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初探
简析彼得·纽马克的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

- 219 -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简析彼得·纽马克的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山东科技大学/宋丽显【摘要】纽马克(Peter Newmark)是盛名的翻译理论家,他对翻译理论最突出的贡献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语义翻译要求译文接近原文的形式,尤其在结构和词序安排上;交际翻译则注重译文读者的理解和反应。
【关键词】彼得 • 纽马克 语义翻译 交际翻译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产生于直译和转译两家争鸣的大背景下,纽马克将翻译分成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两大类,他还认为不论语义翻译还是交际翻译,片面强调其中一种都是不可取的,翻译应当因时制宜,因势制宜。
本文首先分别介绍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其次对其异同点进行比较分析。
一、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简介语义翻译侧重点在语义二字,以翻译出原文文义为主要目标,最大可能忠实于原文,表达出原文语义与结构并体现出原文语境。
纽马克对语义翻译的定义是“在目的语言结构和语义许可的范围内,把原作者在原文中表达的意思准确的再现出来”。
采用语义翻译译出来的作品总是要逊色于原著,因为语义翻译既然想要保持原著的一切东西,就难免顾此失彼。
交际翻译是把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一种翻译方式,它深入地发掘了语言的交际价值,为译者进行翻译工作提供了全新视角。
纽马克认为交际翻译是“努力使译文对目的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源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相同”的翻译方法。
交际翻译理论的最大突破之处就在于它首次突出了语言交际价值的作用。
虽然交际翻译强调从读者的理解和反应出发,使译文趋于流畅,更符合译文语言习惯,但并不意味着译者可以随意发挥。
二、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比较 区别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本质的区别在于二者强调的重点不同。
交际翻译中翻译的基本单位是句子,不拘泥于源语言文化背景,具有主观性;语义翻译中翻译的基本单位是词,以源语文化为基础的,具有客观性。
交际翻译的关注点是目的语读者,为他们排除阅读或交际上的困难与障碍,使交际顺利进行,其译文通常是通顺易懂,规范自然,符合特定的语域范畴。
彼得纽马克的所有翻译理论

语义对等性的实现方法
为了实现语义对等性,译者需要深入理解原文的语境、词汇和语法结构,同时还需要考虑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
语义对等性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区别
语义翻译更注重原文的形式和内容,力求保持原文的语义和句法结构,而交际翻译则更注重译文的交际效果,强调译文的流畅性和可读性。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联系
交际翻译的对等性
彼得纽马克认为,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补充的。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根据文本的类型和功能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对于信息型文本,如新闻报道、科技文献等,应该采用语义翻译方法,以准确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对于表达型文本,如诗歌、散文等,应该采用交际翻译方法,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
04
文化翻译理论
VS
彼得纽马克认为,文化翻译是一种将源语言中的文化信息传达给目标语言读者的过程,其原则包括保持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尊重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
详细描述
彼得纽马克认为,文化翻译的主要目的是在目标语言中再现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和内涵,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文化翻译应遵循以下原则:保持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尊重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以及在必要时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调整或注释。
在实际翻译中,两种方法常常需要结合使用,以确保译文既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风格,又能够有效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和功能。
