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饮食文化差异共57页文档
中日饮食文化对比

<中日饮食文化对比>说起日本饮食,经常会得到这样的评价,清淡,量少,精细等等,这些词语都大体上概括了日本饮食的特征。
从总体上讲,日本饮食属于植物型饮食。
自日本的岩宿时代以来,日本列岛的人们仍食用各种动物肉,到了中世时期,佛教对日本的社会影响很大,佛教主张吃素,禁止吃肉,此时日本虽然也食用肉食,但从频度而言减少了许多,多为家中来客人或祭祀活动时才食用肉食。
因此除了山民外,大部分日本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口味逐渐变淡。
此外清淡少油也是典型的日本料理特征之一。
在中国,烹饪料理时大量使用油,而日本的料理则几乎不怎么用油。
在日式料理中,用油的为随佛教产生的精进料理,精进料理的用油皆为植物油,如菜籽油,椿油,大豆油等等。
像这样用油来烹饪的料理方法虽然也有,但却不多。
所谓“煎炒爆煮烩焖炸”,中国料理的做法可谓五花八门, 花样繁多。
不论是炒还是煎, 对这样的烹饪方法而言, 油都是必不可少的。
在日本料理中, “煮”是最主要的烹调方法, 这种做法也决定了日本的饮食必然具有少油、新鲜、清淡的特点。
中日两国的饮食观存在较大差别, 这一点自古有之, 尤其在古代,两者的地位便截然不同。
民以食为天, 中国人自古以来一贯重视饮食。
孔子就曾在《论语·乡党》中说过“食不厌精, 脍不厌细”。
这句话迄今为止仍是众所周知,是中国典型的饮食观点之一。
在三千多年以前的周朝的书籍中就已有了关于烹饪方法的记载, 还有诸如“周礼, 天官冢宰”这样的饮食疗法的记述。
在周朝时就已设有负责管理宫中饮食的专门职员。
前汉淮南王刘安虽贵为一国之君, 仍时常亲自烹调膳食, 有时还向部下传授烹饪技术。
传说豆腐就是由他发明的。
在《诗经》、《书经》等书籍中, 有关于酒、醋、酱油等食品, 甚至还有关于营养师以及食物医生的相关记载。
在湖南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丝绸料上有一篇约两千年前的帛书《养生方》, 上面记载着古代君臣的饮食及性生活等去病延命的方法等的问答, 称为《十问》。
浅谈中日饮食文化礼仪的差异

浅谈中日饮食文化礼仪的差异一、本文概述饮食文化礼仪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活习惯和价值观。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却有着截然不同的饮食文化礼仪。
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分析中日两国在饮食文化礼仪方面的差异,增进对两国文化的理解,促进中日文化交流。
文章将从中日餐桌礼仪、餐具使用、食物种类和烹饪方式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读者能够通过本文,对中日饮食文化礼仪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本文也希望能够为中日两国在饮食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中日饮食文化差异的背景和历史中日两国饮食文化礼仪的差异,源于其深厚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文化背景。
从历史角度来看,中日两国在历史长河中有着密切的交流与互动,但也有各自独立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饮食体系。
而日本的饮食文化虽然也受到中国的影响,但在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下,逐渐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饮食文化。
在地理环境方面,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物产丰富,这为中国的饮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而日本则是一个岛国,自然资源相对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本人的饮食习惯和食材选择。
例如,日本的海鲜料理就是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所孕育出的饮食文化代表。
在文化背景方面,中日两国在哲学、宗教、审美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传统和观念。
例如,中国的儒家文化强调“和”与“礼”,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的饮食礼仪和餐桌文化。
而日本的茶道、武道等传统文化也对其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日两国在历史上的交流和互动也对双方的饮食文化产生了影响。
例如,中国的唐朝时期,日本曾派遣大量遣唐使到中国学习,其中就包括饮食文化。
而近代以来,随着中日交流的增多,两国的饮食文化也开始相互融合和借鉴。
中日饮食文化礼仪的差异源于其深厚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文化背景。
了解和探究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日两国的饮食文化,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和友谊。
中日饮食文化差异

