每千克体重4万IU,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每天2次。

五、仔猪白痢病原:病原体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无芽胞、不形成荚膜的短杆菌。

该菌外界环境抵抗力不强,常用消毒药和消毒方法即可达到消毒目的。

流行特点:本病主要发生于7~30日的仔猪,7~20日龄居多。

此病菌常存在于猪的肠道内,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引起发病。

当猪舍卫生不好,气候骤变,母猪的奶汁过稀或过浓,造成仔猪抵抗力降低时,就会发病。

此病高度传染,一窝小猪中有1头下痢,若不及时采取措施,就很快传播。

临床症状:下痢,排白色、糊状、腥臭味稀便,肛门周围被稀便污染,喜欢钻进垫草里卧睡,慢慢消瘦而死亡。

病死率的高低与饲养管理及治疗情况有直接关系。

治疗:口服或注射抗菌素、电解质和高免血清可加强抗菌素的治疗。

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氯霉素、三甲氧二苄氨嘧啶(TMP)等药物通常最有效。

预防:l 对怀孕的后备母猪和经产母猪采取合理的免疫程序。

l 产房的卫生、温暖和干燥特别重要。

l 要使新生仔猪从免疫良好的母猪上吸取足够的初乳。

六、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仔猪先表现严重的打喷嚏,有鼾声,鼻孔流出少量浆液性或粘脓性分泌物,随着病程的发展,出现鼾甲骨萎缩和鼻中隔歪曲,有时还伴随着上颌变短和扭曲等症状。

病死率低,此病普遍发生在集约化养猪场中。

临床症状:仔猪首先表现严重的打喷嚏。

随病程的发展,出现上颌变短或扭曲。

感染猪,打喷嚏是短暂的,生长不好和饲料转化率不高引起鼻甲骨萎缩。

病因:本病的病原主要是支气管败血布氏杆菌的病菌,其次是产毒素的多杀性巴氏杆菌(主要是口型)所引起的。

防治措施:l 用抗生素药物早期预防可以降低此病的发生,一般仔猪在此3天、7天和14天时给仔猪注射四环素,断奶仔猪在饲料中加抗生素,连喂几周可以预防此病。

l 注射疫苗可以预防此病的发生。

l 管理上做到全进全出,良好的卫生条件,也能消灭病因。

七、蓝耳病1989年美国出现了一种新的疾病在养猪场迅速蔓延。

此病特点为母猪怀孕后期流产,死胎,生下仔猪体弱,各种年龄的猪表现呼吸道症状。

当时把此病称为"神秘症"大约在相同时间,类似的疾病横扫欧洲。

在英国称为"蓝耳病",母猪会有这种临床症状。

这个病先后有几个不同的名字,猪不授精子呼吸综合症,猪流行性流产与呼吸综合症,现在公认的猪繁殖障碍与呼吸综合症等。

病原:美国的病毒株称为SIUS病毒,荷兰则称Lelystad病毒。

繁殖障碍:流产、死胎、木乃伊、产仔体弱,有的生后几天死亡。

呼吸道症状:初生和哺乳期猪表现快速、困难的呼吸症状,感染猪群生长性能下降。

不会有其他症状,如鼻炎、肺炎和细菌感染等。

急性呼吸综合症病例因产下的仔猪断奶平均率非常低,常常每窝低于1头,因此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控制:一旦在一个猪场已诊断发生呼吸综合症,要想改变此病的过程是难以做到的,通常繁殖障碍过程要持续2~4个月,此后母猪将会产生对呼吸综合症的免疫力。

这种免疫力保持的程度和持续时间目前还不清楚。

经1~4个月呼吸道症状可平静下来,但是在连续流水式生长育肥设施的猪场,易感哺乳仔猪会不断从较大的仔猪处获得感染。

按猪龄隔离饲养,最好是全进全出饲养方式,这是减少该病临床症状最好的饲养管理程序。

八、猪布氏杆菌病布氏杆菌病又称传染性流产,是由猪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人、畜共患的传染病,病原体主要存在于猪子宫阴道排出的分泌物、胎衣和胎儿中,其他组织则少,各种年龄猪都有易感性,以性成熟猪易感性最大。

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生殖道和皮肤粘模、消化道,经常由交配时感染。

可引起母猪流产、不孕、公猪睾丸炎,是严重危害种猪生产的一种疾病。

症状和病变:病猪通常在妊娠中期、后期流产,流产的前兆症状常见病猪精神沉郁,阴唇和乳房肿胀,发生阴道炎或子宫炎,阴道流出粘性或粘脓性腥臭分泌物,排出的胎儿多为死胎,极少出现木乃伊,流产后经常伴有体温升高。

公猪常发生睾丸炎和附睾丸炎,表现为一侧或两侧无痛性肿大,性欲减退,失去配种能力。

新感染本病的猪场个别病猪症状较急,局部热痛,并伴有全身症状。

病猪有时可见关节炎、跛行或出现后躯麻痹,在皮下各处形成脓肿,呈消耗性慢性疾病,流产胎儿皮下、肌间出血性、浆液性浸润;胸腔、腹内有纤维性渗出物;胃、肠粘膜有出血点;胎衣水肿、充血出血,流产母猪子宫粘膜上有多个黄白色、芝麻大小的坏死结节。

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

防治:l 全场猪群应定期采血进行血清学监测,场内可用虎红平板凝集法,该方法操作简单,敏感度高,发现阳性可疑血清进行补全结合反应试验,若为阳性,立即隔离及早处理。

l 坚持自繁自养,引进种猪时要严格隔离1~3个月,经检疫确认为阴性后,才可投入生产群使用。

l 加强消毒工作,保持猪舍卫生清洁,如果猪群发生流产,应立即隔离流产母猪,流产母猪经血清学检验为阳性者应及时扑杀,并作无害化处理。

流产的胎儿、胎衣、羊水以及阴道分泌物作消毒处理后再废弃,已污染的环境要进行认真彻底消毒。

l 曾经发生过该病的阳性猪场可口服"布氏杆菌猪型二号"弱毒冻干苗进行预防免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