01
02
03
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的关系
优点
交际翻译强调译文的交际效果,能够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交际翻译的对等性要求也提高了译文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直译的定义与原则
直译的原则
peter_Newmark翻译理论研究

分析
To add fuel to the fire 火上加油 Walls have ears 隔墙有耳 To be on thin ice 如履薄冰 To praise to the skies捧上天去 在这四例的翻译过程中,套用了汉语中常用的习
语,使译语对读者产生的效果更加明显,更加有 效地传递了原句信息,这就是交际翻译的功能。 如果采用语义翻译的方法,则不会获得如此通顺 、简洁、合乎译语习惯的效果。
结论
在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中,强调把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看
成一个整体,翻译中不可能孤立地使用某种方法,也不能 说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哪一个更好。二者在翻译中常 常交替使用,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有时两种方法还会合 二为一。如果传达的信息不受特定时空等条件的限制, 其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只要译文读者能获取原作信息, 并能像原文读者一样欣赏到原文的语言及写作特色,在 这种翻译中,就不存在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之分了。
意义的走失
纽马克认为,翻译主要涉及意义问题。
在两种语言的翻译中,要把人们所表达 的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时,意思就会走 失。甲语言中某些意义表达方式是不可 能译成完全对等的乙种语言。因此,意 义的走失是必然的。
翻译标准
古今中外提法颇多
直译和意译 泰特勒的三原则 严复的信达雅 事实是,上述标准都只能适应某一种或几种文本。 纽马克认为翻译标准必须能够衡量某种翻译方法是否准确,是否
忠实翻译不采取折衷办法,比较呆板,而语义翻译则比较灵活,允许
一定的创造性,较多地为译文读者考虑。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区别一
语义翻译为了表现原作的思维过程,力求保持原作的语
言特色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发挥了语言的表达功能。 交际翻译关键在于传递信息,让读者去思考、去感受、 去行动,发挥了语言传达信息、产生效果的功能。 语义翻译较客观,讲究准确性,屈从原语文化和原作者,翻 译原文的语义,只在原文的内涵意义构成理解的最大障 碍时才加以解释。但语义翻译也不能忽视向读者传达 信息,因此,原文如果不是现代作品,也要用现代语言来翻 译,以使译文更接近读者。 交际翻译较主观,只注重译文读者的反应,使原语屈从译 语和译语文化,不给读者留下任何疑点与晦涩难懂之处 。为此,译者可对原作进行修正,但这并不等于说译者可 以不尊重原语文本,毕竟原文本是翻译的唯一源泉。
浅析纽马克的翻译理论

浅析纽马克的翻译理论摘要:从翻译实践出发,又以翻译实践为归宿,这是纽马克对翻译理论的看法。
通过对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以及文本类型进行分析,评价了纽马克的翻译理论,透过他的观点,阐述并引发了对其翻译理论的进一步思考。
关键词:彼得•纽马克文本语义翻译交际翻译文本类型一、引言彼得•纽马克是一位英国的语言学家、实践型的翻译理论家。
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可以概括为两个主要方面,即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和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奈达(E.A. Nida)指出,纽马克最重要的贡献是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方法,并把这两种方法应用于不同类型的文本中。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是由关联翻译法(correlative translation)和他提出的三个命题发展而来的。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以及文本类型说进行分析。
二、彼得•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1.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定义为了避免直译和意译的冲突,纽马克提出了两个翻译理论,即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我在翻译方面仅仅提出这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对任何文本来说都合适。
在交际翻译中,翻译者用目标文本来表达和源语同样的效果;在语义翻译中,翻译者在目标文本句法结构和语义方面允许的范围内,来表现源语言的真正语境意义(纽马克,2001)。
”也就是说,在交际翻译中,纽马克认为,目标文本所产生的效果应当力求接近源文本。
因为交际翻译重视产生的效果但不注重表达的内容,所以交际翻译首先要忠实于目标语和目标文本读者,要求源语符合目标语和文化,不给读者留下疑点和晦涩难懂之处。