中日饮食文化差异众所周知,中日文化有着很深厚的渊源,饮食文化作为中国基本的文化,对周边国家甚至全世界来说,都有着特殊的影响。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可见饮食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中处于何等重要的地位。
从唐朝开始,日本就与中国进行了大量的交流活动,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的饮食文化也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筷子的使用也是从中国流传过去的,连日本的岁时食俗、调味方法都与中国节俗的传播分不开。
日本人不太重视饮食。
在日本的传统思想中,认为谈及饮食是低下、污秽的,在日本的神话中,有关饮食的部分很多都与身体部位有关,从千年前更产生了“女体盛”这一典型男尊女卑的餐宴形式,至今依然在京都、东京、大阪等大城市的高级会所出现,所以日本人从深植于根的文化中认为过多的关注饮食是不洁的。
加之在中国思想传入日本时,也接受了孟子关于“君子远庖厨”的思想,使得饮食中男女性别差异的味道更加浓郁。
而中国对于饮食却是有着很深的执着。
有这么一句口头禅“君子为腹不为目”,中国的菜肴每一顿都是经过比较长时间的烹调的,特别是在宴客的时候,菜色更是体现主人家境和身份的一大象征。
在节日之中,传统食物的准备有时比传统庆祝活动更为人所注意,没有特定食物的节庆是不能展现出气氛的。
比如端午节,在划龙舟之余,分粽子是绝对免不了的,即使是在大学里生活的学生,没有留意龙舟比赛,也会购买粽子“应节”。
其他节日也有相应的食品。
这与日本人在节庆期间更多的关注庆典的活动举行有很大的差别。
中国为了更好的发展饮食文化,还特意举办很多不同的比赛,在菜色有地方特色的区域还有专属的菜系名称,如粤菜、川菜、上海菜系等八大菜系。
还有“食在广州,味在四川”等俗语。
中日在烹调菜肴时所用的食材也有很大的区别。
中国已陆地居多,而日本是一个典型的围海而生的国家,中国的海岸线虽然很长,在近海的地区也会有大量的海洋类菜式,但是烹调上也与日本有着根本的差异。
处于亚洲的人们,或者比较关注中日文化的西方人基本上都能很轻易的分清何种食物是属于中方的,而何种属于日方。
中日饮食文化比较

中日饮食文化比较中国饮食与日本饮食同属东方文明的产物,具有含蓄,优雅的特点。
日本是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就深受中国的影响然而大和民族是一个富有创造思维的民族,特定的地缘环境,有限的自然资源,促使他们不断创新,进而独树一帜,这都源于大和民族对人与自然的独特领悟。
我喜欢中国的美食,也对日本的饮食充满了好奇,那就让我们开启日本饮食文化之旅吧!一、日本饮食的特点中国菜讲究“色、香、味”俱全,认为一道菜必能满足食客的欲望,其中尤以“味”最为重要。
这也可以解释中国菜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的制作方式以及为何会有各种各样的佐料了。
而日本饮食文化讲究“精、淡、少”。
所谓“精”,就是无论什么料理,都很好看,至于味道怎么样,那是其次。
中国菜可以不同的菜放在同样的盘子里,但是日本料理就不一样了,基本上不同的菜是放在不同的盘子里的,而且盘子是奇形怪状的,摆放的方向也是有讲究的。
做出来的菜基本上都是一个样。
如果不考虑味道的话,日本料理确实很好看。
日本料理的“少”。
中国人吃饭讲究的就是个实在。
要好吃,还要吃饱。
吃好自然不必说,要吃“饱”,这在吃日本料理时就有点困难了。
中国人吃菜是一筷子,一勺子地吃。
日本人是一片菜叶一片肉地吃。
往往一顿饭吃下来,只有六分饱,过两个小时又想吃饭了。
在日本花四百日元买的便当,里面就是三块炸鸡和一片黄瓜,几片腌萝卜。
蔬菜价格很贵,所以日本料理里的蔬菜很少,往往一样菜就是一小口就结束了。
“淡”可以说是日本料理的最大优点。
日本人长寿的原因估计也和他们饮食清淡有关。
中国菜基本上每样菜都用油炒,没有油,也就不会有美味的中国菜。
可是油吃多了会有各种疾病产生。
而传统的日本料理则很少用油,寿司,生鱼片,都是十分清淡的食品。
刚吃的时候也许会感到清淡无味,但是时间长了就会感到很爽口,和中国菜是完全不同的风格。
不过就健康角度来说,日本料理要好一些。
按照日本人的观念,新鲜的东西是营养最丰富、体内所蕴含的生命力最旺盛的,任何生物最佳食用期就是它的新鲜期。
在食品文化方面,中国和日本有什么不同?

在食品文化方面,中国和日本有什么不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
食品文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因为它不仅反映了一种国家的饮食习惯和食品产业,还可以展示该国的历史、文化和其他方面的特点。
本文将探讨中国和日本在食品文化方面的不同之处。
1. 食材的使用中国和日本在食材的使用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
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以稻米为主要食材,加以各种辅料炒、烤、炖等,形成了独特的中华美食。
而日本则习惯于使用海鲜和海产品,比如各种生鱼片、寿司、海草等。
此外,日本还善于利用鲸鱼、章鱼等特殊食材,加以制作变化多样的美食。
总体上,中国喜欢将各种食材进行搭配,尝试各种花样,而日本则在保持原材料味道的基础上,在外观和摆盘上精心打造。
2. 烹调技巧中国和日本的烹调技巧也有很大的区别。
中国食品文化较重视食物的口感和香气,因此中国的烹饪方法通常是煎、蒸、烤、炖等少量油炸的方法,以保持原料本身的味道和营养。
日本则善于利用庖丁技术,将原材料切开成各种薄片,并烤、炒、煎、蒸、烟熏等多种方法制作,以追求原材料的口感和特殊风味。
3. 饮食礼仪中国与日本在饮食礼仪上也有不同之处。
中国人喜欢在庆祝节日或者举行重大活动时,宴请亲朋好友,体现团结和互动,因此中国的饮食礼仪通常以热烈、开放、亲切为主。
而日本则注重借助饮食场合展现自己的礼仪、绅士态度和素质修养。
在日本就餐时,大家互相不谈及自己的事情,而是注重互相尊重,言辞谦虚礼貌,反而更多的是谈及吃到的美味佳肴。
4. 饮食文化传承中国和日本的饮食文化传承方式也有差异。
中国的饮食文化主要以家庭为单位,传统的饭菜做法、烹饪手艺和食材选择是由家庭祖先或祖母辈逐渐传承下来的;而在日本,每一份菜式都有其源头可循,并以注重传承的方式传承下来。
同时,日本也非常注重将其饮食文化传承给下一代,很多日本的餐饮学校和机构都开设有餐饮课程。
结论:总的来说,中国和日本在食品文化方面还是有很大的不同之处。
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

中国酒历史悠久,所谓无酒不成宴,无酒不
成礼,无酒不成欢,无酒不成敬。中国人请客 吃饭,除了准备丰盛的饭菜外,更是大设佳酿 良液,劝酒畅饮,不醉不归,以示诚心。古今 人物更喜以酒消愁,有"诗酒不分家"之说。中 国酒类之多冠盖四海,大致可分为白酒、黄酒、 啤酒、果酒、料酒等,具体品种无以数计。单 就名酒而言就不下300种。
六、饭局中的浮生百态
日本“饭局”菜式众多,往往一顿饭下来一二
十道菜,盘子大碗大,偏偏盘中菜量少得可怜, 一道菜分到每个人盘里不过一勺一口而已,即便 二十道菜也不过二十来口。吃一个日本“饭局” 常常要耗费三四个小时,这二十来口菜分成三四 个小时上来,后面的菜还没吃到嘴里,前面吃进 去的都快消化掉了,其充饥水平可以想象。劳神 费力地应酬几个小时,居然还求不到一个饱,许 多人不免对日本的“饭局”颇有腹诽。
菜剩得越多,越能显示出主人的盛情与美意。 即使饭后桌上大堆残羹剩饭,主人也还会再三 表示歉意:“没有什么可吃的,真过意不去。” 这与中国人热情好客的传统文化有莫大关系。 今年,政府倡导发起“光盘行动”,拒绝浪费, 合理招待。
五、唯美食与酒不可辜负 日本清酒闻名遐迩,从味道说,有甜、辣两种;
从等级说,有特级、一级和二级三种,都在15度 上下。最有名的清酒有“大关”、“菊正宗”和 “富久娘”、广岛的“醉心等。日本人谨慎规矩, 所以在社交场合喝酒较为谨慎与表面化,同时对 酒后的失态,一般不会真正地感到羞愧。日本人 常饮酒,有“没有酒就没有日本现代化”之说。
基本国情
三、烧炒爆炸蒸PK清煮生吃 日本喜爱清淡的口味,生食或把食物放
入水中煮食为多,所以日本料理被称为 “煮文化”。这种做法也许与日本水源充 足、木材丰富有关。除此之外,日本料理 的烹制方法还有烧、烤.炸等有限的几种。
试论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