在语义翻译中,译者首先必须忠于原作者,符合源语文化,只有对源文本的内涵意义出现理解困难时才加以解释。
2.语义翻译、交际翻译的发展及关联翻译法的提出纽马克最主要的理论和最大的贡献是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应用于不同种类的文本,而他提出这两个概念的目的为了缩小传统的直译和意译之间的差距。
纽马克的文本分类及其翻译方法探讨

197Crazy English Teachers 收稿日期:2010-5-17;修改稿:2010-6-25*本文是河南省教育厅“2008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李 治(开封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摘 要:彼得·纽马克将语言功能分为六种,并依此将文本分为相应的六类,翻译的目的就是要表达文本的不同含义。
纽马克共提出了八种翻译方法,其中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是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核心所在。
文本类型和翻译方法之间并无对应关系,翻译方法的选择不单单是由文本类型所决定的。
翻译过程中,必须理解文本功能与文本类型,以及文本类型与翻译方法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语言功能;文本类型;翻译方法[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831(2010)09-0197-5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 )是英国翻译理论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将跨文化交际理论和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运用到翻译研究中,认为翻译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和技巧,并提出了著名的“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法。
其代表作《翻译问题探讨》(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1981)、《翻译教程》(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1988)、《论翻译》(A b o u t Tr a n s l a t i o n ,1991)在翻译界有着深远影响。
下文将分别介绍他的文本类型观和翻译方法,并论述文本类型与翻译方法选择之间的关系。
1. 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翻译理论必须研究语言的功能,因为翻译中许多理论问题,如对等翻译、变量和常量、理想的翻译单位、翻译过程等,如果不联系语言的功能来确定文本类型,讨论就失去了意义。
为此,纽马克根据语言哲学家比勒和雅各布森关于语言功能的论述,将语言的功能分为六种:表达功能(the expressive function )、信息功能(the informative function )、祈使功能(the vocative function )、审美功能(the aesthetic function )、人际功能(the phatic function )、元语言功能(the metalingual function )。
Peter_Newmark 彼得·纽马克

义方面允许的范围内,来表现源语言的真正语境意义(纽马克,
2001)。”也就是说,在交际翻译中,纽马克认为,目标文本所产生
的效果应当力求接近源文本。因为交际翻译重视产生的效果但不注重
表达的内容,所以交际翻译首先要忠实于目标语和目标文本读者,要
求源语符合目标语和文化,不给读者留下疑点和晦涩难懂之处。在语
B
1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翻译理论的局限
Peter Newmark
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只局限在同语系间的翻译问题, 对语系相差较大的语系,则未做记述。对于后者,笔者 认为最大的差异是文化的差异。
一些文本类型的划分问题,他的理论解释在有些 地方显得较为晦涩。由于大部分文章都以一种文体为主 兼有其他文体特点,所以在实际的翻译中要有针对性地 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和标准。当然,如何翻译除了与文 体功能有关外,还与译者的目的有密切联系。
义翻译中,译者首先必须忠于原作者,符合源语文化,只有对源文本
的内涵意义出现理解困难时才加以解释。
B
10
文体的分类
Expressive type(表达型) 适合semantic translation, 比如自传,那当然是得以 原作者为主体。
Informative type (告知型) Vocative type(呼唤型) 适合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比如广告、旅游手 册的翻译是为了给读者看了译文后有一个效果
• 之后,纽马克放弃全职教师,担任客座教授,全心投入翻译学的研究。1988年,出版 《翻译教程》(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该书后1988年英国应用语言学协会奖。 1991年,出版《论翻译》(About Translation)一书,提出全新概念“翻译关联法”。此 后,分别于1993年何1995年,又出版了《翻译短评》(Paragraphs on Translation) 和《翻译短评(第二集)》(More paragraphs on Translation)。其中前两本书被翻 译成多种语言,且多次版印,影响深远,奠定了纽马克在英国翻译界的地位。现在, 纽马克虽然人已近九十高龄,仍然笔耕不辍,为英国的《语言学家》杂志的“今日翻译” (Translation Now)专栏撰稿,并继续为学生上课。