试论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 姜春(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河南新乡410700)【摘要】中日两国互为邻邦,在形成各自独特民族文化的同时,相互间也很早就开始了文化交流。
这种交流对文化分支之一的饮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中日两国的饮食文化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但是,受地理位置、国土面积、气候状况、民族风俗、历史经历等方面的影响,两国的饮食文化也各自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本文从中日饮食文化起源的基础、主副食的形成背景、料理中展现出的审美意识、对外来文化的吸收等几个方面对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性作一浅显的探讨。
【关键词】饮食基础;饮食特色;饮食文化所谓文化是指人类在生存活动中所创造出的物质和精神双方面的成果。
其内容包括衣、食、住以及技术、学术、道德、宗教、政治等各个领域。
在这些文化要素中,食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
日常的饮食行为常被误认为是生活的表象、低级的活动。
但事实上,这正是生活的基本所在,是文化的出发点。
正如我们从一个人的饮食习惯中可以推知此人的爱好及健康状况一样,从一个民族对食品的选择以及饮食风俗中,我们可以观察出这个民族的文化样式及发展阶段。
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国内学者一致认为始于火的使用。
由于巧用火的技能,从火中取宝,由煎炒烹炸得到美味佳肴。
火的使用,使人类脱离了“生吞活剥”、“茹毛饮血”的阶段,一方面为人类烹调技术多样化创造了可能,另一方面使人类产生了釜、甑等烹饪工具,人类的食物才可以称得上馔品,饮食文化也由此初见端倪。
原始社会是中国饮食文化的初始阶段。
当时的人们已学会种植谷子、水稻等农作物,饲养猪、犬、羊等家畜,这样就奠定了以农产品为主、肉类为辅的杂食性饮食结构的基础。
与此同时,人们也制造出“鼎、鬲、甑”等烹饪陶器,在食器方面已出现骨匕、石刀等器皿,当时的烹饪技术,仅有“炮、炙、蒸、煮”等几种初级方法。
而经过夏、商、西周近两千年的发展,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特点已基本形成。
不仅食用原料极大丰富,调味品也大量增加,而且发明了冷藏、香料防腐、醋渍灭菌等多种保鲜方法。
日本和中国的饮食文化有何异同?

日本和中国的饮食文化有何异同?饮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风俗中最基础的部分之一,同时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之一。
对于东亚两个重要的文化大国——日本和中国,这两个拥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国家,其饮食文化各具特色,彼此也有许多的异同之处。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它们之间的区别。
一、食材1.日本日本是一个岛国,处于海洋环境中,因此日本的饮食文化受海产品的影响较大。
海鲜及其它水产是日本饮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日本的餐桌上,生鱼片、海藻、蛤蜊、蟹等常见的海鲜都是不可或缺的。
此外,日本还注重采用新鲜、原生态的食材,如泰国酸枝、山葵、银杏、竹荚鱼等。
2.中国中国是一个土地辽阔且历史悠久的国度,在中国的各个地方都有自己地域特色与文化风俗。
中国的饮食文化受到各地区的不同气候、自然环境、历史和人文因素的影响,因此,饮食文化也具有各地区的不同应季食材。
中国是一个粮食大国,主食以米、面、粥为主,天然雪蛤、田螺、珍珠鸟、胎盘等特色食材也是中国独有的食材。
二、烹饪技法1.日本日本的饮食文化注重“看、闻、味、色、形、器”六大元素的呈现,这其中食物的形状、颜色都在烹饪技法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同时,日本的餐具以及食物器皿也十分精巧,烹饪食物时可以根据器皿风格来调整食材摆设和制作技法,使得日式料理的烹饪技法非常讲究。
2.中国中国的烹饪技法悠久历史,细节十分讲究。
总体来说,中国传统的烹饪方法大致可分为五种:焖、炖、煮、炒、蒸。
中国的烹饪技法在制作过程中更注重“香、色、味、形”四个要素,不仅在制作技法上不断做出创新,也在尝味上不断探索,传承与发展。
三、餐食习惯1.日本日本餐食习惯尤其讲究吃相和礼仪,如使用筷子这种食用工具,专用于食用日本传统佳肴。
在家庭聚餐和正式场合上,更有日本式堂食的餐食习惯,这种餐食包括各具特色的膳、御膳、重、汁、炊合等,食材、器皿、摆放和摆设等方面都十分考究。
2.中国中国的餐食习惯注重多人同桌共享,热腾腾的餐品在大家的筷子中流动,不仅仅是食物的味道,而且充满了亲情与友情。