浅析纽马克的翻译理论

浅析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作者:许鸥曹传伟于灏郑慧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1年第01期摘要:从翻译实践出发,又以翻译实践为归宿,这是纽马克对翻译理论的看法。
通过对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以及文本类型进行分析,评价了纽马克的翻译理论,透过他的观点,阐述并引发了对其翻译理论的进一步思考。
关键词:彼得•纽马克文本语义翻译交际翻译文本类型一、引言彼得•纽马克是一位英国的语言学家、实践型的翻译理论家。
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可以概括为两个主要方面,即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和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奈达(E.A. Nida)指出,纽马克最重要的贡献是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方法,并把这两种方法应用于不同类型的文本中。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是由关联翻译法(correlative translation)和他提出的三个命题发展而来的。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以及文本类型说进行分析。
二、彼得•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1.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定义为了避免直译和意译的冲突,纽马克提出了两个翻译理论,即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我在翻译方面仅仅提出这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对任何文本来说都合适。
在交际翻译中,翻译者用目标文本来表达和源语同样的效果;在语义翻译中,翻译者在目标文本句法结构和语义方面允许的范围内,来表现源语言的真正语境意义(纽马克,2001)。
”也就是说,在交际翻译中,纽马克认为,目标文本所产生的效果应当力求接近源文本。
因为交际翻译重视产生的效果但不注重表达的内容,所以交际翻译首先要忠实于目标语和目标文本读者,要求源语符合目标语和文化,不给读者留下疑点和晦涩难懂之处。
在语义翻译中,译者首先必须忠于原作者,符合源语文化,只有对源文本的内涵意义出现理解困难时才加以解释。
2.语义翻译、交际翻译的发展及关联翻译法的提出纽马克最主要的理论和最大的贡献是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应用于不同种类的文本,而他提出这两个概念的目的为了缩小传统的直译和意译之间的差距。
纽马克翻译理论浅析

抒 发 功能 的核 心是 讲者 、作 者 ,也就 是发 话者 的心 中所 想 。语 言 表达 功能 的核 心在 于说 话者 或作 者运 用这 些话 语表 达其 思想 感情 ,不 去考 虑读 者 的
Tas t n18) 《 译 教 程 》 ( eto k f rnli ,9 1 、 翻 ao A T x o o b
阐释 了翻译 标准 的相 对 性和 多重性 。该 理论 对 于翻译 实践具有 一定 的启 示 意义 。 [ 键词] 彼 得 ・ 马克 ; 语 言 功 能与文 本类 型; 语 义翻译 ; 交 际翻 译 ; 关联翻译 法 关 纽 【 中图分 类号 】 5 H09 【 标识 码】 文献 A 【 章编 号] 0 880(090 .0 80 文 10 .1520 )30 7—4 提出 “ 关联翻 译法 ” ,标志着 他 的翻译 理论渐 趋系 统
( ) 发 功  ̄(x rsiefn t n 一 抒 e pes ci ) v u o
以及 翻译 技 巧 都进 行 了精辟 的论述 …。纽马 克 翻译 理论 的核 心 是语 义翻 译和 交 际翻 译 ,这也 是其 翻 译
理论 中最 主 要 、最 有特 色 的组 成部 分 。他 的代 表 1 作 包 括 《翻 译 问 题 探 索 》 ( p rah s o A po c e t
月 U置
和完 善 。
一
彼 得 ・纽 马克 是英 国著 名 的翻 译理 论家 和 翻译
、
语言功 能与文本类型
教 育家 。纽马 克在 分析 和总 结各 家各派 的翻 译 思想
的基础 上 ,将 文体 论 、话语 分析 、符 号学 、格 语法 的理论 、功能 语法 和跨 文化 交 际理论应 用 于翻 译 理 论和研 究 ,对 于 翻译 理论 、翻译 教学 、翻 译语 言 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语翻译学论文-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初探一、引言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1916年出生,英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翻译教育家。
纽马克认为翻译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1]。
说它是科学,因为翻译是严谨的、一丝不苟的,具有很严格的标准,比如一些科技术语、成语、度量单位或部分社交用语已经有了特定的翻译模式;翻译又是艺术,因为在很多场合要求译者进行选择判断,不能墨守陈规,否则只能反映表层意思,触及不到深层的含义。
纽马克在分析和总结各家各派翻译理论的基础上,将文体论、话语分析、符号学、格语法的理论、功能语法和跨文化交际理论应用于翻译理论和研究,对于翻译理论、翻译教学、翻译语言学以及翻译技巧都进行了精辟的论述。
1981年,在《翻译问题探索》(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1981)中,纽马克提出了"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和"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1]两个重要的翻译策略,成为西方翻译研究史上的里程碑。
尽管已经年已耄耋,纽马克仍然笔耕不辍,不断发表学术成果。
20世纪90年代他又提出"关联翻译法",进一步完善了他的翻译理论。
下面本文将就纽马克的主要译论观点进行初步探析,以求对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做更深层次的理解,并将相关翻译标准应用到英汉、汉英翻译中去。
二、文本功能及其分类纽马克认为,翻译活动即是对文本的翻译,研究翻译不能离开文本。
在修正布勒(Buhler)、雅各布森(Jakobson)功能模式的语言理论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文体,纽马克提出了一套自己的文本功能及其分类。
他将文本分为表达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信息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和号召功能(vocativefunction)。
(一)表达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表达功能的核心是讲话人、作者。
语言表达功能的核心在于讲话人或作者运用这些话语表情达意,不去考虑读者的反应。
纽马克认为,从翻译的目的看,典型的表达型文本有:1、严肃的文学作品,包括抒情诗、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戏剧等;2、权威性言论,主要有政治人物的政治演说及文件等,法律法规文献,公认的权威人物撰写的科学、哲学和学术著作。
这些文本的权威性来自其作者的地位或可靠性以及他们的语言能力。
虽然这样的文本大多不具有言外之意,但往往带有其作者个人特征的"印记";3、自传、散文及个人信函。
当这些文本是作者个人情感的一种宣泄,当读者背景模糊时,便属于表达型文本。
在翻译表达型文本时,要遵循"作者第一"的原则。
以原作者为核心,既要忠实原作者表达的思想内容,又要忠实原作者的语言风格。
在这类文本的翻译中,译者不仅不容许对原文进行修饰和修正,而且必须尽可能以词、短语和分句作为基本翻译单位。
(二)信息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语言信息功能的核心是外在的语境、话题的事实或语言之外的因素等。
典型的信息型文本涉及百科知识,其形式往往非常标准化,如教材、技术报告、报纸或杂志文章、学术论文、备忘录或会议记录等。
信息型文本由于强调"真实性",通常用不带个人特色的现代语言写成。
因此,在翻译信息型文本时,应遵循"真实性第一"的原则。
译者在语言应用上,可以不以原作为标准,而以读者的语言层次为标准,力求通顺易懂,必要时还可以对原文进行修正。
与表达型文本相比,译者有更大的自由度,比如当原文表达含糊、混乱或不确切时,译者有责任进行修改,以对目的语读者负责。
鉴于此,翻译信息型文本为主的对外交流材料时,可以不受原文结构的束缚,打乱原文的叙述顺序,采用自由的方式,以原文信息加以充实。
这种场合,由于许多信息资料通过翻译得以进一步整理,有时译者翻译的文本反而好于原文[3]。
(三)号召功能(vocative function)号召型文本的对象是读者或被打招呼的人,意在号召读者们按照作者的意图去行动、思考、感受或作出反应。
需要注意的是,号召的受众不是个人,而是读者群。
号召类文本包括说明书、宣传资料、申请书、案情资料、通俗读物(寓教于乐的文本)等。
在动笔翻译前,译者要考虑原语的语言文化背景,以及目的语的语用效果。
例如,中国的菜名翻译是门深奥的学问,有一道菜叫"驴打滚"(蒸熟的江米裹上甜豆面粉),翻译成英文是glutinous rice rolls with sweet been flour,翻译中假如出现"驴"(donkey)就要让英美人士费解了。
三、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纽马克认为针对不同的文本应当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和标准,因此在《翻译问题探索》一书中他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两个重要的概念。
从文本的角度讲,表达型文本通常以语义翻译为主,而信息和号召类文本则主要采用交际翻译方法[4]。
(一)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区别1、从理论上讲,两者有很大的差异纽马克的语义翻译的意思是:"译者只在目的语句法和语义的限制内,试图再现原作者的准确语境意义[1]"。
因此,语义翻译往往会尽可能地在目的语规定的范围内复制原文形式。
语义翻译把原文的词句看成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哪怕是原文出现歧义和错误。
纽马克说:"交际翻译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在目的语中再现原文读者感受到的同样效果。
"二者的区别显而易见,语义翻译较客观,力求保留原文的文化、词汇和句法特色,忠实于原文作者;而交际翻译较主观,以译文的可读性为主,注重译文读者的反应,向读者群准确地传递原文的交际信息。
为此,译者可对原作进行修正,但这并不等于说译者可以不尊重原语文本,毕竟原文本是翻译的唯一源泉。
2、在表达形式上亦有区别语义翻译要求译文最大可能地和原文形式贴近,并尽量保留原文的谐音效果。
如果原文语言偏离了原语文体规范,译文也应体现出来。
当信息的内容与效果发生矛盾时,语义翻译重内容而不重效果,交际翻译则重效果而轻内容。
以Beware the dog!为例,为了准确传达其讯息,应采用交际翻译将其译成"提防恶犬",能够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
同时,语义翻译以较小的单词、短语或者从句为翻译单位,交际翻译以段落为翻译单位[5]。
(二)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共同点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运用不是绝对的,二者可以交换使用。
如果原文信息带有普遍性,不带文化特性,信息内容的重要性与表达信息的方式和手段同等重要,而译文读者的知识水平和兴趣又与原文读者相当,就可以同时采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应该说这是最"理想"的翻译,因为可以同时照顾到原文作者和译文作者。
比如翻译重要的宗教、哲学、艺术、科学文献,语义翻译或交际翻译都会产生彼此相似的效果。
在翻译中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在同一篇作品中,有的部分须采取语义翻译,有的部分须采用交际翻译,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因此,没有绝对的语义翻译,或绝对的交际翻译[6]。
四、纽马克翻译理论的实践意义传统的翻译理论一向以忠实为己任,对原作亦步亦趋,很少注意到文本类型间的差异。
忠实与通顺之争由来已久。
长期以来,翻译理论探讨的重点是"信"和"达" 的问题。
在我国,从东汉时期的佛经翻译开始,就产生了对此问题的探讨。
近代严复主张"信、达、雅",现代鲁迅"力求易解"、"保存原作风姿",茅盾的"艺术创作性翻译",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等标准都在我国翻译界产生过很大影响,对翻译实践也产生了重大指导作用。
严复的"信、达、雅"中,"信"以源语文本为依归,而"达"和"雅"都以目的语文本为依归。
把"忠实"和"通顺"看作衡量翻译质量的标准,这无疑是正确的。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 以上对翻译标准的探讨都是针对文学翻译而言的。
实际上,在翻译实践中,要翻译的文本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文本在翻译转换过程中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
例如,为出版社翻译作家狄更斯的作品和给朋友翻译一份照相机的产品说明书,一般不会使用同一翻译标准。
为商业机构翻译贸易合同和给广告商翻译宣传广告也不会使用相同翻译标准。
因此,正如纽马克在《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The Theory and Craft of Translation)中说的:"如果原作是一首诗,那就以表情为主。
如果原作是一个科学报告,那就以达意为主。
如果是一幅广告,那它的主要目的就显然不是抒发什么情感,也不是摆什么事实,而是引诱读者,要他掏出钱来买东西。
在翻译时,译者依着原文的词句,力求准确无误地理解。
至于译文, 自然要看原著以什么为主,是文学作品还是别的,分别采用适当的译法。
"因此,表达型文本的翻译既要忠实于原文的思想内容,又要忠实于原文的语言形式;信息型文本要忠实于原文的"真实性"(authenticity);号召型文本则要忠实于读者的反应。
信息型和号召文本的翻译有更大程度上的自由,无须拘泥于原作的语言形式,可以译得更通顺流畅。
更为重要的是,纽马克著作中的大量例子为接受翻译培训的人员提供了充足的指导和建议,他所处理的许多问题与翻译实践有着密切关联。
五、结语语言是一种独特的符号系统,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翻译理论使我们对语言翻译标准等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纽马克对文本功能的划分,具有非常直接的实践指导意义。
但应当注意的是,即使相同的文本类型,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具有不同的功能。
翻译标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
另外,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主要以印欧语系为研究对象,对于我国的英汉、汉英翻译是否适用,还需在我们的实践中不断检验和修正。
总的来说,他的文本类型翻译理论对我国的翻译实践很有启发,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纽马克孜孜以求追求真理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文献:[1]Newmark,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Oxford:Pergamon Press,1981:21-22.[2]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23-136.[3]刘军平.西方翻译理论通史[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151-154.[4]Newmark,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New York: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Ltd,1988:16.[5]原虹.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3,(2):1-2.[6]蔡萍.纽马克翻译理论浅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